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远在远方的写作课》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远在远方的写作课》读后感10篇

2018-04-01 20:4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远在远方的写作课》读后感10篇

  《远在远方的写作课》是一本由郭初阳 / 汤萌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页数:16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远在远方的写作课》读后感(一):远方的你

  岁月只有经历了春生、夏长、秋收和冬藏方能称之为一个完整四季书籍需要历经这些过程才能称之为一本完整的好书。在我看来,这“春生”意味着“萌芽”即孩子们为此次英国之行所做的准备阶段,“夏长”意味着“拔节”意指孩子们在游历英国时不断汲取的异国国粹,“秋收”意味着“收割”指代孩子们将课本知识与实地体会结合,撰写出的一篇篇真情实感的游记,这“冬藏”便是老师家长竭尽全力想要保留和分享的成果——《远在远方的写作课》。

  作为一名母亲,我很庆幸能陪伴女儿经历了这本书的四季,也亲眼见证了女儿在这“四季”中的茁壮成长。自女儿手中接过这本书开始,我便想写点什么来回馈老师和孩子们给予我的这顿饕餮大餐,但碍于我的文笔有限实在是写不出什么高雅之作,为此还一度想要放弃写读后感的念头,可转念一想,这些孩子们不正是我学习榜样,他们在教室之外,异国的穹顶之下,尚能用最质朴语言淋漓尽致表达自己,我又何尝不可以!

  非常感谢《远在远方的写作课》,你不仅给了我一个更立体、更鲜活的英国映像,更给了我许多有关旅行和写作的启发,请允许我用最直白的语言表达我的感想,希望多年之后再次翻看时,还能回忆起这沉甸甸的收获……

  一、充分的旅行前准备

  奥古斯狄尼斯曾说:“世界是一本书,而不旅行的人们只读了其中的一页”。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虽算不上是博览群书,但也不至于胸无点墨。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自己对于旅行是非重视和在行的,因为我总能把每次旅行都安排井井有条、游有所成,但在看完这本书后我才发现其实我对于旅行的理解还是很狭隘。回想以往旅行前所做的攻略都仅仅停留在天气景点、住宿以及美食上,忽略了对当地人历史了解,这样的做法其实让我从源头上就开始“疏远”了旅行的意义。再翻看孩子们的文章不难发现早在出行前孩子们就对英国的人文地理非常熟悉细致到每个历史名人经典作品,名胜由来,甚至是用餐礼节。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一次短途的英国之行,却能让孩子们有那么多可发挥的写作视角。这点值得我深思和学习……

  2、 细致入微观察

  “用叉子从立方体的一角叉下去,夹层中的芝士拉出长长的丝,肉末与意面上下相叠,像是琴弓与琴弦相依偎的小提琴,正奏起一曲悠扬乐曲。”

  “电话亭高约两米四,主体是立方体,浇筑在一个黑色底座上,顶部是弧形的,仿佛戴着一顶红边软帽。”

  “按照边缘不同,纸袋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平整的,一般在装袋后,服务员还会十分小心地将边缘折个两三折,用透明的胶带纸黏住;另一种则是锯齿形状的,纸质也相对粗糙一些,服务员也不会粘牢口袋,单是轻折一下,便让你拿走。”

  以上片段均截取自《远在远方的写作课》。我惊讶于孩子们细致入微的观察力。试想一个能如此细微观察生活的人一定是充满情趣思想的,一个充满情趣与思想的人也必定是内心丰富的。这让我想到了周国平先生一句话:“热闹总归是外部活动特征,而任何外部活动倘若没有精神追求为其动力,没有一种精神价值为其目标,那么,不管表面上多么轰轰烈烈有声有色本质上必定是贫乏空虚的”,因此先生认为人生最好的境界便是丰富的安静,这也是我一直追求的人生境界想不到能在几个舞勺/豆蔻之年的孩子身上看到了它的影子。希望多年后的你们仍能守住这一方“丰富的安静”。

  最后我也想引用沈从文先生的这句话,勉励自己也鼓舞你们!“把日子稍稍拉长一点,把心放静一点。三年五载地维持下去,到你能随意调用字典上的文字自由创作一切哀乐故事时,你的作品就美了,深了,而且文字也有热有光了”。

  《远在远方的写作课》读后感(二):将生活融入生命中

  站在四十不惑的峰点,人生就这样了吗?人生有着各种体验,不同时期不同的精彩。跟着孩子们一路学习就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曲子

