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的读后感10篇

2018-03-24 20:0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的读后感10篇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是一本由雷海宗著作,汇智博达|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37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读后感(一):在历史长河中看中国

  看到这本书的名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觉得熟悉,之前就看过这本书,当时就被书中的言论震撼到,但没有细细研究作者背景。看过简介之后明白原来这是本翻印再版的书。雷先生的《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在此前已经出版过不只五次,每一此都获得最高评价启发一代人

  其实,对于一个女生我来说,我是对中国的兵没有什么兴趣的,当时看是因为要找资料,在图书馆随手看到这本书,觉得与我的选题很合适,翻翻看,结果停不下来。可能因为雷先生在国外学习原因,看待中国本土的文化时也会和西方做对比,把各种事件连接起来,变成有脉络的一串内容

  细看雷先生的经历,这些都是在他之后路上,帮助他看的更高更远的工具。雷先生于1927年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执教于南京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和南开大学。雷先生在自己领域做到了博闻强识,学贯中西,被称为‘通中外,贯古今,兼宏微,融史哲’的史学大师。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学者之一。看完这段简介,就明白何人能够在这样的高度看世界历史,能从容优雅的为大家解答历史与文化的种种疑惑

  纵观这本书,这是一本历史方面书籍,但却处处不见明显的历史,而是微小处涉及历史。全书可以说是,雷先生近几年的文章汇总,而且这本书写与上个世纪的书,在今天再版多次看来仍然思路清晰,一点没有隔阂,这就是雷先生的功力了。书在排版上很新颖,没有采用那种字遍布全页的布局,而是在页边留下空白作为批注解释用,虽然这样看来有些像是教科书,但是在历史书籍中,最忌讳的就是满面文字,让人压抑到无法喘气。所以这本书的排版正合我的胃口

  脉络来看,作者写到中国的兵,无兵的文化,家族制度,中国的元首,历史两周春秋。包含作者在面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时,无论怎么变换都是,结合中国与外国的历史,放在一起整合,加入自己的理解,变成在世界史中,历史长河里,这件事情如何变换。读完之后,获益良多。

  大家都对雷先生的课赞不绝口,虽然如今我们无法亲身经历雷先生的课堂,却可以从书中再次感受这位‘大家’的风采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读后感(二):过去!=历史

  雷先生的这本著作,在豆瓣上可寻的记录里,从2001年到目前为止,共出版了11次,其中商务印书馆出版4次。豆瓣评分也多在8、9之间,可见此书之经典精彩

  阅读此书,最先感受到的就是作者的博学。书中多处例举古籍原文,也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和西方的罗马希腊相比较。这种东西方相比较的方法,更让人收获颇多。

  我有看书先看序言的习惯。本书的序言中,雷先生指出我们用“过去”或“历史”来描述我们的研究内容时,就会不自觉地混淆概念。我们研究的应该是相对的过去,不仅要研究事件本身,还要研究事件对后代影响。这也是历史学为什么是活的原因。

  也正因为历史学是活的,我们不仅在创造未来,也在创造过去,历史在我们笔下被重新定义。同一历史事件,在不同人眼里,在不同地域,在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的评说。为了更好地阐明这个观点,作者例举了孔子的事迹。在《论语》里,孔子是圣人诲人不倦,是不得志的大才,中国传统文化的提倡者,而这种描述是符合战国初期儒家主张保守以求安定政治需求的;到了战国晚期,儒家急求仕进,孔子也变成了断案有奇效的鲁国官员,若是鲁王询问时没有礼貌,孔子都是不屑于回答的;再到汉代,出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需要,孔子摇身一变成为为后代定治平大法的神人,且未卜先知,又因为汉代宗教精神复盛,孔子又与宗教元素挂钩,成为所谓的黑帝之子。

  但又像作者说的这样,个人对于作者的一些观点,也是有不同看法的。

  作者在书中主要研究军队的组成结构纪律风气士兵心理等等,对制度的变迁则认为是前者的外现,本身无足轻重。但是,一来,理想状况下,良好的制度是基于对国情民情和政策需要的考虑,所以制度并不仅仅是军队本身精神情况的格架;二来,军队制度在募兵制的前提下,对军队本身是有作用的。最明显的就是影响军队的组成结构,即什么人当了兵。

  另外作者比较推崇征兵制,然而征兵制也是因为不适合时代需要才退出历史舞台的。征兵制可以参考当今韩国,而募兵制在我国依然实行,虽说成年青年都有服兵役的义务,但我国并没有韩国那样强制入伍。可是如果在我国实行征兵制,必然会带来更多的问题,弊大于利。

