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小丑,马戏团的眼泪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小丑,马戏团的眼泪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3-26 20:5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小丑,马戏团的眼泪经典读后感10篇

  《小丑,马戏团的眼泪》是一本由陆支羽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丑,马戏团的眼泪》读后感(一):读走心的影评,看经典电影

  我是一个伪电影迷。

  似乎我很久没有正儿八经的去看一部电影了。最近一次走进电影院看电影还是过六一时陪家里的小淘气看的不知道是什么的动画电影。一群小孩子看的兴高采烈我却只能在黑暗中翻着手机找出一本电子书来硬着头皮强迫自己阅读下去,以保证这一个多小时时间不被浪费掉。

  罗胖子在2017年的罗辑思维跨年演讲中曾说,如今的电影票房大不如从前,主要的原因是看一部电影所耗费的时间太长,而时间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实在是太过于宝贵了。且不说自电影发明之日起,这世界上已经拍摄出了多少部电影,就是每年新出的电影,若是每一部都看的话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在众多的电影中,如何既不费时又不费力选择出适合自己看的好看的电影?我的办法是看影评节目,读影评文。

  《看电影》杂志曾经被我订阅了好些年,央视的《第十放映室》也是我十分喜欢的节目,各种影评的书籍文章也都是我所热衷的,对于微信上的很多影评公众号,我也是加了关注的。

  没有时间筛选电影?那么让影评人来帮你选啊!

  没有心思去琢磨透电影中所要表达内涵?还是让影评人来帮你分析啊!

  有时影评你会发现,影评甚至比电影本身更好看。

  我这人头脑简单,一般的片子看看还行,若是遇到烧脑电影和文艺片,我的脑细胞就变得很不够用的。因为。可是往往只有这类的电影才是值得耐下心来花费时间去看的,既不想花费太多的时间去琢磨,又想要理解导演编剧意图,那么我是必须要去看影评的,否则很难理出头绪。

  《小丑,马戏团的眼泪》是资深影评人陆支羽所写的本影评集。书中共收录世界电影史上二十三位传奇导演的作品,为读者深度剖析这些知名导演经典电影作品,讲述他们与自己电影作品的故事,与你一同分享那曾经的光影时光记录

  此书中的每一篇影评,并没有单纯的只是针对一部电影而作,而是将一位导演的代表作品进行分析讲评,解读该导演的电影风格创作特色。这样的影评讲解,并非是将导演所要表达的内容直截了当和盘托出,而是通过对导演的介绍,让观影者自己去感悟体会他们的作品。看过这些在带着感觉去看电影,就好像是提前上了一堂预习课,相信很多人会感到轻松许多,也更容易被这些电影作品所打动。

  最后提一下这本书附赠的书签。类似电影票设计的书签上排列出了四十六部电影。这是陆支羽强烈推荐的必刷电影。作为伪电影迷的我来说一部分听说过没有看过,剩下的那一部分连听说都没有听说过。

  为了能够让自己早日把“伪电影迷”这个称谓前面的“伪”字去掉,我决定接来下日子早日将这四十六部电影打卡完毕。

  《小丑,马戏团的眼泪》读后感(二):电影虽已落幕,但对电影的爱并未结束

  偶然一个机会,我看到一部老电影《国王的演讲》,影片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英国国王乔治六世从小患有严重的口吃,多少名医都没有治好他的疾病,最后,在一位心理医生莱昂纳尔的治疗下,终于克服心理障碍发表振奋人心的演讲。这个简单真实的故事之所以能打动我,首先就是因为小事发生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身上。再次就是只要你付出努力,不管多么严重的心理疾病都可以被治愈。很少有电影一开始就吸引住我的,这部影片没有美女,没有硬汉,没有高科技,但我却连看了三遍。我们不是什么重要人物,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我们想弥补自己的不足,想解开阻碍自己进步的困惑,可是真的很难,我们会反复地确认自己不行,不行,真的不行。其实呢?每一个人都是从不行开始的,明知道只要有了自信心,前方就是一片艳阳天,而捅破这层薄纸的勇气,我们大都不敢有,还怎么能挑战自己呢?英国国王乔治六世,他也是一个人,不管他多么高贵,他都摆脱不了心里的那个懦弱,直到莱昂纳尔给予了他战胜自己的力量。影片的结尾,乔治六世说,谢谢你,我的老兄。感动得我差点掉泪,要知道,从不信任,排斥,到最后的老兄,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两个人从陌生到熟知的过程,如果一辈子,有这样一个人,为了帮助你,能够忍受你所有的缺点,不贪图你的荣华富贵,那这个人一定是你的亲人

