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奇点艺术:未来艺术在科技奇点冲击下的蜕变》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奇点艺术:未来艺术在科技奇点冲击下的蜕变》读后感10篇

2018-04-04 20:00: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奇点艺术:未来艺术在科技奇点冲击下的蜕变》读后感10篇

  《奇点艺术未来艺术在科技奇点冲击下的蜕变》是一本由谭力勤(LiQin Tan)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9.00,页数:39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奇点艺术:未来艺术在科技奇点冲击下的蜕变》读后感(一):【专家品鉴】浙江大学教授著名艺术家沈华清:异想才能天开

  

异想才能天开——读《奇点艺术》有感

沈华清, 浙江大学教授、著名艺术家

  首次听谭力勤教授谈起奇点艺术时,大概是四年前的吉林动画学院,我们因为动画这种综合媒体认识,巧合的是我们对于软件的偏好几乎都是小众和相似的,这或许表明脑洞中存在类似态度。尽管,本人对艺术的技术从没有限定性成见,但是不得不佩服谭教授用“奇点艺术”来归纳已经零星闪烁的各种艺术星光,让各种各样可能的技术支撑的艺术统合于一个物理学和数学下的一个概念——奇点,所有的技术或是科学观念都渐渐地化成天下,这也是我们先人对于“文化”一词的定义

  人类演变过程中不断创造各种概念,艺术概念也一直在演变,但是无论是何种艺术都是心灵的解放。书法一直是中国传统,但是其深植的精神本质就是节奏变化和气生动,而书法的技术自早期的甲骨文字记录、到毛笔写于竹简的汉简、到酣畅于纸张的草书、再到金石铭刻的碑文和铸造。书法艺术无不受技术和载体的演变而不断变化,在《奇点艺术》中,我们可以看到书法的新载体和纳米技术下的书法。

  雕塑艺术,雕和塑就是不同的技术路径,无论是3D打印或是数字建模都将给未来的雕塑艺术增加新技术可能。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信息已经融合了知识库,同时破除了知识垄断的壁垒,科学和专业是建立在分类和分科的概念下发展起来的,但是技术将打破这种分科和分类,科系就不再存有,这应该是人类知识传播史的奇点,才有了当下技术创新不断涌现的现象。当技术在功能上有了成熟度,人类往往就不满足物欲功利,总有些人出现异想涌动,“游于艺”就是一种技术应用后的拐点,或者就是分叉点。于知识而言,奇点就是技术、传播、知识技术快速融合成艺术的迸发。各科各业的技术分叉必然化解我们这些学习、娱乐、工作生活的技术壁垒,不断细化必将填平了艺术、技术、科学、观念、生活之间概念的沟壑。

  贯穿其中的是法无定法,法只是我们人类的技术工具,寻找解决生活和精神的工具。奇点艺术为新的人类打开了可以传情达意的新途径,当人类还处于懵懂初期,人只能用声音来传递我们的意,当我们发明了工具后,采用了图来传播,当创造了文字后,我们用文字来传播我们的意图,奇点艺术使得我们融合这些技术,创造“已有”和“无有”,乃至于四维和超维度的方式呈现一个人内心思想。技术正是开始进入到了利用人好奇心和传播力来快速实现技术嫁接和传播的时代,技术工具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存在,人类自身的“技术”或许就是剩下智慧理念

  然而,如何在这个奇点时代来临之时做好自身观念态度的准备?这才是去阅读《奇点艺术》的重点。也许你读到的是各种技术的另类呈现,也许你读到的是旧艺术的新面貌,也许你读到的是自己迷惑不解,但是即使这样,也会激发你的新思考。我想只是读到这些是不够的,如果你仍然处于所谓的艺术家自身“孤芳自赏”的巢穴之中,你就难以理解艺术的精神在于探索,通过探索技与艺的组合和融合,探索的是你对自己观念和局限的挑战,这种挑战是人类的精神实质

  奇点在物理学和数学领域上的定义在于独特节点,类似黑洞的融化,类似爆发的宇宙的初点,有如道家思维中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奇变。对艺术而言,奇点是打破惯常思维的一种存在,就如道家思想所说的,回到一种混沌初开状态,亦如释家的空相,空即是色,色即是色,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奇点艺术的形态在于要有清虚的自我,才有妙有的色相,百技众艺皆道体。当客观的技术已然进入奇点状态,人类必须要有这样的物我两忘的状态去接纳,去思考,去探索。这种探索,也必然结合我们大脑中观念的虚和技术的实,如果没有我们精神深处虚的部分,也不去探索和了解技术上实的部分,那么,你就难以创造出奇点艺术。未来的艺术家,必然要有新技术革新的意识,不是唯传统,也不是说要鄙视传统,而是如何嫁接各种艺术、技术、生活空间要素

