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Call Me by Your Name》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Call Me by Your Name》读后感10篇

2018-03-21 21:4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Call Me by Your Name》读后感10篇

  《Call Me by Your Name》是一本由André Aciman著作,Picador USA出版的248图书,本书定价:Paperback,页数:2017-10-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Call Me by Your Name》读后感(一):Heraclitus 永恒的活火

  今年生日当天买到的书,花了三个半星期午休和睡觉前的时间读完了这书。真是一本深情的书啊。

  最后一章Ghost Spot,昨天晚上开始看,今天才看完,全章全程我都在哭,哭得鼻子塞住喘不过气只好张着嘴呼吸,像溺水的人。实在过于感同身受,不是20年,6年而已。

  哭完了去洗脸,担心明天眼睛会肿得像包子一样同时脑子突然冒出来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专门告诉大家,Oliver写的书是关于Heraclitus的?

  于是开始问度娘,引用度娘的词条 “宇宙是永恒的活火”,“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 “一切都存在,同时又不存在,”。看完词条,大概明白了作者的意思

  “宇宙是永恒的活火”,fire,可以引申为desire,全书都是从Elio的视角描述他对Oliver的欲望。如果按Heraclitus的说法,宇宙是永恒的活火,那么欲望,进一步引申为爱情,就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永恒的,无关开始、无关结束。爱情就是爱情,它就在那里,不论你直面它、无视它、还是刻意回避它,它就在那里,一直都在。书里老爹对谈那一段说的 “If there is pain, nurse it, and if there is a flame, don't snuff it out, don't be brutal with it.” 大概是回应了fire这一概念

  后两个概念 “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 和存在又不存在的问题,其实在读最后一章的时候有所感觉,从老爹说 “I may have come close, but I never had what you had”, 然后Elio想 Was my father someone else? And if he was someone else, who was I ? 这里开始。之后圣诞节Oliver回去挑选他的successor,Elio就一直在想,如果上一年圣诞节时被选中的不是Oliver,他的生活会怎样这个问题。再后来,Oliver用parallel life来指代coma life,同样也是围绕这个问题在讨论。这个问题,在我看来,其一,是三大哲学问题之一,who am I?其二,就是存在的问题啊。

  感觉自从掉进哲学大坑以来,我就被困在的存在的小坑里。时不时,这个概念就从我看的乱七八糟的各类书和电影里跳将出来(从易经到无赖派到少年派什么的,literally 各种...),提醒我,我还没有能够真正的研究过它,虽然我很爱它。感觉明年需要系统得看哲学书了,感觉如果不系统得看,我就依然不能理会存在主义的奥义,依然不能分清我所敢兴趣的到底是存在还是虚无。

  考据考完了,眼睛不哭了,也没那么难过了,可以去睡觉了。

  ,突然想到,sorrow这词,简直可以成为我的年度词汇了,也是到哪里都能看到,从动画片到歌到书到电影,哪里都有!

  如果能在17号去看电影之前听完电子书,再看完剧本,那应该是极好的,那应该会是哭得不成人形从电影院出来的吧...

  《Call Me by Your Name》读后感(二):《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如果关于那年夏天的所有都被遗忘了的话,那就再用你的名字来呼唤我一次吧

  正文共: 3798字 责编: 晓风

  预计阅读时间:9分钟

  前言:因为电影才得知了此书,小说故事发生阳光烂漫的夏日,年轻教授之子爱上了家中的一位短期租客并与他展开了一段曲折且充满情欲禁忌之恋,然而这段感情最终还是要迎来离别。小说前半部给我的感觉很像《洛丽塔》,只不过这里的情景人物发生了对调,演绎出了一段同性间的宛若夏花般热烈秋叶般凄美爱情故事

  1

  如果不是“以后”

  暗恋总是让人歇斯底里,而单恋又总是让人心力交瘁。故事开始于一个夏日,经常将空闲房间租出去的教授家里迎来了一位教授兼作家租客奥利弗。面对着各种邀请,这位学识渊博的作家总是用“以后(Later)”这个词来回应。面对着艾利欧的几次邀约,这位作家总是说着以后吧,以后吧。

