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二十问》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中国二十问》的读后感10篇

2018-03-20 20:3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二十问》的读后感10篇

  《中国二十问》是一本由古兵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344图书,本书定价:49.8元,页数:2017-1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二十问》读后感(一):一个时代的疼与惑,换个角度看中国

  自从十年前,离开家大学开始,就很少看电视了,还记得以前家里的电视总是开着,也知道到什么时间,播出什么节目,我当年还挺爱看新闻的。后来大学毕业成家后,也没有再养成看电视的习惯,都不知道电视上的节目安排了,曾经的节目还在不在。获取新闻的途径变成了网络,我觉得面也变窄了。

  今天看的这本书是《面对面》的记者古兵选取的节目对象总结的20个具有时代印记人物采访,我回忆,《面对面》应该是很多年前就存在的节目,记不太清了,很庆幸,在平时没机会看这类节目的同时,还有书可以看。

  全书分成四部分正义不缺席,以人民名义,一句顶一万句和竞技之间。我最先看的就是第四部分,竞技之间。我非常喜欢的一个角度,竞技背后的故事,值得一看。

  从小到大,逢运动会我必参加,同学口中的运动健将。前些年每天早上晨跑,最近一年多,爱上了羽毛球,定期打羽毛球,所以,我最先看的是林丹的采访。

  林丹的这个采访是2013年8月,羽毛球世锦赛之后。决赛的对手是马来西亚的李宗伟,人们称之为“林李大战”,这是第三十二次。李宗伟在决胜局的最后因伤退出比赛,然而这一次就连林丹都没想到会出这样的意外。林丹说:“我觉得要感谢这个伟大的对手,正因为有一些惺惺相惜,对我来讲,我才会过网去看他到底伤到什么样的程度,需不需要我们的帮助。”这种对手之间的惺惺相惜,是竞技体育最高境界吧。直到现在,2017年,林李大战已经三十九次了,作为观众,每一次看他们的比赛都当最后一次来看,他们都到了随时会退役的年龄,体能的不足是他们阻力,但是却坚持在赛场,依旧保持着最高的比赛水平,这是这个时代观众的一大幸事。作为世界级比赛的决赛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对阵组合,林丹、李宗伟曾为观众奉献过很多次巅峰对决,有关他俩技术谁高谁低的问题,就连很多专业人士都难以回答。有人说,既生林何生李,如果林和李不是出生在同一个年代,李宗伟或许就不会一直少一块奥运会金牌。我特别欣赏林丹的竞技状态,时至今日他的竞技精神也是人们的楷模。真希望看他们的比赛能久一点再久一点。

  书中的第四部分,除了林丹的采访还有张继科、丁宁、苏炳添和傅园慧,其中傅园慧的采访让我印象深刻,采访中展示了真正的她,和每次比赛过后的采访表现出的幽默的傅园慧不太一样,这个20岁的有着“洪荒之力”的少女有着非常成熟理性心态,特别知道自己目标在哪里,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她说:“不为出名而活,活着最重要的是自己喜欢自己。”我也喜欢她,这个不是你以为的“洪荒少女”。

  《中国二十问》中,还有王娜娜当年大学名额被人冒名顶替,十几年过去了,想弥补已经抵不过时间的流逝,不过令人欣慰的是,王娜娜参加了今年的高考,为了圆自己的梦,她考取了洛阳理工学院,这一次她终于能迈入大学的校门体会一次读书的感觉。也希望通过这件事,这种冒名顶替的事件能有一个终止。

  整本书,涉及到的人物类型很多,“湄公河惨案”的采访,濮存昕作为防艾滋病大使的感悟……等等,这是一个时代的疼与惑,通过古兵的访谈,具象地了解社会发展洪流中单独个体的奔波流离、悲欣交集

  访谈最重要的就是真实,这本《中国二十问》的作者古兵做到了,他是一个很好的记录者,向读者展示真相

  就像塞林格说的: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用虚拟向真实靠拢,这就是推荐这本书的理由

