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下一站,天国》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下一站,天国》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4-01 21:2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下一站,天国》经典读后感10篇

  《下一站,天国》是一本由[日] 是枝裕和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1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下一站,天国》读后感(一):请开始你的回忆

  读这本书之前,我还没有看这一部同名电影,所以仅仅当做是是枝裕和的一部小说来读。

  对,这本书里没有一个还在世的人。是枝裕和启用了新的视角来写这个故事发生在去世后到达天国之前的中转站,那些刚刚过世的人每周一来到这里,在周三之前选择一段人生中宝贵的回忆,再由中转站的一系列工作人员把他们选择的回忆用影像方式再现出来,周六为大家播放拍好的电影。当这份回忆在他们的心中被清晰的唤醒时,将带着这份仅有的记忆走向天国。

  去世的这群人各不相同,有活到八十五岁高寿的老者,也有十四岁意外过世的小姑娘,还有二三十岁的青年,唯一相同的是,他们都来到了这里,要对过往人生进行回忆做出选择。大多逝者很容易期限到来之前就选好了自己认为最宝贵的回忆,很不意外,大部分的人还是会选择美好的回忆,其中选的最多的是关于食物的记忆。大概食物是最能给人带来安全感东西了吧。也有难以做出选择的逝者。他们或者困于无法选择,或者选不出来,或者根本不想选。过往的人生到底经历了什么,才造成这样的困惑

  七十岁的渡边一郎没有那么痛快的做出选择,认为应该选择一些证明曾经活过的证据。望月只好为他拿来了记录一生的录像带,帮助回忆。渡边一盘接一盘地看着那些由自己出演的录像带,从少年家庭生活,到学生时代结婚后的生活,似乎跟自己的想象完全一样。学生时期振臂高呼在死之前要留下一个活过的证据,到最后却还是依旧不过是平凡

  看完和京子相亲的片段之后,

镜头下记录的自己颠覆了渡边所有的记忆。他从不认为自己是个资讯心很强的人,印象里也没有干过酒后在下属面前吹嘘年轻时的事迹之类粗俗的事。因此,他一直觉得自己应该是个更加诚实表里如一的人。然而,录像带里的他无论少年还是青年时期,都是个爱慕虚荣、缺乏行动力而又轻率肤浅的人。”渡边不禁怀疑“难道自己连一件值得回忆的事情都选不出来吗?”

  回忆自己的人生,记忆中自己的形象、发生的事件其实都是经过了记忆的加工,或夸张的好,或夸张的坏。更多的是按照想要成为的样子美化了自己,然而并不是实际的样子,得知这一真相时候,总是那么的难以接受,无法正视自己人生中的不堪和丑态。更何况,记忆这东西是会随着人的印象发生变化的。渡边看着录像带中自己和京子的婚后生活,日复一日的平凡,不能理解当年的自己到底在想些什么,是带着怎样的心情生活?乐趣又在哪里?他感受到了沉痛打击,觉得这碌碌无为的七十年人生是对自己的一场报复。一直以为自己的人生即使不是波澜壮阔的,但也是有点意义目标的,而不是这样的白白浪费时间。望月觉得平静日子绝对不是浪费。因为他自己连平凡的生活也享受不到,二十二岁就被战争夺去了生命的他该是多么羡慕有这平凡生活的人,更何况渡边的妻子京子正是他生前的恋人。总有人会羡慕你觉得无聊的生活,因为他们连无聊生活的机会都没有,那么我们是不是该珍惜正视自己所拥有的。

  一直看到录像带的最后,渡边看到和妻子的最后一次公园约会,然后选定了这一段的回忆。

  渡边选择好之后,望月看到自己出现在了京子选择的回忆中,他本以为人的回忆只存在于自己一个人的心里,却发现“回忆”这个词的含义已经在他的心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中转站工作了五十年是因为他当时没有做出选择,没有找到幸福的回忆,直到看到京子的回忆,才知道自己也曾是别人幸福的一部分。渡人亦是渡己,最后,望月选择了在中转站工作的回忆,去往天国。

