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看到并看见》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看到并看见》读后感10篇

2018-03-27 21:2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看到并看见》读后感10篇

  《看到并看见》是一本由高原著作,江苏人民出版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0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到并看见》读后感(一):《看到并看见》--见微知著,目锐如鹰

  让所有耳聪目明的人最感到尴尬的一点,莫过于双目眼力所及之处,未必就能是事物核心内涵所在,所以,从对事物的认识层面来讲,心中“没有一双眼”,没有犀利洞见,多数人也只能是“泯然众人矣”。

  本书的第一章就讲到了“洞见”的实质--即“判断才能”。所以,即使再谋略出众的人,如果没有敏锐的判断力,也常会陷入纠结,无从下手古人将多谋的房玄龄和善于决断的大事的杜如晦并称“房谋杜断”也是基于这个原因。而第一章中,作者还特地将生活中常常干扰大家判断、有利于推卸责任的“归因理论”从“内在到外在”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在后文创造性地将想象力作为“做出直观判断的内在要素”--即体现洞见作为一种“超理性的判断力”的思想基础,因为想象能够让我们的思想借此冲破现实束缚,打破偏见观念阻止人们对事物的进一步理解(所以,不知道有多少为了便于管束就时常呵斥孩子异想天开想法家长看到这里,会觉得汗颜)。

  第二章和第三章依旧将主要论点放在打破旧有的思维观念、重建人们对自我的认识上。因为,一个连自己潜能都无从着手唤醒的人,无论他能说出多少大道理,似乎都不甚可信。所以,首先要突破自己自以为是的小聪明造成的一些思维误区,比如过度依赖经验--而在这个日新月异社会,“生意经”似乎早就是昨日黄花的代名词了。其次,不要急于求成,浮皮潦草,根本沉淀下来让自己掌握至少一门水平尚可的基础技能,也因此缺乏从心底生发的自信,更加不信任自己,陷入怪圈。再次,至少要洞察到是什么让自己感到“生命不息努力不止”?不这样,怎么确立自己的目标规划自己实现梦想过程

  所以,第四章到第六章,作者酣畅淋漓地展现出了一种“不破不立”的范儿。提出了一系列大家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状态是如何消磨掉了人们锻炼出洞见力的问题:比如陷入“信息闭环”,比如惯于马后炮式地吐槽,比如越分析问题越觉得混乱······我们常因此失去一些本该掌握住的机会,过后还容易被人贴上“优柔寡断”一类的标签。但是,作者在“立”的部分,也顺势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方式,让我们得以用问题直接否决“问题”,绕过结果的不确定性,重建“判断系统”,发现未来方向

  在第七章,似乎是作者也觉得,看到这里,多数人会觉得“培养洞见力哪有你说的这么简单,论起说犀利的话,我比你强多了,我炖的毒鸡汤够中二学生换半个月的QQ签名档”,而作者似乎也打算就此放慢速度,想用半是挑战半是戏谑的口吻讲一个严肃的问题--其实你的内心真的打算把自己培养成一个犀利的人吗?为什么都讲到这份儿上了,你还看不透自己的洞见力到底被什么妨碍了?能不能先问一句,单说你的好奇心吧,它到底去哪儿了?

  第八章则集前面数章之大成,将想象力、理解力等构成洞见力基础而又不等同于洞见力的能力进行了解析,直接提出“用最简单的技巧,让我们成为一个犀利的人”。加上“简单粗暴”的后记里多达一百条让人可能就此变得犀利的忠告--也许,许多人不会就此得到百分百的收获,但是,即使收获了百分之五十,也是从无到有的,比尚未遇见这样犀利的告诫引发过反思之前,这样的收获,简直超过普遍意义上的百分之一百五十。

  让我们一起变得更犀利起来吧。也许会因此不太“好骗”,失去被人无条件给予时,感到无限温暖、仿佛天赐神迹般的“幸福感”,但是,从此以后的每一次收获,却都有自己内心坚实沉稳跳动时刻相伴。

