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这样做父母就对了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这样做父母就对了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3-19 21:4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这样做父母就对了经典读后感10篇

  《这样做父母对了》是一本由李中莹 / 武志红 / 赖佩霞 / 张怡筠 / 林紫 / 简·尼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21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样做父母就对了》读后感(一):《这样做父母就对了》 书评

  “相信凡事可能,再找可能性,然后困难就被突破了”书中很理智一句话,送给做父母的我们共勉。拿到书后,看到“武志红”这个名字感觉这本书定是一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的书,因为武老师的《为何家会伤人》很有名。翻开书看了之后,顿觉清醒很多。书中的没有说教,而是以一个一个的案例来说明阐述的道理,读完案例后,读者就会明白书中所言,确是一本很值得看的一本书。大赞!!!

  这本书中的许多观点让我从深层次理解育儿路上碰到的一些问题,反思后发现其实“孩子,无须教育,教育的本质是父母的自我修行”真的很在理。父母是孩子所有问题的根源,而爱和自由是唯一的答案曾经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孩子的所有问题,都可以用深度陪伴来治愈”《给孩子爱与自由》一章中提到“给孩子的爱,永远不嫌多”说,给孩子充分的爱,这时有父母会担忧:“我们怕溺爱孩子,他们会变得自私任性”其实“溺爱”孩子的父母不是在爱眼前的孩子,而是在爱自己内在投射的小孩。有一个母亲舍得给孩子买几千元的大衣,却不会给孩子买几毛钱一张的贴纸,因为母亲觉得孩子不需要“贴纸”。究其原因,母亲小时,家中很穷,没有足够的衣服穿,总是穿姐姐剩下来的衣服。所以,她有钱后,就拼命地给孩子买衣服。我其实也能从这位母亲身上找到我自己影子,从上初中开始,家里也是不宽裕,有些东西想要却不舍得买或是没钱买。等我参加工作后,家里的情况也渐渐好转了起来,生了孩子之后,我就拼命地买东西,给孩子买最好的,虽然有时用不到,搁在那闲置。直到最近,我突然醒悟:作为工薪层的我,应该适时收紧钱包,给孩子攒钱多多买书了。作父母的其实只是做了“自以为是”的父母,不是以孩子的需求为主,而是满足自我需求。所以说,养孩子的过程,也是我们认识自己、自我修养的过程。

  《说话达意,你有教孩子有效表达吗》这一章教会我怎样引导孩子表述经过。我家孩子也是特别爱哭,早在我发现这个问题时,就注意在孩子情绪不好时,对孩子说“有什么事情,你跟我说清楚,你哭着说,我听不清”。慢慢地孩子也知道先要让我了解事情,然后就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现在哭的也少了。但我还是从书中了解到孩子经常哭的深层原因,我感到特别让人理解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说话达意还要注意用心聆听对方。真正的沟通,永远是心与心的连接。嘴巴和嘴巴之间的沟通,永远是敷衍的,没有意义的。这让我想起了班中那几个总是落在后面的学生,老师在讲台上大讲特讲,可是他们在座位上总是接受不到信号,为什么?就是孩子没有用心听讲,日积月累,老师讲的课他们就会越听不明白,于是破罐子破摔意识到这一点,我早读针对一个女同学,一句一句地教她怎么读、什么意思。一天下来,她竟然也能背过一段英语课文,这真是破天荒,所以对应了文中开头的那句话“相信凡事有可能,再找可能性,然后困难就被突破了”。谢谢这本书给我的能量,有幸读到这么好的书,真是幸运

  在读过这本书后,我会不断修正自己的言行,让孩子在爱和自由的“照顾”中健康快乐成长

  《这样做父母就对了》读后感(二):用心学做合格父母——读《这样做父母就对了》

  有人说,世界上最无奈的事情就是父母不用通过考核便能成为了父母。是啊,没有任何的培训,不经过任何的考核,人们便轻而易举地成为了父母。父母却不是普通的工作,它肩负着世界上难度最大,责任最强的一种使命,那就是——育人。绝大多数的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愿意把世界上最好的东西给孩子。然而我们又该怎样爱自己的孩子?对于孩子一生发展来说,什么又是最好的呢?没有人生来就会做父母,所以作为年轻的我们,确实需要学习如何做父母,如何养育孩子,如何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这本由婚姻与家庭杂志社总编辑,中科院心理所婚姻与家庭专业研究生刘萍主编的《这样做父母就对了》汇集了李中莹、武志红、张怡筠、赖佩霞、林紫、简•尼尔森、苏珊•佩罗国内外19位资深心理学大师专家亲述的亲子教育中的19个痛点解决方案,告诉我们如何做更好的父母,陪伴孩子学习与成长。

