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猫城记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猫城记的读后感10篇

2018-04-14 20:4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猫城记的读后感10篇

  《猫城记》是一本由老舍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猫城记》读后感(一):良心是大于生命的——戳中泪点

  本书十万字,却看得内心百感交集。一本如此简短小说却能使人读完后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思现状,让我难受伤心激动震撼。这是现在那些几百万字的网文小说难以实现的。

  读完本书,我感觉书中所举,许多例子都有现在正在发生影子,猫人尚“迷叶”和“国魂”而现在的人也有“毒品”和“金钱至上”、不提什么妓女、妻妾、新旧派的激荡和变革……回过头想想人类历史似乎就是不断重蹈覆辙循环往复的在前进,“换汤不换药”,只是问题显著和问题隐晦一些。

  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最清醒的猫”大鹰如何为国慷慨赴死,一位“最敷衍的青年”小蝎如何尽力救国,最后无奈求死。时代黑暗可怕,可怕的是麻木不仁,最可怕的是:孤独

  读书时我也迷茫,设若我也进入这个猫人的国,我该怎么做,仿效小蝎和大鹰,或许我还没他们做的好。估计最好的结局不是举枪自尽就是“近墨者黑”。黑暗的时代尤其同化他人。所有人都或被迫的、或顺从的被同化成“那个”样子。老的一代腐烂,带着新的一代一起沉沦……

  要活在清醒中是多么困难更何况还要想方设法救国。一个国的人来打,只有两个人想着救国剩下的都在抢着投降……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

  然而从1840年起甚至更早的时间到20世纪30年代这一百多年里,中国人都在这么活着。为钱、为女人、为鸦片、为了自己。曾今看过一段报道,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外国人给中国人一点钱,我们就背着他们过河来打自己国家军队。他们是获得了点钱,殊不知他们在城里的亲人都被那群牲口糟蹋干净了……

  生活在当今的我们无法想象那个年代人民的愚昧,却深刻意识到哪怕是“最古的国”、有“最多的宝贝”和“最富饶的土地”只要我们不努力自由人代替我们成为国的、宝贝的、土地的主人

  最后我想说本书最令我感触颇多的:“良心是大于生命的,再见,地球先生。”

  读到此句泪水涌出……良心是大于生命的,就这句话,能使多少青年受益啊!

  《猫城记》读后感(二):活在猫城

  自相残杀本事,一天比一天大。 猫人所谓自由者是欺辱别人,不合作,捣乱……男男授受不亲即由此而来,一个自由人不许别人接触他的,彼此见面不握手或互吻,而是把头向后扭一扭表示敬意。 最可悲的不是执迷不悟,而是什么都清楚,但依然愿意被困在牢笼里。 小蝎自己知道他比别的猫人优越,因而他不肯伸一伸手去拉扯他们一把——恐怕弄脏了他的手!他似乎觉得他生在猫国是件大不幸的事,他是荆棘中唯一的一朵玫瑰。 当新教育初一来到的时候人们为什么要它?是因为大家想多发一点财,而不是想叫子弟明白一点事,是想多造出点新的好用东西,不是想叫人们多知道一些真理。这个态度已使教育失去养成良好人格启发研究精神的主旨的一部分。 本来无需穿裤子,而一定要穿,因为看见别人穿着,然后,不自己按着腿的尺寸去裁缝,而只去买条旧裤子。 人家革命是为施行一种新主张,新计划;我们革命只是为哄,因为根本没有知识;因为没有知识,所以必须由对事改为对人;因为是对人,所以大家都忘了作革命事业应有的高尚人格,而只是大家彼此攻击和施用最卑劣的手段

  《猫城记》读后感(三):乘着还年轻,寻找信仰

  《猫城记》,初翻时,觉得是欣喜的,以为会是有趣的读物,可惜此有趣非我以为的有趣~原来是一部如此写实而讽刺作品!

  1932年,老舍先生已经“遨游”太空了~刚开始是不理解的,隐隐觉得,“我”似乎太敏感了,更直白点说,是觉得“我”有些太喜欢管别人的事儿了~但是越读就越在反省:是不是我自己太没有信仰,太冷漠,那些看着觉得不管也行的事儿,不也是一种糊涂,一种麻木……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在现在的社会中,我大多处于一种极浮浅的状态,自我反省,我与猫城中的新派政客,学者是不是有些神似,上学时想考好大学,是为了有好工作,有好工作只为了好生活,很多时候我们只考虑自己,考虑自身,做的一切为的都是追求经济利益,所以越来越空虚……可越来越发现,做得越来越不好,自己很可能成为曾经自己最讨厌的人……这是不是也是一种“轮环”现象……为什么不是去坚持自我,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在周围环境中麻木、妥协,至死,那与没活过,有什么区别……时刻要警醒……

  读书为的是什么?最重要的人教过我:要带着脑子去读!感谢老舍先生,这本书有些景象警醒着我,希望每个人都能从中得到些什么~

  最后,以本书的一段话做结:悲观者是有可取地方的:他至少要思考一下才会悲观,他的思想也许很不健全,他的心气也许很懦弱,但他知道用他的脑子。

  愿我自己早日寻找到自己的信仰!早日摆脱悲观者的影子!多点勇敢乐观行动力!

