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几生修得到梅花》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几生修得到梅花》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4-01 21:5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几生修得到梅花》读后感精选10篇

  《几生修得到梅花》是一本由陈更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3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几生修得到梅花》读后感(一):暗香弥漫,绽放千树

  听说陈更出书了,我自然要看看。因为在诗词大会时候,对她就很是另眼相待,灵、伶、凌,不知道这些化成文字会是什么样子

  书一拿到,《几生修得到梅花》,书名就劈面惊人,这句宋诗我总觉得是不羁与谦逊的最完美结合。恩,有点意思

  得了时间我便翻开读,上篇是鉴人,下篇是品文,一书两看,一鱼两吃。人,都是我们熟悉的人,都是历史人们写了又写,撰了又撰,研究了又研究的人,能有什么新意?人们越熟悉的便越是不好呈现啊。说实话,解读诗人和诗词的书,我也是读了一些的,个才子佳人君子朝堂,在爱情唏嘘,在尘世间慨叹,笔法都已经很细腻了,该有的词汇也都用得差不多了,还有什么角度、什么角落是被遗忘的吗?看了书才发现,哦,担心真是多余了。角度若说不刁钻,却又是别人不曾写过的,若说是刁钻,却又是让人觉得一点就透的,好像经过她这么一说,我就会立刻跟上一句:“可不就是这么回事!”

  别人且不说,就说李太白先生吧,再熟悉不过的人了,3、4岁的孩子哪个不能背上几首他的诗?又有哪个人不知道几个他的小故事?明明李白的诗恣意潇洒,神思飞扬,可是偏偏陈更就读出了他的疲惫,看到了他破碎英雄梦想。再说杜甫,以往我的印象中,杜甫都是瘦瘦的,倔强的,留着胡子愁眉不展天天忧国忧民,心怀天下,导致他的诗我也不大喜欢,跟看教科书一样刻板,可是陈更却叫他“情圣”,她笔下的杜甫,才应该是真真正正的有血有肉的杜甫,而不是历史书中的那个老人家

  下篇的诗词,有几首我也算是熟悉,之前读的时候,字面觉得很美,比如:“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多美啊,多有画面感啊,那么陈更要如何解读这首诗?她说:“‘木头人’的话,总要缓缓味之”。厉害了!以前读诗,跃然纸上,文字转化成画卷,是2D的世界,跟着陈更读诗,是3D的享受,更为立体,更加真实

  她是怎样做到的呢?我想大概和她学理工科有些关系吧,文科生毕竟更加感性一些,情仇爱恨都在心中辗转几次,丰富了又丰富,色了又润色,一件事情定要兜兜转转,绕上几圈,才小心翼翼地捧出来;理科生就理智得多,一语中的,少修饰,去繁杂,也因此难免显得冰冷,不够意趣盎然。而一个有才情爱读诗的理科生,就完美得多。陈更的笔调既有着文科生的温暖,又带着理科生的睿智,既柔媚娇俏,又有着小小的冷幽默;看她的书,就仿佛拉着你的手,带着你一步步穿越回去,摆上茶,斟满酒,倚在窗子边,听着诗人给你讲他们的故事,而窗外梅花开得正好。几生修得到梅花?即便修不到,能赏一赏也是极好的。

  书中的内容,我就不再多透露了,毕竟大家要去自己体会的,实实在在的一本好书,要记得在心静的时候好好读,而心浮气躁的时候,无聊打发时间的时候就不要读了,可惜了书,真的!

  《几生修得到梅花》读后感(二):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不成熟点评

  还未出版,就让人充满了期待

  一个从来不知道“追星”是什么滋味的人终于现在可以尝到了

  至此认识陈更,已经或许接近半年。陈更让我了解和走进了诗词,诗词让我了解和走进了陈更。

  也因此,首次知道了诗词并不是课本上冷冰冰的晦涩难解,并不是通过应试教育上一个必备的技巧技能,更不是硬着头皮晃头晃脑强硬塞进脑海中的苍白无力。更因此,了解到李白并不是单纯“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潇洒,也有其为人夫、人父的呛人,了解到初唐四杰的戏剧人生,了解到一直情系扬州的杜牧,了解到“人间有味是清欢”的东坡的旷达和深情,了解到前面才得一个李清照的浓浓愁情和“九万里风鹏正举”的豪迈……

