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暴力的衰落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暴力的衰落的读后感10篇

2018-03-27 20:1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暴力的衰落的读后感10篇

  《暴力的衰落》是一本由[美] 詹姆斯·希恩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2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暴力的衰落》读后感(一):和平发展之《暴力的衰落》

  lue编辑

  人类从猿猴进化发展到现在的21世纪的这上百万年的岁月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从有文字记载以来,人类从原始钻木取火阶段到现在的互联网时代争斗从来就没有停息过。从以前人口稀少个体之间,部落之间的冲突到现在人口已经突破几十亿今天的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貌似人类好斗成为了一种天性,犹如潘多拉盒子里放出的恶魔一样人生厌。

  战争究竟从何而来?为什么人与人,部落与部落,国与国之间解决矛盾到最后要走到彼此对立和冲突的一面?为什么国与国之间最后要以战争来解决最后的纷争呢?这些疑问已经有很多的专家学者研究,尤其是上个世纪的两场世界大战,可以说吸引了后面无数的专家学者去研究去剖析。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拥有美国斯坦福大学迪卡森人文学教授历史学教授,美国历史学会主席等一系列头衔的詹姆斯•希恩编著的《暴力的衰落》一书通过对上个世纪的历史回顾(主要是关于战争冲突方面),为我们揭示了欧美(这里主要是欧洲各国,尤其是英法德三国)在主要的两次世界大战前中后期的表现

  本书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布共分为三卷(三个部分)九个章节。在这些章节中作者并没有像一般的历史书那样对这些国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史实进行简单再现,而是在写作过程时刻将上个世纪这些国家的行为举动和表现与上上个世纪(19世纪)的背景进行比较,这样使得读者更容易对当时各国做出的行为加深理解

  本书的重点不是对这些国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行为或者各自的战略战术进行评判,旨在通过对这些战争的介绍让读者进一步理解为何现在的欧洲民众尤其是德国民众非常反感战争的表现。可能有的读者在电视上经常会看到央视新闻介绍德国民众为了抗议英美对其他国家的暴力干涉行为而游行示威,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难以理解,那么你在看完本书之后你就会理解了。

  对于那些对战争史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感兴趣的读者而言,本书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读物。你可以通过本书的阅读理清很多对于两次世界大战的挑起国德国的误解,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为了一个基本上没有多大利益关系的他国王储而拉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序幕,这里面其实有着更深的含义。作者在探讨这些问题之前,首先在第一章中对比了普鲁士(德国的前身),法国,意大利等国军队从17世纪以来的各自军事改革区别,从这些区别中我们能够看出普鲁士军队的战斗力的凶悍。而军队代表了一个国家发动战争的实力经济是另外一个重要因素),但是武力值的增长和德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匹配时候,矛盾就渐渐出现,在和平手段诸如各种国际会议没有办法解决德国的利益诉求的时候,战争的风险直线上升。

  我们可以通过本书感受到在上个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以及随后的冷战中欧美各国(包括苏联)为了各自的利益诉求而采取通过战争或冷战来解决问题解决冲突的方式其实已经收到广大人民反思。在这个反思的过程中,和平的手段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可,终有一天,战争会离我们越来越远。

  《暴力的衰落》读后感(二):20世纪以来欧洲转型带给我的反思

  历史是在同一个世界里,由人类在过去岁月里经历过的故事。这些故事的缔造者们或正义,或邪恶,故事的本身或精彩,或乏味,我们这些看客十分敬业关注着故事情节是否曲折人物主角是否伟大结局是否圆满,我们痴迷自己的看客身份,在对这部过去的历史品头论足时,却很难推己及人的思索,除了故事,历史究竟为我们留下什么。

  这本《暴力的衰落》,是中信出版社“前沿思想”系列的其中一部,本书作者是美国的历史学会前主席詹姆斯•希恩。作者专注于德国历史和现代欧洲史的研究,在本书中,我看到的不再只是20世纪以来欧洲历史的简单陈述和高度概括,我读到的是基于作者深刻解读之后,战争和暴力在欧洲这片土地上的迭代。本书在重点重述了20世纪以来的欧洲各国政治家,以及各国人民对于战争的认知变化,为我们梳理出了一条:由战争成就国家,到尽一切可能避免战争,这么一条清晰的脉络。

