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高效阅读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高效阅读的读后感10篇

2018-03-20 20:3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高效阅读的读后感10篇

  《高效阅读》是一本由(日)渡边康弘著作,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24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高效阅读》读后感(一):看完这本书,学会20分钟高效阅读

  文/陈安若 一走进西西弗书店原本是随便看看准备打发时间晚餐结果一看到书架上的这本日本作家渡边康弘的《高效阅读 20分钟读懂一本书》,一下就来了兴趣,拿起书看了起来。 也许是书名的暗示,我不自觉开始快速阅读,一目十行,我都忘了十几年前我还练过快速阅读呢。 后来看书变少,看手机时间增多,渐渐忘了速读的技能,而且阅读的时候不能专注,一会就走神,然后又返回前面段落重看,造成看一本书常常半途而废,就算看完也记不住什么。 眼前的这本书,也许冥冥中和我有缘分,翻开书本作者的话和我不谋而合,他说高效阅读要学会“阅读共振法”,其实你拿起一本书时,这本书和你就有了能量的交换,物体本质,在触碰的瞬间就能感知。知识的获得是一瞬间的。 看一本书,并不需要我们认认真真、一个字一个字从头读到尾,也不必一上来就看目录被作者牵着鼻子走,而是可以快速跳跃地看,短短20分钟,照样能读懂一本书,而且能记得书中内容。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快速阅读,只要学会“共振阅读法”,主要可归纳为三点。就像小说戏剧常用“三幕式”,我们阅读也可使用“三幕式”。 首先,我们要找个安静地方,使呼吸缓慢,气沉丹田,用1分钟呼吸法集中注意力随意翻阅。 再用一张纸,一支笔,建立三栏表格,绘制“共振曲线”。随意翻开书的前中后几页,记下这页中的几个你认为的关键词。再把几个关键联系思考下,得出本书大概要讲的内容,思考作者写这本书的本意,思考你想从这些内容中学到什么主要的知识。 然后用找寻答案解决问题方式,快速浏览这本书。因为你知道要关注什么了,所以当你快速翻书时,你脑中想知道的答案自然而然就能显示在你眼前,在高效阅读中学会知识。 就像看外语电影时,我们只要快速扫过翻译字幕,不必认真阅读,就能了解电影整个故事情节。 当我们利用共振阅读时,大脑在快速下载信息,我们以为自己记不住什么,其实大脑已在自动处理,只要掠过眼前的文字,已经在归纳、组织、整理了。以后只要想到这些关键词,就能想到书里内容。 学会高效阅读,我们可以利用在车上的时间、午餐时间、或随时有20分钟空闲时刻,获取我们想要获得的知识。 作者推荐,最好常去大型书店逛逛,不仅书籍品种多,而且有很多新书及时上架,可以第一时间获得最新的知识。平时也可上“领英”、使用美国亚马逊网站等获取一手专业知识。 高效阅读的前提,首先要保证好的睡眠,这样才能让大脑保持清醒敏锐。睡前2个小时不要再吃东西,免得干扰睡眠。而且人是很容易被暗示的,所以睡前和早上睡醒后对自己说的一句话,有很强大力量。 用积极语言暗示自己,你会发现,你一整天都是精神满满,而且顺心顺意,事件都按好的方向发展。 世上很多名人,其实都是很会阅读的人,像比尔盖茨、巴菲特等,他们每天专门安排时间阅读。我也想到曾为图书管理员的毛泽东,正是大量阅读古今名著军事历史等,才在后来革命时期运筹帷幄果断指挥,用军事奇才彻底改变中国历史,迎来伟大胜利。 有时自己一个人阅读很容易感到无聊,无法坚持下去,作者推荐,可尝试参加作者签售会、读书会或共读团体,有反馈,有交流分享,有相互鼓励,这样有助于坚持阅读。 要想阅读改变人生,我们要写下“梦想人生金字塔”,把未来几年、十几年后自己想成为什么样子,想达到什么成就,和哪些人在一起,怎样才能实现都写下来,有目标才能有努力的方向。 最后,为了更好掌握书本知识,一定要有行动、有输出,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可以写书评,可以给周围人讲课,可以用一段话记录读后感,总之一定要有总结输出,才算有效读完一本书。 饭点前我花20分钟看完这本书,再用50分钟写完上面这篇读书感悟,真是太高效的一个多小时!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以后的大量阅读有了信心。当然这种方法只适用于简单工具类的书,难的书还是要仔细品读

  《高效阅读》读后感(二):如何看完书架上那些来不及拆的新书?

