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未来简史》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未来简史》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4-14 20:39: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未来简史》读后感精选10篇

  《未来简史》是一本由[以] 尤瓦尔·赫拉利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41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未来简史》读后感(一):未来简史书

  未来简史-从智人到神人

  前言

  《未来简史》,英文版2016年9月刚刚在英国出版,美国版要等到2017年2月,我拿到这本月的时间是1月底,我看完的时候美国刚刚上市,这么说起来,我们比几乎所有的美国人都先看完这本书。

  关于作者

  尤瓦尔·赫拉利(希伯来语:יובל נח הררי,英语:Yuval Noah Harari),1976年生,牛津大学历史博士,现为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历史系教授青年怪才,全球目的新锐历史学家。他擅长世界历史和宏观历史进程研究。在学术领域大众出版领域都有很大的兴趣。《人类简史》让他一举成名,成为以色列超级畅销书,目前这本书已授20多个国家版权,在历史学之外,人类学、生态学、基因学等领域的知识信手拈来,根据图书改编的课程上传YOUTUBE后风靡全球,拥有大批青年粉丝

  代表作:《人类简史》(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

  otable awards: ☆Polonsky Prize for Creativeity and Origingality(2009 and 2012)

  ☆Society for Military History's Moncado Award

  ☆Young Isaraeli Academy of Sciences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 best book of the year award

  过去曾面临的问题

  ☆饥饿(饥荒)。有着10几亿人口中国都已经在1974年解决了这个问题。2010年饥荒和营养不良夺走了100万人性命,但肥胖却让300万人丧命。

  ☆瘟疫和传染病。现代这些被控制的越来越好。世界卫生组织1979年宣布天花彻底绝迹。2002-2003SARS死亡人数不足1000人。2015年埃博拉疫情一直控制在西非,死亡人数11000人。艾滋病被找到真正致病原因,只要你足够有钱,基本能控制。

  ☆战争。2012年全球约5600万人死亡,其中62万人死于人类暴力(战争12万,犯罪致死50万)。相较之下,自杀的人数有80万,死于糖尿病150万。现在糖比火药更致命。2010年肥胖及相关疾病造成300万人死亡,恐怖份子在全球造成的死亡7697人,多数在发展中国家。对于一般美国人或者欧洲人来说,可口可乐生命造成的威胁可能远比基地组织要大。

  我们想要什么

  ☆长生不死。克服了饥荒和瘟疫,人类的寿命得到了大大的提升。GOOGLE公司旗下甚至有一个叫Calico的公司在研究如何长生不死。Woody Allen(对,就是那个诺贝尔奖得主)说:“我并不想靠作品来达成永生,我希望靠的是我不要死。”

  ☆幸福快乐。靠GDP(国内生产总值)?还是GDH(国内幸福总值)?还是靠药物?还是靠人工干预(AI+人)?

  所以其实我们是在追求把人变成神吗?变成神也有三条路可以走:生物工程,半机械人工程,非有机生物工程。书读到这里的时候觉得真的科技发展太快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你能想象电视出现情节会出现在现实中吗?为了实现长征不死,幸福快乐,可能把自己变成半机器人,人工干预自己的各种器官能力想法甚至意识。可能我们在想,要不要踩个刹车?但是谁也不能阻止,因为谁知道刹车在哪?谁知道后果如何?

  历史是无数个偶然而不是必然创造

  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我们拥有越多数据,对历史了解深入,历史的轨迹就改变的越快,我们的知识也过时得越快。

  研究历史最好的理由:不是为了预测未来,而是要将自己从过去中释放出来,想象是否有另一种命运。当然我们仍然不免受到过去的影响,所以永远也不可能得到完全自由,然而,部分自由总比全无自由要好得多。

  人类如何管理自己

  ☆管理人和动物关系

  ☆用宗教控制人,管理国家,信仰神。

  ☆人有意识,有灵魂

  ☆科技改变生活。(人工干预)

  我很欣赏文中说的一句话。“自由主义者或者其他现代信仰的追随都并不喜欢自己相信系统被称为宗教,原因就在于他们总觉得宗教就是迷信以及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

  “共产主义所说的历史规律其实就像基督教里上帝的训诫,都代表着高于一般人的力量,并无法通过人类意志而改变。”

  “经济增长就成了几乎所有的现代宗教、意识形态社会运动的共同重点。”“因为这种信念能够解决许多甚至大多数的道德难题。”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

  人工智能是2016年的大热词汇,无数的论文,科普文章演讲都在表达这个事件的发展,举几个简单例子

  google的无人驾驶汽车已经开始逐步取代出租车安全可靠路线精准

  大多数的股票交易已经交给各种算法来管理,一秒中可以处理的数据量超过人工一年时间,迅速分析新闻,瞬间做出交易反应

  IBM的超级计算机“沃森”救活了人类医生宣布无法救活的癌症患者

  AlphaGO2016年大胜人类围棋棋手。

  EMI仿照大师的谱曲让人类认为出自大师之手。

  其实未来已经到来。“通过数据,认识自己”。人工智能可能比你自己更了解你自己。

  一点小小的想法

  首先这本书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一点也不高深,我是以非常快的速度完成的第一遍的阅读,能把这么多问题以这种有趣的,而且真实案例非常多的方式讲完确实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关于这个作者这种脑洞大开或者说思考问题的方式确实也为我带来的全新的视野,很难想象他是个学历史的,这种常规意义让被我们认为是文科生的范畴。文中非常多的数据,非常多的历史事实,非常多的案例,光引用就差不多有40页之多,这么多内容需要结合起来说清楚这么多内容,不论从逻辑上还是内容归纳上也需要花费很多精力思想。就光是人工智能这一块,要一个文科生能说清楚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有些问题他甚至尝试数学方法解释,真是挺不容易的。

  看完这本书间接的印证了我以前的一些想法。

  关于宗教信仰,确实是非常强大的信念来达到控制人或者被控制的做法。比如因为我们信仰共产主义,让我们这么多年高速发展,幸亏这是正确方向,万一是别的什么目标,想起来也是很恐怖的事情。这个话题不能深究,到此为止

  看完整本书其实很绝望

  你能做的几乎每件事,在未来都有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我存在价值是什么?

  我们花十几年培养一名医生,大部分都是用经验治疗,所以过去有医生越老越值钱说法年轻医生不太可能有大的科研成果。年轻的医生哪怕是年老的医生见过的案例毕竟非常有限。而人工智能可能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学完所有的医学知识,了解所有的案例。了解病人的所有数据,病史,家族史,以及周围亲人朋友的病史。医生可能会累,可能会有情绪,可能不客观,而“沃森”不会。他会永远客观,不生气,一直在学习,而且他可以复制,将来可能成本要比我们培养一名医生要低得多。你可能说人类医生会照顾你的情绪对你说出病情的时候会改变口气和情绪。但是现在已经有人工智能通过分析你的表情,甚至脑部各种区域的反馈来找到最适合你的声音和情绪来达到人文关怀的目标。

  人工智能可以通过你发的邮件,查过的网站,甚至今后有可能通过你的手机短信,FACEBOOK上的状态,来发现你最近感冒了,如果这个人数达到一定数量,他做出的流感预警要比人类机构要至少提前20天以上。

  书中提到美军研发了一种头盔,让人集中注意力脑袋中毫无杂念冷静的做好各种应激反应,在戴头盔之前,在模拟的电子游戏手忙脚乱,无法杀死敌人,而戴了头盔之后以最快的速度,最冷静的处理办法全部消灭敌人。碰到这种描述的时候是不是非常令人动心,是不是自己也非常愿意当这只小白鼠,我绝对相信可以充分提高人的学习效率认知能力。也可以想象,现在有多少高科技的干预手段可以治疗抑郁症或者达到我们追求的“神”的状态。那时候你会认为这是做“活体试验”或者是侵犯人权吗??恐怕为了不当一个下等人,只要有能力都会尽量去实现这些会给自己带来更高能力或者愉悦感的做法吧。

  目前人工智能的算法已经不是给他制定各种规则,而是让他自己通过大数据来学习,自己来给自己做各种算法,所以才实现了技术上的巨大突破想想有一天,他会不会学会消灭人类来阻止被拨插头。人类作为整体还有存在的价值,单个的人类可能已经没有任何价值了...