  年轻而焦躁的心面对得不到的东西总是会气急败坏对方并不说“好”,也不说“不”,只是说着“之后”。然而之后的艾利欧才知道,这不过是奥利弗腼腆的一种表现罢了,就仿佛里昂面对着玛蒂达看似儿戏的情话,不知道该说什么一样。

  “当你说不了‘好’的时候,也别说‘不’,说‘以后’。这恐怕就是人们喜欢用‘可能吧’这样的话来表示肯定,却希望你把这当做否定,然而其实他们真正的意思却是,就请再问我一次吧,仅仅再问我一次,在此之后再问我一次吧。”

  正宛若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是经典的“备胎”修炼手册一样,这本《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不得不说是浓缩了各种适用于异性和同性间套路恋爱宝典

  2

  夏日里的情欲

  小说一开始,奥利弗就挑逗了艾利欧,在夏日的某一天奥利弗突然出现在了艾利欧的房间,让卧着装睡的艾利欧简直要将对其的爱倾泻而出,可是正当艾利欧觉得彼此有了感应之时,奥利弗为了掩饰内心却与艾利欧保持了距离

  恋爱中少年总是如此,就仿佛看到喜欢的人总是会别过头去,自己喜欢的人找自己谈话又会故意摆出并不感兴趣的样子,这并非是所谓的高傲,只不过是害羞心性,就好似一旦让对方知道自己对其痴心不已的话,就会让对方生厌或者被对方嘲笑。

  这种性格让艾利欧纠结不已,因此只能整天躺在床上无端地想念并做着春梦。年少的爱情充满着情欲,不管是同性还是异性,荷尔蒙气息总是洋溢在文字之间。艾利欧关注着他每日的着装并暗自记下来各种颜色代表的对方的心情(当然最后发现这些不过是艾利欧虚妄的空想罢了),并在某一天还偷偷潜入奥利弗的房中,发狂似地亲吻、抚弄着对方的衣物,就宛若《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的偷走玛莲娜衣物的雷纳多一样。

  3

  崖径的午后

  情欲总是最磨人,最终艾利欧还是忍不住煎熬准备一吐为快。于是他就将奥利弗从一条小路带到了近海的一处地方,他指着这块地方对奥利弗说,这就是莫奈的《崖径》取景的地方。而就在这里,这个承载了他无数个夏日且目睹了他阅读了无数本书的地方,进退两难的他最终向奥利弗吐露了自己的心声,正如小说主人公十分喜欢诗人保罗·策兰所言:在永远与永不之间(德语:zwischen immer und nie),他必须做出选择,不过此时的他也不得不玩起文字游戏

  “如果你能知道我对于真正重要的事一无所知就好了。”

  “什么事情是重要的呢。”

  “你知道什么事,到现在所有人中就你应该能知道什么了。”

  “为什么你要告诉我这些呢。”

  “因为我想你应当知道。”

  “因为你觉得我应当知道。” 他重复着我的话语,想要理解完整的意思。在整理其中意思的同时,重复这些词来争取时间。我知道,如今铁已经烧热了。

  “因为我想要你知道,”我脱口而出,“因为我只能对你说。”

  想要不被人拒绝,最好的方法就是先拒绝别人。本以为打开天窗就能和奥利弗明明白白地谈,可惜奥利弗却依旧闪烁其词,并对于艾利欧所说的事情避而不谈,在恋爱中挫败的少年就宛若少年维特一般迷失沮丧之中,一边向着对方介绍自己周围所热爱的一切,一边自我告慰。

  当奥利弗问起他:“你常常喜欢独处吗?”,艾利欧却如心情沮丧却又故作深沉的少年那样说道:“不,没有人喜欢独处,但是我只不过学会了适应罢了。”

