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知中·竹林七贤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知中·竹林七贤的读后感10篇

2018-04-11 21:4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知中·竹林七贤的读后感10篇

  《知中·竹林七贤》是一本由苏静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页数:20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知中·竹林七贤》读后感(一):夜语魏晋风流

  从《知中·竹林七贤》开始,读了《世说新语》全书及《世说新语精读》,还有半本《南北朝·分裂的帝国》。这四本(应该算是五本,中华书局版《世说新语》分为上下册)读毕,内心必须振奋。无力直接通读古文,以注、解、疏反哺原文,倒是能慢慢磨下来,当然,仍不能通解。放下,写一点,往后再捧起。这一次,先说说风流吧。

  谁是为魏晋时代添上“风流”二字的第一人呢?这还需要去搜索考证,此处“风流”恰好是如今鲜有的本意“风流”了。现代意义上的“风流”,无关乎“风流人物”,而是肆意情场之徒,仅仅流于色欲。魏晋的风流,是“林下之风”,七贤如此,清谈如此,恣意旷达亦如此。

  若要解释现代意义的“风流”,可以称之为“如风之流”,流不至于流氓,而必然是流窜,从形象上可以解读为“在情场像风一样四处流窜,无孔不入”。这定然是需要相当的人际关系本事了,要么是帅而多情,要么是“妇女之友”的角色了。

  魏晋之风流,降至民国乱世,两者或有几分相似,亦是大师之后无大师、群贤之后无群贤的格局了。当然,唐、宋两代作为汉或华夏文化公认的巅峰时代,文艺作者集群化比魏晋、民国更为灿烂人文之风流举国齐赏。元明清末三代的创作氛围则是局促不堪的,格局自然是小了,情怀也极为隐晦淡漠。不过,魏晋之风流,同样不乏政治隐忍的引导作用,然而狂放至死亦无惧者,大有人在,这般的人文血性则是历代所未有。魏晋几代人如此,更是难得。

  因此,魏晋风流得以存在,可以视为中国历史上士族门阀力量最为“猖狂”时代的作用结果。毕竟,从此之后,中国的皇权一直钳制着地方势力的抬头,士族再无法成长到分权的级别,后来的名臣良将的家族势力多以“功高震主”等原因而提前陨落。即使到了宰相掌控朝政、阉党贵达千岁的明代,从皇家分出去的权力在非皇家血统的掌权者死后便很快回到皇家手中,而且,臣民能够身心不二的受到“向皇帝还权”力量的号召,可能也只有以皇权为核心方能号召上下一心。可谓是:魏晋之后无士族,唐宋之后无世家

  那么,魏晋风流之意,只是被称为“贤达”的社会顶层文化人物的处事与为人姿态,不拘泥于礼法,而第一次在中国人文史上诞生个人主义精神。这一风流,与后世成功人士以“风流人物”注解大有不同。魏晋风流从未强调个人对国家民族贡献,甚至不以文化创造力高度指标绝大多数只是以“三语掾”式的一句话、自助餐式的疯狂饮酒等非儒家名教的、“任自然”的生活模式而闻名,甚至他们自己就很明确的“讽刺”同道中人:熟读楚辞、大胆狂饮,这就是风流名士了。

  这一行为模式获得赞誉,对当时整个社会的“负面”影响可谓是空前绝后的,而起始阶段恰好发生在晋朝萌芽前期的政治力量转移,研究魏晋文化的学者有的会将曹操义子何晏作为魏晋风流的起始人物:一位肤白到让人怀疑擦粉又煽起清谈之风的朝臣。作为魏晋风气的肇始者,恰好提前带入了悲剧场景,毕竟是魏的家属旧臣,而在晋朝势力攀上顶峰过程中,他所引领的风气非常自然的成为某种意义上值得被心未归晋者所效仿的反晋行为。

  直到七贤时代的中后期,普遍意义上而言,曾被屠杀、被分化的士阶层已经对晋朝的政治现状产生了士族认同,而新士族门阀也日益获得超级权力,恰似“傀儡”和“幌子”的晋朝皇权才得到了表面上的认同,以至于王导、谢安家族能够完全左右皇家。皇权、士族力量的失衡,更多是发生在南渡之后了。至于早先曹魏家族和老臣们失势的悲哀,只算是南渡后的过时事物了。

