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断鸿声远长天暮:回到宋词现场》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断鸿声远长天暮:回到宋词现场》读后感10篇

2018-03-31 21:1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断鸿声远长天暮:回到宋词现场》读后感10篇

  《断鸿声远长天暮:回到宋词现场》是一本由李晓著作,青豆书坊|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33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断鸿声远长天暮:回到宋词现场》读后感(一):多情自古是文人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三座高峰,诗并非自唐始,却在唐代达到巅峰;同样,词也并非在宋朝才开始出现,但在两宋呈现出词的最佳艺术水准封建社会经济政治发展成熟稳定时期,文学艺术空前繁荣,可以说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与唐诗的风格多样不同,宋词中婉约派是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即使是苏轼、辛弃疾这样的豪放派代表,也有凄婉缠绵的婉约词作。在李晓润博士的《断鸿声远长天暮:回到宋词现场》中,读者与作者一道,在历史尘埃中探寻宋词的发展之路和词人们的爱恨悲欢

  书名引用的“断鸿声远长天暮”出自柳永的一首词,美丽哀愁,正是宋词的主旋律。作者以古典文学章回体的形式,将有代表性的词人们写成二十五回的如小说精彩故事,虽都是熟悉人物,作者却能独辟蹊径,以自己丰富知识储备和风趣表达方式,将大家喜闻乐见的大作家生平八卦)用现代化的语言写出来,内容丰富而又妙趣横生

  本书让我们了解了很多课本之外的故事,对词人们更多一种全面立体的认识。隐逸之士并非生来就不食人间烟火,多是有过一定的经历看透世事后心如死水,才安于山水间,不喜亦无惧。与林逋有关成语“梅妻鹤子”广为人知,在成语简短解释里看似淡泊无争的隐士,从他流传至今的作品来看,也是一个有故事的同学

  研究古人作品讲究知人论世,很多文人是“穷而后工”,被贬谪用诗词歌赋抒发自己内心感受,在物质匮乏时候精神上反而丰富了。而一些终其一生身居高位的人,其作品未免有些格局狭隘。晏殊贵为宰相,写下“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样如黛玉葬花般感伤千古名句,实不像一个朝廷重臣所为。我们印象中的宰相是诸葛亮、魏征、房玄龄这样的运筹帷幄之人,而晏殊与这些前辈相比的确不够大气。这当然也与宋朝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宰相权力有关,这样的政治大环境,造就了一个个宰相词人。至于李晓润说如果不是因为身居要职忙于变法,王安石的才华不在苏轼之下,这就是见仁见智问题了。苏轼与王安石,或者任何两个词人相比孰优孰劣,相信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心中最佳。谁笔下的风月打动千年后品词的你,便是心中泛起最美好涟漪

  俗话说“文人相轻”,此言非虚。在李清照眼中,前辈词人多多少少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什么韵律不谐、以诗为词、词语尘下,而她自己前期的作品,也有很多没什么营养游戏消遣之作。文人虽然“相轻”,在大是大非面前,他们还会保持君子气度。虽然王安石与苏轼政见不同,在文学领域也是竞争对手,但在苏轼患难之际,王安石仍伸出援手,让人看到一个大国宰相的非凡胸怀

  千年过后,曾经权倾一时的帝王将相皆为尘土,唯有诗词跨越千年的时光,将美好的意境流传至今。今天的我们,品一曲新词,看去年天气,赏夕阳西下,任时光流转,美好永驻世间

  《断鸿声远长天暮:回到宋词现场》读后感(二):品读那些来自宋词中的美丽清愁

  读唐诗,背宋词,大概从上学时起,我们就开始接受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那些经典的诗词大多耳熟能详,有些甚至至今依然可以倒背如流。优美文字,轻声朗诵读起来如身临其境般令人沉醉,让人感受到诗人或者词人当时当境下的别样情怀。正如,文学硕士编剧自由撰稿人李晓润在其出版的新书《断鸿声远长天暮:回到宋词现场》中说到:在我的印象里,唐诗很像一个男人漂泊异乡,宋词则是一个女郎倚楼凝望。而在我眼中,也有相同看法,比起唐诗,宋词多了些温文儒雅,儿女情长,更多的是让我们感受到那些难得可贵情感

  词是最美的文学形式,虽始于隋末唐初,但真正的繁盛却是在两宋时期。在南宋和北宋时期,人们经常填词作赋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咏人咏物,并随之涌现了一大批非常有代表性的词人,比如柳永、晏殊、欧阳修、辛弃疾、李清照、陆游、陈亮、秦观、苏东坡等等。诸多的词人百家争鸣,如春风般送暖般影响了当时的神州大地,而这些被人称道的大作历经岁月后流传至今。也难怪世人常说:宋词,宋词,将词与宋朝联系在一起,想来就是这个原因吧。