  拿到<远在远方的写作课>,正值盛夏,除却烦恼,静心阅读。读完了大部分,把它推荐给了初中语文教师姐姐。并反馈她这本书比去年的<瓦尔登湖>更精彩,更具有文学性。除了这些,我更惊艳于孩子们一针见血的思维能力,除了这些,我更敬佩越读馆郭老师的用心经营孩子们的心灵之家。他们带着四十多个孩子去远行,行前,行中,行后的各种准备课程。以及背后做这件事的大决心一定酝酿良久。因为他们不一样勇气带给孩子广阔的世界与思维认知的结合,从古到今,从外国文学入手,从人性角度观察,看世界的同时看到自己。

  郭初阳老师的每日日记可以作为英国旅行的指南了,一页页翻过去。孩子们的体验各种各样,有舌尖上的英国,有电话亭的创意就地取材形成了英国性的'三红'。有注重环保的纸袋,有资源优化共享空闲时间利用的红绿灯,有英人的绅士素养在路上的体现。为将之道,当先治心。以及小作者发现长椅的捐赠,名字刻在椅上,处处传递着浪漫与爱。相比之下,我们的那个小我在社会中体现在哪里了呢,在哪儿可触可点到'我'的存在呢。人生本是一个不断遇见自己的旅程,而除了书中,孩子教育中,社会责任中,公司经营中,有我.。我很惊悚地看到人因各种角色标准化为各类块状形。

  美好篇章还在后面,大英博物馆,英国议会,钟声,环球剧院,莎翁故居,以及莎士比亚作品的各种文学角色呈现,还有现场参与表演,挖掘人对生命的追寻意义,人与人之间的纷扰,人的囚笼等等发人深省

  后面的十四行诗轻快甜美,孙太一的伦敦之旅作为结尾。希望孩子将来有机会国外读研,那样的人生岂不才开启精彩?

  远在远方的写作课,让我产生了远方的梦想,甚好!

  《远在远方的写作课》读后感(三):起个头

  群里有新消息。点开,是老师在说:“期待家长们的读书笔记”。这是作业,从小到大总有逃作业心理。赶紧关了手机,假装不在线

  可书就在面前,放在桌上已经好几天了。舍不得打开。拿在手上摩挲着,手感极佳。封面设计简洁且有童趣,书名是《远在远方的写作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的,一家我非常敬重的出版社。

  我很喜欢这本书,很想把它推荐给更多的人。所有的喜爱都是有原因的。

  首先,最主要的原因是,我的孩子有文章入编了这本书,这肯定是最直接的我喜欢这书的原因。总说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这是仅分析了王婆卖瓜的策略。这是从外面在看王婆。可如果从里面往外看呢?有谁想过王婆一边卖瓜一边自夸时王婆自己的心情呢?我想是愉悦的,而且是非常愉悦的。这样的愉悦心情值得所有人去尝试的。

  其次,我等这本孩子们一起写的书已经一年了。我知道这本不厚的书,在一年的准备时间里,被用心地打磨着。羡慕这群小作者,他们是幸福的,因为他们的文字被重视、被善待。我能默背出书里的所有章节名称:英国生活面面观、对话莎士比亚、我的十四行诗、一部剧两本书------

  还有,我还知道,原本的书名不是现在这个,虽然我更喜欢原来的那个。从书的侧边望过去,知道书里有图片,我知道那些是孩子们自己拍的旅行照片,透过照片可以望见孩子眼中的世界,一如他们的文字。

  这些小作者们写出这些文字时,年龄不过十四、五岁,最小的我估计不足十三岁。这些文字不是关在屋子里憋出来的,是他们在阅读了经典,然后亲自出走去,飞跃万里,在一个他们既熟悉又陌生国度亲身感悟写成的。当那些文字在纸上落成时,他们又一次长大了。这个过程很奇妙,应验了那句读书人最爱的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许经过这本书后,他们可以再加上一句:写万言字。

  写作,这是一件在许多人眼里不那么简单的事,甚至逃之不及的。当有心人读完这本书时,肯定会有这样一种想法:为什么写作在这些孩子笔下不生硬、不干涩、不矫情,而且带着思想,那么自然有童趣,功力上不输成年人,甚至还会与你们产生共鸣

  我已经呆想了很久了,不想了,还是打开书,好好再读一遍。也许我会在文字里遇见自己的小时候

  《远在远方的写作课》读后感(四):从这里开始

  缺少文学细胞的我从未写过书评,更羞于示人。而当我读完《远在远方的写作课》后,却忍不住要写上片言只语,与大家分享一下这本好书。

  这本书是几位导师带领着四十多名中学生远赴英国,14天时间边游边学,合力完成的习作集,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图文并茂可以说是它的一大特色;而因为是多位小作者的合集,所以写作风格更是多姿多彩

