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求知简史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求知简史的读后感10篇

2018-03-20 20:2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求知简史的读后感10篇

  《求知简史》是一本由马塞洛·格莱泽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31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求知简史》读后感(一):探索从未停止过

  人类对于未知的探索从未停止。

  那些夜空中的星星闪烁着的光,从最初的关于星星的神话,到不同星座故事,再到通过望远镜遥望它们,再发展人们对他们的见解更多,你所看到的也许是几十亿年前发出的光。

  太阳重复的每天从东边升起,起初人们以为我们生活地方是一片平地,人们这样的一直以为了很久,不同地区的人们信仰的神每天都利用神力让太阳准时升起落下。而天上的星星也有着很多这样的神话故事。后来随着人们对海洋的探索,人类的足迹延伸向了大海更远的地方,他们探索到了新的大陆,新的航线带着他们探索更多未知。直到后来人类完成了环球旅行,终将地球是平地的说法击破。而人类的求知并未就此停留。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发现发明了更多的东西,这些很多程度的让人们发现我们所生活的这个蓝色星球与众不同之处。

  我们的探求定义了我们自身,

  是我们之所以为人印记

  激情梦想挑战与忧喜并存的经历

  生活不息前进不止的永恒渴望

  人类从进化之后,一直没有停止过。人类有了自己文字,有了不同的语言哲学。以后又有了不同的称量工具,测量工具。而称量和测量的也越来越多,人们可以通过高倍望远镜探索太空,也能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变化。既能通过航天飞船探索宇宙,又可以下潜到海底深处。

  《求知简史》分别用了世界的起源和苍穹本质,从炼金术到量子力学思维意义三个方面来阐述人们对于未知的求索过程从无到有,从简到繁,以时间为轴,讲述人类探索的脚步。发现更多更远,探索更多未知,这就是人类之所以为人的原因

  《求知简史》读后感(二):硬核科学

  

硬核科学史

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在于思!”人类从石器时代逶迤行来,穿越了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走到现在的信息时代,正是因为我们的好奇心

  仰望星空时,我们很好奇,太阳是什么,月亮是什么,星星是什么?《楚辞·天问》更是发出这样的疑问:“九天之际,安放安属?”不同时期的人们都通过自己的认知试图解释这些问题。如:“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天地各中高外下。天旁转如推磨而左行,日月右行,随天左传,故日月实东行,而天牵之以西没。”又有如:托勒密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从地球向外依次有月球、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和土星,在各自的轨道上绕地球运转。

  正是由于我们的好奇心,人类不断去钻研世界的本质,想要理解世界和看到我们在其中的位置,科学是对于我们求知欲的回应,是探索无限未知的唯一武器。我们的探求定义了我们自身,是我们之所以为人的印记。激情、梦想、挑战与忧喜并存的经历,生命不息前进不止的永恒渴望,不断的推动我们前进。所以人类发展的历程,就是一部《求知简史》。

  所谓现实,是饰以变化无穷之思想的画布。观此画布,正如透过西方思想史,回溯古往今来变化着的科学世界观三个独立而互补的部分

  本书的第一部分着眼于宇宙,从宇宙的起源及其物理性质,人类发展起来的宇宙观是如何促成我们对自身和对空间、时间和能量的本质认识。近代自然科学是以天文学革命开端,哥白尼的日心说恢复了地球普通行星的本来面貌猛烈地震撼了科学界和思想界,动摇封建神学的理论基础,伽利略、布洛诺、爱因斯坦国等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不断将宇宙的的理论完善,照亮一段又一段求知之路。

  第二部分着眼于物质特性及世界的物质构成,从古代点石成金之构想到现在的量子世界,以及量子世界高速我们的物理现实的本质,和我们在定义物理现实中所扮演的角色。第三部分探索精神电脑数学构成的世界,特别关注知识有限性和现实的本质。

  现代科学的出现,使得历史悠久的笛卡尔二元论让步于严格的唯物主义。思想的舞台大脑的内部,而大脑则是相互作用神经合集。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会知道得更多。但同时,我们渴望知道的也会更多。对于科学的发展来说,重要的不是已知,而是未知。让我们拥抱内心深处的敬畏,拥抱心底里的求知热情,不断开拓、不断探索,冲向未知的世界。

  .附上一个小漫画了解一下科学理论是如何建立的?

