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的崩溃读后感10篇
《大国的崩溃》是一本由[美] 沙希利·浦洛基著作,四川人民出版社 天地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46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国的崩溃》读后感(一):大国政治的无奈
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展现了两个超级大国的失败——所谓的失败者苏联人民还欢天喜地以为要进入新时代,却不知解体后是万丈深渊,所谓的成功者美国与西方也没有陷入想象中的狂喜,就算有人高呼资本主义万岁,为社会主义唱丧歌,可是呢,苏联解体二十多年实行资本主义的斯拉夫三国,离开苏联庇佑的中亚国家那个不是凄凄惨惨戚戚,前几年的克里米亚问题就是苏联解体留下的历史性问题,为了当总统,几个人抛弃了风雨飘摇的联盟,丧失了苏联原有的集中力量发展的优势,原来国家的蛀虫脱离了党籍摇身一变在新政府依旧剥削人民,就是苏联国家,而所谓的胜利者西方美国呢,老布什赢得了外交上所谓的巨大胜利,却未能拯救自己的盟友苏联于水火之中,苏联解体本来不是美国政府真正想看到的,可为了选举,为了讨好选民,布什政府违心地宣告美国的胜利,就算如此,布什政府也没能赢得选民的青睐,克林顿也以其鲜明的内政方针政策赢得了选民的青睐,也就是说,美国在新时代也无法无所顾忌了,没有在世界栽跟头反而被自己后院拉了后腿,冷战的所谓的胜利使美国空前膨胀,终于在伊拉克问题上无可救药的傲慢,如此,美国,也深陷泥潭之中,这像不像苏联在阿富汗之中呢,苏联解体了,原来的潜在矛盾一个一个爆发出来,寡头的出现更是吞噬着国民经济。美国胜利了,但也在改革内政的路上举步维艰,在世界问题上也逐渐有心无力,也许克林姆林宫上的红旗降下之日也为曾经的大国政治奏响了挽歌
《大国的崩溃》读后感(二):不攻自破的联盟
苏联灭亡于经济崩溃带来的意识形态失败。四月,多数苏联人选择了保留联盟,但是群众运动和乌克兰无可阻挡的民意将联盟扫进了垃圾堆。戈尔巴乔夫扫清了政治局大权独揽,他却连苏共和乌克兰的权力交换都没能看清,好一个权术大师!当乌共发现无法指望中央屈服于他的人民背叛了联盟,戈尔巴乔夫的一切计划都已经迈向了失败。除非苏维埃的军队有决心保卫联盟。而他却浪费他的时间和机会,在和那个以为没有联盟也能控制斯拉夫地区的群众煽动者和野心家玩过家家!他难道不知道失去经济基础的联盟机构没有长久的生存能力吗?再之前,他那没有支持者的经济改革同样是无根之木。苏联失败了。失败在革命后成长的第一代领导人身上。耻辱。
俄罗斯已经付出了代价。乌克兰已经付出了代价。
《大国的崩溃》读后感(三):苏联的解体很大程度上是历史的大趋势
什么都是世界的错,只有美利坚才是人类的希望,还好本书没有以这种论调来写。与类似著作所不同的是,作者认为并不是布什所宣称的美国赢得了冷战的胜利,苏联的解体对于美国来说也是一个意外,美国本是想维持一个稳定但是逐渐衰落的苏联。苏联的解体主要是因为苏联自身的问题,苏联本就是靠中央集权和人民对布尔什维克的信仰才得以维持。苏联在与西方世界的长期对抗中,经济上已然处于劣势,戈尔巴乔夫希望改变现状,想通过模仿西方的制度进行改革。但是他却没有充分考虑西方模式到底适不适用于苏联这样一个存在多种民族多种信仰的联盟国家。民主与自由对苏联人民来说是陌生的,而戈尔巴乔夫没有意识到民主与自由也是一种武器,他将这个武器交给了人民也交给了他的对手。自由主义的思想造成了苏联意识形态的崩溃,原本的共产党人背叛了自己的信仰。各加盟共和国的领导在品尝到了权力和自由的滋味后,更不愿意回到原本的苏联模式。对戈尔巴乔夫我的态度是很矛盾的,既觉得他是个想要改变国家的理想主义者,也觉得他是个栈恋权力的愚蠢无能者。他是一个悲情的角色,他曾努力改变国家,可是他却无力平衡保守派、改革派以及与人民之间的利益。他被所有的人孤立,被历史的浪潮推着不得不走向没有希望的尽头。
《大国的崩溃》读后感(四):最后的日子,永远的教训
哈佛大学俄罗斯及乌克兰史教授沙希利·浦洛基的新著,充分使用近期解密的老布什总统图书馆的档案资料,回溯了1991年7月至12月前苏联分崩离析的历史过程。
尽管作者以民族国家的视角观察前苏联解体的历史事实,并刻意回避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长期形成的矛盾与对立,但丰富的细节仍然值得细致阅读,一则可观二十世纪末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全貌,二则可感许多令人警醒的历史教训,三则可解当前美俄矛盾、俄乌冲突等现实问题之成因。
《大国的崩溃》读后感(五):重温一段经历过的历史
《大国的崩溃》读后感(六):一个帝国的死亡
《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的台前幕后》,(美)普洛基著,宋虹译,四处人民出版社2017年1月出版,435页。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这是很多有点年纪的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语出太祖。中国近代受苏联的影响绝不止于马列主义,今天的太上皇也曾到莫斯科斯大林汽车厂实习,而普通中国人也熟知普京这个名字。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这个15个国家组成的、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人口第三的存在了69年的帝国,是如何一步步解散终于崩溃在1991年圣诞节的?
