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Option B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Option B的读后感10篇

2018-04-10 20:4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Option B的读后感10篇

  《Option B》是一本由Sheryl Sandberg / Adam Grant著作,Knopf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 25.95,页数:2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Option B》读后感(一):《B选项》| 解读

  关于作者

  谢丽尔·桑德伯格,Facebook 首席运营官,第一位进入 Facebook 董事会的女性成员。2013年,桑德伯格登上了《时代周刊》杂志封面,被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她的代表作《向前一步》,是全球知名畅销书,曾经影响激励了无数女性。

  联合作者亚当·格兰特,沃顿商学院教授,全球最具影响力的25位管理思想家之一,知名畅销书《离经叛道》的作者。

  关于本书

  2015年5月,桑德伯格的丈夫大卫·高德博格在度假途中意外身亡,她从此陷入漫长心理创伤恢复期。本书是桑德伯格在遭遇人生重大变故之后,用硅谷精神探寻悲伤背后的科学原理,从创伤中艰难恢复的全记录

  核心内容

  以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的 3P 理论基础,阐述了阻碍人们从心理创伤中恢复的三种情绪陷阱,并结合亲身经历给出了心理创伤恢复的四个建议

  《Option B》读后感(二):不推荐

  这本书出名应该是在于作者本人Facebook 的COO的号召力吧。话题沉重,很鸡汤。在失去亲人后应该怎样站起来,继续前进?

  两年前,Sheryl 的丈夫在跑步机上病发去世后,她的心理调解历程处理子女/朋友/事业上从一片漆黑到身边源源不断支持。但说实话,有点理所当然,有点老生常谈,有点唱高调。毕竟对于大多数人来讲,遇到同样的不幸,首先是如何面对家庭经济危机,如何维持生活?而这些是她最不缺的,她全程考虑的是心理创伤所以支付着昂贵的心理咨询服务……

  非常不理解这种迫不及待地拿亲人的去世为话题出书披露自己心理成长过程经济行为。每个人走的路不同,她的privileged的经历与别人并无借鉴意义。她只是在消费她的粉丝支持罢了。

  一句话,既无教育意义也无娱乐性,非常不推荐的一本书[傲慢]

  《Option B》读后感(三):那个被生活暴击的女人,后来怎么样了?

  人生在世,不如意十有八九,谁没有被生活暴击过呢?谁没有在入睡后独自流泪过?

  《Option B》的作者,Facebook的COO—谢丽尔·桑德伯格却被生活暴击的体无完肤,但幸运的是,她找到了从悲痛中走出的方式,重新获得了人生幸福,并把她的方法写进了《Option B》这本书。我想这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学的一堂课。

  2015年5月,无疑是谢丽尔人生中黑暗时刻,她的丈夫在跟她共同出游的一次旅行中,突然意外死亡。没有给她任何准备,就留下她自己一个人,还有家里正在上小学女儿儿子

  还有什么比这更悲痛的呢?没有任何征兆,生活就给了谢尔丽最猛烈的一击。

  谢尔丽接下来的人生轨迹会如何发展呢?

  心理学家研究过很多生活中遭遇重大挫折人的案例发现有的人就会抑郁焦虑、从此一蹶不振。有的人则表现出有复原能力,他们会恢复到遭遇挫折之前的状态。而有些人不仅复原,还从苦难中获得了成长。

  遭遇生活暴击的人有很多,前段时间新闻轰动一时,中兴程序员跳楼事件,想必大家还心有戚戚焉。

  42岁的中兴管理层人员,因为被公司辞退,接受不了这个事实,最后从楼上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他没有面对伤痛的复原力,走上了人生绝路。

  谢尔丽没有在一蹶不振的路上越走越远,她找到了自己的复原力,最终从痛失爱人的创伤中走了出来,还帮助自己的两个孩子走出了失去父亲阴影,甚至把她的方法和经历写成了这本《Option B》,帮助更多不幸遭遇苦难的人,重获幸福。

  尼采有句名言:那些杀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强大

  每一个人其实都具有这种复原力,这是印在我们DNA中的, 否则人类早在各种不幸中灭绝了。关键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发掘出自己的复原力。