  《看到并看见》读后感(二):洞见——更好前进的力量

  我们身处一个变化快速的时代,每天接触到的信息量较上世纪相比有了非常大的提升。我们是否做好了适应社会的准备?是否具有了现代社会的思维方式?面对这些提问,我们往往会陷入思考,不能很快的作出回答。这并非我们不知道怎么回答,而是我们往往对自己的回答不够确定。

  环境总在发生变化,很多思考的方法正变得不那么合乎适宜,这包括作出判断的方式。要想在新的环境中继续取得成功,我们都需要重新对待“如何思考与判断”的问题。如作者所言,我们每天睁开眼睛,面临的都是一个正无限增长的信息海。信息以前所未有数量、方式和速度冲击着我们的大脑。我们也正经历一个价值光怪陆离的时代,拥有比过去更多的选择。正因如此,我们发现越来越难以看到问题的本质,在纷繁的变化中快速寻找到正确答案

  作者在序言中指出,每个人都应该拥有“洞见”的力量——它是人对于事物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判断能力——它绕开了经验法则,但又严格遵循事物的规律。简单地说,它将我们的分析型思维与由直觉产生的才能充分结合起来,对问题进行创新性的思考并做出更为准确的判断。

  作者认为,洞见是理性得以升华的思维逻辑。基于一种缜密高效的“思维优化”,我们简化对事物作出判断的过程,从而快速地获得最有效的结果。洞见是直觉超越经验的思考结果。它通常取决于我们对待事物的心态,以及是否受到经验的束缚。如果直觉幸运地占了上风,你会取得意料之外的结果,它将大大缩短经验替代你计算好结果的时间。洞见是将理性逻辑运用于灵感和创新的推导过程。它能帮助我们产生远见和新颖的想法,激发头脑的创新能力。当你有意识开发直觉与逻辑的结合区域时,在事物分析、战略策划领域就拥有了超前的判断能力。简而言之,洞见不是“定论未来”,而是“感知未来”。

  显然,深处当今快速变革的时代,我们当然希望拥有感知未来的洞见能力了。

  培根说:“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事实证明,面对纷杂的信息和多变的环境,主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是培养直观洞见力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基础的一步。因为如果你不能对世界给予你的信息提出疑问,你就无法对它们进行归类和筛选,也就不能辨别其中的真假,提出有用的信息。

  在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任何一个事件和一种现象均不是既定存在和孤立的,背后都有千丝万缕联系与辗转曲折线索,彼此之间互相依存、影响互动。一个有犀利洞见的人,必然是一个能够跳出知识的局限、看到全局的人。当他读到一本书时,脑子里面想到的并不仅是“这本书讲得有多好”,还有书上的知识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场景“看见”,以及“这些知识一定就是正确的吗”?要看到过去已经发生和当下正在发生的事件,也要看见未来的潮流,而且对于我们所存在的环境能够直观地理解,洞察其中的规律。

  我们要学会在大背景下去思考,要建立知识间的关联,这样才能看清楚问题的前因后果。通过本书的阅读,我们或多或少都能有所收获,通过建立系统化的思考,建立宏观视野,进一步帮助我们自己历练洞见的高度深度,不断获得前进的力量。

  《看到并看见》读后感(三):推崇洞见的时代,该如何行动

  文 / 静待花开

  这两年,越来越多的大咖、牛人告诉我们:在规划个人发展时候,要有洞见。否则就如蒙眼赶路般地原地打转,低水平勤奋。但在听过了成甲老师拆解的《洞见》,翻了罗胖推荐的《爆裂》后,还是始终处在云里雾里,不得要领。到底,洞见是个什么“特异功能”?

  事实上,虽然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在小时候,我们都听过关于“洞见”的故事

  就是那个叫做“塞翁失马”的成语

  在所有人都做出“好坏”的判断时,老人看到的却是事情的未来走向。而这,就是最原始的“洞见”。百度百科上说:洞见是“清楚地看到”,似乎很容易让人怀疑,这里的“看到”跟视力好坏有毛关系

  今天的这本《看到并看见》,说的就是在拥有好视力的情况下,如何拥有智慧的洞见。作者是百万畅销书作者,资深管理咨询师,潜能培训专家——高原老师。书上的副标题是:如何成为一个犀利的人。由此我们可以判断:拥有洞见,你就能犀利。

什么是犀利?