  《这样做父母就对了》是一本贴近父母需求的心理学科普读物。书中有大量的贴近时代前沿的家庭成长心理学观点,但与专业的心理学著作相比,它更具有可读性、操作性和实用性。本书从中国最需要治疗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给孩子一个更好的家、当冲突发生时,如何做父母、养育孩子的过程,其实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给孩子爱和自由、陪孩子一起快乐成长六个方面,教我们如何学做更合格的父母。,既有心理学专家的观点,也有与之相对应的案例支撑,即使没有任何心理学基础的父母也可以轻松阅读、理解和运用。

  要想成为合格的父母,方法重要,但比方法更重要的便是观念。《这样做父母就对了》中用大量的篇幅帮助父母首先学会审视自己,自己的信念信息、观念、情绪是不是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在正确理念指导下,再去陪伴孩子更好的成长,并为我们介绍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例如:如何培养一个有自信的孩子、如何帮助孩子培养处理冲突和愤怒情绪的能力、如何培养孩子的乐观感恩和同理心。

  一直以来,网络上孩子离家出走、遭受校园暴力、自杀的新闻屡见不鲜,让很多父母为之焦虑。那么我们怎样才能避免这些悲剧的发生呢?相信书中的很多观点都会让我们找到答案。“家长最该做的,是要让孩子能爱你,让他们在遇到问题时能想起父母。自杀者心中有父母的,他就不会选择死亡,只有心中已经没有人值得他留恋时,他才会失去生存的动力。”生活中,我们往往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孩子的成绩上,却忘记了,班里的第一名永远只有一个,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成为学习上的佼佼者。而生活中,比成绩重要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健康、亲情、生活*所以让我们不妨先放下对孩子成绩的过多的关注和焦虑,来读一读这本《这样做父母就对了》,也许它不能帮助我们把孩子教育成为学霸,但一定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出一个乐观、自信的孩子。只要用心,我们真的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父母。

  《这样做父母就对了》读后感(三):一本书在手,相当于听了19堂亲子课

  首发于生活方式类公号“小牛和丸宇(xiaoniuwanyu)”

  普罗大众的生活主要面对两件事,工作和家庭。后者包括了婚姻和养育子女。当然,也有很多丁克家庭的出现,在这类人中,不完全个性标榜,还有一个层面就是觉得孩子难养。这是众多难事中的一件,甚至有的人将其列在首位。

日本摄影师滨田英明作品

  人生很多事情需要学习,做父母也是一样,这就需要有经验的过来人和专家的指导。《这样做父母就对了》为众多家长给出有价值建议

  这本书是《婚姻与家庭》杂志“心理会客厅栏目的文章集结。在这本书里,你不但能看到武志红、李雪、李中莹、张怡筠等名家的口述指导,还有来自美国和澳大利亚的亲子教育专家有启示性的文章也就是说,有这样一本书在手,相当于听了19堂亲子课。

  我们来看看这本书都提供了哪些有价值的观点和建议。

  1 把缺席的家长找回来

  在大学参加集会时,总会有同学不到场。毕竟,在大学,大多数人都比在中学时散漫得多。校长无奈地接受这个现实,并强调,其实每次应该来听的那些人往往都是缺席者。

日本摄影师滨田英明作品。

  亲子教育所面对的家长也是如此,很多时候需要他们在场,但他们却都消失了。如果没有认清自我的前提,就不可能有对家庭教育的共识。比如这本书一开始的章节标题就是“中国最需要治疗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日本摄影师石川祐树作品。

  这就和日本绘本作家五味太郎《孩子没问题,大人有问题》的想法如出一辙。但是有一种家长是比较可怕的,就是不会从自己身上找问题,他们不觉得是自身的问题影响了孩子的发展。所以,这些“缺席”的家长是最应该先从“治疗”自己开始,这是教育子女的前提。

  2 别低估你的孩子

  换句话说,别以为你的孩子什么都不懂。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台湾心灵专家许添盛说孩子都有“老灵魂”的原因。他举的例子就是一个患有哮喘病的孩子,他的病因和父母之间的争吵有着很紧密的联系。但是家长说这不可能,因为他们没有当着孩子的面吵过架。这就是家长的“单纯”,以为孩子年纪小,什么都不懂,其实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家庭各方面特别是负面因素的直接影响,严重的甚至会让孩子重蹈家长的覆辙。