  法国大文豪福楼拜就说过,艺术与科学在山底分家,在山顶会合。奇点艺术时代的来临也使得原有的科学知识更容易人们理解,这进一步推动了人类精神的解放,使得原来难以表达和难以想象的意识被更多人所理解,进一步推动观念的解放和同理心的形成。这难道不是异想天开的一个世界吗?!

  谭力勤老师的《奇点艺术》不只是为未来艺术家而写的书,更可以为科学家、技术专家等理工领域的学者探索创新观念提供参考,这本书体现了他那种不拘一格的精神态度,书的写作既有工程流程思维和图示,也有新艺术的示范,列举就是一种证据的呈现,归纳的觉悟就是奇点的启迪。难得谭老师以艺术田野调查的方式收集整理出如此丰富多彩的新艺术形态,为艺术家和技术家、生活家提供了一个荟萃,并为艺术思想开创提供了广阔视野,再一次显示了他在潮流动向上的先锋性。值得大家深读深思。

  《奇点艺术:未来艺术在科技奇点冲击下的蜕变》读后感(二):【专家品鉴】著名策展人、评论家、《艺术档案》主编张海涛:奇点技术的人性

  

张海涛:奇点技术的人性化

一一谭力勤先生《奇点艺术》出版推介词

  首先祝贺谭力勤老师《奇点艺术》著作出版,也感谢谭老师和机械工业出版社的邀请写此书评!

  谭力勤老师是一位著名的未来艺术学者,其奇点艺术创作研究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生物、脑电波、纳米、生态能源、4D智能打印等科技相结合,非常具有敏锐性和远瞻性。

  “奇点”是指生物智能(人类)与非生物智能(电脑等)高度融合阶段。“奇点艺术”的研究是在当今世界前沿科学、未来学、奇点学(Singularity)基础上,对未来艺术在科技奇点冲击下的演变、思考和想象。

  《奇点艺术》与大家分享科技艺术的预设、近未来科技媒介的趋势和带给我们新的伦理时空、思维的变革,因此《奇点艺术》是一本关注未来的书,艺术家可以自由的想象未知世界,并通过媒介、技术、语言符号转换为观念和情感,实现技术的人性化和思想化,从而区别实用技术功能化的科学家。有的未来学者提出的科学主义取代人文主义这个观点是一个预设,是大数据分析得出结果,这是未来人对智能化大数据高度依赖绝对化预判,也是存在争议的,然而我相信人体机能复杂性只要不能被完全复制(人工智能可能某些机能强于人类,比如人类有些心理机能中潜意识梦境、情感就很难复制,人工智能即使完全复制人类而且快速进化,也会带有人文化的残留影响),因此科学主义必然带有人性化特点,新科技带来的情感变化依然永恒深刻,这些情感是由科技变革带来的困惑。人机合一、人机异质共存依然是后人类的理想愿望

  未来艺术源自当代艺术的脉络,但又与当代艺术有着不同的思维特点。未来是个相对的概念,相对已经发生的当下,未来将也会向后推移运动着;也如当代的概念一样,相对过去的时代,当代也一直在变化之中,当代艺术表达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感受寓言性,而未来是可以预设、虚拟和想象的,而未来一旦到来,就成为当代或历史,因此不论当代、未来,人类从各个领域都会不断的变革,给艺术家提供的新信息、符号、生存感受不同,因此艺术不会灭亡。

  未来世界依然会延展政治经济权利之争,也会持续民主与自由的平衡较量,然而未来的政治、经济也会受到科技的变革而变化。新的科技甚至可以影响政治与经济、社会根本变化,这也是我们对未来的想象总是与科技联系在一起的原因,所以我们表现未来的灾难片都是科幻电影,这些对未来的想象在电影、小说中有所涉足,而艺术中却触碰的相对少,《奇点艺术》也会与科幻电影艺术一起成为未来具有创造性的艺术类型。现在萌芽和边缘事物可能在未来发展成为新的趋向和主流现象,因此可以由未来判断现在的价值观,由未来启示现在,这也是《奇点艺术》出版的意义

