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自由、爱与欢愉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自由、爱与欢愉读后感10篇

2018-03-15 21:2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自由、爱与欢愉读后感10篇

  《自由、爱与欢愉》是一本由[澳] 露辛达·霍德夫斯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8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由、爱与欢愉》读后感(一):一个女人在巴黎的碎碎念

  这是一本女性写女性的书,封面很“洛可可”,加上“爱、自由、欢愉、女人”的字眼,添几分妖娆暧昧。这样一种感觉和整本书的气息非常契合。

  写作本书前,作者即使不算本分,起码是个不甚解风情的澳大利亚傻妞,曾任外交官,还在副总理手下做过助手。在逼近中年的时候,深感迷茫,说自己焦虑地望着未来的虚无”。进而,辞了工作,躲进书的世界里,这些书的主角无一例外的是那些在法国文化中产生重大影响女子,她们“旷野高尚勇敢、败德、坚强愚蠢”,并且独立自信,具有非凡的艺术鉴赏力或者才能,为这些女性摇曳生姿的人生所诚服,作者踏上寻访她们在巴黎的身影之旅。穿行巴黎的大街小巷,作者发些小感慨、小牢骚、小激动,还有小清新觉悟,尽是属于女人的碎碎念。当本书收尾时,咱们的傻妞已经捋顺了自己乱糟糟的人生,准备以“一种对时间的洪流与戏剧性的变故逆来顺受态度”,来迎接人生的崭新阶段

  是哪些巴黎女子开启了傻妞的窍?可以列一长串名单:妮侬、柯莱特、蓬巴杜夫人、香奈儿、乔治•桑、米特福德、伊迪丝•华顿、格特鲁德•斯坦……这些女子有交际花、女作家,有贵族出身也有贫困家庭走出来的。她们几乎属于早期的女权主义者,因为她们都意识到女性自身的价值,她们的举动有些在今天看来依然惊世骇俗。然而与女权主义者又不一样的是,她们并不否认自身性别,反而将女性感觉发挥到极致。她们爱男人乐意取悦男人,不少是某些男人的情妇,但在精神上不依附男人,男人决不是她们的全部。譬如蓬巴杜夫人,以路易十五的情妇而著名,她却在结束情妇生涯后,转为路易十五的同伴指导者和亲信。若没有独立的人格,决不可能实现如此华丽的转身,至于她在文化上对法国的影响无须赘言。

  法国女人为自己培育了一方属于女性的土壤一脉相承至今。我们可以看到,活到老了依然保持女文青风格的作家萨冈,得到总统的青睐,还有与当今法国总统住在一起的女人,身份不是妻子而是女友,法国人对此并无反感。如此宽容风气,足令其他的国家瞠目结舌。而这样的宽容,不得不感谢风气之先的奇女子们。

  《自由、爱与欢愉》读后感(二):八卦巴黎女人

  最初读这本书的契机,是当时正在看BBC拍摄的一部关于印象画家记录片,他们是当时真正点亮巴黎的男人们,所以看到这本书,很想看看点亮巴黎的女人们又是什么样的。但是很快我就失望了,这并不是一本我想要的关于巴黎的书,这是在自由与爱之外,关于欢愉,关于八卦,关于风月场上的女人们的故事

  不得不说,这些女人的八卦故事很精彩。但或许因为我真的不是一个太八卦的人,对于这些太过私人感情并没有太大的兴趣,而且我很怀疑,这些几百年前的女人她们的故事,真真假假,谁又能真的说得清呢?所以读这样的书,有种看八卦杂志感觉

  大概真的是因为我对法国的无爱吧,最近读了两本关于法兰西的书,都提不起很多兴趣来,翻几页就不想读下去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那个遥远美丽的法兰西在我心里埋下的是无法热爱种子。所以也就无法体会作者那种疯狂迷恋的感受。直到读完整本书,我才发现,巴黎最吸引我的地方神圣墓园和那些安眠于此的才华横溢灵魂