就像每个人的长相各不相同,大家对于回忆的态度也是千差万别。有的人无法忍受回忆带来的沉重,不愿再去直视。这一点无论对于生者还是逝者来说都是一样的。我们也必须面对他们这个弱点。我们的职责既不是对她们的行为进行谴责,也不是审判,更不需要同情和怜悯。即使这样做了,也无助于他们做出选择。他们已经死去了,让他们从背负的重担解脱出来才是最重要的。

  正如中村所长所说:“这里并不是对人进行审判的地方,而是宽恕的地方。我们是为他们送行的人。”

  始终不愿做出选择最终留下来工作的伊势谷,还有不愿忘记望月的诗知,开始了新一轮的工作。

  《下一站,天国》读后感(二):记忆成花,伴你左右

  文/lnna99

  我们的一生都在不断的成长,期间会经历很多事情,也会有很多情绪,有幸福的,有愤怒的,有悲伤的......总而言之,喜怒哀乐皆有。如果将这些记忆碎片和自己最想留住的感动瞬间一点一滴的串联起来,我想它们将会闪闪发光,因为它们就像是项链一样温润又夺目。当你垂垂老矣时,我想,你一生的缩影或许会像影片一样一幕幕的在你眼前上演,那时,你最希望留下哪一幕回忆?是关于恋情亲情亦或是友情?还是虽微不足道却能让你铭记一生的时刻?我很好奇,究竟有多少人能花上一天的时间,仔细想想自己最幸福的事,并记录下来?

  《下一站,天国》读后感(三):说吧,记忆

  这本根据1998年的电影《下一站,天国》改编成的同名小说,乃是枝裕和第一部小说。作为日本中生代导演圈的中流砥柱,他在电影创作方面才华影响力世人皆知,而他的文字功力也不遑多让,这一点正是他身为集编导于一身特质。初次拜读是枝裕和,是其散文集《有如走路的速度》,当真字如其影,温柔儒雅似春风扑面,叙述和缓如熨帖暖汤,且兼而幽默,令人莞尔。后来再读的是大名鼎鼎的《步履不停》,同名电影折桂无数,是是枝裕和最广为人知的一部作品书籍和电影的同步方式,与《下一站,天国》异曲同工

  于是,是枝裕和在阅读和电影两大领域开拓了属于自己的领地,而对很多影迷而言,同步阅读观影、比较殊异,乃是另一大乐趣。正如他在《下一站,天国》后记中所言:“并非只是单纯地将图像转化成文字,也不是剧本填充色之后的结果。”小说自古典主义时期起,便天然具有上帝视角,多处心理描写更贴近角色内心情感,容易让读者具有共情和代入感,且在细节处更丰满;而电影镜头的因摄影机的存在,无法抹去“窥视感”的痕迹观众和角色之间有着客观距离特别在同名电影中,是枝裕和采用大量访谈,人物直视镜头叙述,观众更直接的感受是——这是他人的故事。

  拍摄及写作《下一站,天国》时的是枝裕和,正处于从纪录片剧情发展过渡期,电影中的手持镜头和人物访谈,明显即是早期纪录片的风范,因此虽是极为现实主义的素材内容框架却是架空式的天国车站,这种出道路数与另一位戛纳系导演河濑直美很相似——以家庭记录为出发点关注老人孩童题材,偏爱死亡话题。是枝裕和向来对社会各种敏感热点问题非常关注,笔触甚是犀利,停留于大众印象中善于描摹家庭关系、显得温情脉脉的是枝裕和,其实在2008年的《步履不停》中才渐渐定格。

  因此《下一站,天国》中不无科幻成分的天国中转站,也是在意料之中,褪去这层外衣,我们看到的依旧是熟悉的是枝裕和式配方。小说共计八章,时间跨度为一个星期,意指上帝七天创造世界,暗合当前人事离去新生,首尾呼应,结构封圆。前十来页未交待具体时空,普普通通的行政楼,寻寻常常的言谈,精妙的转折点在第十三页被轻描淡写地点到,却具有悬疑的张力:“您已经在昨天去世了。”对话双方都平静如水,倒是让读者获得攀附情节动力

