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石榴树上结樱桃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石榴树上结樱桃读后感10篇

2018-03-15 20:2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石榴树上结樱桃读后感10篇

  《石榴树上结樱桃》是一本由李洱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4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石榴树上结樱桃》读后感(一):石榴树上结樱桃

  书中一直 在提到这 这句话 石榴树上结樱桃

  一直到最后 对于这句话的意思 仍是似懂非懂

  但这确实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书 有人说应该评上茅盾文学奖,没有评上正说明茅盾文学奖存在着很多问题。我不知道是不是这样,因为这是我读的第一部与茅盾文学奖有关作品 其他的都还没有读过。。。虽说家里放着 好几个版本平凡世界 尘埃落定 。。。但这确实是我读的第一本,读来很轻松,很有意思

  像我们真是的农村一样 丰富充实 但也确确实实的 整个社会 或则说社会的一部分反映的 淋漓尽致。这是我们最熟悉也最陌生的 农村 写好真不容易

  而切入点 又是 现今强调的 女性领导 一票否决的计划生育 农村 官场 污染 招商引资。。。。 似乎荒诞真实

  也难怪 德国人喜欢 还反过来 送回给中国人,别扭开始还以为是国外的作品。 难道默克尔以为这种作品国内不让发表?怕 温 zl 没读过? 或许 外国人就喜欢这。。。哈哈哈哈

  《石榴树上结樱桃》读后感(二):愿真正的民主早日到来

  虽然不是在农村,但是在祖国的边陲地区我也遇到过相似情况。哪里没有孔孟之道,也没有阶级约束,甚至都不甚推崇中原文化,可是斗争的号角从未停息过。随着新的厚黑学的升起,没有多少文化墨水的人们开始尝试着用《甄嬛传》里的手段争权夺利搬弄是非。作为局外人我开始也难免笑话他们的幼稚愚蠢,直到最后出现了小红似的结局。因此,我认为这本书是真正的写实主义作品了。不仅写出了中国的农村,也写出了中国边远地区的职场现状。温总理是团派的代表,是高知分子,是主张现代化的。这样一来,默克尔送书的意图就很值得琢磨了。是表示不认同还是像一部分人主张的是提醒温总理看清中国农村的现实。我觉得作为欧洲领头羊的德国,又是总理之间的交流(虽然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我愿意相信默克尔更大的意图是希望中国早日摆脱这种尴尬的选举现状,早日达到真正的民主选举形式吧。

  《石榴树上结樱桃》读后感(三):没有公平公开程序的民主选举还不如开明的专制

  书的内容我就不过多的形容了,我认为确实值得国人好好读读,尤其是生活城市的人,农村的问题其实就是中国问题的缩影,农民问题就是中国国人的问题。

  我读完此书突然想到了村民选举的问题,这一切的“石榴树上结樱桃”的荒诞故事都是为当村长,为了“服务人民。但是也就是从这些荒谬过程发现,为什么村长的选举没有参选人登记的要求呢?本人没有去查村民组织法,但是我从小说的种种冲突和圈套的设置上看,起码官庄没有选举候选人登记制度,也没有公开的助选程序,以至于让有心计的人慢慢的设置圈套,拉拢人心,并且把公共利益计划生育”“环境问题”“招商引资”变成算计现任“政府”和绑架公众武器

  书中的“小红”正是这样一个看似忠心耿耿,但是野心勃勃家伙:)我想如果可以完善选举制度,那么小红想参选就必须提前登记公告吧,然后是公开的助选吧。这样怎么又会发生现任村委人员合谋颠覆村长的荒诞故事呢?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广大的农村农民民仍旧是“微波背景”他们仅仅是权利斗争的牺牲品。不论是生育也好还是乡办企业,都可以成为圈套的一部分,但是如果站在宏观的角度这都是在牺牲公众的利益。

  其实这本书反应的中国现实问题真的很多很尖锐,但是都被作者巧妙的换了一种方式表达可能这就是“石榴树上结樱桃”的本意吧,荒诞但是真实。

  最后还是希望读者们自己品味吧:)

  《石榴树上结樱桃》读后感(四):被李洱扭曲的乡村

  那天偶然又看见了《石榴树上结樱桃》这本书,第二次换封面了,腰封上赫然印着“德国总理默克尔送给温家宝总理的书”、“一把打开中国社会大门钥匙”这样的宣传语。一时无语。一部隔膜于现实的闭门造车之作,一再地被宣传以政治作用,而且沾沾自喜,这太荒谬了。

  看这本书的过程非常意外,是在看别人的小说的时候没有过的——在我的阅读经验里,小说写得不好,一般都是故事讲得不好,小说人物所说的话和说话的方式持续不断地造成我对整部书乃至作者的质疑,这还是第一遭。这是一本乡土小说,主要人物是一群村干部——村干部,无疑,也是农民,然而,出场的所有人物,说的都不是农民的话,不是以农民的方式说话,到底他们说的是什么话呢?我在现实生活里没有找到这么一种语言,要是非要较真儿地为其找个对应的话,那就是某些电视剧里的台词了——某些以乡村为背景的,多以东北乡村为背景的电视剧——多数还是正剧。我觉得,那是一种独创的语言。

  以下这些话,我在我生长了几十年的农村老家没听人这么说过,在我所到过的任何一个乡村,也没听人这么说过——

  然后繁花用那个笔记本敲了敲板凳:“铁锁,你刚才有句话我特别欣赏,‘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对,这也是组织上对你的要求。”

  繁花停顿了一下,又说:“你刚才说什么?给我汇报?你是在给村委会汇报你知道吗?明说了吧,雪娥肚子大了,你也有一半责任同志们都在帮助你,关心你,你知道吗?你对得起同志们的关心吗?你让同志们说说,你对得起谁了?”

