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未来简史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未来简史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4-14 20:0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未来简史经典读后感10篇

  《未来简史》是一本由[以] 尤瓦尔·赫拉利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未来简史》读后感(一):人比猪高级……吗?

  《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

  人比猪高级吗?-谁说人比猪高级?-你倒是举例说明人比猪高级吖举不出来吧哈哈哈活得不如猪系列-唔,人好像比猪还是高级了那么一点点-敲黑板重点接下来好好说说这“一点点”!

  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改变世界——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信息数据)的第一视角,人类只是工具-与现世完全不同评价体系标准意义

  书中内容未必是预言,但松绑人类思想,给未来提供更多选项,而非使人视野变窄殚精竭虑或过分乐观

  ————分割线————

  契诃夫法则:在第一幕中出现的枪,在第三幕中必然会发射。

  算法:进行计算解决问题、做出决定的一套有条理的步骤,是计算时采用的方法控制人类的算法,是通过感觉情感和思想来运作的。

  人比猪高级吗?(p91)

  《未来简史》读后感(二):你是谁?

  在写完《人类简史》后,尤瓦尔又推出了这本《未来简史》。所以《未来简史》的思想,探讨的话题与《人类简史》是一脉相承的。

  初读《人类简史》时,觉得石破天惊惊为天人,所以对《未来简史》充满很高的期待。正因为有如此期待,实际上,《未来简史》虽然也很精彩,但也不会像《人类简史》那般让人拍案叫绝了。

  虽然这两本书都是“简史”,但是又都不是简单历史事件放映,而且也不会对历史事件进行剖析。作者其实想探讨的是终级话题,到底什么是“人”,未来的“人”到底是谁?正是因为要探讨这样的大话题,所以作者不断地把镜头拉远,并不断地打破“常识”和“立场”,这样才能把背后的关键抓住,把一些看起来不相关,甚至是矛盾现象建立关系。《未来简史》讨论的话题很多,有一些其实我们平时也或多或少思考了一些,但是作者把这些话题系统地梳理起来,并构建了自己逻辑,其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很强大的。

  然而读此书的一个副作用是,至少于我而言,我感到了人生的虚无,怀疑自己所相信的,为此郁闷了很长一段时间

  《未来简史》读后感(三):如何做到有理有据的预测未来?看这一本就懂了。

  【更多书评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漫徒者 】

  之前为大家推荐过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该书在2012年出版后受到全球瞩目,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5年后,这位青年怪才的新书《未来简史》再一次震撼了多国读者——当然也包括我在内。《未来简史》我对我而言有一点特殊,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在还未发行前就预订的一本书。书到手后没多久就是去年的农历新年,整个新年假期我沉浸在赫拉利为读者准备的这一份新年大餐里。

  现时隔近一整年,再次阅读本书并向大家推荐,也算是一种巧合。重读该书,少了一年前初读时的兴奋激动,多了一丝理智分析批判理解。希望可以带给大家一点有价值的信息。

  本书一共分三个部分。第一章是全书的引子。赫拉利认为在过去人类的三大议题是饥荒、瘟疫和战争,这些议题在现代社会已经被取代,这倒不是说饥荒、瘟疫和战争已经消失殆尽,而是说从人类整体来看,已不足威胁到人类社会、且并非需要全部人类去面对和解决。现在人类面临的新议题是长生不老幸福快乐和人类升级成神。为何是这三个议题?作者在书之后的三个部分进行了详细的论证。

  第一部分通过回顾人类几万年来的发展、尤其是对人类对于神性的理解进行了梳理。人类最终在万物中取得独特优势、成为全球生态变化唯一重要因素原因在于人类可以通过“想象秩序”形成大规模活动

  第二部分整理叙述了成为智人的人类在数千年间创造出了怎样光怪陆离的世界。赫拉利从探索人类成为智人后的意识形态的变化入手,讨论了科学宗教的关系以及人文主义的形成对人类社会各方面影响