  整个故事幕布全部拉开,原来这是一个帮助逝去灵魂通往天国的中转站,让逝者在三天内回望整个一生,选取人生中最值得记忆的一个片段,由此地的工作人员配合,拍成相应电影,然后携带这段珍贵的影像升入天堂。这真是一个美丽幻觉,我们都自以为最了解自己,都清楚自己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而真正落入选择的瞬间,你才觉得你是多么贪心——晨星暮月,柴米油盐悲欢情事,似乎无一不是羁绊的绳索,又似乎全不重要。原来,这是一个供你告别喧嚣尘世后细细梳理人生的短暂停泊处,是饮尽忘川水的入口。然而也真是一个隐秘的黑洞啊,即使走遍千山万水,阅尽人生千帆,谁敢说出,谁又舍得宣布。

  小说用了接近三分之二的篇幅描绘此番二十二位逝者选择回忆的过程,虽人物众多,但各个形象鲜明,掩卷后每个人的心愿依旧萦绕心头。他们年龄跨度大,阅历不尽相同,性格颇为迥异,被问到选择记忆时的反应更是天南海北,而他们最终的选择却殊途同归。不管是一生平稳公务员,或是历经战后余生的幸存者,也无论是情窦初开的少女,抑或是情路顺利的浪荡子,纷繁流离的一生尽头,回想起来的竟都是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那么琐屑,如此细微,藏匿于生活的罅隙角落,填塞在几十载累积的酽厚里,构成了每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我们,这真是生命的奇迹

  是枝裕和以深刻的洞察力和细腻的笔触,将每一位逝者的回忆描摹得细致入微丝丝入扣童年时坐电车前排时微风拂过的释放感,火车奔涌到眼前时电光石火般回想起母亲女友运动上进球瞬间全世界安静了的孤寂,闻到血腥味的绝望感产生反向意义上的积极性,与心仪女孩见面时伴随的铃铛声永远敲击心扉,战争中食物的幸福味道……“于天国再会亦能拾回前尘”回忆是我们前世的负累,是来生不甘的印记,这人世间温暖的尘屑,在太阳的光束中飞舞,红尘虽恶,毕竟不能绝尘而去。不甘的,不舍的,此刻都在心尖上摊开了,供我们逐一翻检,有多少记忆我们愿意保留?又有多少刻意遗忘往事

  也有不记得或不愿记得的逝者,始终在犹豫踯躅。自感“存在感极其淡薄、作为人生配角”的渡边老人,始终无法找出自己活着的证据,工作人员提供了他一生故事的录像带。如果我们都有这样的机会,观看属于自己过去的录像,大概是一个心惊的过程,多数人会感叹自己的一生多么缺乏戏剧性,按照既定路线走到死亡门口,乏味成为漫漫人生的基调。渡边正是以这种心态回望一生,直至意识到这份平凡的生活正是自己选择的结果,才确定与妻子在公园共处的情景作为最后的回忆。

  在决定哪个瞬间最为珍贵时,某个具有转折性的临界点显得格外重要,是枝裕和在描写具体事件时融入的细节描写提供了强大的心理证据支撑。少女怀念母亲给自己掏耳朵时,妈妈身上的味道和脸颊贴在她腿上的感觉婴儿五六个月大时皮肤感受到的阳光,构成最初和最幸福的记忆。容貌可以遗忘,气息光线却永驻脑海,我们所谓难以忘怀的人或事,最终可能只是停留于某个举动留下的温度,某个眼神心灵扎下的根系。所以这些逝者徘徊在天堂门口,绝口不提当年风华,只记得飞行时穿越云朵的形状幼儿园跳舞时穿的红鞋子和连衣裙的花边,五岁时躲在壁橱里的黑暗时光女儿成婚时的献花……它们被弃置在记忆的最深处,却掌握了整个心房的温度,它们是“温暖的手套,冰冷的啤酒,带着太阳光气息的衬衫,日复一日的梦想”, 温暖美妙文笔,让人几欲落泪。

  回忆并非一成不变,在主观心境和客观环境的双重合力下会逐渐成长,甚至慢慢改变原有面目。对年轻时恋情念念不忘的天野信子,在和工作人员杉江几度交流后,终于承认自己篡改了记忆,杉江回应:“那也是你的一部分。”是啊,命运选择如此的生活和如此的我们,回忆与现实,过去与将来,虚假真实,都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

