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共情力》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共情力》读后感10篇

2018-04-09 21:2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共情力》读后感10篇

  《共情力》是一本由[美] 亚瑟•乔拉米卡利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页数:21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共情力》读后感(一):为什么你习惯性感受压力焦虑恐惧

  去倾听生命中一个人的灵魂故事

  去听他向你展露自己,去发现背后的故事,

  这可能是一个人能对另一个人所做出的最伟大付出了。

  我的母亲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人。我说的影响,全部是积极影响。从大学起,我便养成了每天给妈妈电话习惯。她天生会倾听,懂得倾听,能够让我在遇到多么棘手的事情都可以有人陪伴。很多人给父母打电话都是报喜不报忧,而我则往往再遇到压力、焦虑、任何不好的事情时拿起电话。很多人远远没有我这么幸运,我身边的很多朋友母亲并没有建立深度的连接感,也很难向母亲打开内心。他们从母亲甚至任何人那里都得不到想要的安全感,于是变得越来越孤单,越来越不愿社交。 共情能力,是一个人能够理解他人的独特经历,并对此做出反应的能力。共情能力能够让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产生同情心理,并做出利他行为事实上,共情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但我们大多数人有意或无意地压抑了这种能力,连给自己调节情绪时间都没有,更别提对他人的事情感同身受了。卡希尔·纪伯伦在《先知》中说:“当别人向你求助的时候,你最好给予。当然更好的是,别人没有向你求助的时候,你也通过理解而去给予。对于慷慨大方的人来说,寻找到一个需求帮助的认,会比给予更有满足感。”在生活重担文化的熏染下,我们变得越来越自私,不愿给予,只想索取。这让我们的共情能力从来都没有用武之地,那么它就如同一块不被使用肌肉一样,慢慢萎缩。共情能力不会消失,只会休眠。于是,我们从不愿意共情,变得不会共情,不会给予,世界越来越少。可人社会性的,每个人必然会与他人发生关系爱情的、婚姻的、工作的、友情的、亲子的……一个不会共情的人,不善于处理任何与他人产生的情感联系,生活也会是一滩烂泥。

  那么,我们就可以这么理解:缺乏共情能力的人,处理负面情绪的能力也很差,感受到的压力、焦虑和恐惧将更多。

  一朋友老公全职白领,成家三年,没有孩子。俩人都算是中层领导天天应酬,很是疲惫。在工作中,俩人都表现很好,薪酬也甚是满意。正是各自都不愿让步,所以迟迟未造娃,谁都不愿意从工作中分部分精力用在家庭上。每天回到家,都摊在床上玩手机,各忙各的。虽然结婚三年,可爱情的味道已经在生活中慢慢磨尽。一起吃饭时,他俩次次互掐,听的人很头疼。即使是很小的问题都可以演化成矛盾,而俩人都认为对方罪魁祸首,自己是无辜的。不具共情能力的认,跟谁结婚都会让自己的婚姻关系步入同样的境地。他们把婚姻的围墙看作是战场区别只是跟谁博弈而已。这样的婚姻关系在我们身边不在少数。其实,任何一方多倾听些,给予多于索取,在对方身上多点情感投入,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婚姻不是交易,分甲乙双方;更不是对决,谁退谁输。

  婚姻的问题,不处理就会一直存在。而压力、焦虑、恐惧感也一样,不具积极性的处理方式也会带来弥漫性的灾害。

  这个社会谁没点压力啊?可区别就在于处理的方式上。方式不同刺激身体释放化学物质也会不同。比如吃甜食会释放多巴胺,而慢跑则会释放内啡肽和血清素。相比吃东西,跑步可以让自己产生更持久快乐感。但也都是治标不治本

  有些人每逢焦虑必暴食。心理学上也证明了,当我们处于压力状态时,会倾向选择一些对身体并不健康的事情。这个群体还不在少数,我也偶尔会堕落一回。工作压力大了,约饭;失恋了,狂吃海喝,而且尤其是热量高的食物;失业了,用吃弥补失落空虚可悲的是,压力状态下,我们的身体会保存脂肪。在高压下,我们会改变自己对于饱腹感的感知能力,减缓代谢,并进一步渴求更多的高糖高脂肪食物。好吧,这么下去,你丢了工作、丢了爱情、丢了美丽,一路下去。好可悲啊。