科学理论是如何建立的?

  星云敬上

  2017.12.4

  《求知简史》读后感(三):不须妄自尊大,亦不必妄自菲薄

  粗略考察一下人类进入文明史上对自身以及自己脚下的这块大地定位,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现象:这种定位呈现出从妄自尊大到妄自菲薄又仿佛回到妄自尊大这样一个别深意周而复始循环过程。一开始时候,人类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既可以“唤醒了沉睡的高山”,又可以“让那河流改变模样”;但当人类知道地球不止不是太阳系的中心,更不是宇宙的中心,而只是浩渺宇宙中的不起眼的“那一个”,而且知道凭借目前的最尖端的太空探险实力,即便到达距离地球最近的火星或者金星仍然充满了磨难,更无论冲出太阳系如同科幻故事中所讲的那样开启一段随心所欲的星际旅行时,内心中的挫折可想而知!其实,这些都没有必要。要知道,仅仅在10多万年前石器时代,人类还仅仅只能够制造一些砍削器;而10多万年后的今天,人类已经可以做到“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了。进步总是一点一点来的,走极端肯定正确,重要的是要时刻保持一颗清醒头脑,继续勇往直前地走下去!

  所以,在翻开由世界著名理论物理学家马塞洛·格莱泽所写的这本并不那么厚的《求知简史》的时候,虽然作者已经声明了这仅仅是一本关于人类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简史”,却仍然足以彰显人类的“本性雄心壮志”。从有了知觉意识,开始认识到周围和自己不一样之后,人类就开始了“求知”的过程:认识到野兽并没有那么可怕,认识到火灾同样可以为己所用,认识到最小的物质并不是原子,认识到光和电磁波其实是一回事,认识到黑洞的存在,也认识到暗物质才是宇宙那个份量最重的一个!人类认识得越多,对自己的定位就越趋于准确;而人类就在这样一种无止境的探索中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能力价值。谁又感说,科幻故事中的一切,在遥远未来,不会成为现实,甚至还“更上一层楼”呢?!

  正是知识,让脱胎于动物界的人类从此真正“站了起来”,并且还能够站得那么直;不仅能够反过来对地球产生深远影响,还能够通过“哈勃”望远镜以及“悟空”卫星,开始对宇宙产生更浓厚兴趣;而且在微观领域也“创造”和发现了具有几乎无限可能的“奇迹”!在牛顿提出万有引力见解的时代,他不能够理解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以至于广义相对论;在开尔文勋爵认为“物理学大厦已经建成”,接下来的那些科学家们“只能做修补的工作”的时候,他又何尝能够知道仅仅在二三十年代,量子力学就蓬勃发展了起来呢?很显然,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人类的认知向前跃进的速度就已经越来越快;更不用说如果人类终于鼓足勇气决心把自己送到火星上、金星人甚至遥远的所谓“宜居行星”的时候,那种可能性究竟只是天方夜谭,还是有所可能了!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畅想,所以马塞洛·格莱泽在《求知简史》这样一部跨越了哲学、天文学、物理学等学科的人类认知发展史的开始所写下的那几行文字才显得更加让人心潮澎湃——“我们的探索定义了我们自身,是我们之所以为人的印记:激情、梦想、挑战与忧喜并存的经历,生命不息前进不止的永恒渴望……”当人类的目光在极远与极近之间跳闪腾挪的时候,即便会时不时地犯下某些认知方面的错误,那也不值得“友邦惊诧”!一部人类迄今为止的认知史,已经足以有所证明,并且正在证明更多的一切。

  还有什么能比这个更让人为之而激动的吗?!也许在未来某一天有可能找到,但在此刻一定不会有。

  《求知简史》读后感(四):适合科普的书

语言风格

  把科学说得通俗易懂,老幼妇孺皆可阅览,需要很高的专业水平。而把科学说得不仅简单明白还有趣,就不仅仅是需要专业水平了,还需要笔者有一定的文学素养。但这些其实都是较高层次要求了,最基础的要求是精确。年份、数量级、范围数字方面,尤其不能出错。