  然而正当艾利欧开始自怨自艾之时,奥利弗却像是被打动了一样,用手指触碰了艾利欧的嘴唇,并且亲吻了他。由此就算是奥利弗时而想要止住,但是内心充满欲火的艾利欧却已然一发不可收拾。而实际上内心腼腆的奥利弗每次想要忍住却也总是忍不住要挑逗对方,比如在餐桌下用脚掌触碰对方的脚。

  4

  水果与欲望

  《牡丹亭》序言提到 “情不知何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自从这段感情展开,情欲就宛如洪水,一旦放开就难以再拦住。艾利欧整日就想着自己与奥利弗的性事,并且幻想着奥利弗在自己耳边说,“你若是停了,我就会死的”。

  年轻总归是一种优势,而年少轻狂总归是一个最好的借口。仗着自己的年轻,他就像玛蒂达那样对里昂任意妄为,甚至大胆地想倘若奥利弗觉得有什么不妥想要威胁着告诉艾利欧妈妈的话他只会自取其辱,因为自己比对方年轻很多。

  爱会让那些纵使不被爱的人也有爱别人的权利(意大利语:amor ch'anullo’amato amar perdona)

  小说中充满着水果与性爱比喻,最明显的宛若桃子丰满的杏果,而这里曾不止一次,他将其想象成丰满的臀部。曾有一段艾利欧摆弄水果的桥段,他慢慢地将水果切成小块,包括香蕉和杏果、梨并最终倒上酸奶打成奶昔,并最终点缀上草莓。文中写到:他喜欢搅拌机的咕噜声。

  当然最为夸张的还是那段他与杏果的描写,在房间里一边联想着奥维德的变形记,一边在臀部模样的杏果上达到的高潮。年少的情欲就是那么令人咋舌。不过奥利弗也不甘示弱,为了缓解第一次进入对方身体给对方带来负面情绪,他还是动用了舌头,而为了表达对艾利欧的感情,他更是吃掉了那个含着对方体液的杏果。而最为致命的还是奥利弗在与艾利欧做爱时玩得一个情欲游戏,“你用你的名字喊我,我也会用你的名字来喊你”,小说的题目就是那么来的。

  5.

  始于情欲,终于感情

  然而所谓艾利欧的爱恋可能开始于情欲,但是却最终却陷入了真正的感情。夏日将尽,而奥利弗离开日子也即将来到。夜晚坐在石头思考的奥利弗不由地引起了艾利欧的怜惜,艾利欧这才感觉到温情的萌生。然而等到爱情真正开始的时候,他们彼此间已经没有太多时间了,或许接下来剩下的就只有怀念了。

  那年夏天,奥利弗经常坐在那里,时而看着艾利欧,时而和患了贫血症的小女孩魏米妮聊天,时而思考自己的人生。他没有跟艾利欧告别,只是告诉他说:“那里或许是我以后将会最怀念的地方了,我很高兴能待在这个地方。”

  而艾利欧也不甘示弱,他说,“其实所有的这一切都意味着十天后,当我再向外望着那里的时候,你将不会在这个地方了。我不知道之后我该怎么办。而至少你会在其他地方,而那里将不再会有记忆。”

  6

  缺失了你的窗外

  在奥利弗看来,告别最好的方式或许就是给予对方最快乐回忆。于是在出版商的邀请之下,他带着艾利欧到罗马进行为期三天的旅行,参加作家的聚会,在夜晚的酒吧喝酒,梦里不知身是客的艾利欧,宛若孩子般一晌贪欢。

  彻夜狂欢的艾利欧和奥利弗在罗马的街头听到了一首那不勒斯的民谣,并一起唱了起来,从那不勒斯语到意大利语再到英语,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年轻人经过他爱人的窗前,却被娜美拉的姐妹告知娜美拉已经死了。

  “那曾鲜花开放的嘴唇如今蛆虫丛生。永别了,这窗台,因为我的娜美拉永远不会再望着窗外。她常常因为夜晚一个人入睡而哭泣,现在她已然与死者共眠。”而这首歌暗指着正是隔窗相对的艾利欧和奥利弗。