  没有走进诗词,或许你只了解这些诗人词人的一粟作品,以及寥寥数句的个人简介永远不会懂得他们的情感变化和为何会有这些变化。可是在这个快速获取信息时代,想要淡然地看一本书已经成为一种难得可贵,又有多少人真正去了解一下诗词呢。也有很多人问我,你背这些看这些有什么用呢。对啊,有什么用呢。可是我反而觉得,并不是什么东西需要利益眼光去看待。正取你运动,或者不是因为你想要健康,仅仅只是喜欢运动。那么于我而言,诗词也是这样的存在。仅仅是因为喜欢,我看了读了背了,我开心,这就足够了。

  在诗词的浩瀚中,我仅仅只是了解其片面。但是也避免不了成为一个花心的人…我爱沉郁顿挫的杜甫,爱飘逸洒脱的李白,爱“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爱浓愁和酒的李清照,爱旷达深情交织在一起的东坡,爱到垂垂老去仍然深情吟诵“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放翁,爱“昨夜松边醉倒”的辛弃疾,爱“知与谁同”的欧阳修……喜欢的人太多太多,喜欢的诗句也太多太多了。而我终于也可以从诗句中,粗略感受到那些或磅礴大气或细腻婉转的情感变化,在阅读过程中与现代书一般无二欢笑或流泪。

  古人克服了那么多的苦难才写出这么好的东西,又经历了种种困难得以传递到我们手中,难道我们不应该花点时间,去了解一番吗?或者说,难道不值得我们花费些许时间,去了解一番吗?但是也要相信,它们绝对拥有魅力,吸引你爱上它们,进而成为一个花心的人,爱上它们的作者

  诗词对于工科的陈更,仅仅只是爱好。没有过多的堆积词藻,也没有过深探讨。更多的是启迪诗词的魅力,正如一块指向诗词的指示牌(当然要附上些许介绍),为我们扣了一扣诗词的大门

  但是那许许多多的文学爱好者,不正是走这样的道路吗?

  未来还有很长很长,真是很高兴遇到你,陈更,很高兴遇到你,诗词。

  希望你却顾来径的时候,也有翠微这样的美景宁静

  (不对我也很喜欢很喜欢王维啊…居然漏了捂脸)