  比如,公司研发部门实验产品,却总是在稳定性方面遇到问题。不是在大剂量的压力测试上崩溃,就是连首次测试都过不去。眼看着整个团队的士气越来越弱,就要彻底放弃,写结项报告了。这时,领导拿过来设计文件,仔细分析了一会后,指着一个点说:问题出在这里。大家定睛一看,还真是!改进之后,顺利地通过了各项测试,新品上市。

  这里,领导的“一指”就是“犀利的洞见”。

  我们经常会说,这个人看问题很犀利。其实,犀利的人并不需要细枝末节调查研究,而常常是在看似“灵光一现”的情况下,指出问题的关键

  作者说:

洞见是理性得以升华的思维逻辑; 洞见是直觉超越经验的思考结果; 洞见是将理性逻辑运用于灵感和创新的推导过程。

怎样才能拥有犀利的洞见?

  书中给出了四步方法:

1、收集大量数据。 2、从数据中找到规律,总结为“模式”。 3、把“模式”综合起来,形成理论。 4、获得洞见。

  好吧,看似前三步还是在做研究,而最后的一步仍是一记“神来之笔”,可遇不可求。

  说到这,想起我之前写过的一篇文章《让你的灵感可遇也可求》。书中作者给出的“捕捉灵感3步骤”,与我们今天获取洞见的方法竟然惊人相似

审视问题的所有方面;有一个小时安静快乐精力充沛时光等待灵感的降临。

  因此,洞见与灵感在某些方面,是相通的。那么,在追求看似虚无缥缈的“洞见”之前,做好基础准备,就是我们唯一能够采取的行动。而在收集、分析和总结的过程中,防止偏见的干扰,决定了努力的最终成败

  就像塞翁,如果他不能客观看待得失,恐怕很难指出未来的事态走向。

  就像领导,如果他与别人一样,陷入了研究细节的改进,也很难迅速指出问题的关键。

  今天,我们知道了洞见并不是一个新词语,在古老的成语故事里,就有最原始的体现。而获得洞见的方法,仍需要大量的前期准备,以及排除思维上的偏见。然后,给大脑放个小假。没准,犀利的洞见,就正在下一个转角等着你呢!

  洞见同样需要实际的行动,只有不断的行动,才能让我们遇见真正的自己!

  —END—

  《看到并看见》读后感(四):看到并看见

  为什么我们明明处在一个信息非常发达的社会却仍然不能看到事情的本质呢? 纷繁的复杂的以及众多辅助的工具人类已经没有像以前那样的传递信息要靠狼烟、飞鸽的年代了。 而我们判断一件事情也已经不去靠说明抽签拜佛了。 只是我们真的看到了事情的本质吗? 有时候其实往往更多的信息扰乱了我们的判断, 我们当中的多数人变得犹豫不决, 因为太多的头绪往往不知道要怎么做, 裹足不前反而错失了更多的时机。 很多时候事情并不像我们想的那样非黑即白, 有很多事情,并不是一定对或者一定错, 没有人能给出特别明确的对错的判断,所以凡事还要自己去判断。越多的信息反而带来了干扰。从众多的信息里筛选出来有效的信息,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分类系统,当你将所有信息都收纳进大脑的时候,你就无法给出最清醒的判断了。

