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月光狂想曲》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月光狂想曲》读后感10篇

2018-03-25 20:0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月光狂想曲》读后感10篇

  《月光狂想曲》是一本由[美] 迈克尔·夏邦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45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月光狂想曲》读后感(一):Starman ——《月光狂想曲》,姥爷故事里面的星球计划

  tarman ——《月光狂想曲》,姥爷故事里面的星球计划

  这是一个关于战争人类梦想的故事。

  二战之中,冯·布劳恩为了自己的飞天的计划和那巨大的V-2火箭,用了战争中欺压的犹太“外国劳工”,而迈克尔·夏邦的外祖父则是盟军一方的工程师间谍,在加入战争的初期,他也曾经和德国牧师一样,在欣赏那关于远方星空幻想;而他有一天也深入了这个故事当中,却会明白这其中疯狂之处,无数普通人的皑皑白骨堆砌成为了少数人的疯狂的幻想,这看上去充满了深远讽刺意味——人类试图在拓宽自己在宇宙中的空间同时,残杀自己的同类,并且冠以了堂而皇之的名义

  于是后半生,夏邦的姥爷和姥姥都在与影响了他们人生的战争做斗争。外祖母精神异常悲伤的语调以及总是对自己的过度苛责甚至是随着剧情发展一点点显露出来的身世的秘密;外祖父给NASA造就那些如同真的一般的火箭器的模型以及对冯·布劳恩的讽刺和敌意……故事中那些大大小小的故事,说不出的难题,都成为了爱推开邪恶黑暗的最为精彩的充满了主观色彩浪漫的故事。在这个故事当中,一个在战争当中残破了各自的精神的家庭组合在了一起,相互包容并且各自去寻找自我定义的爱的价值。就如同是尘封精神病院的主治医生的关于病情治疗磁带和暗示,那些不愿意讲述的秘密,就让它随风飘散吧。

  人类狂热追求对于太空的探索冷战时期的比拼,其实和他们在战争时期希望能够从在历史上贬低什么别人而获得压迫别人的理由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人们希望能够找寻自己的霸主地位,战争和登月都能够达到这个目的。至少在冯·布劳恩这样的疯狂的人的眼中,影响了别人的人生轨迹的这一切,不过如此

  烧钱的太空计划时代的过去,对于战争的狂热的情绪过去,人们会用更加和平方式尝试仰望星空。姥爷贩卖的出现在《生活大爆炸》当中的简易的火箭模型,或者是马斯克和他的特斯拉,这些人是在用更加和平和快乐的方式去探索这个世界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恰好是马斯克的两枚可回收运载火箭回收成功,世界见证个人的无伤于这个星球的伟大的尝试,不用压迫劳工,不用以战争的名义尝试,他们在证明自己是干净科学幻想者。不用在火箭当中安放一个木雕的看上去平和安详的家,不用在夜里用一个虚假的故事维系“我没有受到战争创伤”的虚假的梦,在和平的时候,不用那么严肃盯着飞行器运行轨道,追求自由灵魂可以将自己的跑车和钱包一起送入太空,将那炽热的微光,变成真正狂热的时代!

  y 林怿 2018-2-10 16:29:50 写于御庭园

  《月光狂想曲》读后感(二):一种“苦咖啡”式的家史

  # 一

  迈克尔·夏邦的小说,总是离不开犹太人这个话题,他的身份已经决定创作的目的与领域。从《卡瓦利与克雷的神奇冒险》(下简称《神奇冒险》)到《犹太警察工会》(下简称《警察工会》)再到这本《月光狂想曲》,里面的主人公无不都是犹太人。与夏邦自己的族裔一致。而也就像是他自己所说的一样,**所有的小说都是自传**。