  第三部分承接前两部分的思路对未来人类的发展走向做出了预测。在赫拉利看来,科学发现自由主义带来了很大的伤害——人类开始质疑自由意志和自我意识存在。这一伤害产生的直接结果就是新宗教的诞生,科技人文主义和数据主义。前者致力于让人类心智升级、改造人类期望;后者则十分看重数据的流动和其本身的巨大能量,最终的发展方向就是整个世界交给一个新的权力——算法。

  以上内容看似简单,但梳理出来并非易事,因为赫拉利并非直接开门见山的把结论写在每一部分的前面,之后再展开讨论叙述,而是先从意识形态的演化的角度将整个人类历史进行了阐述,其中的信息量较大。洋洋洒洒的三十万文字里,他既带我们看到了人类是如何驯化家畜的,也让我们了解到法老是如何号令百万民众的;既讲述了缅甸政府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对法定货币出尔反尔政策,也剖析了希特勒走上法西斯道路内心活动……这在我看来也是本书最突出特点之一:信息量大。由于信息太多,且大部分都是具体的历史事件,在阅读过程中很容易局限在作者当下讲述的历史中,而忽略了其讲述这段历史的用意。所以在阅读该书时需要时不时的跳出来看下“这一段的讨论是位于本书的哪个部分,为了支撑什么论点”。

  本书的第二大特点也是在第一大特点的基础上才得以实现的,那就是,在分析历史在讲到作者对于未来的预测并非直接下结论,而是通过俯瞰人类从过去到现在的发展脉络,通过梳理以上那些纷繁复杂的信息并分辨出对人类发展最具影响力的因素,进而勾勒出在这个因素的引导下人类未来的走向。这一点延续了他在《人类简史》中的闪光点:具有绝对高度的视角是他做研究的最独特之处。

  除去信息多、大格局的特点,本书的第三大突出特点是增添了许多与中国有关素材,比如在讲到人文主义革命时,提到了中国哲学里对阴阳关系的讨论;比如在阐述社会主义内核的时候,引用了毛主席一句话。我想这一明显的变化可能和他上一本著作在中国受到热捧有很大关系。而且中国的存在从古至今都在人类的发展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既然如此,多采摘一点中国的素材倒也合情合理

  除此之外,赫拉利的文风依旧严肃中不失幽默。在讲到人类的童年都有自我专注的特征时,作者幽默的说“就像孩子觉得父母是因为他才会吵架,一神论者也相信,波斯人和古巴比伦人是因为自己才会开打。”而且,类似于倭黑猩猩发泄压力方式是辣眼睛混乱行为这种事,也是本书中众多新奇的素材之一。

  《未来简史》这本书可以带给我们很多启发,它可以让读者重新审视自己之前的一些固有观念(比如对堕胎的态度,比如对中世纪的评价),可以帮助读者跳脱固有的思考模式(比如西方国家民众都有的、看似理所应当的“房前一定要有一块草坪”无非是过去贵族为了体现自己有财力的一种手段),可以让读者了解到,自己的三观是如何被塑造的(对于同性恋的接纳并非是因为你本人足够开明,而是源于现代人文主义的发展),还可以让读者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习以为常之事(资本主义能够赢得冷战并非民主战胜专制,仅仅是因为在这个科技加速改变的时期,分散式数据处理效果比集中式数据处理更好)。

  当然,比起上一本《人类简史》获得的盛大的赞誉,本书多了一些质疑的声音。为了不受其他评论者的影响,我在看过本书后先列出自己认为本书有待改进之处,然后与其他评论者、读者的看法进行对比,发现指向基本一致,书中过度夸大了所讨论事物的意义、过度解读案例内涵、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很多思想与内容同《人类简史》重复。不过,在我看来这些不足之处瑕不掩瑜。梁漱溟先生曾说过,看书应当首先去学习其中的精华部分以提升自己,而非本着去挑刺、去批判的目的,如此学习,人永远不会进步。

  最后,需要强调赫拉利在本书最开始就阐明的立场:

  历史研究的目的是意识到一种可能性,使我们能看向不同方向,从而让自己从过去中释放出来。本书是一种预测,而非人类社会的目标,一旦人类接近这些目标,所造成的动荡可能就会使我们偏离最初的目标。因此本书描写的只是“过去的”未来。

  在《未来简史》出版一年后推荐给大家,又一次临近农历新年,希望我们可以学习作者的思维方式,站在一个高度,通过理智的思考回顾自己的过去,定下一个未来的目标,在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不断调整,最终成为越来越强大的自己。

  《未来简史》读后感(四):虚无和意义的辩论——读《未来简史》

  以色列这个神人历史学家写的这本《未来简史》大概算做我读过的最好的书之一。读完之后一阵惊叹,但也一阵虚无。我带着这本书陪我打发从纽约往返的飞机上的无聊时光,读完之后却觉得这书才是最精彩的部分,旅行却变得有些失色了。

  霍金作为伟大物理学家,跳出了牛顿经典物理定律升华量子力学,探讨了相对论的哲学意义后,对上帝发出了终极挑战。如果现实只是眼睛折射出的一个投影,那么真实该是什么,意义又如何理解。于是霍金在2011年写了一本神书《大设计》,“生活在这一广阔的,时而亲切时而残酷的世界中,人们仰望浩瀚的星空,不断地提出一长串问题:我们怎么理解我们处于其中的世界呢?宇宙如何运行?什么是实在本性?所有这一切从何而来?宇宙需要一个造物主吗?按照传统,这些是哲学要回答的问题,但哲学死了。哲学跟不上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现代发展的步伐。”霍金在2008年伦敦残奥会上,用机器转换系统发出的一字一顿的语言,说出了人类的眼光之于宇宙所能企及的最远的距离

  当上帝被挑战之后,心灵开始靠近“存在主义”。哲学家加谬用一个叫做《西西弗斯》的神话故事诠释了一个没有上帝的以内心世界为唯一中心的“荒诞”的世界。“荒诞“这个词成为存在的意义。万能的宙斯为了惩罚西西弗斯,判处他把一块巨石推上上顶,永无休止。上帝认为这种永无休止的永远重复的苦痛劳动是最没有意义的和最严重的惩罚。但西西弗斯挑战了上帝。西西弗斯完全可以在推动巨石的过程中哼着小曲,感受微风欣赏大自然四季更替,而这才是活着的意义,这就是存在的意义。因此尼采说:“上帝已死,我是太阳”。

  在存在主义的感受中,荒诞是一种意义,存在便是全部。于是聆听贝多芬和莫扎特,看伊斯坦布尔的深蓝色和圣托里尼的白屋顶,读村上春树《且听风吟》里的爱和纠结,都是意义。

  但我合上以色列这个历史学家写的《未来简史》后,开始觉得失落。“相对论”挑战了时间,“科技和网络”挑战了人类个体的意义,“生物科技”则挑战了人类存在的必要性。当世界开始以数据和算法的形式存在,人类的存在变的没有必要,生命意义的讨论更加变的多余

  不过作者尤瓦尔教授并不是在作出否定的诠释。

  人类在第二个一千年以前,都被三个问题所困扰饥饿、战争和瘟疫”。当然现代社会的某些地方仍然被这三个问题所困扰,但这已经不是人类社会的主要问题。在那时充满残酷和痛苦的世界上,人类需要神的保护。今世受苦,未来超脱。人类在神的庇护下,做神的子民,今世的苦难变的具有重大意义,我们积德修福,为了更为高远的幸福和意义。在此基础上,所有的哲学都旨在讨论,在这个短暂且苦难的生命中,什么才是真实,什么才是意义。