  我在认识一战和二战,以及冷战这段历史的时候,往往会被装备的进步,人员投入,战况的激烈程度,以及杰出将领的表演吸引,但通过阅读本书,我才发现,这样并不是读史的正确姿势。例如,在同样列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凡尔登战役时,在这场素有“凡尔登绞肉机”之称的惨烈战役当中,法军一共阵亡士兵37.9万,这在我们普通的历史读物当中都有记载,但本书紧接着指出,但在法国的统计当中,在这37.9万的阵亡名单当中,有超过10万名士兵被列入失踪。这一点是我在其他作品中从未发现的,而作者正是以这样的探索精神,告诉我们这失踪的10万名士兵,其实并非失踪,而是在战后,无法辨认到尸骨。以10万计的战士在战役中血肉模糊,无法辨认,战场上残肢断臂仿佛人间炼狱。这,才是历史的真面目

  由上可知,本书绝不仅仅是一部讲述历史的简单作品,而是一种融合了深刻思考,建立在历史真相之上的前沿思想。随着战争暴力的快速升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军仅士兵便阵亡超过130万,而其中有超过30万都是上文那种“死不见尸”的状况。本书指出,现代战争已经不是刺刀和步枪的战场,而是以大口径火炮为主的大规模杀伤武器的修罗场,人非草木,当经历了世界大战后的欧洲人们心境难道还会同尽享地理屏障的美国人一样平静吗?

  以上只是我在阅读《暴力的衰落》时的一些随感,阅读这样的作品让我感触良多,也引发我的深思,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部作品。

  《暴力的衰落》读后感(三):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从有人类国家历史以来,战争的阴影便一直笼罩在人们的头上。尤其是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更是将全球绝大部分地域绝大多数的人口全部卷进了战争的巨大泥潭中,除去数以亿计的人员伤亡以外,由于战争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更是无法统计。虽然战争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力,但是谁都无法否认的是战争带来的有关科技的创新、社会的进步却是史无前例的。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发源地欧洲,有关于对于战争认识的变化与转折及欧洲是如何从一个伤痕累累的战场变成了和平繁荣的社会,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暴力的衰落》的作者美国斯坦福大学迪卡森人文学教授、历史学教授詹姆斯希恩,长时间以来关注于德国和现代欧洲史,在本书中,詹姆斯希恩教授便对欧洲是如何重新思考国家地位,反对日益膨胀的军费预算,转而追求物质生活富足,社会安定团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这一问题展开了论述。本书从时间叙述的跨度从1900年一直持续到了21世纪初,时间跨度100多年,基本将近现代欧洲所发生的所有重大事件都涵盖了进来,对于欧洲社会对于战争的看法与思考及改变均有精彩的论述。在18世纪末期,欧洲社会进入一个相对战争比较多的时期,普法战争、拿破仑战争、德国统一战争,虽然就其规模而言与同时中国发生的动辄几十万人的战争相比,显得小了一些,但是对于欧洲来讲,仍然造成了相当大的破坏力。在这个时期,詹姆斯希恩认为,欧洲在这个阶段是在和平中准备战争的饿,有关于战争政策及国家政策等方面均较以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这个时期叫做在和平中准备战争是较为恰当描述了。

  从1914-1945年,欧洲经历了历史上最为惨重的两次世界大战,整个欧洲沦为了一个巨大的火药桶,没有人不在战争的残酷面前瑟瑟发抖,城市夷为平地、人口特别是青壮劳动力人口锐减,欧洲各国的势力在战后被重新洗牌。在这一时期,由于各种先进思潮的产生,民族主义势力的崛起,尤其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资本主义的欧洲国家带来了紧迫感。费迪南大公的被刺引发一次世界大战,大战过后,协约国对于战败国德国的过于压榨,也对希特勒及其纳粹势力的崛起起了推波助澜作用,最终导致了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战争铸就的世界可谓是实至名归了。

