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活着,就得有点滋味儿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活着,就得有点滋味儿读后感10篇

2018-03-18 21:4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活着,就得有点滋味儿读后感10篇

  《活着,就得有点滋味儿》是一本由汪曾祺 / 汪朗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元,页数:23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活着,就得有点滋味儿》读后感(一):对,就是这个味

  对,就是这个味

  好久没看散文书籍了,这次看了曾大家爷俩合著的散文《活着就得有点滋味》,看了书名,不禁让人思索,活着需要什么滋味呢,是半辈子以来苦尽甘来奋斗滋味吗,还是逢年过节家人聚集阖家团圆的滋味,是第一次见到大海内心壮阔的滋味吗,还是攀爬高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滋味,是云游四方感叹一方土地繁华文化的滋味,还是感受千百年来中国文化兴衰演变的滋味等等,然后都不是,有点滋味,就是酸甜苦辣,各种食材饭菜的滋味!

  汪曾祺,是散文大家之一,写出的文字也是大家的风范,随和亲近,和蔼可亲,文字读起来就像是和汪曾祺老先生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一起在一张桌子前喝着茶慢慢攀谈,小声细语的流畅对话一样,而且,整本书是谈起对食物看法,以及从各个食物及生活感悟,顿时觉得一种人间温情,在厨房的油炸声中、食物由生到熟的过程中、蒸煮食材的水沸声中,非常温暖的流淌进人的心田

  散文,都会通过身边的人或物,用某种方式出现生命中,在通过不同事件,巧合也好,突发事件也罢,最后人或物因某件事的影响,最后得来的人生感悟。食物也是一样,拿曾老前辈说的河豚一物来说,河豚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生气就会把自己鼓起来,很像个球,但是如此可爱动物却自身携带着剧毒,同时也在曾老前辈上学时期所在发生过一起谋害亲夫的河豚中毒事件,未曾吃过能去除毒物的河豚也让曾老前辈成为了遗憾

  中华各地的美食极多,想把所有具有当地特色的美食吃遍容易,但想找寻各地中别具一格、有着极具口碑的祖传手艺极品美食那就相当难了。而且,人上了年纪,只是摆脱疾病困扰家庭美满幸福就是作为老百姓安稳的生活了,曾老前辈更是在生活之余,对吃食加以研究,也是享受吃这一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的乐趣所在。

  此书向我们介绍了汪曾祺老前辈和他儿子汪郎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不同吃食以及不同的思想感悟,也愉快的讲述了食材最好吃时刻,怎样的特征是食材最新鲜的。

  食材及美食也是个很有研究意义学问

  《活着,就得有点滋味儿》读后感(二):汪曾祺:生活中的美好,大多不动声色

  时值汪老逝世20周年,读《活着,就得有点滋味儿》更需要点仪式感,煮一壶茶,温一杯酒,或点一盏炷……总之,要先把自己置于一种放松心境之中,然后,你才能咂摸透这本书的味儿。

  八九十年代童年尚无手机可言。长辈忙着把被褥抱到院子里的绳上铺开晒太阳娃娃们则忙着在泥土上进地毯式搜索。一朵在地砖缝隙间伸展开来的小花,足以让一个孩子兴奋良久。只是这种生活赐予的最简单的快乐,已经逐渐被现代人抛之脑后了。

  作为一本着眼于“吃”的散文集,《活着,就得有点滋味儿》一书收录的,正是这种“缝隙中的惊喜”。它由汪曾祺和汪朗父子二人携手写就,谈的是食事儿,蕴的是生活。

  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文人,最后一个士大夫”的汪曾祺,是典型传统文人。能作诗,会写字,善画画,而且,还烧得一手好菜。据汪朗爆料,“老头儿”最拿手的菜有仨,大煮干丝,拌菠菜墩和红烧肘子。

