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讨厌的10种好人》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讨厌的10种好人》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3-18 21:0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讨厌的10种好人》读后感精选10篇

  《我讨厌的10种好人》是一本由[日] 中岛义道著作,后浪丨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3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讨厌的10种好人》读后感(一):“好人”的毒,你可中过?

  我的桌上放了大大小小的几本台历,有保险公司送的,红灯喜气洋洋看着特别惹眼,也有合作单位宣传一本正经风格,大大的LOGO直逼眼球,还有小朋友买的制作精美日式画风的台历,另外抽屉里还有一些某宝购物店主送的,便签纸,镜子,梳子,台历,小本,钥匙扣,签字笔,长尾夹,小喷壶,卡片,还有小孩的简易玩具。基本上,送的都是千奇百怪也不会用的东西,当然,它们最后的归宿都是垃圾桶。这年头,即便花了心思送的东西有都不一定能击中对方所好,更比说这毫无新意的物品,只会浪费材料

  丢这箱东西的时候正好撞见了隔壁屋大姐,一把拉过我,摸着我的手说:你看,挺管用的吧,现在摸着多滑嫩,我跟你讲,女人啊,手也很重要的,看你以前干活手糙的,戴什么都不好看的,好好用,回头让我姑娘从国外带买些再给你一只哈。跟着最后一句“女人啊,怎么都别忘记保养啊,方方面面都不能漏掉啊!”,验完货的大姐扭回了自己的工位。我心里一万个不乐意,一个自己不用的护手霜打发到我这里,还天天念叨,仿佛给了天大恩惠一般。

  你说这大姐,她是坏人吗?也不是,也没什么毛病,按现在社会标准,还是个热心肠乐于助人的大姐,但怎么就让人那么不痛快,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直到看见这本书《我讨厌的10种好人》才明白,天天念叨就是她的大毛病。

  最开始吸引我的是这书名《我讨厌的10种好人》似乎有矛盾奇怪地方,好人,为什么也会让人讨厌?

  作者中岛义道经历了日本经济快速发展,以及衰退期,在这期间,他以人为研究对象观察日本整个社会在低迷期,大众为鼓舞士气,互相打鸡血,同时为迎合社会大众普遍定义的“好人”标准,都戴上了摘不下的面具麻木而又人云亦云的活着,隐藏了人性的多面性,忽略内心所需,只渴求稳定和谐安全,却又偷懒的度过一生。一旦发现跟身边的人不一样,就开始紧张小心翼翼审视自己,修整自己,直到又调整到了那个安全区后才如释重负,他们忘记思考,只想被定义为好人。作者直接又深刻分析了“好人”怪像,从他遇到的一些莫名可笑事情着手,为我们展示了在“不合规矩”的时刻,该怎样坚持自我,保持自我。

  这本书从家庭同事师生,供求等关系,描写了符合社会大主流标准的好人现象,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困惑以及做法,最有意思的一段是,他描述的自己所授课的学生类型,以及他们答辩时的考核标准。在我看来,作者是个有意思、有原则、还很有趣的人。也许与这样的人刚相处时觉得别扭,毕竟很多时候并不按常理出牌,但最后相处下来,发现轻松真实并且有效

  看完《我讨厌的10种好人》,终于找到了大姐不讨人喜欢原因,她总是一直在强调送我护手霜。她每次提起不过是想听我一句谢谢,并表示她很有眼光,东西很好用,奈何我脑子不好使。即便后来我打算表示感谢也因她反复提及而打消。也许一开始,她做这件事本意就是需要别人感谢她的这种“恩惠”。但是受恩不忘的前面,不是还有句施恩不记么!正如文中所说,她的这种乐于助人,只不过是自我满足罢了。

  很多“好人”不过是利己主义,以“好人”之名,行自己方便表面大公无私全心为别人,他们知道这样会赢得口碑,有利于接下来合作的完成,以便赢得更大利益。况且,绝大部分是顶着“好人”的名义,送来了糖衣炮弹,这就需要我们仔细去辨别。

  另外也提醒了我,不要随便送人礼物凡事多从他们感受出发,不要图自己一时痛快。朋友添了千金,你送去婴儿床,却不知道他们家两居室已经拥挤。去了外地出差,你带了本土香辣牛肉,却不知同事正在口腔溃疡,亦或是你三番五次邀请聚餐大快朵颐,而你的好友在素食健身。诸如此类的“误会”读完这本书,也许你能做得更周全。

  作者是个非常直接的人,他的分析直击痛处,让人忍不住拍手称快总的来说,这本书看得有点爽。想想你的身边或许还有其他类型的“好人”正在浪费你的时间精力消费你的心情,来看这本书《我讨厌的10种好人》,也许你也能鼓起勇气开撕,并且激发出你隐藏了许久的率真性情,找到自我。

  这本书给我的不仅是指示,更多的是反省自己,是否在这讨厌的好人之列,是否也在无畏的浪费着别人的时间。而我们或许能从这里学到,不要中了“好人”的毒,不要浪费别人的时间,精力;更不要允许自己的时间,精力被浪费。

  行文结尾,作者再次强调了最讨厌的人,其实是那些放弃了作为人独立思考的能力,缺乏个人感官认识,对周围事物不再敏感的,思想麻木之人。在最后甚至标注出了更多让人讨厌的性格,有兴趣可以看一看。

  《我讨厌的10种好人》读后感(二):讲真,我很讨厌你这样的“好人”

  当我初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心里有几百加个赞想点给作者,简直不能再赞同,因为在这熙熙攘攘纷繁复杂现实社会,我是真的也是有挺多讨厌的人而且不止于10种,比如我很讨厌别人虚伪样子,或者很讨厌那些自信爆棚的人,又或者一点也不喜欢表面看上去很厉害的人….但这样的话大多时候也只敢悄悄地放在心里对自己说罢了。然而中岛义道却明目张胆的敢说出《我讨厌的10种好人》这么任性不讨好的话,我也真是对他有种由衷的崇敬之感。

  或许是因为作者是日本人,书里有对日本各色人性复杂与人性恶的描写,借以想了解霓虹国人性的心理因素故开启了对这本书的探秘之旅。而这探秘的过程,有如大海汹涌起伏的海浪,又有如迷失方向的小鹿,一路跌跌撞撞方才觅到出口。

  简而言之,这本书让我变得很矛盾。或许正是因为他质疑且批判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符合社会普遍定义的“好人”标准,让我开始对做人有了反思。