  谭老师作为中国八五美术思潮资深艺术家和当代科技艺术的学者、美国罗格斯大学教授和美术部共同主任,曾任美国SIGGRAPH数字艺术协会常务理事和学生动画评审主席。近年常回国举办学术个展和讲授课程讲座,兼任北京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特聘教授,主讲“奇点艺术”。他把当今国际前沿的奇点艺术理念、技术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在北京大学成立了中国第一所实验新媒体工作室,对促进奇点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谭力勤先生的书中围绕技术与观念两个中心内容展开,这正是当代艺术价值判断的两个要素,书中探讨技术和人性化的观念是不是会分开和产生矛盾?我觉得两者是可以统一结合的关系,因为技术也可以产生新的情感方式(比如新的人工情感:网络情感、智能情感)。还有,技术革命也会改变现实中很多困惑的东西;我们介入现实时大的变革,并不是与技术完全分离的,数字时代的虚拟现实、生物技术时代的转基因克隆技术都带来了新的伦理和空间困惑。以前我们伦理关系是指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或者人和自然世界的关系,现在又产生了人和虚拟人、人和机器人的关系,这些新伦理或者新道德的出现是与技术分不开的。

  我们不能为了技术而技术,也不能为了反对技术而反对技术。新的媒介技术出现了,艺术将会有新的价值判断,技术媒介必然会带来艺术语言结构的变化。有人说现当代艺术可以忽略技术语言,这是一种误解,其实艺术史中每个阶段都未忽视技术,只不过不同的历史阶段,艺术表达中技术的语言方式在发生变化,行为艺术有行为艺术的技术语言,绘画有绘画的技术语言,录像有录像艺术的技术语言,艺术语言变化实际上跟技术都是有关系的,每个时代必然会出现的新媒介、技术与观念,我们的艺术才不会消失掉。艺术家用新的媒介技术感受新的情感、用新的媒介技术转换传统、永恒的思想都可以,都会使艺术发展存在价值,谭力勤先生倡导的《奇点艺术》一直在思考新媒体技术在新艺术中价值判断的作用。

  2018年4月1日

  《奇点艺术:未来艺术在科技奇点冲击下的蜕变》读后感(三):【专家品鉴】DAC数字艺术中国秘书长王泊乔

  当今科技进化迭代的速度已超乎想象的快,有的甚至引起人类的不安,但没有太多人对此进行有力的思考和干预。谭力勤教授在中国和美国顶尖大学从事艺术与科技的研究教育数十年,是科技艺术的早期实验探索者也是著名数字艺术家。

  这部最新著作《奇点艺术》令我十分惊讶,跟任何一本与科技有关的书不同,他以艺术家的独特视角对未来科技进行深入观察和思考,不仅让我了解到大量美国前沿实验室正在研发的黑科技,还有全世界的艺术家对纳米、AI等未来科技的思考和作品方案,各种奇思怪想让人深受启发

  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艺术和科技融合是大势所驱,奇点来临,我们必须创造新的知识和文化艺术体系

  《奇点艺术:未来艺术在科技奇点冲击下的蜕变》读后感(四):【专家品鉴】西安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国家画院博士后武小川:科学技术作为艺术源泉

  

科学技术作为艺术源泉:读《奇点艺术》有感

文/武小川

  西安美术学院教授 中国国家画院博士后

  2018年4月2日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这是传统艺术创作方法的基本理念;进入现当代,艺术也成为艺术的源泉,艺术史自身的演变过程,艺术本体中的语言、形式风格以及视觉文化中的上下文脉,都成为创作方法的基本信条;而在当下,科学技术正在成为了艺术创作更重要的源泉。

  因为当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强度与速率,俨然已演变成具有某种独立生命体征”的“第七物种”了,并不断释放令人难以想象的力量,在与人类的共同进化过程中,可能已超越了人类演化的速率,并根本影响着“人类世代”的各个方面。这一加速历史进程的耸人论断,同时意味着,那些静止不动的价值将加速贬值。文化艺术本身就带有某种“文化堕距”的特征(文化堕距也称为“文化落后”,社会学术语,其意为文化的发展常常落后于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速度),那种存根于头脑深层的保守基因,正影响我们分析、认识技术巨变时的理解模式与实践判断。