  谢尔丽总结出了三个阻碍复原力的认知因素。跳出这三个认知陷阱,你就能拥有从苦难中走出的复原力。

  1 个人化:认为坏事发生都是自己的错

  坏事发生时,人总是下意识开始自责。比如谢尔丽,她自责:如果自己没有去旅行,丈夫就不会死。

  我们也是一样的,孩子小心跌倒了,马上就责怪自己太粗心大意。孩子被传染感冒生病了,马上就责怪自己没有保护好孩子

  遭遇强暴事件的女孩子,事后会一遍遍自责,自己当天不应该走那条路、不应该一个人走路等等。

  你要跳出这个思维陷阱,清晰认识到,坏事的发生并不是你的过错

  孩子跌倒了,是因为他还没有练习好,不是因为家长自己粗心,所以作为家长要做的是,帮助他多练习走路。

  遭遇强暴事件,你要明白并不是自己的问题,完全是施暴者的错。

  当你不再总是归咎自己,你才有可能迈出复原的第一步。

  2 普遍性:认为坏事发生后,生活所有方面都会受影响

  发生了一件坏事,我们总是以为整个生活都没有好事了。谢尔丽刚开始也是一样,失去了丈夫,她觉得整个生活都没有了意义。

  当她无法跳出这个思维陷阱时,在心理学朋友的建议下,她看似尝试日记,写下每天做得好的三件事,三件小事,即便是类似今天打扮得体这样的小事也可以。

  这样坚持写,奇迹发生了,她的自信回来了,她发现其实并不是每件事都那么糟糕,起码她还有健康的孩子,还有关爱她的家人。她的生活并不是都被毁了。

  所以,当你脑海中也有类似生活糟透了的想法时,试试这个小方法,你会发现并不是所有事情都是坏事,也会帮助你更快的复原。

  3 持久性:认为负面效应会永久存在

  谢尔丽在失去丈夫的很长一段时间,都觉得悲伤永远不会过去,自己永远不会再快乐,自己的孩子也永远不会再幸福。

  回想下你自己遇到过的负面事情,是不是脑海中总有个声音在告诉你,永远不会变好了?

  正是“永远、总是、从不“等类似的想法阻碍了你的复原力。你可以尝试把脑海中这些代表持久性的词汇写下来,尝试用”有时、偶尔、最近“这样的词去代替。

  比如当你的脑海中,想的是:我永远不会快乐了,把这个想法写下了,再回想一下曾经让自己开心的事情,你就会明白,你其实只是最近不快乐

  这样的行为疗法,更利于你跨过苦难,更快复原。

  正是跳出了这三个思维陷阱,谢尔丽开始唤醒自身的复原力,当生活把她曾经拥有美好击碎时,她学会了另一种选择,帮自己和孩子重拾了幸福和快乐。

  这本《Option B》推荐给你,愿你也能拥有复原力,拥有抵御生活暴击的勇气

  《Option B》读后感(四):不再说一切都会过去 I'm not fine

  谢丽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如果看过我的第一篇书评,可能对她有一定的印象,是一个集美貌智慧才干、家庭幸福于一身女子。我记得看《lean in》的有一章就提到了她的丈夫David,她认为David是她所能想象的最好的搭档

  “David总是让我觉得,我被深刻地理解着,我被坚定地支持着,我被全然地深爱着。我一直以为,我将倚着他的肩膀,度过余生。”

  两年前,David突然的去世让Sheryl陷入了巨大空虚和急性的悲伤。“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这都是我不曾选择的人生,也是我完全没有做好准备的人生。”

  这本书中作者用了大量笔墨描写她和孩子的悲伤,她们是如何一点一点的复原。有的人可能会觉得语言有点啰嗦,但是当你真正受到非常严重打击,不管你曾经的你多么强大,恢复过程都是一样难以想象的艰难。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的特别真实的Sheryl ,不再是facebook首席运营官的身份,而是一个平凡妻子母亲

  这本书不单在讲失去伴侣的挫折,而且告诉我们如何面对人生逆境不幸,如何重新找到生活的快乐和意义。

  书中提到了“房间大象”的理论,就如我们心中的悲伤,你没有办法去假装它不存在。“Avoiding feelings isn’t the same as protecting feelings”

  一个九岁的小男孩因为脑肿瘤不幸去世,他的父亲说道“Our child dies a second time when no one speaks their name”

  在悲伤面前我们往往习惯沉默。然而事实是受伤的人其实很想诉说自己心里的痛苦,但因为不想给别人添麻烦或而不说,身边的人其实很想帮助你,但因为怕会触碰他们心里的痛处而不敢提。

