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蒸汽火车头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蒸汽火车头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4-12 21:2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蒸汽火车头读后感精选10篇

  《蒸汽火车头》是一本由[比利时] 冯索瓦·史奇顿(François Shuiten)著作,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9.80元,页数: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蒸汽火车头》读后感(一):谁来证明那些没有爱情墓碑钢铁巨兽

  诗人尹丽川曾在《花瓶》中写道:一定有一些马,想回到古代。就像一些人,怀念默片。

  在比利时艺术家史奇顿的眼中,他忘不掉的却是一袭绿色衣衫拥有流线型身材的一位“美人”。这位美人性格倔强,不会说话。本应属于维多利亚时代的她,却阴差阳错,栖身于此。注定,将在一个物换星移世界里,步履维艰,遭人嫉恨。

  他以机械师范贝尔的身份,将这位没落美人的故事,画进了一本叫做《蒸汽火车头》的异想世界中。在这里,美人无需卷珠帘。当煤水混合后的蒸汽动力跃入她的身体时,那直径2.10米的车轮,既是她的性感华丽,更是她的速度激情——她不是人,她是一台编号为12.004的大西洋型蒸汽机车。

  《蒸汽火车头》读后感(二):抗争命运

  这是一本关于20世界30年代蒸汽火车头的漫画电气时代的开启,预示着蒸汽时代命运的终结,在蒸汽时代起到血脉作用的蒸汽机在此刻也要结束他们的命运。范贝尔,一名操作工兼机械师,面对注定失去的世界,为了挽救他的美人儿——蒸汽机12.004,开始了一段守护之旅。

  流畅线条,精密的器械,利索的分镜使得这本书极具精致性,让人不禁像范贝尔一般,细心地对待这本“美人儿”。故事发生在20世纪的蒸汽与电气交接时代,机械工是蒸汽火车的聆听者与传话者,他们互相独立却又难舍难分,蒸汽火车融入了机械师的血液。在范贝尔的生命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机械师对工作执着热爱,他们不是在行驶列车,他们是在行驶着自己的生命

  故事中出场的人物寥寥无几,最为关键的也许只有哑巴少女伊莱娅和对伊莎贝拉执着的铁路工人埃德加德。埃德加德,一名只想找寻最美丽的伊莎贝拉模型的铁路工人,或许他是另一个范贝尔,他是那个蒸汽时代对过往事物怀旧的人的典型代表。在时代交替的年代,消失的一切都显得弥足珍贵,他们在追求,在寻找,其实也是在追寻消逝的记忆。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浓烈人情味,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囚徒,在时代交界处挣扎与反抗,他们渴望不变又渴望改变,想要抓住消失的瞬间。但是时代不可逆转,每一天都在面临着死亡。也许12号蒸汽火车头能够遗留下来是另一种奇迹。它开启了令人震惊的蒸汽时代,它见证了“蓝飘带”的时代,同时它也是时代的终结者。在蒸汽时代灭亡的年代,火车头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等待死亡,但12.004号却奇迹般地躲过了悲惨的命运,成为了那个时代独一无二的历史见证者。时代由它开启,也由它结束。如果说埃德加德与范贝尔是那个时代所有守卫珍贵记忆的代表,那么伊莱娅就是那个时代消逝记忆的化身。它们口不能言,但是却固执顽强,即使身处时代交接处,仍不改本色,范贝尔拯救了伊莱娅,或许也是在侧面寓意着他拯救了12.004,他的执着与热忱拯救了那个时代的记忆。

  看完这本书,你能看到人们对于逝去的记忆的执着与怀念,他们执着地守护着简单美好,他们怀念失去的美好瞬间。但除此以外你还看到了什么?在这本书中,我仿若看到了这个时代。火车头的消逝在于它处在两个时代的转接口。时代不可逆转,只要在发展,就注定了消逝。如果说这本书是对蒸汽时代的怀念,那我们也将遭遇这样的命运转折,我们正处在电子时代与纸质时代的交界口,纸质书物的消失或许将成为必然,电子产物的到来是时代的选择。也许我们在未来,也会成为像范贝尔一样的人,看着这些珍贵的记忆流逝,奋命去守护,我们也将会反抗与挣扎,保护着这些消逝的美好。