  《人民日报》在今年上半年发布了2017年全民阅读趋势报告,报告显示,“民众阅读总量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56%的受访者年读书超10本,每天阅读本小时以上的人群则达到82%”,2016年人均阅读量为7.86本,相较三年前的统计人均纸质阅读量4.77本有所增长,但与世界排名第一的犹太民族年均64本仍相距甚远。国人的阅读量差强人意,并非因为热情不足实际上,2016年人均图书消费达480元,并不算一笔小数目。所以,真正困扰我们的,正是“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

  放下报告,回顾了自己的读书状态,虽然每年的阅读量都超过百本,但同样因为冲动买书,几年下来,在书架上囤下了不少未拆封的新书。

  无法消灭囤积的未读之书,理由大抵有千千万万,比如时间不够精力不济、兴趣不佳等等。而日本速读大师渡边康弘则夸下海口:“当我们掌握了阅读的能力后,将不再有这种‘未读完的书’了。”他在《高效阅读》一书中介绍的号称20分钟可以读完一本书的“共振阅读法”,是否确有如此神奇之效,亦引起了我的好奇

  渡边康弘的“共振阅读法”,是“让自己与作者所写的这本书之间产生共鸣,从而引导出自己内心声音以及被隐藏起来的才能”。渡边康弘将该阅读法的步骤总结为“5步共鸣”:以明确目的为前提;第一步,随意翻阅;第二步,建立三栏表格,绘制“共振曲线”;第三步,在感兴趣的书页中摘录关键词;第四步,以感兴趣的关键词为路标,带上问题阅读;第五步,从书中汲取想法养料,制定行动计划

  “共振阅读法”中提到的三栏表格,在很多阅读与笔记类书中均有亮相,无论是风靡学霸圈的“康奈尔笔记法”,还是高桥政史在《聪明人用方格笔记本》一书中提出的“黄金三分法”,皆写出了三分法笔记的优势:让笔记思路清晰,以笔记提升知识汲取与思考产出。

  在“共振阅读法”的各环节中,最为核心的步骤为在三栏表格的基础上“绘制共振曲线”,这是快速读完一本书的关键,看似无心地绘制曲线,却构建了属于自己的阅读路线。绘制曲线的步骤本身并不复杂,大致可以分为四步:第一步,感受书的能量,从右上到左下,凭感觉画出高低起伏的曲线。虽然无法完全认同渡边将这一步骤归为感受书的能量这种神神叨叨的说法,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读书中感性部分,读书与收获,有硬技术,也有软缘分。第二至第四步相对比较程式化,依次为:在感兴趣的页码相对位置标上6到8个箭头,再标注对应页码,最后确定这些页码感兴趣的优先顺序

  读得慢,并不一定读得好,整个“共振阅读法”总共耗时20分钟左右,更适合用于初读,虽然算不上完整阅读,但亦可以从书中汲取营养作为消灭书架上未读之书的方法,确为良方。

  当然,渡边康弘所倡导的速读大法,并不能完全解决读书的所有问题。在通过“共振阅读法”的筛选,需要识别那些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寻求多次共振,愈读弥新。

  《高效阅读》读后感(三):重新定义阅读

  你理解的阅读是不是这样的——

  要从第一页开始,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到最后一页?

  作者是老师,要抱着虚心的心态接受作者传达的知识?

  阅读是一种需要勤奋努力才可以完成,没有轻松阅读这回事

  一本书看完了就算结束了,完成任务了?

  “我以前总是认为,‘看书就必须从第1页的第1行开始,一直读到最后一页的最后一行为止才行’。”作者渡边康宏是这样描述自己以前的阅读方式的。而现在的他,是Read For Action读书会创始人,不擅长英语却可以每年阅读超过500本以上的经营管理类英文书籍,自己借着书中的知识创业,还通过举办活动推广阅读文化,是个名副其实的“阅读达人”。他在《高效阅读》这本书里,介绍了自己阅读思维转变,还有独门秘籍“共振阅读法”。

  一、什么是“共振阅读”

  “共振”,书中解释说也叫“共鸣”,“指的是音符与音符之间通过叠加重合,从而演奏出和声的意思。”“共振阅读法”就是“让自己与作者所写的这本书之间产生共鸣,从而引导出自己内心的声音以及被隐藏起来的才能”。我理解就是并不需要对整本书都看完,只需要对能引起自己兴趣,也就是“共鸣”“共振”的部分提取和应用,就可以了。

  二、共振阅读有什么特别之处

  共振阅读从定义上已经明确了它并不是传统我们阅读的方式,它有自己的前提假设

  1、在接触到书本的一瞬间,身体就能获得信息。

  2、无论用多快的速度翻书,大脑中都会留下信息。

  3、大脑会试图思考这些信息的含义

  4、阅读时所处的不同立场,也会对信息的理解和记忆发生改变。

  5、以故事情节来阅读的话,能加速我们对内容的理解。

  提取几个关键词:

  1、能量

  书本本身具有能量,我们的身体能感知这种能量 。而“共振阅读法”通过曲线将这种能量绘制下来。而我们和书本的“共振”,也是能量的共振。

  2、自己

  阅读的中心是读者自己,而不是书籍或者作者。在这个立场上,读者阅读时,和作者是平等对话关系,甚至是由作者辅助读者的关系,而不是读者单方面接受作者观点的关系。之前听小六分享读书经验时,他打了一个比方,说读书就像皇帝和臣子的关系,自己是皇帝,将需要解答的问题抛给臣子,臣子就是自己的多本的书或者作者,由臣子为自己提供答案,不能提供答案的书就不是现在所需要的,也就不需要看,如果里面有一个章节有答案,就把这个章节看完就可以。也是一个道理

  3、共振地图

  共振地图是渡边康弘根据共振读书法配套做的一种读书笔记,里面包含作者、书籍信息,读书笔记,行动计划等内容。

  4、行动

  共振读书法的结尾不是完成笔记,而是书写行动计划,明确自己的下一步行动,以及展望一年后如果坚持行动可能可以发生的改变,能帮助读者从书中获得比知识层面更深的改变。

  三、共振阅读法的步骤

丹丹画的《高效阅读》共振地图

  作者将共振阅读法的步骤概括为“5步共鸣”:

  步骤0:有一个阅读准备,需要通过一分钟呼吸法帮助自己集中注意力。并且明确自己的阅读目的,带着目的去阅读,可以事半功倍

  步骤1:通过一分钟的快速随意翻阅书本,让大脑“下载”信息,注意不需要每一页看清内容,只需要翻过去。

  步骤2:准备准备好一张纸和一支笔,在纸上画上三栏表格,并根据书本的能量画上曲线,标出感兴趣的页码。

  步骤3:从曲线中感兴趣的页中摘出“共振”的词。

  步骤4:凭着选出的词,带着问题去挑读,并记录读书笔记。

  步骤5:根据所读内容,制定1周内、3个月内、1年后的行动计划。

  虽然书中有详细指导步骤,但是我读的时候有几个疑问

  1、关于曲线

  (1)曲线就是书本的能量的话,我并没有太大的感觉,这点要如何感应?

  (2)为什么右上的末端曲线一定要在最高,左下的一定要在最低?如果我感应的能量是前高后低呢?

  (3)在曲线上就能感受到感兴趣的点?这点我也是有点摸不准

  2、关于概括内容

  一张纸的范围很有限,如何能写下所有自己有感觉的读书笔记?

  3、关于行动

  行动计划三个月内的哪个部分,作者说要关注“自己的内在”,这一点我也不是太明白

  四、共振阅读法和影像阅读法有什么差异

  因为今年我自己有重点关注“影像阅读法”,也是一种快速的阅读方法,所以我稍微比较了一下两种方法的异同:

  1、相同

  都需要明确阅读的目的,阅读前集中注意力,随意翻书过一遍,以放松姿态阅读,挑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读书的中间给自己时间在大脑中孵化。

  2、不同点

  共振阅读的特点在前面的关键词已经说了。

  而影像阅读区别于共振阅读的特点(不完全是它本身的特点,而是和共振阅读法的比较后的特点)在于,需要提取作者想表达的关键词,绘制思维导图,还需要通过高速阅读和跳读帮助自己全面了解书的内容,而共振阅读法则在前面了解完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就结束了。

  书中还介绍了其他一些阅读相关的内容,如如何让输出的质量倍增,如何写出令人喜欢的书评,如何选书,如何组建自己的智囊团等,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

  《高效阅读》读后感(四):用高效阅读,治愈你的焦虑

  刚用上iPhone7 ,iPhoneX又上架了,

  刚学会PS,AI机器人把淘宝首页的广告都承包了,

  刚部署好网站服务器,集成架构又要升级了……

  在这个变化越来越快的时代,你是否发现原本以为的“读完了大学就到头”的日子似乎远没有到来。无论你多么勤快地刷着朋友圈、公众号,却总是赶不上信息爆发的速度。案头堆满了新书,却连第一本都没看完。于是,焦虑成为了这个时代最鲜明的标志。

  有需求就会有供给。2016年被称为知识服务元年,这一年的知识服务的大咖们纷纷为焦虑的人们提供了各种类型精神学习的舒缓窗口。但在2017年,这列高速前进的知识快车点了下刹车:相声演员罗sir和美貌才高的P酱在知识服务平台上接连断更、同一本书在不同的平台上做了完全不同的解读,听谁的?人们开始有点反思这种方式的学习的方向是否是对的,为什么焦虑依旧令人喘不过气来。

  实际上,焦虑的来源似乎聚焦在对自己学习能力的不自信,而并非知识量的多少。如何能够快速高效地吸收新知识并抢先实践,获得成果,这才是我们苦苦追寻的真正目标。

  让我们把视线从眼前扩展到更远的地方——在东洋彼岸,日本人似乎一直是焦虑的,他们总是在不断学习,文化输入转化的速度惊人。同时,他们的文化输出也一样令人啧啧称奇。他们高效的学习能力在全世界都是得到首肯的。