大小谎言》剧照

  比如前一段热播的美剧《大小谎言》,主角里有一位家暴男,他几乎要毁掉妻子的生活,家暴程度很严重。故事的另一条线,也埋下伏笔。在学校孩子们中间出现了校园欺凌事件,直到最后一集,真相大白的时候,观众知道正是这个家暴男的儿子在学校里欺负别的同学,而且手段凶险,比如掐脖子和咬人。得知真相的家暴父亲不相信这些,他觉得他从来没有当着孩子的面殴打妻子。其实恰恰是孩子自己看到了一切,而父母们却蒙在鼓里

  3 焦虑的传染

  不但暴力行为会传染,情绪和性格就更容易传染给孩子。比如这本书里提到的“妈妈焦虑”。特别是中国家庭里,妈妈焦虑是最典型的。这种焦虑主要体现在对孩子的各种不放心上,什么事情都想替孩子做,总是用自己的想法去要求别人,不仅仅是孩子。当她站在母亲和家长的“高度”时,这种权力意识更让她觉得自己的强求是理所当然的。

  笔者一位朋友的亲身经历,让我感觉到这种妈妈焦虑的恐怖。她的母亲就是典型的焦虑型人格,她不但想替孩子做事同时指责孩子的无能。这就是一种双向的伤害,本身也是一种矛盾的行为,其实放胆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恰恰是有助于Ta的成长的。但是母亲不但不放手,还要指责孩子的无能,她恰恰不知道这种代替反而让孩子变得越来越无能。

日本摄影师川岛小鸟作品。

  焦虑涉及的范围很广,再比如我的这位朋友现在已经快35岁了,他自己买了一件中式的棉衣,这位老母亲看到了,不喜欢,说显得老气,要把衣服退掉。她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看这个事情,总是把孩子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连穿衣这种事还要替孩子做主,更何况孩子已经不再年轻。他们之间自然会发生口角,这种事情在我这位朋友的成长经历中爆发多次。主要就是因为母亲永远站在自己的角度,从来不认为这是错误的行为。

  所以回到刚才的话题,其实还有很多缺席的家长一生都走在错误的道路上,而从未觉醒,像典型的妈妈焦虑也必然会转移到子女身上。

  4 处理好家庭的整体关系

  说到亲子教育,其实就是涉及一个小的家庭单位的关系问题。刚才说到了大环境的父母缺席,意味着应该看这本书的人恰恰都不是读者。

日本摄影师森友治作品。

  另一种缺席是父亲,在中国传统环境的影响下,中国父亲把自己锁定在在外奔波,忙于事业话语中,使得很多孩子天然就生活在父亲缺席的家庭中。当然,还有一些例外就是单亲家庭的产生,父亲在外忙碌,也有很多发生婚外恋的机遇,这都是对家庭和谐造成威胁的潜在因素。

  5 家庭成长心理学

  除了以上列举的观点,这本书在编排上,是从先解决大问题,再逐渐走向家庭内部的方式整理出一个结构

  1.解决自身的问题,找出家长自己的问题,再回过头去解决孩子的问题;

  2.处理好夫妻之间的关系,别让负面情绪影响孩子的生活;

  3.从孩子身上获得新生,与孩子一起成长,孩子是家长成长的镜子

  4.全力投入享受亲子生活。

  本书的定位:家庭成长心理学,其重心是放在成长上的。十九个“痛点”解决方案,会让普通家庭非常便捷地收获通向美好生活的解决之道。这样,家长就没有必要捧着一本心理学专著在那里眉头紧锁,无从下手了。

  - end -

  小牛和丸宇

  xiaoniuwanyu

  《这样做父母就对了》读后感(四):《这样做父母就对了》:写给父母的19堂心理课

  这段时间喜欢上了,也正在学习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希望可以从心理学中汲取营养,学习做一个懂孩子心理的更好的妈妈。《这样做父母就对了》这本书来的实在太及时了,19位心理学大咖老师,直接对话亲子教育,直面19个痛点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读这本书简直犹如吃了顿大餐,翻开书页便舍不得离席,拿着Mark笔愣是一气呵成地读完了。

  感谢《婚姻与家庭》杂志社,他们有一个名牌栏目,叫做《心理会客厅》,因为可以认识到“育儿的过程其实是父母自我修行的过程”,而“中国最该受教育的是父母”,就从里面挑选了19篇心理学大师级别的亲子关系话题文章,集结成了这本书。 武志红,张怡筠,简·尼尔森。。。每位专家老师在亲子教育上都有自己的智慧闪光,如一粒粒光彩夺目的珍珠,而这本合集就是一条珍珠项链,穿起父母的责任,也穿起每个家庭与孩子共同成长最终走向圆满的美好未来。