  《几生修得到梅花》读后感(三):陈更的读诗小札《几生修得到梅花》

  文/女流氓 越来越相信遇见一些事和一些人不是偶然的,冥冥之中契机积攒成缘分让你遇见就遇见了,最后让人心中生出无限欢喜,心里吼了很长时间的空谷回音终于在山的另一边得到了回复,所以怎么会舍得与之错过呢?生活中给我最多最安定惊喜就是书与作者。正如这本《几生修得到梅花》: 去年有段时间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吵得沸沸扬扬,我那时抽空看了一期,当时那期节目正好有陈更出场,但并没有记得主持人嘉宾说的诗句,反而记住了北大女博士输掉比赛后黯然伤神的那一瞬间,这好像是一个契机,让我很久之后被一本书唤醒回忆,与之不期而遇。直到无意间在新华书店看到封面和书名时突然间震住了,翻了几页才想起来那副被遗忘的神情,原来她就是那个陈更。就像突然回旋起一段旧日里听过的旋律脑子被卡住,绞尽脑汁都想不起来,忽在这时,旁边有人哼唱起来就柳暗花明了。 花了几天时间跟着这位北大理工科博士带着少女情怀诗意灵魂窥探到了许多古代诗人不为人知小秘密八卦轶事,见识到了一首首小诗在一个敏感细腻的姑娘心里埋下了多少温柔呵护种子,体会到了生活与诗词互相交汇的泪点和笑点,也让我改变了对诗词的看法并重新端正了读诗的态度。当然,还能让同样理工科的读者会心一笑:原来我们理工科也没有别人所想象的那么不解风情么。 蒙曼老师推荐序中有几句话击中了我:时下“文学青年”几乎成了贬义词,但我觉得,一个青年爱好文艺,本来是最自然的事,如果连青年都那么世故,那么无趣,人生也罢,社会也罢,还有什么希望呢?我坚信一个爱诗的女孩子,会造出更好的机器人,也会造出更美好的人生。 而我也坚信,能在平淡无奇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为自己开垦一方净土,在那里饮酒落花,风和日丽,牛羊无事,百姓下棋,不为凡尘事务兴衰荣辱所打扰,旁若无人地做着美梦。这样的人更能吸引到诗和远方,吸引到美好的一切。 陈更介绍了很多不同时期的诗人,抛开诗人生平事迹为官经历不说,很多诗词歌赋名著典故信手拈来,总让我自卑感随之而生,但是这份自卑是我能坦坦荡接受的,于我而言是积极阳光的,鞭策着我格外宠溺这项不可辜负的爱好。在书上看过一句话说书读得越多越自卑,当时不理解,现在理解了。即使现在读的书根本算不上多,但也有了同样的感触。鉴于对诗词这方面皮毛未及,我也不过多列举书中的诗词,我想,有诗心的人必定会自己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诗意。 看了这本书最大的感触是古诗词独立于生活和思考是没有生命的,像塑料花一样看着美艳却看不到蝶飞,蜂舞,闻不到安神的花香。在某个程度上来说,它也像我们学习英文单词一样有着分割不开的语境。把自己的经历,回忆,感受,情绪信念结合着诗句,经过糅合,渗透,最后形成自己的东西,带着这些东西生活,让诗意遍布在每个细胞里,带着诗情画意去做一个生活艺术家。 最让我感动的是文末的一个真实事件:一位监狱中的陌生人看了中国诗词大会的节目后,给陈更写了一封感谢信。他因年轻气盛为朋友报仇犯了法,出狱时已然而立,是诗词让他重新体会到了世界依然那么美好。以前一直听说艺术有多么多么神奇文化有多么多么伟大,没想到震撼人心力量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传达。不由得想起了最喜欢的一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安迪在狱中悠闲自得的样子。 突然觉得自己就像一个跑到海边玩耍的小孩,贪心地捡拾了许多美丽的贝壳,没想到玩得尽兴之余,欢笑声竟然传得这么远,传到了别人的心里,使人对这海洋也有了向往。――陈更

  《几生修得到梅花》读后感(四):凌寒独自开,为有暗香来

  文|轻禅

  近几年,有关于诗词、成语的节目很受大众喜欢,伴随着这些节目,也有一些喜爱诗词、成语之人为人所知。看《中国诗词大会》的话,自然会记住一些名字,武亦姝、彭敏,当然还有陈更,相较于武亦姝与彭敏,陈更还有点不同,那就是她非文科出身,她对诗词是真的喜爱,在参加过第一次之后,用接下来的时间精心研读诗词,终于获得了丰硕的成果,连续三次拿到擂主的称号

  读诗,陈更有自己的方式,究竟有哪些方式,看一看她写的《几生修得到梅花》一书便知。这本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中,陈更是研究诗人词人,通过他们的生平境遇,理解诗词,我认为这是寻找诗词最根本的源泉;第二部分中,陈更分析自己喜欢的一些诗词,譬如《古诗十九首》、《孟珠》、《送陈章甫》等。她分析古诗词的意境,用自己唯美的文字写出感受,只看她唯美的文字,就已然被深深打动。

  上篇《两个时空邂逅》,陈更邂逅了李白、杜甫、王昌龄、李贺、杜牧等等,她想用这些人的一首诗来代表一个人,可对于李白,她又找不到最为合适的一首,就选了最具仙气的一首《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如此气魄,也唯有李白才能写出来。李白的一生,皆是如此,若是看《中国诗词大会》,就能够知道董卿与蒙曼老师的对话,若是选一个诗人的话,蒙曼老师只选李白,她这样说李白:“李白这个人呢没有烟火气,所以也不知道事故艰难。”的确如此,年轻时候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也许是因为年轻气盛,可年老还能写出“为君谈笑静胡沙。”这是何等豪气,自信