  首先,“好人”的辨析

  那么何谓“好人”呢,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好人”是相对“坏人”而言。是指品行端正、善良的人,也是“利他主义者”以及利己又利人的公益者。而中岛义道的《我讨厌的10种好人》里的好人跟我们汉字里的“好人”意思解析有所不同。书里的“好人”是作者自己的定义,指符合社会普遍预期和社会价值认同标准但缺失自我人格的人,他们的共性有:积极乐观、心存感激、循规蹈矩、宁息事人等。

  听起来这样的“好人”好像说的就是自己啊,这么说来我必然也是中岛义道在书里提到的他讨厌的那种“好人”。比如,我是那种经常面带笑容,故作开朗;说话含蓄且又注重“分寸”,还对生活总是积极去面对的人。即便是他所谓的讨厌的“好人”,但是这也是自我的一种保持,我才不要为了讨中岛义道的好,按照他的定义做人。否则,我就是他说的那种为了投其所好而刻意伪装自己的人了。

  是不是听起来有点混乱。那么慢慢来分析吧!事实上,那种经常面带笑容,试着把不愉快的事全忘掉还故作开朗的人。我觉得并不令人那么讨厌。只要我们是努力的想要成为一个积极乐观的人,即使天性悲观,但假装一下乐观,说不定哪天就成了一个乐天派呢。有些时候假亦真时真亦假,毕竟生活如此艰难,微笑着容易过一天。

  所以,我觉得中岛义道讨厌的并不是那种真正爱笑、真正具有积极乐观心态的人,他讨厌的是那些为了投其所好而故意表现出来的一副整天乐呵呵面带笑容对待生活的人。这种虚伪的人无论是谁都会讨厌。他自己也在书里提到:“当然,成年人偶尔也会流露出胸无城府纯真笑容,但大多数情况下带有某种目的,所以令人反感。”

  其次,“反正人总是要死的”

  可以说中岛义道是一个真性情的勇士,敢于说真话,敢于挑战权威,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毫无压力的在毕业生离别赠言上说“反正人总是要死的,这就是人生”这样的话。尽管“人总是要死的”目前来看是一个颠扑不破真理。但是,如此真话,放在毕业赠言这样的场合真的合适吗?这就好像在告诉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宝宝说反正人总是要死的,你要学会走路干嘛。既然“反正人总是要死的”,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书呢?有的时候脑海里会常常蹦出来一个反驳作者的念头,他的一些观点实在是有些不敢苟同。不过最后,作者在离别赠言上并没有大放厥词的说“反正人总是要死的”的这句话,而是改为了“无论人生如何荒谬、如何穷困、如何丑陋都好,请不要去死,要活下去”。可见,作者明明知道这样的场合是需要一些鼓励话语。虽然他表明自己讨厌这样的鼓励话。

  最后,“战斗哲学家”——中岛义道

  作者中岛义道于国内的读者来说相对比陌生,远不如春上村树、三岛由纪夫或渡边淳一那么有名。但在日本当地也算是小有名气。他是东京大学人文科学研究科硕士,维也纳大学哲学博士。曾为日本电气通信大学人类传播学系教授。他写过《关于孤独》、《关于恶》、《人生终究是消遣》和《我讨厌的10句话》等著作。其行文风格和言辞犀利耿直被称为“战斗的哲学家”。

  第一次看完整本书,对作者的很多观点都存有质疑。比如:他怀疑“打女人是十恶不赦的事吗?”认为男人感到生命危险时,可以把女人痛打一顿,然后逃跑。当仰慕他的人有烦恼想向他倾诉时,他居然说“你自己解决吧”,此后过了三个星期,那人自杀。他还在演讲的过程中,口无遮拦的抛出一些偏激的言论,例如:“父母去世了,但我一点儿也不悲伤。我还要扬言要和所有亲戚都断绝关系,甚至不想见到老婆孩子”对此我对他的人品智商情商也存疑,就连他自己也说自己是病态型的人格。

  不过,中岛义道的讨厌的大多数人,我也是很赞同。比如他讨厌那些说别人“没出息”的人。他认为觉得对方“没出息”,那是因为你太管闲事,是你自己一心期待,然后看见期待落空就说“没出息”。这太过分了!我也想说,这真的很过分!“在这个世界上,人无完人,说都没有资格去说别人(包括自己的孩子)没出息”。同样的他对于那种拖拖拉拉的开会氛围的难以容忍程度与我完全一样。然而,对于那样的情形,大家却见怪不怪,是不是很讨厌。

  当我第二次再去看这本书时,之前的那些质疑渐渐的减少,我想大概是因为我开始理解中岛义道的初衷了。他不是肤浅的在表达个人的喜好和厌恶,他是站在一个客观理性角度去批判那些很少思考、丧失自我和人与亦云的“好人”。或许有些时候他的表达上有些过激且言辞犀利,导致读者会认为作者没有同情心不可理喻。但是,换个角度去想,又觉得其实并不无道理。在本书的后记中提到作者讨厌的人有很多,远不止于10种,这些讨厌的人有:爱说谎、仗势欺人、媚上欺下、会算计、心胸狭隘、狡猾、见风使舵和散漫且不负责的人.....等。这些人,我也是很讨厌。

  在《我讨厌的10种人》书里,中岛义道列举了那么多讨厌的“好人”,其实就是想要告诉我们,生活需要思考,更需要批判性思考。否则,我们很容易会沦落成为一个没有自己思想,趋于“脑死亡”的“好人”。而这样的“好人”恰恰是令人讨厌的人。

  《我讨厌的10种好人》读后感(三):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有点轻微社恐,所以平时不喜欢看这种讲述人际关系的书,毕竟子非鱼,人际关系这种过于弯弯绕绕的东西,在一个人的三言两语中是难以说清楚的。但是,“战斗的哲学家”这一称号还是很吸引人的,于是查了一下作者的履历和著作,觉得挺有意思,就翻阅了一下这本书。

  很轻薄称手,都是短篇小散文,饭后看着看着,就翻完了。本来没什么感觉,看完后被作者圈粉了,中岛义道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大概能想象得出来,这是一个严肃、乖戾、孤僻、略微阴沉、有着刀子目光老头子,而且绝对是重度社恐!!!他不喜欢在照相时笑,不喜欢积极工作,不喜欢送礼,不喜欢收礼 ,不喜欢说客套话,也不喜欢不干实事无病呻吟。他讨厌无谓的交际,讨厌没用的煽情,讨厌莫名其妙潜规则。他以康德的”人性本恶“为基础,思考了很多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他坦言了自己的各种感受和想法,打开了一扇门,能不能走出去与他获得共鸣以小见大,那就随缘了~