  《中国二十问》读后感(二):优秀媒体人的扎心访谈

  一个时代的疼与惑 毋庸置疑,这个社会是有不足之处的,是可以变得更好的。 古兵是位媒体人,媒体人不是文人。他们关注的是新闻,重磅新闻!新闻需要严谨、翔实的实地调查和寻访,让当事人把事件真相呈现出来,为的是探求事实真相。相比如今人人可做的自媒体,央视新闻人古兵的访谈是有严谨性和准确性的。真相从来都不应该是道听途说的,所以我喜欢这样的访谈。 每个人都希望这个社会更好,可社会远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好。所以反腐打黑,医疗改革,二十几年追凶等等等等。我们批判,谴责,怒骂,同情惋惜,一切都为了让这人间温柔,让一切变得更好。以人民的名义,正义永不缺席。可是我们依旧在丢小孩医生患者依旧纠纷不断。二十个问题,每个问题都尖锐,每个问题都像一击重拳,呼啸着朝脸上砸来。 整部书二十问,分为四个部分。“正义不缺席、以人民的名义、一句顶一万句、竞技之间”。我感谢古兵,因为他没有通篇的抨击,所以一句顶了一万句,所以后来竞技之间我们也开始努力向上,相信世界会更好。我们是需要知道这个世界的不好,知道哪里不足,知道该所有不好后就该更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像塞林格说的:“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古兵说“我也曾怀疑过自己的采访对这个时代是否有积极意义价值。但我又想到,身为一个媒体人,如果不去做,我的良心信念一定会备受煎熬。于是,我又收拾心情继续前行。做了,未必会改变什么,但不做,什么都改变不了。”我觉得一个这样的人,一定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媒体人,因为做媒体不单单为了改变其他人的舆论,不单单为了生活而做,他为的是让这个社会更清晰,直面社会的痛,为了社会能够更好。他不仅仅是为了私欲做的采访的,他为的是媒体人的良心! 我认为有良心是极好的,此书也算出得良心。我也强烈希望以后可以看到更多这种类型的书,我希望我们可以直面鲜血淋漓,然后坚定的让社会更好,或者让自己变得更好。

  《中国二十问》读后感(三):换个角度看中国

  类似《中国二十问》这样以面对面采访,再以文字对话形式呈现出来的书籍,我之前接触得非常少。作者古兵,以理性的视角采访中国各个领域的人。这些人里边有犯人,贩毒者,官员等等。从采访的对话中,我们其实已经把一个时代的中国,中国人想法等等,都已经大致了解了。

  初读这本书的时候,就觉得这本书很有意思。从一问一答中,再结合作者给出的事件背景清楚地了解到被采访者的一些事迹。整本书一共二十个被采访者,他们个个都具有时代的意义。我们之前应该经常在电视上看到这样的访谈,但是却很少有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我们可能在观看电视类采访节目的时候,更注意这些人的表情动作。当一个访谈,一次采访用文字形式变现出来,那又是另外一番味道。它们更让人深思,文字的力量是无穷的。为什么说他们个个具有时代意义呢?所有被采访者,我们大多都认识,他们都让我对于这个时代产生过很多想法。有些是悲观的,有些是积极的。但是通过这样的问答,我们能看到每个被采访者,不管他们是怎样的身份,不管曾经发生过怎样的事情,背负怎样的责任,此刻的他们,有人是忏悔的,有人是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个时代,能不能更好的发展,就是看不同的人,不同的身份的人,共同对未来的期许,共同充满希望的。然后恪守自己的本分,尽最大的力量把自己的责任发挥到极致

  以对话,采访形式呈现出来的书籍,我觉得以后应该多出版一些。这二十个人里边,基本上每一个人的故事,都让我印象深刻。很多都会让我感叹,他们说话的方式态度,呈现给我们的东西,也可以看出,被采访者的另一面。一个完美的采访,采访者固然重要,应该如何去问问题,什么问题值得问,这样的问题,是不是中国大多数的人,想问的。这些都很重要。而被采访者的回答也是很重要的,他们的回答,才是我们普通人民关注的焦点

