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四世同堂(完整版)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四世同堂(完整版)读后感10篇

2018-03-25 20:4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四世同堂(完整版)读后感10篇

  《四世同堂完整版)》是一本由老舍 著著作,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9元,页数:110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四世同堂(完整版)》读后感(一):也算是有生之年

  2017这个新版本一出,之前所有的版本就都成了残本……一笑。

  对比之前人民文学的那个100章版本来看,当初英文翻译本删掉了大量心理描写,后13章几乎全都是干巴巴的剧情故事大纲,对于瑞全、金三爷、白巡长等人遇事后的想法几乎只字未提角色形象大为减色。

  尤其是最后一章钱先生的“自白”,虽然感觉和整个故事家长里短娓娓道来风格有点不搭(似乎视角突然变了),但是非重要

  为此得给发现了全本并翻译回来的赵先生磕头……^^

  另一方面,从翻译的情况来看,应该算是标准的上海译文风格,有点缺少老舍的京味儿,这也是很正常的。但读起来还是感觉有一点违和。

  举个例子,第88章里,瑞全杀了招弟的那一段里。

  人民文学的版本里用“亲”字的地方,新版都用了“吻”。

  旧版里招弟对瑞全说“咱们从前相好来着”,标准胡同儿女说法。新版的译法是“咱们以前恋爱过”。

  旧版里招弟引诱瑞全“你拿情报来,我呢,就爱你”,说得十分不伦不类,符合她的身份和对感情认知。新版的译法是刮辣松脆没语病的“你给我情报,我给你爱情”。

  区别微小,应该是老舍原文翻译成英文时,洋人没法体会这种语言风格细节,字面意思直译了,而旧版翻译回中文时花力气去融合老北京风格吧。

  瑞全掐死招弟后的一段心理描写旧版里没有,只有一句让我觉得是《四世同堂》里忧伤度极高的“他仿佛又听见了她的笑声,多年以前的清脆的笑声”。

  新版里补了全文,这句话之后还有一句“那时她还是处女”。

  呃………英文版用的应该是vrigin这个词,译者直译回“处女”没毛病,但我总觉得这里如果翻译成“那时她还是个小姑娘”更好一些…………

  《四世同堂(完整版)》读后感(二):抗日年代回忆

  生在和平年代,没有亲身体验过当年的抗日战争,但历史总是有它独特忠实记录者,文学作品虽然或多或少有艺术加工的成分在,但也能让我们这些不同时代的人感受一把当年的境况,老舍的《四世同堂》便是如此。

  该小说以七七事变到日本投降八年抗战为背景,讲述了北平沦陷区小羊圈内各户人家命运,四世同堂指的便是当中的祁家。祁老爷子辈分最大,是个正直保守老人。其子祁天佑是个民族资本家,谨慎本分。长孙祁瑞宣是个接受过新思想知识分子同时也是家里的顶梁柱,优柔寡断但有爱国热忱。老二却是个只顾自己吃喝玩乐纨绔子弟老三祁瑞全是个思想激进的爱国青年。长孙还有一双儿女,小顺儿和妞子。此外,便是儿媳和长孙媳。祁家是人口大家,孙子辈三人三种个性,分别代表了抗日期间对日的三种不同态度

  小说分为三部分,景物铺垫较少,重在描写人物冲突事件,其中借人物之口叙述了不少意味深长的话。我最难以忘怀的一句是“战争最大的教训,就是教那些从来没有杀过人的人去杀人”。这是瑞宣的认识是的,当一个人被逼的走投无路时,为了生存,他可以不惜一切代价抢占那仅有的一席之地,而战争就有这样的“能力”。只要正常,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地伤害他人,所有的不得已大都出自生存的本能。最难以忘记的一幕是祁老爷子抱着妞子的尸体已让日本人“看看”。这个最小的孩子,只要再坚持几分钟,就能听到抗日胜利消息,然而她没能坚持到那一刻,她不过是一个孩童,却因为侵略者的掠夺而被活活饿死。幼儿何辜,竟要奉上她的生命?日本老婆子也对此感到自责,虽不是她亲手残害,却是被她的国家迫害的。这场所谓的战争究竟有什么意义呢?她家的年青一辈,两个日本青年男人死去了,留下他们的妻儿漂流在异国他乡。连最基本的人民生活都无法改善,而只是一味地鼓吹付出,只为满足政客家们的野心,这样的国家又有何意义?对于百姓来说,战争没有胜利者,只有失败者。无论是侵略方还是被侵略方,他们的百姓都已付出了本不会付出的惨重代价。