  《蒸汽火车头》读后感(三):以假乱真虚构超越时代的现实

  《蒸汽火车头》竟是这样的故事:其中所有我以为是真实设定全是虚构,而我以为只应出现在科幻小说里的火车头却真实存在

  这个故事乍一看并不复杂,讲的是一位平凡但执着的老火车司机,在技术变革的狂潮中,试图凭一己之力拯救常年驾驶的火车头。开篇群山绵延,浓云密布,一辆火车在山脚辽阔平原飞驰而过,空旷视野里,司机的思绪以画外音形式出现——自己对这份工作的坚持,对行驶路线熟悉,最重要的是,对所驾驶的这台火车深深骄傲与爱。尽管司机语气高昂明亮画面里层叠堆积到厚重压抑阴影线似乎暗示一切都将无可挽回地逝去。在这地点不明、年代未知的世界,海平面正悄无声息逐日上升,暗潮带着扭曲的线条以势不可挡趋势漫过铁轨,火车运输变得困难危险。这时,人们转寄希望于高空,发展起电缆运输。曾经的铁路站逐渐转变为电缆交换点,火车司机一个个转行为电缆操控员,而没落的火车头只有被淘汰的命。起初,司机还能凭借自己娴熟的驾驶技术为当值线路争取一丝存续空间,随着周围伙伴逐渐离去,心爱的火车头也将被送入恐怖的火车墓地势单力薄主角将采取怎样的行动呢?

  火车,尤其蒸汽机车,似乎一直与文学作品密不可分,也许是因为其带有太多独一无二的品格忠诚,执着,不屈,忍耐沉默奉献,守时,雄壮,嘹亮……很难有别的机械像火车这样具有人性、故事性与象征性。火车是少数无法随心所欲改变行驶路线的交通工具,甚至与那些同样需要精确控制行程的大型机械如客机或卫星相比,火车受到的限制也更清晰具体。但又是这限制让火车与人们的距离感不那么遥远。毕竟,卫星在头顶上方看不见的地方旋转,飞机天空留下的云迹不消多久就消散殆尽,但铁轨及伴随其路径造就的隧道桥梁则仿佛能屹立到世界终结。火车连同其附属设施是如此显而易见地介入人们的生活永远无法与小伙伴数出相同数量车厢,道闸闪烁的红绿灯,站台刮过的风,隧道口响彻的鸣笛,以及枕轨边伴随车轮轻颤的石块……如此种种,曾出现在许多人的梦与记忆中。火车本身亦是一种寓意,既暗示回归,又象征离去,只有踏上火车,才能见到真正的结局,而在站台踌躇良久,也无法窥见半分彼岸景色。火车还是一段漫长历史的亲历者,与人类一同度过蒸汽时代,又跨入电气时代。只要人类还生存在有稳定受力方向环境,火车就会作为朴素有效的载具一直存续下去。

  这就引出整本书设定上第一个与众不同之处,故事发生时间似乎在电气时代初,但随后人类的进程向另一个方向展开——技术不是将蒸汽火车转变为电动列车,而是直接让火车从历史舞台中退出。为达此目的作者使用了一个带有末世倾向的设定:海平面逐渐上涨,大水漫过城市,由于火车无论如何不能行驶在水上,因此彻底失去作用。这个设定不仅严密打消了火车存续的可能,还为整个故事印上萧瑟抑郁的基调。人类社会看似正突飞猛进发展,但离最终的没落已然不远。至于水平面上涨原因,故事里并没给出明确说法,只是隐隐给人一种与过度工业化脱不开关系感觉。当主角躲在缆车里俯瞰行经的大城小镇,景色总触目惊心,大都市浓烟滚滚,楼影黑暗,小村镇荒凉寂静,杳无人迹。整个世界就像突然失去了火车的汽笛,虽然安静下来,却也失了生机