  如何才能让自己在这个信息爆炸,科技爆发式增长的时代,让自己不被淘汰,想起来真是一件特别悲哀的事情。

  但是回过头来想,怎么样才能让自己朝着正确的方向去发展,了解时代前进的方向,不能阻止,就好好去享受科技带来的便捷和快乐吧。至少,我现在买飞机票不用看人脸色,点一下鼠标就买好了,至少,现在各种数据挖掘的软件给我推荐的书越来越适合我,推荐的产品正好是我想要的。至少,我不用排队去挂号,手机上就挂好了。至少,现在理财买股票,都只需要动动手指。我现在比以前有更多的时间去看书,去学习,去健身,去旅游,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我想这可能会让我迟一步被这个社会淘汰。

  后记

  这本书不光好在给我们打开了全新的视角来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也教会了我思考问题的新方法。这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的书,我会推荐给所有我认识的朋友。也是非常值得购买纸制书的一本书。

  《未来简史》读后感(二):读书笔记(脑图里导出来的大纲)

  未来简史

  序章 人类的新议题

  战胜死亡

  脱离生物贫困线,世界上已经没有自然造成的饥荒,只有政治造成的饥荒

  瘟疫和传染病被有效遏制

  丛林法则和契诃夫法则被打破,战争正在消失

  永久幸福

  长生不死 一切只是技术问题,会有技术上的解决方案

  幸福快乐

  伊壁鸠鲁:崇拜神是浪费时间,死后一切不复存在,生命的唯一目的就是享乐;

  边沁:所谓至善就是“伟最多人带来最大的快乐”国家、市场科学家唯一值得追寻的目标就是提升全球快乐。

  学校、卫生系统、福利制度,目前都是为了满足国家利益设计的,而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求

  快乐与否取决于预期而非客观条件,科技进步生活条件改善带来的不是更大的满足,而是更大的预期。

  快乐短暂,愉悦稍纵即逝,这是进化的原因:升化系统不断适应变化,为的是增加生存和繁衍的机会,而不是幸福快乐的机会。(乐不思蜀的大鼠实验

  想长久感受快感,必须改变人类的生化机制,再造身心。只不过,该不该花力气去创造永恒的生化快乐,这几点仍颇具争议

  人成为神

  途径

  生物工程(X变种人)

  半机械人工程(终结者)

  非有机生物工程(超能查派) 如果心灵从碳基变成硅基,心灵结构改变,智人小时,人类历史告一段落

  发展可以踩刹车么

  对迅猛发展的恐惧

  身处华尔街的尼安德特人

  预期寿命提升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保险公司、退休基金、卫生系统和财政部门如临大敌

  专家各有所长,无人了解整个系统,没人知道刹车在哪

  神性与快乐和不死没法分开

  治愈与进化没有明确界限 医学从拯救低于正常下限的人始,在超越正常的上限领域应用(整形技术)

  基因选择或更换 制造超人类(或反乌托邦) 有性生殖就像买彩票只能靠运气,基因工程确实基于定制

  基因改写 重写基因代码 目前人类政府禁止对婴儿进行基因干预,但是一旦有一个国家放开限制实施基因改良,便会破坏人类的“基因平衡

  知识的悖论

  预测是指21世纪人类整体会做的事,大多数人根本不会直接参与。住在宫殿里的人,心中的重要议题永远与陋室里的人不同,不会等待人类消除贫困差距发转均衡了之后再通盘考虑

  是历史预测,不是政治目标

  追寻并不代表能够得到

  预测不是语言,预测经过讨论能够改变未来(二次混沌

  马克思主义的出现矫正了资本家的行为,得以继续高枕无忧统治,马克思主义预言未能实现

  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

  历史无法预言未来,研究历史有何意义?

  (草坪自古是身份证明贵族标志,导致新兴中产也热衷草坪,奢侈品变成中产阶级必需品)

  研究历史不是为了预测未来,而是要摆脱过去。

  第一部分 智人征服世界

  人类世 人类如何对待其他动物

  事实

  人类灭绝和政府了其它大型动物,主宰世界

  驯化动物,物种整体得到了全所未有的成功 但个体在遭遇苦难。

  人和其它动物一样,都是以一套以繁衍为目的生物算法,情感和欲望都是帮我们快速找到路径

  理念

  狩猎采集者

  人类并不比其它生物高级,人能否存活,有赖于理解和尊重周围动物的欲望

  狩猎采集者倾向于泛灵论,人与万物沟通

  觉得动物和人类本质上不同,是从狩猎采集时代结束开始的,圣经将唯一一个泛灵故事作为警告(亚当夏娃以采集为生,被逐出伊甸园的情节与农业革命有惊人的相似处)

  农民

  农民的生活质量有赖于他们控制的动物

  农民把动物从有感情、值得尊敬的生命降格成人类资产(猪、牛等家畜)

  哺乳动物都是进化出了情感能力和需求的,无论是畜牧业还是奶品业,都是以打破哺乳动物最基本的情感联结为基础的

  农业革命让人类有了确保家畜生存和繁衍的能力,却无视家畜主观需求

  驯化动物的物种整体得到了无与伦比的成功,但物种个体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苦难

  有神论兴起

  用以为农民剥削家畜作为理论基础,用一种新的宇宙深化来合理化农业经济体制,满足人类的欲望和任性

  人类也相应神格化了:泛灵论中,智人只是成千上万演员党众议员,有神论中,智人成了中心角色

  神要负责在人类和神态系统之间调解,诸神负责保护农业,人类贡献牺牲给诸神。这笔交易对人对神都好,却牺牲了生态系统其它成员

  洪水故事是农业世界的奠基神话,证明了人类的优越杰出以及动物的毫无价值,它们只为了神和人的利益而存在

  也有对动物存有更大同理心的宗教(耆那教佛教印度教),但根本上也认为人类高出一等,是自然的阶层结构,人类被赋予控制和使用其他生物的权利,只是要遵守一定的限制罢了

  现代人

  科学革命,诸神的台词也被删去,整个世界成了智人的独角戏

  科学教,研发人员的神话,抄袭了伊甸园的苹果(牛顿和苹果)

  农业革命促成有神论宗教,科技革命催生人文主义宗教

  人文主义崇拜人,宇宙间发生的所有事都以“对智人的影响”作为判断好坏的一句。

  人类的本质和能力

  人有灵魂(伦理地位)

  信徒嫉恨进化论,因为达尔文会让我们失去灵魂

  进化论无法解释灵魂的存在,进化无法产生永恒不变的实体

  DNA分子承载的绝非永恒灵魂,而是突变,这让很多人害怕,宁可不信进化论,也不想放弃自己的灵魂

  人有心灵(意识)

  笛卡尔:只有人类是有感觉和渴望的,其它动物都是没有灵心的自动物

  现代政治和道德就是建筑在主观体验的概念上,道德困境很难只用道德困境来解决(虐待和强奸在脑中只是某些生化反应,但定刑主要是考虑到涉及主观体验)

  一些科学家承认意识真实,但在生物学上无用。意识可能是在复杂的神经网络信号传送之后造成的心理污染,我们的痛苦和快乐只是一种心里污染!

  没有办法证明除了自己以外的任何事物具有意识(缸中之脑悖论)

  他心问题,图灵测试(图灵测试复制的是同性恋男子接受的审查:你能假装成一个异性恋么?你究竟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别人对你的看法;计算机有没有意识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类会怎么看)

  人的意义

  动物只能想象实际存在的东西,处于客观世界,沟通系统也只用来描述现实

  人可以想象主体间的东西,他们具有事实而强大的力量,如宗教、国家、公司、法律

  人通过虚拟的故事组织大规模协作,这是人类的力量被放大,住在世界的根本原因

  想要破解人类的未来,必须破解出种种赋予世界意义的虚幻想象

  第二部分 智人为世界赋予意义

  虚构的力量

  动物活在客观实体和主观体验两重现实中,智人有第三重现实,各种关于金钱、神、国家和公司的故事

  7万年前,认知革命让人类开始谈只存在于人类想象之中的事情。这能促成几百几千人的合作

  5000年前,人发明了文字和金钱

  (苏美尔文化,神庙兴起——神也是一个法律实体,能拥有天地和奴隶,发放和接受贷款)

  苏美尔诸神、法老、仁波切,就像现代个人品牌,像影视明星一样,品牌价值要远远高于物体的价值

  文字让人以算法的方式组织社会,每人完成一个小步骤,最后的重要决定由算法来判断,这正是官僚的本质

  货币:将虚构的信仰建立在一个让人顺从的事实之上。(钞票、入学标准,聘用标准,宗教经典)

  不管圣经的世界观错得多么离谱,都能为大规模人类合作提供更好的基础

  故事本应该只是工具,不应该是目标

  区分真实和虚构,真实的地位高于虚构

  未来还会有更强大的虚构概念,更集权的组织,区分真实和虚构就尤为重要

  虚构的故事让人类更容易合作,但代价是故事也会决定我们合作的目标

  科学与宗教执政

  宗教

  宗教不等于迷信,自己笃信的一定是真理,别人相信的,才是迷信

  宗教不是超自然,对于相信恶魔、神灵、精灵的人来说,这就是自然

  宗教也不是是否信神的问题

  宗教是一套无所不包的故事,能够为人类的法律、规范和价值观赋予高于人类的合法性

  宗教的定义应该在于社会功能,而非是否有神

  基督教、共产主义、自由主义都可视为一种宗教,任何宗教的追随者,都相信只有自己的宗教才是真实的,也是唯一正确的

  共产主义所说的历史规律就像基督教里上帝的训诫,都代表高于人类的力量,并且无法通过人类意志而改变

  宗教不等同于灵性

  宗教式要巩固世俗秩序,灵性是要逃离

  只要是在人生旅途中质疑着各种世俗的惯例和七月,并前往位置的目的,就叫灵性之旅(马丁路德)