  一个时代的疼与惑,这是《中国二十问》封面一句话。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不一样的困惑,我们很多时候不能一味的逃避,这样我们时代,就会看上去很美好,而实质其实很空洞,大家也会变得互相猜测,从而导致社会的不和谐

  拿起这本书,我们就走进了一个理性的空间,我们带着我们对于这个时代的各方面的问题,去寻找我们想要的答案。我知道我们时代,我们社会有很多困境,也不会云淡风轻就解决了,但是我们,生活这个时代的我们,一定要内心充满希望,相信这个世界是会一天一天好起来的。

  所以,大家一定要看一看这样类型的书籍,了解我们当今时代下,有哪些值得关注与让我们反思的问题!

  《中国二十问》读后感(四):真正的新闻人

  我非常喜欢的新闻人李大同先生曾说过,在这个国家里,尽管有着种种令人愤慨的现实,但善良勇敢坚韧抗争同情心、爱、创新…这些全人类共同尊崇的优良品质,仍在默默地、顽强地存在和生长。如果不是捍卫他们,一个新闻工作者的工作还有什么意义,还有什么价值。而在本书中,我就见到了这种信念!

  《中国二十问》是央视“面对面”栏目主持人古兵的采访记录,选择了古兵对社会新闻、国家决策文化、体育四个领域的热点人物的访谈,既有轰动一时的大案、要案的主要当事人,也有普通民众,更有相关领域的名人名家,关注全民事件核心问题,记录中国十年风云变迁

  我自己也在报社工作过一段时间,一个前辈告诉过我采访不是用来批判,采访是用来了解;采访不是用来改造世界,采访只是来认识世界。在第一章的“22年追凶之问”一文中,古兵没有站在道德的高点对22年前的杀人犯,如今的成功作家刘永彪进行审判,而是通过对警方调查人员的采访以及与刘的剖心对话,将这个略带“传奇色彩”的案件全面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在这里,杀人犯不是一味的泯灭人性,他们也有妻儿,也有内心柔软地方,在刘的书中,塑造过很多好人,他也在内心的煎熬中渴求做一个好人,古兵不是为凶手洗白,而是通过这个采访告诫所有的人,正义不会缺席,这个世界也没有侥幸,一步做错,就永远不可能再回头,想做个好人,就不要背了自己的良心。

  关于群众关心的医改问题,在第二章中,古兵也和国务院医改办的负责人孙志刚一起进行了探讨——“医改究竟以何方利益为重?”。古兵代替我们提出了很多“怎么做”,在这里,回答很少的官腔,取而代之的是很多的成果实例。所以我们知道了此刻的小变化,不意味计划的搁浅,而预示着厚积薄发。我们可以多给予一点时间,多一些支持相信我们的国家。我们真正想要的,就是像这个样子与国家决策者展开对话,去了解很多很多,只有了解够多,才可能理解

  书中很多采访所透露的真诚与力量,包括名人们褪下光环朴实可爱,很让我触动。古兵在书中曾写到过自己的迷茫,通过一两期节目真的可以治愈社会的顽疾吗?答案或许是否定的,但,因为这个原因,就什么也不做,那才是真正的蹉跎人生。“做了,未必会改变什么,但不做,永远改变不了”。《熔炉》中的男主人公也说过“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能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看完这本书,记住该记住的,改变能改变的,这是我们要做的。

  《中国二十问》读后感(五):二十问中国

  曾看过一本心理学社会学的书,直面当代媒体的弊端,觉得我们将来的时代具有毁灭威胁的不是世界大战,而是媒体的发展。现代的人们不再思考,只接受来自媒体的消息,那些经过简化了的,那些只想娱乐众人的消息,从电报的发现开始,千里之外人们关注的不再是切身利益的文化事件,而是诸如王妃大婚时佩戴的首饰消息,这个书应该是《娱乐至死》。那是很久之前的说法了,但落后于西方多年的我国,也正面临着如此!