  跑步相对暴食而言,激发身体释放的化学物质,可以帮助我们减缓压力。虽然作用比暴食长久,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你的认知方式和行为处理方式。如果你有公众演讲的焦虑,一次演讲前,特别紧张害怕,于是天天你跑步,可以短期内让自己平静。可第二天还会紧张。直到演讲结束。而下一次演讲来临前,你依旧会紧张害怕。这件事情唤起的你的处理方式是不变的。

  有些人抱着“逃避心理”,遇到问题就躲,遇到压力就逃。工作压力大,那就辞职;爱情太窒息,那就分手;婚姻太无味,那就离婚。仿佛把这个坏东西从生活中除去,你就可以幸福安康了。那如果遇到任何让自己不舒服的刺激物,都避而远之,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要想解决问题,还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大脑思维方式,让事情本身就成为激发你产生良好化学物质的刺激物。共情力显然可以做到这一点。当一个人被共情连接时,他的神经化学物质就会发生转变。平静的神经化学物质会取代压力激素,压力随之消散。

  可是一个人的共情能力是否处于休眠状态,是否可以在生活中表现出倾听和良好的感知力,取决于早年的经历。

  我们都是自己故事的创作者童年时期,我们根据身边人的反馈形成自己的故事、我是什么样的人、我怎样反应会得到积极的爱、我如何表现才会躲避伤害等。但是如果对我们而言那些有意义的人带着偏见给我们反馈,那我们其实是面对一面扭曲的镜子,这样,我们所写作的内部故事就都是虚构的。这种虚构对我们自身而言还是非常有伤害性的。我们会倾向于记住自己受到的伤害,而对于获得的爱和称赞那并不会印象深刻。这些伤害会形成情感记忆,储存起来,在以后遇到类似伤害时,便会启动规避伤害-自我保护模式。所以,一个人在童年时期拥有的不好的记忆,会成为成年生活的炸弹因子,在遇到给自己压力的处境时,就会爆炸。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他人即地狱”这句话了。我们在重压下呼吸,而我们所感受到的压力与两个元素有关外界对你的要求 和你的自我要求。比如,领导安排你主持一次很重要会议、让你处理一次很大的公关危机、升学压力、参加比赛……这种压力是外界直接赋予你的,可称为外在压力。而如果公司规定你的岗位任务是1000万,你却想要做到1500万,那1000万是外在的压力,而500万则是你的成就动机引发的内在压力。你过分追求卓越的这个特点会渗透在你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你出现这样的高自我要求源自童年时形成的思维和认知方式。比如“我一定要成为最优秀的才会得到父母的认可”“我只要比别人做的好,别人就会关注我”这样的信念。这么说来,内外在压力的形成都源于他人。一个是成年你接触的他人,一个是童年你遇到的他人。当遇到压力情景时,我们会无意识落入旧的、先入为主大的观念里面。这时候,理性自知力起的作用并不那么明显了,因为理性自知力改变改变不了我们的情绪,而起关键作用的是感性自知力。

  如何解压?找一个真正理解你的,让你信任的人去倾诉。我们无法单靠自己力量治愈伤痛。没有他人的帮助,我们只能不断重复固有的思维模式,深陷压力、焦虑、恐惧这样的情绪泥潭无法自拔。有这么一个人对你的压力感受进行共情式倾听,你才可以消除过激的情绪,接下来理性面对现实思考对错与对策。毕竟当我们压力很大、精疲力尽的时候,我们根本就不会去考虑“自我调节”这件事了。如果你没有我这么幸运,有一个具有高共情能力的母亲,那么试着结交懂得共情的朋友吧。

  要想改变自己的压力处理方式,还是要锻炼自己的共情能力。每个人生来具有这项能力,但很多人因为在很小的时候身边并没有可以共情的环境和可以给予共情榜样的人,自己的共情能力便没有得到发展。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说:“当你对他人表现出共情时,他们的防范意识会下降,积极的能量取而代之。这意味着你可以用更具有创造性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了。”

  试着去成为一个具有高共情能力的人吧,不仅可以慢慢改善自己的认知方式,也成为其他人压力情绪下最想找的伙计,不是一件快事吗?