那么,苏联为什么解体呢?我个人总结有以下几点:
1. 气数已尽。苏美在二战后形成两极世界,因为意识形态卷入耗时3、40年的冷战,拖垮了经济,加上几任领导无方,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国力渐逝。这是主要原因
3. 戈尔巴乔夫掘墓。这个54岁就被推到帝国权力顶峰的苏联最后的皇帝开始玩别人的游戏,结果误入其中不能自拔,反倒导致各国家纷纷独立,自己也大权尽失,沦落到为LV做广告的地步。
加拿大读书会微信号:careaders
《大国的崩溃》读后感(七):难以挣脱的历史轨迹:苏联崩溃中的戈尔巴乔夫
我对苏联历史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作为一个在现代史上对中国影响巨大的国家,一个曾经与美国争锋让世界紧张的国家,它的历史承载太多值得深度挖掘的元素,它的快速坍塌更是令人深思。最近,又读了两本这方面的作品,《失败的帝国: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大国的崩溃》,其中对苏联最后日子的描写尤其令我印象深刻。
《大国的崩溃》读后感(八):简评《大国的崩溃》
《大国的崩溃》读后感(九):最后帝国的覆灭
说起上个世纪,可谓是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一个世纪,虽然在那个世纪科学技术空前进步,为后来的现代化世界打好了基础,但是两次世界大战以及无数的局部地区战争不停的折磨着世界上大多数的人。当我们以为战争的阴云即将离我们远去的时候,两大军事力量阵营的对立,又为我们的世界添上一片阴霾,而且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武器装备的杀伤力空前强大,甚至还有原子弹此类终极杀器,而两大军事阵营大量囤积原子弹,更给世界和平带来了威胁,巅峰时期的原子弹数量可以把整个地球毁灭数次。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人人都被战争阴云裹挟不前,所以对和平的期待也就愈发强烈,直到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宣布了苏联的解体,也宣布了两大世界军事阵营武装对立的结束。世界人民在此之后迎来了和平发展时期,人们争论的重点也从意识形态上转移到经济发展上,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促使苏联解体,这件事情的背后又有着那些台前幕后的故事呢? 自冷战结束以后,美国可以说是最大的赢家,世界格局演变成为一个一超多强的局面,美国是毫无争议的超级大国,至今其地位也无人能够撼动,那么曾经的苏联各国,尤其是继承了其大多数遗产的俄罗斯又会是怎样一种心态呢?想想自己以前的无限风光,再看看如今苏联各国的落魄无奈,不知他们是否总结过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落到如此地步?在一些政治学家和历史学家看来,失控的军备竞赛、经济下滑、民主运动复兴、共产主义思想破灭,所有这些因素都导致了苏联崩溃,但是这些因素并非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因素,多民族的构成,以及伪同盟会结构的联盟方式才是苏联解体的真正因素。苏联联盟的维持主要依靠强权统治才能够维持,其他各国在莫斯科的武力威胁下暂时的妥协,所以处于受欺压地位下的其他各国与俄罗斯逐渐离心离德,这种政治地位的极端不平等也就导致了其分崩离析的命运,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苏联是最后一个帝国,因为它实行的制度是古典欧洲和欧亚帝国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并不允许有两个或者几个平行国家,只能是一个最强大的国家牢牢把持大权,其他国家完全是以诸侯国的身份加入,说是国家联盟,实质上是加入联盟的同时也丧失了自己的自主权,被人给吞并了。这对于每一个国家来说无以都是一种耻辱,十五个国家虽然同发一种声音,在外界看来是团结强大,但是在内部看来就是强权政治。虽然在我看来,美国主导的北约在某种程度上看跟苏联都是一丘之貉,但是对于盟约国来说,却给他们保留了最后的尊严,以及提供给他们丰富的物资支持。萝卜加大棒的政策不仅是美国成为了自己阵营的代言人,而强大的经济实力保障了它能够在与苏联阵营的对立中笑到了最后。其实,苏联的解体,美国虽然是看得见的最大的胜利者,另一方面对整个世界来说,都是一种胜利,核战争的阴霾一扫而光,世界迎来了最终的和平,生存下去权利的获得,在这一刻显得是如此珍贵。
《大国的崩溃》读后感(十):忽喇喇似大厦倾
曾经煊赫一时、与美国分庭抗礼的社会主义大国苏联,几乎在一夜之间土崩瓦解,令人唏嘘。
究竟是积弊太深、冰冻三尺,导致难以为继?
还是树敌太多、防不胜防,落入他人彀中?
看过《大国的崩溃》,相信你会有自己的认识。
与传统的两极分化的观点不同,作者并不打算向任何一方谄媚以迎合,而是自出机杼,依靠自己的专业优势和研究精神,发人之所未发,写人之所未写。依靠手边堆积如山的资料,顺藤摸瓜,并将笔墨聚焦在苏联解体前后的5个月内,把一个泱泱大国的崩塌过程,前因后果、条分缕析,以庖丁解牛的方式逐一呈现,读来确实令人赞叹。
一切悬疑,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