  灵性是一种危险的威胁,追求灵性和真实,无法用陈词滥调打发的人比坚持享乐主义的无神论者对于正统宗教而言更加棘手

  灵性之旅只适合个人,不适合社会

  科学与宗教

  科学宗教并非势不两立,科学想要打造可行的人类制度,必然需要宗教的协助。科学研究事实,并不给出伦理判断。

  宗教却并非只管伦理判断,它总是包含事实声明

  典型的宗教故事的三部分

  1.伦理判断,例如人命神圣

  2.事实声明,例如人命是从受孕那一刻开始的

  3.伦理判断和事实声明的结合,得到具体指示,像是就算受孕才刚一天,你也不能堕胎

  对于宗教的伦理判断,科学无法反驳,但事实声明的部分,科学可以反驳

  (堕胎的争议点就在于事实而不在伦理部分)(君士坦丁赠礼的伦理部分即帝王权威绝非理所当然,但科学只热衷于事实部分的证明或证伪)

  宗教喜欢把事实声明转化为伦理判断,使得简单的争议混乱模糊,比如相信某项事实声明(比如圣经由上帝所著)成为了没得,怀疑则成了最贵

  伦理判断中也往往隐藏了被认为不证自明的事实声明

  所有伦理争论都是关于“如何将快乐最大化”,但是快乐没有科学定量测量法,科学在伦理上的作用十分有限,因此必须一些宗教元素作为引导

  科学和宗教比想象的更容易妥协、合作

  宗教最在乎的是秩序,宗教的目的就是创造和维持社会结构

  科学最在乎的是力量,通过研究以治疗疾病生产食物

  两者对真理的喜好远不及秩序和力量,对于真理毫不妥协的追求,其实是一次灵性之旅,在宗教和科学机构之内都很少见

  现代历史其实是科学与特定宗教(人文主义)达成协议的过程,现代社会相信人文主义,而科学不是为了质疑,而是为了实现它的教条

  与现代的契约

  前现代的人相信自己活在某种伟大的宇宙计划里,这限制了人类的力量,但也让一切有了意义——“这一切都是神或自然法则的旨意”

  现代就是一份契约,本质就是:人放弃意义、换取力量

  任何公共或私人问题都能用“把饼做大”来解决,经济增长成了几乎所有现代宗教、意识形态和社会运动共同的关注点

  科学革命最大的发现是让人类发现了自己的物质,纠正了过去几千年来一直以为“各种宗教经典和古老传统已经提供了世界上所有重要知识”的误区

  离开了意义,现代社会之所以还在发展,是因为兴起了一种宗教性的新宗教: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革命

  上帝已死,但社会并未崩溃

  人类不再相信一个伟大的宇宙计划,但法律和秩序没有消失,反而是继续相信唯一真神和伟大计划的宗教极端分子对法律和秩序的冲击最为强烈

  人文主义崇拜任性,期望由人类来扮演上帝在基督教中扮演的角色

  人文主义的主要训诫:为无意义的世界创造意义,人类就是意义的本源

  与现代的契约就是得到力量,放弃意义。但有一个漏洞条款,如果人类从整体宇宙计划之外找到意义,就可以意义和力量兼得。

  上帝已成为了一个抽象概念,接受和不接受没有什么差别;而不是没有上帝就没有了政治道德和美学权威的来源

  人文主义的教条

  人文主义政治:选民能做出最好的选择

  人文主义经济:顾客永远是对的(顾客的自由意志,人的感受才是一切意义与权威的源头)

  人文主义美学:看的人觉得美,就是美丽(中世纪认为缪斯、天使和圣灵执起了画家诗人建筑师之手完成各种创作)

  人文主义伦理:感觉对了,就做吧(就连反对同性恋的声音也不会说“上帝禁止同性恋”,而是“同性恋也应该尊重我们的感受”这种事关“感受”的冲突情境)

  人文主义教育:引导学生自己思考

  知识公式

  中世纪:知识=经文X逻辑

  科学革命:知识=实证数据X数学 但是无法处理价值和意义的问题

  人文主义:知识=体验X敏感性

  敏感:主义自己的直觉、情绪和想法

  敏感二:允许这些知觉、情绪和想法影响自己

  生命只有一座要征服的高峰——设法体验一切身为人的感觉——人文主义者的座右铭

  这个公式改变了流行文化,和我们队一些重量级议题的看法,(战争,战争是一种情感现象)

  人文主义的分裂

  古典正统教派:自由主义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人,拥有永不重复的体验

  个人的自由意志比国家利益或宗教原则更为重要

  个人能享有的自由越多,整个世界就会变得更有意义(自由人文主义,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者的烦恼,你永远没法使所有人满意(默克尔的难民政策)

  分支一:社会人文主义

  社会主义责怪自由主义太过注重自己的感受而忽略他人的体验

  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彼此的欲望也有所冲突,自由主义对人类体验的理解有所不足

  个人的自我探索是一种资产阶级耽溺的罪恶,因为我当下的政治观点与喜好不能反应真实自我二是由阶级和受教育程度决定的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并不鼓励自我探索,而是主张建立强有力的集体制度,社会主义认为政党能做出最好的选择,工会永远是对的

  分支二:进化人文主义

  各种体验和感受的冲突不可避免,最适者胜出

  冲突是福不是祸,能够促成自然选择,推动进步

  战争是生命的学校,那些杀不死我的,必将使我更强大

  宗教的人文战争

  自由主义遭遇左右夹击

  社会主义看来,自由主义是在为整个无情、剥削、种族歧视的制度遮羞

  进化人文主义看来,自由主义妨碍了自然选择,造成人类退化

  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胜利大班功劳归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也是战争最大受益者

  北约实行“相互确保毁灭”MAD原则,利用这个恐怖盾牌,自由民主和自由市场守住了抵御社会主义的最后堡垒

  自由主义向社会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学习各种观念和制度,最终成了人文主义信仰战争最后的赢家

  自由主义有替代方案么

  中国的挑战,没人知道中国到底信仰什么

  伊斯兰基金主义,基督教愿教主主义,弥赛亚犹太教,复兴主义印度教

  科学教 新科技杀死旧神,催生新神

  社会必须让距离遥远的各种产品能够方便集中及分配

  第三部分 智人失去控制权

  实验室里的定时炸弹——近来科学发现对自由主义哲学的伤害

  自由意志真的存在么

  自由主义的基础是人的自由意志,这是事实声明

  (是自由意志让宇宙充满意义,外人绝不可能知道你真正的感觉,也不可能预测你会做什么选择,所以你也不应该让外人来决定你的兴趣和欲望)

  事实声明科学就可以介入

  每个电化学反应都是前一项时间决定的,那最后达成的决定肯定也不是自由意志(杀人动机,基因构导致的电化学反应,基因构造反映了从古至今的进化压力和突变结果)

  如果是源自随机运动造成的决定,当然这就是随机,也不是自由意志

  人的选择不是生物预设就是随机,没有哪一部分属于自由意志,神圣的自由就像灵魂一样,只是一个空虚的词语,只存在于人类发明的想象故事中(中央处理器连接在放射铀上的机器人——不可预测不代表是自由意志)

  自由意志与当代科学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了实验室里的一头大象

  根据进化论,动物的所有所谓“选择”,都是基因密码的反应

  假如所谓自由意志指的是“依自己的欲望行事”,那么人类确实有自由意志,而动物也有自由意志

  但关键不在于根据内在欲望采取行动,而在究竟能不能选择要产生什么欲望?人的欲望不是一种选择,我们只是感知到欲望,再据以行事

  自由意志是一种过时的神学概念:选择欲望,然后命运根据这些选择而定

  如果生物没有自由意志,意味着只要使用药物、基因过程或直接对大脑进行刺激,就能操纵甚至控制人的欲望,欲望也只是神经元的某种放电模式而已

  控制电极的大鼠测试(蚁人)