  这个喜欢看杂书、写杂文、吃杂食的“三杂”老头儿,写了很多跟吃喝有关的文章,每一篇居然还都有独特味道。更妙的是,如果你如品菜般一点点细嚼,还能咂摸出丰富的生活味儿来。比如他在《口味》一文中写道,“总之,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怎么样?一个晒着太阳窝于躺椅之上,半闭着眼睛挤兑你的老顽童形象,是不是瞬间就霸占了你的脑海

  不过,仔细一琢磨,汪朗给老头儿的“三杂”评价当真甚是贴切。汪老在《活着,就得有点儿滋味》一书中的文章写的也够杂。先不说他分地区、分类型、分口味地把多种吃食进行了一一介绍与点评,单说他这些美食文章的结构也够杂。他经常聊着聊着美食,突然就串场到生活中去了。

  比如他在《泡茶馆》一文中,先是一本正经地追溯茶馆的起源,细聊茶馆的变迁,甚至还一时兴起讲起了茶馆轶事。然而话锋一转,他就把茶馆就跟文学搅到一块儿去了。至此,这个一团和气的“老头儿”,就开始兜售他的生活理念了,比如要发掘生活细微之处的转变人性善良,比如要发掘那些生活中存在的但大家往往会忽略的美好……

  汪朗对此的评价是,“他的作品读起来很舒服,看似简单,有时候琢磨起来发现这老头也一肚子坏水,他的文字看起来不动声色,仔细想想有意思的”。生活中的汪曾祺与儿子及家人的关系也是如上述般随和甚至随意的。而这种宽松的环境,反而让他的一些性格、对生活的认知等,在儿子汪朗身上得到了传承。

  这种相似与传承,在《活着,就得有点滋味儿》一书中体现的颇为明显。 比如汪曾祺著有《豆腐》一文,汪朗就紧跟着写了一篇《考察臭豆腐》,如同一场隔空对谈。各抒己见、各“执”己见,明明是对同一事物倾注了感情,却非要试图争出个高低

  这种对谈,像极了一个小孩儿跟一个老小孩儿的争执。小孩儿一轮轮地发动总攻,老小孩儿见招拆招。最后老小孩儿一跺脚,丢下一句“你们要对我态度好一点哦,我以后可是要进文学史的人”,然后一甩袖子暂且撤回房间憋大招去了。

  以上就是你可以于本书中体会到的美好,一对在生活的缝隙中都能发现美好的老小孩儿,一对倡导“杂”生活的文坛领军人物,以及一对让人于字里行间见证生命与传承魅力的父子。

  其实汪曾祺的一生并非均如他笔下的文字一般单纯而美好,相反,他经历过不少苦难。然而,他在作品中极少言及,反而致力于传递生活的美好。《活着,就得有点儿滋味》一书,更是以食喻事,竭力告诉大家“虽然生活中存在种种不济,但仍然有美好的人或事物存在”,这些美好大多不动声色,却一直存在于你的周围,一低头就能看见。