  这本《高效阅读,20分钟读懂一本书》中,作者渡边康弘,日本著名的速读大师把他一年读500本英文管理类书籍的方法毫无保留的奉献给了大家。仔细阅读后,我突然明白了怎么去看完手头那本厚厚的《营销管理学》了。

一、“知识创造型社会”的刚需

  渡边在本书第五章《通过阅读取得成果,不然一事无成》中特别提到了提倡“高效阅读”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那就是目前的社会正从“信息化社会”向“知识创造型社会”过渡。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快速消化现成的知识、更新创造新知识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爆发点。面对这样的刚需要求,我们首先需要改变学习的目的:学习不再仅仅是治愈自己心灵途径,它越来越成为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认知格局的重要手段。学习需要更主动更科学,目的更明确的指引。

  其次我们要改变自己的阅读方式。阅读方式一般分为四种:

  - 精读: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出全书的内容

  - 泛读:注重多领域多数量的阅读

  - 通读:从头到尾一字一词地阅读

  - 速读:更重视阅读速读

  作者在书中提出的“共振阅读法”就是要把我们平时的阅读方式从:“通读”到“速读”转变,提升阅读速读后,可以“泛读”更多领域的不同书籍,然后根据自己的不同需求找到合适的切入口,再完成“精读”的升华。可以说这是作者最具建设性的学习思路,一下子找到了学习中质量和速度的平衡点。

  当然推动我们积极阅读的也不仅仅是价值的诱惑,学会高效阅读有几点是显而易见的:

  - 磨练提升自己最具性价比的方式:你至少可以获得和高收入人群一样的阅读体验。

  - 结识更多喜欢阅读的朋友

  - 从一本书开始拓展自己的学习范围,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 制定计划,付诸实施后的进步成就感

二、共振阅读法,让你成为书本的主人

  “共振阅读法”是本书作者极力推荐的快速阅读方法。在阅读层面,他列举了“5点假设”与“5步共鸣”的实践步骤。

  **“5点假设” **:

  - 1 在接触到书本的瞬间,身体就能得到信息

  - 2 无论用多快的速度翻书,大脑中都会留下信息

  - 3 大脑会试图思考这些信息的含义

  - 4 阅读时所处的不同立场,也会使对信息的理解和记忆发生改变

  - 5 以故事情节来阅读,能加速我们对内容的理解

  **“5步共鸣”**:

  - 0 接触书本 明确自己的目的

  - 1 通过随意翻阅,下载信息

  - 2 在三栏表格中绘制曲线

  - 3 从曲线中感兴趣的那一页上摘录出单次

  - 4 凭着感兴趣的单词,带着问题去阅读

  - 5 基于从这本书中获得的想法,制定出行动计划

  有别于其他的只注重思考的阅读方式,作者把信息感知和学习认知做了统一。总结来说,他首先论证了信息的传递从接触就已经开始,而不是我们认为的从阅读开始。因此这种阅读法的第一步是:右手握笔,左手拿书在三栏的笔记本上绘制感知“曲线”,这过程尽量轻松。眼睛快速扫读书本内容。摘取和自己相应的内容词语,这就是“共振”一词的来由,就中文来说用“共鸣”会更好。

  作者也论证了潜意识的快速扫读,大脑也能够获得足够多的知识,而在这些知识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是有效的,只有与你产生共鸣的那些知识点才是你真正渴望了解的,因此你只要摘录出这些内容的页码好好阅读即可——就这样阅读速读直线上升。

  在传统的认识中,我们一般认为,只有先了解清楚作者的创作脉络和意图才能够真正理解书本知识。而渡边告诉我们,这种站在作者角度来看待问题的思路需要改变,你无需理会作者的想法,你只要关注自己,站在自己的角度来看这书中有哪些知识是你需要的,其他的以后再说。

  在执行层面,作者也认为,阅读知识学习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能否学以致用,所以“制定行动计划”是你读完书最好的检验,没有把知识运用到实处,再快的阅读速读也无法提升我们改善的效率。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共振阅读法”就是这样站在读者的角度上,寻找书本和读者之间的共鸣点,把关键内容做快速消化,然后积极执行应用,检验效果。它特别适合我们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培养出良好的阅读习惯。

  无论是通勤路上,午餐时间还是晨起时分,一叠小小的便签,一种快速阅读的方法,就可以保证你在一年内收获数百本书的有效信息。

  阅读除了纯粹的信息输入以外还需要记忆和思考。那些举措可以帮助我们不单单是读完了一本书,还能有效地记忆和处理呢?渡边大约列举了5点:

  - 微小的输出:例如向别人介绍本书,随意地翻阅等;

  - 回看笔记:把摘录的词句、绘制的共振地图不时回看,《如何学习 How to learn》的作者尼迪克特-凯里也很推崇在分散式学习中不断地更换学习方法的做法;