  庆社说:“菩萨保佑,要是天天都能碰上这种傻X,我就办个养牛场。”繁花说:“只要你能办成,我去给你剪彩。”

  她把瘦狗领进厢房,说:“巩支书胖了呀。”瘦狗拍拍肚皮,说:“孔支书见笑了。虚胖。”繁花问瘦狗喝不喝水,瘦狗不说喝,也不说不喝,而是说谢谢。……瘦狗就握住了殿军的手说:“对,那是我的乳名。劳动人民的子弟嘛,叫什么不是叫。你是张先生吧,我知道,久仰了。工程师,大工程师。”

  繁花说:“尚义的心意我领了,过这两天还要退还给人家。”许校长又说:“尚义的夫人裴贞同志还送来了一束鲜花。”

  繁花说:“有她的消息,你一定告诉我。我一定以党的名义,替你严守机密。”

  这些话有什么问题呢?它们太正经了,太正式了,特别是那些称呼,甚至在真正的官场都不可能出现的许多词和话,在乡村干部之间,竟然张口就来。当然,这些话,这样的说话方式,或许我们并不陌生,前面说过,许多电视剧里的台词就是这样的。对于这些电视剧,我觉得有两种,一种是喜剧,村干部这样说话,是使全剧实现喜剧效果的一种手段;另一种是正剧,许多台词在实际生活中并不会出现,然而由于编剧导演等等人都不知道现实生活中该怎样说,就创造了一部分电视剧专用语,这些话,不只在农村题材的电视剧中出现,许多其它电视剧也接受了传染,它所实现的,是一种“虚假”的效果。

  统观《石榴树上结樱桃》中的人物语言,其所实现的就是这样一种“虚假”的效果——农民明明不是这样说话,你偏要他这样说,这种脱离实际的臆造,让熟悉乡村的读者看来,是非常别扭的。俗话说,什么人说什么话。一个人怎样说话,和说什么样的话,往往能反映他的精神状态,作者在写小说的时候,如果不能从实际出发,任意地给人物创造语言,那就会错误地传达有关人物的精神状态的信息,从而扭曲人物形象,使读者对这样一个群体产生错误的认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在某些电视剧就是这样,正在以大量的片面、虚假的形象来影响观众对农村、农民的认识。现在,这样的电视剧甚至影响到了本应独立思考作家,产生了《石榴树上结樱桃》这样一部怪胎小说——其人物语言既不是现实的,又不是艺术的,而是臆造的、缺乏美感的四不像。不了解农村、农民,没有关系,但是,瞎写就不对了

  我之所以说这本书受到了某些电视剧的影响,除了在语言上它们存在着诸多的相似之外,在人物行为上,也有诸多相通之处。比如,村干部繁花假装上级领导,给她的高中同学、某乡的乡长刘俊杰打了个电话,说要过去见他,刘俊杰在繁花到时,故意以这样一副形象来迎接:

  刘俊杰拎着帆布雨衣,眉毛上挂着水珠,裤腿一直卷到膝盖,地上有两片泥,真的像是刚刚视察归来。

  而当他发现来人是繁花后,就把她打发给了秘书,说他还要接见一个人。

  繁花说:“你怎么了?让车撞了?身上哪来那么多泥?”刘俊杰没说他下乡了,而是说不小心滑倒了。他揉着膝盖,咧着嘴,倒吸着冷气,好像真的很疼。

  再比如,另一个村的支书为了某些利益,想把他一个死了几十年的远亲的坟挪到他们村去,就去找繁花,在给繁花讲他之所以要挪坟的原因的时候,竟然哭了。

  繁花看见有两粒泪珠在瘦狗的眼眶里打转。瘦狗咬着嘴唇使了很大的劲,忍着,似乎要把那泪水重新憋回去,但临了还是滚落了下来。

  这样的描写,还有多处。我觉得,滑稽的人物行为,不是不可以出现,然而这样的滑稽若只是作者的一时心血来潮,而并不是人物的自然表现的话,那就不好了。或许作者是要制造一种喜剧效果,比如有赵本山出现的某些电视剧,然而在这本书里,这些“镜头”的出现,所带来的并不是幽默事实上,作者的描述,在不熟悉农村的读者看来,是会误以为真的,这样不仅达不到幽默的效果,反而会造成读者对农民的错误认知

  我一直以为,乡村的语言是最有生命力、最生动、最幽默的,它是作家的语言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然而到了《石榴树上结樱桃》这里,乡村语言竟然变得如此“官”冕,如此乏味,不能不让人质疑,作者对农村、对农民的了解,怎么能够支撑起他写一部乡土小说的自信?如若他在语言上真的自觉、不自觉地模仿了某些电视剧的话,那么我要说,小说可以作为电视剧的脚本,但不能为了作脚本而小说,更不能向电视剧学一些浮皮虚假的东西也就是说,小说(语言)不能逆向靠拢电视剧。当本书的主人公繁花面对着一个受了伤的村民的时候,竟然向别人喊:“传医生,快传医生……”连古装戏的台词都用上了,哪里有农民的真实语言可寻?从这本书,我看到的只是作者与乡村的隔膜,我怀疑作者对乡村的了解,来自于二手资料。这样写作,是会被人笑话的。所幸的是,我还没有看到更多这样的作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