  《猫城记》读后感(四):猫城记之我见

  整部作品通篇可见老舍先生所擅长的幽默笔调。三十年代的文学特点丝毫掩盖不住老舍的大家手笔。犀利的讽刺多年后犹触及疯狂统治者的不堪处。敏锐的预见力在如今看来不知是老舍先生的福或祸。

  只是,这部作品的讽刺性又往往浮于现实表面,在艺术加工过程出现不足,使得作品在讽刺这一题旨的维度下已缺乏往更深处探索可行性。而且,大段大段的心理语言描写,直白的交代出作品的原旨和内核,也同时在透支着作品作为一部小说的文体特征,也相应的必然使作品的精彩程度大遭损益。出色文笔超人想象力不足以全然弥补叙事上的干乏,刻意的讽刺虽然可见先生一片为国为民的赤心,可也确实不足以使作品具有更深远意义

  六十年代适值世界文学的全盛时期,若老舍可凭这样一部作品即获得诺奖,我是不信的。

  若以此书为切入点回首上个世纪,我们会明白,太阳依然高高在上,依然光鲜明亮,只是,草掩忠骨、万马齐喑的时代还远未过去。

  《猫城记》读后感(五):等不到的《狗城记》

  1932

  对于大多数不那么熟记历史的人来说,1932年大概是动荡的一年。说大概,因为可能没办法说出那一年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情,可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没过多久,1933年初日军攻入热河。整个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都在战火纷飞中度过,没可能1932年反而是平静的一年。

  事实上,1932年发生的事情不少,仅就国内的局势来看:

  年初的时候日军攻占锦州,标志着东三省的全部沦陷;

  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直接导致《淞沪停战协定》的签署,结果是上海被规定为非武装区,中国不得在上海至苏州、昆山一带地区驻军;

  日本策划建立“伪满洲国”也是在这一年,这年3月9日,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重登”皇位;

  5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出《反对国民党出卖淞沪协定通电》,紧接而来的6月,中共还要忙着布置第四次反围剿的诸多事宜

  也是在这一年,“建军节”正式出现,直到今日仍在庆祝。

  以上的只是这一年发生的部分大事,选出这些,是因为我觉得它们和老舍在1932年发表的讽刺小说《猫城记》有对照关系

  火星上的猫国 猫国里的猫人

  1932年,“人民艺术家”老舍发表小说《猫城记》。当然,那个时候,还并没有出现“人民艺术家”的称号,甚至“人民”的意义恐怕还不那么明晰。可是从这部作品里,仍可以看到一个有良知的,为了人民伤痛作家,那如同黑暗中的星光一样品格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老舍因为《骆驼祥子》(1936)、《四世同堂》(1944-1948)、《茶馆》(1956)而著名事实上这部《猫城记》比他的这些代表作完成得都要早。也与代表作们不同,《猫城记》是一部充满幻想元素的小说,讲“我”和友人驾驶飞机来到火星,却因为飞机失事,朋友身故,而“我”遇到了一群猫人,来到猫国,有了许多体会经历故事。隐藏在猫国背后的,是当时的中国。这隐藏得并不高明和隐晦,毕竟外甥(1932年,老舍33岁,想必外甥也不大,还因为只用十斤苹果就堵住了他的问话)都能看懂背后要表达意思。老舍在自序里说:《猫城记》是个恶梦。恶梦好歹会醒,可身在当时社会的人们,有这切肤之痛,还要保持希望,一定十分辛苦。“二姐嫌它太悲观,我告诉她,猫人是猫人,与我们不相干”,这话是安慰二姐,还是催眠自己?猫人猫人,说到底还是人,猫只是托词罢了。

  有一些文章说老舍在1932年就预言了南京大屠杀,因为在故事的最后,矮子猫人们把猫国的猫人们屠杀得差不多了(矮子猫人,以及其他的一些描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日军)。先不说若老舍真的有预言能力,在那个年代预言这么可怕的事情可能会被无知恐惧老百姓投石砸死,只说这些文章都忽视了在这个亡国灭种的悲剧里,是猫人自己失却了人格,哪怕最后两个猫国人,都是互相撕咬至死,最终才有令“我”扼腕的后果