  我不知道关于女性之美,巴黎是不是西方的中心。但书中的这些女性,确实都是具有非凡的独特魅力。这些女性,都是时代的宠儿,她们自由的爱着,自在的欢愉,她们离经叛道,然后被时代和后人记住。要说法国女人,除却书中这些已经成为历史的,就说离我们比较近的,从波伏娃到杜拉斯,从阿佳妮到歌迪亚,从苏菲玛索到萨冈……每一个都有着一箩筐的故事。就是前法国第一夫人卡拉•布吕尼,她的故事要是写出来,也绝不比书中的这些女人逊色。

  也许正因为这样,巴黎给人的感觉是很女性化的一个城市,可能你不经意散步的街道就刻着某个女人的名字,她活在几百年前,但是她的故事流传至今。这些女人,已经与巴黎融为一体,她们始终忠于自己,活在当下,拥有只属于自己的人生,而她们勇敢、美丽、坚强、坦诚以及才华横的故事将永远流传下去。

  书中说法国人喜欢成熟的女人,想起有个曾在德国留学的朋友说他最喜欢法国的少妇,看来不只是法国人喜欢成熟的女人,是成熟的法国女人让全世界男人都无法抗拒。如果喜欢看名人们的八卦,尤其是名女人的八卦,那么这本书可以一读。

  读到最后,突然想,若是我亲眼见过巴黎亲自走过这座城市,或许也会爱上她吧。

  《自由、爱与欢愉》读后感(三):让巴黎性感的女人

  ——漫谈《爱、自由与欢愉》

  巴黎有什么?有凯旋门,有埃菲尔铁塔,有雨果故居,有左岸文化,有香奈儿、还有第七区的荣军院。不,这还不够。如果巴黎只是由胜利、书香、浪漫奢华、以及荣誉所构成,那么巴黎就不是欧洲之都。巴黎之所以是巴黎,是因为它不仅属于男人,更属于女人。露辛达·霍德夫斯所著之《自由、爱与欢愉》以游记的形式小说的笔法将巴黎历史上那些才情双绝的女性勾勒出来,让我们更加清楚的看到巴黎面纱上的玫瑰色来自何方。

  巴黎是时尚之都,更是女性之都。时尚之于女性,犹如荣誉之于男人。没有荣誉感的男人,是没有骨头和气概的男人;缺乏美丽女性的城市,则是一座衰败的城市。由此便可知道,巴黎为何会诞生伟大的拿破仑皇帝,也会有风情万种的约瑟芬皇后。约瑟芬之为约瑟芬,不在于她是拿破仑的女人,而在于她是敢和皇帝士兵偷情的女子。对于伟大的拿破仑而言,也许荣誉高于一切,而对于约瑟芬,却是爱情高于一切。皇后之冠固然炫目,但却不如爱情的滋味那么甜美。这个离经叛道的女子是巴黎的骄傲同时也是巴黎的传奇之一。在这群风情万种的女子中间,还有乔治·桑,香奈儿,柯莱特,荷坦丝,蓬巴杜夫人……

  巴黎拥有闻名世界的沙龙,不是因为沙龙中有享誉世界的作家、画家、音乐家、雕塑大师,历史学家、哲学家……而是沙龙中有最富才情的女主人。蓬巴杜夫人是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情妇,同时又是引领巴黎时尚潮流社交名媛。她的座上宾不但有大哲学家伏尔泰、狄德罗、孟德斯鸠,而且汇聚了华图、布歇、法尔康涅、加布里埃尔等一大批艺术家建筑师,并间接的促成了洛可可艺术的发扬光大。她所引领的时尚,不是几件裙子,几件首饰,几双鞋,而是以哲学、美术,建筑,音乐为底蕴的时尚风暴,在某种意义上,她也是欧洲启蒙运动动力之一。正是因为有她这样的女性,塞纳河才流光溢彩,从裙裾的边缘显露出巴黎的性感小腿。