  这是个不小的挑战,因为对于人类来说,目前还有很多盲区。往大了说,宇宙;往小了说,夸克。即使只是陈述追求科学的历史,也不能完全脱离这些盲区。

  能感觉出作者努力想要把这个过程写得通俗易懂的心情。比如在举例帮助读者理解时,语言十分生动俏皮。

  对于有一定学识基础的人来说,这本书可能有点不够简练,但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人来说,则显得详尽清楚了。

内容

  从世界的起源到现今对宇宙的畅想,从古老的炼金术到量子力学,作者从大和小两个方面选取了一些内容,依照严密的逻辑,组成了全书的前两个部分。

  由于书中的不少知识,高中都不会提及,所以想要读通这本书,尤其是后半部分,还是要求读者有一定基础的。

  很开心作者将思维与意义单独列出来作为第三个部分。

  思维,对于科学研究也是很重要的。

  为什么有的人立体几何学得磕磕碰碰,有的人靠心算就能解决一些问题?多半是因为后者有良好的立体思维。这样的人,能在脑海中将各种概念具现化。

  直线的垂直、相交,平面的相交、垂直,这些最基本的概念,立体思维不好的人可能都没法搞清楚,等以后面对N维空间,就更吃力了。

  毕竟现如今能被人接受的多维空间也不过是四维空间——第四维是时间罢了。也就是说,维数大于4的多维空间,现实中是几乎找不到存在的。可是对于科学来说,N维空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工具。

  又比如书中提到的例子,无穷+无穷=无穷。

  如果一个理科生不能理解这个等式,简直是灾难

知识岛理论

  在中国,我们应该更熟悉一个故事

  那就是我们已知部分是一个圆,圆外是我们未知的部分,当我们知道的越多,这个圆的半径就越大,那么圆的周长也越大,因此,我们未知的事物也在变多。

  这个故事往往用来教育人要谦逊,不能半瓶子咣当。

  我从我的小学老师那里听到了这个故事,后来的老师又帮我复习了好几次。所以,我想很多人应该都不陌生

  没想到西方也有类似的理论。不同的是,作者提出,这个知识岛可能还会缩小。

  多么可怕的事情

排版

  排版真的走心,前言篇和每一部分的背景画面出自生物学,目录中是化学中的碳六环。每一节的导语,严格镶嵌在90°直角框里。

个人建议

  我建议学生党们都看看这本书。一直以来,我们看的都是国内出版的数理化教科书,但在科学领域,至少在未来50年以内,西方的著作是很有阅读价值的。在没有能力阅读纯英文著作的情况下,能够翻阅《求知简史》这样的书,看看外国人是怎么描述科学的,也是很不错体验了。

  就是对于已经告别学生时代的人,这本书也有科普的价值,其中提到的信仰与宇宙、宇宙的疆域、多元宇宙、机器人等,都是最近几年网络上时兴的话题,有些话题也将持续火热下去。

  《求知简史》读后感(五):生命不止,探索永续

  对这本书感兴趣是源于之前看的一篇文章,很详细讲了广义相对论和狭义相对论,勾起了我对物理学的兴趣。虽然上学的时候觉得千难万难,不过现在也不用考试,只是作为扩充知识储备,反而是想多多了解。

  看书名就知道,作者写的是人类对于世界的探索过程。从最初的认为神创造一切,到之后的哲学,再到科学、数学、物理学,我们对于宇宙的认知,从一开始的纯猜测,到后来借助工具的发现,再到之后的证实,一步一步在前进。因为科学可证伪,所以我们现在所坚信不疑的理论,可能多年以后会被推翻,可这终究不能阻挡我们求知的脚步,生命不止,探索永续。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讲述了我们的先辈是如何认识世界,如何有创意地提出一些想法,如何犯错的。第一部分,作者主要讲宇宙起源,以及人类的宇宙观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后人又是怎样看待自身、空间、时间和能量的。这部分内容占据了全书一半的篇幅,很多概念性的东西,作者都会做注释或引申,为不甚了解此领域的读者做了详尽说明。