  风流在魏晋的流转,从反晋的文化风潮起动,演变为崇道敬佛的社会“散漫”风气,再变成南渡王朝对旧国故土、陆沉中原的怀念,最后发展到晋朝各大一号军事领导人对皇位的戏弄,风流之变令人叹为观止。此间说不清谁对谁错,一以贯之的,是他们对时人眼中的传统文化的重写。从此,魏晋之后,儒家再无独当一面的社会崇高地位,儒道释因魏晋风流杂糅一体,乃至后世被称为千年一大家的苏轼也兼具儒道释的文化属性。从此,人们只会探讨后代文化大家身上的儒释道成分比例,而不会单单评论谁是真正的、纯正的道家或儒家,几乎不存在这样的人物了,理学、心学皆属混血。

  魏晋风流,让汉或华夏文化从此成了哲学层面的混血儿,道家望入世,儒家望出世,居高位而思渊明,处江湖而慕孔明。

  当然,魏晋风流的弊端,也许可以说是对中国人的人生创造积极性同样产生了严重消极影响,因为对道家旷达的误读、对任自然的误读等等,在精神层面的求真未能带动对物质原理的深究,这是近代华夏衰弱于世的原因之一。

  论及萌生魏晋风流的经济原因,正是在于士族能够供养得起自家那些不思入仕、更以此为豪的高阶文化阶层,使得他们产生了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种种。这是士族力量的厚积薄发。但正因为都是真正的大地阶级,而同时缺少区域之间的生产效率竞争,物质之集中的代价底层农业阶层千百年的低效率运作。一句话,反正士族不差钱。

  探讨现代文明的诞生时,西方学者会以农业效率革命为起始点,然而就中国的情况而言,更多的原因或只是对商业社会的抑制。是否是因为中国皇权忌惮于大商人潜在的社会革命实力,这需要专业学者的释读了。

  魏晋之风流,只是改造汉或华夏文化的一剂猛药,得益于士族门阀的举国分权,而这一阶段的华夏文化之后的唐宋文学化、明清考据化仅仅让汉语言变得更为精彩,却未能创造出现代文明的影子(有学者认为王安石变法是现代派的经济改革失败了而已),这只是社会缺乏生产力竞争、商业氛围受到皇权抑制所致。

  乃至于五四时期对整个传统文化痛加挞伐,实在是第一次脱离了皇权信仰平民力量,产生了个人精神,却找不到发泄对象所致。说起传统文化的荼毒,我看到的是平民对用于向社会高层进阶的复杂汉语言学习教育投资成本的天然仇恨(出产数百位状元的苏州地主势力对此毫不介意。成为高级官员年轻人如何回馈家族在考前为其聘请天下书院名师进行长期教育的这一投资?正是以新鲜获得的权力有效维护家族土地利益),而这一切不公根源,只是中国皇权对社会各种集团化势力进行无限压制的本能

  回到魏晋时代,再写,我得说说对每个人物的激赏了。纵使都是士族门阀或皇家,也能分出三六九等,否则哪有阮籍笑王戎为败雅兴之俗物,而他们都是后世眼中的七贤成员

  魏晋之好,魏晋之美,也许就是七贤多数知进退罢了,否则被打成“竹林七贤反革命集团”也不为过。这里革的命,是曹魏而已。

  当然,人人各有观点。至于衣冠南渡的悲剧所以发生,在王羲之看来,是清谈误国所致,因为清谈之火爆让朝臣以此为时尚,从而令权力中枢丧失了管控社会的基本能力,以至于遭受外族全面入侵。现在被称为“少数民族南下”。

  在谢安看来又不然,严刑峻法的秦朝富贵不过三代就亡国了。在现代学者的观点中,又是因为汉族大地主对于少数民族的过度压榨所致,前面我就已经提到了底层的农业阶层对士族门阀的经济贡献,当然这又和汉朝至三国时代中国战乱导致北方人口减少而不得不以少数民族内迁来填充劳动人口有关。但我们还可以说,这是由于汉民族热衷于维持大一统局面而经常主动被动引发战争的夙愿所致。