  有爱国的热血青年,也会有卑躬屈膝的汉奸。在本书中,如蓝东阳,大赤包一类的汉奸都是外表丑陋内心更是龌龊不堪。他们贪慕虚荣,为了一己私利,不惜出卖他人,他们所谓的荣耀是用别人的血泪换来的。他们以为自己很体面实际上他们只是戴上项圈的狗。最终的结局咎由自取,不必可怜的。还有招娣,一个原本纯真的小姑娘却因为私欲逐步走上了堕落的道路。当她没能拒绝大赤包让她去引诱那个军官要求时,她就注定陷落了。一个出卖肉体的人无限逼近灵魂的出卖。

  整部小说几乎反映了沦陷区的全貌,它不仅让我们这些后来者看到了当年沦陷区的北平小羊圈,还让我们深思战争带来的苦痛。一个时代的终结将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四世同堂(完整版)》读后感(三):老舍最擅长写人物和风俗中国现代作家没有超过他的

  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了《四世同堂》完整版,真是太好了。多年前就知道这本书是个残本,现在能够根据英文把散佚的部分回译过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令人欢欣鼓舞

  老舍当然是现代中国最好的小说家之一,他写人物,把性格和命运结合起来,每一个人物不仅有个性,而且有深度,令人过目不忘。其次,他很擅长写风俗,尤其是北京风俗,几乎可以当作一部风俗史来看。他笔下的风俗图景,多姿多彩生动鲜活,现代哪一个作家都没有他写的这么好。

  《四世同堂》是写人物的名作,各式各样的人物大概有六七十个,正正反反,新新旧旧,甚至不新不旧,各有特色。他笔下的北京,既是地理的,也是季节的,更是时代的。这部书,还有民族大义,当然很多人看重这一点;还有气节,做人骨气,这是很多读书人看重的。

  《四世同堂(完整版)》读后感(四):小羊圈胡同的乱世哀歌

  《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分为《惶惑》《偷生》和《饥荒》三部。其中,第三部《饥荒》因各种历史原因未能完整发表,手稿也在变故中遗失,始终是一大遗憾

  2014年,经多方努力,赵武平在哈佛燕京图书馆所藏的浦爱德档案中,找到了《四世同堂》的英文译稿,其中第三部《饥荒》的译稿共三十六章,补足了中文版《饥荒》缺失的结尾。

  浦爱德与老舍合译了《四世同堂》的前两部《惶惑》《偷生》,老舍在创作《饥荒》的同时,也陆续把写好的文稿交给浦爱德翻译。能够找回浦爱德这份完整的英文译稿,非常难得。

  虽然无法考证这份英文译稿是否老舍先生最终定稿的版本,但能寻回这份珍贵资料并回译为中文稿,终归是弥补了中文版《四世同堂》的不完整,也算是对老舍先生以及广大读者的一份安慰

  读过很多讲述抗日战争时期故事的作品,战场上的残酷、抗日英雄们的壮烈,都让人切身感受到强烈的触动。其实从最普通小人物的视角来展现,因贴近生活日常,会更加真实。这正是老舍先生最擅长的讲故事手法

  老舍善于给大时代做切片,从一个最普通的角落,展现时代的兴衰。《茶馆》即使如此,三个时代切片,每次间隔20年,从王利发和茶馆中登场的各路角色身上,我们切身感受到乱世中老百姓屈辱无奈