  写了以上这一大段文字,主要是向大家推荐陆支羽著的《小丑,马戏团的眼泪》。大家都知道豆瓣有书评群,其实还有一支庞大的影评群。陆支羽就是资深电影爱好者著名影评人之一,在这本书中精选了23位世界著名导演及其代表作品,142部至爱的电影片单,带领大家一起体验电影的迷影人生。除了我们熟悉的杨德昌、蔡明亮中国导演,书中还包括伯格曼、阿巴斯、阿莫多瓦、今敏、法斯宾德、费里尼、小津安二郎、帕拉杰诺夫等外国著名导演。书中还收录了对第53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影片《八月》导演张大磊的采访等等。作者说:“世界就像一个巨大的马戏团,每个人都是带着面具的小丑,而电影给了我们再造幻想、重塑灵魂、直面自我的另一种可能。”这回,大家该知道为何开始我会写上那么一大段了吧,《国王的演讲》一举获得奥斯卡四项大奖,足以证明好电影就是好电影。

  小的时候我就喜欢看电影,因为那时还没有电视,有了电视之后,大家看电影的次数越来越少了,毕竟躺在舒服的床上看电影,虽然效果不如剧院,但是不用挨冻,不用买票了。让我我再次走进影院还是3D、4D甚至更多D影片的诞生,电影改革之后,摄像技术领先了,暂时电视还达不到这样的效果,如果想看到震撼的影片,只能再次走进影院,所以才有了《战狼Ⅱ》逼近60亿票房的记录,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然而就在2017年发生了,这部影片鼓舞了无数的中国人

  写书评的高手都是旁征博引,读一本优秀书评,能够知道作者知识储备有多强大。当你读了陆支羽的《小丑,马戏团的眼泪》,才会发现,其实更应该佩服这些影评作者,他们同样拥有巨大的知识储备,不仅对导演的所有作品了如指掌,还对他的创作风格,以及一生中最佳作品的创作过程,甚至将其同类型的作品一一比较,这样的影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影评人。说道这里,我觉得自己欠缺的太多,虽然我写得是书评,但是与这些影评、书评高手相比,我的差得太远,书虽然看了,可是对于作者,对于作者创作的目的,还有这本书的亮点,给大家介绍的并不是很透彻,甚至都停留在表面,感觉自己太不敬业了。

  选这本书来读,是被书的名字吸引,当然也是先读了这本书的简介,知道是一本影评集,所以迫不及待地就选择了,读过之后收获很多,这本书中介绍的很多影片我都没看过,看了作者的介绍和推荐,有时间一定得翻出来看一遍。这里应该感谢伟大互联网,不用走进影院,不用担心错过了就看不到了,只要你想看,总会找到精彩的影片,虽然无法达到影院的传奇效果,但是可以随时看自己想看的影片,这是不是时代的进步呢?我很庆幸,电影虽已落幕,但是对电影的热爱不会结束。

  《小丑,马戏团的眼泪》读后感(三):孤岛与飞鸟

  01

  我真正开始接触电影,是在上大学以后。三年多的时间里,阅片量800+,自诩这个“战绩”已经超过身边的半数同龄人了,但在看到电影随笔《小丑,马戏团的眼泪》时,我才深刻意识到自己的眼界是多么的狭隘

  作者陆支羽,资深影评人,阅片量8000+,坚信“活着的影迷是未完成的电影史。”

  《小丑,马戏团的眼泪》收录了23位传奇导演的吉光片羽,以及作者陆支羽至爱的146部影片。

  02

  这几年我对于“电影”的感情经历了很大的起伏。

  从前,我宁愿看几百集的电视剧也不愿看几百分钟的电影,总觉得,一个完整的故事,通过电影表达出来的效果始终不如电视剧来得深刻细腻特别是对情感的拍摄,我喜欢自然而然细水长流爱情模式,而电影,想在短短的几个小时内拍出隽永悠长的意蕴,且让观众觉得男女主角之间的情感是爱情而不是荷尔蒙作用,着实有些不易