  本书共六章,主题分别为:“ 中国最需要治疗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给孩子一个更好的家”,“当冲突发生时如何做父母”,“养育孩子的过程其实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给孩子爱和自由”,以及“陪孩子一起快乐成长”。每个主题下都有几篇干货文章,让我们醍醐灌顶。

  王健老师说“许多父母秉持错误信念,缺乏共情能力,不能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被接纳的环境。父母过度的焦虑,导致了亲子关系的紧张。小孩核心信念的建立,不一定是受了很大的刺激,而可能是很小的事件的细水长流潜移默化的影响。”

  刘华清老师说:“孩子是在与妈妈的互动中慢慢形成健全人格的,妈妈要先照顾好自己,让自己情绪稳定,才能照顾好孩子。中国亲子关系最大问题之一,就是妈妈焦虑”。

  许添盛老师讲的话很新颖,他说“孩子都是老灵魂”。核心的意思是说,孩子有独立的人格,有成熟的内心,父母要尊重孩子,并且信任孩子,相信孩子自己的生命会自己找到出路。孩子都有老灵魂,也值得我们给予尊重和信任。

  武志红的书和公众号文章,我一直在追。他在这本书里讲到了“内在婴儿”。婴儿时期建立的良好的母婴关系,会帮我们养育孩子的健康的“内在婴儿”。那也是每个人的内在最深最真实的部分。 长期得不到妈妈照料或者心理没有得到满足,这样的人的内在婴儿可能会绝望,也可能会仇恨,愤世嫉俗。这段时间上海携程亲子园虐童事件被广泛关注,大家都在评论说亲子园资质审批和员工管理的问题,而我却在想,那两位年轻的老师,即便看上去还没有为人母亲,但是同理心和对生命的敬畏都完全没有,她们推倒不会保护自己的幼儿,往不会拒绝的幼儿嘴里塞芥末,往脸上抹消毒水,这些令人发指的行为,背后映射出其内心的婴儿是多么冷酷,邪恶,丑陋和仇恨。由此推想,她们还在婴儿时,她们的母亲对她们做了些什么亲子疏离不够尽责的行为。 这样的人当了母亲,养育出来的小孩也会同样有着不健全的内在婴儿,得不到正向教育的适龄青年和为人父母的中年人,将给我们的社会带来多少负能量的未来。每一个孩子都是未来的主人翁,那么,请每一位养育孩子的父母都在成为父母之前成为有资格的,有健全人格的人。

  简·尼尔森博士是正面管教的创始人,我也学过一段时间的正面管教,一直也有看她著的《正面管教》的书。 正面管教基本概念是,坚定而和善,不严厉也不骄纵,不惩罚孩子,多鼓励,专注于解决问题。 在纠正孩子的行为之前先建立情感联结,“孩子只有先感觉好,才会做得好”。

  黄淑文提到“中国父母都需要三场和解”:与父母和解,找到爱的联结。如果说原生家庭的痛是起点,那其实这些不合格的父母也曾是无辜的孩子,也在他们的童年受过伤。他们需要我们的理解和爱;而我们在父母和孩子之间,要努力满足父母的要求,又要照顾孩子到尽善尽美,当我们发现父母的不完美,发现自己的无能为力,我们常陷入自责和自卑中,也很难掌控自己的情绪。其实,我们需要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才完整”,学会与自己和解;最后,与孩子和解。因为每一位父母曾经都是小孩。“没有人生来就会做父母,都需要学些,把自己还原成一颗种子,重新长成自己。与孩子共同成长。“

  董燕老师说,每一个生命都有成长的天性与力量。行为主义认为能带来愉悦体验的行为,人会倾向于多次重复,反之就会倾向于拒绝和逃避。对于出现厌学的孩子来说,比厌学更严重的,是父母对待厌学的态度。 父母要学会觉察孩子,帮助孩子将情绪疏导出来,而不是淤积在体内。只要父母把对孩子的束缚去掉,给孩子足够的心理滋养,学习和成长的宝贵动力就出来了。

  我在生小孩之前看了孙瑞雪的《爱与自由》,成为这个理念的迷妈。李雪老师说,“孩子无须教育,教育的本质是父母的自我修行。父母是孩子所有问题的根源,而爱和自由是唯一的答案。”溺爱,不是爱的太多,而是爱得不够。因为溺爱孩子的父母不是在爱眼前自己的孩子,而是在爱自己的内在小孩。孩子的任何问题行为都是在表达,在自救。 他们自己体内的自我保护机制,总能用一些方法,防止自己走向更危险的境地。 一味简单制止孩子的问题行为,而不去寻找背后的原因,将来就会在更大的问题上偿还。

