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读后感10篇

2018-03-18 20:0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读后感10篇

  《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是一本由余光中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6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读后感(一):雨世界

  高中时候,同寝室室友,向我推荐,听听那冷雨。可是那个时候看了一遍,并没有看懂,现在再一次看的时候,似乎懂了。 真的有时候一场雨,可以让你看清很多东西。 在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中你会发现,雨成了一个有生命精灵!它在空中跳跃,旋转。忽然之间又想到了戴望舒的雨巷。多么熟悉的撑着油纸伞的姑娘,行走在雨后的巷子之中。 余光中先生和戴望舒先生一样,有着共同的情结。“跟女友共一把伞,该是一种美丽合作吧。最好是初恋,有点兴奋,更有点不好意思若即若离之间,雨不妨下大一点。真正初恋,恐怕是兴奋得不需要伞的,手牵手在雨中狂奔而去,把年轻长发肌肤交给漫天的淋淋漓漓,然后向对方唇上颊上尝甜甜凉凉的雨水。” 多么优美,多么绵长的爱恋。 说到雨,在大城市中漂泊的我,对于独具情怀。 记得有一次,地铁上,就得知温江的大暴雨,走到地铁出口,这才发现自己下班的时候忘了将伞拿走。同样,地铁口,站着一群和我一样没有伞的人。也许,这个时候,望着外面的大雨,才会明白,那个雨中送伞的人是多么的珍贵。即使没伞,你也可以勇往直前,毕竟,人生嘛,总有一段路,需要自己去走,你不可能永远都去依赖别人。哈哈,天无绝人之路,没有雨伞,有外套,还是可以照样前行。别把自己养得太娇弱,淋点雨,或许你更健康。走过深深的积水,闻着地下水的味道,踱步到校门口,原本就近到了出口这边,让保安叔叔开一下门,死活不开。人嘛,有时候,还是变通一点好,不仅方便自己,也方便别人。一个男生利用身高优势,翻了进去,顺便帮我们将门打开了。有时候,一个小小的举措,会给别人带来很大的帮助,所以,请别吝啬你的善良头顶出现一把伞,“同学,你没带伞(⊙o⊙)哇,我遮你吧!”就这样,两人说说笑笑,走到了四号公寓。她,一个大三的学姐学生物的,留校做毕业实验,送朋友出去,回来遇见我,见我没伞,就帮我遮一下雨。也许,我们都只是彼此生命中过客,但却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伸出你的手,尽管只是很小一件事,但却对别人影响深刻。大三的学姐,愿你以后前程似锦,当你有困难时,也能遇到像你一样热心的人。

  回想起,半年前,一个下雨夜,很幸运,我带了伞,在图书馆门口看到一个没有带伞的姑娘,帮她遮回了寝室。那个时候的我,犹豫过,要不要帮助下别人,想了想觉得,一把伞,遮一个人是遮,遮两个人也是遮,那就去帮帮别人吧!你以后也会遇到困难,如果你身边的人,都像你一样思考要不要来帮你,而最终没有帮你。所以,有的时候,真的别吝啬你的善良。但有的时候也别做烂好人,傻乎乎的,谁会记着你的好呢!回到寝室,阳台上遭受风吹雨打的盆栽,依旧在。尽管,风很大,雨也很大,但是它们总是那么坚强。因为它们长大了,它们不再是小苗小芽了。人依旧如此。你长大了,就不能一直依靠父母了,虽说他们是你的港湾,可终有一天,他们将老去,你要坚强地迎接风雨,甚至为他们撑起一片天空。夜雨,缠缠绵绵,不休不断,思绪万千。夜已深,眠已至,眼该闭。 雨的世界,你懂吗?在雨中,你会收获些什么?