  荷坦丝·曼西尼是衔着金钥匙出生的贵族小姐,她是马萨林枢机主教的外甥女,姐妹五人都美艳异常,她是其中最美的一位,也是最离经叛道的一位。她热爱艺术、才情过人,渴望激烈的爱,但他的老公马萨林公爵却大异其趣,不但毁坏艺术品,而且拔光了女儿的门牙(怕她们像母亲一样美艳)。荷坦丝忍无可忍,干脆逃离家庭,跑到英国做了英国国王查尔斯二世的情妇。这个女人在异国也不安分,居然和查尔斯二世最钟爱的女儿成了同性爱侣,原来她是双性恋。

  荷坦丝极端自我,不考虑后果,曾在大清早和公主把长剑藏在裙子底下去摄政王公园——击剑。如果她们偷偷摸摸的去,那也就罢了,但她们的动静几乎吵醒了整个伦敦城,搞的满城风雨,也惹得查尔斯二世勃然大怒。但她依然我行我素,无收敛的表示。就像作者所言,荷坦丝对于欢愉的追求一点也不放荡,她像一支箭,明快,近乎天真

  查尔斯二世去世后,荷坦丝失去了保护,她老公马萨林公爵在全欧洲追捕她,她决定姐姐一起去西班牙的修道院度过残生。别以为她此时已经年老色衰,恰恰相反,仰慕她的人挤满了她的沙龙,那些艺术家、建筑师、贵族像疯子一般对她痴迷。圣·艾沃蒙侯爵甚至给她写了一封非常长的信,他在信中说:“你是被当成皇后养大的,你也值得成为皇后。”他在信中还说,进入修道院是愚蠢的选择。荷坦丝犹如往常一般优雅,她在信中轻描淡写的说:这一生我从不曾如此健康、如此美丽。这就是荷坦丝,她浅薄放纵,迷恋于美食书籍,但却真实

  与荷坦丝、约瑟芬一样,巴黎的女作家乔治·桑更加放荡无羁,她是法国贵族杜邦的女儿,天生丽质。她虽是女儿身,却有男子一般的气魄,喜欢喝烈性酒,抽雪茄,身穿男装,纵马奔驰。她嫁给了卡西米尔男爵,但嫌他没情趣,干脆分居(当时的欧洲尚无流行离婚),之后和情人双宿双飞。她是欧洲女性解放运动的先锋,其沙龙上集中了整个欧洲的艺术名流,大作家巴尔扎克,雨果,大仲马,福楼拜,司汤达,诗人海涅,谬塞,音乐家肖邦、舒曼、柏辽兹,画家安格尔,德拉克罗瓦……她不但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而且和男作家们一样追求平等。当男作家们和女文艺青年谈恋爱的时候,她也在床上和男文艺青年交流感情(她自己爆料的)。她曾公然宣称:“婚姻迟早会被废除。一种更人道的关系将代替婚姻关系来繁衍后代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既可生儿育女,又不互相束缚对方的自由。” 她的作品大多是自传性质内容充满了情感体验和性体验。她认为,在两性关系中女性应该寻求主导地位,而不是做男人情欲的发泄对象。女性也有七情六欲,因此女性也应该主动获得满足。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她与大诗人谬塞去威尼斯旅行,嘲笑他是性无能,将他从旅馆赶了出去。她与诗人海涅同室,发现他有性病,臭骂了一顿赶走。他与小说家梅里美做爱,嫌他“战绩不佳”,将他轰走……

  音乐家肖邦结识乔治·桑的时候,她已经发胖,额头前突,并出现皱纹,但这丝毫不影响她的魅力,肖邦不久就坠入情网。她与肖邦同居十余年,不断鼓励,敦促他创作,激发了这位来自波兰的苍白音乐家的天才,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就有专门写给乔治·桑的曲子。即便是他们后来分手,肖邦弥留之际依然恋恋不舍的说,我还想见她一面。她魅力非凡,不仅在于她的美貌,更在于她的见识和作品。雨果曾说,她在我们这个时代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特别是,其他伟人都是男子,惟独她是女性。同样,乔治·桑对自己的影响也很自信,她说,将来若是没人记得我的作品,那是因为我已在别处为女人们打开了另外的门。