  离别前的狂欢让艾利欧如痴如醉,狂欢后的离别也让他大梦初醒。带着回乡的温情的他尝试着忘记奥利弗的一切,为了防止看到空落落的窗外,他用了屋内的楼梯

  然而某一天艾利欧却被饱含深情的小女孩魏米妮质问,当他们离开这里去罗马的时候,为什么奥利弗没有与她告别。魏米妮一直记挂着他,因为或许艾利欧还能够再见到奥利弗,但身患绝症的魏米妮却不知道自己是否还能再有这个机会

  7

  偶而请想起我

  奥利弗将一张租客曾送给艾利欧的画有莫奈《崖径》的明信片装裱在墙上,而明信片的后面则是以往租客写下的一句话,“偶而请想起我(Think of me someday)”,他这才明白当年对方的情谊

  奥利弗和艾利欧在分别后其实依旧没有断了联系,然而奥利弗最终还是步入了婚姻殿堂。一个个夏季的过去,艾利欧渐渐感到了与对方的疏离,他们共同熟知的园丁安切斯患了癌症死去,魏米妮和艾利欧的父亲也相继离开人世。他最终来到了奥利弗所在的城市,与他相见。

  可惜他已经有了婚姻和家庭,对于这段感情,艾利欧终究觉得自己还是放不下,他开玩笑说,或许等到他们到了四五十岁的时候他才能够看开。

  就仿佛《绝美之城》里吉普的好友身心俱疲决定离开罗马的时候对吉普说,在罗马我唯一想对着说声再见的人就是你。艾利欧见到奥利弗的时候依旧是那么任性,他说,“我若是将要死去,那我唯一想对着说着再见的人就是你,因为这样我结束我自己生命的时候才会有意义。”

  “人执拗于感情越深,那么带来的结果就是分别的时候越是难以接受”,决定去死的欧维就是如此。然而想必正是这股赤城的感情才能跨越各种禁忌和界限。当一段感情只剩下一方来承受的时候,那种悲怆才是凄凉的。

  人是会变的,今天他喜欢凤梨,明天他可以喜欢别的。艾利欧渐渐地也明白或许奥利弗对于他的感情终究还是会变的。

  奥利弗已然不是那个奥利弗,当艾利欧面对着电话用自己的名字来呼唤奥利弗的时候,奥利弗不知是故意还是真的忘却了,已然不能再回应艾利欧这个名字。这段感情最终只能由他一个人来承载。

  《霸王别姬》里程蝶衣经历国粹的衰亡和小楼的堕落之后,决定以一场真的霸王别姬来告别人世,艾利欧面对着重新回到意大利短住几天的奥利弗,唯一希望的就是他能够再像以前一样用自己的名字来呼唤艾利欧一次,哪怕是像玩笑一样地在关出租车门前看着他的眼睛再呼唤他一声也好。

  其实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个阶段,看见一座山,就想知道山后面是什么。有些人总以为这不过是所谓的年少轻狂,翻过山之后反而会发现回头看这边更好。然而依旧还是有人会念念不忘那些夏日里的浪漫,以为必有回响。

  或许就像宫二说的那样,你来我就会等着。纵使爱过的人和时光或许再也会不回来,有些人依旧是会选择留在自己最开心的日子里。

  编辑寄语:节日总是最容易让感情变得泛滥,特别是过年的时候。祝愿大家新年快乐。新年一年,也请各位记住,因为文字,你我在此相遇,倘若一朝情冷,务必随缘珍重。在伦敦,2017年就这样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Call Me by Your Name》读后感(三):谢谢聆听

  常有人说“我手写我心”,但好的作品常让我觉得“我眼唤我心”。映射作者的同时,照见读者,唤醒读者。

  如果那个不能拥有也不能忘怀的人不在身边,可以来读这本书。

  那些雀跃欢欣与痛苦惶惑,那些“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的暧昧与痴迷,那些委屈又愧疚的告解,那些卑微又绝望的祈求,那些颤栗又癫狂的情欲,那些无理取闹的占有,那些暗中为害的自卑,那些臆想中的生死诀别,那些佯装的大胆和鬼祟的试探,那些被暂时的欢愉吵醒的绝望,那些如汹涌巨浪不可承受、也如萧萧落木不为人知的所有想象,那个温柔的 冰冷的 坚定的 碎裂的我自己。

  你还没来,但我知道你会来,可不可以请你慢点来?