  天堂中转站来来往往,一颗颗等待被原谅被宽恕的灵魂,以及从禁锢的自我里走出并同样被救赎的工作人员,循环往复在天国路上。小说最感人之处莫过于工作人员望月的归宿,读者一直要到后半部才明白这些工作人员来自何方——拒绝选择记忆就无法进入天堂。望月去世已有半个世纪,虽然长期呆在一个被宽恕的地方,也无法释怀未曾拥有的尘世幸福,直到目睹渡边妻子的录像,终于明白自己一直活在恋人的记忆里,明白“自己也曾是别人幸福的一部分”,才学会放手同时也让暗恋他的同事诗织也学会如何与记忆作战、共处。最终章回到最初场景,日常被重置轨道并重新正常运行,一切生生不息如生命长河,每一个灵魂都值得被倾听,那么说吧,记忆。

  《下一站,天国》读后感(四):导得好又写得好,催泪大导的天国想象

  比一名电影导演得了影帝更可怕的事,是一名电影导演写出的小说比他拍的电影还好看

  1999年拍摄的《下一站,天国》,运用的是纪录片的拍摄方法,被是枝裕和自己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处女作“。在此之前,他把电影《幻之光》给侯孝贤看,本以为会得到赞许,结果却被批评用了分镜头剧本。正是从《下一站,天国》开始,是枝裕和摒弃掉事先设计好的分镜头,在演员进入现场后才决定拍摄方式。这部电影还革命性地不用任何明星,启用普通人演绎选择记忆的过程。那个拒绝选择记忆的伊势谷友介就是用了真名在演自己。

  如此写实的拍摄手法,自然不会有激动人心的大场面和观众乐于看到的戏剧性冲突,却恰恰形成了是枝裕和独特的个人风格。即便是经常观看日本电影的观众,也能一下子辨认出他的影像画面。2017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特别开设了“是枝裕和电影展映”,票几乎是秒杀,转票群里都是哭求电影票的影迷,连亲临北京见面会现场的导演都坦言,没想到自己在中国这么受欢迎。

  如果用食物来比拟电影风格,那么是枝裕和的电影就像是浅蓝色的和果子,口味清淡但回味隽永。生活化、小清新、慢节奏,是他的电影标签,在想要暂时松一口气的大城市文艺青年中,肯定是大受欢迎的。

  但我觉得他的电影更像是一种独特的蓝色鸡尾酒,初尝清新回甘、心旷神怡,而喝到最后,会情不自禁流下泪来。

  《下一站,天国》读后感(五):往生路上,你有啥想法没有

  说起来真是奇妙,最近同时看的《摆渡人》和《下一站,天国》是同一个题材,但内容却是两个不同方向。 一个是摆渡人,在恶鬼萦绕的黄泉路上渡人上岸,一个是死后一星期选择最美回忆演出来的死者和工作人员。 《摆渡人》到后边落入俗套了,黑暗中考验人性,回归自身变成了摆渡人携手死者重生,而是枝裕和写的电影小说细节到每一个人穿什么样的裙子,裙子上有几根线头都很清楚,而且结构特别好,从礼拜一到周日送葬,从被告知死亡到选择记忆到欣赏最后送葬,这个过程里每个死者的记忆不同,有不同的小确幸,也有回顾一生碌碌无为最后发现自己最幸福的事就是坐在公园长椅上和老婆聊天,也有没有记忆才当工作人员的死者到最后选择结束。 每个人的故事像是结尾又像是开始,而这个过程看似在循环,确充满了治愈,让你可以正视死亡,拥有一份豁达。而且是一点都不矫揉做作,不煽情! 看完这部小说突然很喜欢是枝裕和,觉得可以蹲点书城看完全集。