  作者在论证自己的某些观点时,或是因为急切,难免有点片面。我国是政治大国,一般认为,一个朝代的兴与衰,重点在于政策,军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却不是决定因素。作者忽略了经济因素,就以战力下定论,不免有失偏颇。所以,看书不能硬灌进自己脑子里,要有自己的见解

  本书的附录很奇怪,《殷周年代考》是我们熟悉的附录模样,但是《雅乐与新声》、《海军与海权》等篇,怎么看都像是正文。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读后感(三):雷先生与中国的兵

  此次已经不是第一次拜读雷海宗先生的大作了。在去年的时候,便读过雷先生有关于中国的兵的小册子,那时便对雷先生的博闻强识与学贯中西感到敬佩不已。因此在今天读到雷先生的《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时,心情自然有所不同了,在对先生敬佩之余,也开始思考先生在书中想要告诉我们的那些东西。 雷海宗先生早在建国之前便已经是享誉国内的史学大师了,那个时候雷先生曾经先后在南京中央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与南开大学等国内第一流的学府内执教,由于其在史学研究与治学上的突出成就,其被称为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学者之一。 雷先生在中国有关兵制等方面的研究是显然已经走在了大多人的前面。在其他人还在对中国兵制的研究上努力的时候,雷先生已然开始在研究中国文化中兵的精神了,即武德的历史与其丧失。由于本书成书时正值中国的抗日战争如火如荼的进行之时,因此其对于兵的历史及其探讨在哪个时代显然又有着不一样意义了。至1840年以后,中国武备渐趋松弛,不断遭受西方列强的袭扰,在1937年以后更是由于日本的入侵而导致了大面积的国土沦丧,在这个时候,雷先生研究中国兵的历史的意义显而易见了。雷先生认为中国长期积弱局面的形成或许很复杂,但是自东汉以来未能妥善解决兵的问题却是其中主要的原因。;雷先生在书中对于征兵制推崇备至,认为征兵制的实行保证了在汉以前的中国长期保持了国力强盛状态,在汉代以前,中原王朝始终保持着对外族的强有力的威慑力,但自从汉以后征兵制被废弃以后,中原王朝便再也不能保证对外族的军事优势了,除了在隋唐时期的短暂时期内,曾经实行过半征兵制时期外。对于雷先生的这种观点,在目前来看或者颇有偏颇之处,但是在当时的中国,尤其是面对日本人的铁骑时,征兵制或许是中国当时最好的选择了。当然,由于雷先生所属时代的特殊性以及局限性,我们自不能用先生当时的观念来看待今日的世界了,毕竟今日的中国不说与古时相比,就是与民国相比,也早已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了。 在读先生的文章的时候,你会不由自主的为先生在历史研究上的严谨的治学态度与博闻强识所折服。《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作为先生最著名的著作之一,自是要求我们要细细的揣摩与学习了!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读后感(四):崇文尚武仍是中国不应丢弃的根本

  不读史不足以识人,不足以明智。中国历史学家雷海宗的著作《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一书,用新颖的角度分析了秦汉以来中国的兵的制度,由此带来的中国文化发展变化等,今天读起来,仍然受益良多。

  如果不读历史,对兵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中国当代军人抗洪抢险、地震中救助群众单一狭隘认识上,读了本书,才知道,中国历代的兵,不仅仅是保家卫国,在乱世有可能是烧杀抢掠土匪,对中国历代以来兵的认识更加立体、更加全面,就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幸福生活

  关于本书,体会比较深的是,作者分析的春秋战国与秦朝统一以后兵的制度,由国家尚武到民众厌恶战争的转变,对后世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有文化的士大夫在春秋战国的时候还是能够拿起武器战斗,在秦朝以后就大都渐渐变成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了,中国人文人和武将的评价已经开始出现割裂并且裂痕越来越大,文人和武将的相互鄙视也越来越严重,这也造成中国自秦代以来,大小战争不断,民众却无法自己拿起武器保护自己,甚至到现在也是,我们文化中对文、武的区分,造成读书与体力劳动成为相互对立的事情。

  雷海宗关于中国文化的两周的论述,比较赞同,春秋战国的混战,出现了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次有记载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但是中国的汉文化也受到了北方各族的严重挤压,中国文化的第一周,标志性事件为发生于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为中国汉文化保存了火种,虽然自此以后,中国不断受到外族骚扰、入侵甚至是统治,中国的汉文化还在不断融合其他文化中渐渐的发展;中国文化的第二周,就是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抗日战争,抗日战争之惨烈、中国伤亡人数之多都是历史之最,抗日战争激起了中华民族的觉醒,这以后我们认识到,我们再也不能浑浑噩噩的生活,要放眼世界,发展自己,争取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回到本篇小文字的标题,读完本书,最大的感受是——我们国家仍应该崇文尚武,崇文就要发展文化、繁荣思想,让中国公民能够有比较健全大脑;尚武,就是要提高中国公民的身体素质,让中国公民能够更加认同国家,在国家遇到危难的时候,能够拿起武器,保卫自己的家园。只有中国大多数人的大脑和身体都是健全健康的,我们才能够抵御外在可能存在危险因素。落实到日常中,就是要发展素质教育,让中国的年轻人能够有好的身体,有健康向上的思想,有善良但是坚毅品质,才能在他们长大以后保护他们自己也保卫国家。