  后来世界变了。人类克服了饥饿、战争和瘟疫,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为世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物质。人类没有必要再思考“每天都吃不饱怎么能活得有意义的问题”。我们大部分人每天都能吃饱。古代哲学的前提不存在了。人类再次陷入迷茫。在物质不断提升的现代社会,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作为个体的意义越来越小。进化论真正意义上成为社会前行的另一个前提。在进化论的世界中,个体并非一个完整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的身体我们的思想都是祖先们克服了饥饿寒冷战争而遗传给我们的。灵魂并不存在,因为灵魂没法通过进化而来。但这时带来了一个人类社会无法接受的问题:如果没有灵魂,那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我的感受来自何方?宗教痛恨进化论,大主教烧死了哥白尼。在人类对于存在的意义一片茫然时,自由人文主义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自由人文主义将心灵的感受视为最神圣。人能够感受到内心的声音,我们应该“真实”的活着,这种真实便是意义。这是当今大部分人信赖的宗教。我们选择喜欢衣服样式,选择和我最搭的口红颜色,选择最符合我气质的手袋。民主、法律经济规则,统统以此为基础。人民喜欢的政党应该执政、消费者喜欢的公司的股价应该上涨。

  看似一切都运行的很好。但出现了生物科技、数据和算法。当今的生物科技把人的感情和心智理解为一种生化电的生物算法。认为人的心智有两种模式:“体验自我”和“叙事自我”。“体验自我”负责感受和体会,叙事自我负责作出决策。这两个自我从脑功能的分布来看是独立且分裂的。于是出现了一个更为虚无的真实:“自我也像国家、神和金钱一样,都只是虚构的故事。每个人都有一个复杂的系统,会丢下我们大部分的体验,只精挑细选留下几样,再与我们看过的电影、读过的小说、听过的演讲、做过的白日梦全部都混在一起,编织出一个看似一致连贯的故事,告诉我们自己是谁、来自哪里、要去哪里。正是这个故事,告

  《未来简史》读后感(五):读完书对人类未来走向的思考

  这是一个很脱离“现在”的问题。毕竟从现在看,说人类消失或者数量锐减,是一个很荒唐的话题。但是这本书和作者的观点和思维,让我对于这样一个问题有一个很直观的思考。

  人类在充满人工智能的时代是否还有存在的意义?这个问题的答案充满着无限的可能性。我个人认为人工智能终究是人类的工具,替代人类做工尚可,完全替代就不大可能。书中作者提到了很多计算机在智能上远超人类的实验和生活现象,计算机除了运算科学数据,甚至能按照巴赫的风格编曲并且超越了巴赫本人,甚至比人更了解自己的需求等等。计算机在人文 科学 艺术貌似都即将超越人类。但是,计算机的创造就是为了解放升级人类的生产方式。

  你可能会问,计算机在所有已知领域都能超越人类的工作能力,人类就算存在那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人类和计算机最大的不同就是作者所说的意识,计算机代表了高智能但是没有意识,他们不存在想象力,这就表明他们必须依靠大的数据积累来处理小的事情。计算机在处理完全未知的事物是无从下手的,但是人类不一样人类是举一反三的思维模式,面对完全未知的事物我们可以想象。人类在没有完全搞懂植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农业,在没有搞懂热力学和流体力学的时候就创造了蒸汽机,在我们没有搞懂资本市场运作规律就创造了自由市场经济,在我们没有搞懂网络数据就创造了互联网。甚至可以说人类所有的知识和技能大部分最开始都是想象出来的。这就是意识的强大。

  在人类面对的越来越的未知,人类就越来越需要去寻找工具去解决自己过去的问题,在从过去的问题中解放出来后才能更好的向未知发起挑战。

  《未来简史》读后感(六):《未来简史》读书笔记—历史?知识?现实?