  第二部分,作者主要介绍物质的特性,世界的物质构成,从古代的点石成金到现在的量子世界,我们如何理解物理现实的本质,以及我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第三部分,作者着重介绍精神、电脑、数学这些方面,以及我们现有的知识边界,明知道存在却不能够探索到的内容,和对现实的理解。

  特别喜欢书中的一段话,也是作者反复阐明的一个观点:把人类积累起来的全部知识看作是一座岛屿的组成部分,我把这座岛叫“知识岛”……我们也许会天真地认为人类对世界了解得越多,就离所谓的终点越近……所谓终点不过是人们满怀希望的假定罢了。相反,对世界的了解越多,则意味着有更多的问题和秘密在等着我们去解开。知之越多,无知就越明显,我们想要问的问题也就越多。

  一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抱着轻松的态度,因为很多东西已经学过了,可是随着了解的深入,发现还有很多不知道的内容,有一些我们所不知道的事实。虽然在一些物理原理上,作者没有深入讲解,不过就知识的丰富程度而言,这本书已经做得相当不错了。

  作个类比,我们要写一篇好的文章,要么就某个主题深入阐述,要么就全面讲解,深度和广度任何一方面做到极致都是好的。当然,也有人两者兼顾,并且效果不错,不过那都是极个别人。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只能选择一个方面主攻,要么专精,要么博杂。这本书属于后者,而且我很喜欢的一点是作者的专业态度。

  看过很多书都是写得比较随意的,可是翻开这本书,从目录到章节的构思,再到文后的注解,很多细节方面让我想到写毕业论文那段时间。一些引用的地方,作者都会写明出处,甚至一些数据也会公布来源于哪个网站。一个好的写作态度,已经说明了这部作品的可读性。

  《求知简史》读后感(六):浩瀚的宇宙就像一场黑色幽默

  “你在平原上走着走着,突然迎面遇到一堵墙,这墙向上无限高,向下无限深,向左无限远,向右无限远,这墙是什么?” “死亡”

  大刘的《三体》如此解释死亡,对物质世界或宇宙则叫毁灭。

  其实吧,从科学角度讲,毁灭一词并不准确,没有真正毁掉什么,更没有灭掉什么,物质总量一点不少都还在,角动量也还在,只是物质的组合方式变了变,像一副扑克牌,仅仅重洗而已......可生命是一手同花顺,一洗什么都没了。

  我们的生命是什么?对自身或时空的好奇,或认知是每一个人的本能。自然万物无一例外的都生存在一种适合自己的环境之中, 并以自己特有智慧与它生存所处的周围环境相互发生着作用。自然万物努力寻求对其周围环境的了解, 认识所处的世界。

  《星球大战》中,那些太空战舰,带着人类的想象力,和认知的极限,奔赴令人神往的宇宙。可宇宙到底是什么?要归功于上帝么?上帝创造了奇点,让它爆炸,从而才有了宇宙万物以及我们人类。然而,如果我们站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角度审视这个问题,我们会有完全不同的认识。作为宇宙开端的奇点及其状态不过是上一个宇宙演化的终点,又是下一个宇宙演化的起点。宇宙处于永恒的演化与发展之中。无论是往前或往后追索, 我们永远也找不到宇宙的尽头。因此, 宇宙不是创生的, 而是从来就有的。宇宙中的具体物质形态有产生和消亡,但整个宇宙则是不生不灭,打住,好像转入佛家涅槃空门了。

  《求知简史》通过近现代对于宇宙学研究方法的总结和反思,阐述了物理世界的宇宙观。我们的宇宙,我们在其中经历了进化,然后又对这个宇宙如此的恰好适合我们感到惊异。这种巧合真的是巧合么,因为宇宙是无限的,他们具有各种不同的物理常数。但不是所有的宇宙都能演化出人类,求知者们开始了上路思考了。