  《共情力》读后感(二):共情力

  什么是同理心

  1.愿意理解他人。

  2.有能力理解他人。

  什么在影响着我们的同理心(共情)?

  1.压力

  2.焦虑情绪

  3.愤怒

  如何培养同理心?

  1.学会倾听。

  2.不断地学习与思考,才能消除偏见,提升认知能力。才能有能力去理解他人。

  如:由于偏见及认知能力差,我们会歧视同情恋,因而在此时,我们没有能力去

  理解他人。

  为什么我们需要同理心?

  1.达到共情我们便能与所爱的人,达到有效沟通,有效地沟通才能缓解我们的压力。

  2.对他人产生共情,我们产生更多的爱,爱能让我学会去关心他人及了解自己。

  3.共情有助于我们处理、解决各种冲突、洲际冲突、国家冲突、国家冲突等。因为共情我们能够扩大我们的感知能力,让我们能够真正理解我们遇见的另一个人或组织是如何想的。

  《共情力》读后感(三):共情力研究权威首创“共情-CBT疗法

  《共情力》的作者亚瑟·乔拉米卡利不仅在行业内是个研究共情的专家,他本书就是个具有超高共情能力的人,这使得他成了一个非常有才华的将故事的人,在作者看来,共情力是一种能够理解别人的独特经历并且能对此进行反应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对减压至关重要

  《共情力》这本书不是一上来就甩出各种学术名词,然后用学究的口吻的来给你灌输一些看似高深单很晦涩的知识,亚瑟的文笔让我想到欧文·亚隆,他就像一位坐在你旁边的长者,又像一位擅长剪辑的导演,一个个故事充沛饱满,一个个人物鲜活生动,而这些故事和人物都是他亲自遇到的,或者来自他的来访者,这些故事有些是情侣之间的争吵,有些是想要取得工作业绩却又为不得不出卖灵魂而内心不能平静的人,有些是因为自己的某一特征而为外界所取笑的人,有些是拥有噩梦般童年或者创伤经历的人……总有那么几个,让我感觉是在说自己。

  作为一位资深的心理医生,他深刻剖析了种种压力让现代人活的特别累的现状,他提供了一种特别有用工具,即增强一个人的共情能力来进行情感的锻炼。也许很多人觉得目前主流心理学派中最为认可和有效的疗法就是CBT(认知行为疗法)了,然后作者觉得,CBT只能从认知方面来矫正我们扭曲的信念,而且咨询效果也没有从情感方面入手的疗法来持久。而共情能力论刚好是对C B T 的强有力补充,这种观点让他首创了一种共情CBT的新疗法,跟随着书中的故事和练习之后,我感觉自己整个人变得更加平和了,在遇到各种人际难题时,共情力也成了我的铠甲和盾牌,这使我有了看到关系的新视角,无名的焦虑和恐惧感也少了很多。那些惶惶不可终日的感受,似乎离我越来越远,一种轻快愉悦人际关系正在逐渐拥抱着我。

  《共情力》读后感(四):共情赋予追求幸福生活的勇气

  情人在一起,有的人如胶似膝,有的人分分合合,总的来说,不愉快的体验总是比幸福的时候多。但是对于情人来说,幸福那一刻再短暂也值得追求。幸福感让人身心愉悦,也有人放弃追求,不敢去爱。

  “玛丽在努力摆脱她早期生活里的伤痛。因为她坚持去怨恨,双拳紧握,很难放弃消极的模式,堵塞了所有爱情和友情的机会。”这句话出自心理学家亚瑟乔拉米开利的《共情力—你压力大是因为没有共情能力》,书中展示了不同的临床心理治疗案例,揭示个人积极的成长与改变。通过培养共情力,人们学会享受亲密关系,重新认识了自我。

  亚瑟乔拉米开利曾任职于著名的哈佛医学院,之后加入美国心理学会、城西医疗中心、美国癌症协会、美国soundmindz.org精神健康治疗平台,担任咨询师、讲者和当家医师。他首次将共情能力与认知行为疗法结合主张挖掘与生俱来的共情能力,媒体造势宣传帮助他吸引了很多慕名而来的学习者。他个人在facebook发起了“共情小组”和“善良工程项目,影响了众多读者,引导人们在生活中发现共情的力量。