  比如昝同学的《英国的垃圾分类》一文,这本是一个挺严肃话题,在介绍英国各种垃圾分类情况的文字中我突然看到:“I’m a bin. Drop your litter in.若用诗经体来翻译一下,那就是:桶兮桶兮,垃圾投之。”不禁笑出声来,猜想这昝润同学一定是个极有趣的人,不那么讨人欢喜垃圾桶,在她的笔下显得那么可爱,让人一瞬间记住了英国的垃圾桶。

  一般我们出去旅游,没时间也不太会注意城市街头的长椅,而越读馆的刘俊彤同学不仅注意到了还对此进行了研究思考,“当我看到这块铜牌时,终究是没忍住眼眶里的泪水”。是的,当我看到这篇美文时,当我读着其中静静流淌着的爱时,我亦是为那真挚情感而没忍住眼眶里的泪水。

  而书中陈语心的文章更是篇篇精彩,我尤其喜欢其中的《英国博物馆生存要诀》这是作者参观了十余个博物馆之后,应该也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总结归纳而得出的生存要诀,非常精彩,在变与不变之间自由切换,用改变延续不变,用不变激励改变,殊途同归,长存于多变时代的博物馆及博物馆精神。文章如行云流水娓娓道来,在一个个的小故事中对英国博物馆有了全新的认识

  正如郭初阳老师在序中所言:写作的天赋没法教,而写作的技能是可以传授的。不善写作的我也许可以从阅读这本书开始,从发表这篇书评开始,如中学生般跟着老师和同学们学习写作的技能,记录日常的生活、描绘旅途的精彩,抒发自己的情感。那么有相同想法的你们要不要一起去上一堂《远在远方的写作课》呢?

  《远在远方的写作课》读后感(五):初中生随笔习作集

  去英国玩了一圈的一群初中生的随笔习作集,不知道为什么书评分数这么高,或许对于特定的受众是本好书吧,比如书中初中生的家长们。

  个人感觉,在书店翻个五分钟,翻翻序言尾声勉强看个热闹尚可,但若想认真读,那就见仁见智了。当然对于初中生来说,写成这样,大概还是不错的。

  本以为是本教写作的书,或是像《死亡诗社》《文心》或是干脆就是教科书式讲授,看豆瓣评分挺高就买了,忘了看评分人数,非常后悔。序言里说写作“师古人”“师造化”,这本书既没有古人或高人,也没法指望孩子们把造化写到生动直观的地步,所以基本不算写作书。想来题目的意思,并不是说这是本写作课的书,而是指一群初中生在远方上了一堂写作课,或者说是旅游写生课,完全跟读者没多大关系。若说是为了长见识“师造化”,有的是大家名家的游记可以读,或者干脆看看BBC纪录片,来的更直接些。

  特此声明,评一星是主观原因,并不算客观评价。完全因为个人原因,觉得浪费了时间、没满足期待而感到不爽,所以一星。也可能是因为自己太庸俗欣赏不了这种有闲艺术,有待自我检讨。

  若有人真想学或者教孩子这个阶段的写作课,叶圣陶、王鼎钧等等许多大家都有不错的作品书目,看看他们的书,大概也就不必想着非要不远万里去师造化了。世之奇伟瑰怪之观常在险远,但会心之处真不必在远。

  《远在远方的写作课》读后感(六):谢谢你,《远在远方的写作》

  谢谢你,《远在远方的写作》!

  “把一本书做得合适, 找到最合适的纸而不是最贵的纸,用最对的编辑设计理念给它做出来, 而不是找最贵的设计师,或者给它设计得花样百出。”这是我接过《远在远方的写作课》这本书时,脑子里闪过的一段话---张立宪说的。书封,用的是普通的白卡纸,内页,是自然色的双胶纸,旧称道林纸。拿在手里,手感比大部分国产书要轻些许,读书习惯让我会快速把这本书从尾到头侧翻几次,不晃眼,字列大小间距适中。

  真正打开这本书,则是在拿到书的几天之后。我尽量让自己放空,以一个陌生人心绪来读这本书。远在远方---2016年英国之行的写作,会给读者带来怎样的阅读愉悦呢?