  正是女人们为巴黎增添了魅力,她们或天香国色,或才华绝代,或身世飘零,或骇人听闻……与中国才女的红颜薄命不同,她们是强健的,丰盈的,像一阵劲风,又像一盆烈火。中国古代才女多在青楼,如李师师、苏小小、薛涛、以及秦淮八艳等等,与相交的士大夫之间缺乏人格上的平等,因而是孱弱的。而巴黎的女人们则身份卓绝,行动自由,故而能铸造起一座享誉世界的城市。因为这座城市盛满了爱,自由与欢愉。

  《自由、爱与欢愉》读后感(四):是欢愉还是放荡不羁

  作者一边游玩巴黎一边品评巴黎的历代女性。如果你把这本书当做游览法国巴黎的指南书,你错了;作者无组织计划地东写一点巴黎的建筑,西写一段巴黎破碎景致,偶尔夹杂一点无病呻吟想法,零零散散地,不成体系,不能当做旅游指南;如果你把这本书当做了解法国巴黎女人的历史书,你又错了;作者笔下的蓬巴杜夫人、南西米福特、荷坦丝等人,虽然是名人,但作者着重描写他们放任自流、朝秦暮楚、颠三倒四的情妇生活和惊世骇俗的不忠生活。对他们的才华,对他们在艺术领域文学领域等方面贡献,主要是通过攫取他们各自作品的一小段文字拼凑上去,试图形成作者所谓欢愉自由的观点

  此书看完,没有看完网络小说消遣般的放松,也没有细读完严谨书籍般获得的学识。读完后,认识了几个巴黎历史女人的名字、知道了几段惊艳荒唐不羁以及作者的矫情外,再无其他。

  唔,当初买这书纯粹是凑单,封面做得不错,纸质不错,加一分。

  《自由、爱与欢愉》读后感(五):不是我的菜

  这本《自由、爱与欢愉》是一个现代女人写的追忆巴黎那些红尘奇女子的故事。作者在人生的转折点到巴黎旅行,在旅行的过程中追寻着那些传奇人物的传奇生平,给我们讲述了一段段亦梦亦幻的传奇故事,其中不乏惊世骇俗的女子之惊世骇俗的事迹

  我想我是有些冲动了,没有看清楚文案,只是单纯书名所迷惑,选了这么一本自己不大能够看得下去的书。我很想坦率的说,无论书中所写的那些个女子如何了得,如何能够笑傲巴黎,甚至更有甚者如何能够令男人甚至很多知名男人拜倒在石榴裙下,甚至又有谁以发表一些在现在的我看来也属于是惊世骇俗言行的言论……我都无法接受。我是狭隘的,我承认,但是我不想改变我的观念。所以对于这些故事,只能够快速的看看,一笑而过。任她们如何的魅惑众生,也都是一段往事而已,这些曾经的红粉佳人也早已经成为了红粉骷髅。

  关于书中“沙龙”的内容,倒是比某些让男人疯狂的女人们的事情更吸引我的注意力。“让一个女人在巴黎待六个月,她就会知道她的王国在哪里,知道她应得的是什么”,等我真有机会去那里待半年再回头体会这本书的妙处吧。