  人脑植入芯片,治疗PTSD 创伤后应激障碍

  个人主义被质疑

  自由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是单一、不可分割的自我

  裂脑人实验,自我是可以物理分解的

  冰水实验,人有两种自我:体验自我和叙事自我

  体验自我没有记忆能力,不会讲故事

  叙事自我永远忙着编故事,定计划,采用峰终定律作为体验的价值

  分娩记忆主要反应高峰及重点,整体持续过程几乎没有任何影响

  叙事自我一一审视体验,将不快的体验抹去,留下有快乐结尾的故事归档做台账

  生命的意义导致觉得的弊端

  对一个想象故事做出的牺牲越多,就可能越坚持,只为了让我们的一切牺牲和痛苦有意义

  法西斯战士觉得“我的牺牲时为了让意大利任命永存荣光”,活在幻想里是一个更为轻松的选项,唯有这样才能使一切痛苦有意义

  神或国家会让信徒牺牲一些有价值的东西,牺牲越令人痛苦,他们就会越相信牺牲奉献的对象确实存在(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几为此奉献的家属想必也认同朝鲜这个愚蠢的国家的价值)

  自我也像国家、神和金钱一样,只是虚构的故事。每个人都会丢下我们大部分体验,只精选几样,编制出一个看似一直连贯的故事。

  生命科学戳破自由主义想法

  人只是生化算法的组合

  叙事自我从算法中找出秩序,编织出永不完结的故事,让每项体验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未来将拥有各种超级实用的设备工具和制度,但他们可能根本不需要也不允许个人自由意志的存在。

  大分离——科学发现对实际生活的影响

  自由主义相信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各具价值的,而且每个人的自由选择就是权威的本源。但21实际三项发现否定了这一切

  1.人类将会失去经济和军事上的用途,经济和政治制度将不再继续认同人类有太多价值

  原本自由主义成为意识形态的主流,并非因为他的哲学论证合理,更是因为他赋予每个人

  《未来简史》读后感(三):有意思的很西方的未来设想

  前面三分之二的内容是作者以自己的视觉解读过去的历史,比较有意义的是第三部分的内容,第8至11章,作者提出的观点比较新奇有趣,对未来的设想--科技发展特别是生命科学和人工智能,未来可能会出现新宗教--科技人文主义和数据主义。科技人文主义认为应该运用科技创造出神人,一种更优秀的人类形式;数据主义认为世界由数据流组成,任何现象或实体的价值就在于对数据处理的贡献。其实这种对未来的设想,在很多科幻小说和电影中都有,但很多都是以一种温情的人类的爱或独一无二的灵魂作为故事的结局。而该书的设想就显得更理性或冰冷。

  作者确实是提出一种冰冷无情的未来设想,看看可以拓宽思路,但也不必完全认可。西方人看待生命宇宙总是有一种非黑即白的视觉,认为人类的结局要么是有上帝的天堂,要么是无情冰冷的宇宙尘埃,在这方面,东方道家思想倒是有一种浩渺深邃的睿智圆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循环往复,人类和宇宙无不如此。

  《未来简史》读后感(四):盛名之下的炒冷饭之作

  刚刚看完这本的电子版,不吐不快。

  正如看过《人类简史》网友所言:如果你看过《人类简史》那么前面1-9章可以跳过了,因为就是把上一本重写了一遍,导致我看前面几章的时候一度怀疑是不是编辑错误,把上一本的内容放进来了,好吧,如果稿费是按字数计的,我可以理解作者。

  如果看过《失控》《技术想要什么》《枪炮,钢铁和病菌》基本上整本书的概念你都知道了,因为本书关于未来,人类社会发展水平的观点几乎都可以在这三本书中找到,某些内容作者也标注了直接引用。

  下面分点讨论对书中最后留下的三个问题,

  1.生物真的只是算法,而生命真的只是数据处理么?

  《失控》给出了直接的回答:不但生物是算法,可能整个宇宙都是算法,如果把宇宙看成一个运行在“超级计算机”内的“模拟宇宙”大型程序(既然我们可以玩“模拟人生”,为什么上帝不能玩“模拟宇宙”?),那么这台“计算机”的运算能力大概是某个值(记不清了)。(个人认同这种宇宙观,不服你打我,反正无法被证明是错的,哈哈哈)

  2.智能和意识究竟哪个更有价值?

  这个问题的关键,我们现在不清楚“意识”是什么,一个没有明确定义的东西,讨论它的性质有何意义?正如作者在耗费了几十页的笔墨讨论“意识”如何荒谬之后,终于在末尾承认了其实他在讨论一个可能不存在东西,是的,不知道其他人感觉如何,反正我第一页就想意识这玩意存在么?然后边读边骂,为了凑字数也太拼了。厉害的是作者这个把戏在本书中一再使用,比如花大篇幅讨论灵魂不存在,估计很多国人觉得像唐僧念经,对于从小接受马列唯物主义洗脑的中国人来说,如果要说服他灵魂存在估计要50页(当然本书主要不针对中国市场),说不存在,一句话就够了,对于我这样的有神论者,还是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事,你居然给我写了五千字!

  3.等到无意思但是具备高度智能的算法比我们更了解的我们自己的时候,社会和生活会有什么改变?

  不知道,狡猾的作者啊,本来我看到这个书名是抗拒的,任何试图预测未来的书难免会被打脸,按照书名,这本书是要正面回答这个问题的,作者是聪明人,抛出了一堆概念之后,把最大的问题留给了读者。好吧,我现在读过预测未来最靠谱的小说是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在1978年预测了手机,电子表,微信支付之类的东西,人家是有点天真,但是诚实。回到这个问题,扯点虚的,我想到了刘慈欣的短篇科幻《李白》,情节是一个神级文明外星人迷上了中国古诗,于是把整个太阳系的物质都用来作诗,这个外星人(应该说是整个外星文明)没有外形,也没有身体,也没有个体,只是这个文明的整体意识飘荡在宇宙中,不分你我,个人就是集体(原话是:我就是我们,),想去哪就去哪,终极技能是质能的随意转化,于是华丽丽的把太阳系都变成写着古诗的雪片,(很早以前看的,如果记错了见谅),算法如果最终代替了人类,人类文明变成了宇宙一股意识流,不就是所谓的人到神的转变么?那是大圆满,无知的我们就不要悲叹了。

  --------

  下面是些零零碎碎的吐槽点:

  引用书里的原话:想知道某个实体是否真实?答案很简单,只要问问自己“它是否会感觉痛苦?”

  什么是“实体”?什么是“真实”?一块砖头也不会感觉痛苦,所以不是实体?照这个定义,砖头虽然不是实体,拍在人头上,人会感觉痛苦,所以人是实体,但是如果用力拍,人又不是实体了,因为他晕过去了或者被拍死,感觉不到痛苦了。讨论了几千年的哲学问题,这么草率的定义是否太过分了?

  “于是我们知道,“自我”也像国家,神和金钱一样只是个虚构的故事”

  同样的问题,没定义先讨论,什么是自我,什么是虚构?庄子等一批人n年前就考虑过了,他怀疑的是整个宇宙都是“虚构”,不只是神和金钱,不知道比你们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人的欲望不是一种“选择”,我们只能“感觉”到欲望,再据以行事。

  好吧,什么是“选择”?如果作者自己承认了人是算法,那么所谓的选择不就是算法的逻辑结果么,完全不必花去几千字的讨论,再谈到所谓“自由意志”是否存在,所谓自由意志其实关于自然界中是否存在“真正的随机”,好吧这些问题应该交给理论物理学家家去研究,什么量子力学阿,不可测原则啊,物理和数学的blabla是不可避免的,不能随随便便就下定义。说到意识的问题,推荐看看《自私的基因》和《机器人反叛》,个人的臆想,所谓意识可能相当于计算机编程里的主程序main ,各个器官的具体功能相当于模块或子函数,最终需要一个主程序把他们组织起来为一个目的服务,比如:生存下去,传递基因,这个主程序因为能沟通协调各个子程序的运行,得到他们的输出结果,于是产生一种统领全局的所谓”意识“,你看我也能编的头头是道,所以作者那套不新鲜。

  --------------------------------------

  本书虽然过誉了,但是豆瓣8.5也不是浪得虚名,下面是闪光点!