  在他看来,生活只是生活,我们之所以活着,是因为我们这一刻还在呼吸,所以我们“应该”正视自己被赋予的生命,做自己能做到的事,尽力活下去。降生在这个世界,是我们自己的选择吗?当然不是。但是,既然还活着,就要对得起自己,坚定地走下去,这种人,值得敬佩,我们称其为“勇士”。而那些粉饰太平岁月静好,安安稳稳混混沌沌过完一生的人呢?当然也没什么错,追求不同而已,只是让人感觉假。

  承认吧,工作就是为了赚钱,吵架就是有矛盾存在,含蓄就是会引起误会,有些人就是尸位素餐,还有些人就是假装无害。这不是丧,只是分得清自己是不是真的开心。他说出了社会人不敢说的话:我们组成了社会,而不是依附于社会。你想做的事,用心去做就好;你想看的世界,真正去感受就好;你疑惑的事,努力去思考就好。 阮籍当年驾车游走,穷途嚎啕,待人接物全凭自心,大概就是这种想法感受吧。人生在世,有太多人自己都没活明白,就想用自己的所谓正确标准来judge其他人的生活?那他们很棒,值得一个“呵呵“。

  所以,我很喜欢书中引用的列那尔日记,比如:

  11 月29 日

  我的自私心想要获得一切——既有登上凯旋门俯瞰天下的野心,又想故作清高假装不屑接受奖牌。试想一下,如果有人用托盘盛着法国荣誉军团勋章送到我面前,我一定会欣喜若狂。然后,我会忽然醒悟,怒喝一声:“这种东西,快给我拿走!”

  明明白白一个有感情的人,直面自己的虚荣,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有何不可?

  起码,我更喜欢他,因为伪君子就是比真小人更讨人厌。

  不高兴时,看看中岛义道的想法,就会开心起来,获得莫名的勇气,假装自己是行走在苍茫大地上的黑衣侠客,疏狂自我、谈笑不羁、坚定不移。

  第一次长评就奉献给了这本书,好像写的有点多,但真的是很喜欢了。顺带吃下了中岛义道和列那尔的安利,因此这波安利很开心~

  其实,最让我惊讶的是出版时间,看到后记才发现原著出版是在2005年。一本讲文化现象的书,在跨越12年后依然拥有牵动感情的语言力量,这就足以让我收藏它了。

  《我讨厌的10种好人》读后感(四):如果可以选择,你愿意做“好人”还是“坏人”?

  如果可以选择,你愿意做“好人”还是“坏人”?

  21世纪的人类是历史上最接近本我的一代人,人们为自己而活,有自己的欲望,为自己的梦想去挣扎去拼搏去努力,再也不需要为了强加给公众的理想去奋斗一生劳碌一生,人们开始逐渐成为有意识的个体,不再盲从主流思想,亦步亦趋。然而在现代社会,依然存在“好人”,他们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大多数人说相同的话,和大多数人保持相同的感受,在《我讨厌的10种好人》中,专门列举了日本社会中存在的10种“好人”现象,所以,看看何妨?

  作者中岛义道,大学时期开始研究哲学,在纷扰的社会提出许多异议,在日本被称为“战斗哲学家”,著有《关于孤独》、《不幸论》、《关于恶》、《半隐遁的人生》等多部畅销作。以上这些书我都没看过,百度过来的,只为了简单介绍下作者。《我讨厌的10种好人》是我看的第一部中岛义道的作品,按照我的理解,用两个字总结他——奇葩,绝对的奇葩,电视剧里活不过三集的那种,至于为何,下文中会有涉及,这里就简单说说《我讨厌的10种好人》的前四种好人吧。

  第一种:经常面带微笑的人

  “在日本这个国家,如果毫不掩饰地表达个人情感,是会招人嫌的。”

  “直接流露出自己的消极情感,是一种失礼行为,是一个社会成员不成熟的表现。”

  笑容成了一种掩饰,经常面带微笑完全是努力的结果,因为知道应该笑才会努力展现微笑,这是真实情感的面具。

  第二种:不忘感恩的人

  “我所讨厌的也许并非不忘感恩的人,而是那些动辄就将‘不忘感恩’的教条强加于你,或喋喋不休地进行说教的人。”

  群众都乐意感谢别人,比如对方给你个根本用不上的东西,你也会说声感谢,而不是拒绝;同时也乐意接受感谢,不然做好事是为了什么?要知道雷锋做好事也写日记啊。

  举个较近的例子,冯小刚导演在《我是潘金莲》票房不佳之时怒喷“国内烂片多是因为观众垃圾”,这倒是“忘记感恩”好例子,这里不说冯导的对与错,自己体会。

  第三种:想看见大家高高兴兴的人

  第二段的小标题是“若不为大家的高兴而高兴,就会遭受‘迫害’。”

  “想看见大家高高兴兴的人”,他们眼里只看得见多数人的快乐,却看不见少数人的痛苦。这里的“多数人”,并非指数量上的多数,而是指“正常人”——“正常人”应该会对这件事感到高兴,因为这样才是“正确”的,所以只需要考虑这部分人意愿即可,其他的大可弃之不顾。他们从未意识到对少数群体的迫害,简直麻木不仁。但因为他们属于“好人”,所以即使控述其暴力性,也无人理解。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少数服从多数”很多情况就是如此。

  第四种:总是积极面对生活的人

  “对那些‘积极面对人生‘的人来说,如果身边有人哭哭啼啼、闷闷不乐的话,会严重影响自己的心情。”

  “这些‘积极面对生活的人’,如果只是遵循自己的信念,那倒没什么坏处。但问题是,他们往往会向周围人宣扬‘积极面对生活’的信念,而且厌恶那些‘消极面对生活’的人。”

  王圈圈在《如何成为一个有趣的人》中说“有时候,关我屁事是一种美德。”你要积极,你自己积极就好了,管别人怎样,管好自己就好了。别人家死了爹,难道你会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明天会更好”吗?估计会被揍死,只管任他去哭,任他去悲伤。

  初读《我讨厌的10种好人》看似杂乱无章,其实条理性还是很清晰的,作者讨厌的这些“好人”是有共性的——“他们是对事物缺乏充分感觉,充分思考的人。’‘充分’是指个人独特的感觉和思考。所以他们只是稀里糊涂地去迎合大众的感觉,不加批判地遵从大众的思考方式——这正是我讨厌的人。”

  人一旦丧失了自我意识,不加批判的接受一切,谨小慎微的活着,那和行尸走肉又有何区别。“坏人”也应该得到尊重,与众不同也需要被接受。

  前文说到中岛义道是个非常奇葩的人,举两个书中的例子:

  一:因为“不忘感恩的人”令作者感到恶心,于是,无论他给予别人什么恩惠(虽然几乎从没有过),他都要求对方绝不能对他表示感谢。如有向他表示感谢者,他会直言不讳的指责对方。如果还不听,就痛骂对方。如果这样还是不听,他就只好跟对方绝交。