  不是我的菜。

  《自由、爱与欢愉》读后感(六):大世纪女英雌----女子的洪流

  法国是女性的国度,也是世上唯一一座超凡的女性之都。在这本《自由、爱与欢愉》里追随作者的行脚可以步入法国多处古建筑,系统地观望十七世纪、十八世纪直至十九世纪初一些特立独行又飞扬人生的女性们。这些女性在历史上的褒贬不一,身份各不相同,皇后、情妇、艺术家、贵族甚至女英雄。作者称之为她的“伟大的女性”,是她“个人的智囊团”,而追踪回顾这些女性事迹,也只为“永远在我身边,教导我,取笑我,刺激我,鼓励我,给我灵感,予我安慰,并且提醒我没有什么是女人不能做的,包括创造出成为人间礼赞的文化”----作者给予巴黎最大的赞美和欣赏,也给予了因巴黎而生的她们。作者澳大利亚人,辞职来到巴黎,只为寻找那些超凡女性曾经生活过的痕迹。这真是一场非凡的旅程,她从这些非凡女性身上找到巴黎的自由、爱与欢愉,这何尝不是女性自我觉醒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周未一天时间读完,很着迷,有种和作者一样被治愈的感觉。我想这是缘于这些巴黎名女人身上充满智慧、辛辣、又勇敢的灵魂指引。

  今日来写感想,其实昨日阅读时的兴奋劲儿已消弥不少,人也冷静下来。作者眼中的这些女中豪杰,无论狂野、高尚、勇敢、败德、坚强、愚蠢对她而言都具有重大的意义,“代表个人可以达到的宏伟规格、生命的精彩,以及辉煌无止境的女性潜能”。名女人们都来到了巴黎,在这里蜕变。作者受她们的感召前来,边行走边思考,间或穿插自己的故事,空间,过去,现在共同影响未来,也在这过程中精神蜕变。

  看看这些将“女性特质发挥到极致”,“为自己创造了几乎与男性对等位置,行为自由、言谈自由”的女性们吧:风流荡妇妮侬,聪明才智灵性却又狡猾高雅和世故,三百年前她说,“只爱过一个男人的女人,不知道什么叫做爱。。。”无论如何叩问妮侬爱的本质之类的问题,重要的是她本身经济自主又独立。

  荷坦丝想重新定义自己在社会上位置,勇于打破规则,又不肯向命运低头。她随意率性,跟着感觉走,离开丈夫,抛下财富、特权,地位,甚至孩子,成为一个又一个名义下的情妇,被人称“迷途的名女人”。可正是她“对于欢愉的追求一点儿也不放荡,就像一支箭,直接,明快,近乎天真”。抛开荷坦丝的肤浅、虚荣换个现代的角度来看,则是“辉煌的投奔自由之旅”,是“逃跑的胆量”,并满怀“澄澈”地“幸存下来,发光发热”。那些困于昏暗婚姻中无法自拔的现代女性呢,又有多少人有荷坦丝这般“逃跑”的胆量与勇气?

  拿破仑的约瑟芬是这些女性中最接近正常女性的一位。当然也是她魅力非凡,以33岁的寡妇身份捕获了27岁年轻英雄的心,只因为优雅与细致。

  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最有才情的女人,开创艺术地生活的开河。变色龙帕梅拉迎合男人式的改变。宝琳-波拿巴特追求欢愉的志向化为对哥哥的守护。以优雅知性著称的伊迪丝-华顿的沙龙。守护旧贵族老派作风的德梵夫人。说着“因为我要。就是这样”这样任性又自我的乔治-桑,从不动摇,从不自我怀疑,从不曾负面看待自己的所作所为。还有在诙谐机智的柯莱特,“解放女人”的香奈儿,敞开心门作民心皇后的戴安娜王妃。。。。

  西蒙-波伏娃1949年说“女人不是天生的,是被塑造而成的。”潜台词便是成为女人,成为自己。正如女性的巴黎,充满自由、爱与欢愉。女人到底能成为什么样的女人?不再会是上面的任何一款,然而“用我的声音来表达自己”的就是每一位真实而内在的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巴黎的这些名女人确实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内省的窗,也值得这场无以伦比的赞誉。

  《自由、爱与欢愉》读后感(七):巴黎女人的寂寞论克卖

  别人的寂寞像白菜,而巴黎女人的寂寞却能论克卖。读完这样的一本书,我相信很多女性读者都会恨自己生不逢时、生不逢地吧。字里行间,我分明看到作者的哈喇子已经流满书了,O(∩_∩)O哈哈~在某一个或者几个时期,巴黎就是欲望的天堂。那些原本应该灰暗冷清的寂寞与孤独,一旦被巴黎夜晚的灯火照亮,便会变得光鲜亮丽起来。N多年之后,仍被看作引领潮流的时尚,吸引着更多的作者与读者去追寻和揣摩。