  所以我想,在我这三年的观影清单里,能够排在前十的,有九部都不是纯爱情片,相反,他们更侧重于对剧情社会人性方面的探讨。

  03

  假如有比时空穿梭更靠谱的延长寿命方式,“看电影”一定算一个。

  我们身在一处,视线却已越过高山、趟过河流思维纵横驰骋广阔的疆土,还能将自己代入到电影演员上,体验另一种人生,想想真是妙不可言呐。然而,当放映室的灯光亮起,荧屏缓缓落下黑幕,我们的光影之旅便暂告一个段落了,观影人都收获了什么,我们能从网络上大大小小的影评里窥见一二。

  “看似历经万般神迹,最终都逃不过生活本身。”陆支羽在序言里提到:“我从来不信我们的生活会有什么拨云见日真相,电影也无法带给我们这些……我相信,电影带给我的那些为灵魂造梦的动人时刻,从来都不曾丢失……”

  04

  爱看电影,然后将爱好变成职业,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与此同时,也必然要承受那些来自甜蜜的“负担”呐。

  一直很好奇书名为什么叫《小丑,马戏团的眼泪》,想来,应该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书名取自文中书写费里尼导演那一章的标题,并且陆支羽最爱的电影是费里尼执导的《大路》。

  二是对陆支羽这样自恃痴狂的影迷,电影的手把他牵引到电影的王国——北京,就像马戏团牵引小丑,“马戏团到哪里,小丑就义无反顾地跟在哪里。”

  05

  《小丑,马戏团的眼泪》中收录的导演,有八成以上拍摄的电影表达的都是属于这个时代的“残酷物语”,它们像一股巨大的黑色暗流,席卷着荧幕内外的人们。比如日本导演寺山修司影像里藏匿的情欲、乱伦、恐惧绝望;韩国导演洪尚秀影像基调里的晦暗、阴郁、残缺等等。

  是不是被外界赞誉越高的电影大师人格往往越特立独行

  想了解一个导演,一定要先去看他的作品,这些电影作品,通常是导演内心真实影像的投射。像是台湾导演杨德昌,作为一个悲观主义者,你看他的作品也是如此,充满悲剧性的张力;像是非学院派导演金基德,早年一度混迹圈外当苦役、遭人凌辱痛打,造就了其后电影里沉默寡言的风格……

  06

  “有个性的电影不可能取悦所有人。”获得过金棕榈大奖的泰国导演阿彼察邦如是说。

  一些独立电影人,在官方电影圈里一直保持着独立性,这种独立性最显著的一个特征是:不取悦大众,不迎合市场。他们只为自己拍电影,遵循自己的内心。

  千帆过境,有一种“返璞归真”悄然在大师们的镜头里呈现,换言之,他们不再致力于“观众爱看”这一条件,转而趋向释放自我喜好

  如若每一个人都是一座孤岛,有那么一群人,执起光影,采撷天马行空灵感片羽,泼墨写意的天空,像是孤傲的飞鸟划过苍穹,留得余音横亘万古碧廖。

  -THE END-

  《小丑,马戏团的眼泪》读后感(四):在电影这个马戏团里,走心的人才是小丑

  我本身是学习电影的,看到作者提出“看电影看到死”这个观点的时候,我瞬间想起了我们班的班长。电影是一门艺术,对于电影的狂热爱好者多得是,然而学习电影的学生也是存在着两种极端的。一种是特别喜欢电影,所以高考时就给自己定位,这一辈子都贡献给电影行业。另一种是学艺术分数线低,好找大学,很不幸我是后者。但是在接触了电影之后,我逐渐热爱上了这门艺术,有一段时间真的是看了一部好电影之后,就会去了解电影的导演和演员,从而又有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电影出现,总之电影是怎么也看不完的。

  这本《小丑,马戏团的眼泪》是作者陆支羽将自己对电影的喜爱,用他眼中的23位传奇导演来讲述出来。作者本身是一名影评人,从这本书的内容看来确实对于每部电影都有很深入研究独特见解,这本书是综合了导演与他们指导的影片而结晶出来的影评。作者说他看过8234部电影,还有18451部电影想看,从这个数据看来,作者简直是对电影到了一个痴迷的地步,甚至是有强迫症,我想他就算看一部烂片也会坚持看到最后,否则这些数据之后该出现小数点了(开个玩笑)。