  ---人类同意放弃意义,换取力量。

  个人感觉这是全书最亮的一句话,18字把现代人类社会的追求概括的清清楚楚,服服服。

  市场经济想要的,并一定是个人想要的。

  活在社会主义特色市场经济的你很清楚的。

  自动驾驶汽车推出后,10亿的私家车只要用5千万的自动出租车便可代替。

  热烈期待这一天,最好拥有私家车违法。

  未来无用的阶层。

  全书给出的最可能实现也是唯一明确的预测,不过这其实是个分配制度的问题,未来亿万富翁如果不愿意共享财富,一场血雨腥风不可避免,最差的状况是超人类统治地球,最好的状况是少数能力突出者,自愿工作,养活大多数不用工作的人类。

  民主制度和独菜制度,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只是算法是否高效之分,没有善恶之分。

  嘿嘿,之所以说这个说的好,因为我去年就想到这个概念,必须趁机扯一下了,未来如果万物互联,任何市场信息都可以随时掌握,比如市场上的任一种产品(比如保险套)都能通过盒子上的微芯片得到的需求数量,是否售出,客户要求,那么所谓的过度生产,自由竞争就可以避免了,大量的资源就不必浪费在生产注定卖不出的东西了。那时候是不是共产主义才会真正实现呢?所以能不能实现共产主义纯粹是个技术问题,是信息流通和处理的效率问题,是算法问题,党员们不要打我。(不过根据某个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研究证明:要完全得到所有的市场信息是不可能的,所以完全计划经济堪忧。)

  ------------------

  总结:(全是个人主观的胡说八道)首先作者是个动物权益保护主义者,(其实要解救动物,他最该关心的是人造肉的研发进程),其次作者是唯科学主义者(我编的名词),科学可以看成是:一套发现规律的方法,技术则是应用规律的方法,所以科技是:发现和应用规律的一套方法,不至于上升到信仰的高度。何况哲学是科学的爸爸,(现在有要变儿子的感觉),不说神学,作者的科学教的腔调不令人喜欢,更何况他是个历史学家。

  作者是个讲故事的高手,如果你很少看科技哲学类图书,(而且没看过人类简史),这本书随随便便刷新你的三观,如果你不幸喜欢看科普,科幻,偶尔读些哲学装13,你也能发这么多牢骚。不过这本书,我是推荐的。

  《未来简史》读后感(五):是历史还是未来

  一、学习历史让人自由

  学历史最好的好处就是你可以知道你还有别的选择。

  追求永生;追求幸福;神

  二、人能通过某种假想出来的意义,把众多的人高效的组织起来。

  意识

  只了解自己这一代的人永远是个孩子,有时事情有些观念在一代人乃至几代人看来天经地义,但是如果你有点历史眼光,能够从更大的历史眼光去看它以前并不是这样,将来也未必是这样。

  人类的联合想象。

  三、推动历史发展的不是真实的现实而是人脑虚构的现实,也就是宗教的力量。

  虚构的比真实的重要得多。

  要爱国吗?国家其实是虚构!公司也是虚构!钱更是虚构的!

  过去崇拜神,跟我们现在崇拜苹果没差别。过去崇拜皇帝,跟我们现在崇拜明星也没差。关键是这个品牌经营的好。

  多神论,一神论,不在于那个本身更重要,而在于他能更好的把人聚集在一起。

  赫拉里宗教三个定义

  1、有一套不是人发明的,不是人可以改变的道德法规,要求人们必须遵守。

  2、他给人民一个许诺,只要你遵循着要法规就有什么好处。

  3、他的目的是为了巩固自己设想的社会秩序。

  宗教就是一套约束人的规则。

  不仅基督教是宗教,自由平等人权也是宗教。

  道德,离苦得乐。

  离开宗教,完全靠科学是行不通的。

  宗教关注的是秩序,科学关注的是力量。

  四、人文主义就是现在的宗教,自由主义是体验最好的一种人文主义。

  不信神,道德约束靠什么?

  西方强调,个人,自由主义。

  宗教可以把大量的人组织起来,给人们道德判断的指引,作用不可替代。

  五、自由主义的基础,自由意志,自我其实只是人类的幻觉。

  六、计算机算法比人更了解自己,计算机算法会拿走人的意义感和体验。

  七、数据主义是未来的宗教。

  计算机算法

  计算机变成神

  万物之网,科学家,程序员都为万物之网服务,科学家,程序员就是牧师,数据教。

  是神人

  还是万物之网

  智能和意识到底那个更有价值

  《未来简史》读后感(六):挖掘历史想象未来

  仅作为自己读后感总结,写得零碎勿喷。

  1、感觉书的75%都是在挖掘历史,在最后一部分才是作者放开脑洞描述的未来。所以书名叫未来简史有点名不副实了。而且现在人工智能的话题已经吵得很火了,所以看到的时候并没有很惊艳。

  2、但是还是感谢作者给我们看到从过去到未来他的世界观,还是获益不少。尤其是对人性的问题,宗教的起源,社会的矛盾等作了科普。

  3、地球上的人类绝大部分已经脱离饥饿,病痛和战争的困扰。如果某个地区还受这些问题困扰,那应是政治原因,并非资源和科技落后。

  4、正因如此以后人类追求的方向,应该是追求长生不老,幸福快乐,如神一般的能力。

  5、人类其实很脆弱,为什么智人可以统治地球? 是因为人类可以让一整个团体一起协同合作完成大的任务,这个能力是其他动物很难比拟的。

  6、『想象』是人类让一整个团体协同合作的重要『工具』,例如:宗教,理想,货币,神话,虚构故事等。

  7、科技与神论是你强我弱的一组博弈关系。

  8、战争是自然选择的脱缰,虽然战争让群众惨死,但是还是出现了伟大科学家和发明,以及文艺复兴。战争的经验推动人类有所成就。尼采的结论是:战争是生命的学校 , 那些杀不死我的,会使我强大。

  9、『最后通牒博弈』实验:两位参与者,其中一人会得到100美元,可以自由分配给自己和另一位参与者。他可以全留,分成两半,或大部分给对方。对方只有两个选项:接受或拒绝。如果他拒绝,那两个人都会两手空空回家。古典经济学认为,人是理性的计算器,认为大多数人会给自己留99美金,只给对方1美元。但实际上,大多数人只要拿得钱太少就会拒绝,理由是不公平,他们宁愿不要1美元也不想看起来像个傻瓜。 智人的行事不是依照冷冰冰的逻辑,而是根据有温度的社交逻辑,我们受感情控制。

  10、体验有两种,1是体验自我 2是叙事自我

  体验自我指的是在经历事情时里,每时每刻的真实体验。我们内心的想法可能是一直矛盾的存在,而并非始终是清楚而一致的声音。

  叙事自我是我们脑中给自己编辑的『故事』,我们认同的是自己内心的系统,想从生活的各种疯狂混乱中理出道理,编织出一个看来合理一致的故事。

  11、人类社会发展经过 宗教主义,人文主义,未来会变为数据主义。 系统会来源于人类但高于人类。当所以数据都联网在线的话,系统即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可以极大限度的帮助人类。 但我认为未来无论系统如何强大,系统始终是设计作为为人类服务的。书中写的以后甚至音乐创作都可以交给机器,我记得之前李开复的演讲讲的是以后工作 50%都会被机器取代,无法取代的是类似文学创作,音乐,艺术创作等只有人类才能体验的工作。

  12、给我们的思考:未来100人类做什么才最赚钱? 要不就是站在智能系统的顶端做编程做数据分析,要不就是做内容消费输出文学创作,艺术创作。

  《未来简史》读后感(七):在追求幸福的路上,我们还有希望吗?

  图片来源电影《当幸福来敲门》海报

  尤瓦尔▪ 赫拉利的《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作为开篇,2018年的开局之周的书评,为了衬托这个宏大的主题,也出个宏大的题目,谈谈幸福。

  一、 经济发展了,人们有没有变的更幸福?

  按照作者的办法,人类社会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采集社会、农业革命、科学革命。采集社会中人的生活状态是住在洞穴或者是露营,早上吃鹑鸟蛋,中午吃浆果配蘑菇碎,晚上吃烤野兔排佐洋葱,渴了随便喝山泉水。一天工作5个小时,其余的时间就是休闲娱乐或者逗逗小孩。身无长物,不停在迁徙。

  而农业革命后,因为人们开始找地方种小麦了,而小麦又不能很快变现,所以人们就在农田附近住下来,慢慢变成村落。新一代的农民的生活就是住在固定的有着四面墙的房子里,大多数时候能够有一两种主要的粮食果腹,但是野味少多了。小麦不会自己长好,于是农民就面朝黄土背朝天,披星戴月地去伺候它们,做牛又做马,虽然后来,农民们为了减少负担,又驯化了牛马。可是牛马也不是好惹的,要它们干活,那也是要先把他们伺候舒服了。

  再以后的科学革命之后,人们终于可以不用日晒雨淋,住进了钢筋混凝土的房子,同时拥有了自己的生产线和格子间,每天8个小时以上不停工作,通勤路上的两三个小时不在其内,只为做好一枚螺丝钉。上班的时间远远超过和家人待在一起的时间。身心俱疲,心里还是想着等哪天有钱又有闲的时候去哪个自然风光好的地方看看星星,住住帐篷,喝喝山泉水,吃吃烤野兔,彻底放空;或者周末不加班带孩子去郊外农场种种菜,也算亲近了大自然。

  毫无疑问的是经济在发展,个人享有的物质资源的种类和总量在增加;问题是,人人的更幸福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有必要先来谈一谈什么叫做幸福?

  二、 到底什么是幸福?