  最后,我想说说林昆辉老师的“每一个生命都该被挽留”,我从里面有新的受益。 对于学生自杀,知名名人包括演艺明星抑郁症自杀,产妇不被允许剖腹产愤而跳楼。。。有数据说全球每年100万人死于自杀,中国占了30万,有自杀念头或自杀未遂的人,甚至高达200万。 我可能和大多数人一样,理解这件事情为,抗挫能力弱,生命教育不够。而林老师教会我另一个理念,也是更专业的理念,是当事人没有建立完整的“拉力系统”。每个人的内心都存在这“拉力”和“推力”两个系统。 拉力来自情感的幸福感和自我的成就感。而推力与此相反,是创伤事件的痛苦感。 一个人在想到自杀时,有亲人,情人,朋友,职业价值,个人价值等一切可以提供存在感的正向人事物,也就是拉力大于推力,就会让他打消自杀的念头。 反之,拉力小于推力,就会实施自杀。而当拉力和推理相等,他会接受这个念头,暂时不会立即执行。 我们每一个人,除了自己要建立更强大的完善的,任何痛苦都推不倒的拉力系统,同时也要学会做一个觉察周围的关心社会他人的志愿者,学会“六变三托”判断,再用“三规六禁”劝慰有自杀倾向的人。

  每位老师的真知灼见,每一颗智慧的育儿理念的珍珠,都该被我们每一位为人父母的家长认真和再三品读,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肩负起自我管理自我成长为更好的家长,并教育好呵护好我们的孩子。做对的父母,养育好的孩子,成就和谐的未来社会。

  《这样做父母就对了》读后感(五):心理学专家谈亲子关系——读《这样做父母就对了》有感

  我是一个8岁男孩的妈妈,在养育儿子的这些年里,我会经常有疑惑,就是遇到儿子一些情况的时候,不知道应该如何处理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方式。好在我是一个爱学习的妈妈,我会经常阅读各种家教书,并且在论坛上跟大家交流,我才能慢慢知道养育孩子的一些基本的方法。这一次我收到了来自中信出版社的《这样做父母就对了》这本家教书,读来更是觉得非常有收获,更让我学会了很多教育孩子的方法。

  这本书是由《婚姻与家庭》杂志的《心理会客厅》栏目中的文章结集编写成的,每一期栏目都会请一位心理学界的大咖来分享对亲子关系的独特见解,比如武志红、张怡筠和赖佩霞等这样的心理学咨询师都是这本书中的口述者。我个人比较喜欢武志红和张怡筠的文章,他们对于亲子关系的论述也是有非常独到的见解,让我觉得有拨云见日的感觉,很多我自己遇到的问题,在读到专家们的理论知识的时候,才会知道原来这些情况都是有心理学根源的。

  书中选取了19位心理学专家的口述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在亲子关系中父母应该如何做才能把自己的孩子养育得好。从第一篇王健的《中国最需要治疗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到许添盛的《孩子都是老灵魂》,每一篇文章的叙述都是娓娓道来,不仅有心理学理论的支撑,更有很多生动的事例,让我们感同身受地知道,在自己遇到这样的问题的时候应该如何处理才是最恰当的教育方式。

  我印象最深的是《放下父母的不快乐》这一篇文章,作者赖佩霞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即使自己的原生家庭很糟糕,缺失父爱,母爱更是糟糕,我们也要学着成长,放下父母的不快乐带给我们内心深处的影响,等到我们自己做父母的时候,用一颗快乐的心来迎接孩子,给予孩子一个快乐的安全的童年生活,才是让孩子健康成长的最重要的因素。

  我觉得书中有一段话说得特别好,就是父母要记住的几个原则:“多和孩子平心静气地聊天,聊学习以外的话题,关注孩子的情感需要,多陪孩子一起玩,无论孩子出现什么问题和状况,父母都要给他一个承诺,告诉孩子我永远不会放弃你,我会陪伴你,你好,我接纳你,你不好,我照样接纳你。”给予孩子最重要的安全感,这样孩子才会知道父母永远是他最坚强的依靠,无论遇到什么情况,父母都会义无反顾地支持着他。

  教育孩子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做家长的更多的智慧,所以我们都要做一个学习型的妈妈,多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知识,用专家的观点来指导我们养孩子的过程,经过自己的实践,寻找到适合自己家孩子的教育方法,这本《这样做父母就对了》的好书值得我们慢慢学习,而且是持续不断地学习,才能真的学到专家们的心理学精髓。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