  《活着,就得有点滋味儿》读后感(三):生活味儿

  活着,就得有点滋味儿。人生若寄,切莫错过一盏茶、一杯酒、一顿饭的时光。最原始的滋味,还是要从生活的点滴之处去寻找。一缶蜜茶,半支素烛,主人深情。来从虚空来,还归虚空去。往生再世,皆当欢喜。生活,就应该坦然处之。回归最初,抛开世俗,寻一恬静淡雅之源。 本书讲述的是,各地美食的精髓有趣的见闻。辑二论述的是,口感独特的美食,借酸甜苦辣咸说尽人生百味。食有道,生活源。 历经沧桑过往云烟,生活中的各种小事就凑成了有滋有味的人生。 读汪老的文字,最大的感触是,活着真好,看尽人间烟火,尝尽人间美食。有时候,有些烦恼都不是事,再大的事,天不会塌,所以,莫急切,归平静俗话说身体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带上你的灵魂,去远行吧。你可以不顾一切,好好的玩,好好的吃。在吃中,你会发现很多你不曾见过的东西。你可愿意去试试,一份食物,它可不仅仅是吃的那么简单,它还可以是一份记忆,甚至是一片情意。 最喜欢汪老写文章的那个“味”,生活的味道和生命的欢腾,都在字句间酝酿成醇香的佳酿,让人心中升起浅浅的暖意。生活的味儿,就是很平淡的生活的百态。我很喜欢菜市场,因为在菜市场你可以品味生活的一种滋味儿。也许,在你眼中,菜市场是一个特别脏乱差地方,可你曾知道就是这样一个地方,你可以看到人生百态。从有的商贩身上,你可以看到商人的狡诈,你还可以看到人性中的质朴,从有的菜农身上,你可以看到农民正直,你还可以看到有的人的斤斤计较。 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把烟火生活过成了粗茶淡饭家常小菜,人生百味。一说这个,忽然就想到了杨绛先生,她才是将生活活出了一种属于她的、特有的滋味儿。对于钱钟书来说,生活的点点滴滴,就是杨绛陪在他身边,为他出来生活的琐事,他则心无旁骛学习。杨绛将生活过出了自我的升华。 人生兴致皆在生活缝隙中。无论是家常小食,还是地方风味,甚至生活中平淡无奇的一碗热汤,都添了一份闲趣。 去找寻属于你的那份滋味儿吧!正如汪老所说,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带上你的舌头去寻生活的味儿。

  《活着,就得有点滋味儿》读后感(四):《汪老说,生命在于吃》

  坦白说我很少看这种现当代文学大家的作品,一是习惯没有养成,二是内容都很深奥和枯燥,读起来很费神。然而汪老的这本算是关于吃的散文集,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也必须承认,文学大家就是文学大家,这些日常琐碎常见吃喝,在大家面前也让人看的沉醉其中,可惜看书时无酒,不然少不得要喝二两。

  本书的内容真的就是关于吃,苦瓜、烤肉、面食、萝卜、河豚、大白菜、臭豆腐,天南海北全是吃的。而文风更是亲切,就好像邻家阿爷在你身旁给你说这个食物应该什么时候吃怎么吃有多香,温馨之余更是心生向往,恨不得早生几十年然后跟在汪老屁股后面把这些美食全部吃一遍,想想都是人间乐事。

  本书除了让人越看越食欲大开之外,更多的是能感受到一种红尘俗世气息,在市井最平常的吃食中感受国人几千年的文化沉淀民以食为天可不只是一句口号,更是融入我们所有人血脉的传承。而在文字方面其实已经没有什么可以说的了,只有四个字来评价,返璞归真。没有华丽浮夸的语言,也根本不需要,就是寻常词语,然而在汪老的行文中却清新隽永,读来齿颊留香,不愧是大师

  还有一点让人欣喜的地方,就是放了很多汪老的画作,也都是一些萝卜白菜等日常的蔬菜,然而配合着汪老的文字一起读起来的效果出奇的好,文字和画作相得益彰,让书整体的格调都提升了一个档次。而更让本书的艺术气息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我也第一次才发现即使再平常的东西,在大师手中都是不一样的,大白菜都有了几分荷花的文化氛围

  这本书读起来我认为要追求一个感觉,不要去理一些常规手法技巧,只是表现出来的意境就足以让人心悦诚服,质朴的文字下面其实是汪老那一颗纯真的心,如红尘中不染世俗的青莲,清净独立幽深。而行文硬要说种类的话我倾向日记随笔,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吃什么就写什么,还有一些对往昔的回忆,因食物而说人生。

  而在书中一写到关于具体食物的时候,汪老就开始像小孩子一样一个一个的数过去,如说到佛跳墙的原料,鱼翅、鲍鱼、鱼唇、鱼肚、干贝、刺参、肥鸡、净鸭、鸽蛋、火腿、猪肉、猪肚、猪脑、猪蹄等等,真的是一样不差的都说完,在这期间我感到的是汪老那忍不住的口水,还有对食物的热爱之心。还有对于食物的出处,也都如数家珍,这不如果不是爱吃到了极点哪里会研究这些啊,只有深深的佩服,真乃爱吃会吃懂吃之人。

  其实还有一点我没有说到,是汪氏父子俩的隔空对话,从食物而到艺术再到人生,这才是生活中的大美!