  最近好莱坞性骚扰事件震惊全球,在性侵丑闻被曝出之后,不断有受害者出来发声。

  “Me Too”movement是一位性侵犯幸存者Tarana Burke创建的,是为了鼓励大家勇敢说出自己的经历。“Me Too”不仅可以让大家引起对女性性骚扰的事件的重视,而且可以帮助那些受害者更好的恢复。以前你不敢说,你怕大家会有异样眼光看待你,但现在有一群和你站在同一战线去反抗,你不在孤独

  说出来对自己是一种解脱,对其他人也是一种鼓励。在我难过时候我会去听听别人的故事,听完你会发现和别人的遭遇相比,我的事情和别人 比起来都不算事,情绪就会改善很多。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想到了papi酱做过一个“外向乐观”的一个视频平常整天嘻嘻哈哈,元气满满的人,也会痛苦难受,甚至可能比内向人更严重。

  没有人会总是乐观的,不惧怕暴露自己的痛苦我觉得是个很勇敢的过程,想想其他人遇到同样的事也会一样难受。所以难过是很正常的事情,没必要把它隐藏起来,不开心的时候就丧一点,没事,明天儿我再开心的笑。

  当别人问你“How are you?”,基本回答都是“I‘m fine, thank you”,下次不妨试试坦承一点:

  “I’m not fine, and it’s nice to be able to be honest about that with you”。

  “一切都会过去的”这应该是我们听到的最多的安慰,然而只有你自己亲身经历了才知道,那个恢复的过程是多么的艰难,从option A到plan B的过渡充满了多少眼泪绝望。多去关心,多去感同身受,多去换位思考

  下次如果有朋友向我述说他的痛苦,我不会再说“一切都会过去的”,而是“我知道这个过程非常艰难,但任何时候只要你有需要,我就在这儿”

  I’m here if you ever want to talk

  Whatever would help you

  欢迎关注hello笛子,不定期更新书评,我们一起成长!

  《Option B》读后感(五):坚韧精英——读Option B有感

  坚韧是宝贵的值得歌颂的品质。小学课文《白杨礼赞》里,茅盾先生热血沸腾地赞扬西北高坡的挺拔坚韧的白杨树和劳动人民。“Option B” 是Sheryl Sandberg以她失去丈夫为背景,以丰富例子和心理学研究作为支撑,写就的在逆境中如何绝地反击。写她是怎样建立自己的韧性,让自己走出困境,并从中成长。

  这本书让我很受触动。它是一部感人爱情故事,是一部逆境求生指南,也是呼吁社会责任的呐喊。

  开篇Sheryl就讲述了她如何与Dave相识相知相爱的故事。让我认识到,即使像Sheryl一样的成功人士爱情之于她,也是坚如磐石的肩膀。她说,"Dave was my rock." 当她生气时,Dave会使他冷静;当她迷茫时,Dave会帮助她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Dave给她毫无保留的理解和爱。而她对Dave的爱越深,依赖越强,失去Dave对她的打击也会越大。这让我想起有一次在Q&A上,Sheryl说,每个人有的情绪我也一样会有。

  她就讲述了在Dave去世后的前几个月,她如何在个人心理、家庭和工作力不从心一塌糊涂同时积极地寻找出路。在心理学家Adam Grant的帮助下,她找到重建坚韧的方法,并让自己慢慢走出了悲痛,重新拥抱生活。例如3P原则:Personalization, Pervasiveness, Permanance. 当厄运发生时,不要全怪在自己身上,不要认为它会对你的人生产生全方位的负面影响,也不要认为它对会造成永久的创伤。这样,自己才能增强韧性,不让今后的生活被悲痛的阴影笼罩。

  从沉重的打击中恢复,不仅需要自己的内心在科学方法的引导下变得更加坚韧,还需要来自家人朋友以及同事的支持。在书中提到了一个小故事:一个人在风平浪静的生活中与上帝在沙滩上同行,他看到了两行脚印,而在逆境中,他只看到一行脚印。于是他问上帝,你为何在逆境时抛弃我?上帝说,孩子,你之所以只看到一行脚印,是因为我在背着你走呀。在她看来,友谊的铂金法则是,当你在逆境中行走时,你只能看到一行脚印,是因为你的朋友就在你的身后,随时在你快要跌倒时将你扶住。

  本书虽是以Sheryl自身的境遇为背景,同时她看到了社会上其他人正在经历的困境。所谓感同身受,只有当自己亲身经历,才会更切实地体会到在困难中的挣扎的人们是多么无助和孤独。那个曾经大声疾呼"Lean In"的女性,看到了疾病、失业、性骚扰、自然灾害、战争和歧视给人们带来的伤害,她看到身处其中的人们如何顽强地走出来,她看到人性的坚韧和毅力。她自己从这些故事中受到鼓舞,也将它们分享给更多的人,尤其是正在饱受煎熬的人。 "We won't feel alone."