  经过了二战洗礼的欧洲,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并没有如人们所预料的那般早早的迈入正常发展的征途,而是在二战后不久便陷入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以美英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以东欧西欧为阵地展开了一场明争暗斗的军事竞赛。但是,也就是在这种奇异的状况下,欧洲的两个阵营竟然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和平的体系,在这个体系里西欧国家开始发生了转变,由有能力发动战争到对战争变得毫无兴趣,也就是变成了詹姆斯希恩口中所说的平民国家。这种转变带来的直接结果便是暴力的衰落,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发现,有许多东西重要性远比暴力来的重要,比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民幸福生活的提高等等。

  在《暴力的衰落》一书中,詹姆斯希恩教授为了充分说明他的观点,在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史实记载,虽然旁征博引,却并没有用很多带有学究气古板的语言来论述,反而是运用了大量的口语话得表达方式,因此读来显得颇有些趣味盎然了。 虽然在詹姆斯希恩的笔下,暴力的衰落更像是一种欧洲在剧烈变革后的一种自发的选择,但是抛开欧洲不讲,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世界并不是完全和平的,战争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就像我们老祖宗说的那样,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暴力的衰落》读后感(四):战争与和平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俗话说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战争与和平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同时对和平的追求又是我们一直一直不懈的追求。

  美国斯坦福大学迪卡森人文学教授、历史学教授,美国历史学会前主席詹姆斯·希恩在《暴力的衰落》一书里为我们描述了欧洲历史上最为重大的转变:从一个伤痕累累的战场变成了和平繁荣的社会。

  几个世纪以来,战争一直都是欧洲的代名词影响着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在二战之后,欧洲开始重新思考国家定位,反对日益膨胀的军费预算,转而追求物质生活富足、社会安定团结、经济持续发展的生活状态知名历史学家希恩就为我们解释了这一转变的深层原因,以及对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影响。

  作者以其惊人的洞察力和准确清晰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过去的100年中欧洲社会主要的人文和政治事件,从20世纪初的和平主义和军事主义运动、两次世界大战到柏林墙的倒塌,再到频受争议的伊拉克战争……作者震撼人心的讲述和深入骨髓分析向我们展示了暴力的衰落是如何改变欧洲大陆,使其旧貌换新颜,重现勃勃生机的。

  战争的终结并非国际现象,而是欧洲根据自身独特的20世纪的历史情况所做的选择,同时1945年后,战争的消失既在欧洲范围内催生了新的国际体制,也使新型欧洲国际得以诞生

  国家虽大,好战必然亡国;好战太久,必然会让人民渴望和平。而和平一直都是人民期待的,战争只是某些人名和权力的争夺,而这样的人必将被历史所淘汰,必将被渴望和平的人所排斥。

  战争与和平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而战争永远都不会有长久的生存环境,带给大家的不仅仅是伤痛,更是对经济发展的必然阻挡。和平,永远是我们追求的,也是我们不会轻易放弃的。

  《暴力的衰落》读后感(五):天平的两端

  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发展之中,经济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世界的和平和稳定,它就像一个天平一样,只有各个国家相对平衡时才会趋向于稳定,当它偏向任何一边的时候,带来的轻是各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严重的就是各国之间的战争,只有利益互有限制才会带来和平的发展。

  这本书就是已战争作为开头,通过两次世界大战带领我们进入近代欧洲世界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在人们的生活中,更多的是人们思想上的变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虽然很清楚,但是之前的铺垫更加的起作用,虽然没有开始真正的战争,各方势力却已经在暗中较劲,也就是在和平中备战,等到战争爆发的时候,各国都立即派出自己养精蓄锐部队投入到战斗当中,作为近代最发达地区,财政背后支持的必定是一个装备精良的部队,他们所带来的杀伤力也是之前无法想象的,经过这一场耗时已久的战争,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承受着经济上的巨大打击,城市被夷为平地,大量的劳动力削减,欧洲的势力重新划分,这都让蒸蒸日上的欧洲蒙上一层阴影。

  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各国表面上吸收了战争带来的痛苦,可是各种各样的原因又促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战胜国对战败国的过度压榨使得他们的经济受到严重的打击,以德国为首的战败国天平逐渐倾斜,民粹主义抬头,在经济大萧条的德国,他们的领导希特勒成为了他们的救星,在他的领导下德国再一次发动了战争,妄图以此弥补他们经济增长的乏力,但是欧洲的经济绝对不会因为经过战争而发生变化,而是在欧洲大陆未恢复的经济上又增添了负担,大量的城市再一次沦为废墟,人们再次感到了像第一次战争后的绝望,最终在战胜过的协约下,向战败国建立了长久的安全体系,即东西方的分割,东欧为社会主义阵营,西欧为资本主义阵营。