  另外还有有自己的主见,不管别人说什么,也不用在乎别人的眼光口水。如果目标已定,掌握自己的行动就够了。

  《看到并看见》读后感(五):看到并看见

  拿到这本书后,仅封面就让我思考了好长的时间。看到并看见-如何成为一个犀利的人,“看到并看见”就很值得去思考琢磨,以前经常说无图片真相,但即使有图片了就有真相了吗?我看未必,看到的不一定为真;确实,我们看到了,但未必真正的看见。作者用这个题目就告诉我们,看待事物不能流于表面,更要看到实质,要真正的看见,这让才能成为一个犀利的人。 现在是一个信息的时代,我们接收到很多的信息,但这些信息大多数都是无效了,有时候我们想在网上查询一些东西,往往越研究越迷茫,信息太多蒙蔽了我们的双眼。我们看到了太多的信息却没有看到事实的本质,这样我们依然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无法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作者这本书就是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如何真正的看见,变成一个犀利的人。 书中让我印象深刻是洞察世界本质的5把钥匙。第一个就是直观的分析-绕开经验的逻辑。我们在看待事物时往往喜欢相信经验,这基本是我们的一种潜意识,也是我们大脑偷懒的一种表现譬如说,看到一个长得凶神恶煞的人就感觉特别的不舒服,意识就觉得这个人不是什么好人,确实这样认为有一定的可能性,但事实并不一定是这样,如果我们仅仅从直觉上这么认为会影响我们下一步的思维活动,影响我们的行动。这个人很可能是一个好人,是一个热心的人、现在很多舆论报道就非常擅长运用这种人们喜欢用经验的逻辑来颠倒是非,制造虚头,造成舆论危机。所以我们在看待事物时要直观的分析,不仅要看到事物的本质,还要看到它动态的演化原理。另外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思维的路径-创建全新系统。我们在做决定是需要考虑很多的问题,然后再做出决定。这就是我们思维的路径。譬如要买一套房子,我们考虑什么,生活是不是方便?有没有市场;有没有学校?孩子需要上学,幼儿园、小学、初中;上班方便不方便?有没有公交站、地铁;另一半上班是否方便?升值的空间有没有?等等,我相信买房前这些问题都是要考虑的,很多人就以此做出了自己的决定。但有没有考虑我的工作是不是稳定,如果工作不稳定每个月的贷款能不能还上,,我有没有可能去别的城市工作,等等。 通过读这本书,作者给了我很多的启发,我进行了很多的思考。我们在看待一件事情时,要洞察本质,避开陷阱,感知未来。

  《看到并看见》读后感(六):用智慧看见那些看不见的事

  泰国有个很火的警示短片—《用智慧看见那些看不见的事》。

  故事情节是这样的:气势汹汹的老板娘带两个小弟,跑到自己的菜市场收租。老板娘边走边骂骂咧咧:“我告诉你们多少次,要注意环境卫生了?赶紧准备好租金先!”

  来到聋哑人摊位前,没有丝毫怜悯,“别给我装可怜,快点!”来到肉贩摊前,直接搬起秤就砸。

  来市场买菜的人,终于看不下去了,偷偷拍下老板娘的恶行,加个标题:市场老板娘欺负摊贩,毫不犹豫发到视频网站。

  一时间,老板娘的恶行,在网上引发轩然大波。短短3天,传播量超100万。“作威作福”的老板娘,瞬间收到无数谩骂、攻击和谴责:

  “死老板娘,变态!这样的人,怎么不死一死,社会的垃圾,看这种人的行为,就是要让她红。”

  有好事者,人肉出老板娘菜市场的地址,呼吁大家永远别去,让它倒闭。更有甚者,又新拍到老板娘作恶的证据,上传到网络。

  这下彻底激怒了网友。

  网友言:“我发誓绝不会去这家菜市场;要让它早点关门。”

  如众人所愿,老板娘的菜市场,一天比一天冷清,最后没有一位客人光顾。所有人都觉得大快人心,成功伸张了正义。可人人都在跟风谴责,无端谩骂宣泄自己情绪的同时,却没有人在意事实的真相。

  实际上,老板娘要求菜场干净,是希望更多人光顾菜场,好照顾摊贩的生意。租金她一分都不会多要,反而会额外照顾聋哑人。搬走商贩的东西,是看她带孩子不易,买下母子的货物,帮他们解决困难。

  怒摔肉贩的秤,是因为他总缺斤短两,老板娘希望他不要欺诈顾客,做个老实本分的生意人。而“处理”摊贩,是看到他犯病,把他抬到僻静的地方照顾、休息。

  除此之外,走在路上看到生意不好的人,她都会主动邀到自己的菜场,帮他们渡过难关。给聋哑人写纸条,欢迎她到自己的市场摆摊。

  “凶神恶煞”只是她的表象,内心极度善良,才是老板娘的真相。

  从小我们被教导: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相。

  在如今网络发达的时代,人人都可以是信息(图片、视频、言论等)的上传者和传播者,很多人都是以自己的经验和理解定义他们认为的“真相”,断章取义、跟风造势、集体站队。从不会独立思考,也不去理性分析。可是,往往事情的真相却不是他们臆想的那样。