  二:作者在演讲中有时会口无遮拦地抛出一些偏激的言论,例如:“父母去世了,但我一点也不悲伤。我还扬言要和所有亲戚都断绝关系,甚至不想见老婆孩子。”、“我从不去扫墓。因为我知道,坟墓里只有一堆白骨。”

  这让我这样的俗人听起来觉得很不可思议,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怕不是个神经病吧?后来想了想,中岛义道作为一个极致的极简主义者,极致的利己主义者(作者自己说的)能干出这事儿是毫不奇怪的,精简一切关系,排除任何让自己感到累赘的事物。让生活回归本真,关系回归纯朴,做一个真人,大概就是中岛义道所秉持的观念。

  这本书教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批判性的看待问题,所以作者的一些行为我认为大可不必放在心上。那么,如果可以选择,你愿意做个“好人”还是“坏人”?或是折中做个“不好不坏”的人?爱怎么想就怎么想吧,那是你的事,与我何干。

  《我讨厌的10种好人》读后感(五):“好人”为何被讨厌?

  小时候年纪小,和大人一起看电视,但总会看不懂,常喜欢问爸爸妈妈,哪个是好人?哪个是坏人?看到好人被坏人诬陷,甚至会伤心愤怒得不能自已。

  在一个孩童有限的认知里,好人是理应被拥护的,而坏人就应该被拖出去枪毙。。

  然而,长大后,我们逐渐懂得,生活并不会总是以简单的好坏来区分,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好人也有犯错的时候,好人也会有被讨厌的一面。

  日本作家中岛义道在新书《我讨厌的10种好人》中讲述了10种他最讨厌的好人,毕业于东京大学的中岛义道是一位特立独行的人,在此书中对于现代社会规范鼓励人们学习的榜样,比如经常面带微笑的人、喜欢一团和气的人、说话含蓄的人、注重“分寸“的人等等,在他看来都是令他讨厌的。

  1、中岛义道为什么要讨厌这些”好人“?

  从字面上看,这些人确实好像并不应该被讨厌,如果我们的思考仅止于此,那么很可能无法明白他真正的意思。

  在中岛义道看来,那些什么时候都喜欢一团和气的人,其实只是一群盲目从众,稀里糊涂地去迎合大众意志的人;那些经常微笑的人,很多时候,他们的微笑也并非真诚的流露,而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才刻意展现出来的;而说话含蓄的人,他们的出发点只是为了保护自己,所以故意模棱两可,却让人人不明就里。这些人没有自己的个性和独特性,也从不努力表达自己的信念。他们缺乏狂妄的野心,只愿谨小慎微地活着,安稳度过他们毫无尊严感的人生。

  这些“好人”看似无公害,但却很难看到事物的本质,容易盲目从大流。在极端的时代下,甚至很可能伤害真正的好人。比如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红卫兵,他们举着革命的大旗,大张旗鼓地残害忠良,却并不曾拥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充其量只是一群被摆布的棋子,却给好人带来了永久的伤害。

  所以说,中岛义道所讨厌的并非真正的好人,而是思维懒惰,缺乏独立思考, 任何时候只求安稳和自保的伪善者。这才是他真正讨厌这些“好人”的原因。

  2、究竟哪种“好人”,最令中岛义道讨厌?

  中岛此前一直担任日本电气通信大学的教授,所以对大学教师以及高校教育有着深刻的了解,在书中,他对此也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10种最讨厌的“好人”中,其中一种直接指向了大学教师,因为在中岛义道看来,他们属于典型的“为自己的工作而自豪”的人群,他们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体面的工作、丰厚的薪水,很多大学教师普遍自我感觉良好。

  但中岛义道并不如此认为,他辛辣地指出,大学里的很多老师,尤其是哲学老师其实只是以教书的名义在混工资,因为照本宣科地给学生灌输知识,却不注重引导学生对哲学这门学科产生兴趣的教学方式显然是舍本逐末的。他甚至认为哲学老师应该为自己的只会教哲学,除此之外一无是处而感到惭愧。

  关于大学所做的“文学研究”,中岛义道认为这是一种严重的浪费,因为这些所谓的学术研究,最后无一例外地成了部分大学教师沽名钓誉的工具。比如评职称、奠定学术地位等等。

  中岛义道更坦率直言,为给自己谋利,大学教师与教材出版社之间会达成某种合作,出版社从大学教师那里收取较高的出版费用,出版社出版再出版教师编写的教材,最后再引导学生进行购买,最终把成本转嫁到学生身上。教师却因此出版了专著,借此提高了在学术界的知名度。中岛义道认为,这是每年都会出现大量根本没有市场价值的研究著作的深层次原因。

  大学教师原本是一群备受社会尊重的群体,也是人类思想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但中岛义道却将大学教师伪善的面具一层层揭开,让人们了解其中不为人知的秘密,思考那些看似合理却令人匪夷所思的问题。

  所以,从中岛义道的这本书中,我读到的是强烈的批判性思维,一种敢于挑战传统,质疑一切社会规范的独立思考的精神。

  做一个大家眼中的好人,虽然会比较安全,但却会离真正的自我越来越远。

  笛卡尔曾说,我思故我在。长久放弃思考,最终将会使越来越多的“好人”,趋向于“脑死亡”。

  好人,只有学会了独立思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人,才是人格健康完整的好人,才会是不被人们讨厌的好人。

  《我讨厌的10种好人》读后感(六):你也是让人讨厌的“好人”吗?

  同事在网上买了一件手工银饰,随宝贝一起到来的还有卖家的一封信,通篇是表达对宝贝晚到的致歉和选择他们店的感激之情。什么让您久等很对不起、什么跪谢之类的,完全是一种卑贱低微又低三下四的感觉,看完觉得特别别扭。同事说:“其实东西还不错,到货的时间也差不多是平时快递的速度,怎么看了这封信就不再想去他家买东西了呢?”