  一切似乎在按照着和平的方向发展,可是东西方的阵营虽然没有发生过实际的战争,大量的斗争却隐藏在背后,以俄罗斯和美国为首的两个阵营各自建立有利于自己的经济体系,向国民宣传自己的政治体系,天平没有向任何一方倾斜,世界又进入了和平的时代。

  在和平的发展中,人们不再时刻准备着战争,自然而然就考虑的是比生存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自己的生活究竟该怎样提高,有了自己生活的提高才会有国家的强大,这时候也产生了高福利国家,国家的重心不在放在时刻准备的战争上,而是如何在和平稳定的状态下建立高福利的体系,这也是暴力的衰落,全书翔向我们表明的观点,即战争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暴力衰落后才是人们的愿望。

  全书利用的是时间的顺序,从一战的备战期间到现在的生活,利用大量的例子表明人们之间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我们不必要弄懂许多的专业知识,只要了解例子之间的关系,就很容易清楚各阶段之间的变化和人们在认识自己国家心态的变化。

  《暴力的衰落》读后感(六):暴力在哪里衰落?

  战争与和平一直是人类需要面对的重大抉择,事实上在人类以往几千年的文明史上,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战争中度过,从这个角度讲暴力倒成了人类社会的主题。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战争(或可称暴力的极端)是阶级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阶段的必然产物,换言之战争不可能避免,而所谓国家仅仅是统治阶级的机器,必须用暴力机关镇压被统治阶级。因此翻开此书之前我就有先入为主的质疑,当然这疑问也指引我继续读完。

  本书作者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历史学教授,专攻德国历史和现代欧洲史。德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而整个欧洲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这为作者写《暴力的衰落》创造了条件。事实上,作者也恰恰以历史学家的身份娓娓叙述了1900年以来的欧洲的发展历程,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和分析着墨颇多,对20世纪前半段欧洲社会所充斥的好战、非理性、英雄主义做了充分的描述,作者看来这些东西导致无休无止的国家军备竞赛,加之为了保障自身安全或谋求利益扩张而进行的结盟使整个地区犹如火药桶,直至一点点火星引发战争。严格说每一个国家发动和参与战争都有其客观驱动而非自带原罪,包括二战中的德国,正是作为一战的战败国割地赔款超出其承受力的战败义务,客观上让希特勒执政并顺利推行纳粹政策。战争没有赢家,只是战败国输的更惨。作者也分析了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短短几年发生如此巨大的政治演变,并且以和平的方式进行实属奇迹,而这也是暴力衰落的证据。

  欧盟的发展低暴力衰落的结果,从最初的“欧洲煤钢共同体”到今天的欧盟,国家和民族解决问题的模式已经改变,从崇尚暴力和战争向以协商为基础转变,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发展,欧盟也是放弃暴力的典范。目前在欧美和很多地区活动猖獗恐怖活动,以及自古以来都存在的黑社会问题也是社会暴力的一部分,对于这些作者认为是政府治理失败和技术条件发展叠加的结果,并且持乐观态度,即随着暴力的继续衰落而逐渐解决。

  《暴力的衰落》观点成立也许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对于欧美发达社会而言。在占世界大部分的第三世界国家中可能还是生存之争胜过对暴力的抗拒,世界是复杂的,也许要更多的理论去诠释。

  《暴力的衰落》读后感(七):从战争史解密欧洲的和平战略

  文/王大宝

  看了这本书其实对战争有了不一样的了解。又想到了《三体》里面的“黑暗森林体系”。森林里面的猎手是没有办法建立起绝对信任的,所以要做的就只是让自己变得强大。发现威胁,消灭威胁。战争便是基于这种逻辑,而和平的逻辑呢?如果不是绝对信任,那就只有绝对威胁了。