  《下一站,天国》读后感(六):是枝裕和的生死观

  在是枝裕和的电影文学作品当中,生命和死亡总是他最爱思考的方向,这也往往让他的每部影片都会充满一种淡淡的忧愁。

  《下一站天国》文学作品里,依然是擅长的生死主题探讨。在逝者在通往天国之前,要各自摘取一段美好的回忆。这些逝者当中,有处于花季的少女,有中年的大叔,也有年迈的老者,不同的人生,选择了不同的幸福记忆,最后坐在大荧幕之下,看着自己甄选的回忆在荧幕上流动,进行了一场幸福且温暖的告别仪式,单单从这种诗意化的设置,就能看出导演个人对生死观念浪漫化的展现。文学作品还具有一种幽默的现实主义风格,幽默则是源于极为超乎于自然的题材内容与天国工作人员冷静客观的态度之间所产生的碰撞。这也是它最独到的地方,剧情的虚幻色彩与纪实的真实性的完美结合,通过找寻逝者生前的美好回忆,借用这段美好的回忆以慰藉心灵,以一种坦然的心态面对死亡。在他笔下的人物,心态从容,与工作人员面对面交谈,他们回忆童年、爱情、旅行、梦想,甚至还有性生活,或是情绪高昂,或是沉默不语,正是这样不修边幅的故事,赋予一种真实的感觉,死亡在他笔下下,并非是一种具体的事件来展现,而是展现再自然不过的一种生命过程,就像樱花的凋零,是大自然的必然形态。

  日本民族觉得死亡是生命和道德的修正,也是一种律己的行为,这就与日本大和民族的善恶观念密不可分,他们觉得,死去的人需得到同等的对待,无论他生前是善是恶,在他死去之后,他所有的罪恶都将消失。其实,这和日本民族看淡生死,敬重死亡的生死观念是离不开的。在诠释生死观面前,是枝裕和导演就是最完美的代表,他的作品让生死带着哲思的意味,深刻又内敛,在众多作品里,形成了一种属于是枝裕和独特的风景。

  《下一站,天国》读后感(七):“请问你爱身上的哪个细胞?”

  好像莫名回到小时候,学校领着去秋游,正玩得酣畅,耳畔传来一个声音:“开心吗?”当然。“哪里最开心?”愣住一秒,猛转头,不住地看、不停地想,这时听见那句熟悉又可怖的话:“回去后每人写个XX字的作文,题目就叫《最开心的一天》。”

  若将人生当作兴致盎然的行程,那“最宝贵的一段记忆”则好似这旅游的代价,更神似的是,如果不肯完成这命题作文则无法离开生与死的中转站去到新的地方,不就跟“没完成作业的孩子全部出去罚站,下节课不许听了”是一样的么?

  所以最初拿到这样的问题,我的选择和故事中的伊势谷一样,是坚决什么也不选,反复追问到底是谁出的损主意,甚至比他还离谱,如果设身处地,我会连呆在办公区这件事一并拒绝,因为我不想做这件事、也不相信有生命会乐于做这件事:

  毕竟跟秋游作文还不一样,这次要选的不是旁的、无关紧要的、可以随意用理智客观或浮夸简单的情感来拆分的“岁月”项链上的珠子,而是一个个极微小单薄却重要的点,可以大言不惭地说,这每个点都是“最”宝贵的,是它们在起伏之中完成了对我的塑造,连接成了专属于“我”的生命线,我们是在漫长旅途中互相选择的关系,在那时那刻我做了那样的选择、让这细微却不可或缺的点跟随了我,可现在,基于某种原因,我却要堂而皇之地说它不是最重要的,就因为那个点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就因为这时这刻我不再需要它了——回忆是能够任意分割的么,经历是能够随便拆解的么,感受是能够潦草定义的么,这样不由分说地给出一道题目,貌似作为离开这段旅程的赠礼、实则却是以抹煞全部其他的感触作为代价,细想去对“我”和在“我”经过的种种来说难道不残忍么?……

  但生命其实就这么残忍,比这故事的设定还要残忍,它会不停地让你抉择,拿走你心目中的一件件“珍宝”,到最后或许连所谓的中转站都没有,死了就是死了,什么都没了,连选择留一个的可能都没有。

  不但如此,“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宛如诗织寻找素材、途径学校偶遇往昔同学时的场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我们每时每刻都在遗失和忘却一些人和事、正如他们忘掉我们;或者和天野女士一样,在铭记的过程中,由于期许或私念,有些记忆出现了错位和偏差,我们在平淡甚至无奈的生活里,竟暗自在心中描绘出了另一番景象,这种彻头彻尾的欺骗总是潜移默化地进行,微妙到几乎不被察觉,最初还是捂住胸口不给人看、假装自己也看不见,后来逐渐变成真的对事实和真相视而不见——