  作者列举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幸福在于感受快感,通过科学手段研究我们觉得快乐时大脑皮层的活动,身体的激素变化等生物机制,然后通过人为干预的手段操控我们的生化系统就能让我们感觉更加幸福;

  另一种观点认为幸福是主观上觉得生命有意义,这也是我们自小就接受的观念。生活有意义,就算在困境中也能甘之如饴,反之,就算在顺境中也度日如年。(然而, “意义”又是什么东西?一千个人会有一千种的回答。)

  这种说法的一项重要发现在于:快乐并不在于任何像财富、健康甚至社群之类的客观条件,而在于客观条件和主观期望之间是否相符。自然,如果想要更加幸福,如果不能改善客观条件,就只有改变或者说是降低主观期望。所以会有“知足常乐”的说法,所以刘婉荟会说:”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医生努力,一生被爱,想要的都拥有,得不到的都释怀”。

  还有第三种说法。来源于佛教的观点。跟现在很热的“佛系”很接近。前两种观点都在强调幸福来源于人的主观感受,感受好就幸福,反之就不幸福。于是这一辈子做的,都是想要避开某些感受,而追求另外某些感受。佛教义认为痛苦真正的来源不在于感受本身,而在于对感受的不断追求。人只有真正了解自己,尝试所有放下感觉好的或者坏的主观感受,才能真正得到快乐。

  几千年来,早就有哲学家、神职人员和诗人反复思索幸福的本质,而今这依旧是全人类孜孜不倦追逐的宏大命题。还在路上,没有确切的办法和答案。那我们怎么办?

  三、 我们在追求幸福的路上还有希望吗?

  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你我只在不过从张村这站下,到前边儿的李庄那站就得下,在这甚短的路途中,我们只需要尽可能看看身边的那些看起来脸上带着微笑和满足的表情的乘客,看看他们,学一学榜样,我们就知道在我们的这段行程中,什么会带来幸福;

  另外,赫拉利已经给出了我们三种选择。这是我们这段旅途中关于幸福的选择。不管上一段如何,下一段路程还会不会产生新的真理,都不是我们该关注的重点。重点是,到张村这站,我们有三个选择供我们尝试,寻找改变生化机制的办法,寻找生命的意义,或者修炼佛性,学会放下一切,我们可以直接选一个,也可以都试试,最后选择一个或者几个你最喜欢的,通向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幸福之路。

  《未来简史》读后感(八):《未来简史》读书笔记2-摘要

  美剧如果出第二季、第三季一定的小心,因为往往是发现第一季收视率不错,现编第二季的剧本,多半逊色很多。但尤瓦尔赫拉利写这本《未来简史》时,一定是在《人类简史》写作同时已经想好了下一部的剧本。因此,第二部既与第一部保持了高度的相关性,又有全新的思想内容,真正做到了从历史到未来的演变。

  总的来说,本书主要讨论的内容是:人类大致告别了饥荒、瘟疫和战争,而向着长生不死与寻找幸福快乐两大主题开始迈进。也就是智人向神人的过渡。但科技进步的同时,人类社会所信仰和赖以生存的社会体系并没有跟着进化,统治了人类社会将近300个年的人文主义-自由主义“宗教”不再适应科技的快速发展,取而代之的可能就是作者想重点介绍的后人文主义-偏保守的科技人文主义和更为激进的数据主义。其中数据主义跟人的关系,非常类似《人类简史》中提到的“互驯”的概念。很难说是“现代人为了“生活的更有意义”而不停“记录、上传、分享””,还是庞大统一的数据系统在冥冥中引导人类这么做,从而喂饱了它自己,使之更为强大。

  当然,就跟我不太认可用“听书”来取代读书一样,太多有意义的细节都隐藏在书本的角落里,光靠一句话是无法了解作者思想的。下面是一些主要摘要。

  1、此前人类社会的主要议题是如何消灭饥荒、瘟疫和战争,因为这三项人类死亡的最主要的三个原因。从今往后,这可能不再是最主要的议题,接下来的主要议题可能是:长生不死和寻找幸福快乐的关键。

  2、美国人平均使用的能量足足是石器时代狩猎采集者的近60倍。但美国人真的比以前快乐60倍吗?这种美好的想法,可能只是一厢情愿。(幸福感的增长与物质不成正比)

  3、如果先告诉你,你升职了。你一开始会非常快乐。但坏消息是,愉快的感觉很快就会消退,迟早会转变成不愉快的感觉。如果在下次一次你认为应该升职的时候没有升职,你感受到的痛苦和愤怒可能远比当初干脆一直当个小职员更大。

  4、50年前,精神类药物背负着沉重的污名,如今这种污名被打破。不论这是好是坏,现在有越来越高比例的人口定期服用精神类药物,有一些确实为了治愈使人衰弱的心理疾病,但也有一些只是为了应对日常生活中的沮丧和偶尔袭来的忧郁。

  (用药物干预幸福感,可能成为趋势。)

  5、人升级成神,有三条路径可走:生物工程、半机械人工程、非有机生物工程。

  6、治愈和进化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医学一开始几乎总是要拯救哪些落在常态以下的人,但同样的工具和知识也能用来超越常态的上限。

  7、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

  8、算法指的是进行计算、解决问题、做出决定的一套有条例的步骤。

  9、人类有99%的决定、包括关于配偶、事业和住处的重要抉择,都是由各种进化而成的算法来处理,我们把这些算法称为感觉、情感和欲望。(我的问题是:如果承认这一切都是算法,岂不是走向了决定论的极端,即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10、农业革命促成了有神论宗教,而科技革命则催生了人文主义宗教:以人取代了神。有神论者崇拜的是神,人文主义者则是崇拜人。

  11、意识可能就是在复杂的神经网络信号传送之后造成的心理污染,没有任何功用,就是存在哪里罢了。如果确实如此,也就是说这几百万年以来,几十亿生物所经历的痛苦和快乐只是一种心理污染。这绝对是个值得思考的想法,虽然可能并不正确。但这也让我们很惊讶的发现,当代科学在今天要解释“意识”,这竟然已经是目前最佳的理论。

  12、如果你想发动一场革命,不要问:“有多少人支持我的想法?”而是要问:“我有多少支持者能够有效合作?”

  13、所有的大规模人类合作,到头来都是基于我们想象的秩序。

  14、现实除了客观和主观两种外,还有第三种:互为主体。这是依靠很多人类的沟通互动而存在。

  15、读历史就是在看这些网的编织和解体,并让人意识到,对这个世代的人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很可能对他们的后代就变得毫无意义。

  16、人类合作网络的力量就是依赖于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微妙平衡。太过扭曲现实,力量就会被消弱,让你抵不过哪些能看清现实的对手;但想要可有效壮大组织力量,仍然得依靠那些虚构的神话。如果坚持一切都要百分之百的现实、绝不加入任何虚构,追随者肯定也不会太多。

  17、灵性之旅总是以悲剧收场,因为这是一条孤独的道路,只适合个人,而不适合整个社会。人类要合作,就不能只有问题,而需要鉴定的答案。推倒某些荒谬的宗教制度,往往又促成了新的宗教制度的建立。例如马丁路德、甚至佛陀与耶稣,在追求真理的路上,他们颠覆了天主教、印度教和犹太教的法制、仪式和制度,但到头来,以他们的名义建立了更多的法则、仪式和制度。

  18、对于现代历史更准确的一种看法,其实是科学与特定宗教(也就是人文主义)达成协议的过程。现代社会相信人文主义教条,而科学的用途不是为了质疑这些教条,而是为了实现他们。就算在21世纪,也不太可能有纯粹的科学理论取代人文主义教条,但让两者目前携手同行的契约(人类同意放弃意义、换取力量)可能会瓦解,取而代之的是科学与其他后人文主义宗教之间截然不同的契约。

  19、现代性的理念基础是:经济增长不仅有可能,而且还是绝对必要。经济增长在全球各地成功的取得了近乎宗教的地位。

  20、人文主义告诉我们,只有这件事让人感觉不好,才有可能是坏事。

  21、知识=体验*敏感性

  22、人文主义主要有三大分支。第一是正统派,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拥有独一无二的内在声音、永不重复的一连串体验。称为“自由人文主义”,简称自由主义。后来又分化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分支:社会人文主义(包括各种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以及进化人文主义(以纳粹为最著名的代表)。

  23、自由主义的问题在于:如果每个人都尊从自己内心的话,彼此发生冲突时又该怎么办?(比如目前欧洲人对于难民流入的看法)。这是就催生了社会人文主义和进化人文主义。

  24、自由主义会与古老的集体认同、部落情感相互融合,形成现代民族主义。

  25、冷水实验透露的意义动摇了整个自由主义世界观的核心。实验告诉我们,人体内至少有两种自我:体验自我和叙事自我。

  26、每次叙事自我要对我们的体验下判断时,并不会在意时间持续多长,只会采用“峰终定律”,也就是只记得高峰和重点这两者,再平均作为体验的价值。

  27、我们日常的大多数关键抉择,比如挑选另一半、职业生涯、住所等都是由叙事自我来决定的。而体验自我往往也强大到足以破坏叙事自我最完美的计划。比如决定锻炼、但没法坚持。