  这本书除了提供技术层面的克服困境的方法论,它让我看到了精英之所以是精英,体现于在自己走出困境之后,如何去empower他人。林林总总的社会问题昭然若揭,有的人选择缴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有的人选择战斗,重获新生。Sheryl走得更远,她先让自己站起来,再团结更多的人,帮助更多的人一起站起来。不做沉默的大多数,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放到当代,不过如此。

  《Option B》读后感(六):Option B of life - 纪念姥爷逝世十周年

  又是一本在等候飞机时买的书。我发现近些年一些我读过的好书大多都是在机场买的。

  Option B 已经听闻很久,但都没有买。一直以来,我有点抗拒,抗拒这种悲伤的话题,更害怕将这种最真实最内心的感情用来商业炒作。谁的人生没有过失去。但后来在机场看了前两页,就还是忍不住买了。因为Sheryl 写的很诚恳,很真实,她只用简单的一句话就唤起了我沉寂在内心对于失去至亲至爱的那种痛的记忆。

  ————————————————————————————————————————————

  今年离姥爷去世已经整整十年了。我好像已经很久很久都没有想起过他了。

“And so began the rest of my life. It was- and still is- a life I never would have chosen, a life I was completely unprepared for. The unimaginable."

  没错,这就是我在2007年5月里那个冰冷的夜晚,看着拔了呼吸机的姥爷时的感受 -- 不相信,不可想象。脑子里一片空白。我甚至都感受不到泪水,我只是站在那里,好像完全没有知觉。我觉得姥爷一定是在跟我开玩笑,他一定还会醒过来的。我拼命的按着他的胸口,到最后连我爸妈都哭着拉开我,可我仍然不放弃,因为我无法接受,我拒绝接受。

"Grief is a demanding companion. In those early days and weeks and months, it was always there, not just below the surface but on the surface. Simmering, lingering, festering. Then, like a wave, it would rise up and pulse through me, as if it were going to tear my heart right out of my body."

  第二天的早上醒来,当我的意识came back to me 的第一秒钟,我好像不记得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会那么悲伤。而紧接着,我就想起了一切--我想起了我的姥爷,他再也没有了。我再也没有姥爷了。The idea gave me an instant strike and I was in "the void" - a vast emptiness engulfed me. 而之后的那几天,那几周,和那剩余中考前的几个月,我像疯了一样读书,因为我答应过姥爷要考出一个好成绩。我惊讶自己竟然只流过那一晚的泪,而后再没哭过。我尽量不去想姥爷,因为一想心上就感觉像压了一块石头。以前我总觉得那些描述悲伤的真是矫揉造作,但是真的经历过了才懂得,什么叫痛的喘不过气。

  同Sheryl一样,我也经历了"3Ps" -- Personalization - the belief that we are at fault; Pervasiveness - the belief that an event will affect all areas of our life; and Permanence- the belief that the aftershocks of the event will last forever. 那段最初难过的时光,虽然白天我能像个正常人一样运转,可是情绪很不稳定,任何和姥爷相关的事都不能想,不然大概情绪就会崩溃。尤其是每天上学放学骑车的时候,我总会想起早上姥爷会给我准备好自行车,每晚姥爷会站在小区门口等我回家,而如今那里空空荡荡,而且--以后再也不会有了,永远。这种permanence的想法一度让悲伤吞噬了我。的确,Permanence 是所有经历失去的人最难越过的,即便到现在,不复如昨的无力感也还是让我难过。 ————————————————————————————————————————————

  但Option B 这本书的意义和Sheryl让人敬佩之处就在于从悲痛中发现自我复原的力量,用一种健康的方式修复伤痛,重新迎接幸福。当原先既定的生活不能继续,当Option A is never possible, 那我们就要学会接受生活的第二选择。自我修复的路其实更是自我探索,理解自己,理解生活的必经之路。我历来觉得悲伤才深刻,而欢笑总是肤浅的。Sheryl用自己的经历探索出了一系列从伤痛中逐渐走出,重新接受自己,接受生活,感恩生活的方法。从这个层面上讲,这更像是一部practical pyschology book。

”It occured to me that dealing with grief was like building physical stamina: the more you exercise, the faster your heart rate recovers after it is elevated. And sometimes during especially 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 you discover strength you didn't know you had."