  《四世同堂》同样选择了普通民众的视角,从北平一个小羊圈胡同的日常生活,来展现抗战八年过程中,北平普通老百姓所遭受的苦难

  小羊圈胡同如同北平城的一个缩影,居住着几个有代表性的普通家庭。他们虽然远离正面的战场,却躲不开战争的影响。不管是与世无争老实人,还是投机钻营的大汉奸,他们一起被战争的洪流卷起、淹没,谁也无法独善其身,“躲进小楼成一统”。

  “战争是人类的一场大病。”在这场持续八年的大病中,每个人都被病症缠上,伤得不轻。

  整日沉浸在诗文中、与邻居交往甚少的钱默吟老人,成为胡同里第一个被日本人抓走的受害者。毒刑拷打让钱老人丢了半条命,家破人亡更让他痛不欲生仇恨没有打垮他,却把他从一个隐士转变成一个战士,甚至成长勇敢富有智慧的斗士。

  正是在他的鼓励和感召下,祁瑞全、刘棚匠、尤桐芳、冠高弟、祁瑞宣等人,先后投入到抗战中去。可以说钱默吟老人是全书的一个灵魂人物,是小羊圈胡同的精神领袖

  与世无争并不能让人苟安于乱世。钱默吟老人在巨大痛苦中觉醒,带领大家用抗争来谋求一条光明出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文夫妇。他们沉浸在戏曲中消遣度日,不问世事,却还是在表演中被日本人无理纠缠、为此送命。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国”之不存,“民”将焉附?躲是躲不来一方安宁的。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为了将来能够过上诗文、曲艺的生活,只有抗争才有出路。

  经历过清末、北洋、民国这些混乱时期,以祁老人为代表的老人们早已经看惯了战乱和苦难,他们以自己丰富的生活经历,总结出各自的经验教训,用来应对未知的时代变化。让他们没想到的是,日军入侵的凶残,让老百姓自己总结的生存智慧,早早失效。

  祁老人自以为储备好三十天的粮食和咸菜,用一口破缸堵上门,就能把苦难堵在门外、让它自动消退。殊不知苦难早已伸进他的家中,四世同堂的家庭中,有三代人都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老实本分的天佑被诬赖,不堪侮辱、跳河自尽。巴结日本人的瑞丰也没能幸免。黑心的共和面,生生饿死了最可怜的小妞子。终于盼来日本投降的消息,可是小妞子的生命却永远定格在了那一天,她像其他许许多多没能挨过去的小孩子一样,用生命控诉着日军的罪恶

  马老寡妇一辈子念叨一个“忍”字,觉得什么事忍忍就过去了,可小心存好的家底却在一夜间变为废纸,欲哭无泪外孙长顺只好早早地扛起家庭的责任。小崔只想继续拉他的车,孙七只想继续做个剃头匠,可是他们都在想不到时候丢了命。

  在日军入侵的战火中,没有任何道理人性可言,每一个人都是池鱼,即使再善良、再无辜,也难以保身。

  瑞宣是全书的主线人物,老舍给了他大量地心理描写。通过瑞宣的眼睛,来看日本人带来的灾难;通过瑞宣的心,来感受邻居们的切身痛苦。他是明事理的温和派,作为家庭支柱的长孙,上有老下有小,他一直背负着全家的生存希望,不敢投身革命,也不愿投敌求荣。

  他内心的犹豫顾虑,让他处处被动,充满痛苦,失去活力。直到他真正行动起来,加入革命活动中,他才痛快起来。行动让他找回了活着的意义,汲取了精神力量,也看到了新生的希望。

  瑞宣的太太韵梅,是一个贤惠善良的家庭主妇形象,照顾一家老小,从不抱怨,甚至对挑剔无理的二弟瑞丰和妯娌胖菊子也处处忍让,处事非常有分寸。她原本默默的隐藏在一家人背后,委曲求全。可是当家庭遭遇变故、逐渐衰落下去的时候,她站了出来,同瑞宣一起挑起家庭的重担