  夏邦的的这些小说,都反映了他作为一个犹太人,在美国社会作为一种“可疑”的异乡所得到的精神反思。用“可疑”来形容,并非是强调他们不被美国社会所包容,实际情况甚至恰恰相反。更多要强调得是,在以色列之外的犹太人,是如何生活在绝非故土所在。《警察工会》中故事开展的场所就是新的犹太国家,而《神奇冒险》则更多的篇幅是在异国他乡,而这在《月光狂想曲》中展现的尤其多。《月光狂想曲》通过塑造“我的外祖父”这样一个人物,集中表现了一个犹太人二战后在美国生存所遭遇的种种事迹题目说的是“家史”,正好可以概括《月光狂想曲》的内容。外祖父的一生,恰好也是这个家族在美国扎根繁衍的过程

  # 二

  故事的正序当然是从二战之后开始。夏邦不止一次谈到二战对于他的生活的重要性,故事从这作为正式起点也就理所当然了。即便是又用了大量的篇幅去描写外祖父在战争时的英勇,不过只是聊作补充。之后在美国的种种发展算得上是几多坎坷。但是好歹也是有个善终。

  在关于外祖父一生的描写,并没有太强烈冲突,比起《神奇冒险》与《警察工会》,这种感觉尤其强烈。《神奇冒险》的整个故事,算是非情节剧的,将漫画与反纳粹结合在一起,设置了许多让人捏着一把汗的情节。比如犹太人们最珍视的画像的下落,太多最后一分钟式的描写,看起来极为刺激;而《警察工会》干脆就是一个架空历史的科幻小说。而这本书不一样,他更像是一本乔纳森·弗兰岑的小说,不厌其烦、絮絮叨叨地写了一个犹太中产男子工作和家庭。不同可能就是缺少了对于内心抉择的长篇累牍的分析,增加了些许的浪漫元素——在这本书中就是制作火箭。

  如果从这样看来——已翻译成中文的三部长篇——夏邦的写作已经从类型走向了纯文学道路

  # 三

  阎连科在去年年末谈到的“村上春树式‘苦咖啡文学’”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在他的观念中,**“伟大的作品应该是关注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或者人类面临的生存困境;而不仅仅是是关注一个微小人群中的小伤感、小温暖、小挫伤、小确幸。”**遑论他的说法正确与否,起码在夏邦同样是存在着不被阎连科所欣赏的元素。

  对于这一点,夏邦自己坦诚**“第二次世界大战也许是我整个人生中,唯一一个最具有主导力量文化主题,或者说历史事件”。**的确如此。二战虽然在他的小说中有巨大的存在感,可它更像是一个笼罩在字里行间阴影,而并没有对整个事件有丰富深刻的反思。也因为这样,整部《月光狂想曲》也会落入了阎连科所批评的一类作品。夏邦的创作上的“不足”——姑且这么说,实际上对阎连科的批评做出了有效回应

  发生这种情况——苦咖啡式的作品增多——并不是夏邦等作家在创作力上的不足,也不是他们在对世界的理解上的缺陷,而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一生中并没有经历真正让整个社会有强烈转变的社会事件。而他们也就难以写起这类作品。起码并不像是中国的五十年代的作家这么有幸,能够切身的体会共和国发展历程中的各种具有重大影响的剧变。他们能用如椽巨笔记录洪流,是因为他们有幸参与到了历史进程之中。而这种机遇并不是所有的作家都能够有幸体会的,缺少经验上的体会,难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自然也就缺乏了第一手的见证,难以有更深刻一层的见解。写出来的东西干巴巴,或者干脆避而不写,也就理所当然了。中国当代的年轻作家,似乎也无法摆脱缺少经历巨大历史事件所带来的闭塞和局限,作品也走向了阎连科所反感方向

  # 四

  夏邦能够达到一个何种高度,现在还难以估量。起码就他对二战内容的熟悉,如果一部有关二战的《战争与和平》横空出世,也并不是太让人意外的事情。不过,即便他一直创作各种精彩的类型小说,一直沉醉于“苦咖啡”式的作品,也都是能让人静下心来读一读的。