  一句话,我们走得太快,灵魂都跟不上了。

  作者还试图通过对微观世界的认知,阐述人与宇宙之间互相选择的关系。马克思爷爷说人类是“自然之子” ,“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在微观世界中, 分子、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即是人体系统也是宇宙系统的组成那个要素。在基本粒子的层次,中子、质子与电子之间质量的关系,决定了核素的稳定,进而决定了化学元素,正是化学元素的存在才使得化学运动和生命现象有了存在的物质基础。又比如宇宙间相互作用的引力、电磁力、弱力和强力中, 引力和电磁力之间的关系与智能生命产生的空间条件相关引力与弱力的关系与构成生命的重元素的产生方式相关电磁力与强力之间的关系与组成生命的元素相关。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人的产生, 才使宇宙成为我们所看到的样子。人体的生理节律也与宇宙天体的运动相关。如太阳黑子活动与人类心脏的发病率白昼时阳盛,功能亢进,肾上腺激素、体温、心律、血压、新陈代谢的峰值均在白天,晚间则阳衰而阴盛,功能减弱,此类都与天体的运动相关。在人看来, 我们的宇宙是人的宇宙,不是什么其他的宇宙,其他无限多的,是我们认识自然界时所用不着的。

  其实,我有一个角度看上去很帅,只不过你们这些白痴没有找到罢了。原子角度么?

  《求知简史》还从多角度探讨了宇宙自身、人与宇宙、人与社会之间三者的关系。“人的宇宙”,从量子力学观点出发,进一步提出了“参与者的宇宙” 概念。有人把整个宇宙当作一个观察者参与的“自激发电路”,认为宇宙自大爆炸开始,膨胀尺度不断变大,从而产生了观察者及观察仪器,作者表现的观察不是简单的置身事外的旁观,他通过对于宇宙的观察、分析、认识乃至猜想,用他的方式和手段描述客观的物理世界, 这些观察者自身主观的因素必然反过来对宇宙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这种“参与者的宇宙”的理论向人们提供了有关人与宇宙的统一的自然观念,说明人是宇宙的人,他以自己的方式来描述宇宙人的宇宙, 它以人类活动的结果和对象的面貌出现。正如科学家们所说,宇宙通过人类最终获得了自我认识。

  时光日复一日,来到了2017年末,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宇宙的中心已经论证出来了,中心就在学院路的五道口。五道口供奉着宇宙三巨头的墓碑,了解下他们的思想,也许可以更好地阅读本书。

  爱因斯坦,他的把戏是广义相对论。他先提出一个静态有限无边的模型,这个模型从广延空间来看,宇宙是四维时空的一个闭合的连续体,连续区的体积是有限的,但它是一个弯曲的封闭体,因而没有边界,天体均匀分布在这个弯曲的封闭体中。弯曲的东西就是场,就是引力,就是电,就是光,就是唯一的神话。你主宰,我崇拜,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爱你 You are my super star。广义相对论,就是引力的动力学方程,他想用引力方程求得一个均匀的、各向同性的静态解,然后一劳永逸,和谐统一,但难度超乎他老人家的想象,因为要求的此解,就要有边界条件,但是他的模型是有限无界的, 因此无法得到这个边界条件。为此,他人为的在方程中引入一个所谓的“宇宙项”,因为如果只有引力,没有斥力的平衡,就不可能得到静态解。引入这个宇宙斥力后,得到的静态解为宇宙的总体积,还解出了宇宙的总质量, 宇宙的平均密度,当成了一些列宇宙常熟。当然了,鬼知道这些东西到底是不是真的,按宋小宝的名言,你说行,就行!