  对于每样事物人们都应该保持不同角度去看待,有些时候是当局者迷,导演未必就比外行人对电影看得透彻。当我们学习一项技能的时候,我们就会收到很多限制,因为很多基本原则都是其发明者还有时间总结出来的经验,我们必须在遵循这些经验的同时去创新并做出自己的风格。那些影评人、观众未必就懂得内部是如何运作的,但是他们对于发现问题眼光却是十分犀利的,他们去电影院看一部电影是花了钱的,他们不会抱着看同行人成果去学习知识的心态去看,而是会带着我花了钱,希望不要水的心情去看,这本身就是一种批判的眼光。我看影评也从来不会只看专业人士写的,而是综合所有人的看法,最终筛选出可学习的点。

  作者看这些电影都做了比常人更多的研究,他会去了解导演的创作动机,他选择的电影也都是很有代表性的经典电影。其实这种经典电影很难去评论,毕竟有的都好几十年了,各路人士都对其表达过看法,所以作者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特见解,是很难得的。

  《小丑,马戏团的眼泪》读后感(五):影评人一成不变的矫情

  “无论死期早晚,孤独的存在永远是人类的宿命本质。我们固然能够共享物质生活,却注定无法共续精神命脉。”所以说孤独的感受是相同的,因此我们能因为一件事物产生共鸣,但孤独的形式是多样的,每个人都躲在黑暗的角落抱守着各自的意识形态,独自忍耐,踽踽独行。或许总有那么几本无可奈何又不知所谓的小书用来凑单,又或许看见这么一本丑陋却不得不用大红色封面的扎眼电影人合集总会想起当年那些个矫情的文字。但真的翻开来发现跃然纸上的依旧是我离开时玩剩下的意识流,文学水平几乎毫无长进还是免不了大吃一惊。难道现在这个时代影评人都不需要进步的么?文字功力这个样子怎么好意思出来混社会?通篇的“孤独”论调,全世界看电影拍电影演电影的内心多少存在着那么点寂寞的味道,不然深更半夜排遣个什么劲?但有必要一口一个“孤独”,张嘴闭嘴“独孤”么?我一直执着于真正的痛苦总伴随着“不得不”的必然结果,不想却只能囫囵吞咽兀自忍耐,其中的情绪不言自明。所谓掩映在字里行间不见光的细枝末节,才是一个好作者真正拿手的好戏才对。既然是凑单产品,自然买之前没去关注目录,甚至没发现一本书竟然妄图装下23位导演,也是好大的口气。没有特别关注法斯宾德、帕索里尼、大岛渚和希区柯克,顺着时间一路向下,结果这几位只各给十页的篇幅能道出个什么所以然?不能怪我总在抱怨的,只不过现代人真的越来越不注重字词的选择,就更别提音韵平仄的转换了吧。那么好的母语,竟如此恣意浪费,暴殄天物。

  《小丑,马戏团的眼泪》读后感(六):寒夜里需要温暖人心的力量

  不同的电影,带给观众不同的观感体验,影片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导演,编剧,演员,剪辑等等各方面的完美结合。电影,一门艺术。导演是这门艺术的灵魂所在。用眼睛通过影片去感受不一样的历程。

  这本陆支羽的《小丑马戏团的眼泪——世界电影史23位传奇导演》用作者自身的视角通过对23位引起触动的导演电影作品来阐述作者的个人领悟。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大众的观感,但对电影的认识却可避免失去狭隘的偏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思想上的多样性,影片也花样繁多,良莠不齐,不把有限的生命浪费在影片的选择上,读读影评人陆支羽的这本《小丑马戏团的眼泪——世界电影史23位传奇导演》可以节约不少的精力和时间。

  迷雾会让心灵无所依,寒夜里需要温暖人心的力量。真正经典的流传于世又历久弥新的影视作品还是那些不流于世俗不迎合权贵,敢于真面生活中的悲惨与黑暗面的作品。弗里尼,金名费德里科·弗里尼,他的纪录片《小丑》,经典名作《大路》,本应“带给世人欢乐的”小丑,却孤苦伶仃,拥有卑微的最纯真最温情的感情力量成为悲剧生活的牺牲品。