  《月光狂想曲》读后感(三):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光

  《月光狂想曲》是美国作家迈克尔·夏邦被引入中国大陆的第四本中文简体小说,之前有大长篇《卡瓦利与克雷的神奇冒险》、科幻小说《犹太警察工会》和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大千世界》。 也许是遇上国内的科幻热度愈发浓烈,加上2007年至2008年,《犹太警察工会》斩获了四项科幻大奖:星云、雨果、轨迹、侧面——是第十九部星云、雨果双奖长篇小说——迈克尔·夏邦被列入了优秀“科幻作家”的行列,然而,《犹太警察工会》的读者却常常不无深沉地提示说“不应该(只)把它当做科幻小说来读”;即便有凭借《卡瓦利与克雷的神奇冒险》而获得的普利策小说奖得主的文学成就,可因这部长篇浸透了美国漫画史和超级英雄大众文化,他仍然不自觉地与类型小说家分不开。而其余部分的夏邦,则仿佛躲在大众的视线之外,就像他惯常用的双关语的第二层,等待着被揭开、被照亮的瞬间。

  1. 被“误解”的迈克尔·夏邦 关于夏邦的“误解”似乎从第一部长篇小说开始就萦绕着他。夏邦在完成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硕士毕业作品之后,他的导师Donald Heiney在夏邦不知情的情况下把书稿交给了文学经纪,签下了高达155,000美元的预付金(当时,一般的长篇小说预付金为5,000~7,500美元)。小说于1988年出版后,随即成为畅销书,也让夏邦在美国文坛崭露头角。由于小说中提到了同性之爱(主人公是双性恋),当时《新闻周刊》(Newsweek)的一篇评论将夏邦称为“正在崛起的同性恋作家”,而根据《纽约时报》后来的一篇采访,夏邦对此不以为意,“从某种程度来说,夏邦对于杂志的‘失误’而感到高兴”,报道引用夏邦的话说:“我很感激。这为我的小说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解读视角,由此我也获得了一大群读者的支持,而且是非常忠实的一群。”

  迈克尔·夏邦就是这样一位充满各种解读可能性的作家,他成长于美国大众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善于从类型文学、大众文化与亚文化中汲取灵感。他的写作游走于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的两级,不断挑战着纯文学与类型文学的人造隔离。美国时代杂志书评人莱夫·格罗斯曼(Lev Grossman)曾评论说,“我们处在一个转型期,曾经泾渭分明的纯文学与大众文学、主流文学与类型文学,如今正慢慢地开始勾连,未来文学的样貌正在逐渐显现。” 迈克尔·夏邦、乔纳森·勒瑟姆(Jonathan Lethem)、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与苏珊娜·克拉克(Susanna Clarke)无疑都是正在实践这种尝试的作家。

  2. 月光狂想曲:伟大一代的“荣耀” 2016年底,夏邦出版了最新一部长篇小说《月光狂想曲》,是小说中的“迈克尔·夏邦”为他的外公所写的“回忆录”,又一部典型的夏邦风格小说。除了已渐渐为读者熟知的犹太文化与美国流行文化的基调、充满魅力的人物角色,还有战争与冒险,爱情婚姻欲望,科学的浪漫与残暴,人类的创造性与毁灭性力量(情感上的与理性上的),以及探寻祖父辈记忆。普利策奖小说《卡瓦利与克雷的神奇冒险》用了六百多页的篇幅讲述了“魔术与漫画的美国梦”,结束于二战初期。《月光狂想曲》几乎接续了《卡瓦利与克雷的神奇冒险》的时间线,触碰人类历史上最阴暗的时期,回溯经历二战的“最伟大的一代”的人生,之于小说中夏邦家族来说,犹太裔美国人的身份让一切更增添了一抹“永世流浪”的悲剧色彩,仿佛是用《阿甘正传》的方式讲述《大鱼》式的故事,延展了《为埃斯米而作——既有爱也有污秽凄苦》,而历史的厚重与笔调的绵密又让它透露出《万有引力之虹》的深邃,拷问着“美国的黄金时代”和“伟大的一代”的“荣耀”对个体生命意味着什么,让小说始终萦绕在矛盾之中。 外公1944年前往欧洲大陆执行“回形针计划”,主要任务是追踪V-2火箭的主导科学家冯·布劳恩,而作为天文爱好者与航天器发烧友,外公对布劳恩充满了钦佩与憎恨的矛盾情感。冯·布劳恩用本可以摆脱地心引力、探索太空的美妙技术应用于杀戮。路经德国瓦林豪森时,外公留宿在一位天主教神父家中(这里,仿佛看到了冉阿让的影子),两个“敌人”意外发现同是天文爱好者,惺惺相惜,在冰凉的夜里,一同观测着月球,而这样的相遇却是被包裹在侵略与杀戮之中。以一种杀戮对抗另一种杀戮,给另一种暴力授予荣耀。