  “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

  就没有用处。

  但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

  本身就立刻失去了意义。”

  我们拥有越多的数据,对历史了解越深入,历史的轨迹就改变得越快,我们的知识也过时得越快。

  我们每个人都出生在某个特定的历史现实中,受特定的规范和价值观制约着,也由独特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来管理。我们都会觉得自己所处的现实是理所当然的,认为这一切纯属自然,不可避免,无法改变。但我们忘了世界是由一连串的意外事件所创造的,历史不仅塑造了我们的科技,政治和社会,也塑造了我们的思想,恐惧和梦想。“过去”从祖先的坟墓里伸出冰冷的手,掐住我们的后颈皮,让我们只能看向某个未来的方向。我们从出生那一刻就能感受到这股力量。于是以为这就是自然,是我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就很少试着挣脱并想象自己的未来还有其他可能性。

  研究历史,就是为了挣脱过去的桎梏,让我们能看向不同的方向,并开始注意到人无法想象或者过去不希望我们想象到的可能性。观察让我们走到现在的一连串意外事件,就能了解大多数人的每个念头和梦想是如何变成现实的,然后我们就能开始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并编制出不同的梦想。

  研究历史并不能告诉我们现在应该如何选择。但至少能给我们现在提供更多的选项去到达不同的未来。

  《未来简史》读后感(七):智力较量

  我刚开始读的时候,感觉赫拉里这个人真聪明,因为他总能提出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是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而且每个问题又很有必要,让我觉得,嗯,就是该这么思考才对呀。

  中间的部分,我就由于自我功力不够,看不懂很多相对专业的主术语了。特别是作者深厚的历史功底,希腊,罗马,埃及,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朝鲜等等等等,典故,事实随手捏来,后来又由于作者的逻辑性强而更上了。

  不过,期间由于一些事宜断了几次。但真是觉得重塑三观了。作者就这么轻而易举的让我颠覆了原来的思考。我找不出任何更有逻辑行的观点来抵制他,和他对抗,我输的一败涂地,但又心甘情愿。

  而且对于最后的问题,我也自觉自己的想象力不足,难以回答。

  我有点担心的是:

  我这样随意被人颠覆思考,将这类视角纳入自己思考体系中是否有些另类或与常人不合时宜。但,这又好像是不可逆的事情,如时间一样。真是既战战兢兢,又兴奋刺激。

  有些书很厉害,不推荐那些知之甚少的人看。其一可能会因为信息多而看不进去,自动放弃,其二即便看进去,却只能顺从作者思想,因为还没和作者开战,可能自己就束手就擒了。真的很被动。。

  《未来简史》读后感(八):Are we killing what makes us?

  在读完《人类简史》之后如饥似渴地等到了这本《未来简史》,却因为重入象牙塔学习读书压力倍增之故,使这本书的阅读延宕了半年有余。全书分序章及三大正文部分,而直到正文第三部分才驶入“未来”这一与书名相呼应的范畴,此前的内容或为《人类简史》的延续、补缺与进一步探讨。

  全书的趣味性在第三部分渐入佳境,但是尤瓦尔提出的看似耸人听闻的言论绝非只为满足猎奇心理,无论是对之前章节、《人类简史》、抑或其它历史学读本的参详都将让我们用更突破限制的方式去思考和反刍。

  【序章】

  回故人类历史,不同国家或民族之间即使存在地域、语言、文化的巨大差异,但追寻的核心目标却可谓如出一辙,并不断强化。这样的目标解释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路径,也成为预测未来的基准——

  1.生命的延续乃至永生;

  从穷凶极恶的远古时代开始,人类一直祈盼着拥有对抗病瘟、延绵寿康的力量。这一朴素的愿望推动着人类不断扩展改造自然的力量和科技发展的边界,但历经千万年,死亡却依旧是难解的议题。也正是对死亡这一终极神秘话题无法尽然全知的敬畏,为宗教的虔诚、艺术的创造、政治的投入提供了土壤,让“虚构的故事”有了被广泛信奉的环境。

  可如果有一天,死亡一如“蔽体果腹”一般也成了唾手可控的变量,摇摇欲坠的“虚构的故事”该如何编造出更升华的目标籍由人类寄托追寻?