  她冒着被鞭打的风险,按时上街排队领粮,对爷爷婆婆丈夫儿子女儿都尽力照顾得妥帖。最让人佩服的是,当小顺子被日本小孩子欺负,她敢于站出来保护小顺子;当李四爷来找人在保书上签字保方六时,她毫不犹豫的签了字。

  她已经逐渐成长为有主见的新女性、敢行动的女战士。苦难磨练了她的意志,激发出抗争精神,让她更具有韧性。她的勇敢和坚强,越发打动人,甚至让瑞宣刮目相看。她和瑞宣,与投身革命的瑞全和高弟,都是未来的希望

  与这些老实本分的人不同的是,小羊圈胡同里还有些不知廉耻的跳梁小丑。冠晓荷、大赤包、祁瑞丰、胖菊子、冠招弟,他们全然不顾国家危难,投机钻营、讨好日本人,甚至不惜出卖和欺辱邻居亲人,只为自己多谋取些不义之财。多行不义必自毙在他们身上有着最好的体现,他们都没落得什么好下场,都自取灭亡。

  全书以钱默吟老人的“忏悔书”结尾。这篇长文,与其说是“忏悔书”,不如说是一篇精彩的“讨日檄文”。借钱默吟之口,对日本民族以及这场战争,做了深刻分析和批判。以侵略为目的的战争只会带来死亡、毁灭和苦难,是反社会反人类的野蛮行径。老百姓被日军逼到绝路,即使付出流血的代价,也会全力抗争、争取和平!小羊圈胡同经历了八年的苦难之后,也必将焕发新的生机

  2017.11.28雾凇

  图片来自网络

  《四世同堂(完整版)》读后感(五):老舍的钝刀、锯子和斧头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中国现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代表作《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

  《四世同堂》是老舍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作品描写卢沟桥事变之后,北平小羊圈胡同居民和相关亲友的八年生活经历。祁家是胡同里资格最老,四世同堂的美满家庭。但是,厄运降临,陵谷变迁。在剧烈动荡的大时代里,他们如何去守护、保全自己的家园?与祁家同呼吸、共命运的左邻右舍,乃至整个北平城的百姓们,如何在重重阴霾里去苦苦寻觅一丝光亮?

  这不是一部抗日风云史,而是一部生存苦难史。老舍写小人物入木三分,这得益于他早年在伦敦的留学经历和狄更斯小说对他的影响。在老舍早期的作品里,如《老张的哲学》、《二马》等,他经常嘲弄北平人自私、油滑的小市民习气。对于《四世同堂》这样一部百万字的大作品来讲,悲怆固然是它的基调,而造成这种悲怆的,除了历史的因素,老舍不断深挖埋在人们心底的劣根性。悲怆之外,还有辛酸,还有空茫,还有荒谬。

  《四世同堂》里的坏人,坏得都很鲜明。大赤包、冠晓荷、胖菊子、蓝东阳,他们都坏到了骨子里,对着日本人奴颜卑膝,对着同胞则一副狼狗的嘴脸。老舍极力把他们刻画成了小丑,写大赤包、胖菊子肥硕的身材裹着华服的丑样,写蓝东阳眼角糊着眼屎的邋遢相,他们是戏台上一眼就分明的坏人,当然不会有好结局,一个一个死掉,这不稀奇,但他们没心肝的程度让人诧异,死到临头,没一个意识到自己的错,仍然表达对“日本爸爸”的忠心。

  这是老舍早期作品喜剧作风的遗存,既有英式的剧场效果,也显示了一些晚清谴责小说的刻意安排。夸张的笔调和丑化的人物,这种戏剧性的强化是老舍手里紧握的斧头,老舍的作品有北方人的爽落和侠气,所以,害群之马必定不得好死。他们的死让人觉得痛快。

  可是,其他人呢?与坏人形成对应的,是否就是好人?