  本书作者雷海宗

  读史使人明智,读完本书,深刻体会到——我们应该重拾崇文尚武!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读后感(五):中国的文与武——《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有感

  xiaoxiaoblue编辑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从思想到政治,从人文到天文,可以说给我们留下了无数值得去学习的东西。远的不说,但就中国古代的文化就已经让无数现代学者潜心研究许多年。单就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一书就使的现在兴起了一股红学研究热浪。

  现代学者对于中国古代的文化研究分类很细,有很多参考研究资料都是从前人之处继承而来。那么前人对于中国文化的见解和研究又如何呢?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出自史学大师雷海宗的作品文集《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一书就介绍了在民国时期的历史学家对于中国文化的研究成果

  本书的作者雷海宗的生活年代是经历了晚清政府,民国政府时期以及后来的新中国时期,从其个人经历而言是见证了当时动荡苦难的旧中国是如何抵抗一波一波的蹂躏,最后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终于站了起来的。雷海宗先生经历了这些放在今天难以想象的经历,对于中国历史的看法放在今天来看是非常有研究和参考价值的。

  在本书中作者重点研究讨论了中国封建时代的政治统治模式和军事力量的发展情况。这与一般的历史史实研究更加具有针对性。提到军事力量就不得不提到军事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兵的人。读者可以在第一部分“中国的兵”里面可以中国的兵制从春秋的军队主体贵族的士的组成到战国以平民为主,然后一直延续到现代。士兵这个词是由“士”和“兵”两个字组成,“士”如果指的是士大夫阶级的话,那么也只能说只在春秋时期搭上边,再向前也就到西周“但西周若与其他民族的封建时代没有大的差别,那时一定是所有的贵族(士)男子都当兵,一般平民不当兵…….”。但从“士兵”这个词的含义和其实质演变,我们也能够感受到中国的兵其实与中国的文化演变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当然想要深入了解这里面的关系,仅仅只靠本书是远远不够的。

  不过读者在这本书中能够比较系统全面地了解中国的兵制的发展历程,还能够看到与兵(政治上的体现为武官)相对的另一面中国的文化(政治上的体现为文官)之间的对立和统一。书中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的统治其实是以皇帝(文官和武官的共同最高领袖)为首率领以丞相(内阁)等文官来具体治理处于和平环境之下的帝国日常一切。这也就牵涉到一个有趣的话题,那就是武官的职责是征战沙场,开疆扩土,文官则负责善后事宜并教化百姓。本来是互补体质,相安无事。但是在书中你会发现其实文官和武官这两个集团一直都是不合的,连地位都不一样,这其中有着怎样的影响因素呢?

  以上的这些在这本书中读者都能够找到答案,作者在书中谈到的中国的文与武对于现在的学者研究是很有研究意义的。作者研究观察史实的角度也是值得读者细细品味的,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在书中有所收获。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读后感(六):中国的兵文化

  这本《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是雷海宗的史学专著,其内容有《中国的兵》《雅乐与新声》《中国与海权》。雷海宗先生曾经在民国时期任西南联大的历史教授,他在历史学的研究上,是非常有造诣的,可谓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师极的人物,可是,多年来却不为人知。

  这本书写的最精彩的部分是前三章:“中国的兵”、“中国的家族制度”、“中国的元首”。这三章分别考察了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家族制度和皇帝制度,并以这三者的演变来探究中国历朝历代的兴亡。

  书中讲述了在战国、秦汉后期,上等社会逐渐不服兵役,而将保卫国家的重担交付给了下层贫民乃至无赖、流民和外族士兵。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春秋时期贵族军队消失了,其尚武之精神、文武兼备之风气亦丧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秦汉时期的流氓军队、囚徒军队、外族军队。汉代以后以募兵制代替征兵制,军队成员极其复杂,风气迅速腐化,导致了军民对立。老百姓不愿意当兵,以致出现了“好铁不打钉,好汉不当兵”此般言论。还不能解决兵的问题,成为了汉代以后历朝历代的主要问题,也成为了许多朝代灭亡的重要因素。