  你已经到了,我就在门外,可不可以暂时让我别把门推开?

  我很想为你挡一枪,这样你就可能问我:你是不是喜欢我?我会告诉你:不是。除了下定决心戒掉你的时刻,我实在不敢坦荡地看你的眼睛。

  可是,能有一个喜欢的人,细细密密的心事能有所寄托,就已经足够幸运了。那些辗转反侧求之不得的小小苦难,又算得了什么呢。

  原来有人明白的。原来有人愿意听。

  谢谢这本书聆听。

  Elio犹豫要不要敲开Oliver房门:

  “Turning back. Who knows what you will found once you're in that room. Not the tonic of discovery but the pall of despair when disenchantment has all but shamed every ill-stretched nerve in your body. ”

  quot;But I love the fear. It was underside of fear I loved, like the smoothest wool found on the underbelly of the coarsest sheep. I love the boldness that was pushing me forward; it aroused me, because it was born of arousal itself. "

  和这个段落一样,整本书都悬在两种对立状态之间:恐惧和渴望,假意和真心,沉沦和清醒,风流和忠诚,你和我。暧昧的 流动的东西,要比坚定的 铿锵的东西有意思得多。否则为什么被吟咏的是月亮而不是太阳?

  有多害怕离别:

  I suddenly realized that we were on borrowed time and we are least prepared to pay and borrows more. Suddenly, I began to take mental snapshot of him, picked up the bread crumbs that fell off our table and collected them for my hideaway, and, to my shame, drew a list: the rock, the berm, the bed, the sound of ashtray.

  像松鼠一样把那些闪着微光的片段藏起,用来温暖以后没有你的乏味日子。我的手指,触碰过你。我的眼睛,定格过你。可是我的心呀,只能空空的想着你。那件衬衫,是我从你那里唯一得到的东西。

  爱与自由的关系是个谜。自由指向独立,建立边界。爱指向融合,消弭边界。所以我不知道什么是“自由地爱”,什么是“安全的自由”也是个悖论。希望我有一天能想通。已经预感到有人会讨论这本书模糊的道德立场。我觉得在爱情里谈道德挺无聊的,要谈去婚姻里谈。

  这本书也对我理解电影提供了很多新角度。我一直以为桃戏后Elio的哭泣是因为羞愤。原来那是出于回报,回报给Oliver同样私人的 同样珍贵的东西——他的眼泪。从那一刻开始,他们之间不再是一场可以回头的游戏了。

  电影的结局是Oliver 打电话告诉Elio他要结婚了。书里是当面说的。电影里Elio称呼Oliver为“Elio”时,Oliver沉默一阵,但回应了。书里写到:“Elio. "I repeated, to say it was I speaking but also to spark our old game and show I'd forgotten nothing. "It's Oliver. " He forgotten. 可是电影定格在火炉旁Elio的独处,但书给了他们一次经年后的重逢。两个人都没忘记。如果什么都做不了,至少不要忘记。这个故事导演和作者的两种讲法,说不清谁比谁温柔。

  这本书行文很流畅,但不适合一口气读完。要慢慢读,要让痛流过身体,要让那个人一天一天地刻在骨里。

  Rehearse the pain to dull the pain. 这是学不会释怀的人放过自己的方式。

  《Call Me by Your Name》读后感(四):最甜蜜的情话,莫过于Call Me By Your Name

  最甜蜜的情话,莫过于Call Me By Your Name

  这不是一个同性恋故事,也不是一个异性恋故事,这是一个爱情故事。

  还有什么比夏日更适合恋爱,还有什么比桃子更适合爱情?