  北平是古都,这城里的人们,看惯了城头变幻大王旗。《四世同堂》的第一句:“祁老太爷什么也不怕,只怕庆不了八十大寿。”祁老太爷有什么好怕的吗?家里可还存着全家够吃三个月的粮食和咸菜呢。“啊!听我的,咱们北平的灾难过不去三个月。”谁打进来了,谁占了城,都不是最紧要的,惜命忍辱是常态。小羊圈胡同的人们,所求的也不过是活下去,活成什么样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活着”。守着一点点微弱的光,总以为日子会好的。一点一点熄灭,暗处还有更暗处。生活在丧失了主权的土地上,死亡是他们的近邻。

  他们都是好人,他们的好,面目模糊。全书分成三卷:《惶惑》、《偷生》和《饥荒》。预示着向深渊的不断坠落。人们并非没有意识到状况的恶化,却没有积极去改变恶化的状况。无数次,当日本人殴打他们的亲人,当日本人向店铺摊派高额赋税,当日本人收缴铜铁用以制造炸弹,当日本人实行粮食配置将全北平的人关进了饥饿的牢笼……他们有过反抗的念头,一闪而过,然后又恢复成顺从的姿态,只敢把埋怨扔给自己人。他们更加辛勤地劳作,能多一口饭吃,就满足了。善良被糟践,懦怯被讪笑,希望不断被打破。

  老舍是写作的大师,他用钝刀凌迟他们的灵魂,他写尽他们精神上的麻醉,哀其不幸而又怒其不争,可是,假若我们生活在那时的北平,是否就可以做得更好呢?

  在这部小说里,钱先生是一个神性的、光明的象征,具有耶稣般的承担世间苦难和牺牲的勇气,这个形象有点虚无缥缈,表现了作者想要参与到小说里面,亲自教育读者的愿望。这是《四世同堂》的一点弊病,作者加了太多的人物旁白,迫不及待地要揭示真相。所有的这些各色各样的人,在他们身上都能看到我们的一些影子。我们大多数人都是祁瑞宣,心里藏着火苗,不肯丢失人格,但这点火又不够旺,不能燃烧成燎原,只能在暗夜里偷摸传递一些温暖。瑞宣是祁家的长孙和当家人,比起国来,家是他更迫切、更亟待维系的责任。四世同堂,把他的脚步羁绊在了北平,而北平正在流失它的生命力。

  就《四世同堂》这部小说而言,它本身的命运多舛似乎也包涵了一种不可言说的寓意。

  小说最初写于20世纪40年代,1950年在《文学》杂志连载时,最后13章由于某些原因未公开面世,后来文稿又不幸散佚了。长期以来,《四世同堂》只能以残缺的面目存在。不过,这部小说的第三卷是老舍1948年6月在美国完成的,1951年英译本改名《The Yellow Storm》(《黄色风暴》)出版,这是一个完整的版本。这次东方出版中心重新推出的《四世同堂》(完整版),最后13章就是根据老舍之子舒乙先生在遗物中重新发现的《四世同堂》英文版,现由任职上海译文出版社副社长的知名学者赵武平先生回译补足。

  最后部分主要交代了作品人物的走向。招弟、胖菊子、蓝东阳这些汉奸走狗最终灭亡,这是传统式白话小说的必然手法,也是老舍壁垒分明的爱憎表现。三弟瑞全、白巡长等人积极投身抗日,瑞宣逐渐从小家走出,主动与现实接触,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金三爷、程长顺却失去了他们的血性,安于变得平稳的家庭生活,人类的多样化也是小说的多面展示。变成大烟鬼的野求,让人想起老舍笔下的另一个经典人物——骆驼祥子,当他放弃了向上的动力,就永久地坠入了黑暗。

  补充的部分里,给我最大惊喜的是瑞宣的妻子韵梅,这个人物形象变得立体饱满,她从前只是隐没在大家族角落里的贤惠媳妇,在此时此刻,当整个家族摇摇欲坠,当作为顶梁柱的男性们裹足不前,韵梅却越来越坚强、勇敢,每天独自去领粮的路程,充满了不可预知的危险,然而韵梅不仅带回了全家的救命粮,还打算冒险去城外奔波筹粮。如果说这个暗夜里的中国尚有希望,这希望就最大的凝聚在韵梅这样在困境中越发坚韧的人们身上,这是我们民族不断在毁灭中重生的种子。