  更难能可贵的是,S并没有囿于自我的局限,而是承认自己已经比世界上其他很多人幸福很多 --至少自己还有supporting families and friends, and financial security, 世界上很多很多人,他们对于失去甚至都没有时间去悲伤。在战火纷飞的地方,在贫穷成灾的地方,在社会不公制度没有保障的不同阶层间,苦难和逆境有时要比在幸福安逸的生活中失去爱人亲人要更难过。看的时候我就在想,什么是所谓的领导力。这应该就是当下时代女性领导力的体现。从自己的悲伤和失去中崛起,并感同身受世界上其他人的痛苦和苦难,用自己的历程和资源建立Building Resilience Project 和非营利组织,致力于帮助人们从创伤和痛苦中修复,重现感受爱和幸福。这才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和意义。

  ————————————————————————————————————————————

“But just as grief crashes into us like a wave, it also rolls back like the tide. We are left not just standing, but in some ways stronger."

  后来的我不知什么时候,又开始真心的大笑了。我还是会时常想起姥爷,但是不再那么悲伤了。因为我学会更加感恩所拥有的,更加珍惜当下的时光。我也知道,我生活的更好,成长的更好,是我能为姥爷做的最好的事。他一定在天上继续的爱着我,保佑着我。我渐渐开始相信,那些我以为永远不会过去的难过,终有一天,一定会褪去。留给我的,只有感恩和更成熟更强大的自己。

  在之后的人生路上直到现在,我也还是经历过很难过很痛心的时光和那些不能再复原的感情。我也还是一度会掉落”3Ps" 的陷阱,觉得都是自己的错,觉得好像以后永远都不会再那样开心快乐了。但是我也在努力,努力训练自己的mental strength - 去感恩生活中的小确幸和自己所拥有的,坚持每天写写东西的习惯,用写日记的方式梳理自己的所思所想。就如同S一样," I am only partway through my own journey. ...I am still finding my way through and learning many of the lessons".

  Option B of life -- 永远不会是自发的选择,却是在生活考验下所能做的最好的选择。

" I now know that it is possible not just to bounce back but to grow. Would I trade this growth to have Dave back? Of course. No one would ever choose to grow this way. But it happens - and we do. As Allen Rucker wrote about his paralysis, ' I won't make your skin crawl by saying it's a ' blessing in disguise'. It's not a blessing and there is no disguise. But there are things to be gained and things to be lost, and on certain days, I'm not sure that the gains are not as great as, or even greater than, the inevitable losses."

  我从未悔来路,亦不惧前路。当下,我唯有感激,是对过往曾经的最好怀念。 【--- 纪念姥爷逝世十周年】

  《Option B》读后感(七):我并没有很想推荐这本书,但到最后心态却真的有了变化

  书里面有三个部分,1.面对逆境:sheryl的丈夫意外去世,原本以为会一生一世的人离开了自己,觉得自己真的不能活下去了,无法面对这样的结果。2.建立复原力:从孩子到sheryl自己都始终处于悲伤中,但是孩子的复原力明显比成人好,几乎所有的逆境中走出来的人都会成长得更多。3.寻找快乐:原本以为不会再约会的sheryl,开始约会,当然会有很多人觉得怎么可以这么快,不要受周围人的影响。对于逝去的人,我门依旧爱着,但是也能继续快乐,继续爱别人。

  其实一开始的时候,我并没有觉得这本书有多值得推荐。因为看前半部分的时候,我是为了看而看,为了治愈而看的。而看着这类型的书,我觉得讲的都是我直到的废话,明明可以几句话就说完的事情,总要翻来覆去的讲道理,说你要积极面对,积极向上。虽然说,我不是逝去了亲人爱人,但是两年以来,我一直处在自己设定的悲伤之中,因为我失去了一个很重要的伙伴(不是去世,只是永远消失在了我的生活中)。我觉得我失去了全世界,工作也不认真,做任何事情都没有盼头,我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永远都没有办法过好这一生了。这是我选择这本书的原因,也是我想让自己走出困境的无数种方法之一。