  在猫国里不断想念快乐幸福中国的“我”与猫国的悲观的猫人小蝎,我想都是老舍本人。他为自己构造了这个与当时的中国无比相似的猫国,却说自己来自地球上的光明的中国,仿佛是在文学作品里把自己没有的东西补全,但又不忍心放弃自己,所以“我”是老舍,小蝎也是老舍,“我”表达着对在黑暗中挣扎着的中国,不思进取国民的痛惜;小蝎表达着在黑暗中的中国的老舍那悲观的情绪

  他不怪国弱,不怪列强,他只是怒国民不争,他不相信如果所有人都反抗,如果国民懂得合作,还会失败。就算失败,也是有尊严的失败,脊梁不会弯折。可是他看到了为了占便宜、为了个人利益不惜踩踏别人尊严的人,看到那些邯郸学步的教育,他不想悲观,可是现实容不得他不悲观!

  国民失了人格,国便慢慢失了国格。没有人愿与没国格的国合作的。我们承认别国有对猫国不讲理的地方,但是,谁肯因为替没有国格的国说话而伤了同等国家的和气呢?火星上还有许多贫弱国家,他们并不因为贫弱而失去国际地位。国弱是有许多原因的,天灾,地势都足以使国家贫弱;但是,没有人格是由人们自己造成的,因此而衰弱是惹不起别人的同情的。

  他借别国的猫人的口,说出上面的话。如果说狂人看到的满纸都是“吃人”二字,那么在这本《猫城记》里,我看到的全是“屈服”二字:对外国人屈服、对迷叶屈服、对不公屈服,对所谓的现实屈服,对懦弱屈服……

  那两万年历史最古的猫国,可不就是当时的中国,大家做着天朝上国的梦,吸食着鸦片;那些学者喊着应该多娶几个老婆,如同“一个大星总要带着几个小星”,多熟悉!这不就是辜鸿铭说的“一个茶壶可配四个茶碗”;喊着要革命啊革命,到头来是革了谁的命,反而把哄(党派)的头领举上了皇位;外国人入侵了,皇帝和大臣先跑,还下了法令说老百姓不准跑;文物书籍,一切只要还有点价值的,都换了钱,而这钱却叫“国魂”;为了民族大义甘愿赴死的义士,死了以后不过成了来往人的谈资:呀,那个大坏蛋抓住啦!为了什么而死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又有热闹看啦!

  读的过程中,我时常觉得,长歌当哭。有些话是不能直白地写出来的,动摇民心。可是这样讽刺地写,恐怕许多人真的就当笑话看。但又或许不点破,老舍才能躲在猫国的故事里尽情宣泄自己的情感,可是情到深处,仍不免露出马脚,只看他好几次不再说“猫人”而说“人类”,以及最后“我”无处可去,还要回猫城,因为那里是“我”的家。

  经典,因其引人反复思考

  书中有一句话总是让我不住地想:

  在亡国的时候才理会到一个“人”与一个“国民”相互的关系是多么重大

  “人”和“国民”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后来我倾向于老舍认为在亡国的时候,国将不国,人将不人,国家没了,拿什么来定义自己是什么人。可是我或许不能完全赞同这句话,一个人未必要是一个国民,因为国民的要求简单成为一个人要更多。有哪个国民真的希望自己的国家灭亡呢?设若真的灭亡了,那么便陪它一起死了罢!可是对有些人来说,国亡了还是要努力生存,或许苟且偷生,或许……

  等不到的《狗城记》

  我也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要叫《猫城记》,为什么要以猫人来类比。真要说起来,老舍是非常喜欢猫的,据说其一生中养过许多猫,也写过一篇如今我们大家依然耳熟能详的《猫》。

  重读《猫》后发现: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可是,赶到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及至它听到点老鼠的响动啊,它又多么尽职,闭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拉倒!