  虽然毫无尊严的苟活着,却仍渴望人间温暖的小丑,瞬间的欢愉成为生命中永远的难忘。弗里尼通过小丑的悲剧揭示的是世间冷漠的人性终将毁灭所有的现实。弗德里尼·弗里尼因其卓越的现实主义作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门铸造了弗德里尼·弗里尼勋章以示纪念。

  观看希区柯克的影片带给我的又是另一种情感。虽然世人眼中希区柯克性情乖僻不易接近,他的作品通过演员的精湛演技来表达出想表达的主题。人类通过各种形式来寻求价值的体现,戴上各式各样面具的人使人类的道德拥有彻底沦陷的借口。陆支羽作为资深影评人,以其对各类导演作品独特理解揭示深层次的人类精神世界和人性黑暗的不可理喻的选择。

  影片是最直接的能给人以强烈视觉刺激的载体,导演对体载的把握,对生活的感悟,对其自身思想内涵的展示能力,决定影片的内涵。

  悲剧性的结局往往会搅动很多大众的漠视情怀,由此商业片的成功或多或少有去迎合大众的趣味,能真正主导自己的导演,成王败寇,非常残酷;要么如本书中的小丑一般,成为马戏团的眼泪,要么功成名就,真实传递出感悟。

  《小丑,马戏团的眼泪》读后感(七):你为什么热爱电影?

  我看书速度不慢,但是,《小丑,马戏团的眼泪》我看了好几个晚上。怎么说呢?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电影的书,也不仅仅是一本随笔。在他的文字里,我的确是在重温自己看过的电影,这是一本基于电影的文集,但是抛开电影这个媒介,我喜欢他的文字。

  在豆瓣写书影评有几个年头了,所谓的豆瓣红人,我几乎也都知道,他们的文字我也经常看到,但是陆支羽对于我来讲真的不算熟悉。我是从那篇青海西宁FIRST影展《独家专访张大磊》开始关注他的。当是时,西宁FIRST影展刚结束,大磊哥的电影还没有走到金马奖那么远,我记得他那篇文章的题目是《青海西宁FIRST影展的遗贝》(现在已经更新)。当时,《八月》目录下的影评只有一两篇(不算我看完之后写的那篇)。人大概就是这样,有些共鸣是不需要讲出来的。《八月》后来得了金马奖最佳剧情长片,关注的人多了起来,但是我们都懂得,锦上添花是一回事,但是它还在默默无闻的时候,人们对这种小众文艺片的欣赏,往往是发自内心的,是最真挚的感受。

  每个人对电影的体悟不一样,有人说好的电影,有人不喜欢,有人坚持不下去看的闷片子,却让有些人在电影院泪流满面。那是因为,每个人的人生经验不同,而且,你不得不承认,人类对这个世界的体会是千差万别的。电影从某种程度上讲和书籍是一样,千人千面,同一部电影,创作者创造的神迹也许自己都没有发现,却在观影者心中开花。现在我不说电影,我说的是文字。说的是一个爱电影的人看完电影的感触,化作一个个方形文字,然后在传递到我们眼前。

  特别喜欢他的序言“雾那么大,你要去哪里?”

  我已经记不得是哪一部电影让我爱上电影,也记不得是哪一部电影让自己萌生了用笔去抒发对电影的感悟的冲动,但是,那种模模糊糊、朦朦胧胧的感觉一直都在。就是那种你明明知道热爱的结果是孤独是落寞,但是你依然要去热爱的感觉。

  让我动容的是那句“小丑,就像马戏团的眼泪。”我从来都没有看过真的马戏,但是小时候,会有马戏剧团带着大篷车在各个城市辗转。我每次看到表演的侏儒和动物都会很难过,这种难过是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同样让我难过的还有小时候走街串巷的耍猴。猴子将众人逗得哈哈大笑,我站在人群的缝隙,心里有说不出的难过。一直以来都觉得小丑的面具之下,永远是一张悲伤的脸。在喜与悲之间,是没有真正的距离的,因为看不到所以快乐,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虽然也和大多数人一样坐在巨幕影厅看大片,但是真正爱的始终是文艺片。那种“慢”的感觉才能恰好打在心上。不过,陆支羽书里大多数影片我其实都没有看过。小津安二郎的电影也是去年刚刚开始看,《大路》《四百击》《野草莓》都没有看过,算不上骨灰级的影迷,虽然看片量也还算可以,但是总觉得和真正“电影爱到死”还是有距离。