  一、共情力带来真正想要的生活

  每个人体味的生命哲学不尽相同。澳大利亚作家邦尼韦尔女士在八年临终护理工作中与病人交流总结出了逝者最后悔的五件事:1、有勇气过上真正想要的生活;2、没有那么拼命的工作;3、有足够的勇气表达自己的感受;4、能够和自己的朋友保持联系;5、让自己成为快乐的人。

  毫无疑问,生命只有一次机会。遗憾的是,有些人却选择了错误的方向,努力成白费力气。内心出错了,不是外界能够解决的,名誉、金钱、美貌,都不足以赋予一个人内在的愉悦。个人成功和专业成功之间要达到平衡,这需要奠定爱人和连接的人格基础。

  《共情力》书中写道,每个人与亚瑟的母亲相处都能放松平静下来。反之,他的外祖父在别人眼里被评价“给人很大的压力”。在外祖父的葬礼上,没有一个人流泪;在他母亲的葬礼上,很多人伤心欲绝,留下了伤心的泪水。与物质上小有成就的外祖父相比,他的母亲一生简单却深刻,心灵的美好赋予她爱人之心。一个给予的人能体验到愉悦的感受,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不是富足的一生呢?真正想要的生活是自己的创造的,去爱人,去连接,就可以获得无限的能量。

  二、关爱孩子滋养共情能力

  一个人的经历会对他的认知产生影响。前段时间,新闻“中国留学生发万字长文抨击父母”被刷屏了,“百善孝为先”一去不复返,很多人对学子表现出了深深的同情。他多年未突破心灵的桎梏,这跟父母的贬低人格教育有很大关系。

  莫言撰文问道“人的一生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金钱?爱情?家庭?事业?地位?名望?健康?……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家庭,即使你拥有再多的金钱,即使你事业再辉煌,也不会开心快乐,更不会倍加珍惜,也不会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一个让孩子心灵受苦的家庭,无疑是非常缺乏共情力的。这样的原生家庭让孩子感到自卑,没有安全感,直接表现为共情力低下。很多父母会给予孩子很好的物质生活,却不注重心灵成长。有些家长玩着手机却呵斥孩子去读书,有的塞了很多钱给孩子,自己却忙得见不着人,这些都不是爱孩子的行为。

  一个人只有内心深处接受自己是谁,意识到自己不是谁,才能够勇敢突破自我,这需要一个有共情力的家庭给予孩子勇敢乐观的态度。

  三、共情力在情感上良性互动

  原生家庭的影响在心理界算老生常谈,人的大脑由于过去的伤痛产生条件反射式的自我保护。伤痛阻碍你产生对自己和他人的正确认知,一旦这些伤痛得以解决,你就将不再受到它们的影响,让扭曲的思维模式回到正轨。

  亚瑟乔拉米开利首创的共情心理疗法鼓励人与人之间的共情互动:对于聆听者而言,他以善良的本性对待他人,通过了解他人的感受,了解内心的迷失,从而找到重新回归平衡的方法;对于倾诉者而言,在这样平静自由的表达氛围中,能够打开内心展现真我,是激发内心善良不可多得的体验。

  大龄剩女都有假期被催婚的经历。在家庭聚会上,我偶然听到外公告诉妈妈不要催我。转眼他又跟我聊天,告诉我一定要找好的再结婚。我觉得外公很理解我。回家过年是为了享受天伦之乐,内心的焦虑对大家都无益。奇妙的是,我听出了外公和其他长辈一样希望我尽快找到幸福,然而他的表达与众不同,充满慈爱关怀。

  婴儿和动物能运用共情能力,这是天性使然,成年人更迷信逻辑推理,以为能够解决生活出现的所有问题,长大后更容易固化对生活错误的认知。然而产生爱的感应,不是靠逻辑推理得来,而是走入他人的内心,与人连接。

  一个了解自己的人,知道合适的另一半是什么样子的,有能力规划一生的幸福。如果说爱情是盲目的,共情就是一双眼睛,纯粹理解别人,不影响别人,悉心呵护这份感情。

  《共情力》读后感(五):一种全新的自我解压的工具,有助于我们在生活中寻求平衡

  文/芮娜

  一、什么是共情

  共情是一个人能够理解另一个人的独特经历,并对此做出反应的能力。共情能够让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产生同情心理,并做出利他主义的行为。