  这一切的根本原因,也许是汉民族对于生存空间的天然渴望所致。这接龙的因果关系可谓是无穷无尽。甚至可以回到周朝文化对于天下的本原认知所致,一本《诗经》也都充满了战争。再上溯到黄帝时期,华夏就已经热衷于以战争的方式完成自身生存空间向地理极限区域的推进了。

  这一切,或许可以称为“一个民族的安全感”行为。回到魏晋风流上,当他们的生命安全感因为政治氛围之险峻而普遍丧失时,他们走上了任自然的道路。这就是人和国家的行为区别了。

  先到这儿。

  《知中·竹林七贤》读后感(二):以竹林七贤,重视魏晋这段对中华文化影响至深的时代。

  记得三国的征战曾灭了中华三分之一的人口,而后二百多年的魏晋南北朝竟仍是这样动荡没有喘息文人纷纷逃避现实寄情山水,笃信老庄也是情有可原了。中国诗词古韵总有一种阴柔感,只有读李白时略感豪气,然而李白最初也是学嵇康,木心也说嵇康的诗是中国唯一阳刚的诗。这种决绝度外,内心畅达,空灵澄澈大概就是所谓的魏晋风度吧。

  可后世只学到避世,以为逃避现实寄情山水就是有魏晋古风,却没有看到几百年的动荡背景,人祸避无可避。嵇康赴刑,三千太学生为其求情。可见其不肯入仕乃是一种自我标榜,探究老庄仍是为世人求一条乱世下的生存之道。与无病呻吟者,或无可厚非的自我解脱者有着天壤之别

  《知中·竹林七贤》读后感(三):疯癫的清明——是真名士自风流

  我一向觉得魏晋本不是个光辉万丈的时代,相反这个时代神州陆沉、流血不断,充满了阴谋、杀戮、憎恨、恐惧战栗和无奈。这是一个黍离之悲的时代,是新亭长叹,是“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但有了这些真名士却让我觉得魏晋是一股独特清风扫荡了那一切的戾气与黑幕。

  鲁迅先生曾经写文说魏晋名士嗑药、嗜酒、敞着衣服、宽幅大袖,主要是为了散热,他们大多受到道教、玄学的影响服食了很多丹药。而丹药偏偏是发热火性十足,所以要敞开肚皮散热免得被烧焦。这当然是一则逸闻了,不过自那个时代之后则似乎再也没有这种真名士的群体风范。唯独在明末清初易代之际有部分人践行了,其他时候则如漫漫长夜。在我看来如果用一些词语描述他们,那就是疯癫并清明、风流、性情

  也许生活的时代并不如意,早期的名士们感受到了某种空气的日益趋紧,开始借着喝酒来抒发郁闷、回避政治的漩涡。但他们中的很多人终究还是未能远离这些变故。嵇康、阮籍是早期名士里最有名代表,也是最具神韵的高人。嵇康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另类,他的性情高傲但又很随和朋友很多,他经常是一边打铁一边唱和,擅长弹奏《广陵散》。但嵇康的高傲和骨鲠最后还是为司马氏所嫉恨、恐惧,最后成了第一批被勾销的人,广陵散从此成为绝唱。至于阮籍,他的青眼白眼故事也是脍炙人口,这些名士他们是肚子里真有才学,真有见识,真有胆气但却为时代压抑而酗酒放荡的人。所以他们是无比清明的,如果出仕未必不能衣锦富贵,得到肥缺美职,但他们大多却还是选择了一些无关紧要的小吏或者根本不愿意出去做官,说到底是重视自己本身的生命。这种重视我觉得并不是吝惜,而是对某些俗物和纠缠无所谓,是一种沉痛压抑之后的自我放逐和自我解脱。由此竹林七贤为代表的正始名士们开始打开了人和自然关系探索的新大门

  如果说早期的名士是假糊涂、真清明,而后来的名士则更是多了贵族气,他们不过是假模假样地模仿他们,复制他们的经典活动。所以这些人都是些酒鬼公子哥,自然不算名士了。疯癫的名士们自我放逐,谈天说地,弹弹琴,鼓鼓瑟,写写诗歌讨论讨论玄学,于是形成了新的时代风尚。魏晋学案就从此以玄学为宗,影响到了文学、绘画改变

  至今仍然能想到1800多年前嵇康就义前的清明,那曲广陵散穿越了时光达到了今人的脑海中。是真名士自风流,名士的取舍本来就不在于其行为本身,而在于意欲,在于本心,在于其所践行的道德准则。如其不然都是些伪君子和道德家,在那个时代和如今又有几多相像呢?