  中国历史上曾经是军队战斗力差,被外族侵扰甚至亡于外族。但纵观中国历史,军事实力应是国家盛衰兴亡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并非决定性因素。作者如此强调兵的文化、兵的问题,是受所处的时代大背景影响。因为本文正是发表于民国时期、抗战前夕,对于近代以来中国屡遭列强压迫、欺凌和分割,以及中国军队的不堪一击,想必作者一定痛心疾首。因此以兵文化为线索考察中国文化之劣。可以看出作者的独到眼光和精彩的学术论述。

  我们中华民族应该反思在这千年来,中华文化的缺陷到底在于何处。面对疯狂残暴的敌人,外来的侵略,我们应该拿起武器,保卫自己的家园。这样,我们国家的兵与民重新成为一体,军事教育的开端和正规的征兵制开始逐步建立起来。

  雷海宗先生,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公费留学美国,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历史和哲学。在该校研究院历史学研究所,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返国。曾任南京中央大学史学系教授,系主任,金陵女子大学历史系教授和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1931年任武汉大学史学系和哲学教育系合聘教授。1932年后任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教授,曾任历史系主任和文学院代理院长。1952年任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直至逝世。

  雷先生毕生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工作。在三十多年执教过程中,讲授中国通史、中国上古史、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化史、西洋通史、世界上古史、世界中古史、世界近代史、外国史学史、外国文化史、基督教史等多种课程。

  这是一部雷海宗先生学术研究成的专著,具有收藏价值和学术价值。阅读这本书,可以使一般读者了解雷海宗先生的学术思想,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中国的兵文化。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读后感(七):另一种视角看中国史

  常听说读书有益,当你真的读书你才晓得,不是所有的书都是有益的,遇到一本好书真的蛮难得。雷海宗的这本《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读完有种收益良多的感觉,写历史的多了去了,写的好的好的也非常多,难得的是从不一样的视角去审视历史,雷先生从中国的文化和兵的历史来看中国的变化,实实在在开阔我的历史视野,历史原来可以不必写帝王将相或者战争史,是可以写关于中国的变化,才是历史最根本的东西,才更能学习到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去思考这个世界的变化!(读《明朝那些事》这类历史书也许能够了解历史,我想永远没法理解历史,只有雷先生这样的书才能教你读懂历史。)

  读历史类的书读多了,有时候会问自己,什么是历史?可以给自己很多答案,却没有一个让自己满意的答案。雷先生说了自己的看法,历史就是叙述变化,仔细品味一下,何止历史,人的生命本身何尝不是变化。把历史解释成叙述过去的事之类,相对于叙述变化实在高明很多。暂时没有了解到其他对于历史更好的解读,我想这个解读是最让人满意的,历史中总结变化,总能找出一些轨迹去遥想未来。也许这个就是阅读历史的意义吧!

  书的名字有中国兵和文化,实际上整本书内容很广。作者描述的时候总会不经意的带出自己的眼界,我想关于后面的对于罗马和其他文化的对比思考,更是雷先生学识博广的体现。对于罗马和汉族的部分书中很多叙述,对于这两段历史总有着浓重的兴趣,一个影响了整个欧洲后来的发展和文化底蕴,另一个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发展和底蕴。我们一直自称汉族人,实际上何尝不是对汉文化的认同。历史很多时候有很多巧合比如读《罗马人的故事》的时候,关于罗马皇帝的生命很是喟叹,罗马从凯撒开始被杀的皇帝比例高的惊人,另一面中国汉朝皇帝的寿命短的惊人然后大多无子。这奇怪的事件背后似乎有某种诅咒一样,实际是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支配这一切。罗马皇帝和民众的某种冲突,民众的不满达到一种程度就喜欢搞暗杀搞之类,汉朝大家族的权利和皇帝的权利冲突到了一定地步,两方的博弈往往是看似强大的皇帝败落。说到底就是掌权者手里实权削弱,拥有的兵力慢慢的弱化的结果。

  读这本书,愈发对于历史文字的缺失感到失落,比如中国夏朝和商朝的文字缺失,印度还有埃及历史文献的确实。愈加让人读这些历史充满好奇和探求欲望。文字的确实也只能靠出图文物去猜测,远不如古希腊罗马保留文献的让人解惑。我读关于罗马的历史书曾惊讶怎么确实那么多资料。读这本才知道,四大文明古国里面其他文明历史资料缺失的更严重。还有一件就是对历史真实的辨伪有时候也非常非常重要,比如从这本书提到的中国古代的人口,记录在案的人口非常少,需要作者这样的辩证思维,原来人口征税,会有很多隐瞒的人口。诸如此类,读书不能全信书,历史书籍也是如此。

  总结:读完这本书,有一个很大的感慨,要想真的弄清历史,没有广博的学识和深入的思考真不行。书不但要读还要思考,其他书亦因如此!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