  正如短片结尾说得那样:人的价值,不能仅仅以你所看到的画面作为判断。

  由此,如何“打开你的头脑,用智慧看见没看见的事”就变成了我们需要学习和训练的重点。

  最近在看高原的《看到并看见》,在书中,高原通过阐述洞见能力的本质、提升方法和应用策略,帮助我们穿过复杂的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与趋势,做出精确与高效的判断,让我们学会撕开事物的伪装,在似是而非的选项中发现正确的答案。

  全书共八个章节, 层层递进剥开洞见的本质,教我们成为一个看到并看见的犀利的人。书中还贴心地附带了《让你从此“变得犀利”的100条忠告》一文,

  个人觉得有点像锦囊,有者一语惊醒梦中人的妙用。

  我相信我们大部分人都是缺乏洞见能力之人,我们很多时候是没法犀利的看到问题本质的。我们经常性依靠直觉或是长久以来的经验,就直接做出了判断,但往往却是错误的。

  那么什么是洞见?

  所谓的洞见,通俗来讲,它是人对于事物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判断能力,它绕开了经验法则,但又严格遵循事物的规律。简单地说,它将我们的分析型思维与由直觉产生的才能充分结合起来,对问题进行创新性的思考并作出更为准确的判断。

  简而言之,洞见不是“定论未来”,而是“感知未来”。

  那如何精准和快速地看到本质?

  爱默生说过:“人们只想看到他们想看到的一面。”眼见不一定为实,亲眼看到的也未必就是“真实”的。你一直以来所认可的“本质”,有可能只是有意涂抹的假像,我们看到的仅是自己“想看到的信息”。在多个可选择的事实之间,我们总会选择那个自己最想相信的选项。你看到什么,首先取决于你想用它做什么,其次则取决于你的眼光、知识水平、视野和规划。

  所以,想要看到本质,我们首要的要勇敢地打破“信息闭环”:在确认收集到充分的信息之前,不要轻易做出判断;在得出最后的结论之前,先假设一下相反的结论,这会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信息。

  其次,要走出思考的“牢房”,用问题直接否决“问题”:

  不要急于承认问题,而是开启怀疑的步骤;

  承担责任,但要收集真实的信息;

  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制定客观的计划;

  采取灵活而不是刻板的行动,直接解决问题。

  最后就是要看到“不同层次”的现实,找出它们的联系。

  《看到并看见》一书中,很可贵的是给我们提出了重建“判断系统”的思想原则,这是我们获取和提升洞见能力的人基础:

  1、简化原则

  简化思考的原则在于“对信息的简化”。即,学会筛选所有的必要条件,知道你要达成的主要目标,寻找并且考量关键的替代方案。然后进行简单而且专注的思考。

  2、定量原则

  定量原则,这是我们要搜寻各种根据,并在此基础上行事,并且适度地反问思考,通过反向的推导得出正确的判断。要有犀利的洞见和较大的成效,我们需要对诸多因素都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综合分析。

  3、判断原则

  判断是帮助我们理解一个问题(事物)背后的含义并作出定性,然后做出选择。在做判断时,应该先解决“不需大脑思索”的大问题,然后再从自己的境地(需要)开始思考。

  4、过滤原则

  沃格尔的研究表明过滤掉“无用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于真正重要的信息的记忆和利用效率。为了提高判断的准确率,我们要过滤信息,而不是增加信息的库存。

  高原的《看到并看见》是一本宝藏,可以深深反省自己的不足,我们可以在里面发现很多自己没有注意到的关键点,可以帮助我们升级或是重建判断系统。

  你为什么纠结?为什么事后懊悔?为什么在同一个问题上屡摔不爽?还不是因为缺乏洞见,看不清其本质,又没有较为正确的“判断系统”?