  《月光狂想曲》中写到,外公对战争的直感来自于下颚的微微震颤——炮弹的冲击波。对于那段历史、那个国家而言,我都是不过是个隔开一段距离的“旁观者”,正是诸如此类细节把旁观者拉得很近,让我成为那个“平原上的过路人”,让历史成为了犹如斑驳地毯华丽背景

  拨开层层陌生岁月切口的是熟悉的长辈,是祖孙之间、母子之间对话。而对每个人来说,家人几乎是每个人接触外部世界的第一层关系,是隔绝危险保护层,也是引导去往更广阔世界的中介,而他们作为个体的人生似乎都是透明的——只是作为“我们的”外公、“我们的”外婆、“ 我们的 ”母亲,犹如相簿中缺失了的照片。对于亲人的过去,我们始终保持着谨慎沉默小心翼翼地不想为了满足好奇而去触碰到可能存在的(或者说一定存在的)的伤痛、去引起无法平复的震颤。

  夏邦回忆录式的小说《月光狂想曲》则似乎给予了我们一个安全的距离,把小说嵌入到回忆录的语境之中,作者“狡猾地”让人放下戒备,沉溺于“外公”的传奇的人生——“用坚定不移的意志,抵御一切的危难”,沉溺于想象中的“家族史”的秘密,通过外公生命的最后一周密集地倾泄他的人生,通过他的一生窥视美国的疯狂时代——用微小的生命感受最微弱的震颤,也不断地勾起自己记忆中祖父辈与父辈模糊的过去。情感的勾连亦可以没有边界。

  小说书名“月光狂想曲”(Moonglow)包含着“Moon”——月光、月球、月亮的意象,是对这本小说再巧妙不过的隐喻。既直指外公的天文兴趣、带家人摆脱地心引力远离痛苦的象征,代表着与V-2技术相关的科学技术与太空探索,又直接关涉美国科幻文化,同时也是个人命运的变幻无常。在地球上,由于地球与月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我们永远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而另外半球始终处于阴影中。作者却在小说开头引用了科学家冯·布劳恩的一句话——“月球没有‘阴暗面’,因为它是个完全黑暗的星球”,诗意而苍凉。实际上,作者在小说里面回应了冯·布劳恩的这句话。就在外公与神父一起观测月亮的那个晚上,他想象着自己与冯·布劳恩也这样相遇——仿佛两颗远隔时空的孤独星球在茫茫宇宙中第一次发现了对方,外公要想要告诉他“We see you. We are here.”似乎想要用一颗恒星的光与热照亮一个冰冷阴暗的行星。小说的书名终究是“Moonglow”而不是“Moon”,那一层光亮虽然微弱,但始终都热烈地存在着。