  2.永恒的幸福快乐;

  在《人类简史》中,我曾质疑作者对主观感受和生化机制的辨析不够明确,毕竟生化机制下各种物质的分泌是受外在感受刺激的。

  而在本书中,关于“生化机制和主观情绪究竟是蛋生鸡还是鸡生蛋的关系?”这一疑惑依旧没有得到解答:正如熟悉尤瓦尔理论的读者所知,对事物价值的认知绝大多数也来自于编织,那么能否通过教化手段向人们灌输此类编织出的事物价值认知观,从而让人们形成进行对应生化机制调节的条件反射,正如巴甫洛夫的狗一般?相应地,如果缺乏对某项事物的价值判断,生化机制又依据什么来进行反应从而让人们感受到多巴胺分泌的快感?

  此外,人体具有永不餍足的适应性,某一剂量的激素分泌迟早不再足以让人感受到快乐,于是需要更大的剂量,如保持续刺激?如果不断感受到愉悦?在这个角度上,幸福快乐似乎又回归到了对目标1的探索,并且成为了更加复杂的课题。但也许正是这种复杂性得以成为智人免遭灭绝的避风港。

  3.创造与毁灭的力量。

  奇妙的造物在与有些理论放之四海而皆准,比如能量守恒、比如万有引力。这些理论从何而来?而智人升级为智神的过程是否是对这些理论的背弃或再造?正如知识悖论: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一旦改变行为就失去了意义。

  【第一部分:智人征服世界】

  农业革命促成了有神论宗教,科技革命催生了人文主义宗教,最终以智人取代神灵征服了世界。纵观这一系列人类发展轨迹,尤瓦尔提出了一个骇人听闻的设想,将成为AI最终取代智人的“道德”基础:人类沾沾自喜所特有的情感或精神也不过是生物算法借以运作的表现形式,其目的在于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稳定的质量控制。

  按照这一主张,所谓意识、情感不过是神经网络信号传导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副产品,其被人类感知的原因或许在于人类可以用语言来思考过去经验和未来的行动。这么看来,出于进化效率考虑,其存在于神经网络→生理反应这个逻辑链中部完全是多此一举。但是最后通牒博弈等经典实验却认为智人行事并不仅仅是依照冷冰冰的数学逻辑,而是根据有温度的社交逻辑。——如此多的相互矛盾,吊诡的迷团啊。

  为此,尤瓦尔给予了一定解释:意识与情感存在的意义是为信奉附和“编织的秩序”提供载体,供其传播,从而让大规模的人类合作成为可能,而在合作沟通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互为主体的现实,人类以不断自我循环的方式持续增强彼此的信念,最终形成认定“人生具有价值”的意义之网。研读历史的意义便在于了解这张网,了解其要素、结构、以及编织和解体的方法,从而做出推导、判断,这种“意义之网”似乎也成了一种算法——利用心灵来发挥作用的算法。

  这一解释当然不够有说服,它揭示了生命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分歧,并且质疑了尤瓦尔提出的 “人类终被AI取代”的设想,因为AI不具备搭建互为主体的现实的意识与情感。

  同时,对于这一解释,我又生发出了我自己的忧虑,当有一天,“包容多元价值观”得以成为人人践行的准则,编织和虚构再也难以形成统一性,是否意味着“意义之网”会分崩离析,人们全部陷入茫乱与混沌?还是意味着各种“意义之网”均被尊重,人类进入大同?

  【第二部分:智人为世界赋予了意义】

  人类要生存,便需要阳光、雨露、粮食,这是真实;同样是人类,创造了文字和货币,突破了大脑的数据处理极限,让零散的个体组成网络,以算法的方式组织社会运营,这却又是一种虚构。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微妙平衡决定了人类合作网络的力量:大部分的力量在与能够将虚构的信仰建立在一个让人顺从的现实之上。这也便是为何带着现下所谓先进的观念与科技穿越,却未必能够见容于当世。而有些明显的不应该或者落后的制度却得不到上层阶级的禁令或革新,并非因其无知愚昧,而是破旧立新需要更高的摒弃自身利益的视野和勇气。