  我爱唐诗,也爱宋词。记得在上学时还专门抄录了一些比较美的词句在笔记本上,留作纪念可惜后来不知道放到哪里去了,找过很多次没有找到,甚觉遗憾。不过,当看到《断鸿声远长天暮:回到宋词现场》之后,心中的那份遗憾之情早已抛诸脑后。因为比起自己的手抄本,这本对宋词的描述详细到令人瞠目结舌书籍完全可以代替,且更令人惊喜

  书中按照两宋时期历史事件的推进,结合与众多词人有关的真实经历及其作品出现的时代背景深度解读了词人创作时的心境,也让读者更加了解宋词,体会词中深情厚谊

  柳永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晏殊说: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范仲淹说: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辛弃疾说: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苏东坡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自量自难忘;李清照说: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陆游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些杰出的词人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寄情于文字中,抒发自己的情感、思想、美好愿望……再加上作者犹如故事一样的的精心解说,让读者在了解了宋词更多的“奥秘”的同时,使整体内容变得更加流畅有趣有料有收获

  看《断鸿声远长天暮:回到宋词现场》,品味来自宋词的美妙故事,欣赏源自词人内心深处的美丽清愁。正所谓,词写人,人写词,宋词就是人与词之间最完美诠释

  《断鸿声远长天暮:回到宋词现场》读后感(三):那时那刻,创作现场—读《断鸿声远长天暮之回到宋词现场》

  那时那刻,创作现场—读《断鸿声远长天暮之回到宋词现场》

  y:洁yuanyuan

  说起唐诗宋词,相信每个人张口都能背出几首脍炙人口的佳作。我记得爸爸给我买的第一本书就是《唐诗三百首》,《咏鹅》《静夜思》《登鹳雀楼》等等这些短小精湛的诗词,朗朗上口,儿时就深深烙印在我的脑子里,至今依然清晰。彼时的我还不知道那些文字的意思,只知读起来在没有太多玩具陪伴时,读着读着也就背过了。随着年龄增长,开始接触宋词,苏轼、李清照、欧阳修、辛弃疾这些大词人开始走进我的脑海,让人体会到“人间有味是清欢”,体会到“此心安处是吾乡”。

  其实后来在语文学习中,我们也开始慢慢的了解每一首诗词的意思,甚至每一个字的意思都要深入的了解,感觉那些诗人词人的智慧如此了得。他们用如此短小精干的文字,表达出不同得情怀。有时一个字的运用,就会演变出无限的可能,无限的意境,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作者或博大、或婉转、或激烈的情怀。而这次读《断鸿声远长天暮之回到宋词现场》则更让人了解到了作者创作诗词背后的故事,对于诗词的理解更加的透彻

  作者把宋词比喻成一位倚楼凝望的女郎,让人明白爱情。最初也会在读诗词的时候,去扒一扒诗词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的心里历程,但更多的只是片段的了解,这些碎片文字不仅没有拼凑成整个的内容,还有时会把人搞糊涂。而这本回到宋词现场,就像是带领我们回到了诗词作家创作诗词的现场,让我们更能身临其境的站在当时的场景下,了解到作者创作的意图与诗词带来的意境。词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盛行于宋代。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豪放派代表苏轼、辛弃疾,和婉约派代表李清照、柳永。

  在书中,我们看到了苏轼这位豪放派作家的生活历程,也了解了很多出自这位名家之手的宋词创作的大体时间段,他的创作也与自己一路的成长历程息息相关,其作品更是把宋词这种依附于乐曲的文学表达形式,推上了鼎盛时期,至今都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而诗词里所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总是会振奋诸多儿郎的雄心壮志,乃至振奋一个国家自信。西湖美景也得益于苏轼在成为杭州之主时坚持疏浚西湖,让西湖成为中国最著名的湖泊。而自称是老饕的苏先生,还发明了东坡肉,让人无法往坏的味道。当然苏轼不仅仅是词人,更是著名的书法家,他的光芒照亮了整个时代。

  记得看中国诗词大会时,那些参赛者脱口而出的诗词语句,让人羡慕不已,更多的则是激动人心。诗词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传承,是中国文明象征之一。它也是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让更多人们想起那些曾经读过的、背过的、鉴赏过的诗词,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养分,把这种文化和智慧一代代传递下去。而这本《回到宋词现场》则把我们带回到一千多年前宋词诞生的那个时刻,用最直白易懂的语言,为大家呈现出或波澜壮阔,或温情脉脉的场景,感受那些宋词带来的震撼温柔