  在陈更的眼中,白居易是最多情的人,他能够用诗赞颂世间美好,天地万物。于诗词中,白居易是柔情的,他热爱大自然,诗词中流露出对故土深深的眷恋。她写柳宗元是君子,“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即便是遭遇一夜倾覆,与京城诀别,他的心中还是无时无刻不惦念君主。

  在下篇《素心读诗词》中,不难看出陈更对诗词真正的热爱。她用诗一样美好的语言,将诗词的意境描绘的栩栩如生,若非热爱,只怕很难体会。在《钱起给你童话世界》一文中,有这样的句子让我动容:“所谓诗境——与万物相通,感天地含情,而让人心中,常存温情。”这是陈更对诗的感触,寥寥几句,就能够看出,她究竟多么热爱诗词。

  如今这个时代,能静下心来读诗词的人,只怕是不多,能让心彻底融入的诗词中,体会其中意境之人,少之又少。为此,我觉得很悲哀,诗词绝对是历史留下的一笔财富,若是能有更多人热爱,应该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几生修得到梅花》是陈更对诗词的感悟,而她,就如同书的名字一样,像梅花,默默的散发着自己的香气

  “凌寒独自开,为有暗香来。”这就是我所认识的陈更,她热爱诗词,从诗词中读出了诗境。

  《几生修得到梅花》读后感(五):隔牖风惊竹 开门雪满山

  《几生修得到梅花》

  能写这样一本书的家伙,大概先要背一万首诗吧。

  山涤余霭,宇暖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正如陶潜的这两句诗一般,陈更的这本书更像一篇散文诗。没有矫揉造作的句子,故弄玄虚的铺垫,就像一个亲切的朋友,在一个晴朗的午后,坐在山南的溪边,和我们讲着那些年的那些诗词的故事。

  如果说读一首诗,我们只看到了字面意思,就如我们去观察一棵树只看到了它的轮廓,但是却忽略了滋养它的光照与氧气,土壤与山泉。诗词的背后不是简单的词语的堆砌与重构,它是诗人整个人生态度和性情的缩影,不管它描写的是落花,是羁旅,是万里黄沙,还是思念悼亡,这些诗词,都要放在诗人词人所处时代的宏大背景下才能真正地被读懂。而这本书正是从这样一个角度,从诗人所处的大环境到人物性格,从他们的人生际遇到辗转之所,讲述了那一千多年前的明月和杨柳,飞花与山涧,青苔和细雨的故事。这些都在诗人笔下变成了另外一种生命的存在。陈更的书里,这些诗人零碎的片段仿佛被赋予了别样的滋味,那些甘苦与酸甜,喜悦与哀愁,跃然纸上,生动而活泼。

  从陈更的笔下,我看到了令玄宗悔恨不已的“九龄风度”;看到了喜欢写送别诗的边塞诗人王昌龄;走马川行雪海边的岑参;也看到了“梦觉犹可待,赤子心不死”的陆放翁。

  其中讲到白居易《再因公事到骆口驿》时有一段描写甚是精彩:“山一直等在这里,热烈的迎他,在夏日捧出洁白的云朵,在秋日染出静美的秋红。可他每一次都不是为山而来,无暇细细赏它,无心慢慢看它。他觉得辜负,他觉得歉疚。…” 书里这段话让我想到了莫奈的画,那些睡莲就静静的待在池塘中,不管是清晨还是黄昏,光线和色彩就在那里等他,悄悄地溜到他的身边,钻进他的心里,偷偷地跳到了他的画板上。那种喜爱,是看不够的。诗人和画家一样,把那些最细微的感情,小心地放进了他们的作品里。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讲:“诗人不是麻木不仁的,诗人是以天地为中心,有一种仁爱的心,对于草木鸟兽都有一种关心,都有一种爱护,所以诗人要有宇宙,要有关怀爱物的仁心,这是做诗人的开始。”

  除了对于诗词细腻的解读,陈更此书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用自己的生活中的一些细节,诠释了古诗词在这平凡世界里的意义。它褪去了古老的外衣,走进了关中平原的小院子,“故乡最让我眷恋的,是晴朗的黄昏,极遥远的地平线,浮现一抹远山的线条。还有每年夏天,若能赶上雨天,站在老屋的小院里,会看到围墙外的天空,灰色的背景下,几只黑色的燕子停在黑色的输电线上,十分干净,十分安静。”

  那些极其细致的描写,正是缘于我们心中的挂念,“白居易两度见山心有愧,而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又'皆因王事',而错过了多少'夏云白' '秋树红'?”