  按理说,买卖双方正常交易,我交钱你发货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何来这种“特别”的感谢。而这种流于形式的感谢没有给买家留下好印象,反而让人觉得商家有点虚情假意,本来因为宝贝不错还能再回购,结果却因为这封信不但不会再光顾,连卖家也成了一个让人觉得讨厌的人。

  日本作家中岛义道在《我讨厌的10种好人》中 “不忘感恩的人”的篇章也说到了这样的商家。看似是一种感恩的行为,为什么这样感恩的商家却让人讨厌?那是因为在商业活动和买卖往来中,各种表达感谢的原本就不是出自真心,都是一种程式化、表面化的行为,不掺杂任何的感恩的情绪,所以才让人讨厌。

  不忘感恩,是我们一直提倡的一种美德,我们也一直在教育孩子要“不忘感恩、懂得感恩”,但是,当看似感恩而实际上已经严重偏离感恩的行为,不仅会让我们反感,也会让我们开始讨厌那些感恩的人。

  公司小刘对市场部的王副总非常的感激,主要是因为前年他到公司不久,为了接送方便想让孩子去离她老婆公司较近的学校入学,但找了各种关系都没成功。赶巧王副总在哪所学校有认识的人,于是帮孩子顺利的入了学。因为此事,之后小刘更加努力,工作都是保质保量提前完成,业务上也是快速成长到了独当一面,王副总对他也很满意,觉得小伙子有韧劲肯实干。年终的时候因为市场部人员调整,经王副总推荐小刘成了部门的主管。此事之后,小刘对王副总更是到了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地步。

  小刘对王副总的感恩不尽体现在工作中,慢慢的也波及到了同事相处中。比如说同事说一丁点对王副总的不满的话,小刘都要去争辩几句,有时甚至因为这些和其他同事吵起来。类似的事情多了,大家都开始反感小刘了,觉得他的想法有点极端了,自己感恩就好,凭什么要求别人也这么做?

  而小刘自己也很郁闷,他觉得王副总那么好的一个人,凭什么这么说他?一定是同事自己哪儿做的不对,却找理由责怪王副总……

  小刘这类“不忘感恩的人”,为什么让同事反感甚至讨厌,同样在《我讨厌的10种好人》里也说到:“对于一些感恩的人,其实他们只需要随时提醒自己“不忘感恩”即可,但是他们却把这当做人类的普遍法则,要求所有人都遵守”。

  小刘自己接受了王副总的帮助感恩是应该的,但是其他同事并没有接受过王副总的帮助。他自己做没有错,但是他要求别人跟他一样就很有问题了,因为在公司其他同事和王副总也不过就是领导和员工的关系,为什么非得跟他一样也要感恩呢?

  其实,感恩本身是件很好很重要的事,但是当感恩的人、感恩的行为变得异常时,不忘感恩的人就成了让人讨厌的人。就如在这本《我讨厌的10种好人》种提到的另外九种好人:经常面带笑容的人,想看见大家高高兴兴的人、总是积极面对生活的人,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的人,注重“分寸”的人,一发生争吵就想立即制止的人、说话含蓄的人、说“我是笨蛋”的人以及认为自己的“人生无悔”的人。这10种好人不仅是我们经常遇到的,有的甚至还是我们自己也努力要成为的人。比如,我经常会鼓励自己要积极的面对生活;在工作上,我也会鼓励自己要为自己的工作甚至公司感到自豪,甚至我们都期望过好每一天,待到人生走到尽头的时候觉得此生无悔……

  但是为什么这些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让人觉得都是牺牲自己成全别人的行为,却成了让人讨厌的人呢?

  其实,归结作者所说的这10种讨厌的好人,表面上看他们真的都是好人,但是最终变成让人讨厌的“好人”,主要有以下几点:我们会发现他们身上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比如说想用积极地表现掩盖自己其他的想法、盲目迎合大众而人云亦云;将自己的不正确的价值观强加给别人等等。有如下特征:

  一、屈服妥协于社会规范,用积极的表现掩盖自己真实的想法和目的。

  比如“总是面带微笑的人”、“想看见大家高高兴兴的人”。在和你接触时,总是面带微笑态度温暖,即使你们之间发生了点不愉快,即使心中充满了厌恶和不满,依旧能保持微笑和轻声慢语,虽然这是职业规范的要求,但是你还是会觉得她们那种职业的冷冰冰的微笑很假很讨厌。其实总是面带微笑有很多好处,做的正确顾客会觉得服务态度好、下次还会来;即使做的不到位,顾客也会觉得对方虽然没做好,但是态度一直这么好就不要计较、算了吧。中国有句俗语说:“伸手不打笑脸人”,也是这种道理

  另一种就是为了成全别人而牺牲自己的需求、时间等,觉得“只要你们好,我怎么都无所谓”、“只要大家高兴,我也就高兴了”,看似是一种牺牲,但事实上,说这种话的人是对自己非常执着的人,他们是不会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问题,而总是用自以为“为你好、为大家好”的方式去做决定。

  所以说有时候,面带微笑、总说只要大家开心的人,并不是就真的是发自内心的,为什么让人觉得讨厌,那时因为在看似“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表面上,还有其他更深的“学问”,只是我们没有悟出来而已。

  二、害怕“与众不同”,盲目迎合大众,缺乏独立的思考判断勇气和能力。

  比如“总是积极面对生活的人”、“注重分寸的人”。刘德华拍的一个沙发的广告,画外音是:帅那么久,你不累吗?答曰:“累啊”。

  其实谁都有累、人前再风光,也会需要休息放松的时候。不能别人说你不能消沉你要积极面对生活,你就一直得积极向前;也不是别人说你说话要注意分寸,你就在说之前反复的拿捏词句,想着如何表达。什么是积极生活?什么又是分寸?这些都没有固定的答案,只是别人着眼于另一种社会规范,觉得积极面对生活的人、说话注重分寸的人会受到大家的欢迎和赞赏,不会过时而已。但是真的没有必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不需要盲目迎合任何人。

  三、不能正确判断对方的想法,自以为是,认为别人和自己是一样的感受。

  比如“说话含蓄的人”。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对方说“不要给小李说这件事啊,你懂得。”听的人一脸懵逼,我懂得什么呀,他在说什么呀?

  觉得自己说话含蓄,实际上是含糊其辞,以一种模糊的表达告知别人,还觉得别人肯定已经心领神会了。还有一种就是有了坏消息,总是担心自己说了对方接受不了、对方会崩溃,于是拐弯抹角、东拉西扯,最终到对方不耐烦的时候才说明实情。

  有时候也会觉得奇怪,这种人哪儿来的那么强的自信,觉得对方的想法和自己一样,对方的感受肯定和自己想的一样。这种不管对方感受,自以为是,将自我价值观强加给别人,也的确是让人讨厌。

  其实,生活中让我们讨厌的人何止这10种呢,只是作者想从这10种讨厌的人来让我们明白,很多事情,在一开始做的时候并不让人讨厌,只是在坚持的过程中变了味,所以好事变坏事,原本的好人也成了让人讨厌的人。

  好人,不是你遵循了社会规范你就是好人,也不是盲目的去迎合大众的喜好而改变自己就是好人。好人是在这个过程中,不管何种事物都能开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和独立判断,不因为其他的而不是人云亦云。