  《共情力》告诉我们经常会将共情和同情心混为一谈,而事实上两者是有区别的。同情心是你将另一个人的经历理解为自己的某种经历,而事实上,你并不清楚你们两者的经历是否真正相同。而共情,是能对另一个人的情感做到感同身受,我们则需要时间来了解事情的真相。

  二、什么是认知行为疗法

  《共情力》中说,认知行为疗法不强调对一个人所经历的过去的挖掘,而是将重心放在一个人现在的思考方式上。

  认知行为疗法认为一个人的想法会影响他的感受,而他的感受会影响他的行为和他对自身处境的认知。而所处环境如何、与什么样的人进行交往并不能决定我们如何感受,也不能决定我们生活的发展方向。真正能起到决定因素的是我们如何感知、理解、思考和看待我们的经历。

  认知行为疗法强调我们的想法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因此认知行为疗法认为,如果纠正一个人缺乏逻辑的想法,那么他的行为和情绪也会随之得到改进和提升。同时,与传统的治疗方法相比,患者在认知行为疗法中参与得更深、更积极。

  三、共情认知行为疗法能解决什么问题

  1、那些过去的伤痛对你产生的影响,会阻碍你产生对自己和他人的正确认知。这本《共情力》将教你怎样做才能从过去的遭遇中解脱出来。

  2、他帮助你缓解压力、缓解压力,并指导你如何释放、远离压力。教你如何在社会繁杂压力的包围下取得生活的平衡。

  3、改善人际关系,减少恐惧感,增强安全感、愉悦感、幸福感。找到你和人交谈时,为何总会发生冲突的真实原因。怎样控制坏情绪,将怒气一网打尽。

  4、帮你对抗消极的自己,彻底结束恶性循环。

  5、怎样使用共情力增强幸福感。

  每个人的故事都成为一本非虚构的图书。童年时代留下的思维扭曲被纠正,取而代之的是真实地评估每个人的今天、人们每周以有意义的方式互相连接。互相理解、换位思考的这种倾听会产生信任,这种信任会加深联系。这个过程会导致更多信息的发掘与共享。

  换句话说,就是你要想被别人信任,那你就先要信任别人。大胆的敞开心扉,不论会得到对方怎样的反馈,至少你的真诚和善良会带给你好运。当我们停下来去认真交流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很放松。这种真诚由衷的社交关系也会让人的精神感到愉悦。不可否认,这是需要巨大的勇气的。但我相信你能做到。

  我们需要秉持爱心和共情态度去学习倾听,进而减少自己和谈话对象的压力的。这样有助于增进人际关系,让谈话事半功倍。

  我为什么要提到倾听呢,那是因为许多人虽然表面上是在听,但仿佛就只带了半只耳朵。人们只被感兴趣的话题吸引,对不关心的话题往往会走神儿、转移话题,耐心下降,压力上升。部分人又习惯带着偏见看人和事倾听。这些都会影响你的人际交往能力。

  《共情力》一书中提到的共情倾听的要求之一就是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而要全心地投入到另一个人的经历中。将自己的偏见摒弃,也不能被任何其他事分心。

  当你谈话过程中忍不住想要发脾气时,不妨尝试先冷静下来,想想对方为什么会这样说。如果你实在想不明白,也可以委婉的询问对方。记住,不一样的态度,结果截然不同。

  把你的善解人意传递给所有你遇到的人,让对方能够有耐心的倾听你的内心,这才是人与人之间应有的交往方式。这也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共情力。

  当然了,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你和颜悦色,耐心的与对方交谈,而对方毫不客气的打断你,呵斥你,伤害你。这时候你该怎么化解内心的压力呢?不要在意不相干的人,即使你每天都要和他们见面。

  最后,共情力可以:

  让我们的精神变得更加活跃;

  让我们意识到健康和生存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够准确理解和敏感地回应对方。

  共情能力是创建信任的基础,它使我们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发生变化、平复我们的心灵、使我们能够倾听。我们可以敞开心扉,接受我们想要听到的,从而重写我们的故事,纠正扭曲的思维,最后成为我们注定要成为的人。

  (友情提示:学习新概念没错,但不要过分的依赖它。它或许能够帮你解决人生中遇到的一部分问题,但不要指望它能够解决全部问题。走火入魔绝对不可取~)

  End.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