  《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读后感(二):余光中的珊瑚礁

  余光中的四个女儿,依次是珊珊、幼珊、佩珊、季珊。简直可以排成一条珊瑚礁。

余光中,男,1928年出生,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批评家、翻译家。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 ,曾就读于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 ), 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1950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6年,开始在大学任教。与范我存女士结婚。 后育有四个女儿。

  说起余光中,不得不说那首著名的诗《乡愁》,排比工整,情感层层加深,中学时候第一眼看到就忍不住背诵起来。偶遇一本《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竟出自余光中的之笔,忍不住想看看这位90岁高龄的诗人有什么好东西想要分享的。

  这是一本小巧的书,如果将平日里的书比作是文章的话,这本书的规格应该算得上是首诗。很方便携带着它在窗前在公园静坐品读。书中夹着一张明信片,是月光下的树林,还夹着一张邮票般大小的卡片,是月光下的湖堤。

  开篇《鬼雨》写的是余光中有个儿子还没出生两天就早夭的事儿。然后谈到莎士比亚最怕死。一百五十多首十四行诗,没有一首不提到死,没有一首不是在自我安慰千古艰难惟一死,满口永恒的人,最怕死。写的是他雨中给孩子下葬,然后就像招魂曲一样的说着一些话。

  第二篇《逍遥游》让我体验到了如李白斗酒诗百篇那样的意识流或者说是头脑风暴感觉世间万物都被罗列其中,扬州和嘉定的大屠城,重庆的山洞里,泠然(轻妙的样子)善乎?钢铁的芝城,鼻酸如四川的泡菜,兵燹过后,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日此信手拈来的文章,让人叹服,虽然很难看懂,但我知道我不会。

  《我的四个假想敌》《日不落家》算是我比较看得懂,也比较接地气的文章,因为写的是余光中和是个女儿的故事。我的四个假想敌不是余光中的女儿,而是余光中的四个未曾蒙面未来女婿。余光中的四个女儿,依次是珊珊、幼珊、佩珊、季珊。简直可以排成一条珊瑚礁。

  余光中说:

我像一棵果树天长地久在这里立了多年,风霜雨露,样样有份,换来果实累累,不胜负荷。而你,偶尔过路的小子,竟然一伸手就来摘果子,活该蟠地的树根绊你一跤!而最可恼的,却是树上的果子,竟有自动落入行人手中的样子。树怪行人不该擅自来摘果子,行人却说是果子刚好掉下来,给他接着罢了。这种事,总是里应外合才成功的。当初我自己结婚,不也是有一位少女开门揖盗吗?“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说得真是不错。不过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同一个人,过街时讨厌汽车,开车时却讨厌行人。现在是轮到我来开车。

  这段真是佩服余光中的形象比喻,非常非常的生动,把自己比喻成果树,把女儿们比喻成树上的果子。妙哉。走路过街时讨厌汽车,开车时却讨厌行人。这句比喻也非常喜欢,今后一定多多引用来比喻那些不懂得换位思考的人。

余光中的四个女儿,两个在北美,两个在西欧,余光中老俩口住台湾岛上。一家而分五国,你醒我睡,不可同日而语,也成了“日不落家”

  调侃的多好,不可同日而语,竟然还能转换成这般意思有趣有趣。人家英国是日不落帝国,你一家子人分散各国,称为日不落家也不为过。很有感觉的词。

三女儿佩珊在比利时,兴趣广泛,而且“见异思迁”:她拿的三个学位依次是历史学士、广告硕士营销博士。所以我叫她作“柳三变”( 柳永排第七,世称柳七,原名三变,他还有哥哥叫三接,三复呢 )。

  瞧这调侃的。

为了逗她们笑,我们做鬼脸。为了教她们牙牙学语,我们自己先儿语牙牙:“这是豆豆,那是饼饼,虫虫虫虫飞!”成人之间不屑也不敢的幼稚口吻、离奇动作,我们在孩子面前,特权似的,却可以完全解放,尽情表演。在孩子的真童年里,我们找到自己的假童年,乡愁一般再过一次小时候,管它是真是假,是一半还是完全。

  说的真是贴切,我经常看到那些当爹当妈的,在亲昵孩子的时候说出些听着就恶心,或者是起鸡皮疙瘩的逗小孩的话。我都担心孩子听了会不会跟着变得恶心了哈。兴许这是这些老爹老妈回忆童年的一种方式