  疯癫却清醒,清醒却实则不知疯癫的人又不知道有多少。又是秋风到,竹林内可有贤人再来?

  《知中·竹林七贤》读后感(四):中国历史第一男团《竹林七贤》全接触

  知中终于把手伸向竹林七贤啦。比个哈特。

  平时就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作为颜控,对「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的嵇康很感兴趣啊,也很喜欢阮籍,阮咸的为人处世,所以看到的第一时间就下单了,京东送货表扬一下,还有折扣。

  一直以来都很向往魏晋名士那种生活,我狂故我在,非常让人羡慕啊(・ェ・。)。话说回来,这本书做得还是不错的,以竹林七贤为主题来架构了整本书的编排逻辑,七个人的背景,生活,音乐都有谈到,而且还做了魏晋时代的延伸,如果是想要了解竹林七贤的话是个不错的选择。

  里面的图片质量也都很不错,很高清啊,感觉编辑工作上也是用了功的。排版很有特点,有一些文章中的横竖排版错落有致,也是还满新颖的。

  横竖排版

  《知中·竹林七贤》读后感(五):知人生进退——《知中·竹林七贤》

  关注《知中》书系有一段儿时间了,应该说是从《知日》追过来的。知中整体延续了知日一贯的作风,有意思的选题,不那么规矩的的排版,丰富的图片,相对详实的内容,对不爱看厚书又想对感兴趣的话题了解一番的人来说,很有可读性和收藏价值。在国内MOOK书系里,也算是做的比较成功的。

  《竹林七贤》这期不单单讲解了七贤的人生百态,还将内容扩展到魏晋时代背景以及中国隐士文化的纬度,所选图片是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名画大图,协理机构是来自国内各省份的博物馆,能看出团队在制作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印刷方面,比《民谣》那期好一些,总的来说,是很值得连续买的书系。

  再提一点,知中的微博账号@知中ZHICHINA 做的很扎实,有段时间因为天天刷小编的纪录片推荐,看了一大堆中国历史的纪录片,补了高中之后就断片儿的历史。最大的体会是,以前总是哈日哈欧美的,其实本国自己做的纪录片一点也不差,都看不过来啊,很值得看。年龄越大,发现越喜欢自己的文化了。而能有这样一个带你了解中国的书系的出现,也算是社会觉醒和个体觉醒的表现吧。

  最后再说一点吧,希望知中这样的品牌能一直做下去,内容方面可以多一些外媒视角,未来能自己出纪录片就更好啦~ 希望除此之外还能有更多关注中国文化的书系出现,影响更多的群体。

  《知中·竹林七贤》读后感(六):最爱的《伯远帖》在书里有彩印高清版!

  知中的这本书,起的书名是”竹林七贤“,这七个人,无论拿谁出来讲,都会是个好故事。书里不仅把七个人的人生经历,思想境界,趣闻轶事讲清楚了,还详细写了魏晋的历史和”真名士,自风流“的魏晋风度。

  很喜欢宗白华先生品魏晋的那段话——“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史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所以魏晋历史必然精彩呀,晋人之美必然动人呀。好吧,我承认我就是太喜欢宗白华先生了。

  另外,这本书的纸张和印刷的效果很好,字画很多,没空逐字逐句读,单是翻图看,当画册收藏,也足够的。讲江左风流的时候,”三希堂“的三张传世法帖,都高清保真地乖乖印上去了,效果不错,最爱的就是王珣的《伯远帖》,放大占了两页,很过瘾。

  一本值得收藏的书,推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