  也许我们根本没有自己想象得那么严肃认真、深情款款,有时我们和这世界一样绝情、粗糙还有那么点无耻,可谁又能说这绝情、粗糙与无耻不是最好的盔甲,有它们的包裹,我们才能够私藏起最柔弱温暖的内核,而这内核是“我”、盔甲也是“我”,正如和庄田大叔一样的男人们,好色的是他、留恋一碗温粥与“Daddy’s Little Princess”的也是他,我想那些“乐子”并不一定全在掩饰温柔的内心及尴尬,若把“三天”延长至“三年”,工作人员恐怕还会听到他“在女儿满月时逃避哭闹而去找女人”的故事呢吧!(笑)

  没有“最好”的人也没有“最坏”的人,无论是谁、都只是好坏交织的平凡人,过着或精彩或平淡的生活,在其中有过爱有过怨,有过期盼和失望,以为用尽全力,结果回头看去一时哀叹一时脸红,好似渡边一样,就连当初认定“高攀”的感情也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褪色,如今再看到录影机里的影像,半眼也没停留在妻子身上,反而不停在纠结自己的当初,“怎么就那么虚荣那么傻呢”,虚荣傻气说大话的原因不是姑娘美貌吗?哈,什么时候的事儿?谁还记得,早就忘了。

  直至意识到自己习以为常的是他人日夜期盼的,这才恍惚引发了一些说不出的介意,不是好胜,好胜者怎会容忍度过浑浑噩噩的一生?是满足,是所有平凡渺小的我们打心眼里蹦出的满足,“行了,我知足了”,轻轻的、淡淡的,却始终由这一点点的微光领着走完了行程。

  至于执念的、深爱的也有,那是少年的故事,也只有“永远”是少年,才有那样的故事。这说起来有些残酷,但确是现实中少有人逃得掉的,我们总在经历“我爱你,再见”这件事,不管是爱人的消失还是爱的消逝,对于生命来说,爱有时太过短暂、有时又被掩埋得太深。

  如此不可免俗的人生,有迹可循的回忆,波光般不可分割的点滴……平凡却精妙得恰如其分。到最后,合上这本书时我依旧不愿选出、也选不出那个“最珍惜的记忆”,但不得不承认是枝裕和的可敬之处,也是所有大师的可敬之处,在于对人性的彻底剖析与包容,敢于剖析才能看得深、看透,敢于包容才能看得远、看到除人性和生命之外更加永恒的东西,当万物包括宇宙失去生命(和生存时的所有欲望)之后回首仍无可回避的东西,那也许就是我们来到这世上的意义,我比较粗浅,说不好那到底是什么,但我想大概就是:

  来过、见过、心动过,方知我是我。

  《下一站,天国》读后感(八):记住你的回忆

  初次挺到是枝裕和这个名字是通过我的一位导演朋友口中,她跟我说她的作品风格都是模仿是枝裕和的,跟我说这个人多么多么牛,于是我就带着无比高的期望读了这本《下一站,天国》,果然对我的冲击力很大。这本书是是枝裕和小说处女座,也就是说这本书是他创作小说的开端,往往第一部作品作者都会将自己之前积攒下来的力量呼之欲出。这位作家兼导演简直就是一个全才,一部经典小说作品如果想要拍好,我想只能是它的原作者去拍。

  是枝裕和是拍摄纪录片出身,也就是说他从一开始接触的都是生活化的东西,从生活出发不断达到一种艺术的状态。看过小说并同时看过同名电影的人会发现,两者其实差别很大,因为文字和画面如果想要各自达到一种极佳状态,就必须在叙事方式上做改动。如果想做到这种自然地转换,就必须在两者的造诣都达到专业的状态。

  很多人喜欢写人性,不过他们写的大都直白,当带入到故事当中去的时候也是一段一段的。但是是枝裕和将这种人性深层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体现,一段完整又感人的故事无论是内在还是外在都能够感染人。对于天堂,人们的评论褒贬不一,有些人说天堂是极乐世界,在那里可以无忧无虑,然而更多的人更想要生活在这个现实的世界,哪怕现实残酷,只要活着就好。但当人不得不面对死亡的时候,他们会怎样选择在天堂的生活,作者用了一种十分真实的虚构故事来体现这一点。