  编织与虚构在让人类更便于合作的同时也决定了人类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而如何评估这一合作网络的好坏,关键还是在于观点和标准。我对历史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曾经认为好的史观便是足够客观真实地反映史实,而尤瓦尔的观念也让我意识到历史绝非单一叙事,选择某种立场和视角也便等同于让其它立场噤声。我们往往习惯于从由来已久的民族、国家等概念去解读和评价历史,但也许真正宏大的史观是从真实实体的视角来看待。

  编织与虚构本来只该是促进人类合作的工具,可最后反倒是我们被其驯化。对大众而言,不断进步的科技反倒成为了我们利用其不断重塑符合心中幻想的工具,虚构与现实的界限日资模糊。而阴谋论一些来说,这又何尝不是上层阶层进行稳定统治打造“美丽新世界”社会秩序的手段?只要为人类的法律、规范和价值观赋予了合法性,科技又何尝不是另一形式的宗教?当然有压迫便又反抗,但质疑世俗惯例和契约的“反乌托邦”灵性之旅却往往因为缺乏实实在在的目标或建立新型社会结构的答案而往往以悲剧收场,或者说即使其推倒了某些荒谬的宗教制度,但因为尝到利益的甜头而蜕变成新的宗教制度。

  尤瓦尔提及回归历史现实时可以发现成功的虚构往往是伦理判断和事实声明的结合。我不禁 在想正是我们所处时代编织和虚构出了一系列影响我们情绪及行为的价值观,而情绪说到底是某种激素水平波动的外在体现,如果从根源上意识到这种价值观的本质,能否打破价值观-激素波动-情绪的传导链条?还是说价值观(环境)已经影响了生物机制,写入了遗传基因?说到底,还是回归了前面提到的“生化机制和主观情绪究竟是蛋生鸡还是鸡生蛋的关系?”的疑惑。

  【第三部分:智人失去控制权】

  一旦参透意识的本质也不过是生物算法,一旦从生物科学层面坐实所谓“自我”也只是虚构的故事,智人的优越性和特殊性便荡然无存,而其被计算机轻易突破的生理极限也将在AI兵临城下时顷刻轰塌。我也曾支持“常规性工作者将被AI取代,文化艺术才是人类归宿”的观点,而音乐学教授David Cope的EMI和Annie程序无疑给了其重重一记耳光。

  以科技人文主义和数据主义为代表的科技宗教将代表着未来社会秩序的潜在发展方向。保守的科技人文主义还相信对意识空间的拓荒将带来对智人的改造,使其更具实用性。但其主张也正陷入两难悖论:人类用意识开发着能控制和重新设计意识的科技。同时这种改造也将催使人类摒弃一些不够实用的特性,比如包容、怀疑、感受……而建立在这些特性基础上的 “意义之网”岂不是摇摇欲坠?智人的存在还有何价值?

  更加激进的数据主义秉持着“人类历史就是数据处理的过程”:第一阶段是智人的繁衍和扩散,以空间上的连接为代价增加人类处理器的数量及种类;第二阶段通过农业革命使人类处理器的数量急剧上升,形成密集的地方网络;第三阶段伴随着文字、货币的发明形成城市和王国,政治和商业的连接更加紧密;第四阶段的科技革命则使信息在全球网络越发自由地流动,在这一阶段民主和自由市场之所以能够胜出主导世界,无外乎其改善了全球数据处理系统。

  正如第二部分探讨过的,要为人类的法律、规范和价值观赋予合法性,数据主义就得从科学理论成长为判别是非的宗教,信息自由将成为至善,人类个体将沦为巨大系统里的微小芯片,其价值在于能够将自己的体验转化为自由流动的数据提供给这个巨大的系统。相信看到此处,绝大部分读者都不由心头一惊,因为这个描述像极了我们正在生活的世界,我们忙不迭地将自己的所见所想分享在网络上,可殊知有一天我们是否会成为电影Cube中建造大魔方的工程师,兢兢业业地完成自己的部分却并不知道巨大迷宫的完整模样,最终被反投回魔方难以逃出生天?今天的我们为万物互联网乐此不疲地添砖加瓦,而未来我们也有可能从设计者降维成芯片、再降维成数据,最终在溶解分散。