  记于2017.9.11

  《断鸿声远长天暮:回到宋词现场》读后感(四):词以宋为姓

  宋王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其中才子文人浩如烟海,宋词更是在中华文明中占据重要一席。千年以来,后世文人只可望其项背。时至今日,苏轼、柳永、王安石的大名依然如雷贯耳

  然而宋词之所以称为宋词,并不仅仅因为苏轼柳永,那些被历史尘埃覆盖了行迹的才子词人,在《回到宋词现场》中,一个个粉墨登场。或少年得志,或坎坷一生,或金戈铁马,或叱咤朝堂,在这本书里,你看到的人物会比史书中更鲜活也更接地气,而他们的作品则像珍珠一样点缀其间。一首词,你了解了它所处的年代:经济水平,政治状况,文化氛围;了解了它的作者:年龄,身体健康情况事业发展水平,感情经历等等;才算真正的了解词作本身。

  《回到宋词现场》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在古代,有文化的人基本都是要做官的,所以有名的词人都是官员,而且很多都是大官,文化部长,国防部长,国家总理都不算稀奇。就连著名的“白衣”词人柳永,晚年也通过科举加入到了这个行列。这么看来,宋朝的词人都是当时的成功人士

  做官总会调来调去,也有时运的高高低低,所以在交通并不发达的当时,这些词人兼官员却可以遍游祖国大好河山。各种高山大川大江大河,各地美食美酒写入词中,让看得人不胜神往。

  宋词是以女性角度来写的,用词用字务求优美,音韵雅致感情细腻,也确实记载了词人很多美好的爱情故事。除了爱情,还有友情,有兄弟情,有家国情,总有一款让你动容。

  《回到宋词现场》最好看的当然是美妙绝伦的词,除了词之外我最喜欢宋朝文人的各种小故事小八卦,比如柳永的“奉旨填词”,苏轼自编的尧帝典故,范仲淹怎么吃粥,贺铸怎么丑。。。。。。看到这些生动的事例,我开始觉得原来宋词不是词人创造的,而是宋朝的人民创造的。宋朝的皇帝填词,官员填词,文人填词,甚至风月场所女人也填词。一个经济发达,文化繁荣,藏富于民的宋朝,兼之文人地位之高空前绝后,产生点文化副产品,并顺带着光耀一千年实在是很正常的。

  《断鸿声远长天暮:回到宋词现场》读后感(五):《断鸿声远长天暮——回到宋词现场》

  《断鸿声远长天暮——回到宋词现场》 如果宋词这样读,相信会有更多的人爱上宋词。《回到宋词现场》一书,就是用这样的魅力征服了我,书捧在手,欲罢不能学生时代为了完成考试任务囫囵吞枣地背下一些诗词,做过一些赏析题,等到毕业以后,那些诗词时而也会浮现脑海,但是从未像今天这样带着词人生活的印记来到我们的眼前。此时感觉,学生时代的那些词句,像是逐渐入夜的星星,由无到有,到点缀整个夜空,一颗一颗,闪闪烁烁,带着它特有的光芒,璀璨着夜空,也璀璨着欣赏者的梦。 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物为我们带来如此震撼的力量?作者李晓润,首都师范大学魏晋南北朝文学硕士,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戏曲学博士,他用丰厚的知识为底蕴,以时间为经线,人物为纬线,再现历史生活场景,还原宋词现场,从宋初到宋末,把一位位词人的壮士柔情、铮铮铁骨、恣睢忘怀、爱国忧民的轶事呈现出来,给大家带来别样的宋词体会。 喜欢宋词,喜欢宋词的贴近人心,喜欢宋词的豪气勃发,也喜欢宋词的婉约清新。或是因为词的长短句的形式,它特别适合情感的抒发。离别时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相思时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伤心时“谁共我,醉明月”,无眠时“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洒脱时“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平生”,忧愁时“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杀敌时“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孤独时“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有柔情似水,也有激情万丈。既可关西大汉,铜琵琶,铁卓板,唱‘大江东去’,亦可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读完此书,我们还有更多的收获。林和靖孤独终老,梅妻鹤子的原因是罗带同心结未成。刘永的一首《望海潮》描摹杭州之美让金国摄政王读完后,挥师南下,奔袭杭州。一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竟然吓得上司以为苏轼跑了。写出“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贺铸原来长得像青面兽杨志,他骂人还是一绝。色胆包天,追求李师师的周邦彦。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李清照前半生甜美的爱情故事……有些再次读过,有的第一次听闻。有了故事点缀的宋词不再是记忆里的只言片语,它似乎鲜活起来,人情味更浓,同时它也见证了宋王朝风风雨雨,繁华与衰败。 断鸿声远长天暮,历史虽已远去,当你想要读它时,它依旧在灯火阑珊处等着你的到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