  通常我们读诗,总力求读懂意思,而忽略了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这不是高下之分,而是一种色彩的标签,它能很清晰的停留在记忆深处。陈更常常从特殊的角度分析诗人的特点,比如讲陆游时提到:“ 王维常常绕着弯子反问你,李商隐爱打哑谜,但陆游一定会掏心窝子。读王维、李商隐是品茶,余味悠长,即“在红、白之外另有东西”。而陆游常给你一碗热辣的羊肉汤,…,你说那是高境界,这是低境界,姑且凭你去说。… 人固然应学会品味淡雅轻茶,可是你能少了热乎喷香的羊肉汤?”如此形象且具象的画面恐怕是一辈子也不会忘了,说起羊肉汤就想起那个“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的陆大人了。

  在这本书里,没有严肃的学术讨论;没有刻板的考究认证;书里更多的在写那些年诗人们那些离我们遥远又接近的那些心情。我们仿佛看到了“秋阴不散霜飞晚,留的枯荷听雨声”的李商隐立于秋天的荷塘之畔的孤独身影;“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东坡居士醉酒之后的潇洒姿态;“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李清照晚年的忧愁光景。这些生命中的感慨,不止是感慨,也是无奈。“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者在”——况周颐《惠风词话》

  草在结它的种子

  风在摇它的叶子

  那个诗词大会的漂亮女孩在写书

  这一次

  不是北大的机器人博士生

  也不是参赛选手

  她就是陈更

  一个朴素的诗词姑娘

  《几生修得到梅花》读后感(六):诗词风韵

  一身民国时期的装束,衬得她更显画中人。她是那样的温婉,她有一幅弯弯的柳叶眉,漆黑如夜般的大眼,嘴角微微翘起。她笑得温婉,如星子般的眼,在黑夜中灼灼生辉。当她看着你时,仿佛你便是她的全世界。这便是我看见封面上陈更时的第一印象。

  陈更,北京大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专业的博士生。陈更参加《中国诗词大会》前,已在诗词圈小有名气——此前,她陆续参加过《中华好诗词》《成语英雄》《最爱是中华》《最爱中国字》等多个国学节目,并取得不错成绩。

  《几生修得到梅花》读后感(七):那个从诗中走来的女子

  中国的诗词文化底蕴丰厚、源远流长,诗经楚辞、唐诗宋词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大骄傲。说到诗词,我们总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情感要抒发。那么你通常怎样读诗?你又是怎样去解读诗中韵味的?我们且来看一看北大才女陈更是怎样读诗、解诗的。

  认识陈更是从《中国诗词大会》开始的,然后才是读其书、知其人。《中国诗词大会》是一档文化气息非常浓厚的节目,它聚集了一群书卷气特别浓厚的小伙伴们,陈更便是这群小伙伴中的其中之一。陈更在《中国诗词大会》上的不俗表现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这个稳重知性的女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她的打扮与诗词特别应景。但不曾想到,这个对中国古诗词如此谙熟的稳重姑娘竟然是九零后,更令我感到惊讶的是,陈更本科专业是自动化,研究生的主攻方向是机器人!一个理工科的学生竟在诗词方面有如此深的造诣,我简直对她佩服地五体投地。

  《几生修得到梅花》记录了陈更在读诗过程中对诗词的所思、所感、所悟,尤其是通过作者丰富而合理的想象,联系诗词的意境,从而为读者还原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古代诗人们。本书共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两个时空的邂逅”主要是通过诗词写诗人。陈更以时尚而现代的语言来描述诗人当时的生活与思想,读起来,你竟会恍惚觉得这些可爱的诗人似乎穿越到现代来了呢。这种描写方式随意但却十分具有生活性,或许有点失了诗词的高雅,但却让读者读得畅快,一看便懂。读《几生修得到梅花》,你会觉得自己仿佛与那些遥远的古代诗人们没有了时空的界限,他们与我们来说不在是高冷的、呆板的,我们在诗中与他们邂逅,亲切而自然,像久违的老朋友。