  我强迫自己看下去,后来当我看到复原力的后半部分,在看到寻找快乐的时候,我感受到我的心境有了一些变化。梦到某个人的时候,不再是伤心,害怕,觉得自己快要窒息,而是渐渐的梦到曾经的美好,一起走过的日子。醒来的时候也不是觉得那些快乐再也没有了,而是渐渐发现那些日子一直在我的心里面,虽然再也回不去了,那个option a已经没有了,可是我还是可以继续生活,继续寻找更多的快乐和美好。我门可以依旧爱着那个已经离开的人,也和身边的人寻找快乐,爱上身边的人,这并不矛盾。

  我似乎理解了为什么这是一本书,而不是一篇简简单单的文章,你需要把它看完,在它反复跟你强调你可以有option b,你可以过来余下的生活的时候,你的心在慢慢的被书改变着。

  《Option B》读后感(八):当困难来临,如何制定option B

  人生最不缺的就是难过,最缺的是如何走过每一个难过。

  难过有千百种。小时候被欺负了是难过,长大了失恋了是难过,后来离婚、丧失亲人、疾病甚至残疾,大大小小的坎,迈过每个坎就走完了一生。

  所有的遭遇都需要有两条路径来与之抗衡,一条是自己之内,一条是自己之外。

  认知。

  全书开头就提到的“3P”,个人化、广泛化、持久化。

  个人化:一方面,你所遇到的难过是全人类共有的,不会只有你一个人,你只是不知道其他落难人的存在。知道还有人和自己一样惨,甚至比自己害惨,多多少少能缓解一部分内心的痛苦。但更重要的是归因。

  适当的内归因能很好的帮助人进步,但是遇到挫折,尤其是那些完全不可控的灾难时,内归因成了杀死自己的又一种方法。我就是习惯性内归因的人,也曾经钻过这种牛角尖。

  三年前莫名其妙身体开始产生各种各样的小毛病,然后越来越严重却一直没有医生能给出正确的诊断。那时候病到最严重的时候,每天晚上都会反反复复地想我到底哪里做错了?生活方式么?心态呢?还是什么观念错了?那时候受“连自己身体都管理不好的人怎么怎么差劲”的扭曲想法控制,更是往牛角尖里钻。

  最后医生确诊后说这种病基因啊、情绪啊、生活习惯啊都有可能是因素,很难讲的。

  肯定会有自身的问题,但过度自责并不会对解决问题有帮助。

  广泛化:这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小到夫妻吵架,说:“你永远都不会替我考虑”之类的。

  你的行为不能完全代表你,PPT做不好,不代表整个工作能力都不好;失恋一次,不是再也不能去爱了。一定要明确到底是哪一个十分具体的点出了问题。越具体才越有改变的可能性。

  持久化:也许的确有些事情对我们的影响深远到一辈子,但没有任何事情能阻止我们再尝试一次。有个漫画上说:“人类的生命太短,以致于人类不适合执着。”乐观就是再给自己一次机会。一辈子太短,如要一定有个执念,那选个有意义的。

  有次我体检,说有临床亚甲减的可能性。当时好担心啊,到处找医生问,我妈说:“体检这种事,每一次的数值都可能不一样,别吓成那怂样。”

  其实就是这样啊,只要把每一个问题都看成当下的,可以改变的,就不会太难过。

  也就是说:“永远别给明天下定论。”

  对于精神健康很重要的就是:适当的(对生活和自己的)控制感,以及希望。

  物质。

  自己的财富和物质基础。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你连医药费的付不起的时候,希望和控制感全都是扯淡。所以,物质和财富是支持我们整个人生的基础,有时候贫穷才是最最难过的事情。

  就像书里作者说的那样:“还好她是一个不贫穷的单身妈妈”,不然后半生真的很难讲。

  经济实力让她可以请很好的心理咨询师,让她去做很多她想做的事情。

  情绪

  不要对抗情绪,就跟对抗自己的本能一样,是一种巨大的内耗。

  如果悲伤就沉浸在悲伤里一会儿,但很多人更可能会选择忽视和逃避:比如遗忘。

  悲伤和负面情绪被社会文化定义成脆弱,所以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脆弱。但是逃避的代价更大,它会让人变成缺失的样子,会变成积压的毒素,会一点一点渗透到整个生活里去。