  开篇《英国日记》是郭初阳的出游随记。我读了三遍,被一串串地名,人名,文章的名字所惊叹。14天的简要记录中,提供了29个地名,48位人物,25篇书、文章以及电影名。。。。。。什么叫博闻强识,信手拈来------抱歉,我不打算送上再多的成语,只能说人文修养的高深,体现在字里行间。这篇虽说是日记,我觉得可以作为出游英国的出行指南,倘若你想做一次英国人文游的话,会是蚂蜂窝等攻略之外的很好补充!

  当然,郭初阳只是抛了一个书的餐前小菜(只是小菜太美味,无法不多说几句。)真正的大餐则是后面BEYOND SCHOOL的学子们的笔墨。

  在“英国生活面面观”这个部分的文章中,感受到小作者们各自心中的英国形象是不一样的。有作者从英国的纸袋中解读到了英国人的优雅,而也有作者却在伦敦感受到了“一个人就可以闯红灯的英国式过马路”,作者们可以这么写,本书的编辑也乐于把他们原汁原味地呈现给读者。想要一个简单的“英国人到底怎样啊”回答的人,可能要晕头了。真是蛮有意思的!

  有一篇《英国的垃圾分类》,作者的观察着实细致。TA把英国的垃圾分类标准展示在纸上,我个人觉得非常有意义,这是一篇激发读者联系自身情况有所思考的文章。就像我们小区,虽然贵为高档小区,物业费奇贵,但竟然没有一个回收废电池的专用筒子。我一个邻居在家里做好垃圾分类,但是清洁阿姨收垃圾时又把垃圾合在一起了,我的邻居无奈地说“我只能尽到我的分内而已啊”。。。。。。

  另一篇气场很强的文章是《英国博物馆生存要诀》,我一边看一边不知不觉就跟着作者的思路在网上注册了英国国家画廊。果真!就像作者描述的,这个官网实在是太慷慨了。我们这些没有去过英国的人,也可以在网上按图索骥找到想要看的画作,只要它是收入在英国国家画廊里的。这篇文章的作者驾驭词语能力比我们大人都强大多了。虽然是初三的学生,见了面还得称呼我一声“阿姨”,但她已然是我的语文老师了。

  在“对话莎士比亚”专辑中,一个中学生朋友和我一起看了这部分,她表示“除了羡慕还有妒忌”。她说,为什么她去了三次英国,去了一次环球影院后就没有再想去,莎翁故居也只是让她感觉“到此一游”而已,更不用说还能变成剧中人——我故作深沉地说,出国游,只要有钱有时间都OK拉,但是有价值的出国游,目前我认为极少,极少!对莎翁有感,对李尔王有感的小作者们,你们是幸运的,有良师给你们安排行程,在行程中有针对性的主题,甚至有调研采访,这些体验或许将给你们今后的旅行带来美好的格调,你们也许不会再光顾于“走一走看一看拍一拍,走,上大巴睡一觉下一站”式的旅行。我也羡慕,我也嫉妒,但我更加期待你们会往美好前行!

  语言到了一定阶段,是相通的。语文是世界上使用者最多的语种,而英文则是世界上流通率最高的语言。这两姐妹,突破词汇量的关卡后,语文好的人,英文也不会差。在这本书的《我的十四行诗》里,我对照着看中文版的《如果》和英文版的《IF》,前者我似乎能走进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后者,我发现我竟然也能看得明白!“酒,一点也不含蓄 牛, 山坡的独立者 嗅着甜甜的奶油 这城市的滋味”你觉得写得咋样? “If I unfortunately became a poem……”读到这一句,真是让人想笑,幽默的魅力么。

  其实,我并没有读完整本书。余下的一部剧两本书待我重温故书后再与小作者们交流了。我有点心急地是想看孙太一的《伦敦之旅》,这个人的名字太让人过目不忘,而他的履历,更让人似乎闻到仙气一般。我是个中年妇女,有一个下半年读高一的儿子,大学打算去国外读。这么一解释,就明白我之所急了吧。“有的时候思路一转换,视野一开阔,可以出现比硬着头皮透支身体打题海考名校有效的方法”,以及他的老师对他说的是否要交换到美国去学习一年的话“如果你觉得自己是一个会观察的人,那这是非常棒的机会;如果你不太会观察,不会去体会细节,那出国可能就是浪费时间了”太一将自己的亲身经历传授给弟弟妹妹们,我这个妈妈也能体会这份心意到而且很有帮助!