  - 和他人思想交流:用言简意赅的内容,引起别人的疑问和反馈,同时也能分享自己感动的内容;

  - 撰写高质量的书评:打好草稿,设想一个讲解的对象,加入自己的写作风格并尝试大声朗读,好的书评不但是记忆的帮手,也是好人缘的开始;

  - 读后的行动:见一些新朋友,做一些事情,指定行动计划,还要保持好良好的睡眠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方方面面的完善,渡边以共振阅读法为中心扩展的这些措施,涵盖了学习的输入和输出,如果能从中选取合适的步骤快速执行,必将有所收获。

四、快速拓展专业领域

  文章的开头,我特别提到了,本书的作者渡边指出“高效阅读”是“知识创造型社会”的刚需,在我们掌握了渡边的共振阅读法,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后,我们的思路和认知速度都会大幅度的提升,但是自己的学习能力有多大的提升呢?这如何检验?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尝试快速进入到一个自己陌生的专业领域,这样的尝试可以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就算最后不能完全掌握,至少也能够收获到不少新的认识,同时也是一项学习能力的锻炼。

  如果你和我一样正在尝试进入到完全陌生的知识领域,可以试试作者以下的建议:

  - 思考拓展自己的专业领域的目的:有哪些必要技能和信息获取的渠道

  - 去书店逛逛

  - 买8本该专业领域的书籍(入门级),2本非该专业的书

  - 设定阅读目标

  - 把所有书拍摄到一张照片中

  - 随意翻阅所有的书籍,休息

  - 找出“共振词汇”

  - 从书中找出与之关联的内容

  - 用自己的话进行总结

  - 想出自己的关键词

  - 基于这些关键词找出新的入口(意见)

  - 基于新的入口撰写报告和笔记

  这里的步骤不必完全照抄,但是基本的思路已经完备了:选书—— 共振读书——找到切入点——撰写笔记,能够用这么短的时间找到喜欢的内容,何不多读一点书呢?

  阅读是件有价值的事情—— 有人说:读书补经验之不足,经验补先天之不足。

  阅读是件快乐的事情—— 夏有凉风冬有雪,四季都是读书日。

  愿你我都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游刃有馀地徜徉,每天都让崭新的观点和认识滋润我们逐渐成长的心灵。

  《高效阅读》读后感(五):总结一点,就是要做笔记,帮助思考与记忆。

  《高效阅读》 渡边康弘 20分钟读懂一本书

  内容大致如下: 第一二章:花一分钟随意翻阅,用身体感知书籍 共振阅读法,绘制共振阅读曲线--三栏式表格 接触书籍,明确目的 随意翻阅,下载信息 绘制曲线 摘抄关键词,带着问题阅读 根据所获制定行动计划 第三章:随身随地地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配合绘制共振阅读曲线,帮助记忆与思考。输入后不忘输出,可以跟别人分享,行动。 (分散式阅读,变换式阅读) 第四章:拓宽专业领域,增加阅读书籍,8本同专业领域,加2本其他专业领域的书,扩大阅读知识面。同时,利用其他工具,如亚马逊 第五章:略 读后感:先泛读,明确目的,再带着问题去阅读,同时做笔迹。读后记得总结输出。** 个人觉得怎样阅读取决于书籍的类型,与阅读目的。 对于小说,散文等故事类型的书籍,我们就是要慢慢阅读细细品味。感受思考下别人的生活,从而得到一些启发,阅读过程可以做简单的笔记,记录大概人物,情节。 对于知识新闻时事类的书籍,在快速阅读的同时要做好笔记,以便总结记忆。 对于工具书,就是要快速阅读寻找重点精读,记录思考总结。 总而言之,阅读都要做笔记,思考,总结。对于不同书籍就是阅读速读快慢不同,换言之阅读方法,可采取泛读了解大概,通读了解故事,跳读了解主要内容,精读了解重要深奥的内容。

  《高效阅读》读后感(六):阅读然后行动,阅读然后实践

  还没有拆开新书的塑封,在期待学习掌握一种新的阅读方法的同时,心里也不住的打鼓:20分钟就能读懂一本书,这方法靠谱吗? 我读书算慢的,基本上一本200页的小书也要读到4小时,平均算下来1分钟连1页书都读不完。如果当真有一种方法可以实现20分钟读懂一本书,那对我来说简直是不要不要的了。