  大多数人认同的都是自己的叙事自我。我们口中的“我”讲的是我们脑中的故事,而不是身体持续感觉到的当下体验。我们认同的是自己内心的系统,想从生活的各种疯狂混合中理出道理,编制一个看起来合理而一致的故事。

  28、活在幻想里是一个远远较为轻松的选项,唯有这样,才能让一切痛苦有了意义。

  29、作者认为科技进步可能导致人文主义无法跟上步伐,自由主义会不在有价值:

  1、人类将失去在经济和军事上的用途,因此经济和政治制度不再继续认同人类有太多的价值。(想一想马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和地位的演化,就可以理解了。)

  2、社会系统仍然认为人类整体有价值,但个人无价值。

  3、社会系统仍然认为某些独特的个人有价值,但这些人会是一群超人类的精英阶层,而不是一般大众。

  30、随着算法将人类挤出就业市场,财富和权力可能会集中在拥有强大算法的极少数精英手中,造成前所未有的社会及政治不平等。又或者,某套算法就能自己拥有一个运输帝国或者创投公司资本,而不必服从任何人类所有者的命令。再或者,我们最后可能就得面对一个由算法组成的上层社会,地球的绝大部分都掌控在它们手上。这不是在痴人说梦,不要忘记,目前拥有绝大部分地球的正是各种非人类的互为主体实体,也就是国家和公司。

  31、作者认为,现在这一波物联网的运动的箴言,就是:“通过数据,认识自己。”

  32、这一波人工智能跟人的演化关系,很有可能从先知、到代理人到君主。

  1、先知:告诉你你应该做什么决定,推荐;比如GPS地图推荐

  2、代理人:为你做利好于你的决定,比如GPS地图再加上无人驾驶;

  3、君主:为大家做利好于大家的决定,但很有可能会为了所谓一个有意义的目的,比如利好所有人的目的,从而牺牲掉作为个体的你。比如所有人都用地图时,算法为了优化道路,故意不让你走本来可能更快的路,而你在完全不了解的情况下,时间被默默牺牲掉了。

  33、替代人文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新的科技宗教可以分为两大类:科技人文主义和数据主义。科技人文主义大致就是说主张利用科技为人类心智升级。(个人觉得科技人文主义的这一章,有点乱,或者不是很重要,也不精彩。精彩在于数据主义的部分。)

  34、现代人类已经患上“错失恐惧症”,总担心自己错过了什么;虽然手中的选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但选了以后又很难全心全意对待。

  35、数据主义认为,宇宙由数据流组成,任何现象或实体的价值就在于对数据处理的贡献。以往人类认为数据只是智力活动的第一步,我们要把数据转为信息、信息转为知识、知识转为智能(我认为改成“知识开始作用现实”更为合适)。但数据主义认为,靠人脑已经无法处理数据了,后面的步骤需要交给算法。

  36、苏联式共产主义则是集中式处理。资本主义让所有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相连,并允许他们自由交换信息、独立做出决定来处理数据。

  37、数据主义把全人类看成单一的数据处理系统。而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芯片,如果要提高这个系统的处理效率,则有四个方式:

  1、增加处理器数量;如增加人类数量

  2、增加处理器种类;如分工协作的产生

  3、增加处理器之间的连接;如商业与贸易的扩大

  4、增加现有连接的流通自由度;如全球化的进程。

  38、(整个《记录、上传、分享!》的小段落都太精彩了,脑洞大开,非常完美的解释了当下社交网络等新媒体的意义所在。)数据主义则认为,经验不分享就没有价值,而且我们并不需要(甚至不可能)从自己心里找到意义。我们该做的,就是要记录自己的体验,再连接到整个大数据流中,接着算法就会找到这些体验的意义,并告诉我们接下来改怎么做。

  现在人都是干什么,就先拍照,然后上传,再隔几分钟就检查一下,看看集到了几个赞。在前几代人中,写日记只给自己看是很常见的人文主义习惯,但现在很多年轻人会觉得这完全没有道理。如果没人其他人读到,写了岂不是白写?

  《未来简史》读后感(九):读《未来简史》的一些思考

  读《未来简史》事出有因。

  最近今日头条越来越多的文章推荐“AI取代医生”、“影像科医生被AI代替”之类的文章,不免惶恐,想借他人之眼一瞥未来大势。

  读完之后,翻了翻书评,更加悲观,什么,我们是最后几代智人了...

  第二日来到科室,问了下比较崇拜的老师Sylvia,怎么看待AI取代医生的问题,她说:“难道你不觉得我们影像科是最容易被取代的吗?很好建模的......”

  是的,很好建模的,只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步骤:

  1、识别“异常”

  2、搜索“异常”对应的病因

  3、结合患者性别、年龄、病史等一系列指标,排列出最有可能的疾病名称

  作为智人的影像科医生,现在唯一的优势也只有第1步了。

  忽而想起上次见到毕业2年多的大学同学,干影像的,第一句话就对我说“我觉得影像是AI最先取代的科室”...

  悲从中来。

  那么,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吗?无论我怎么努力地记住那些图像的表现,都不会有电脑记得多、记得准;无论我脑海中怎么搜索相关的疾病,都没有电脑搜得快、搜得广;那最后,我...存在于工作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希望N年后再回头看这篇文章时,还能觉得自己的工作有那么一点意义~

  《未来简史》读后感(十):从今天起,做一个有永生愿望的人

  注意,这里说的是愿望,不是梦想。

  愿望和梦想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目力所及可以实现的,而梦想中的梦字,当你没有实现的时候还可以用来安慰自己,梦嘛,较什么真。

  每年六一的时候,我们会自称宝宝互相索要儿童节祝福。

  但我们可能理解错了童心的含义,我们觉得童心就是永远不会老。

  事实上,童心的真正含义是依然相信自己不会死。

  当我们还是小学生的时候,没有人觉得自己会死。

  随着我们长大,越来越多的事情凑到一起,给我们空降了一个绝地打击,那就是生命有限——人难免一死,古代炼长生不老药的人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反面教材。

  当我们成为成年人的时候,已经没有多少人敢承认自己生命本质的欲望了,因为那听起来就像幻想和笑话。

  但现在,我要说一句:我们要相信自己是能永生的第一代。

  成长的目的就是意识到自己必死无疑?意识到人生毫无意义,然后给一些事情赋予意义来安慰自己?不,我不接受。我要直面自己的欲望。我要当那个笑话。

  以上,是我读完《未来简史》后的第一个想法。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是这么问自己的:

  在人类社会的所有领域中,你知道那些与人类命运相关的科学领域,正在发生什么吗?走在前面的那些人知道,但你可能不知道。

  没关系,现在有一本书,都只是由一些简单的文字组成,没有代码、公式这种晦涩难懂的符号,人人都可以读。

  你不读,等着被淘汰吗?

  01、永生不再是科幻话题

  与其说是简史,不如说是持续416页的脑高潮科幻。与科幻小说一样,《未来简史》思考人类命运,提出了一些关于未来的可能性。

  对于一个长期浸淫于科幻小说的人来说,还是给我带来了较大的震撼。

  因为它显然更务实一些,附带着几大科学领域严谨真实的前沿研究报告结果。

  尽管观点不再像《人类简史》里那样一刀见血,但逻辑依旧水泼不进。

  在《人类简史》里,赫拉利是历史学家,现在,他变身未来学家,研究人类社会的生命演变和未来。

  其中谈到的生命永生问题,让人浮想联翩。

  在食欲和性欲之外,永生无疑成为人类欲望的第一议题。

  敢谈永生,说明人类整体已经解决吃饱饭的问题了。

  这个怎么证明?不用了解数据,看看这个世界健身和减肥行业的兴起就好了。你我这种普通人,整天操心的事都是不要吃胖了。

  世界上已经不再有自然饥荒,只有政治造成的饥荒。如果现在还有人在叙利亚、苏丹和索马里饿死,罪魁祸首其实是那些政客。如果大家都别打仗了,好好搞经济,愿意放下彼此的矛盾和世界接轨,人民吃饱就是分分钟的事。

  在永生人出现之前,一定先出现超人类。

  地球上有一种主义叫超人类主义,它影响了很多科幻作品的诞生。那些作品中的超人类,在本世纪很可能变成现实——基因改造人、半机械人甚至是意识上传人。

  用眼光看一下财富顶层,你就不难意识到。

  到2016年年初,全球62名最富有的人,拥有的财产总值等于最贫穷的36亿人的总和,而目前全球人口约为72亿。人类财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集中。

  你能想象这些超级富豪阶层,拥有手机号码般的财富,却不投入到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的研究中吗?