  城市真是一个奇怪的地方。在城市的夜色里,神马东西都能泛溢出时尚的光芒。哪怕是巷子深处的脏水洼,也会因为夜晚的灯光反射出灰亮的光。欲望和寂寞在城市霓虹灯的照耀下,再光怪陆离也显得五彩斑斓。这样的城市光景尤以巴黎为甚。作者在书中追寻的那些巴黎名女人,有的也听说过,有的也没听说过,不论听没听说过的,她们的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保你听过之后就难忘。让人惊诧的并只不是她们故事的本事,而是她们打破规则与框架的那种2B劲头。表面上这些巴黎女人或许给人一种率性自我的感觉,其实背地里都在装。这种表面上的率真自我靠的就是背地里的妥协与忍让,那些名女人真的很会装。不是说装逼遭雷劈吗?除非你能赢过巴黎女人。

  要成为能够点亮巴黎夜空的女人,恐怕也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

  从路易十四道法国大革命、从两次世界大战都新世纪的那些年代里,巴黎女人是天使也是魔鬼,是她们把巴黎装扮成了欲望的天堂。这是“天时”。

  乔治•桑、香奈儿、柯莱特、荷坦丝、蓬巴杜夫人、拿破仑的约瑟芬…她们都是巴黎夜空中光彩熠熠的星星,她们能够大放异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巴黎这座城里给了她们绽放的天空。这些女人的传奇故事也只能在某个或者某几个时代的巴黎书写。这也是拿破仑之所以会说出“让一个女人在巴黎待六个月,她会知道她的王国在哪里,知道她应该得到的是什么”的原因。这是“地利”。

  不难发现,那些点亮巴黎的女人却不一定是巴黎人,她们有许多是背叛和流亡到巴黎的。她们不但能抛弃丈夫还能抛弃孩子,所以要成为这样的人,必须有足够的破坏力。先有勇气打破亲情才有力气打破规则。这一条就勉强看做是“人和”吧。

  想像这些巴黎女人一样自由、爱与欢愉吗?恐怕要有这样的“天时”“地利”“人和”才行呐!

  《自由、爱与欢愉》读后感(八):可惜了了,这个恶俗的设计

  朋友送的,看封面和书名以为是那种发廊读物,所以一开始根本就没想过要翻。后来有一天出门前,发现包里没书,就临时抓了这本最近在咫尺的。

  没想到内容是这么精彩,完全不是封面&书名&用纸的恶俗品位。相反,它更接近于通俗历史读物,类似于”巴黎交际花轶事”+“巴黎人文旅行指南”,讲述了成就巴黎、塑造巴黎风韵的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女人,讲她们的眼光、魅力、做派、情史,更重要的是她们闪亮的性格和思想,同时又不时穿插作者——一个情场失意、对未来迷茫、像男人一样思想和工作的澳大利亚女人——由探访她们的踪迹而觉醒、而意识到真正的自我之伟大的心路历程。最重要的是,这本书会让读过它的女孩子找到自信,在乎自己,并且相信女子就应当活得像个女子样,而不是说男人的话,做男人的事,用男人的方式思考——这些现代文明工作岗位所要求的所谓“素质”是多么反人性啊!