  小说让宏大的历史为外公的人生做注脚,对每个个体来说,哪一个又不是这样?外公所注视的,始终都只是月球,而他,笼罩在月光之下。

  3. 题外话:看不见的光 做书的工作藏着远远超过一两个人的努力,行业与时代的不确定性让一切又变得艰难许多,好在,一路上的运气都还不算太坏(没有持续的暴雪,物流还算顺畅;也始终秉承着《重版出来》里面,小田切让的“经验”,默默积攒着每一次RP,等待没有人、没有车的红灯,摆正书店里倒下或歪掉的书本)。有耐心的老师教,有专业的前辈带,有玩得好的朋友吐槽。

  做书的工作也多少藏着些私心。“他们在生命中横冲直撞,用炽热的微光照亮时代”这句拼出来的文案就藏着一个私心,2016年的时候去看《大先生》,结尾大先生喘着气、用力地说:“当你支撑不住的时候,或许可以去找一缕微暗的火。”——用力地呼吸、用力地“生”。也始终记得,上学的时候,大家心心念念地要找到“背后的一束光”。

  《月光狂想曲》读后感(四):月光狂想曲,爱与伤痛的独奏

  这是一本关于外公的传记,却因为外公的一生离奇而曲折,故事本身显得格外的精彩。也因为外公对外婆在内心深处的爱,也让故事便得温情而感人。

  至于真实性,作者迈克尔夏邦,曾经问过外公:

“你告诉我的一切都是真的,对吧?”“嗯,全部来自我的记忆。除此之外,我不保证。”

月球表面没有“阴暗面”,因为它是个完全黑暗的星球。

  作者的外公在二战是美国的特工。

  外公执行的是“回形针任务”:深入纳粹敌军内部,将制作德国导弹科学家遣送到美国,为美国的科学做出贡献。而外公所在的分队,要遣送的是大名鼎鼎的研发了V2火箭的冯布劳恩。

  但是在执行任务的时候,外公的战友接连阵亡,受伤,而当他发现了V2火箭制作工厂,那里的犹太“外国劳工”不被当作人来看,为了赶V2火箭的进度,这里不仅是工厂,还是埋骨地,堆满了“外国劳工”的尸体。

  同样身为犹太人的外公不能忍受这一切,内心充满了愤恨,他的任务不再是遣送,而是内心里给冯布劳恩判了死刑,作为这里的长官,他一定知道这里已经尸横遍野,却放任为之,仅仅是为了他自己的那个梦想。

  外公和冯布劳恩都对太空有着相当大的激情,他们都热爱火箭,想要飞到月球。但是,那时那刻,外公只想找到冯布劳恩,然后处决他。

  网上简单搜索一下,冯布劳恩的功绩可以写好满几页纸,当然最惹人注目的是并不是他的V2火箭,而是战后他帮助美国人登上了月球,他也成了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