  科技滚滚前进的脚步已无法阻挡,因为阻碍科技进步可能和“为了创造更多工作机会弃用挖土机改用铁锹”一样愚昧,但是精通于决策过程的数据主义对生命和意义的理解却极为偏狭,这大概也是人类逃离上述宿命的机会,讴歌爱讴歌生而为人的价值,都正是人文主义的反攻。而生化机制和主观情绪的关系也还没有完全站在数据主义那一边。

  正如尤瓦尔所言,书中的情境不是预言只是可能,要说人类末日论已成定局还为时太早,但跳脱当今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去思考而行动也许正是智人自救的良方。

  《未来简史》读后感(九):未来从来不可怕,可怕的是残酷的现在。

  希望人们不要看这本书。拿起都不要拿起它。它会颠覆你对世界的认识,动摇你生而为人的根基。曾经我们自嘲人类虽然进化了,但本质上就是动物。而当真的把人类扒开,告诉你并未有多么不同之后。我们又该如何自处?我们不断的进化,不断的增强自己的能力,我们而今就是万物的主宰,终有一天会进化成这个世界的神。而在未曾感受到神性的现在,就连你的人性都抹杀了,你又该有什么样的反应?这本书可怕的并不是告诉你终将被淘汰的结局。那个结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残酷的真相。我终于明白人们为什么总是会逃避真相。因为真相让人无法接受。

  从前我总是用一句话劝慰自己“这个世界是在不断变好的,只是慢了点而已”而现在我却希望它真的慢下来。

  但世间的事情就是如此。如果我不知道,它们就不存在了么?如果我不愿意看到,它们就不会发生了么?我不会说出书里那些残酷的真相。冰冷的让人绝望。可怕的从来不是终有一天我会死去。可怕的是我究竟是谁?

  时间是个伟大的东西,它让因果在它身上前行。人类追求无穷的力量本没有错,力量的增强的确让我们生活的更好。至少人类这么认为。

  虽然结局已定,但是在进化这条路上我们还能继续前行。去了解的更多,经历的更多,变的更强大,是我们现在必然要做的。我们不能抗拒它,它是我们必然要走的路。

  赌局已定,我们只能尽力出牌。谁知道未来究竟是什么样子,谁又真的说的好呢?重要的是我们现在在做什么。

  有许多现实的问题。比如:现在我饿了,我该去吃点什么?

  《未来简史》读后感(十):只能说是震撼,还有别的说法吗?

  看完书之后,会有一种新的视角去思考生活。全书透露的概念是算法。算法掌握了生活,算法也即将掌握生命。

  书中所讨论的内容,我是相信的。目前看来,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充满着算法。购物应用会推荐喜欢的物品,听歌软件会推荐喜欢的歌曲,视频应用会推荐喜欢的影视作品。所有的日常行为转化为网络空间里的一次次运算,构建出每个人的行为喜好。

  未来,物联网会不会真的实现?谁也不知道。物联网实现了之后,对我们是好事还是坏事?同样,谁也不清楚。然而,读过本书后,我所能知道的是,我们越来越离不开算法。

  生活中的信息流太多、太复杂,以至于我们无法去处理这些信息,只能去依靠计算机。未来,可能我们真的不知道自己已经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或者说,我们求助于计算机会更快更精准的知道我们的喜好厌恶,那何必去听从内心的声音呢?

  依据本书的理论,内心的声音也是一种算法,的确,我们所有的行为产生于我们大脑的电子碰撞,而电子碰撞是不是就是我们内心声音的来源?那么,我们尊重且引以为傲的人类独立意识,是不是仅仅是大脑电子碰撞的副产品而已,而大脑的电子碰撞所产生的算法,导致了我们所有的行为,而这些产生行为的算法,会不会被我们研究出的更高级算法所取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