  最后,拜托出版方,重新想一下定位吧,重新取一个书名吧,重新设计一下封面吧,重新选择好一点的纸张吧——哦,还有,别忘了改正那些可笑的低级错误。贡斯当(Benjamin Constant)翻译成康斯坦特也就算了,竟然生卒年都活活搞错了七十多年,标成了1845—1902。那么请问222页上面,1800年1月4日,是哪个Benjamin Constant在“对拿破仑审议院的首次演说拟讲稿”的?!对了,好歹也附送的巴黎旅行小指南啥的,花不了几个钱,还能当卖点。

  《自由、爱与欢愉》读后感(九):时代不行了,男女才一样

  《自由、爱与欢愉》中有这样一段关于食物的描写:一口的西红柿雪酪、一口的西红柿慕斯和一口的西红柿派,这三口餐点精心排列在里摩瓷盘上,看起来是三种颜色,尝起来是三层口感:这一口是甜的,下一口略为尖锐,最后一口留有暖呼呼的余味,每一口都展现出西红柿的不同风貌,那是一场西红柿的论述,既精巧又别致,而且,三口很快就没了。

  曾看过一个研究文章称有一种法国女人效应。说的是法国的女人保持完美身材的秘诀。传统意义上认为的少吃多动原则实际上并不神准,因为多数的减肥者在第二年就会出现反弹。那么国女人瘦身的秘诀是什么呢?实际上就是享受美味而不冲动进食,享受每一口食物在唇齿间缠绵的浪漫,而不是囫囵吞枣般塞进去了事。

  从法国人身上人们往往能看到女人的极致之美,这也使这座浪漫之国成为了属于女人的国度。伊迪丝•华顿说,在法国,生活是艺术,女人是艺术家。女人对于生活更为细密的感触在法国的女人这里几乎深邃入骨。《自由、爱与欢愉》的作者以法国的建筑串联起那些完美女人的生平,使读者成为了优雅的见证人。魅力这东西从来都不乏追随者,只是华丽的辞藻间散落地对于完美女人的崇敬如排山倒海般向着读者袭来,看多了不免有些审美疲劳。

  而在我看来本书最大的价值,乃是从正面为人们展示了何为女性之美。书中写到,巴黎之美,在于它对待女人的方式。在巴黎,女人不会被视为闻名的附属品或装饰品。他们是闻名的工具和证据。女人就是文明。法国女人的美,在于他们恰到好处的表达了自己身为女人的立场和魅力。作者毫不掩饰自己对于美国女人的看法,她甚至引用了伊迪丝华顿这样的话:和法国女人相比,美国女人平均而言都还在幼儿园的阶段。美国给她的感觉是女人被迫活在某一特定的类别里。而巴黎则给予女人充分的空间,是她得以全然的做自己。

  反观我们周围的社会,虽然倡导男女平等已经许久,虽然从小到大的电视电影中总不乏女人揪着男人耳朵颐指气使的画面,却似乎并没有搞清楚何为平等。书店的女性读物、网络中的女性文章中,“二十岁做成功女人”、“女人幸福秘籍”等一系列教女人如何成就女人的作品琳琅满目,而这类书无不驶向两个方面。一是将女人打造成争名夺利的工具,什么看后宫学生存,从甄嬛传学驾驭男人,好像女性的生活就是打小三、防闺蜜;不然就是教女人如何在社会上成功去换取一个男性化的地位。年轻的时候我们可以佯装自己与男人抗争,却依旧抵挡不住岁月的痕迹,我们逐渐发现似乎被社会欺骗了,它要我们抛弃自己原本拥有的女性魅力,而把自己打造成为女战士,却在时光的流逝后又告诉你之所以屡屡碰壁就是因为不够女人。

  《自由、爱与欢愉》中提到的“沙龙”可以为现代女性寻求自我角色定位提一些建议。“沙龙的最重要决定性原则,在于这里是熟女的政治与社会领域。他们的影响力源于个人独特的性格,而非取决于他们所号召的人数多寡。伏尔泰曾以赞赏的口吻形容沙龙女主人是“老去的年华因苏醒的智慧而闪耀的女人”。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潜藏在法国优雅背后的女性魅力的力量。她们总能找到身为女人最合适自己的生活,也总拥有符合自己女性角色的思想和世界观,她们不用依附于男人三从四德的信条,而更善于保障自己本身的自由。