从前是四个女儿常在身边,顾之复之,出入腹之。我肌肤白皙,四女多得遗传,所以她们小时我戏呼之为“一窝小白鼠”。在丹佛时,长途旅行,一窝小白鼠全在我家车上,坐满后排。那情景,又像是所有的鸡蛋都放在同一只篮里。我手握驾驶盘,不免倍加小心,但是全家同游,美景共享,却也心满意足。在香港的十年,晚餐桌上热汤蒸腾,灯氛温馨,四只小白鼠加一只大白鼠加我这大老鼠围成一桌,一时六口张,美肴争入,妙语争出,叽叽喳喳喧成一片,鼠伦之乐莫过于此。

  我要向余光中爷爷学习形容比喻的能力,有这样的形容比喻的能力,何愁写不出好的诗歌和散文呢?

  《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读后感(三):霜因李白结,月待后人

  情疑中副车

  如果说女儿都是父亲上辈子的情人,送儿子娶亲就好像是光耀门楣的喜悦事,那么让女儿出嫁就大多是抢了父亲的心头肉般让人割舍不下。

  十几岁的时候,作为家里长孙在姑姑们出嫁的都是需要去第一个开门迎亲的,奶奶在屋里给姑姑喂糖心鸡蛋,爷爷就在一旁抹着眼泪。其实那个年纪是不明白结婚这样有席吃的好日子有什么哭泣的理由的,直到很久以后才后知后觉把女儿托付给另一个男人是一件多么需要勇气事情

  余光中在这处写得颇为俏皮,他把女儿成婚比作是瓜熟蒂落自动落到行人手中,又比作战事吃紧却不料里应外合,最后只得叹一句“寇入深矣”。可转念又想到自己也曾是那个不劳而获的行人,也曾被老丈人当作假想敌人,又不免喜悦于自己的好运气

  最好的文人风骨莫过于此,写得出乡愁,也开得起玩笑,端起架子威风凛凛,放下身段平和近人。《我的四个假想敌》该是全书里最幽默的章节,四个女儿初长成,从膝下承欢到各自高飞,心里的确“伪作轻松”,与笨客们相互打趣以为面面俱到,可真到“兵临城下”了也是心口发凉,慌乱至极,热闹至极。

  日不落家

  就如同叶芝不止写过“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皱纹”,也同样会说“年轻时,我们彼此相爱却浑然不知”。余光中对于思乡之情的纪念也远远不只是一首《乡愁》,人物内心世界在不断圆融中走向成熟,相比于1952年时的“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一般苦涩哀伤,九七年写成的《日不落家》则显得开朗了许多。

  97年香港回归,日不落帝国的旗帜终于从这片土地上缓缓降落,而距离大陆台湾两岸开放探亲也已经过去十年,年轻时候以为的故乡遥远,目不可及,在如今的余光中看来都已经成为了过去事。她的四个女儿也相继嫁出国门,一家六口人反倒像是个“日不落家”遍布世界各处,互通有无国际关系使得探乡不再是为难事。

  不同的时区,不同的昼夜,不同的季节,每日里的家庭热闹变成了隔着小小屏幕的相互“寒暄”,老人的“愁”字淡了许多,只是思乡之情依旧浓郁

“所谓恩情,是爱加上辛苦再乘以时间,所以是有增无减,且印累积而变得深厚。”

  所有感情皆是如此,父母恩意,子女平安,家乡呼唤日子过得越久则越显得举足轻重

  少年已不是少年

  读余光中的大品散文,《鬼雨》总是绕不过的——太多电影剪接式跳跃片段,极有象征寓意的具象表达,以及凌乱的段落。

  文章名字取自李贺的《感讽》:“山南何其悲,鬼雨洒空草,长沙夜半秋,风前几人老。”而全文一如李贺的风格,“奇诡”却不失妥帖。

  开文便是一则通话,医生说着你家的孩子就快要撑不下去,直至已经死亡。从爱子早夭的噩耗为起始,全文贯穿古今,大谈生死,“莎士比亚的挽歌”里露出的讽刺,无人不怕死亡;“上山给孩子下棺”,遍布的乱葬岗犹如死神开设的幼儿园;“一封给友人回信”又写到“最反对写诗的总是诗人的母亲”,可母亲早已经离去,新坟旧冢,秋雨连绵。