  但是,外公一辈子都在讥讽他,甚至有些恶意的攻击。也许,外公还会有自责,当时没有找到布劳恩,没有亲手将他处决。

一切都会变成废墟,没有什么能最终完成。这个世界如同巴别塔和我外婆的纸牌,是各种行将倒塌的story组成的,这就是谚语。

  谁都不知道外婆的精神病的来源,只知道外婆整天臆想着“无皮马”的故事,被那匹马强奸,又把他奉为神明,甚至连外公都不知道她为何如此。

  外公遇到外婆是在战后了,当时外婆欺骗了所有人,说自己的丈夫在集中营死去,自己带着4岁的女儿活了下来。外婆的美貌与性格吸引了外公,很快两人便坠入爱河。

  作者夏邦的文笔特别细腻,在书里写满了细节,生活的点点滴滴能看出的是外公对外婆最深沉的爱。

  两个支离破碎的人,经过战争的摧残,他们收起悲伤,相互抚慰,一起组建了一个完满的家庭,但这完满的背后是相互的包容,是爱,当然还有无法被掩埋的痛。

  而外婆在二战期间的经历,只有她自己心里清楚,她在战争行将结束之际,冒名顶替了自己的死去的朋友,变成了一个失去丈夫带着一个孩子的女人。

  但是她的真实经历,只有她自己知道,心里的那个秘密,藏的越久,伤痕就越被放大,最后终于绷不住,外婆几乎疯掉了。

  本以为希特勒自杀,纳粹倒台,战争已经过去,但是伤痛已经造成,终究无法弥补。外公也以为,通过爱能挽救一切,他深深的爱着外婆,

  gt;外公记起曾经对外婆所做的决定:他会带她飞上月球,在那里找到避难所。他想象着他们两个像电影中的航天员那样,穿着彩色的航天服,外公橙色,外婆蓝色,驾驶月球车在月球表面兜风。… 他们来到外公在月球上为外婆建造的庇护所,那里的花园种植着水培植物,他望着她剪下花朵,一切始终为宁静与平安的光环所笼罩。

  外公也擅长修理各种坏的器械,唯独没有“修理”好外婆,外婆还是不可避免地疯掉了。而那些往事,那些伤痕,也永远停留在了给外婆治疗的精神病医生的录音磁带中。

他们在生命中横冲直撞,用炽热的微光照亮时代

  二战后,外公因为机缘巧合开了一家火箭模型制作公司,他制作了很多火箭模型和月球基地模型。直到他癌症末期,他始终把一个模型带在身边,那是一个月球基地模型。

  模型看似很普通,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那样的一个月球基地里,有一个精致的安全仓,在仓里睡着两个人,从妆容打扮,无疑,一个是外公,另一个是外婆。

  外公没把外婆带到月球,却用他能做到的方式实现着他的诺言。这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却处处透着悲伤。

  外公、外婆那一代人经过了二战、冷战那样的一个疯狂的时代。他们很幸运,因为他们是战争的幸存者,但是他们也很痛苦,因为它们同样是时代的牺牲品。

  在那个疯狂的时代,只有像冯布劳恩那样疯狂的人,才能被人们视为英雄。而在这些英雄的眼里,外公、外婆这样的人,只不过是沧海一粟,或许是他们的牺牲品,亦或许是他们的垫脚石。

  索性,那样的时代过去了。

  如今,我们对月球的向往不再那么的“血腥”,我们用更加人性更加科学的方式来对待月球,对待太空。我们对太空的向往没有丢,但是我们却对那代人的记忆渐渐忘却了。

  我十分喜爱这本书,虽然书里用了无数了插叙,但是如果读进去了,真的会被这样的故事所打动。

  我也夏邦一样,同样试着整理过外公(我们叫姥爷)的事迹,我深知作为一个没有时代感觉,没有经历的人去收集、感受上上一辈人故事的难度,但是夏邦做到了,而且做的非常棒。

  也许,我们仍旧怀揣梦想,但是也不能忘却过去。

  所以,也难怪这本《Moonglow》(《月光狂想曲》)是2016年各大榜单的前十名的作品,真的值得一看。更别说,书的封面真的看起来很好看。

/ 作者:迈克尔夏邦 英文版封面

  山民

  织清|03.15

织清二维码,欢迎关注噢

  《月光狂想曲》读后感(五):月光里的谎言、真相和守望者

  一

  2018年中信出版社出版了迈克尔•夏邦的新长篇小说《月光狂想曲》,这部作品入选了2016年度亚马逊最佳图书,入围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为他赢得了美国图书馆联合会颁发的索菲•布罗迪奖章。这是部令人惊艳、动容的杰作。作者以恣肆绵密、细腻哀婉的笔触,游走于真实与虚构的边缘,以记忆的起伏流动穿起一个犹太家族故事的草灰蛇线,以月球的晦眀晦暗为象征主题,隐约朦胧里折射出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形针计划”到美苏太空争霸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再到冷战落幕中柏林墙的轰然倒塌,人类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里的荣光与黑暗,残酷与浪漫,真相与谎言。