  一.高效阅读的逻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学习掌握这门方法,就只能从头到尾的通读一遍。我大概总结一下作者“发明”的共振阅读法成立的基础是:“认识偏差”。 这里面的逻辑是这样的。一般来说,一方面“作者想表达的内容”与“读者真正想了解的内容”未必一致,这就导致了思想上的错位;另一方面,即便看相同的内容,不同的读者也会有不同的理解,都导致了对书本内容的认识偏差。 渡边康洪认为最重要的是“你自己的视角”,你的视角决定了你想要了解的信息。所以你大可以不用读完一本书所有的内容,就能做到“从这本书中学到了许多”“了解到最需要的那1%的信息”。 作者的另一个理论基础比较玄妙,就是接触物体的瞬间就能感知到它的能量。举个例子,不用具体的看,只是随意地翻阅就能使人对书产生亲近感,仅仅通过这一个动作就能增进对书中内容的理解。 看到这,我立即快速从头到尾翻看本书,确实对它有了整体的感知。这种感觉就像电影中看似无序的剪辑,或者电视剧片尾的下集预告,让我对整本书的内容和形式有了整体印象,再回过头来看得时候就有一种吸引力产生了。 用作者的话说,“共振阅读法”就是让自己与作者所写的这本书之间产生共鸣,从而引导出自己内心的声音以及被隐藏起来的才能。通过埋头阅读,在短时间内掌握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获得激发自己隐藏才能的灵感。

  二.共振阅读的方法 这本书的核心就是讲解“共振阅读法”。简要来说就是:共振阅读法5步共鸣: 步骤0:接触书本,明确自己的目的。 步骤1:通过随意翻阅,让大脑“下载”信息。 步骤2:在三栏表格中绘制曲线。 步骤3:从曲线中感兴趣的那一页上摘出单词。 步骤4:凭着感兴趣的单词,带着问题去阅读。 步骤5:基于从这本书中所获得的想法,制订出行动指南。 其中这里面也有些技巧。比如刚开始翻书时,要注意调节呼吸,集中注意力。在翻阅书本前先绘制三栏表,写下阅读目的、页数、作者名字、绘制表情,而后再随意翻阅,把从作者那里接收到的信息简短的写下来、思考作者为什么必须写这本书。 绘制线条时要在感兴趣的地方标注6个以上的“↑”,写下页码,确定优先顺序。按照确定的优先顺序,翻到相应的那一页,摘出“共振词汇”,将其记录到“共振地图”上。看着“共振地图”,找出自己感兴趣或关注的点,用8分钟时间去阅读。 最重要的还不是知识的输入,而是知识的输出。将自己即时的想法写到“共振地图”上,基于从这本书中所获得的想法,分别制订出一周内、3月到半年、1年到3年的计划,并立即开始行动。

按照“共振阅读法”写的本书“共振地图”

  看来“共振阅读法”是让人在阅读的同时,以线条的形式将身体感知到的知识“能量”绘制出来。通过一边绘制“共振地图”,一边与所阅读的书籍之间产生“共振(共鸣)”,让自己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获得多需的信息。 三.快速阅读的反思 看完了全书,明白了也掌握了“共振阅读法”,可是心里还是不踏实。这种20分钟吃快餐一样的阅读方式靠谱吗?我想这种方式并不适合所有书籍的阅读,只适合本书一样的快餐书籍。 首先是整本书只有一个观点和围绕它的方法。全书不断重复这个观点,后面的很多内容甚至和“共振读书法”都不相关,而是如何培养好的阅读习惯、怎样列书单、牛逼的大佬们阅读量有多少,成功人士们从阅读中学到了什么等等。 225页的篇幅中只有28页的核心内容讲解告诉我们怎么做,其他的部分都像鸡汤文一样只讲成功人士订的小目标和人尽皆知的成果,却不讲他们具体是怎么做的、为此都付出了什么。完美诠释了作者提出的,1%的信息才是读者最需要的观点。 所以用“共振读书法”来阅读这类书籍是最合适不过的了,随便翻倒哪一页,上面都有全书不断重复的观点,所以也不会遗漏;即便错过了大部分内容也问题不大,毕竟大部分内容和全书主题联系也不是很紧密。 其次是使用本方法阅读的人,需要有超强的发散思维、联想能力。因为高效阅读的基础是随机、不确定的画线和标出页码。我当时就怕随机标出的页码是个空白页怎么办? 好在作者也机智,提前考虑到了这一点,并在P93页问与答中说,“出现空白页的话,说明你与这本书很有缘分哦,也可以理解为你和作者之间就这本书的主题将有说不完的话呢。” 。。。真能扯。。。 我想象着一个极端的例子,要是我运气超好、缘分到位,标注的所有页码翻出来都是空白页,你让我从几页白纸上怎么找关键词啊,全靠我思维奔逸的脑细胞来脑补完成吗?我和作者之间如果有共振的交流恐怕也是尬聊吧,哎。。。 最后是要辩证的看待方法论。“共振阅读法”有它的市场存在,是跟当下都市的快节奏、人们阅读方式的改变有关的。在一切都讲求速度与效率的时代,这种囫囵吞枣式的阅读方法也不失为一种快速上手的小技能。 毕竟技多不压身,多看书总比不看书要好一些。可是如果真的是想要阅读经典,或者系统的掌握一门学问,还是老老实实地去啃书吧。说到底,书山有路勤为径,就不要想着偏法儿了。

  最后的最后,我还有一个小问题。 我想象着有一患者坐在我面前咨询。我告诉他等下,然后给他一本厚厚的医学书,让他随机选中几个页码选几个关键词,而后花个几分钟阅读,把想法和笔记画下或写下来,给自己订个小目标,就能读懂这个医学专业了。我的问题是,这个患者会怎么砍我?