  《活着,就得有点滋味儿》读后感(五):想贴秋膘你就看

  再过几日,便是立冬了。

  贴了一整个秋天膘的我现在根本就不敢去称体重。小肚子上的肉一天天的见长,自己粗粗估算一下,怕是要比酷夏之时胖了足足有十斤还多。人常说,要减肥,管住嘴,迈开腿。腿倒是迈得开,可是这嘴,是无论如何也管不住的。

  每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哪一件不跟嘴有关?那一桩不是和吃结缘?人生一世,有滋有味才叫惬意,而最直接的滋味儿感受,可不就是来自于自己的那张嘴嘛!

  活着,就得有点滋味儿。

  说起来在今年看了好几本汪曾祺先生所著的书,但却是这本《活着,就得有点滋味儿》最得我这吃货的心。

  读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感觉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他的文风特接地气。在他的文章中中绝不会有故作姿态矫揉造作出现,也不会有晦涩难懂的所谓深意隐藏,更不会有费尽心思的故弄玄虚情节。他只是通过质朴平淡的文风,将各种看似平常却又并不寻常的日常小事以及生活感悟通过他的文字为你一一道来,犹如一个和蔼可亲的老者在与你面对面闲话家常一般。讲的似乎都是些琐碎的事儿,听起来也没啥很深奥独特的地方。可是字字句句都透着一份淡雅与从容,一份自在情趣。就是总忍不住被这些话语所吸引,一个劲儿的想要听下去,听再久也舍不得离开。即便是最后不得不将将书卷合上,那份独有的滋味儿还是会时时萦绕在脑海心头,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活着,就得有点滋味儿》是一本由汪曾祺先生和儿子汪朗一起合著的散文集。全书讲述的统统都与美食有关,一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从地域、味道以及食文化来讲述有关于食物的逸闻趣事,展现一番关于吃的情怀。

  萝卜干丝、栗子蚕豆、豆腐卤煮、臭鱼河豚……这些我们熟悉或不熟悉,吃过或没吃过的食物,在汪曾祺先生的笔下被描述的是如此的诱人,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变不自觉的跟着直咽口水。只恨不能马上将这些美食摆在面前,抄起筷子大快朵颐一番。

  若是在年初的三四月份,此书是万万不可以看的,实乃减肥之大忌讳也!不过眼下已经是深秋,倒是可以不用去顾忌这些,反正秋膘已经贴上了,再贴一层又有何妨?权当是养肉过冬了。

  《活着,就得有点滋味儿》读后感(六):有滋有味过人生-------评《活着就得有点滋味儿》

  人活于世,少不了五谷杂粮的穿插伴味。除了填饱五脏六腑,我们更是会时不时地在畅游美食之味中品味种种----这是一门学问,这是一门艺术,这更是一道别致的精神大餐。

  借由着美味的引子,我于难得空暇下的周末品读着汪曾祺和汪朗合著的散文集《活着就得有点滋味儿》。一语双关的书名更是让我大快朵颐于书中字里行间蕴藏着的人间美景。乍然拿到本书时,我的内心深处早已经情不自禁地为这样有内涵的书名拍案叫绝。所谓的滋味儿既有着美食的关联,所谓的滋味儿更是于美食背后诞生着的人生哲理寓意。