  作为一个斩获普利策小说奖,星云、雨果、轨迹、侧面四项科幻大奖的得主,不断突破文体界限类型的大胆作家,夏邦依然不履常规。这部小说的叙述是非线性的,时间和空间随着故事的叙述不断旋转,如同电影里的蒙太奇,远近镜头、前后视角不断切换,在结构上造成一种相互交织错乱、散漫跳跃的思维光柱网,光影随行,作品也被覆盖了朦胧的纱雾。如同记忆的水面在思绪之风的吹拂下波涛荡漾,泛着涟漪。

  二

  在武侠小说中,衣衫褴褛、貌不惊人的枯瘦老叟,往往却是身怀绝技的世外奇人,形貌与武艺的巨大反差,折射出江湖水深渺,山外高人多。二十世纪末,当柏林墙倒塌的时候,在美国加州的小说主人公迈克尔•夏邦的外祖父,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却一改往日的沉默寡言,滔滔不绝向他讲述了自己充满惊心动魄又哀婉忧伤的隐秘经历,就像一位武林泰斗在临终向他的关门弟子传授惊天的秘笈。

  外祖父少年放荡不羁,游手好闲,整日混迹于台球厅、铁道口,赌博、打架斗殴,青春期的叛逆让父母对他倍感失望,而把希望寄托在他的弟弟雷纳德身上。作者迈克尔•夏邦被称为“塞林格的接班人”,而外祖父确实也有麦田里的守望者特质。他在铁道旁遇到被马戏团抛弃、又受到铁道恶霸收留的阴阳脸女孩,她如同奈保尔米格尔街上的如盐一般平凡而又倔强的那些小人物,又如沈从文笔下湘西沅水流域的妓女、水手,在社会的底层挣扎,承受生活的种种不幸与磨难,与命运的多舛做着无声的抗争。女孩的境遇勾起了外祖父内心深处拯救她的欲望,虽然女孩拒绝了他,但是外公的一生注定要成为月光里的守望者。

  他遇到了外婆。初相遇,这位神秘迷人的法裔女子,她身上散发的破碎与缺损的气息,她的犹太家人在二战中遭受的灾难,她的在遭到破坏之后的修复潜力,燃起了外祖父对她宿命般的救赎渴望。就像耶和华对犹太“上帝选民”的应许,像摩西带领他们的祖先走出埃及,他要带着这个女人逃离,逃离苦难,逃离悲伤与忧愁。“我也想要飞到月亮上”,外婆说,“带我一起走吧。”

  张爱玲说,通向女人的心的最短捷径是阴道。对于在精神上罹难过巨大打击的这个女人,外祖父深知“钻进她的内裤是拯救她的第一步,也是必经之路”。

  然而外公对外婆的精神妄想症束手无策,他无法赶走缠绕她的“无皮马”,无法抹去她那些残酷黑暗的可怕过往,无法替她承受心灵受摧残的灼痛。《无量寿经》云:“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当行至趣,苦乐之地,身自当之,无有代者。”他只能承诺带她逃离,逃离地球,飞往月球。他痴迷各种火箭,航天器,不断改进月球基地模型,幻想在那里建设“应许之地”。

  1969年,阿波罗号让人类实现了首次载人航天登陆月球,而所承载的发射器的最初设计却源自纳粹德国的V-2火箭。外公毕业于德雷克塞尔理工学院,精通发动机、火炮和无线电维修,他和室友异想天开,秘密策划恶作剧,差点炸毁弗朗西斯•基钢筋混凝土大桥。他被美国战略情报局派往欧洲执行“回形针计划”,即寻找能够为美国所用的纳粹火箭科学家,头号目标是V-2火箭设计者冯•布劳恩。V-2火箭可以帮助人类实现征服太空的壮举,而它却成为屠杀生命的刽子手。外婆的苦难,犹太人的苦难,无数军人与平民的苦难,都在炮火的轰鸣中哀号着。“我的任务就是找到他,杀了他!”而吊诡的是,外公承诺外婆飞往月球的梦想却是以冯•布劳恩的火箭为基石。冯•布劳恩最终成为火箭之父,这名纳粹成了英雄,受到万众欢呼,他的荣耀是踏着成千上万的死难者的尸体铸就的。