  古兵,作者,记者,个人在这里大言不惭的点评一下,他既然选择说出这些内容,当不是为了娱乐众人,当是有着深刻思考的目的,当是吸引众人尽量看到真实的眼眸,当是为着自己胸中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事业,的强烈感情的!作为记者,发问是本能,而好记者,技巧的发问是本能,有职业道德的记者,走心的技巧的发问是本能!同样的想起了杨澜的访谈录《巅峰之上》,应该是这个系列,也是访问各领域的大咖们,只是这里少了对经济领域的商场巨擘们的访问,两种都是对我国内社会发展和现象的各方面解读,只是这本里更多的角度代表着中国性的现象,透出独特看法

  本书前两部分颇觉沉重,剥开和谐的外壳,还是存在着许多阳光照不到的地方,越做深刻的剖析,有时越觉得无奈,让人们深深思索,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如此的悲剧

  个人喜欢第3部分,与个人喜欢文学艺术有关。这些大咖们,是我想要了解的对象,好奇他们的生活,文思从何而来?幽默感从何而生?天赋跃跃欲试,磨砺兢兢业业,称得上大家,必有大家的眼光,豁达,别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当记者遇到名人,也能够发酵出除了狗仔的其他感觉!有心人可以体验一下,在八卦报纸上看到的访谈,街拍,与此相比是怎样的重量级区别!在这里我看到的是质量,是记者的质量,是答记者问的质量,是大咖们真实的一面的含金量!

  单独对运动员的一章访谈,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用心,这是一本想要说的是中国的书,我们平时并不随意的讨论国家大事,而作者在这里选取的四个角度都比较鲜明的反映出当下社会有代表性的观点,虽然涵盖的并不是所有方面,但比较贴近大众,社会文化正是老百姓平时接触最多的,正是我们身边的事情,访问的这些人也正是让我们了解到了平时没有什么机会正面面对的人,使我们增加了对他们的了解,也便于能够更加全面透彻的了解这个社会,了解我们的国家。

  《中国二十问》读后感(六):一问一答彰显价值力量

  古兵,不仅是一个著名的央视主持人,还是一位严谨的思考者。喜欢古兵主持的《面对面》,他与王志有共同之处,那就是都爱问“为什么”,但是他们两人有着不同的主持风格,都给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也许人物访谈类节目就该如此吧。

  这本根据古兵的人物对话访谈录整理而成的《中国二十问》,聚焦的都是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事件,都有着普通观众和读者感兴趣的新闻故事。

  重读或者重新认识这些新闻里的故事或者人物,通过作者的视角和镜头,挖掘事件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对于我们进一步感知社会价值的遵守,感知人情冷暖、人间善恶,感知人物个性魅力,都是有益的认知过程和阅读体验。

  《中国二十问》全书以二十个人物的采访为主题,除去序言、后记等之外,正文部分共分为四部分,每一部分聚焦一个主题:第一部分《正义不缺席》,对话了近几年来社会发生的重要新闻事件的当事人,通过对话,拨开迷雾,还原真相;第二部分《以人民的名义》,讲述“湄公河惨案”、三峡工程背后的故事,问政国家医改,把脉人民关注的重大政策走向;第三部分《一句顶一万句》,对话当代著名作家、艺术家,讲述文艺背后的酸甜苦辣、人生百味;第四部分《竞技之问》,以体坛明星为访谈对象,话里话外,分享体育之道。

  本书的每一个人物访谈,都会在对话之前,交代一下背景,讲述采访手记,或者是对话者的简介,或者是事件的回顾,或者是两者皆有的概括,让我们在读每个人物之前,对故事背后的脉络有一个初步认识。随着作者对话的开始,我们跟随者作者对话的深入,每一个人物、每一个事件得以展现在眼前。