  大师级的作品当然有着大师级的创作意境。《活着就得有点滋味儿》自然更是时刻借由着平淡的叙述引爆着书外读者思想的共鸣的小火花。四方,五味,食事这三个不同的专辑揭开着与众不同的美食徜徉曲。无论是最初的按地域论述美食,还或者是随后的论述口感独特的美食,亦或者是最后的论述美食文化、渊源,忆苦思甜,追古溯今,启发美食之外的人生思考----围绕着美食,更是越过美食而脱俗地产生的更高意境的美食背后的人生滋味,如此别出心裁的散文集锦无疑让读者有着一种与众不同的阅读感受。身为一名读者,我却可以足不出户地借由着这本散文合集感知着美食的味道。美不仅美在口感,美更是美在美味背后的那份心绪情感。细细品读之中,我总是会在不经意间被作者的笔触吸引着。虽然其中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其中更有着人世间五谷杂粮的凡尘味道。酸甜苦辣咸,我除了透过文字感受美味的那份心动,我更是借由着作者的随性文字浮想联翩。这就是人生之味啊!虽然其中有很多的地方美食我未曾尝试过,但是我同样也在这本书中欣赏和领略到了其间的精彩。人生百态,五谷杂粮,世像百态,皆由“美味”升级到了人生之“味”。这已经是一种全新的超脱,超脱于美景,更升级为人生滋味。身为一名读者,我想如此随意地翻看本书过程中无疑也是收获颇丰的。以往很多我们看似平淡的生活,其实原来正充满着那么多耐人回味的所在。

  有滋有味尝美食,有精有彩话人生!《活着就得有点滋味儿》无疑很是出彩地用文字勾勒下美食之后的滋味人生!

  《活着,就得有点滋味儿》读后感(七):平凡的生活,小小的滋味儿

  白菜萝卜豆腐,栗子蚕豆小面,卤煮螃蟹羊肉……

  读汪曾祺的文字,总能嗅到浓浓的烟火气,尤其是那些专注于美食的文字,总能在瞬间激发食欲,打开解放味蕾的通道;而当自己循着汪老的菜谱终于把美食送到嘴里,那种满足充斥口腔,那些在生活中遇见的琐繁心事,也算少了多半。

  美食,最容易抚慰人心,记得小时候哭闹不停,外婆总喜欢拿一碗红烧肉哄我,

  虽然脸上沾满了鼻涕和眼泪,但嘴巴一碰那柔软甜蜜的肉块,心又会重新飞起来。

  汪老的聪明就体现在此,他把自己对于生活的智慧写在了美食记录中,他希望更多人能在这种朴素易得的方式下,体验到生活的美好。

  《活着,就得有点滋味儿》是汪曾祺和汪朗合著的散文集。内容分为三辑,辑一按地域论述美食,讲述各地美食的精髓和有趣的见闻。辑二论述口感独特的美食,借酸甜苦辣咸说尽人生百味。辑三论述美食文化、渊源,忆苦思甜,追古溯今,启发美食之外的思考。

  《活着,就得有点滋味儿》读后感(八):食物的美学鉴赏

  汪曾祺是少有的对于吃文化研究颇深的文学家,他的文章是公认的有深度,世间什么事都离不开生活,汪曾祺更是把一切都回归到了本质上。本书还有另外一位作者,有关于汪朗之前没有了解过,不过他的文章既然能够和汪曾祺的放在一起,证明着他也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果不其然,汪朗是专业的美食家,对于美食的研究绝对不亚于汪曾祺。本书分为三部分,每个部分都有独特表达的东西,这本书是文学和美食赏析的结合。

  汪曾祺活到77岁,他对于生活的见解却不止77岁,这样一位可爱的老先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与美相关的文字。他是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他的一生去过很多地方,上海、香港、越南、昆明等等,这一路上他学到了很多,并把这些随处收集来的灵感记录在文章中。对于生活中美的理解,除了汪曾祺,还有蒋勋的作品。

  我不喜欢看年轻人写的所谓的青年文学作品,因为他们的生活不足以支撑起一个好作品应有的素养,思维的教育更多来源于生活中,那些学霸是不会懂的。汪曾祺的文章看起来是很轻松的,不同的人带着不同的思想去看他的文章所领悟出的道理也是不同的。真正能看懂此类文章的人其实很少,对于文学大家来说,文字只是衬托故事的,所以他们对于词语的选用都十分通俗直接。这种作品人们只能说看起来很美,却不知道美在哪里。