  一本能让你变犀利的书,就问你看不看?

  《看到并看见》读后感(七):很犀利的鸡汤

  记得好久好久以前,自己就叮嘱自己,以后再也不看鸡汤类的书了,可是自己却总也改不了这样的毛病,见到这一类的书便总想翻一翻。毫无疑问,这本《如何成为一个犀利的人——看到并看见》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首先不能否认,这本书挺好看,读起来很快乐,很有一口气读下去的冲动。不过人到中年,只剩下一些碎片时间,能够坚持着把一本书读完已经是很大的成就,一口气读完只是年轻人才能享受到的奢侈。

  我不是一个犀利的人,以前不是,相信未来也不是。这本《如何成为一个犀利的人——看到并看见》虽然读起来很快乐,但是却读起来很糊涂,以至于书都读完了,我的脑子里却还没有个足够的印象,这本书到底讲了些什么。于是又拿起书,随手翻到一页,继续开读,读不到一分钟,意识到自己确实读过,这才又把书扣上。然后心中有些不甘,便又打开了书的目录,按照目录一点一点比对,自己到底读懂了多少。也正是在这一刻,我意识到这是一本鸡汤类的书。鸡汤很好喝,但喝得多了,你会发现都是一个味儿。这本书就是这样,读起来很舒服,很想看,但是仔细想想,却又觉得没读到什么,至少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翻过目录之后,对于此书,我就只剩一句话,那就是拥有一些好的品质,就可以成为犀利的人。到底是哪些好品质,按照这本书的目录来看就行了。

  这本书还有一个吸引我的地方,就是一百七十九页处的附录部分。这里面给了一个让你变得犀利的100条忠告。与前面的内容相比,这一百条算得上言简意赅。尽管我不能对这一百条都十分认可,但其中的绝大多数写得还是很对的。记得十年之前的自己就最喜欢收集这样的话语,而且每隔几天便会把其中的一句写到QQ签名里面,不时更换。

  作者是学贯中西的潜能开发大师。潜能开发这四个字实在是太过玄妙,所以这本书读起来也是这种感觉,你说有所收获吧,可是又说不出是什么来,你要说没有收获吧,但是确确实实又听到了不少的道理。我觉得潜能开发还是有效果的,虽然有许多人不太认可。这本书的作用也许不小,但至少应该更加认真仔细地阅读。

  《看到并看见》读后感(八):怎样才能以犀利的角度拨开生活迷雾

  当迷茫成为绝大多数人的共同心理时,我们就希望自己能够具有洞见未来的能力,最好能看到十年或者二十年后最有可能适合自己的路,我们不会为明天的午餐而担心,却提前为将来的不确定而焦虑。

  我在大学的时候就听到我的同学问我:“为什么看到你每天忙忙碌碌的,而我却感觉每天都很无聊无所事事呢”?

  当时的我回答他:“因为我每天都有事可做,每天都有新的目标,这样的我怎么能有时间用来迷茫”?

  当时的我作为班干部每天都在为班里的同学们服务,因为我喜欢阅读,一有机会就会去图书馆读书,我还参与了学校的社团,几乎把大学生该有的人生体验都体验了个遍。

  我不明白为什么有人宁愿把时间浪费在无所事事的枯燥无聊中,而不是给自己找点事情,让自己充实起来。

  当然我和那些天生具有活力的人们仍然有一定的差距,我是一个比较爱偷懒的人,如果不是我喜欢的事物,我是很难有积极性的。

  作者文中有一句话:一个小时的思考,十秒钟的决定。我认为这句活真是人生哲理。

  现代人的选择机会很多,从不断攀升的离婚率就能看出我们的选择变得越来越简单。但是很多人却从来没有深度的思考过失败的选择所付出的代价。

  我们总是很冲动的就做出一个选择,然后承担这个选择的后果,对比着失败者们,我们就能从成功的婚姻中看到婚姻双方独到的人生理念,也能看出他们的犀利眼光。

  在人生选择上,纠结再久都没有问题,因为这是持续几十年的一个大决定。

  在选择上我们更多的是为自己的工作前景而担忧,我就是选择了一份可以有充分的休息时间,时间安排也比较充裕的工作,这份工作也可以说是比较适合我性格的一份工作,我本人不太愿意说话,最不愿意说废话,闲话。