  看陆支羽的影评,是实实在在能感受到爱电影到骨子里的那种爱。说实话,这种爱,还让人很嫉妒。

  杨德昌说,电影发明了以后,人类的生命至少比以前延长了三倍。依然记得《一一》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看完之后,很久很久走不出来。电影,真的让我们在里面获得了至少两倍不同的人生经验。

  《小丑,马戏团的眼泪》读后感(八):《小丑,马戏团的眼泪--爱电影的人的“在乎”》

  “很长一段时间,我常以流泪小丑自喻,甚至暗自觉得,这个世界就像一座巨大的马戏团,而每个人都是戴着面具的小丑。”因此,当小丑真情流露的泪水打湿眼角画出的泪滴,我们才会惊觉,那个我们终究无法触及的灵魂如此孤独,它企盼的幸福那样模糊。由此,我们记住了书中提到的《大路》这部电影的种种,也记住了费里尼。

  然而,造就一段段电影传奇的人又何止费里尼一个?说起来,电影本身常是让人得以假借休闲的名义,在几个小时内通过天才的故事灵感、演员的杰出表现、时代或明或暗的背景解读等因素,从而获得超越自己的体会的造物。因此,在造就真正的好作品时,导演--作为电影最终呈现形式的主要创作者--他们的命运会自然化形,巧妙地融入在内,好把想倾诉的爱和毁灭都藏身其中。而每个经由电影的魅力感受到震撼,并决定进行解析、重构后的自我,必需从内心迸发出一股向死而生的勇气,才能平静地读着作者陆支羽是如何将费里尼、杨德昌、希区柯克等大师的世界剥开,以真切却如电影般饱含镜头感的文字,将大师们的经历和作品中的“有限温存”写出头尾来。由此,我们在作者对诸多电影情节的简要叙述和对比分析中读到23位导演的独特人生经历和理解,又从每位导演在人生的坚守和沉淀中认定的电影道路指引他们拍出的电影里,看得到他们想“留下”的一切。他们创造,也在否定;他们剥离痛苦,也是为了纪念重生;他们也许会用与众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很多事,却始终希望一些人能就此惊醒。他们借此重新投入爱恋、超越孤独,却终究让自己也变成了一团让世人更无从分辨如何找到幸福的迷雾。这时候,正好坐下来,一边看着他们创作拍摄的“老电影”,一边用手捧起这本书--就像他们也陪坐一旁,正以最可能接近自身灵魂深处的口吻,向你讲述他们被时光已经冲得或浓或淡的、当初也会爱上这部电影的因由。解语者可以会心一笑,眼神超然,一口气轻轻呼出;懵懂者可以将其埋入记忆,等待一个触发点的唤起,直到豁然顿悟;不结者久久无语,从此会分外偏执地不再看这个导演的作品,而阴差阳错间,这个导演却被写入其记忆里最不刻意去记但最难忘得彻底的名录。

  所以,如果再看到那些以小丑自况、在世人面前铺陈得开世间百态的天才,请时刻仔细地关注:就在他们眼角画出的泪滴旁边,直到他们真正属于自己的泪水流下、与妆容重叠之时,不必急着帮助擦拭,以“帮助”他们保持那些本是“装”出来的样子,而是等待泪珠坠落,用手珍惜地捧住--因为,越是爱上电影的人,对世间值得珍惜的一切,都不能再选择不在乎。

  《小丑,马戏团的眼泪》读后感(九):《小丑,马戏团的眼泪》阅读指南

  拿到此书后,我查看了一下作者的履历:陆支羽,资深影评人,电影从业者。自媒体“看电影看到死”主编,鲸鱼放映室联合创始人。第十届西宁FIRET青年电影展初审评委。坚信“活着的影迷是未完成的电影史”。很多标签,但我还是对作者知之甚少,唯有在通读全书后,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字里行间内能感受到他对电影的那种爱到骨头里的真挚,他也当之无愧能说出:“死在电影院,是影迷们最大的梦想”这句话。