  当火车作为一种象征被广泛用在各种艺术表达中时,火车的关键部位——火车头——总会受到重点关注。正如书中司机所说,车头是动力源,是心脏。有时,当我们提到一辆熟悉的火车,实际想到的正是车头。而火车型号也是以车头来编排。在这个故事里,令火车司机魂牵梦萦战友伴侣,正是一台蒸汽火车头——12.004号。不同于一些着眼于火车整体特性的故事,本书从一开始便专注于火车头的刻画。司机细腻而满怀爱意介绍着车头的造型与性能,就像在介绍一位老朋友。正因为全文无数次对车头不同角度精细的描绘,才让最后火车头墓地全景如此触目惊心。那一刻,气氛哀伤而惊惧,那些浸泡在水中缄默不语的车头,就像死去的远古生物。司机在这尸体群中徘徊,寻找着属于自己的那台12.004,他的肺因常年严酷的工作环境已脆弱不堪,他衣衫褴褛,但他还是拼命淌水前行,他知道自己能够找到,自己必须找到……

  整本书的第二个亮点正是将一台真实存在过的火车头毫无突兀融入完全虚构的或然历史里。要做到这点,除了冯索瓦扎实建筑绘制能力天马行空想象,更重要的是需要这样一台足够有科幻感的车头,而真实存在的12.004号蒸汽火车头完全满足条件。只要看一眼书的封面,就会为这台车头兼具时髦怪异的复杂形象所折服。12.004不像是行驶于1936年的欧洲大陆,甚至不像现代可能存在的产物。她的流线型超越了时代束缚,两侧挡板纹路又充满炫目的光电感。老实说,我认为相比使用真实着色的封面,书中黑白线条下的12.004更美。如果把车头换成深蓝或纯黑,再抛光打磨,那么这台车头出现在任何描述未来的大都会科幻故事里都毫不突兀。事实上,冯索瓦也正是在见过实物后,产生了画出整个故事的灵感。虽然事物总受制于时间与因果,但总会有特例,能跳跃虫洞出现在错位的年代,默默等待,等合适目光饱含敬佩与惊讶之情发现自己

  有趣的是,虽然整本书围绕车头展开,实际描绘得多的,还是人。车头只在开始与结尾出现了完整画面。全书大体分三部分,其中又以第二部分最占篇幅。这部分里,在得知12.004号被送往火车墓地后,司机决定偷乘索道前往。于是,一段漫长如少年派的寂寞旅程开始了。值得思索的是,作者在这段旅程中加入一个年轻女孩,始终留在老司机身边。表面看,作者增加这个角色只为使故事不至于太过沉重乏味。借工作人员之口,作者简单交待说女孩父母是铁路工人,已亡故,女孩不会说话,靠偷窃变卖火车零件为生。但随故事推进,我对作者设置女孩的用意陷入深思。有时,我觉得女孩其实并不存在,只是司机脑中出现的火车头拟人形象。有时,我又觉得女孩才是全书主角,是类似天使的存在。相比焦虑痛苦暴躁绝望的司机,她如此镇定自若轻盈敏捷,像看透了事情的发展,简直就是火车头派来帮助老司机克服困难的精灵。有时,我还觉得女孩是个恶作剧的魔鬼,而司机经受住了肉体的、精神的、利益考验。尽管身旁有多种多样诱惑,司机心中,最摄魂夺魄的还是车头12.004号。后来,我觉得或许这只是一个非常淳朴的设定,讲述了传承与跨越年龄友谊。司机一开始对女孩的轻视与不认可,在最终与女孩共同驱动车头行进时烟消云散。司机终于将女孩视为战友、同伴与希望,心结终于解开,画面变得明亮,沐浴在率真的快乐中。