  偶然发现这本书带给我狂喜,也令我恐惧,害怕再也无法被任何爱情故事打动。

  Elio& Oliver 两个孤独灵魂的相遇

  好的故事有两种,一种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一种让人不忍心读完。Call Me By Your Name兼具这两种特质。第一遍看电子书的时候想快速看到两人恋情的进展,第二遍看纸质书的时候又想慢慢体味求爱过程的甜蜜煎熬;既想一眼望穿他们的结局,又不敢接受故事的结局……

  人总是趋向于寻找和自己类似的人。Elio 和Oliver在性格上极为类似,有敏锐的知觉和洞察力,“就像他(Oliver)看穿别人那样,我也看透了他”,这种灵魂上的契合超越了外在和同族给他们彼此带来的吸引力。由彼此认同而形成的亲密感,使他们相互交融,不分彼此。这种像似和同理心是这个故事的核心,因此作者将故事命名为Call Me By Your Name——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合二而一。

  Elio——我们的男孩儿

  全书以第一人称口吻叙事,说尽了一个17岁男孩孤独、害羞、细腻、犹疑的小心思。对爱情的懵懂和渴望,对亲密接触的向往,自我怀疑,矛盾冲突,求之不得,辗转反侧……

  Elio出生在书香世家,父亲是大学教授,文学、音乐、绘画,长久的熏陶铸就了他的敏锐和感性。早在14岁的时候,他就有过关于“身体”的自我怀疑。

  怦然心动,惴惴不安,性的觉醒,肉欲的纠葛,探索过后的迷惘,热恋的激情,离别的感伤,思念的煎熬……Elio就是我们,就是所有第一次爱上一个人,或者最后一次爱上一个人时的模样。

  20年后,Oliver和Elio故地重游,Oliver说:“I remember everything.”

  而Elio想要的不过是:

  走向我,就像之前那样,看着我,与我四目相接,然后,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可也只是“想想而已”,就像他20年前所有不为人知的小心思一样,难与外人言。

  故事就这样戛然而止,让人如鲠在喉。

  Oliver——我们的男神

  尽管故事以Elio的视角呈现,我们还是能通过他者的间接描述,了解到Oliver的为人,了解到他对Elio深沉、隐忍、克制而浓烈的爱。

  他自信坦然。用书里的描述就是:“He was ok with everything.” 对自己的品味(文学、音乐、诗歌、运动),对自己的长相、穿着。受到批评(他本人或许不认为是批评,即使是批评他也坦然面对)不恼怒,遭到拒绝也不气馁,只管去做第二次的尝试。有些像陶渊明理想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对于“犹太人”这个身份,他从不感到困扰,而是将标志性的大卫之星项链挂在脖子上,然后领口大开。不掩饰,也并非炫耀,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表露。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或许正是这一点深深吸引Elio,对于他这样的“Jews of discretion”(谨慎的犹太人)来说,Oliver身上有太多他渴望突破的极限和禁忌,有太多他不敢做更无法言说的勇敢。

  他了解自己。书中反复出现的Oliver式口头禅,除了Later! 还有I know myself.第一次是在吃早餐的时候,Elio的妈妈让Oliver再吃一个鸡蛋,他说,我了解自己。如果再吃第三个,我就会想要第四个、第五个。第二次是在莫奈崖径两人接吻后,Oliver说,我了解自己。到目前为止我们都很好,没做让彼此感到羞耻的事情,这样就很好。

  I'm dying to, but may not be able to hold back once I started, so I'd rather not start.