  谭力勤先生的《奇点艺术》就是呼应以上这种类似于“科技世代”中文化艺术的发展特征,其理念基础,与库兹维尔《奇点临近》、凯文·凯利《科技想要什么》、布莱恩·阿瑟《技术的本质》等一系列技术哲学的认识谱系相互参证,形成一套“技术作为人类进步的本质”这一文脉网系,如果不了解或者说不能接受技术进化观点的话,是很难接受或者说深刻理解“奇点艺术”的技术论基础。

  谭力勤先生以艺术家的敏锐、学者的严谨,解释技术进步、智能发展对人类文明的改变,揭示作为文化概念中的“奇点”正在繁殖着各类艺术变种——“后智人艺术、智能交互艺术、虚拟现实艺术、纳米艺术、4D智能打印艺术”等等,这绝不是虚构化的预言,在书中有着大量的艺术实践的案例与前沿。同时,他也明确提出,奇点艺术不是类型化的艺术,它是技术时代改变了的艺术演化的样态,同时,他还提出:奇点艺术不是科学研究。

  奇点艺术的探索是利用科技研究的各种成果和发展规律,对未来某一时期进行预测和演绎。同时,他更以一种近乎焦虑的状态,将科技奇点对当下艺术创作带来的冲击突显出来,他的初衷是使得艺术家及创作者,不再停留在原有的范式与体制中继续相互挠背相互吹捧,而真正去面对“科学技术正在深刻影响着人类命运”这样一个紧迫的时代命题。

  文化研究、创作规律、现实生活这些艺术的传统依据都可能不再重要,当代艺术的蓬勃发展,也可能只是艺术历史的演化瞬间,而科技奇点带来的冲击,其变化的模式,前所未见,更可能匪夷所思。“到了奇点后期,人类只能将全部成为非生物智能,届时,人类文化与艺术最终将被非生物智能所为。”

  谭力勤先生的方式,就是将这种对未知的探索思考,将对奇点艺术的样态与发展特征揭示出来,作为其艺术思考与文化实践的最佳注脚,即使他给出一种令人难以接受的预言:“奇点文明是一种人机文明,最终的非生物智能将会延续人类的文化”,也是这个时代振聋发聩的判断。

  《奇点艺术:未来艺术在科技奇点冲击下的蜕变》读后感(五):【专家品鉴】青年数字艺术家贾鹏森:《奇点艺术》读后感

  

《奇点艺术》读后感

贾鹏森 青年数字艺术家

  我认为未来的十年,艺术发展大概三个趋势,当代艺术延续形成的最具包容性的体验,主要是公共艺术和互联网艺术;因经济因素导致的话语权转移,促进具备东方哲学思想的后当代性艺术创作;真正有改变艺术价值能力的还是更精英化的智慧,奇点艺术可以说是这一类智慧总和的名称。

  当代艺术主要是基于后现代思想,即政治哲学体系的艺术形式。严格意义上来说,政治哲学既不是政治,也不是哲学,是对二战后政治格局与现象进行反思,进而引发的倾向于社会性的思辨。由此,可以简单的把当代艺术理解为人文属性的艺术类型,核心是对于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而其于政治哲学思想体系的当代艺术不太适合大部分中国人研究,一是西方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和现有的政治、文化有诸多矛盾冲突,中国人很难掌控国际话语权,而话语权又是当代艺术的隐蔽性核心;二是去中心化等后现代思想的自身弊端也使西方政治、社会产生困扰,“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去精英化等口号也违背艺术本质与实践过程,造成当下当代艺术创作软弱无力的状态。

  奇点艺术是基于科技思想的下一代艺术。现代科技本身具备的抽象属性,减小了地域文化之间的隔阂,使全球的艺术创作在文化基础与理解力上趋向统一性,使东西方文化权利趋于平等。科技思想的核心来源于数据与计算,数据与计算是计算主义世界观的构成条件。很多人把计算主义视为功能主义,但是艺术作为一种可变的,不确定的因素,能更好的呈现这种世界观。

  艺术随时代思想而转变。当下的时代正奔向科技为主导的新世界,把目光聚焦于奇点艺术,更有利于我们在艺术上的创作和思考。奇点艺术的时代,哲学于科技是指导作用,艺术于科技是启示作用,艺术是哲学与科技的呈现。从事适合当下与未来的艺术,才符合艺术的发展趋势,产生真的艺术价值。

  2018年3月29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