  天色渐亮,夜幕却不可能迅速隐退。仿佛有一把锯子,在我的神经上来回撕扯。钱少爷、钱太太、小崔、常二爷、小文夫妻、桐芳、天佑、李四爷……死亡如诅咒,如影随形。即便等到了鬼子投降,最终仍以妞儿的夭折,定格胜利的虚无。老舍的叙事目标并不仅仅指向对大众的同情与批判,在这部小说的叹息和眼泪背后,我被勾起了这样一种疑问:这些死亡真的是不可避免的吗?老舍怀着什么样的心情预设他们的死亡?甚至在一些死亡的场景里透露着黑色幽默的嘲讽。当老舍后来决意自溺,他与他书中的人物们有没有构成一种历史的回鸣?我们都是庸人,所有的劣根性,并不独在乱世显现,只是坏的环境放大了恶果。这是让我感到最悲哀的。

  真正的原稿,或许永无再见之日,览读这三卷《四世同堂》,并非完整意义的完整版,虽仍遗憾,聊可安慰。告祭老舍先生在天之灵。

  《四世同堂(完整版)》读后感(六):中国还是那个中国

  有些人看了那些带点爱国主义的东西总觉得仿佛是一种口号与宣传,总觉得很假很空洞。生在这个时代,你不能怪他们。但是我相信老舍在1944年写下这本书时他是真诚的,对北平,对国家,对未来,对中国人他是饱含着感情和希冀的。

  理想也好,爱国也好,传统的教养和流传下来的美德在今天看来似乎都不值一哂。小羊圈胡同现在在哪儿呢,大概在推土机的轰鸣下变成了一地瓦砾废墟,然后变成了一座四方的高楼,卖十万一平。那里有没有祁瑞丰李四爷,有没有冠晓荷大赤包?我不知道。似乎有又似乎没有。但是我隐约觉得祁瑞丰看到冠晓荷可能会很亲热地打招呼,大赤包和李四也说不定在业主微信群里很聊得来。在这个变化的时代,再固守那些迂腐老旧的东西好像有点不合时宜了。毕竟我们要发现人性中好的东西发扬正能量,何必搞得嫉恶如仇势利短见盯着那点短处不放呢。大家一团和气说不定什么时候还能帮上忙呢不是,毕竟都是住在十万一平房子里的人。

  祁瑞丰幸而能吃上英国饭而不用吃日本饭得以保全清白,钱默吟也幸而没有饿死也没有被抓得以保证他脊梁的挺直。尽忠尽孝两难之愁百转千回,刚烈贞节的话说出来铮铮有声。我佩服他们。但我知道不是所有人都有那么多幸运。小崔有什么千愁万绪我们不知道,就糊里糊涂地被砍了头,孙七还没来得及说点豪言壮语就给一脚踹进活埋坑里了。日本人那,残暴极了。国破城亡,就为了这你们二位先上路吧。

  大赤包李空山高亦陀,是人人唾弃的汉奸。大赤包疯死在狱中,另外两位不知去向,如果老舍有余力顾及到他们想必下场不会很好。今天的大赤包,凭着她这心狠手辣不要脸不要皮和交际场上的如鱼得水饭局麻将桌上的巧舌如簧,即使也下了狱可能也是在秦城。至于李空山高亦陀我毫不怀疑他们会坐在某个上市公司的老板桌后面继续着那一套把戏。小日本子确实可恶!