欧洲的崛起

  中世纪之前的欧洲比我们看到的电影里面的场景还腌臜很多倍。无论是在科技还是社会发展,都非常落后。被现代人所唾弃的中医中药作为一种经验积累的医学救了中国非常多的病人,而在同时代的欧洲,他们还在用放血疗法草菅人命。

  欧洲的崛起其实源于海权争夺的胜利。陆权的时代已经过去,所以天朝在做上国的迷梦的时候,别人的脚步已经迈到了南美。在强权与贸易的推动下,经济与科技迅速发展。强权!划重点,强权便是战争的因素。(也就是咱们所说的帝国主义。)

  建立在直接掠夺基础上的国家崛起往往是飞速的。欧洲的每一粒米都沾染着血腥。而在近现代,欧洲又通过技术壁垒和贸易对第三世界进行掠夺。

行不通的老办法

  核威慑让强权无路可走,大家都有能力一起玩儿完的时候,帝国主义硬来就没戏了。(所以朝鲜才义无反顾的进行核试验。)技术壁垒和贸易的手段也由于互联网化而寸步难行。甚至在目前的中国,无现金化社会的比例已经超过了大多数国家了。而在某些领域,中国甚至超过了他们。

  这些问题让欧洲焦虑。在欧洲焦虑的时候,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利用人口红利进行发展,实现了产业更新。对于的技术的依赖已经越来越低。那么他们用什么办法竞争呢?

和平主义

  一个是由于自由主义与军队所需要的“军事纪律性道德”所冲突,强权实在是在他们国家玩儿不下去了。(内部原因)

  再一个由于他们对于第三世界国家的武力压迫已经不再奏效。他们转而利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进行争霸的道路。这就是以和平主义为基础的板块化运动。也就是欧盟的出现。

  和平主义原意并非完全因为爱好和平,我们从历史上可以看出来,从欧洲出现国家开始,欧洲就一直处于战争状态(并非全面战争)。高卢也好,罗马也好,都是以好战而闻名的古国。既然没有和平的传统,那么他们又为何要提倡和平?

  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战略和平”,他们合并成了欧盟,推动了欧洲的一体化。在经济总量以及资源上占有优势。他们热衷于结成利益联盟,以这种方式来对抗竞争的风险。冷战一直没有结束,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同样剑拔弩张。在和平的大环境下,国际社会发声的力度非常重要,话语权是他们的目的。联合国有五个常任理事国,中俄英法美,四个是资本主义世界,英法美三国属于盟国。

  《暴力的衰落》读后感(八):和平是主流,暴力是支流

  暴力是专制者的权力。在这个战乱仍频的年代,我们似乎只因为脚下的土地没有战火,而忘记了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的罪恶。

  虽然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但是胜利者不一定都是主观的,他们对于前朝的历史有些是出于真实的刻划,这本以二战之后的演变为主题的《暴力的衰落》则很好地说明了我们记录那些暴力,是为了让和平成为主流。

  作者詹姆斯的生平在本书中并没有大写特写,但这无关紧要,正如我们喜欢吃鸡蛋,未必要问这个鸡蛋的母体是谁?几个世纪以来,欧洲是战争的发源地,这话一语中的,的确我们因为战火毁灭的不仅仅是前人留下的文明,还有那些人心不古的思潮。我们希望通过对历史,特别是残痛历史的反思去发现影响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我们一步一步揭示历史本来脉络的过程中,去观望人性的丑陋。

  作者的洞察力是我近些年见过最好的,他能通过废墟与残垣去发现这里的战争有多么残烈,甚至就如当事人一样,知道对战的双方本没有深仇大恨,只是他们都被不同的思潮所洗脑,以至以为对方是魔鬼,谁知作为第三人,旁观者认为发动并推动战争走向高潮的人才是罪魁祸首。过去的一百年,欧洲社会的主要人文和政治事件,在作者的笔下,信手拈来,仿佛是自己家里的物什,每一件事件都有其固然的脉络,也让作者知道自己将这些物什巧妙地摆放,以至让我们有些断舍离的幻觉。

  本书的第一章就有石破天惊的意味,没有战争就没有国家,这个观点在今天开放的社会是正确的,但是只要是观点,就有人提出反驳意见,毕竟战争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毁损,也是对当代人心灵的叩问甚至是肉体的消灭。随着作者的思路,我们可以认识到欧洲的邦主制国体其实是很多战争的隐患或者说是陷阱,大家有着相同的肤色,也有着相同的信仰,为什么大家都想以统一为名义去行分裂的事实呢?