  在我个人看来,这个世界上只有回忆这一样东西是完美的,因为就算它再怎么不堪回首,但是它永远都无法改变。在无聊的时候,我们的思维也不会停止运转,而是去回忆以前的事。每个人心中或多或少都会有美好的回忆,而在你临死前那一瞬间,你将会选择哪段回忆是它永久保留呢。在这样一个被称作天堂中转站的地方,人们需要告知工作人员自己生前的一段重要回忆,而工作人员会将之拍成电影。

  在这些来到天堂中转站的人中,各色各样的人有着不同的性格,有的人提起回忆会文思泉涌,而有的人这会感到迷茫。工作人员帮助这些人去回忆真正快乐的时光,使下一站天国变得无比温馨。在现实生活中这些是不可能存在的,那么是枝裕和又想要表达什么呢,我想他正在告诉我们,在有限的生命中,我们要尽可能去制造美好的回忆,并时刻牢记这些回忆,这样一来我们每天都是快乐的。

  《下一站,天国》读后感(九):回忆是活着的

  《下一站,天国》本文娓娓道来,缓缓的节奏,平实的文字,藏着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

  以人间通往天堂的中转站作为故事地点,文字平稳中带着悬疑的张力。冬日阳光,洁白的小站,一所平常朴实的破旧小楼,诗织与同事江杉,望月,川岛的日常工作。迷雾中浮现的人影,一个一个来到接待处被安顿,面谈室中工作员人告知,“您已经在昨天去世了。”看到这里,原来这是死去灵魂去往天堂的小站,逝者在这一周里回望过去,寻找自己活着的证据,用三天时间将从生前的记忆中选择一段,由工作人员还原场景拍成电影,观看影片当记忆在各自心中苏醒的那一刻,带着这唯一的回忆去往天国。

  在是枝裕和构建抽象的天国中转站里,没有乱神怪力,一切与世间生活一样简单朴实,是枝裕和惊人的观察力,书中还原生活每一处细节,读来亲切。这里有人文关怀的工作者,帮助每一位前来的逝者,帮助他们找到真实的自我,留下美好的回忆。

  生命最后一刻,通常人们会想起很多过往,如果能让你选择一段回忆带着去往另一个国度,你会选择那一段时光呢?一生那么长,三天选择一生仅有的幸福回忆,看起来是不可能的事。江杉看来选择回忆没有那么难,人活着,并非活在当下,而是或者回忆中,这道选择题在这之前就有了结果,所以多数逝者在第二天一早就跑到面谈室说出自己想留下的回忆。

  二十二位逝者,有老人,青年,女孩,每个人的回忆各不相同,又相似。与恋人重逢;进球的一瞬间;因抓痒清晨醒来双手是血的痛苦;童年时坐电车前排时微风拂过的释放感等等。多少前尘往事,供自己翻阅,想留下的曾经记忆最深刻的一幕。有的似乎早已选好,有的平淡一生不愿记得或者无法选择的逝者,渡边老人认为自己一生没有出彩之处,一生都在寻找自己活着的证据,工作人员望月给了他一生故事的录像带,回望一生有惊讶,有羞于启齿,有感动,人生不用轰轰烈烈,平平淡淡也是幸福,最后选择和妻子一起坐在公园长椅的记忆,那是他平静的一生,最美的回忆。

  故事最后道出工作人员其实是无法选择或者不想选择回忆的人,中转站来来往往无数被原谅被宽恕的灵魂,以及同样救赎自我的工作人员。不管生前如何,死后都应该被原谅,每个人都有权利留下自己活过的证据,带着这份回忆去往另一个世界,这也许是天堂中转站存在的意义,活着的时候,生活不平常的日子,都是一生中美妙的经历,只是你未曾明白,在匆匆忙忙的生活中被忽略了,有一天你会发现那些经历也很美,望月去世五十多年,因不知道自己最幸福的事,无法通往天国。从渡边老人的留给他的封信中,才明白原来自己一直活在恋人的心里,恋人最后选择的是与他的回忆,“徘徊了五十年,在昨天,我才知道自己也是别人幸福的一部分。”望月得到自我释放,知道什么是自己的幸福回忆,带着回忆去往天国。望月也是诗织爱着的人,也是诗织幸福的一部分。诗织青涩的爱情未来得及开花结果,望月让诗织学会如何与回忆共处。