  下篇“素心读诗词”,记叙了陈更对诗词独特的理解与感悟。其中包括我们耳熟能详的《古诗十九首》、《题僧壁》等,印象特别深刻的一篇是陈更对《送陈章甫》的解读,这首诗我曾经读到过,并不陌生,但对于这首诗的作者李颀却是在读了陈更的这篇文章后才有所了解。这个“诗红人不红”的安安静静写诗的美男子身处诗词兴盛的唐代,相比于李白、杜甫、杜牧、李商隐等大牌们,生、卒年份与生平事迹均不详的李颀就只能算是无名小辈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在唐诗选集《唐诗三百首》中,大名鼎鼎的白居易与刘禹锡被收录其中的诗分别是六首和四首,然而李颀却有七首诗被收录其中!归根结底,并非李颀的成就不高,而是他的志向在诗不在名,他只做自己。

  陈更自小在农村长大,中国古诗词中描写田园生活的为数不少,这部分诗词也正是陈更最为喜欢与欣赏的。诗与乡村总是相得益彰、辉映成趣。我觉得,正是田园乡村的成长经历温润了陈更恬淡的性情、可爱的诗心。

  陈更读诗的方式是我最为欣赏的。许多好的诗句,她总是慢慢读、细细品,合上书沉吟一边,然后抬起头想一想……在今天这种凡事都讲求快节奏的时代里,这样的慢阅读显得是如此难得可贵。过快的生活节奏产生了诸如“快餐文化”“名著速读”等一系列的拔节似的阅读方式,我总觉得这些这样的阅读于我们文化的发展是弊大于利的。读诗要慢下来,而其他形式的文本阅读是不是也应该放慢一下脚步呢?

  《几生修得到梅花》读后感(八):且歌且行

  这本《几生修得到梅花》的作者是一位爱诗词的工科文艺女青年,用敏感的灵魂触摸世间美好的诗词,颂出一阕爱悦者的赞歌。一直觉得诗句的出现是为了恰逢其时点化世人,将自然的奇妙、善意和用心娓娓道来。而阅读这样一本读诗札记,可以更好地了解别人眼中诗的模样。

  诗词是很奇妙的创作,短小的语句就可以道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引领世人探寻真理和智慧的源泉,可以融入诗人青春时代的体验,细腻地描绘了爱情的幸福、烦恼与忧伤。诗人总会以其独特的气质为我们创造了一个透明的童话世界,在那里我们可以看到气象万千的家国情殇,也能看到整个世界跨越千年,仍能散发出雨后初夏的栀子花的清香,世界清丽而透亮,满满的爱与青春的味道,草木清香。

  从前不懂得田园诗的妙处,而今最爱这一题材,清丽的景色,却寓意幽远。落叶、飞鸟亦有情,与世界对话,仿佛眼前的一切都充满诗意和灵性了,美好事物对我们的爱与我们对美好事物的爱就如此圆满地交织在一起了。

  本书的作者陈更是1992年生人,来自陕西咸阳。很是年轻的一位作者,但她对诗词的理解很深。“理性而又浪漫,孤傲也接地气,知性大方但不矫情,才华横溢但不傲娇,灵魂里透着无与伦比的思想和感悟”,这是很多人对陈更的印象。

  很喜欢陈更对这句“山空松子落”的解读:在寂静的天地之间,有成熟饱满的松果儿“噗嗒”一声落在厚厚的、积年的深林落叶上,这样的声响,能让人顿然感觉到生机,但背景是清秋的空山,又顿然感觉到凄凉,这是丘丹所在的地方。禅化的隐居境界该如何描摹?这一颗松子落,已然胜过万语千言。你也能隐隐感到,俗世政务缠身的韦应物,对这禅境的向往,都含蓄地表现在了此刻对它的想象里了。