  紧接着,便是意识的拔高,砸着琴键的肖邦、魑魅魍魉的哀求、竹黄池冷芙蓉死、女娲呼号、石头城凉、潇湘哭泣、大禹洪水……一切都在死去,一切都已经死去,“今夜的雨中浮多少蚯蚓”从古到今,白骨累累。

  这是余光中极少数的尝试想象空间从爱子死去开始不断加宽,加深,加厚,而又不缺少音律美,所谓“大品”,便是如此。

  好的诗与好的艺术是相通的,余光中行文风格变化多样,从不缺少美感,写诗如此,散文也是。本书书名取自老先生自作的小诗“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九州一色还是李白的霜”,单单此一句的意境就远远超过如今那些“归来仍是少年”式的文采了吧。

  《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读后感(四):“扬一场远远的风送我”

  知道余光中,也许迄今为止也是唯一,是从他的那首《乡愁》开始的,譬如“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但又蓦地想到,想要认识一个人,怎么能只限于一首小诗呢?余光中的诗,很善于在不经意间呈现出了一种结构上的整饬美和韵律上的音乐美,让读诗的人也渐渐地入了他的节奏,随他一起不禁心神摇荡。甚至于,他的这一种诗人的情怀,也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散文、评论以至于译作。譬如这本《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便很少觉得自己是在读散文,因为那一种很明显诗意,总是满满的,总是又一次情不自禁地,洋溢在了字里行间、每一段、每一页甚至每一篇。

  十八篇散文,篇幅或长或短,时间上却足足跨越了四十年(这个跨度可真是不小),从1963年一直到了2003年,分作了两辑:一辑名曰《抒情自传》,写的是自己以及身边的事,主要以情感经历为主;另一辑名曰《天涯蹑踪》,写的是他的游历见闻。虽然两辑的内容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自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是什么呢?是一种真挚情感的自然流露,是一种刚柔并济的风格的无声表白。有了这些,也就足够了。虽然结构安排上分为了两辑,但读的过程中却并没有一种突兀的感觉,意识到了风格大变什么的。确实没有,只觉得像是摇一叶扁舟,在平静的小河上缓缓行进,不知不觉到,目的地就到了——于是内心很觉得讶异:这么快,就到了吗?!

  也就只有余光中敢于这样了。《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里的作品,居然是从一篇《鬼雨》开始的——“But the rain is full of ghosts tonight。”讲医生与余光中自己的对话,讲莎士比亚的挽歌,讲埋葬孩子的经历,讲一封信——却都是围绕着一个“死”字开始的。一般来说,写“生”容易,写“死”却不易。让人毛骨悚然的事情,多半会基于视觉上的恐惧;但在余光中的笔下,一切却是娓娓道来。死亡是一种宿命,无人能够摆脱,怕则怕矣,又能如何呢?但看似表面的洒脱,内心中却自有一种深刻的记念。但如果清楚余光中的生平,知道就在这一年的冬天,是余光中、范我存夫妇唯一的儿子诞生仅仅三天即夭折的季节,新生与死亡接踵而至,喜悦与悲伤如影随形,诗人正值青壮年时期,生命的脆弱与短暂却已然铭刻在心——难怪,平静的文字下面,却是悠长而又悠长的苦楚:“总之我已经将他全部交给了户外的雨季。那里没有门牌,也无分昼夜。那是一所非常安静的幼稚园……”李贺被称为“鬼才”,在他的《感讽五首·其三》中有“南山何其悲,鬼雨洒空草”的诗句,正好契合了余光中的心情,也成为了《鬼雨》这一篇的主调。