  《下一站,天国》是枝裕和对生命以及生活的理解,只呈现,不评论,每个人能看到不一样的一面,应该庆幸还活着,拥有自己活着的证据,那是属于你一个人的美好回忆,你也在别人的回忆里活着。

  《下一站,天国》读后感(十):幸福不孤独:自己也曾是别人幸福的一部分

  日本新生代导演是枝裕和1962年出生于日本东京,后就读于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文艺科,毕业后加入TV MAN UION电视制作公司,为富士电视台拍摄了大量纪录片,包括对他影响最大拍摄于1993年的《当电影映照时代:侯孝贤和杨德昌》。在偶像侯孝贤的引领下,是枝裕和走上了电影创作之路。1995年拍摄处女作《幻之光》,1998年长片作品《下一站,天国》,2001年《距离》等。这三部作品也奠定了他整个叙事基调:朴实平淡,情感深沉,引人深思。

  小说《下一站,天国》是以电影为蓝本的再创造,但有许多与电影不同的表现。因是枝裕和拍摄大量纪录片的经历,所以,他的电影在刻画人物时,也会呈现出“以画面聚焦人物,让人物用自己的表现说话”的方式,相反小说表现则更为自由,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也更自如。如果说,电影是“你是你,我是我”,有种距离感;那么,小说则是“我即是你”,有情感代入感。1999年是枝裕和在小说后记中也说,“这一次我想做的并不是将图像浓缩成铅字,而是想让加工成电影形式的“下一站,天国”,能更加全面而自由地呈现在纸上”。

  我们究竟要过什么样的人生,在生命结束时,最想选择留下哪一幕画面?《下一站,天国》里,为我们构造了一个其实并不存在的天国中转站——一间人生回忆驿站。在这个中转站里,有七天的时间做出选择或者不做出选择,精心选择的画面既是过往自我的告别,也是未来天国的展望。做出选择的人,离开去天国;不选择的人,都留在成为接待员,一年复一年,直至有一天醒悟做出选择。有点像在地狱阎王殿,喝了孟婆汤的忘记一切去投胎;不喝的人,成为游荡的孤魂野鬼,飘飘无所依。

  小说里的主角群像,作者设计为一对一出现,接待人员引导亡者自我发现,而亡者的故事也启发这些当年不曾作出选择的工作人员反思——他人总是一面自我发现的镜子。

  工作人员川岛对应亡者西村清:死于车祸的川岛遗憾离开了三岁的幼子樱子,而西村清在来到此地时已自动回到9岁的时候,川岛不由自主从西村清寻找女儿的影子。

  接待中的新人诗织对应十四岁亡者吉本香纳,前者有些羡慕嫉妒后者的年轻朝气、无忧无虑以及有爱的围绕,后者重新发现真实的自己,并非面具的人生。

  望月对应自认为人生平淡无所选择的渡边,后者在回顾日复一日平淡生活影像时,懊恼后悔又无奈,直到从这种碌碌无为的沮丧里找到爱的温馨点滴--这是一个艰难的发现,而他们的故事也更让人触动。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人人都想轰轰烈烈,策马奔腾,可是人生不是电影,大多还是平平凡凡的日常。望月原是一青年军官,因为战争死于战场,他的未婚妻不得不伤心另嫁,嫁的便是渡边。望月曾遗憾自己未曾展开理想报负的人生、半途夭折的情感,人生百无聊耐而无从选择,但在观看渡边人生影像的沉默里,望月意外发现,原来未婚妻选择了生前与自己相处的那些日子作为最珍贵的回忆——望月被这个发现拯救了——“那时,我拼命地在心里寻找幸福的回忆。徘徊了五十年,直到昨天,我才知道自己也曾是别人幸福的一部分。”卞之琳的诗《断章》中说,“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就是这样,谁温暖了谁,谁又给谁带来火花,人与人的感情,不过是各自满足或小有缺憾。

  人生价值观有多种,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有可能。《下一站,天国》虽是亡者之冬,却如和煦的春光,有种温暖的味道。在我们的情绪停滞时,想想人生中值得珍藏的回忆,再想想那些幸福的片刻,相信这是我们唯一能带去天国的灵魂温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