  《小丑,马戏团的眼泪》这本书,分为三部分:23位导演的吉光片羽、独家私人专访与私人推荐片单。

  对于这本书的阅读指南,我认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

  对于骨灰级电影迷来说,相信对于书里所收录的导演都能做到如数家珍,那么就能够在书里作者所写的众多导演的作品中找到共鸣或者引起思考。陆在对这23位大师的勾勒中,不仅对大师的众多经典作品做出评价,挖掘出更深层次的东西,从很多角度对作品注入了很多新的思考,而且在对导演的追念中加入了自己的故事,正如《伯格曼: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篇文章中,他说道:尽管与宗教隔得很远,但死亡我是懂的。他讲述自己这几年重看伯格曼的电影,都会想起自己在外婆葬礼上“直面死亡”的那个瞬间。在见自己外婆最后一面时,伸手触摸外婆额头尝试感受她一点残余的体温时,沁入掌心的彻底的寒冷不由得使他想起伯格曼电影里那些冰冷的尸体,想起幽灵马车,想起手持镰刀、收割灵魂的死神。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正是因为他们能直击观众的灵魂,他们太清楚观众想看什么。

  所以对于骨灰级电影迷来说,本书无论从哪一篇开始,都可以立刻“入戏”。对于陆支羽在“私人推荐片单”这一部分,可以酌情挑选,找自己有感觉的影片看。

  而对于电影小白来说,不想仅仅只停留在电影很表层的方面,想对电影能有更深刻的观影体验,我认为在看此书时,可以先入手“私人推荐片单”,如作者般有大量的阅片数,再来看此书的“23位导演的吉光片羽”,才能对文章,对电影有更深刻的印象,更能接近导演要表达的核心,否则,阅片量少,或者甚至根本没听说过这些大师,那么可能会觉得作者说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了。

  我自认为是电影小白,所以在看此书时,我只挑选了那些我认识的导演来看,作为希区柯克的忠实粉丝,我几乎看过所有希区柯克的电影,在阅读《希区柯克:抓住后窗那个偷窥狂》这篇文章中,跟随着陆支羽的文章,我仿佛又重温了一遍又一遍的电影,当初看电影的那种心情、那种氛围,仿佛昨日重现。这是一种特别奇妙的感受,这也就是我推荐至少要了解这些导演的作品后再来看这本书的原因。

  而无论是骨灰级电影迷,还是电影小白,都可以在此书的第二部分“独家私人专访”

  中找到乐趣,这里收编了作者对三位当代中国青年导演的访谈,张大磊的《八月》、张涛的《喜丧》和马凯的《中邪》,在这样一本大师云集的作品里,出现这三位后辈,似乎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有点违和感,但正如作者所说:即使如今已然不再是大师辈出的美好时代,但希望终归是有的,因为爱电影的人永远都生生不息。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可以窥探出当代中国青年导演是如何拍电影的,在拍电影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以及他们对拍电影是抱着一种什么样的态度的。把这一部分当作猎奇来看更为合适。

  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集影评为一体的影评书,通读之后发现实则不是。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此书只收录了23位导演的吉光片羽,而值得书写的还有太多。我自认为这也是此书的一个美中不足的地方,正是作者试图收录更多的大师到此书中,使得对每个导演的一些作品没有展开更多地去描述,显得有些仓促,让人颇有些意犹未尽。可是,我转念一想,作者这样的安排也有他自己的道理,不对每个导演的作品着过多的笔墨,只是抒发自己对这些大师作品的品赏。若是能因此而引起读者的兴趣,使得读者亲自去观看大师的作品去一探究竟,这样难道不是更能深刻地体会到大师作品的精髓吗?所以,在这里,对23位导演死亡吉光片羽以导读式表现出来,却又在情理之处了。

  23位导演,各有各的闪光点:有小津安二郎,像豆腐师傅做豆腐一样“打磨”电影,他追求克制、醇厚、隽永;

  也有松本俊夫,遵循内心执念与真相,用矛头,直戳传统经典时间价值谱系,他追求自我内心的艺术欲求;

  这些导演,看似离经叛道,实则比更多人清醒,他们太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并不懈坚定地去追求,以至于即使大部分人不理解,甚至批评诽谤,他们也宁可显得格格不入,因为他们太明白:

  人虽为群居动物,却注定彼此隔绝。

  《小丑,马戏团的眼泪》读后感(十):没出书的影评人不多了,幸亏他也出了一本

  发现这些年出书的影评人越来越多了,回头想想,这些活跃在豆瓣上的友邻、大号,多数都过了而立之年,还热爱电影、相信电影,有人把电影当成了职业,有人继续从事和电影无关的工作,沉迷其中书写不灭,就像从事地下工作,大家还初恋一样,有心对待文字和电影,是让人感动的事情。幸好陆支羽也出了,这本《小丑,马戏团的眼泪》刚刚出来,就想读,他热爱小丑、马戏团、费里尼,几乎是来自某种神秘召唤,他的头像多少年都是一个小丑。

  书写不仅需要时间、感情,还需要一些看不见的养分和一两句话说不清的内在审美,一直有个心得:喜欢诗歌,喜欢阅读小说的影迷,书写影评,也有一种语出从容,行文清澈的笔锋,绵软,黏稠,会很好读。陆支羽就是属于这一挂的影评人,读很多书,看更多电影,有时我想他看电影就像读现代诗、先锋小说,一定要从中发现自己需要的养分,所以他看得杂,看得多,却不是没有方向,他吸收到了自己需要的那一部分灵与气。

  读陆支羽的文字,不会发现生硬的陈词滥调,以及故作高深的惊吓之语,哪怕是看同一部电影,说同一个导演,别人说过的话,他尽量绕开,他不做复述者,只写自己的心声。《小丑,马戏团的眼泪》都是富有弹性,想象力,甚至超脱于电影本身的轻妙文字。读这些字词本身就很享受,结合一些电影中那些难以言说的暧昧断面,模糊的情绪、质感、细节,这些字与词似乎一下子立体了,电影里某一部分被忽视或遮蔽的意象就活灵活现。

  认识陆支羽的时候,他一边朝九晚五上班,一边不停地像“亡命之徒”死命地看片,几乎把多数时间扑在了电影上。他在豆瓣开创了一种点评电影的风格,姑且称为“要点式影评”,即,他为每部电影点评时必须以“1、2、3、4、5”进行排序、归纳,黏合了碎片化点评的逻辑性和凝练性,务求要言,要务醒目,所以,140字的短评,对他来讲,就是一次创作。

  现在的陆支羽是电影大号“看电影看到死”(这句话太有气概了,要拼时间、拼耐力,拼谁活得更长,坚持更久,所以希望每个热爱电影的人即便中途走散了,都要热爱到底)的主人,“鲸鱼放映室”的创始人、组织者,全身心扑在电影自媒体上面,并以此为据点,慢慢在展开自己的事业地图,只是他的点评风格还在持续,他狂热看片的热情还没衰减,厉害吧,害怕吗,是不是像一个励志故事呢。

  一直觉得真正热爱电影的人,都是喜欢做梦、梦游的人,适合独处、独居,一个人待着,看一看,想一想,发发呆的人,潜意识里活在另一个空间、另一个场域,不甘于此时此刻的平庸、琐碎、无聊,需要逃脱,自我松绑,需要马上扎到不同的时空、地域、人群,和里面的人一起呼吸,静穆,大脑脱壳,和现实抽离。陆支羽这本书让我想起最早热爱电影时的情景以及今天刚刚看完的几个片子,时间如此遥远,动作却如此连贯,好像进行完上一个动作,就来到了今天。

  几年前,鱼叔出自己的第一本书《毫无目的去一次远方》(纯纯讲公路电影的书,被出版公司包装成了旅行类书籍,大家可以忽略)时,因为喜欢陆支羽的文字,约他帮着写一些字,他欣然应允,在里面,他写到西班牙语系的电影《南方》《北方》,这和我们生活的地理方位很接近,他在风沙雾霾中茫茫北京,我在山那边的西南边陲,不曾见面,却好像已经熟悉。

  南方,北方,不曾见面,也不曾陌生,因为我们中间只隔着薄薄的一层雾,这个雾叫电影,在我们路途上渐渐弥散开来,吞没了道路、荒原、森林、光线,模糊了枝头鸟声,远处瀑布悲鸣,鲸吞了一切熟悉景观,陌生了一切既定的事物,却带来了新鲜感,探索欲,我们像涉险、像探险,世界全然混沌初开,我们失重一般乐在其中,走走停停,不觉得孤独,因为我们都是雾中风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