  这本书,我数了数,集合了42位小作者的作文。老师把孩子们在旅行中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悟编辑成几个明确的主题,花的功力不是我可以点评的。不管怎样,于小作者们,也许,看到自己的笔墨转化成印刷字的那一刻,会有那么几个孩子感应到“决定性瞬间”。于读者如我,有一点好奇是关于封面插画的,编辑选用 “青色”和“橄榄绿”作为配色,这是有什么内涵么?

  《远在远方的写作课》读后感(七):远方有诗缓缓读

  远方的国度,远在夕阳西下的天空之下,湛蓝的海水浮托起的岛国。曾经的辉煌历史,传播于世界的语言,国民的绅士风度,还有她所拥有的别的国家不曾拥有的特质,让她闻名于世。

  可真正把她与我联系在一起的,却是因为一本书——《远在远方的写作课》。

  这是一本我读得很认真的书,因为我带着任务。自觉不是个讨厌读书的人,在这个书店退居到城市角落的年代里,一有闲暇还是愿意去钻书店,为了女儿,也因自己。家务之余捧一本纸卷,翻几页或暂置案头,全由我便。可这本书不行,我得一页一页读,不拉下一个句子。如果我走马观花,我哪来心得体会?自从走出校园,何曾带着压力来这样读书?这个郭老师,可真会难为人呢!

  这是一本我无须认真也读得入境的书。原来压力并不一定是坏事,原来压力也可以变成动力,原来读着读着所有的压力渐渐烟消云散动力也自然而然,我发现我爱上读她了。不仅爱,还有惊叹,还有惊奇,还有惊喜。

  惊叹于郭老师的文笔与思想。

  “远在远方”,一见书名,思绪便随之远行,不仅眼睛,连脚下也蠢蠢欲动。亏老师想得出。《写作是一项可以传授的技能》,寥寥数页,文字浅道理精,连我这门外汉也似乎明白了写作要诀的几分。《英国日记》,原来日记可以这样写,精致跳跃,精到处常见点睛之笔,让人惊叹。看看自己的“流水账”,岂不愧煞。

  惊奇于岛国的环境、帝国的历史、异国的文化。

  玻璃般透明的天空,像油画展开般的草坪,像蓝宝石闪耀的湖面,像清水洗过的永远清新的空气,是自然的造化,也是人力的呵护;静谧的午后,悠闲的黄昏,随意而不慵懒,自由而不散漫。至此,更悟那句话的要义:“人,身体闲下来的时候,思想才能忙起来。”莎士比亚的人生与创作的关系也是如此吗?

  知道莎士比亚,知道大本钟,知道伊丽莎白,知道康河,除此种种,我还知道那个大英帝国的什么?马克思、列宁、甘地、孙中山、泰戈尔都曾在英国暂住,中国诸多名画被大英博物馆收藏,还有丰子恺手绘的李叔同大师的画像怎么跑到别国的厅堂里?我的大中华祖国何日能重现大英帝国的辉煌?

  更为深刻的是英国无处不在的“自由”。从议会制度到平民生活,从街头座椅的捐赠到流浪艺人的表演,连鸽子也“自由”地在人行道上优游,“自由”得令他国国民羡慕。不过,当我读到“英国人做任何事情都注意不打扰他人”“看似的冷漠比那些无意义的嘘寒问暖更有尊敬的意味”时,不由得不认同“英国人对自由的理解实在是很丰满的”结论。原来自由是与自律和尊重相辅相成的。

  惊喜于孩子们的成长。

  十几岁的孩子,豆蔻之年,虽说新鲜,但谓之稚嫩,原本常理。然而,可是,孩子们的文字,还有文字中的思想怎么就那么“早熟”呢。当年的我们这个年龄,生活能力强,思维层面窄。思想窄了,哪来文字?叙事、说明、描写、议论,汉语、英语,诗歌、杂论,顺手拈来,驾轻就熟,哪里看得出是出自懵懂少年之手?感慨时代进步给了孩子成长的加速度,感谢站在高处的郭老师给了孩子看世界的广角镜。

  至此,我知道,这是一本我要一读再读的书。书里有风景,美不胜收;书里有文化,铺天盖地;书里有俊男靓女如花似玉,书里有奇思妙想笔下生花。还有一个我家的姑娘,爱读书,爱提笔,一到家就缠着我叽叽喳喳的——我家的姑娘。孩子何其幸运,在成长的道路上,能让她遇见越读馆。

  岁月静好如画,日子娟然如拭。手执一卷书,口噙书中诗。异国他乡景,身边小女儿。缓缓读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