  如今社会,其实“好人”也是蛮难做的。但是无论如何,即使时候在现世安稳的环境中,也要不要做一个“盲目”的好人,因为你的盲目也许会让你成为大家讨厌的“好人”。

  《我讨厌的10种好人》读后感(七):请摒弃你的“好人”思维,做真实的自己

  你身边是否有个成天笑眯眯,却让人无法接近的人; 你身边是否有个热心肠,总是热情地帮助别人,却表现得完全不计回报的人; 你身边是否有个总是乐呵呵,拉着你的手,嘘寒问暖,希望你笑起来的人; 你身边是否有个对工作充满热情,总是自豪宣称这是值得奋斗一生的工作的人; 你身边是否有个和事佬,一看到别人争吵赶紧上前劝解,“大家都少说两句嘛!”。 至少会有一种这样的人出现在你身边吧?希望你开心起来,仿佛不开心就是一种罪过。就像外向的性格仿佛成为现在唯一被肯定的性格一样。内向的人似乎不应该存在。遇到内向的小朋友,有些人就要苦口婆心地教育起来。世界就应该是外向人的世界吗?不是的。在《我讨厌的10种好人》一书中,作者告诉我们,你可以不开心;你可以在不想招的时候不笑!你可以成为你自己! 《我讨厌的10种好人》作者中岛义道,大学哲学教授,著有《我讨厌的10句话》等书。本书言辞犀利,打破思维常规,还原本我的轻松生活方式,撕开“好人”的面具,鼓励大家做真正的自己。接下简单给大家介绍下,作者根据生活经验总结的“好人”。 经常面带笑容的人 在服务业盛行的商业社会里,微笑服务以然成为最基本的标准。无论是小型快餐店还是五星级酒店,所有的服务员都是成天对着你笑。如果发自内心也就罢了,纯粹为了商业目的,实在是讨人厌的。就像明知他想从你这得到什么而做出的讨好行为。 不忘感恩的人 作者在书中举例说道:他的母亲,给人送礼后,如果过了三天还不见对方回礼,就会气愤地说这个人真不懂礼节。这在我们讲究礼节的中国也同样很常见。碍于面子,总是要送礼,送出去又只盼着别人回礼。不回礼就会心里对对方心生不满。在我们国内也是希一样,每到逢年过节,亲戚朋友总是互相送来送去,说是可以联络感情,私底下却又在算计是否划算之类的,太没意思了。索性不送也罢。 想看到大家高高兴兴的人 “看到大家都开心,真好。”为了看到大家都开心,举办各种活动,要求大家都参加,要求大家都要开心起来。这正是现在如火如荼的团建的目的。希望公司一团和气,团团结结。却完全不考虑并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的人。有些公司一搞集体活动就是K歌,确实有些人玩的很开心,但也有人是很讨厌这样的活动,但如果不参加就会被视为不团结。简直是被道德绑架了。 总是积极面对生活的人 有些人总是能够在挫折中爬起来,很快就忘记烦恼了。《乱世佳人》中的斯嘉丽非常典型,她的那句tomorrow is another day ! 太鼓舞人心了。我们需要鸡汤,也需要面对现实,脚踏实地地分析所有遇到的挫折。你可以在想哭的时候尽情的哭泣,而不用勉强自己挤出笑容面对别人。 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的人 作者说不喜欢《小王子》,以及圣埃克苏佩里写得其他著作。觉得小说散发着自我陶醉的气息。因为他知道人类的丑陋和渺小,所以选择飞行。假装通过飞行追求某种“纯粹”的东西,作者从中感到不纯的动机。感觉作者是个100%务实主义者,讨厌一切虚伪的事物。 注重“分寸”的人 生活中经常听说:这个人不懂分寸!这个人非常懂得把握分寸!懂分寸的人会讨人喜欢,该干什么干什么,不会有过分的举动。但却也会像装在套子里的人,不敢做出任何违矩行为。 一发生争吵就想立即制止的人 为了维持表面的和平,总是有人在发生争吵时出面劝解大家,都少说两句吧?仿佛吵架就会怎样。有句话说不打不相识。通过吵架,也是认识别人的一种方式。当发生冲突时,只有大家把内心的想法都表达出来,才能有助于建立更良好的关系。互相知道对方的底线在哪里。而不是伪装出来的一团和气,却暗潮涌动。 说话含蓄的人 日本和中国都属于东方文化,都很讲究说话含蓄。有时却会造成误解。作者给自己设立了一条规则:发言时要忠于自己的信念,要彻底,要合理。说实话,做到这点是很难的。每次开会时,总是罗罗列列地要感谢一大堆人,还不能有差错,其实心里却一万个不情愿。忠于自己,在这个社会环境里确实很难,我们要有股向难而进的勇气才行。 说“我是个笨蛋”的人 作者列举了一些电视剧和电影来说明借着说“我是个笨蛋”来获得其他目的的人。也是令仍人讨厌的人呢!

  认为自己“人生无悔”的人 不能面对自己人生的失败,只能安慰自己,自己的生活已经很圆满了。安慰自己平平淡淡才是真,着实让人泄气。真正的生活是鼓起勇气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啊!

  书中讲到的10种好人,都已介绍完毕。我们大致也能看出作者的心思来。作者就是很讨厌那些墨守成规,又没有勇气忠实于自己内心想法的那些人。看完书后,我们每个人都要扪心自问下,我们是否就是作者说的那些“好人”,我们是忠实于自己内心了吗?我们是否只是虚伪地活着,而没有认真思考如果做真正的自己?希望看完本书,会引发你的深思。