  与许多使用花哨技法表现物事的漫画不同,《蒸汽火车头》全篇只用黑白两色,以我这外行眼光看,作画工具像是只有钢笔与炭笔。与另一些同样使用黑白着色的故事不同,冯索瓦喜欢阴影胜过线条,这使得书中有大量人物与建筑的剪影,加之主角是蒸汽火车司机,这职位艰苦、困难,需要与煤灰、火焰寒风打交道,因此主角总显风尘仆仆。刚开始读时,我不是完全适应这种深黑色块较多的风格,整个故事宛如一首缓慢低沉的船歌,只抑不扬的曲调里,一艘陈旧的小舟缓缓驶过夕阳下浓稠的河湾。但后来,我发现这种剪影风格恰好塑造了整个故事世界,使得里面每个虚构的细节异常真实。正是作者这种几可乱真的扎实风格,让整个故事仿佛发生在现实。而总是脏兮兮的主角身上与脸上带的煤灰,更像是一种人性的证明。主角说,那些背叛了火车转而去操作电缆的同事一身干净。画面里,那些人只有简单的线条,光亮皮肤与着装眼看着就要消失。但主角却还活生生存在于其中,目光如炬。

  虽然最后有了暂时光明的结局,但整本书无法挽回的,是那个蒸汽机车成为历史的时代。也许,我们此刻身边珍视的种种,都将如这个寓言般的故事里所讲述的那样,在未来成为某个墓场里被弃置的垃圾。时代就是如此无情。但也不要因为可能的宿命而过分悲伤。也许,未来并非故事里描述的那么凄凉不堪。即使真的进入那个最坏可能世界,也不要气馁说不定某时就会有老伙计穿过整片黑暗的大陆来找你。

  《蒸汽火车头》读后感(四):时代的魅力联系

  对于火车,我并不陌生,从小生活在铁道附近,时不时能听到一列列火车“轰隆—轰隆”的驶过,习惯了火车的存在,对它也有种说不清道不明感情小时候总希望有一天可以坐在火车上,经过家的位置走向远方,长大了才发现,根本没有这样的机会,因为有了更加省时的高铁,我几乎不再选择火车。当然,火车目前依然是大部分人们首选的交通工具,至于之后是否会淘汰,还是个未知数。 不得不说,火车的出现给人们的交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若是探寻火车的起源,可上溯到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的蒸汽机车,距今已有200年的历史,蒸汽机车的出现曾大大推动了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加速了铁路交通的迅速发展。然而到了“电气时代”,即上个世纪中后期它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即便在贫穷落后的国家,如今也很难看到它的身影。当现代人享受电力火车的速度时,还有一小部分人怀念着颇具魅力的蒸汽机车。著名的插画家、漫画家和视觉设计大师冯索瓦•史奇顿便是其中一人,他特意独立创作了这本《蒸汽火车头》以此追忆蒸汽时代的机械之美。 故事的主角是范贝尔——12.004号(范贝尔的“美人儿”)的机械师兼操作工,工作生涯几乎都是与他的“美人儿”相伴度过,直到双方都要面临退休。作者用细腻的线条刻画出“美人儿”的靓丽外形,车身的设计感十分现代,又便于维修,一切都是那么的性感,真教人着迷,配上成熟的机械装置,简直是蒸汽时代的高速皇后。由此可见,范贝尔对“美人儿”毫不掩饰的骄傲,而多年的陪伴,也让范贝尔和“美人儿”早已上升为灵魂深处的交流,互相了解对方的脾性,尽管都年事已高,仍然不服输的奋战在第一线,可时代在进步,纵然人能够坚持不退休,火车终归要面临更新换代的局面,范贝尔和他的“美人儿”又将何去何从…… 全书以黑白为主色调,没有多余的色彩,却更能表现蒸汽时代恶劣的环境,除了会排出大量蒸汽污染空气外,火车上的锅炉工也要时刻忍受着与煤炭为伴、被炙热烘烤的工作环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