  她对于诗词的解读是有温度的,看似平白的诗句,其下满是深情,于无声处听惊雷说的就是这样的感觉吧。“几生修得到梅花”这样的书名也自带一股墨香。在诗词的大千世界里,一边前行一边求索,从此言笑清浅,不离不弃,怎能称不上是一大幸事。这些语句会在我们的人生里变成走夜路时脚前的灯,路上的光,永远伴在左右。

  有些诗词在跨越了百年的时光,仍能令我们动容不已。通过那字里行间,几乎可以一窥那个时代的全貌,可观可感。文字后面是大时代的风浪,命似浮萍,随波逐流,我们知道那真实的人生就藏在这些句子背后。

  《几生修得到梅花》读后感(九):读诗是为了让灵魂更温暖——评《几生修得到梅花》

  那些既会吟诗又会作诗的人都长什么样?带着这个问题,我曾不惜耗费数个时日,回看了《中华好诗词》的往期节目,其中北大才女陈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当然,她在节目中最卓越的成绩,还当属在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中连任三期擂主,让人们在敬佩她的才情的同时,也记住了她的名字。砚滴将干难句癖,愧吾三日未临书。陈更以此句作为微博签名,可见其在自我激励与勤勉方面的严格要求与高度自律。在《几生修得到梅花》这本书中,作者陈更用细腻、灵动的笔触,为我们描摹了古代大诗人们独一无二的气质,很多感悟,让实验室中的她将平平仄仄化成一身诗意。

  图片为作者陈更本人,来源于网络,侵权可删

  《几生修得到梅花》读后感(十):在诗词中延续生命的情味

  近几年,综艺节目清流频现,许是经济发展了,大众更需要有情致的生活,或者追寻曾经的美好。诗词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种种情感与心思集于数十字中。有的郁积深沉的愁绪,有的开悟人生,有的抒怀壮志……人事有代谢,情怀总相同。世间有多少种诱惑,诗词里便有多少种追寻。因此,品读诗词一度热了起来。从《中国诗词大会》节目走出来的陈更,带来了自己对诗词的感悟。

  《几生修得到梅花》是陈更的诗词读后感。分为两篇,上篇《两个时空的邂逅》,由作品而作者,由作者到读者,诗词是载体,在诗词中读者与作者邂逅,听听作者的人生经历分享。21位作者,有熟悉的陶渊明、李白、杜甫,也有不太熟悉的张先。即便是大众熟知的大家,陈更也读出了另一番风景,给他们下了耳目一新的“判词”。诸如:遇见一个君子——柳宗元;想做星星的他——不一样的范成大。下篇《素心读诗词》,更多从一首首诗词的角度,阐释一个故事、一份情感。16首诗词,多为不脍炙人口的作品,显现出陈更的阅读广度。陈更选择这些诗词的标准,在《感子故意长——深情路人白居易》。一文中,她引用叶嘉莹先生的话,“判断、比较诗词风格的不同、高下,首先看一首诗词的情意是否深远,能有多大的兴发感动的力量,引起你多少的想象和联想。”不能说书中的这些诗词都是中国诗词中最好的,但对陈更来说,“曾被这些诗篇感动,也希望能让你想起曾经的感动……”大多作品读后,会有所沉吟,有所触发,也就与陈更相遇。

  不必局限其90后和工科博士的身份,陈更的文字是细腻温婉的,也有诸多网络流行语;感触是深情勃发的,颇有白落梅之风。这些诗词历经千年,在生活的某处相遇,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心生感动。陈更写陆游“赤子心不死”想到爷爷;由白居易的“两度见山心有愧”体悟到生命中的忠厚相守和对父母的陪伴。从陈更对诗词的选择和读后感中,我们可以感知她的内心是温情、温婉、淡雅又是有力量的。虽然与机器人打交道,正如蒙曼在该书序言中所写,“一个喜欢诗的女孩子,会造出更好的机器人,也会造出更美好的人生。”

  当下忙碌浮动的社会,人们都在追求内心的平静,向往诗和远方,期盼能够诗意的栖居。何其难矣?又何其易哉!诗词是能教人安静的,教人温情的。品读诗词,两个时空的交流与对话,唤醒心灵,进而“获得更多没有机会经历的体验,让生命的延续更深更长。”变成更美好的自己。(方怀银)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