  《高效阅读》读后感(七):换一种思维去阅读

  一翻开书,书中的几个观念立马颠覆了我过去的认知。

  首先,不用从头到尾地读,也能“明白书中的内容”,随意翻阅就能在脑中留下信息。在这一分钟的时间里,用特别快的速度将整本书翻阅好几遍,从而与之产生“亲近感”。

  其次,一上来就看目录,或许只会适得其反。如果我们一开始就看书的目录,作者的观点可能就会先入为主地传达给我们,而我们自己真正想要了解的信息,可能就无法获得了。所以,阅读时的中心应该是“你自己”才对,而不是书籍本身或者作者。

  最后,只用20分钟就能读懂一本书。这就得运用书中的“共振阅读法”了。

  所谓的“共振阅读法”就是让自己与作者所写的这本书之间产生共鸣,从而引导出自己内心的声音以及被隐藏起来的才能。

  支撑“共振阅读法”的5条假设:

  1、在接触到书本的一瞬间,身体就能获得信息。

  2、无论用多快的速度翻书,大脑中都会留下信息。

  3、大脑会试图思考这些信息的含义。

  4、阅读时所处的不同立场,也会对信息的理解和记忆发生改变。

  5、以故事情节来阅读的话,能加速我们对内容的理解。

  作者将共振阅读法的步骤概括为“5步共鸣”:

  步骤0:接触书本,明确自己的目的。

  ①写下阅读的目的。②写下页数。③写下作者的名字、绘制出画像或者画个“笑脸”的表情。④随意翻阅,对书中内容进行大致浏览。⑤将从作者那里接收到的信息,简短地写下来。⑥试着探寻作者写作这本书的理由。)

  步骤1:通过随意翻阅,让大脑“下载”信息。

  步骤2:使用三栏表格绘制曲线。

  ①绘制线条。②在感兴趣的地方,标注6个以上“ ”。③写下页码。④确定优先顺序。

  步骤3:在曲线上感兴趣的那一页摘出单词。

  ①按照之前确定的顺序,翻到相应的那一页。②摘出“共振词汇”,将其记录到“共振地图”上。

  步骤4:凭着感兴趣的单词,带着问题去阅读。

  ①看着“共振地图”,找出自己感兴趣或者关注的点。②用8分钟时间去阅读(为了达成目的,阅读自己关注的内容)。③调整呼吸,用5分钟阅读。

  步骤5:根据从书中获得的想法,制定行动计划。

  ①制定行动计划。计划的内容可以按照“一周内”“三个月内”“1-3年内”的时间分割来思考,然后分别将其写下来。②定好主题。

  按照共振阅读法的步骤,我做了如下的“共振地图”:

  一翻开书,书中的几个观念立马颠覆了我过去的认知。

  首先,不用从头到尾地读,也能“明白书中的内容”,随意翻阅就能在脑中留下信息。在这一分钟的时间里,用特别快的速度将整本书翻阅好几遍,从而与之产生“亲近感”。

  其次,一上来就看目录,或许只会适得其反。如果我们一开始就看书的目录,作者的观点可能就会先入为主地传达给我们,而我们自己真正想要了解的信息,可能就无法获得了。所以,阅读时的中心应该是“你自己”才对,而不是书籍本身或者作者。

  最后,只用20分钟就能读懂一本书。这就得运用书中的“共振阅读法”了。

  所谓的“共振阅读法”就是让自己与作者所写的这本书之间产生共鸣,从而引导出自己内心的声音以及被隐藏起来的才能。

  支撑“共振阅读法”的5条假设:

  1、在接触到书本的一瞬间,身体就能获得信息。

  2、无论用多快的速度翻书,大脑中都会留下信息。

  3、大脑会试图思考这些信息的含义。

  4、阅读时所处的不同立场,也会对信息的理解和记忆发生改变。

  5、以故事情节来阅读的话,能加速我们对内容的理解。

  作者将共振阅读法的步骤概括为“5步共鸣”:

  步骤0:接触书本,明确自己的目的。

  ①写下阅读的目的。②写下页数。③写下作者的名字、绘制出画像或者画个“笑脸”的表情。④随意翻阅,对书中内容进行大致浏览。⑤将从作者那里接收到的信息,简短地写下来。⑥试着探寻作者写作这本书的理由。)