  在昆明,他有着一生中都十分重要的回忆,在那里他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并解释了很多老师与朋友,也正是在这里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之路,昆明对于他来说就是第二故乡一样。在这篇文章中,汪曾祺主要是将这些回忆中的往事再度拿出脑海,用文字描绘出了一幅优美的画作。在书中可以发现作者对于细节的处理十分精确,一篇文章的可信度也就在于细节处,每篇文章都会在脑海中显出画面。

  这本书中收录了太多汪曾祺的散文,大多数我都没看过,尤其是对于吃有这么全面的见解。总之每一篇文章都离不开生活,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类作品是必要的,因为它能够帮助读者塑造一种善于发现细节的眼光。对于教育,比起那些死知识来说,这种对于生活的理性思考才是必修课。文字本就不是枯燥的,汪曾祺有一种能让我们闲下来是就随手翻开他的一本书的魔力,这种乐观积极的人生观充满着正能量。

  《活着,就得有点滋味儿》读后感(九):找对生活态度,生活才能有滋有味

  一眼相中这本书,不为别的,只因书名《活着,就得有点滋味儿》,原来生活并不平淡,还能有滋有味,真是一语道尽人生的真谛。继而,注意到这是汪曾祺和其长子汪朗合著的散文精选集,别看汪老被世人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在家人眼里他就是一个可爱的老头儿,除了看杂书写杂文之外,最喜欢吃杂食。

  汪朗也算是子承父业,作为经济日报社国际部主任,资深媒体人,美食家,不仅烧得一勺子好菜,还能写出一手好散文。其文风基本与汪老是一脉相承,却又多了一些发散性的东西,总能在谈吃讲古的间隙咂摸出一些微言大义。而今年恰好是老头儿逝世20周年,记得有人说过“怀念汪曾祺最好的方式,就是阅读他的文字。”此话不假,汪老多年来对日常点滴的感悟、对生活的态度,早已不知不觉的揉合于作品里,读罢他的文字,会发现生活真的很有滋味。

  书中完整收录了汪老多篇经典佳作,包括其生前创作的书画作品,以及汪朗多篇未出版的“食之轶事”,看父子俩上演隔空对话,于一问一答间讲述生活中的趣事。本书虽为父子俩的散文合集,却被别有用心的分为三个部分:四方、五味和食事,其实由字面意思就能推测出,是围绕地域、口感和文化三个方面,来探讨生活的情趣,完美呈现了生活家的精神世界。内容涵盖各地美食的精髓和有趣的见闻,从口感独特的美食中品尝出人生百味,追忆过往的岁月,引发美食之外的思考。

  暂且不提前两部分的吃货福利,单看汪朗所写的序言“老头儿”,会发现汪老真的很会做菜,简直名不虚传,尽管大多是些家常小菜,却毫不逊于任何大厨。而之后看似是一篇篇关于吃的散文,或许本质上是被故意隐藏的一道道菜谱,读来口舌生津,喉头滚动。谈及美食,汪老通常以日常琐事为切入点,用最自然的方式引出各式佳肴的做法,甚至将美食的出处都要研究清楚,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汪老对吃的热爱,别有一番意趣在里头。

  在最后的“多年父子成兄弟”里,从儿子的视角来看他眼里的汪曾祺,非常有新意,并谈了不少父子间的感人故事,于平淡温馨中感受到汪老内心丰富的情感。正所谓人间草木,无不体现出汪老对生活的满足,闲来无事便伺弄花草,或是跑出去吃吃喝喝,南来北往,几度春秋。想必这就是生活的乐趣,安然自在,不受外界所影响,独自享受平静祥和的世界,这种生活状态着实令人羡慕。