  俄罗斯物理学家弗里德曼,继承了爱因斯坦的模型,同时也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毛泽东思想,他觉得,宇宙物质平均密度若小于某个临界值,则宇宙是无限无界的开放型,宇宙最终将无限制膨胀下去。宇宙在空间上是无限的。如果大于临界值,则宇宙物质产生的引力场将使宇宙弯曲而回到原来的地方,宇宙没有边界, 但是有限,也就是说我们沿着一条直线前进,却永远不会到达边沿,而是回到出发地,引力强度将遏制住宇宙的膨胀, 则宇宙会重新压缩到最大密度。宇宙牌席梦思弹簧床,值得你拥有。

  霍金随后,在《时间简史》中,提出了一种既自洽又自足的量子宇宙论。在这个理论中,宇宙中的一切在原则上都可以单独地由物理定律预言出来,这个理论建立在量子理论的基础之上,涉及到量子引力论等多种知识。在他的理论中,宇宙的诞生是从一个欧几里德空间向洛伦兹时空的量子转变, 这就实现了宇宙的无中生有的思想。这个欧几里德空间是一个四维球。在四维球转变成洛氏时空的最初阶段,时空是暴涨阶段,然后膨胀减缓, 再接着由大爆炸模型来描写,在这个宇宙模型中空间是有限的,但没有边界,被称作封闭的宇宙模型。

  唯一的好消息是,霍金预言宇宙模型将在2030年崩盘,上演现实版的天地大冲撞,地球变成一片火海,所以,也许真如马云推测,房子在未来便宜如大葱。

  掩卷沉思,浩瀚的宇宙就像一场黑色幽默,观众是你,也是星辰大海。

  

  《求知简史》读后感(七):浪漫的科学,无知的科学

  科学的无所不能,一直以来是科学家们的理想与梦想,也是人类的信仰与迷信。从小的教育让我们对无敌的科学深信不疑,就像相信“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一般。而在我们认知中的理科界大神,世界著名理论物理学家马塞洛·格莱泽却在《求知简史》一书中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我们虽孜孜以求无涯之知,但我们仍将生活在自然界的奥秘之中”,吾生有涯而知亦无涯。

  在马塞洛·格莱泽的《求知简史》中,几乎囊括了文科生整个求学生涯中有限的物理概念与定理,还附加科普了一些其他学科的常识。全书的重点在于科学与哲学的融合,对科学世界观的三大独立领域进行了逐一探讨,第一部分为宇宙起源,第二部分为量子物理所构建的现代世界,第三部分则关注精神与信息未来世界。虽然通过探索,人类的知识岛得以扩大,但无知的疆域依然无边无垠。如格莱泽所言:“技术将决定我们为探索物质世界所进行的研究能有多深入”,但绝对的精密测量却并不存在,因而我们所理解的“真实”世界,依然是蒙着一层薄雾的探索到的世界,很多时候,“对世界的了解越多,则意味着有更多的问题和秘密在等着我们去解开”。

  科学的边界与知识的神秘,虽然祛魅了科学的全能,却让科学拥有了浪漫的属性。在《求知简史》中,文理合二为一: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科学与神话并没有什么不同,皆是人类寻找未解之谜的途径与推理,不过是各显神通,寻找理解世界解释的模型罢了。

  我们对现实世界究竟理解到何种程度?在格莱泽看来,不过是冰山一角。时间、空间、宇宙、物质,一切皆有无限可能,时间不是线性的,空间不是静止的,拓扑的可能性无处不在,量子的世界瞬息万变。由于测量的精度有限,我们接触的真实亦不可能完美,甚至“现在”也是个伪命题,“‘现在’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对现实做了模糊的处理。”技术定义了认知,真相本是感知,“量子王国在人类的观测行为介入后,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物质都将改变”。这一段故事中所表达的理念,不免让人想起了桃花源的情状,当桃花源遇到了武陵人,又经由陶渊明建构,已然不再是原初的桃花源,甚至成为了薛定谔盒子中的那只猫,介于真实与虚构的双重存在之中。

  也许正如格莱泽在书中所言:“我们所谓的物理现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以及我们对世界的了解”;“科学并未反映出上帝所赋予的真理,并不是由完美的柏拉图主义王国获出的发现所组成;科学反映出人类的不安与忧虑,反映出人类对秩序和控制力的渴望,反映出人类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敬畏之心”。科学与智慧的不完满给予了我们思维与认知的自由,认知来自于无知,世界则诞生于视界。因为没有终点,所以才能永远求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