  《我讨厌的10种好人》读后感(八):被同化的好人

  老公时常对我说:你就不能常常笑一笑吗?脸上一点笑容都没有,看着真让人心里不舒服。 我反驳:为什么要笑呢?不高兴还非要面带笑容吗?我装出笑容满面的样子,其实也很不舒服呀。 但是很多时候,不同的环境之下,人际交往中,我们常常需要装出笑容满面的样子。随意展现自己的喜怒哀乐,被视为幼稚、低情商,别人会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自己。 我们需要伪装,需要适应社会大环境的要求,从而违背自己的心意,改变自己的言行。 时常面带笑容,可以算作一个人的优点,更容易得到大家的喜欢,还有一些美德,也同样得到大众的认可。比如:懂得感恩,说话含蓄,懂得分寸等等。具有如上美德的人当然很受欢迎。 似乎一切都没有问题,但被称为“战斗的哲学家”的中岛义道,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他在《我讨厌的10种好人》这本书中,用简练易懂的语言,短小精干的篇幅,简明地解释了那些具有如上美德的人为何让人心生讨厌。 你的笑容是出自真心吗?还是迫于无奈?亦或是社会规范的要求? 你的感恩是出于自己的真心吗?还是从小到大的教育中,施教者不断教诲的结果?亦或是社会人群的共同的认识,你只需要照单去做? 懂得分寸,是按照原则办事吗?还是本来分明的规则,被搞得模棱两可?只为社会大众所谓的分寸?还是以此来获得大众的认同,成为大家口中的“好人”? 中岛道义在书中指出,这些所谓的“好人”盲目适应大众的审美,不进行深度思考。被定义为“好人”的人群,其实是为了避免被社会淘汰,极立维护某些陈规,建立某些稳固圈子的人。 这些人只需要遵从某些准则,不考虑其合理性,更不需要自我意识,只需要和大家一样即可。这样行事不可能有大的建树,但基本不会犯错,不会被孤立。即使真的犯了错,也可以无关痛痒地说:“大家都是这样做的呢!” 遵从权威,忽略自己的想法,不思考盲目求同,使我们成为了既无大功也无大过的家伙。像一群绕圈奔跑的羊,不觉察自己真实的想法,只观望同伴行为,就决定自己也要绕圈奔跑。这被称为“羊群效应”,荣格认为产生这种行为是因为“集体无意识”。 荣格说:除非你由无意识转变为意识,否则你的一生将由无意识引导。由这种无意识引导,使我们成为庸常的人、陀螺一样忙碌转圈的人、大众规范下的“好人”。 《我讨厌的10种好人》谴责的正是这种无意识的“好人”,中岛道义就是羊群中不一样的那只羊。 他与大众不一样,生活是不是特别悲惨? 不是哦,他是一名大学教授,是畅销书作家,已经出版了十多本书。 在大学担任教授期间,他的课程并不受学生欢迎,有些时候只招到两名学生,这一点他在书中直言不讳。 他在毕业论文答辩时,不会给自己的学生开后门,合格就是合格,不合格他会如实告诉学生。 他讨厌开那些无聊的会,会在投票时投唯一的反对票,能够断然拒绝行政工作的委任。 这样一个异类也在书中坦白直言,自己没有被打压,没有被孤立,没有招致同事的反感。 因为他一直都有一条自己设立的准则:发言时要忠于自己的信念、要彻底、要合理。 做一个和大众不一样的人需要勇气,“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中透露着理性的光芒,是个体意识的觉醒。 以一部电视剧来结尾。 《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被分到人烟稀少的草原看守驻训场,这里本来驻扎着四个人。这个集体中的其他人懒散消极,他本可以像其他人一样生活。但他按时训练,并决定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儿——修路。 其他人百般阻挠,但他硬是修完了那条路。拿班长老马的话说,他是狗圈中那只逆行的狗。 可能他做这些时并不理解什么是个体意识的觉醒,甚至不懂得什么是个体意识。但他坚持自己的想法,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事。所谓成功便是如此。 他不是小集体中的“好人”,他不按大家默认的规矩来,他有自己的认识与想法,他在那个集体中是个“坏人”“傻人”,但正是这个“坏人”,走出了不寻常的路。

  《我讨厌的10种好人》读后感(九):请勇敢地表达自己

  自从当了领导后,威信没有增加多少,反倒是大家常说:你是个好人啊!一听到“好人”这个词,我就知道做领导是失败了。领导,不需要是个好人,而需要是个有威信有号召力的人。好人,常常就成为那个“你是可以忽略”的人。不知道大家对此有什么想法?秉承着研究一下自己到底是哪种“好人”,来读了《我讨厌的10种好人》这本书。 《我讨厌的10种好人》作者中岛义道,是大学教授,系主任。(看了书后,我很疑惑他怎么当的上系主任的,虽然书中也有解释。)写过很多书,比如《我讨厌的10句话》等等。书中主要写了作者在日常生活中,在工作中常常会碰到的各种各样的好人,作者不遗余力地批判这些好人的做法和想法,并给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不是我料想的理论分析,但看完觉得非常风趣。如果书能有个更别致的名字,会更吸引人。 只想用一个词来形容作者:特立独行。接下抽取书中一些作者的描写,来大致的讲解下作者是如何的特立独行,不过却深得我心。 比如作者书中提到的快餐店、便利店等年轻店员整齐划一地“欢迎光临”。看到这里我是非常认同的。我们这里的快餐店也是这样的氛围。说起来真是特别的烦,过一段时间就说一下“欢迎光临”,估计说的人心里也觉得很怪异吧,我们听到的人更是觉得厌烦。为什么还一定要说呢?还有让我印象更深的是高速公路上的收费员。有次出去玩,路过收费站时,收费员满脸机械般的笑容对着我,我很诧异地看着她,她收到我的钱后,如机器人般转身给我找钱,又如机器人般转身过来。我心里纳闷极了,难道这样的服务就算是上层了吗?看的人难受,做的人也很难受吧。为什么不能自然一点呢?估计朝她们发火,也会无动无衷吧。就如作者碰到的,对机场工作人员,无论对他们怎么发火,他们都只会像出故障的唱片机一样反复地说“对不起”。 最近几年,团体建设变得如火如荼。无论是自己公司,还是别的公司。无论是出去玩,还是在哪里溜达,总是会看到一群穿着相同衣服的人在搞活动。说实在,内心里是特别烦这些团队建设的。我不知道团队建设是不是真的会团结公司所有人,反正对我来说是没什么意思的。但碍于公司领导的压力,总是迫不得已必须参加,虽然内心里一万个不愿意。书中作者也是类似观点啊,“如果没有学校伙食制度、体育课、郊游、那才叫高兴呢!如果学校只是个学习的地方,那不知该有多快活啊!”看到这里,简直想给作者一个大大的拥抱。不只是学校,工作也是如此啊。如果工作只是工作的地方,而不要搞出这么多事情来,多快活啊!只可惜我不是老板。 作者说;“我讨厌鼓励别人,也讨厌被人鼓励。”那些总是希望别人开心的人,看到有人不开心,就会循循善诱地劝导你,做人嘛,最终的要开心哦。可是开心和不开心永远会是两种交替出现的状态。开心时开心,不开心时不开心。不开心也没有什么关系嘛。为什么非要强求别人开心呢?作者最有个性的地方是,有个K君投河自杀了。他说到此人曾经给他发来传真,说有烦恼想要找他倾诉。作者回答说:“你自己解决吧。”看到这里我简直忍俊不禁,连连在心里感慨,作者太有个性了。要是一般人,定是会把此当做自己的责任,尤其是有年轻人想向自己倾诉烦恼时,怎么能袖手旁观呢? 作者还提到“我从没想过不让父母以及别人担心。如果有人为我担心,那就让他一直担心到死好了。这是他的个人兴趣,和我没有任何关系。”说出这样言论的作者,够特立独行吧。很好奇,作者是否有结婚,是否有生育子女。如果能做到完全忠实于自己内心的想法到如此地步,也得有个非常强大的内心的。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很多让人大跌眼镜和捧腹大笑的观点和言行。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当做看小说一般地阅读,自有一番风味。