  慢慢品味此书,如同亲身接触汪老的生活,真实而不做作,凭借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将生活的哲理娓娓道来。毫无疑问,汪老留给世间的不仅是文字,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机心,少俗虑,兴致盎然地生活。

  《活着,就得有点滋味儿》读后感(十):看着,看着,觉得自己又饿了

  以前看过梁实秋的《雅舍谈吃》,觉得一个集散文家、文学批评家、翻译家诸头衔于一人的厉害人物,居然还如此懂得“吃”之道,首先是没想到;既然是佩服——吃仿佛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胡适却写出了仿佛一盘又一盘的美味就摆在了眼前的那一种感觉,真是看都看饱了,不知道该先吃哪一样为好!却没想到,喜欢“吃”,并且能够“吃”出文化味儿,还能够在谈论美食的过程中顺便讲一讲文学之道,那道理还能够在自己不知不觉中就不禁深以为然,汪曾祺还真称得上是不遑多让!一本不很厚的书,名为《活着就得有点滋味儿》,何止是“有点滋味儿”呀,简直算是举重若轻,里里外外全是品味了一遍又一遍,却仍然有一种甘之如饴的体会!

  《活着就得有点滋味儿》的作者是汪曾祺和他的长子汪朗。汪曾祺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以及戏剧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也是沈从文先生的入室弟子。那三个“被誉为”也许会有人觉得不以为然,那倒没什么,但如果让他看了这本《活着就得有点滋味儿》,一篇篇地读下来,也许,他会立刻改变了主意,觉得还真是那么个理儿!能够“吃”出百般滋味的,也真不容易——但在汪曾祺和汪朗这儿,也许就变得很容易了!对了,汪郎可不仅是个资深媒体人,而且也确乎是个美食家。

  汪郎不很熟悉,就先不说他了,还是直接去看有关汪曾祺对“吃”的痴迷到底有多深吧。和别的所谓美食家不同,汪曾祺对美食的偏好,是一种从里到外都散发着家常味儿的痴迷,他看重的是平民化的美食;而且不仅会品味这些美食,更会做,做得还很绝!举两个例子吧。汪曾祺做的煮干丝这一道菜,曾用于受作协之托在家中招待聂华苓——也是当代著名女作家、著名文学翻译家。最终,客人把碗里的最后一点汤汁都喝得干干净净!好吃与否,有这一句真足够了!还有一个例子,也是关于煮干丝的。朱德熙,中国著名古文字学家、语言学家、语法学家、教育家,在汪曾祺家里吃饭的时候,一大碗煮干丝还剩一小半,他就对夫人说:“你不吃了吧!”随即把碗抱过来,吃了个底儿朝天!由此可见这道名为煮干丝的菜的无限妙处!

  汪曾祺不仅懂得吃,而且还常常在说“吃”的过程中讲出些特别值得深思的微言大义来。比如说苦瓜的时候,汪曾祺就想到了几个有关文学创作的问题。一者,应该承认苦瓜也是一道菜——他想说的是,希望那些评论家、作家,口味要杂一些,不要偏食,不要对自己没有看惯的作品轻易否定、排斥。二者,对于苦瓜,可以各取所需,愿吃皮的吃皮,愿吃果瓤的吃瓤——对于一个作品,也可以见仁见智。三者,对于苦瓜,说它是瓜也行,说它是葫芦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如果苦瓜不是苦瓜,而是狗尾巴草,那就另当别论……仔细想一想,“老头儿”的比喻还真是一针见血、入木三分!话既不糙也,理则更深之!

  看似“吃”得平常,仿佛一份闲趣,其实不尽然。“吃”里面的学问也大得去了。但偏偏多数时候汪曾祺不这样去想。他真的就是喜欢“吃”,甚至还为此煞有介事地搞出了个“美食人家”,或称“好吃俱乐部”,还拟订了一个“发起函”!真是一个可爱而有趣的老头儿!只是有一点可惜的是,这个可爱而有趣的老头儿离开我们已经二十年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