  作为亚洲人,对于向往和平与发展的民族,我们看到两次世界大战、柏林墙,应当是没有同感的,更说不上一些反思,毕竟那是一个遥远的所在,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建设好自己的国家、发展好自己的经济,让我们在悄无声息中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

  从来没有一个时刻让我们觉得自己强大了,觉得自己振兴了,在这个千载难逢的时代,我们需要的是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勃勃生机,是呼唤旧貌换新颜。

  平民国家的未来,是本书的后记,在这一章节中,我们犹如从一场恶梦中苏醒: 即使是最后的欧战,已经离我们很远了,我们不再希望欧洲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成为超级大国,同样作为平民社会,我们更多的是乐趣,是太平,是对未来的安静畅想。

  《暴力的衰落》读后感(九):被忽视的过程

  从古至今,战争从未停歇,为了利益人们失去了理智,但是同时战争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在历史上的欧洲,有着大大小小无数的战争,几乎每一次文化更替都和战争有关。作者通过本书把历史中战争的转变表现出来,通过每一次事件的起因与后果,把暴力的衰落过程直观的告诉读者。

  面对巨大的利益,人性往往会变质,也许一个人的本质并不是如此,这些战争也是有着能够提醒我们做人处事时该如何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如果凡事不考虑后果,只是在乎眼前的利益,最终哪怕是得到了权利,可能也被消磨得差不多了。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战争又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当时的政体等等一系列原因,这也说明了暴力的统治不会持久,人们早晚会起来抗议。

  我个人觉得这本书应该纳入到高中的教材当中,是一本综合性很高的教科书,也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去探索其中的一些知识理论。看着本书的时候,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听袁腾飞讲历史,和看明朝那些事儿一样,有意思。里面有常识性问题,也有专业性问题,全面的解释使我们完全学会这段历史。

  了解历史对于现代人有一个弊端,就是有很多事情我们无法去考证,大多数研究都是通过历史记载,而谁又能证明记载的那个人当时是什么心情呢。很多时候我们也不可能进入别人的内心去想他所想,所以我们能做的只是猜测,最终得出一个我们最想要的答案。但是张玮不同,他会用客观的方式去记录,写历史的人多得数不胜数,要是想写出一些新颖的东西,就必须加入个人看法。如果想要了解一段历史,就必须多翻阅资料,根据不同的记载和不同人的推论,最终得出来的结果都不应该被排除。

  可以从书中看出,在二战以后人们就开始反思了,逐渐走向了相对和平的道路。可是就算如此,战争依然没有完全停歇,不过可以从中学到的是,盲目的去争夺而不去自己创造,这个文明是不会长久的。这是一本典型的宏观角度的历史书,这更需要作者的广泛积累,在如今碎片化阅读的时代,这样的书显得尤为重要。这本书不仅记录了历史的进程,也教会了我们以一种新鲜的眼光去看待历史,并赋予了历史新的定义。

  《暴力的衰落》读后感(十):欧洲的暴力是真的衰落,还是认怂了?

  之前看阅兵式的时候,总是很感慨: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阅兵真是完爆其他国家的“散兵游勇”,尤其是一些欧洲国家,那阅兵堪比民兵出操(不是歧视预备役,只是打个比方)。当年的列强们,现在怎么没有了风采呢?

  往大了说,是国际秩序的不断规范,少了很多恃强临弱;往中了说,现在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谁还研究暴力解决问题啊;往小了说,各国人民本来就是有着深厚友谊的,大家又没什么仇。但,真的是这样吗?欧洲真的就自然而然的放弃了暴力?战事不断、侵略不断的各大“帝国”真的就在军事上衰落了?