  印象中我很喜欢的几个名人,如作家刘震云、导演冯小刚、演员濮存昕等,他们在大众视野里,很有感召力和影响力,他们对文学、对艺术、对人生的思考,能丰富我们自己的视野,特别是濮存昕对公益事业的热心令人感动,能读一下这些充满正能量的知名人物的故事,实在是很好的阅读体验。当然,本书里还有很严肃的内容,比如第一部分,正义不缺席,直面近年来颇有影响力的几个重大案件,对话当事人,试图还原事实真相,揭开故事发生的缘由。同时,藉由故事的发生,反思社会进步之道。本书最后一个出场的人物,是中国女子游泳运动员傅园慧,还记得傅园慧的表情包吗?还记得她那率真的性情吗?古兵与傅园慧正面对话,讲述她的奥运心路历程,还原大众背后的真实傅园慧。傅园慧的“活着最重要的是我自己喜欢自己”,表达了哲人眼中的真谛。

  当然,读完此书,会觉得意犹未尽,感觉古兵主持的《面对面》还有很多精彩的故事没有在本书中得以展现,希望古兵在主持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也希望读到更多古兵老师的新书力作。

  《中国二十问》读后感(七):我的国

  古兵是谁?可能有些人会不知道,但是如果你对时事新闻或者社会重大动态比较感兴趣,你就肯定听说过这个名字。作为央视《面对面》节目的主持人,借助央视这个全国最大的广电平台,他接触到了我们常人难以接触到的人物,看专家或者直接接触人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对社会上的一些热点话题也可以收集到更多第一首的资料。这本《中国二十问》就是古兵针对近些年社会上人们讨论比较多的话题,或者是对一些名人的访谈集。也许会有人认为,一直以来新闻报道都是报喜不报忧,粉饰太平,但是我们越来越自信的国家,再也不怕去自曝其短,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敢于去正式它,并且有信心去改变它。

  本书按照问题的归类分四部分,都是名噪一时的社会热门话题。首先抓住我目光的,就是两年前的“王娜娜案”。虽然我们在不同地区,尤其是一些传统考生大省地区的考生,都会抱怨高考不公,自己的分数要比其他一些省市的分数高很多才能够跟他们上同一所大学。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无法否认,高考确实影响了一个学生的一生,它给了无数贫寒学子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那么,对于以前新闻里提到的冒名顶替之类的事情,在现代这个时代再爆料出来,确实很让人吃惊。因为我们很多人都是刚从大学毕业的人,我们对于那些曾经跟我们一样有过付出,去的被他人盗取果实的人感到气愤。我们会不自觉的把自己带入角色,如果是我们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我们渴望社会的公平正义,希望所有的付出都有其应有的回报。

  另一个关于我们很多人最大的娱乐,电影的问题。冯小刚作为中国电影的代表,拍摄出很多深受观众喜爱的作品,有些也可以称之为经久不衰的经典。尤其是前面的一部《老炮儿》,让大家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冯小刚,原来他不仅有着出色的导演才能,原来演戏也有着自己的一把刷子。至于后面考这部作品得奖,我认为就是有点牵强,所以他自己也没好意思去。但是从他最近曝光越来越多的一些节目来看,他确实是一个爱较真的人,对一些事情的看法上也是坚持自己的原则,他不会去讨好某些人,只会选择自己的本心,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才能被那么多人喜欢,拍出那么多的好作品。

  如今的和平年代下,如何评价我们国家在世界上的水平就比较困难,因为太多的数据指标让我们难以做出正确的分析。那么,在一个相对公平的规则下,体育竞技类的比赛从某一方面就代表着我们国家的水平。而在众多运动项目中选择我国最出名的几个运动员的话,林丹肯定不会被大家遗忘,虽然他最近几年的竞技状态有些下滑,但是说起羽毛球,跟一些新生代的运动员比起来,他仍然能够与之一较高低。他能够长时间保持高水平的原因就是他对胜利的渴望,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才能做到的,我们每个人之间的差别正是在对自己要求严格与放松的情况下形成的。林丹是我国运动员的骄傲,也是我们的榜样,唯有所执,方有所成。