  找个安全的地方,尝试去面对情绪。

  再说自己之外。

  亲朋好友。

  患难见真情一点都没错。困难让你看清真正的朋友。

  落难时候能有人陪在你身体,一起分担令人窒息的情绪真的是特别重要,让你避免钻牛角尖,让你觉得无论如何有必要活下去,亲人会唤醒你的责任感。

  朋友也是另一种隐形的资源:社会资源。他们不光能提供陪伴,还有其他机会和资源。比如作者能去看spaceX,能和扎克伯格一起吃饭。

  最后还有专业的社会支持:心理咨询师。

  咨询师会有专业的方法去帮助黑暗中的人,而且能更客观更科学。心理咨询不是专门给神经病的,而是为了在精神层面帮助更多的人。

  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咨询师是比亲朋好友很好的一面镜子或者一个陪伴者。

  最后说句题外话。很多人问我:是不是你们学心理学的人多多少少都有点心理问题。

  这个问题我也反复想过多次:“精神层面的‘疾病’不同于身体,它存在于意识层面,而意识控制着自己本身,所以学心理学能感知到自己精神层面的问题,然后去努力面对它们,而不学心理学的人可能会将一切带入坟墓”。

  总结:面对挫折,首先需要合理的认知和情绪状态,其次是拥有必要的物质基础,之后寻求社会和他人的帮助(社会支持系统)。

  :在社会支持方面,女性可能优于男性,因为男性碍于自尊会更少地选择求助。

  《Option B》读后感(九):Beautiful Trauma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Rriverwood(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42337442/

  读Sheryl Sandberg和Adam Grant 的<Option B>.

  heryl Sandberg 是Facebook的COO. Adam Grant 是纽约有名的心理医生。

  其中引用一段数据说LGBT群体自杀的想法是普通人的四倍。幸亏有组织提供24/7的服务,无论是通过电话还是信息的方式,来帮助这些人。“帮助” 就像放在手边的当天报纸,就在那里。你选择看或者不看,用或者不用。

  而我考虑的问题是,如何自救呢?有什么方法可以自救呢?当处在无理由的,全面否定自己的,觉得自怨自艾就是百分百正确的时候,觉得我只有权利折磨自己的时候,如何自救呢?在 “今天就是过不去了”的想法里,被无形的恶魔折磨的时候,如何自救呢?

  不想寻求帮助,百分之九十九拒绝。是因为觉得一旦寻求了帮助。会被更大的未知的什么全面的夺走自己。我什么都不拥有,一旦寻求了帮助,连我仅有的那一点感受痛苦的能力,自我吞噬带来的痛苦的快感,都会被夺走。那我又依靠什么活下去呢?

  我的消极的,挣扎的念头一边在拉拽我,吞噬我,不放过我。可它一边在拯救我。

  怎么,只是一个beautiful trauma吗?

  看到电视节目里一个人说,他的抑郁症朋友自杀了。因为可能 “那一天他就是觉得过不去了”。

  很理解。

  《Option B》读后感(十):Facebook COO 桑德伯格:痛失爱人之后,如何走出极度哀伤?

  “向前一步?我连站都站不起来。”

  全球最成功的女性之一、曾经激励无数女性“向前一步”的 Facebook 首席运营官谢丽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垮掉了。

  “大卫(David Goldberg)就是我的磐石。我不开心的时候,他会哄我开心;我焦虑的时候,他告诉我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不知所措的时候,他会帮我一起想办法。”

  用谢丽尔自己的话来说,大卫给了她理解和支持、以及深深被爱的感觉:“我本以为,余生都将和他一起度过。”

  但大卫的意外去世,彻底击碎了她的梦想。

  大卫去世之前,谢丽尔是不折不扣的女强人。作为全球最大科技公司之一 Facebook 的核心高管,她擅长谋划、行动力强。在朋友和同事眼中,谢丽尔是行动者、计划者,还是向前一步者(Lean Inner)。

  但丈夫的去世,令谢丽尔的世界瞬间崩塌——生活陷入混乱、工作信心全无,就连大卫的葬礼,也是她的老板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和其他几位亲友帮忙操办的。

  从此,谢丽尔开始了漫长的创伤恢复期。

  准确地说,这并不是一本如《向前一步》的励志畅销书,而是一部沉痛而发人深省的自我救赎笔记。

  更多点击:https://mp.weixin.qq.com/s/sEjb_uzX26CqzrXSHAMYgA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Option B的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