  莫迪亚诺在《暗店街》中写道:“我的过去一片朦胧。”每个家族都有隐藏在角落里的秘密,它如同巨大幽深的黑洞,越是探寻越是扑朔迷离。在萨曼•鲁西迪的《摩尔人的最后叹息》中,“摩尔人”佐格意比的父亲亚伯拉罕在印度经营庞大的香料生意,却在暗地里从事贩卖人口,贩卖海洛因,走私军火等勾当。“摩尔人”的母亲奥罗拉与他的父亲貌合神离,勾心斗角。而“摩尔人”的身世也充满神秘感。而在村上春树的小说《1Q84》中,天吾的母亲形象在他的脑海中一直如雾里看花,成为他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幻影。

  外婆的过去充满迷雾。她对所有人说了谎。“我必须搞清楚我听来的家族故事及其历史背景之间的前因后果,还有它们于我现在所掌握的真相的关系。”对于外婆的身世与经历,外婆口中所说的却于我查到的资料大相径庭,甚至是颠覆性的。外公对于她的撒谎似乎并不特别在意,外婆说自己是个坏母亲,而外公让母亲不要记恨她。我外婆在战争中她坚强地活了下来,她带着四岁的女儿从奥地利的犹太难民营来到巴尔的摩。“我觉得这就是好母亲”。

  她是个好外婆。关于我儿时和外婆的描述是整部书里最温馨的画面。如鲁迅《朝花夕拾》式的散文叙事里,笔调舒缓曼妙,悠婉生趣,满满的都是如橘子汁般甜蜜的快乐童年。外婆虽然饱受战争创伤和精神折磨,但她对我的宠爱和照顾不厌其烦,无微不至。她和我玩纸牌游戏故意让我赢,用“女巫占卜牌”给我讲神秘吓人、让我做噩梦的精灵故事,她身上喷着让我头晕的香水,把我放在膝头摇着说话,手臂围着我的脖子,笑声在午后的黄昏里悠悠回荡。她从来不让我离开她的视线。

  家族的隐秘角落不止外婆一处,母亲和外公的弟弟雷叔叔也都有各自鲜为人知的幽微面。我和母亲翻阅家庭旧相册,发现少了几张照片,随着母亲的追忆,那里面的故事弥补了我对这个家族的记忆的某种缺口。然而正如那些泛黄的老照片,岁月的沉淀中,记忆总是隔着云雾般的朦胧和不确定。

  三

  这部小说以迈克尔•夏邦的本名为主人公,正如作者所说:“和我的其他所有小说一样,在一定程度上它们都是自传。”那么在这部包裹在回忆录里的小说中,在事实与虚构的交织中,哪些是真实的,可信的?哪些虚假的,编造的?有一种史学理论认为,历史都是主观的,没有完全客观的历史。只要经过语言叙述,文字记录,事实就会偏离真相的轨道。对于讲述者而言,有时候真正的真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倾听者愿意相信哪些是真相。

  “你告诉我的一切都是真的,对吧?”

  “嗯,全部来自我的记忆。除此之外,我不保证。”

  在这部作品中,月亮是一个贯穿始终的意向。外公从《从自然异闻录》杂志中看到地球人乘坐火箭飞到月球,拯救月球公主的异想天开故事。他在月光下遇到阴阳脸女孩,他承诺带着外婆到飞到月球寻找庇护所,他在欧洲战场的森林里和老神父一起仰望月空,他见证人类登月的阿波罗计划……

  无论外公口中讲述的事实如何,天空中的月亮一直都悬挂在那里,光芒拂照着每个经历荣光与苦难、快乐与悲伤的灵魂。无论V-2火箭是如何沾满无辜的鲜血,但它事实帮助人类实现了几千年来登月的伟大梦想。无论外婆是如何对外公陈述了她的过往,但他一直都守在那里,他一直是那个月光里的守望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