  《中国二十问》读后感(八):这个社会的主流永远是正义

  人们总是在问:“正义到底是什么?”,正义是对政治、法律、道德等领域中的是非、善恶作出的肯定判断。作为道德范畴,与“公正”同义,主要指符合一定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人们的行为是否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最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判断人们行为是否符合正义的客观标准。 人们总说,上天是不公平的,正义永远都只是说说而已。上天根本不会看到真正付出的人。如果我们呢,都这么想的话,那整个世界都太悲观了。那这个道理是不是就跟好人不长命这个俗语一样呢。正义就和真理一样,即使迟到了,但还是会到来。只要我们等得起。 就如书中古兵记录的part1一样,正义不缺席。央视的访谈节目我一直就觉得制作的很好,要不然怎么能叫做央视呢!刘永彪案件当中,时隔22年之久,正义到来,不管你现在是个作家还是一个乞丐,法律都会将你绳之以法,而浙江湖州的一家四口也终将可以安息长眠。刘汉刘维这俩兄弟也是,虽然是公司的总裁,但是法律的眼皮底下,不过也是一个公民而已。 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郭刚堂的故事,找了20年的孩子至今还没下落,多少次接近的答案最终都化为泡影。因为郭振和我是一样的年纪。所以感触会比较多,同时这看本书的时候,一看到这个片段眼泪就哗哗的止不住的流,像是莫名的戳中了我的泪点一般。为此,我特地去看了那期央视的面对面访谈,一样的年纪,已经从黑发沧桑成为白发,而他的儿子也仅从小孩变成了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时间就这样白驹过隙。不等人。寻亲二十年的父亲,不论多少人劝他放弃,多么艰难困苦,他都没有动摇过,骑着那台插着自己孩子照片小旗的摩托车踏遍无数城市,无数山川,我想只有亲情能带来如此大的能量支持着他继续走这条看不到尽头的路。粘满胶带的地图上标记了他去过的地方,泛黄的本子上记录了他欠下的钱和寻亲的细节,也许我们生活的城市他也来过,睡过我们上班必经的桥底,喝过护城河的水,问过你有没有见过他的孩子。看到这,我想起了自己的母亲,虽说还只是四十几岁,但是在她的脸上就已能看出岁月的痕迹,我们应该珍惜彼此。 王娜娜的被顶替的名字,被毁灭的大学理想,在那个年代,本是应该很乌托邦的年纪,却遭遇了幕后黑手。但值得高兴的是,就在今年几个月前,在微博上看到的消息,王娜娜又重新进入了大学校园。可以说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有梦你就去追,不论你多大。 正义永远是存在的,是不会消失的。所以,我们要相信法律,相信科学。愿你我都在,愿我们心中都都存在这个信念:这个社会的主流永远是正义。

  《中国二十问》读后感(九):一个时代的疼与惑

  一看到封面古兵那深邃的眼神,我就能感受到那种对真实的思考。《中国二十问》中采访了二十个中国人,有杀人犯、贩毒者、导演、演员、画家、运动员,其实这何尝不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呢?有触动人心的光明,也有令人胆颤心惊的黑暗,尔或是深深的无奈。

  刘永彪手段残忍,摇身一变成了作家,虽然一次次躲过追查,但是良心却让他寝食难安。为了救治女儿筹钱犯下大罪,何尝不透露出一丝丝的无奈呢?替身上大学的时间已经发生过很多起了,每个人都怀揣着梦想,但最后却争得头破血流,谁能决定其他人的命运呢?又有多少的利益纠葛呢?

  令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医改,这个严肃的话题。看病难、看病贵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老百姓,制药厂、医院的大蛋糕又有谁敢轻易去动呢?着其中,也许有些许的无奈,政府补贴的不足,但最后承担一切的确实广大老板姓,记不清多少次患者因为无力支付昂贵的医疗费用而含泪离开医院、听天由命;记不清有多少孩子,因为没钱得到有效的治疗而而错过治愈的时机,留下了终生的疾病;医疗关系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医改的路注定漫长,愿有更多的人获得医疗救助。

  书中有一些很有意思的人,他们不随波逐流,他们努力追寻着属于自己的幸福、恪守着自己的道理。也许这样的人不多,但是在社会中,他们却像发光一样,照亮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少一些私立,多一些对艺理的追求。当社会被物质化的欲望所充斥着时,他们就变成了黑暗中的光明。