  这个工作让我每天接触的人都很固定,即使有业务,也是在一个基本是布置任务并完成任务的流程里。简单,循环,没有什么激情。

  这样的工作环境里,安逸而没有风险,让我的社会能力几乎没有什么锻炼的机会,我深深的留恋于这样的环境,虽然一切看似风平浪静,但是这个世界没有绝对不产生变化的环境。

  这样的一个稳定环境如今随时可能分崩离析,即使如此生活在环境中的我仍然寄希望于虚无缥缈的保证。

  我在两年前就感觉自己不能一条心思的再安逸下去,开始给自己找寻其它的出路,捡起来自己已经丢掉的专业课,抓紧时间复习,考证。终于考下来的时候,我松了一口气。

  我未来饿不死了。

  现在我还是没能放弃自己现在的安逸生活,可我觉得改变自己,让自己丰富起来,不要落后于整体社会还是很必要的。

  虽然不知道未来怎么样,我已经做好了随时转身的可能。趁着自己还有机会吧。

  《看到并看见》读后感(九):Why……why not?

  培根说:“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

  提出问题,体现了一个人的思考力、洞察力、反映了一个人快速分析问题的能务,更体现一个人不盲从的理性和积极的态度。

  《看到并看见,如何成为一个犀利的人》一书中同样说到,重要的是如何提出有深度的问题,而不是表面信息的驱使下肤浅地泛泛而谈。问题的深度决定了我们思考的深度,也决定了我们的眼睛对于事物的穿透力到底有多强。

  在很多场合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在学生时代,能够提出问题的都是那些学习很好的孩子,不认真听讲的学生,因为什么都没听懂,所以不知道提什么问题。职场上也是如此,总结会上,能够提出问题的员工,在工作中一定是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并在平时有过深度思考的经历。

  为什么很多人成功的人都会进行反思,反思的过程就是思考的问题,思考的过程就是自己对自己提问题的过程。可见,学会提问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我们不断的提出问题,其结果就是探究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再面对相同的问题时,可以快速的决策。

  提一些像样的问题虽然有难度,但结果肯定大有裨益。那么,我们该如何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呢?最能启发人的洞见力的问题又是哪一种呢?

书中提到,最简单的问题,也通常分为很多种类型,比如what、how、how、which、when、why等。提问的类型不同,答案也有所差异。其中,最能启发人的洞见力的问题是why(为什么)再加上一句why not(为什么不呢)——对问题的根源进行质问和从否定角度出为进行思考,会更加驱动我们对于相关问题的理解。

  看过很多类似的书,但是关于为什么……为什么不呢句式是第一次知道,这也是我看到此书印象最深的一点。

  让我知道多问why,只有理解为什么是这样之后才认为学会了。多问why not,学会去反驳任何一个想法,这也是锻炼自己批判性思维的有效方法。

  书中所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很多关键点都列举出来。这些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现像,当看到自己身上有书中说现象时,不尽感叹,说得真对啊,我就是这样的人,我该怎么去做啊?相信我,你在这本书一定可以找到自己思维上的漏洞。虽然列出了很多现象,但是讲得都不是很透,需要我们用其他的知识来理解书中的内容。

  书中最后的附录,列出了让你从此”变得犀利“的确条忠告。跟大家分享几条。

1.审视我们和世界的关系。“我们看到了什么,我得出了什么?”洞察世界的本质,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拥有犀利的思维和明智的生活态度。2.再努力一会,再有策略地努力一会。想得到一样东西,不但需要勇气,还需要坚持。有时候,不是你没有办法做成一件事,而是你放弃得太早了。如果再坚持一会,你会看到不一样的结果。当你努力坚持的时候,也要看看自己的策略是否正确。3.洞察生活的四条准则。第一准则,生活要有宽度;第二准则,生活要有深度; 第三准则,生活要有热度;第四准则:生活要有热度。

  当自己提不精神时,读读这100条忠告也对自己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古贤乐

  2017.11.19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