  人类社会在经历了精英和平民的阶级划分之后,可能会出现有史以来首次生物等级的差别,不同的人可能拥有不同的身体和大脑思维。

  未来的这种顶级富豪们,就是第一批也可能是最后一批技术受惠者。

  刘慈欣有一篇小说叫《赡养人类》,讲述的就是一个财富不断集中最后导致濒临灭亡的文明。

  当然,也有可能技术普及,全人类受惠。

  但那个时候,人类这个物种可能就不存在了,因为人类变成了新的物种。

  赫拉利不敢断言人类具体是哪一年能实现永生,但《奇点临近》的雷·库兹韦尔敢。

  库兹韦尔称,到2020年左右,我们将开始使用纳米机器人接管免疫系统。到2030年,血液中的纳米机器人将可以摧毁病原体,清除杂物、血栓以及肿瘤,纠正DNA错误,甚至逆转衰老过程。人类将在2045年实现永生。

  比尔·盖茨称库兹韦尔为“预测人工智能最准的未来学家”,在过去的30年里,雷·库兹韦尔对未来预测的准确率超过了86%。

  02、数据主义对人类命运的审判

  《未来简史》前两部分,基本是对《人类简史》中观点的深化和延伸,仿若先知,跳出人类社会的框架,冷静而条理的审视着人类目前的文明和信仰。

  最精彩的地方在第三部分,畅想人类未来命运——带着审判的意味。

  1)、

  赫拉利首先判了人类自由意志的死刑。认为人类的所有选择不过是进化算法在推动着。感情包括爱情,都只是人类进化过程中文化衍生的副产品。

  2)、

  接着判了人文主义的无期徒刑。在《人类简史》里我们知道,人类靠想象力活着,人文主义就是想象力的一个产物。我们现在所看到过的那些关于正义、秩序、善良、成功等理念,不过都是人文主义的分支。而这一切,都将被新的主义替代。

  那就是数据主义。

  人类很少真正能够想出全新的价值观。上一次提出已经是18世纪,人文主义革命开始宣扬人类自由、平等、博爱这种种令人激动的理想。

  数据主义是自1789年以来第一个真正创造新价值观的运动,而这个新价值观就是“信息自由”。

  人文主义认为所有的体验发生在我们心中,我们要从自己的心里找出一切事物的意义,进而为宇宙赋予意义。数据主义则认为,经验不分享就没有价值,而且我们并不需要(甚至不可能)从自己心里找到意义。我们该做的,就是要记录自己的体验,再连接到整个大数据流中,接着算法就会找出这些体验的意义,并告诉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做。

  数据主义将人类体验等同为数据模式,也就破坏了我们的主要权威和意义来源,带来自18世纪以来从未有过的重大宗教革命。在洛克、休谟和伏尔泰的时代,人文主义认为“上帝是人类想象力的产物”。但现在数据主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说道:“没错,上帝是人类想象力的产物,但人类的想象力一样只是生化算法的产物。”在18世纪,人文主义从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走向以人为中心,把神推到了一旁。而在21世纪,数据主义则可能从以人为中心走向以数据为中心,把人推到一边。

  这个世界的变化速度比以往更快,而我们又已被海量的数据、想法、承诺和威胁所淹没。人类正逐渐将手中的权力交给自由市场、群众智能和外部算法,部分原因就在于人类无力处理大量数据。

  3)、

  在数据主义的支撑下,判了人类价值的有期徒刑。

  也就是我们近期常见的人工智能终将替代人类工作的讨论,大部分人将失去任何价值。

  人类有两种基本能力:身体能力和认知能力。在机器与人类的竞争仅限于身体能力时,人类还有数不尽的认知任务可以做得更好。所以,随着工业革命后机器取代纯体力工作,人类便转向专注于需要至少一些认知技能的工作。然而,一旦等到算法在记忆、分析和辨识各种模式的能力上超过人类,会发生什么事?

  一个已经在发生的事实是,智能算法已经在作曲、写诗、体育新闻报道、编辑这些工作上开始替代人类。比如百度浏览器的很多新闻不是人工推荐给你的,微软小冰可以写诗,大多数听众分不清一首曲子到底是巴赫还是机器人编写的。

  音乐、绘画、文学这些艺术领域,在数据主义的验证下也都只是数据过程。在心理上,我和你一样不希望这些人类智慧结晶的领域被AI染指,但历史的洪流无人能阻挡。

  4)、

  在数据主义的支撑下,判了人类政府主导作用的缺失。

  就是说,以后的人类社会将是科技公司主导的世界。因为科技进步如此迅速,不论国会还是独裁者都被来不及处理的数据压得喘不过气,现今政治人物的眼界,要比一个世纪前狭窄太多。

  就像现在,我们已经习惯了说自己是安卓用户还是苹果用户,而不会特别强调自己是哪里人。

  在读《未来简史》的过程中,我有点被数据主义洗脑。在古代,力量来自有权获得资料。而到今天,力量却是来自知道该忽略什么。所以要训练自己的信息过滤系统。有选择的吸收过去人们统一认为"好"的书籍和电影,只关注和研究那些重要的领域议题。测DNA、戴穿戴式统计设备、记录和分享自己大脑和身体的活动信息。吸收(读、听、过滤),整理(连接过去经验、写作和归类、产生新想法),释放(分享等强化认知的过程)。运动每天都要有,要么跑步,要么游泳,要么健身,要么打球。体重维持在65kg,体脂率维持在10%左右。每天只讲必要的话,把讲话沉淀到自己的目标事情中,除非到了需要练习演讲的技能时。

  人类产生智慧的过程是从数据到信息,从信息到知识,从知识到智能,最后才到智慧。但是几千年以来,数据、信息、知识越累积越多,也搞出了智能,智慧却没怎么变过,我们今天读老子和释迦摩尼,依然觉得很有道理。

  用马云的话说就是,我们要重新定义什么是聪明和智慧。聪明的人知道自己要什么,智慧的人知道自己不要什么。

  03、不要永远和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大多数人文主义者都推崇“忠于自己内心”价值观,比如韩寒系的《和喜欢的一切在一起》,以及所有你曾读过的类似观点。这套价值观在过去的时代里非常受用,且几乎所有人都获得了成功,要么是自己内心的成长和升华,要么是获得了世俗社会结构上的爬升。

  但设想一下,如果你总是只选择自己喜欢的事物,那代表一种舒适区,你很熟悉,选择起来不那么困难,自动屏蔽那些看起来困难的事物,你会越来越快乐。

  但这里潜藏着一份危险。

  我们离不开手机,离不开社交媒体。它们在不停地读取我们,适应我们的个人偏好,也改变我们的世界观和内在欲望。

  由于智能推荐系统的发展,我们在网上购物和浏览信息时更容易获得自己喜欢的东西。在社交网络上更容易遇见和自己意见相同的人,更容易组成自己的小圈子。你不喜欢什么,系统就不让你看到什么。

  乍一看,一切非常完美,生活都在按照你的意愿往前走。但这样会出现一个严重问题:你会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因为与你意见、爱好不同的人都被你屏蔽掉了。你会以为自己才是「多数派」,看不见更大的世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看不见更大的危险,因为众人的观点都和你相似。活在这儿,最好的结果是:成为井底之娃,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很快乐。

  所以,要考虑做"斜杠青年",试着接触那些虽然不喜欢但重要的领域,最好把它们变成自己喜欢的,最好学会用20%的时间了解一个领域80%的知识,最好什么都能懂一点。

  因为凭一技之长走天下的时代正在走向消亡。

  04、20年后不被替代

  20年后,人类现有的大部分工作会被机器人替代,新的工作将只局限在具有创造性的领域内,要想在20年后的世界继续生存下去,需要从现在开始做到3点:

  1、永远保持学习和扩充认知的状态。

  现在2017年,我们在学校里学的大部分知识,可能与我们20年后的世界毫不相关。在过去,大人们很了解世界,因为那时世界变化很慢,经验还具备主要价值。但现在,21 世纪的大人对于世界的理解都过时了。

  2、训练自己的应变能力和良好的情绪反应。

  现有的教育制度是19 世纪工业革命的产物,早就过时了,情绪的平衡和应变能力不是通过背诵和考试得来的。这两点在瞬息万变的处境中至关重要。

  3、对科技保持警惕。

  对大部分人来说,我们现在的时间都在被电子产品占据着,它们指挥着我们的欲望。但有一条最古老的建议,它比任何时候都更急切,那就是认识你自己,想清楚你到底要什么。我们现在真正的竞争对手不是我们的上司,而是谷歌,腾讯,阿里这些大公司,是拥有大数据的政府。它们通过数据读取你,如果你对自己的认识跑不过它们对你的认识,你只有被操纵的份。

  ↑(世界最聪明50家公司榜单)↑

  做人要学屈原,非班花不娶。读书要学钱钟书,非牛逼之书不读。

  这个世界变化很快,我们要及时跟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