  我渴望跟你在一起,但是我知道,一旦开始,就再无退路,所以我宁愿不要开始。

  Oliver一直在克制,他知道这是一份注定没有结果的爱情,他看透了Elio的敏感细腻,怕他受到伤害,怕他后悔,所以才试着远离,所以才在Elio一次次逼近的时候冷漠以对,所以才问:“Do you like me that much, Elio?”。

  初吻之后两人尴尬着几天没有说话,因为不知如何开口,因为一旦四目相接,事情就会变得不可收拾。在Chiara嘲讽Elio是“乖乖男”的时候帮他解围,在Elio一直试探自己对Chiara的感情时表现出冷漠的愤怒。Oliver才是真正的忍者。

  两人第一次爱爱完,Elio内心充满了矛盾,羞耻,难以言喻的恶心,甚至懊悔。Oliver一眼就看穿了他的心思。

  You're not happy. 你不开心。

  You're feeling sick about this, aren't you.你觉得我们很恶心,对吧。

  我能想象当Elio回答说“Maybe”的时候,Oliver心碎的声音。自信坦然如他,人生第一次,至少是来到意大利之后第一次陷入了自我怀疑。

  I knew we shouldn’t have.I knew it.我知道我们不该那么做,我早就知道。

  We should have talked.我们应该提前谈谈的。

  所以他才那么着急的想要帮Elio挽回男性的尊严,他才在Elio到邮局找他的时候做了唯一一次正面的表白。

  do you have any idea how glad I am we slept together?

  你能体会到我们灵肉结合带给我多么大的欢愉么。

  I’d hold you and kissed you if I could.

  如果可以的话,我现在就想拥吻你。

  越长大我们的顾忌和牵念就越多,就越无法奋不顾身。可是终究啊,人是情感的动物。

  I wanted you from day one, I just hid it better.

  从第一天起我就渴望拥有你,我只是更善于隐藏。

  Elio的情感所有人都看得出,我想说的是:Oliver也爱过,而且是深爱过。

  主角之外

  父亲

  父亲早已洞察了一些,热爱文学的人生性敏感细腻。羡慕Elio有一位睿智通达的父亲。

  Vimini

  对这个小天使的爱仅次于两位主角。她代表了生命、活力和无常。第一次出场便惊艳全场,她有超越同龄人的成熟和睿智,也有一般人难以承受的厄运。

  情为何物

  那种渴望某个人,胜过生命中所有其他的炽烈情感,就是爱吧。

  可是这个故事,故事中的所有男男女女,从来没有提过一个“爱”字。取而代之的,是Oliver深情款款地说

  Call me by your name and I’ll call you by mine.

  六周的际遇,让Elio 和 Oliver用一生的时光去回忆。故事最动人的地方就在于它展现了强烈的对比——这份感情,有多浓烈,就有多深沉。分别之后的一天,半年后,9年后,20年后,再相见时Elio和Oliver都很平静,尽管内心五味杂陈、波涛汹涌。没有争吵,没有抱怨。

  这也是整个故事最动人之处,它歌颂了纯粹的爱情。所有恋爱关系中的套路,小三插足、婚外恋、父母反对、种族主义、社会压力……在CMBYN里,通通都没有,就是两个人,在最好的年纪,爱上,爱过。

  故事的最后一章几乎是含泪读完,第二天如鲠在喉,内心的温暖和遗憾挥之不去。我相信,很久之后再听到Mystety of Love和Visions of Gideon的旋律,我依然会心旌摇曳。那种年少时炽烈的爱,经历岁月却没有退却激情,而是演变成了一种杳远的哀思,想起时仍然觉得幸福而又忧伤。希望这种感动能够一直陪伴我,陪伴所有有心有爱的人。

  读原著无比痛苦,但是读完之后你会觉得,CMBYN值得这份付出。

  有朝一日我会去到里维埃拉,去到意大利,去到罗马。

  探寻二人恋情的足迹。

  Oh will wonders ever cease

  爱的渴望是否终有一日会消逝

  lessed be the mystery of love

  所幸还有爱的奥秘永留心间

  《Call Me by Your Name》读后感(五):E到底是怎么喜欢上O的

  第一遍读完之后在博客里写了好长一段书评,但大多是直观感受。

  第二遍读完之后,一开始没什么特别的,但是思考了一会之后,忽然又想写点什么。

  最近看过以为作者说他觉得喜欢上一个人是一件很感官的事,不一定需要有什么慢慢培养发酵,我是同意的,也比较相信一见钟情,所以我开始思考,Elio到底是怎么喜欢上Oliver的。