  体育竞技也是个很热门的话题,想起了刘翔有次因为受伤而在比赛上放弃,很多国人都认为他给中国丢脸。但又有多少人知道运动健儿所付出的辛苦呢?很多人为了体育事业而失去了童年,而绝大多数人穷其一生可能都攀登不到高峰,淹没在人海中。现状可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们更应该深入地去思考国民地素质以及政府在其中地作用。

  一个硬币总会有正反面,讴歌了太多美好地事物,但鲜有人写出社会地痛,而古兵地二十问确确实实向我展开了中国地真实,也引发了更多人地思考。

  《中国二十问》读后感(十):良知的询问,真实的声音

  每个人都爱八卦,今天隔壁老王买了新车,明天同事老王睡了客户,后天朋友老王股市赔了栋房子等等,人人都喜欢听新闻,各种各样的新闻或者段子,然后通过传播人的描述自己消化加工整理后再传播给别人,到最后与原事件可能就是大相径庭,让人误解或者哭笑不得。新闻也是这样,如果客观的反映事实,我们会自己去区分这事件背后的对错,角度不同那么结论不同;如果新闻背离了客观,那我想错误的报道和谣言可能让这个社会陷入恐慌之中,人人自危。

  媒体和媒体人,做新闻和采访的时候,他们的原则是客观,最大还原事情的本质,不做对错的指引,让法律、道德来评判事情,社会里不缺少三观正确的人,不缺少明辨是非的群体,也不缺少管事的机构。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自己会选择站队,或者私下里指指点点,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增加谈资罢了。

  一个社会的媒体和记者首先要有良知,再就是敢于发现真相的勇气,还有就是知道媒体和记者不是救世主,只是一个忠实的记录者和报道者,将事件公布在公众的视线下,由正常的管理机构或者当事人来处理,给公众一个客观的反映,同时维护社会的道德和法律底线,不去干涉这个社会发展的规律,如果这点做不到,那么这个社会就是一片灯下黑的谎言之地了。

  正是有了媒体的自律和底线,客观反映真实发生的事情,我们在各个媒体中会有很多为维护社会中一些突出的现象和事情有客观的人物如:央视的白岩松、柴静、崔永元、古兵这些被大众所认可和喜欢的媒体人、记者。

  古兵原来在河南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工作,是《中原焦点》,《对话中原》栏目主持人兼编导;现在中央电视台 新闻中心新闻评论部《新闻调查》做记者、主持人 。古兵是一个独特思维的记者,他主持的《新闻调查》栏目用一种全新的采访方式来客观的反映当前社会上一些焦点新闻和新闻人物,他问了二十个人,汇集出《中国二十问》一书,这些人有杀人犯、贩毒者、官员、打工者、失孤者、作家、导演、演员、画家、运动员······按社会阶层来看,几乎都有了。

  这二十问都问了什么?杀人犯潜逃后成为知名作家,二十二年后落网;黑社会大哥横行四川各地多年,终究伏法认罪对受害人家属认错;贩毒者制造湄公河惨案,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让你认罪伏法;导演一颗不羁的心拍摄自己心中的电影,坚守电影的赤字之心;被拐孩子的家庭的磨难和对父母的伤害难以消除,让刘德华都为之动容拍一部改编电影;使出“洪荒之力”的网红运动员是一个有理想和追求的思想者······古兵用一句“为什么”来让这些人坦然从容的面对镜头,说出自己的内心真实想法,古兵也尽量让受访者客观的把他们自己的灵魂显现出来。

  一个有责任感的记者,他所采访的这些人,代表了社会的各个阶层,也代表了社会转型期一些特有的事情,通过当事人的谈话来还原这个社会真实的一面,我想这是最难能可贵的,毕竟过去的事情再重新讲述会掺杂很多个人的判断在里面,而古兵这些有良知的媒体人做的是尽量还原真实,客观反映,让公众得到一个真实的共识。

  仅这一点,我想足够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