  步骤1:通过随意翻阅,让大脑“下载”信息。

  步骤2:使用三栏表格绘制曲线。

  ① 绘制线条。②在感兴趣的地方,标注6个以上“ ”。③写下页码。

  ④确定优先顺序。

  步骤3:在曲线上感兴趣的那一页摘出单词。

  ① 按照之前确定的顺序,翻到相应的那一页。②摘出“共振词汇”,

  将其记录到“共振地图”上。

  步骤4:凭着感兴趣的单词,带着问题去阅读。

  ① 看着“共振地图”,找出自己感兴趣或者关注的点。②用8分钟

  时间去阅读(为了达成目的,阅读自己关注的内容)。③调整呼吸,用5分钟阅读。

  步骤5:根据从书中获得的想法,制定行动计划。

  ① 制定行动计划。计划的内容可以按照“一周内”“三个月内”“1-3

  年内”的时间分割来思考,然后分别将其写下来。②定好主题。

  按照共振阅读法的步骤,我做了如下的“共振地图”:

  https://img3.doubanio.com/view/thing_review/small/public/p1115996.jpg

  这样做,的确加深了自己关注点上的内容,并且还不易遗忘。但是在短短时间内的阅读,却不能摄取到书中更多的知识。有可能跟自己刚刚开始采用这种阅读法,未适应有关。这就需要将“共振阅读法”进行大量地实践,才能达到作者所说的20分钟阅读一本书的境界。

  《高效阅读》读后感(八):心得

  1. 把Read for Action带到中国,参与者不用提前阅读书籍,而是将自己未读完但感兴趣的书籍带过来,利用共振阅读法,边阅读,边分享心得。这样的读书会形式更符合当今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模式,且这样的读书会不仅适用于非正式场合,也可以作为企业内联结不同职能部门员工的纽带。而且这样的读书会可以是带有特定目标的,比如一场关于商业模式的会议讨论,可以有10本书,大家一起利用共振阅读法在会上读完,然后分享自己不同视角下的想法,这样的头脑风暴很可能会诞生不错的想法; 2.书籍相比起文章,是更具有能量的,因为他倾注了作者更多的心血,从而也相比文章具有更高的信息可靠性。而文章最大的作用是:1)时效性较书籍更强;2)能够及时提出一些重要的事实和想法,为形成系统性的理论框架提供了素材和启示。 3.我一直觉得自己阅读面很窄,读书特别慢,这个“共振阅读法”似乎给我指明了一个努力的方向。我们应当明确阅读的目的:我们是阅读的主人,作者是我们的智囊团,是我们会客厅里的客人。我们针对自己的问题和兴趣,有针对性地向客人咨询(不能拿到什么书都想着要从第一页读到最后一页,而应该利用“共振阅读法”去甄别这位客人的对我们的价值有几分)。对于5分的客人,共振阅读法能帮助我们快速找到他独创性的想法。对于8、9分的客人,我们应该多进行几轮共振阅读,去多探索他想法的精华。总之,要把我从作者的世界中解放出来,回归自己的世界,从而更好的享受高效阅读的乐趣,和对自己生活带来的切实改变。 4.我发明的在读文章时的共振阅读法: 1)先从头到尾把文章快速翻一遍; 2)从头到尾速读,记下共振词汇; 3)给共振词汇按能量排序,按这个顺序找到它在文章中的具体位置,仔细了解一下。该方法能帮助我们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快速了解到对我们有价值的信息。 4)把了解到的东西在脑子里过完后,提炼出一些关键词和想法,写下comments,可以是一些词汇、一句话或者更多,关键是放轻松,然后写下来。 5. 共振阅读法在阅读中的角色应该是帮助我们更好的进行速读和泛读,从而让我们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一个专业领域大致的框架和要点,然后帮助我们去识别那些值得我们精读的书籍,它并非是要取代精读。其实,如果能在精读之前,反复进行几轮共振阅读,然后再进行精读,也许效果会更好。套用作者的一段话,我想这段话已经很好的说明了共振阅读法对我们的价值在哪里: “在工业化(产业化)社会,讲求的是效率之上。如今,我们正在从“信息化社会”向“知识创造型社会”社会过渡。我们想要取得成果,必须事先搜集大量的信息,然后再进行知识创造工作。通过“共振阅读法”,从“通读”向“速读”转变,然后“泛读”大量书籍,在“泛读”后,根据自己找到的切入口形成新的观点,达到“熟读、精读”的程度。“熟读、精读”就是要将获得的“信息”转变成自己掌握的“知识”。只有你自己独立的“想法”或“知识”才具有价值。” 6. 完成共振阅读后,先将自己最有感觉的几个点和自己的想法自由地写下来。然后利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将在共振阅读中记录下来的东西框架化,在搭框架的过程中,其实也就是重温自己的笔记,进而可以借机丰富自己刚才写下的东西,加深理解和认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