  为了解决这些疑问,看了本深入探讨欧洲暴力问题的书——《暴力的衰落》——战争与和平,现代欧洲的转型。这本书从文化、国家、民众、战争等维度,展示了欧洲从一个暴力恒生的大陆转换成平民社会的过程。

  作者詹姆斯·希恩是美国人,斯坦福大学人文和历史学教授,专门研究德国和欧洲历史。在这本《暴力的衰落》中,他用详实的资料和数据,展示了欧洲的巨大变迁。接下来我们先看看书中的内容:

  其实说起欧洲历史虽不像说我们自己历史那样信手拈来,但或多或少也都知道点儿,毕竟现在世界的主流文化是受欧洲影响的。但是真较真的看看欧洲的一幕幕,还真是血泪沧桑,每一步都是打出来的,而且打来打去是家常便饭。

  国家是从战争中走出来的,这对于欧洲现在的格局来说很能说明问题。欧洲从古希腊文明开始,就没有什么国家感,都是城邦、种族、家族在发挥能量。这也奠定了暴力的根源,想解决问题就得打。这个思维也根植在各个民族的内心,直到一个强权征服了其他各方,才能有个短暂和平。可惜这些强权往往都会随着强人的陨落而消亡,接着到来的,依然是不断的战乱。

  这个局面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集中的爆发了出来,人们在战争与和平间徘徊的时候,大多数人选择了用战争解决问题,用战争划定国家版图。而伴随着各种革命洗礼的欧洲,各个国家间彼此都虎视眈眈,各怀鬼胎。最终,这些暴力因子,用一场最惨烈的战争呈现了出来。但是一战打完以后,欧洲人有些蒙了,因为太惨了,人都要打没了(欧洲人口本来就弱,但是打仗是不含糊的)。

  承受不起的战争灾难,让欧洲人开始犹豫,对暴力有了顾忌。但是一战并没有把这个问题解决好,由于战后的分赃不均和欺凌战败国(德国),导致了法西斯势力的爆发。所以在短短20年后,希特勒让所有欧洲人为当初的选择付出了代价。细节就不说了,总之结果是让欧洲人彻底的陷入了暴力恐惧症。

  而且,二战之后,美国和苏联的强大武力,也让欧洲放弃了暴力倾向。这个过程其实也很微妙,其实并不是多么不想保持暴力优势,而是以欧洲国家的能力,已经没办法再把事情闹大了,谁让他们始终无法形成统一合力呢。什么北约、欧盟也就是那么回事儿,各个国家之间依然是勾心斗角。所以我觉得,掀不起浪,是暴力衰落的无奈之举。

  各种遗留问题的始作俑者,欧洲在很多乱七八糟的事儿上都有责任。《暴力的衰落》中只说了巴尔干地区和一些非洲国家,其实在印度、在南美、在中东……都受到了欧洲的不利影响。这个问题其实也不难解释,本身欧洲就是一个分裂的打来打去的状态。最后当他们不能维持暴力的时候,也在曾经的殖民地区制造了同样的混乱。

  有一个叫劳伦斯的英国人,曾经想努力在一战后促成阿拉伯世界的统一,但是最终阿拉伯的走向是被那些谈判桌上的政客操纵,推向了不可知的方向。随后面对一些无法控制的局面,包括像恐怖主义这样的威胁,欧洲国家也显得很无力,这并不是欧洲的作风,而是欧洲在暴力能力丧失后的自暴自弃。

  很显然,以上的分析很多是我个人的看法,并不是本书的核心观点。希恩的看法是暴力的衰落是欧洲政治和民意的走向,但我觉得,欧洲现在暴力的衰落,恰恰是曾经暴力的过度膨胀导致的崩溃。

  很多人说中国人在明朝就已经到了非洲,但是只做了些赔钱赚吆喝的事儿(先不说朱棣安排郑和下西洋的本质目的);再看看人家欧洲,一路打一路杀,弄了多少殖民地。这是和平与暴力的区别,也是深刻的文化和政治的映射。现在的世界秩序看似来自欧洲,但未来真正稳定的世界秩序绝不会是当初的暴力先行。

  所以当从西方视角看待欧洲暴力衰落的时候,可能有很多对暴力的反思和对和平的向往;但是从我的视角看来,和平本来就在那里。只是欧洲曾经觉得暴力好使,就用了;现在他们发现暴力不灵,就怂了。

  欧洲大变革:《暴力的衰落》

  ——END——

  我是削寒,状态管理践行顾问

  让我们一起:思考未来&践行当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