  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最近对于剩女的争论。时至今日,依旧有很多人认为结婚生子是女人必须要经历的道路。女人必须将自己嵌入这样一个身份中,无论这特定的棱角对自己的伤害有多大都要忍痛挨过。人们一边强调着男女平等,女人也可以在社会上像男人一样拼搏,一方面则要求女人依旧保有传统的角色框架。在多重压力之下,国内的女性不得不将自己包裹为“纯爷们”,并不断为自己洗脑“男女都一样”然后去社会上厮杀。慢慢的,时间掩盖了我们可以被显露的女人的优雅,将我们一个个打造成批量生产的准爷们,然后再来苛责为什么现代社会没有“女人味”。因为女人味,早在社会打拼的过程中,就被我们以“物竞天择”的理由丢掉了。

  而法国式优雅当然不是说我们必须变得柔弱,以“男女不一样”来做依附于男人的挡箭牌,而是应当找到关于自我精准的定位。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活出自己的味道才是作为女人则无旁贷的权力。

  《自由、爱与欢愉》读后感(十):祝女性主义繁荣昌盛

  当女大学生在印度中巴上遭到轮奸致死时;当李阳把美国妻子打得遍体鳞伤逃回原籍时;当乡间懦弱的丈夫躲在角落里听到妻子被强暴而小声报警时;丑陋的现实终于倒影在波伏娃第二性的镜子里。至今,没人能说清楚女性主义的主旨,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在全世界实现男女平等。甚至,有人称其为女权主义,为其蒙上一层霸道的色彩。如果瞧瞧在世界政坛上风起云涌的女性领导人,默克尔、英拉和吉拉德,我们还真以为女权至上的时代来临了。

  现实真邪恶,一边让女性代表站在权力的云端,一边让普通女性承受暴力侵犯。现实生生地打碎了女人们貌似风生水起的日子,追求两性平等权力谈何容易?女性主义是一场草根运动,关乎的是每个女人平民化的权力。从现代社会高度发展的角度来说,女性的地位的确提高了,步出家门参与了更多的社会公众活动。可这远远不够!我们需要女性主义的正能量,哪怕是遥远的,被缝砌在历史之中的。顾准说,人活的不是日子,而是历史。

  《自由、爱与欢愉》可以被当作一部有趣的女性史来读。尽管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历史,但有些奇闻有些逸事,有些游走于巴黎的女人们的独特故事。故事里的女性绝不是历史的尘埃,而是的追求女性权力的急先锋。斯塔尔夫人说,“真正的欢愉之于我,仅存在于爱、巴黎与权力当中”。对于女性来说,最令人向往的是巴黎的包容性。美艳的交际花蓬巴杜夫人、有识的政客伊迪丝.华顿、低调的才女乔治.桑、痴情的情妇南西.米特福德……在这里都活得有滋有味。其实,她们的追求有一致性,都在找寻真正的自我。自由、优雅、知性和睿智,成为“巴黎范儿”女人的共通点。难怪南西.米特福德说,“噢,为了住在巴黎,我愿付出一切!”

  巴黎的确是宜居城市。若有人问我,欧洲最适合女性旅游的地方是哪里?巴黎是唯一的答案。波光斑斓的塞纳河,咖啡馆林立的左岸,幽深的圣母院,还有庄严的孚日广场,老城区的每一块地砖都仿佛镌刻着历史的痕迹。所以,如果你把这本书当成游记来读,也会生趣。巴黎是个挺神奇的地方,它可以满足你的所有想象。否则,老年的伍迪.艾伦怎么会凭着《午夜巴黎》勇夺奥斯卡?说明巴黎是个圆梦的所在吧。

  本书的作者露辛达在辞职后写到,“我的日程表一片空白,但是心里满满的”,预示着身心疲惫的白女领即将踏上巴黎的寻梦之旅。她所追寻的不仅是十七世纪以来巴黎女性的浪漫传奇,同时也在舒展一段自我的心路历程。她们的故事发生在几个世纪以前,可我们获取的力量却延绵至今日和未来。我要为曾经的女性主义喝彩!它可否繁荣昌盛到未来?

  已发《江苏文艺周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