  《我讨厌的10种好人》读后感(十):“鸡汤”虽好,喝多了也吐

  08年汶川地震时“范跑跑”事件引起了国内评论界的小高潮。一时间,网民和知识分子们纷纷从“生命”和“道德”的角度讨伐地震时,只顾自己逃跑的四川都江堰市光亚学校的范美忠教师。在后来的辩解中,范美忠说道:“我是一个追求自由和公正的人, 却不是先人后己勇于牺牲自我的人!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因为成年人我抱不动,间不容发之际逃出一个是一个,如果过于危险,我跟你们一起死亡没有意义;如果没有危险,我不管你们你们也没有危险,何况你们是十七八岁的人了!”和那些同时间地震时,用身体护住学生的老师相比,范美忠的言论和行为无疑成为社会舆论矛头的所指,颠覆了中国的传统道义。但是具体来分析,那几位舍生取义、和学生一起被葬在废墟中的老师之死就是社会所提倡的吗?即使真的救不出学生。 中国是一个讲求道德的社会。而我们默认的“道德”更多是局限在外界的集体认知上,这种集体认知的根源来自于儒家道德体系里的“六德”、“六行”。两千多年后步入现代社会,道德有了法律做为底线,防止了古时的私法滥用。但对于“道德”的维护,人人都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当社会上出现与“人之常情”相违背的人和事时,就是“键盘侠”最为活跃的时期。而“人之常情”又为何种“情形”?比如公交车上的让座:只要你年青,不是肢体残缺,不管什么情况,都应该给老弱病残让座;比如传统文化中提倡的“孝”,不管老人对不对,在理不在理,都要顺着来;比如家庭暴力:秉着劝和不劝离的原则,哪怕回去暴力还会继续,“必竟那是人家的家事”;比如赞美光明忌讳黑暗:恨不得头顶有一颗昼夜不灭的200W白炽灯,连自己的影子都要驱散;比如非黑即白的道德观,“你不是我们的朋友就是我们的敌人”。 这种“比如”层出不穷,为什么说人是“群居动物”,不仅是因为人类通过血缘建立庞大的家族,更多时候,我们要适应人与人交往之间默认的规则和学会在同类中运用谎言来掩饰真实、维系人际交往。人与人交往之间默认的规则没有明文规定,通过不同种族、不同国度、不同文化传统的延续,社会风气的传播、价值观的导向、包括政治风向的转变综合成为一个大的环境。我们的“人之常情”就是从这样的大环境中渐渐形成的,最后,成为了左右大众观念的标准。在这个大的环境里,谁要是说了或做了大家避讳的、厌恶的话或事,谁就会成为不道德的人,甚至被人当做过街老鼠打骂。再比如,钓鱼岛事件中被打砸的日系轿车及西安日系车主被示威人群重物击穿颅骨事件。家国情怀面前,似乎全社会都应该群民激愤的仇恨日本,才符合国人的道德观,否则,你就是中国的敌人。而谎言有时是社会生存的必要手段。当一个社会物欲大于信仰,却处处把温和的说教当做“防患于未然”的手段时,就容易滋生谎言,导致社会上出现这样的群体:道德上追求高度,生活中追求名利,一面宣扬儒家智慧雷锋精神,一面见利忘义、中饱私囊。 有时,一句实话比一千句一万句假话更招人骂。尼采做为著名的哲学家,也曾因为在自己的文章中鄙夷过女性而招致女权主义及世人的批判,但必竟功不可没。不能说《我讨厌的10种好人》是一部成功的著作,但其中能引起共鸣的文字恰恰是现代社会的真实写照。大概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生活久了,对于身边的人和事耳闻目睹惯,便难以从另一个角度审视生活了。 打开网络、手机,最盛行的文章莫过于“鸡汤”文,就连朋友圈里浸着浓浓的“鸡汤味”,每天一睁眼,就感觉被满满的正能量包围着,从文字到言语,让人感觉着“世界充满了爱”,可是,转身扎进现实里,才发现一切都没有变。这就是荒谬。在中岛义道的书中,差不多句句都是招人烦的实话。但这些实话又何时没有在我们的脑海里浮现过而羞于明说?书中很多描述例如“经常面带笑容的人”、“不忘感恩的人”、“总是积极面对生活的人”、“注重分寸的人”等,其实都是现代社会“老好人”的真实写照。很多时候,老好人很少有是非观,他们擅长“以德服人”,不论自己的现状好坏,都希望在别人的生活、生命中发挥积极的作用,热衷于开导、规划和劝诫他人的行为和心理,以迷一样的责任感把自己凌驾于他人之上。对于这样的人,我想说的是:“我早就烦透了。” 我供职的单位是一家小城的国企。对于国企风气,大家可能都有所耳闻。试想,在一个平时工作不务实、逃避责任、忽略工作隐患,只重视领导检查,却擅长给员工“煲鸡汤”的企业里,会有什么样的业绩。管理落后、销售滞后、专管人员对管辖业务一窍不通、财会漏洞大、工时工资上打劳动法的“擦边球”,面对员工的质疑,掩饰工作失利最好的说辞就是为员工灌输“欣欣向荣”的企业观和“阳光向上”的人生观,在言辞上,把未来说的动感十足,哪怕这个“未来”和“现在”之间隔着不可跨越的万米悬崖,而真正需要人去搭桥连接这个美好未来的时候,“煲鸡汤”的厨子们仅限于嘴上功夫实际又没有把握现实的能力,也只能靠边站了。 “鸡汤”虽好,喝多了也吐。每个人的口味不一,往大方向说,价值观不一样啊!价值观的不同会牵扯出人生观、世界观、审美、精神高度等一连串的不同,有人就是喜欢拿自己熬制的鸡汤端到别人的面前还非要看着对方喝,边看边心生自豪感。但要确定好几点:1、你的鸡汤到别人的嘴里是不是就成了白开水?2、明明说好是心灵鸡汤却走偏补了肾;3、万一人家爱喝王八汤呢?4、分清鸡鸭是炖汤的关键。 虽然作者调侃的是日本当下,但本书完全可以结合中国社会的当下来看。从对个体事件的分析入手,到哲学思辨式的批判,直白的话语叙述往往在笔锋一转的瞬间就抛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真实、生硬、让人淬不及防。你可以引申出对传统的拷问,也可以通过自省,向更深的人性去探究自我的真实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