  我愿意老舍不朽,继续说着老北京的故事,让我看到还有一些东西是不变的。然而老舍死了,像天佑一样自溺在了太平湖,太平湖也找不到了。站在车水马龙,霓虹耀眼的大街上,北京已经不是那个北京,中国还是那个中国。

  《四世同堂(完整版)》读后感(七):《四世同堂》完整版终于回来了

  此次出版的《四世同堂》完整版,意义重大。正如官媒所说,这是跨越七十年代的文学接力。

  众所周知,因为各种原因,《四世同堂》第三部《饥荒》的最后十多万字从未发表过。一方面有政治和时代因素,另一方面也有老舍先生自己的考虑。由于在“文革”中手稿散逸,重新发现的可能性已越来越渺茫。这么多年过去,老舍的家人应该也做过不小的努力,但始终无所获。越往后,可能性就越小了。或许最大的可能是,老舍当初出于某种原因,主动销毁了手稿。

  这种情况下,《四世同堂》似乎已不可能完整地重见天日。

  幸运的是,老舍和浦爱德(Pruitt)合作翻译的《四世同堂》的英文全稿,在早些时候被发现了。2014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副社长赵武平在美国访学,无意中在哈佛大学施莱辛格图书馆浦爱德档案中发现了这份久违的的英文翻译全稿。

  原来,1946年老舍受美国国务院邀请访美,正是在美国期间,他继续《四世同堂》第三部的创作,直至1948年完成了全稿。同时,他亲自配合浦爱德翻译自己的作品,其中《四世同堂》的英文译稿在他1949年回国之前完成。但这部英文翻译稿出版时,被哈考特出版社的编辑横加大量删节,出版时书名是 The Yellow Storm。关于这部作品的翻译,浦爱德在写给费正清夫人的信中说:“最后一部的中文版当时还没有印刷,他(指老舍)给我念的是手稿。出版社的编辑们作了某些删节,他们完整地删掉了一个角色,而他是我所特别喜欢的。”

  无疑,正式出版的英文版,是个质量不高的残本。但英文翻译全稿已不知所踪,为了读到一部相对完整的《四世同堂》,人们只能从面目全非的英文节译本打主意了。

  1981年,翻译家马小弥从英文节译本中把第三卷最后的13章转译成了中文。198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四世同堂》时,便是增加了马小弥回译的这个三万多字,勉强凑成100章。译林出版社等后续出版的版本也都是这个本子。但这十三章,因为英文已经过大量删节,译成中文只有3万多字,只能算作故事梗概。这个节译本很是粗糙,比如老舍原著的第27、36章全部被剔除,原稿的23、24两章被合并为一章,有些内容和情节被重新并列组合,甚至人名都进行了改变,有时候是张冠李戴。

  现在,随着英文翻译全稿的发现,一部真正完整的《四世同堂》的面世,成为了可能。

  当然,如果中文手稿能重新发现,意义自然更加重大。但我们知道,这已经几乎不可能。不过,由于老舍本人亲自参与了翻译工作,我们可以认为,这份英文翻译全稿比较准确、真实地反映了中文手稿的原貌。事实上,根据赵武平所述,这份完整保留的译稿,上面还保留了老舍与译者商讨翻译和修改的手迹、示意图、译名表,活生生地证明老舍不仅完成了《四世同堂》的写作,而且突破了他原来计划的全书100章篇幅,实际上写作了103章,其中第三部比计划的33章多了3章,也就是36章。

  由于译文手稿经历了70来年的时间,有些页码破损,少数页码字迹很不清晰,赵武平遂根据这个译稿,同时参考哈考特的节译本,并根据老舍先生的语言习惯和行文风格,将《四世同堂》第三卷的第21至36章完整译回中文,共计约12万字。这是《四世同堂》首次发表以来,读者们渴求而不能见到的部分。

  赵武平先生的回译文字,较好地还原了老舍的语言风格,也得到了相关专家和学者的充分肯定。正如《收获》杂志主编程永新先生所说:“赵武平先生非常忠实于老舍的原著,在翻译的时候还整理了“老舍词汇表”,尽可能仿照老舍最擅长的语言表达,因为老舍的语言非常讲究。有一些在《四世同堂》这本小说里没有出现过的词,他就从老舍的其他作品里寻找对应的词,非常严谨。我们和赵武平联系上的时候,《饥荒》的回译工作其实已经完成,而且译稿已经给许多专家、翻译家看过。”

  对于文学研究者而言,这无疑是极为重要的文学事件。而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最最重要的是——如今我们终于可以读到一部完整版的《四世同堂》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