  悲伤或许转瞬即逝,痛的是心,生者却还需要面对接下来的日子——还有那么多的乡愁,还有那么多的秋天,还有那么多的快乐——譬如《我的四个假想敌》一篇,终于心情放晴了。有女儿的父亲,大抵会非常赞同余光中在《我的四个假想敌》中的那一种表达:觉得自己完美的女儿,却如树上的果子一般,“竟有自动落入行中手中的样子”——内心中的那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无限纠结,在这一刻被放大了。余氏幽默在此处于是毫发毕见。

  但长大了的余光中,建立了家庭成为父亲之后的余光中,经历了风风雨雨的余光中,在他的散文作品中,无论是在艾奥瓦城,还是在西雅图的旅馆里,还是在写到一场与东巴基斯坦(今天的孟加拉国)有关的音乐会时,不变的却依然是那一份“少年”般的心情。在余光中的心底一定会流淌着一首歌的曲调:“扬一场远远的风送我,少年的梦如穹苍一帆。自来且自去不带一抹尘泥,万水千山尽映我心底……”

  《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读后感(五):水击三千里,诗文逍遥游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作为当代台湾最为著名的文人之一,余光中以一首《乡愁》为国内读者所熟知。余光中先生出生在南京,成长在四川,而后南渡台湾,几十年不得返,这也是《乡愁》何以感人的原因。但对于余光中先生而言,诗人并不是他唯一的身份,余光中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余光中先生共出版诗集 21 本;散文集 11 本;评论集 5 本;翻译集 13 本。《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正是这11本散文集的精选集,以其多变的写作风格向我们展现了余光中先生在散文方面的才华。

  《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共收录了18篇散文,创作时间跨度由1964年至2003年。这些散文类型各异,有抒情的咏叹,有沉郁的纪念,也有温情的书写。但这些文字都带有相同的特性,那就是细腻隽永,带着韵律感与美感。

  就像《逍遥游》一文,“栩栩然蝴蝶。蘧蘧然庄周。巴山雨。台北钟。巴山夜雨。拭目再看时,已经有三个小女孩喊我父亲。熟悉的陌生,陌生的变成熟悉。千级的云梯下,未完的出国手续待我去完成。将有远游。将经历更多的关山难越,在异域。”

  或许我们可以称上面的文章为散文诗,又或者也可以说余光中先生是用诗的语言、诗的韵味去写作,所以他的这些散文有留白,有顿挫,有中国古典语码携带的深刻含义,余光中先生用简练的文字传达出了深厚的感情,同时也赋予了散文以古典之美诗歌之美。

  但余光中先生的写作绝非仅此一种风格,就像有人说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一样,只就散文而言,余光中的写作同样经历了多个阶段。这种不同的写作阶段与余光中先生的人生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与政治性、思想性同样有所联系。不过若仅依浅见,我个人觉得随着时间的推移,余光中先生的散文由冷峻奇诡逐渐变得温和了起来,倒也应和了“笔力醇而愈肆,文风庄而愈谐,收放更见自如,转折更见多姿 ”这句余光中赞赏吴鲁芹的点评。

  就如散文《我的四个假想敌》,这是1987年余光中先生书写自己与四个女儿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我们能够看到余光中先生鲜活的别出心裁的描写,比如他将女儿未来的男朋友称之为假想敌,将男孩子们的追求称之为“信箱被袭”和“电话中弹”,将女儿的应答称之为“开门揖盗”和“内奸接应”。本似普通的家庭常事被余光中先生写的妙趣横生,且颇能让人连连点头、感同身受。

  时间滑到2003年,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又有了新的变化,就像《钞票与文化》一文,物虽小意却深,所言凡事点到为止,而文章读来却利落且有兴味。这篇文章以各国钞票上的人物风景为题,写的有趣读来也颇为畅快,然而仔细琢磨,褒贬借指都并未隐藏,能读出什么,体会什么,是否“买椟还珠”都是个人的选择与体验。

  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至今仍未搁笔的余光中先生为我们展现了文学美的不同形式,在他的文字里我们可以感知古典诗词的悠长的意味,同样也能体味幽默所携带的理趣。这种感知与体味都能慰藉我们的心灵,同时还能让我们感知文学所携带的力与美。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