  于是,想哪写哪胡乱写写。

  我先想到了,E问O什么时候发现他的心意的时候,O回答说是他来的一周之内,他们讨论Leopardi的时候,E脸红了。这时候E也许还没意识到自己的感情,但当他回想过去,在甚至追溯到了圣诞节时看到的O的简历。但我想一见钟情再神奇,也不至于因为一份简历就坠入爱河。

  我记得在第一章,Elio就非常有条理的总结了自己喜欢O的3个还是4个?原因。但这种时候分析总归太理性了,也许并不够真实。所以我又想到了他们第一次见面,在书的开头,O从车上下来,E听到了那句一直缠绕着他的Later。

  Later是个很神奇的词,他可以给感性的E留下一个深刻的第一印象,但是接下来这种印象该往什么方向发展,还是要其他的行为来推波助澜。

  我摘抄过一句话,很喜欢,但其实又不是很懂,一直有所困惑:

  He's more myself than I am.

  这是E的一句引用,而他也不止一次的这么描述过他和O的感情。他是我,我是他,而他比我更像我自己。

  一个人怎么能比我更像我自己呢?重读这本书之后,我想我在Part 3找到了答案。

  还记得和O暧昧过一段时间的那个妹子(忘了叫什么了),曾说过E是个好孩子,家里没有给过他限制,所以他也不知道什么叫叛逆。而O替他反驳了,他说他读Celan。我没读过Celan,所以不是很理解,当时有点羡慕这样的家庭环境,但又不禁怀疑,如果真的给他完全的自由,他真的能长成这么优秀的孩子吗?

  其实限制还是有的,比如他家没有电视。而这本书读下来,我感受到了,虽然没有人限制他的行为,但他所生存的环境本身就是对一个人最大的限制,我们可以笼统的称他为“世俗”。就像我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就会羡慕E这样的书香门第,E在这样的环境长大,却反倒会羡慕市井生活。他羡慕在罗马的书店里那帮豪放不羁谈天说地的人,羡慕O这样带着一股子自由开放的美式气息的人。

  而为什么扯这么远呢,我想这也正是他喜欢O的原因之一,羡慕、欣赏、喜欢。

  这种羡慕大概从Later就开始了,Later可以理解为Rude也可以理解为自由自在,我记得电影里用的词是自信,不认识那个意语词,但听起来像confidence。

  然后有了E骑着车带O去周围转转的场景,是去N市开户吧?我记得。他们坐在路边闲聊,O问你们夏天在这里做什么,E回答等待冬天,O又问冬天呢,然后他们俩就相视而笑了。我觉得E爱上O就是从这里开始,这个人懂我,这种感觉很简单,但又难能可贵。我想这就是你是我,我是你,我们懂对方。

  而有了这种恋爱滤镜,O的一切都可以往好的方面解释了,比如那句Later。

  E后来会发现很多很多O身上的优点,让他羡慕的优点,比如他能让所有人喜欢他,这也是父母对E最多的要求,多交些朋友blabla;比如O那显眼的六芒星项链,他似乎丝毫不在乎周围的眼光,也丝毫不想掩饰自己。

  羡慕,所以想成为这样的人。

  之所以说你比我更像我,我想大概是因为,你很像我想成为的那种人,更像是我内心的我。而我所表现出来的那个我,只不过是向各种因素妥协了之后的我,也许我根本就不喜欢这样的我。

  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O是第一个让E跨出这一步的人,从三年前那个罗马的外卖小哥,到两年前留下明信片的房客,E或许早已认识到自己对于内心取向的挣扎,而正是那个让自己迈出第一步的人最让人难以忘怀,大概就像是初恋吧。

  这本书以第一人称书写,所以全部的内容都是E的想法。然而在我这个外人看来,我觉得E比O更像他本人。至少,他才是哪个始终没有让爱情妥协的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