  或许,猫人的个性就是无忧无虑,但可惜在不应该的时候,期盼他们能够尽职尽责吧。

  活到和平年代的老舍是否满足呢?那自序里的“梦中倘有所见,也许还能写本‘’狗城记’”,恐怕是等不到了吧,只希望他从未回忆起这句话。

  《猫城记》读后感(六):猫城记 有感

  自私,冷酷,麻木的猫人终于还是把自己的国家埋葬了。 他们懦弱吗?可他们对待国民的态度,凶狠的棍棒无不彰显他们的血性残忍。他们是野蛮人吗?可他们的博物馆,图书馆无不彰显他们的源远历史,他们不断的输出人才学习,哪能是野蛮人。可他们到底还是灭亡了。 他们的灭亡,源于自己的自私,大战临头,他们想的依然是自身,全然没有“国”的念头,国之将亡,却没有抵抗的意识,依旧醉生梦死,麻木自己,麻醉自己,用结婚,用取乐,却全然没有提出如何拯救。他们的灭亡,源于自己麻木不仁。他们枉费那么多学者,却没有学识与人格,国没有国格,民无民格,学者为了几片“迷叶”互相攻讦,兵为了“国魂”放弃国家,一味投诚,可笑的是,大难临头,集体簇拥着争当投诚的第一个,出售国家,为了继续做官!多么可悲!他们的灭亡,源于盲目。他们所有的变革,全是生搬硬凑,流行什么就闹什么,为什么是闹呢?因为那就是胡闹,不算革命,只要皇上给"国魂",他们又都遗忘了,所以他们有过民政,但都是个可笑的插曲。 他们的食物是“迷叶”,或许,我更喜欢称之为“精神鸦片”,不管时局多混乱,生活多艰难,只要吃上那么一片,你就飘飘然了,依旧是这世界的主人,依旧觉得心满意足,这可不就是“精神鸦片”?猫城记,总会让我想起过去的中国,闭关锁国蒙蔽了我们感知的能力,鸦片的输入削去了我们的骨气和血性,我们茫茫然混沌地活着,直到大军打入国门,于是皇帝出逃,百姓被劫掠,我们的军队,镇压起义那么有力,却在外国人面前落荒而逃,接下来一个个条约出卖国家。可不就是《猫城记》里的猫城?猫城里的有志者却成了国贼,牺牲了性命依旧唤不起人民的反抗,大家就那样默默地跳下坑被活埋,哭喊着送别自己,送别自己的国家。我们的国家,曾经也有过那样的一批有志之士,他们依旧得不到国家的眷顾,康有为,谭嗣同通通都被掩埋在历史的尘埃里,我们固然有军队,可他们却争着在国难期争夺天下,成为侵略者的爪牙,抛弃自己的国家,欺压自己的同胞,有志者的英灵唤不醒民众的反抗,我们就像行走的尸体,被奴役,被搬运,丧失为人的尊严。有志者牺牲,学者投井,是对这无望现状的抗议,这又何尝不是《猫城记》? 看似幽默,实则沉重,看似荒诞,实乃现实,猫城就是以前的中国,还好,最后的中国还是觉醒了,还是反抗了。一个国家,只要国格屹立,那么不管多艰辛,它总能存在的,所以,无论何时,都不该丢了自己的国格,自己的人格,不醉生梦死,不麻木生存,唯有这般,国才存!

  《猫城记》读后感(七):《猫城记》读后感

  不久前,和朋友在书店选书,看到这本老舍的《猫城记》,通过封面简介,知道这是一个发生在火星上的故事,当时觉得很惊奇,赶紧百度,这个老舍竟然就是我知道的那个老舍,老舍竟然还会写科幻题材的小说,那就一定不能错过了。

  《猫城记》通篇充满黑色幽默的味道,借火星上一座荒诞的猫城,一群可恨可悲可怜的猫人,剖析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的真相。在猫人社会里,最高的追求是“自由”,这里的“自由”意味着自私、背叛、狭隘、懒惰等一切贬义词的集合。唯有的两个清醒人,大鹰和小蝎,大鹰是积极的行动者可是却被排斥和驱逐,小蝎是睿智的明白人可是却冷眼旁观事事敷衍,在外国人入侵猫国时两人均以身殉国,因为他们相信“良心是大于生命的”。可是,其他猫国人早已不相信,所以他们能发明自欺欺人的教育制度、能接受外国人杀人不犯法的强盗逻辑、能滋生欺骗民众的无能政党、最终国难当头还能恬不知耻的去抢着投降,显然,猫国的覆灭是必然的。

  老舍先生说“人类的进步是极慢的,可是退步却极快,一时没人格,人变立刻返归野蛮”,所以“良心大于生命”,我十分认同。良心是什么?我认为是人类社会存续千万年以来的优秀品质和每个人内心深处的道德准则。可是,有时候我也感到困惑和迷茫,是不是如今人们也并不相信,或者说不敢相信“良心”这回事了。点开新闻,发现对相濡以沫的爱情那么失望;发现老奶奶不能轻易去扶了,助人为乐要谨慎了;发现不敢让孩子去读幼儿园了,不敢打疫苗了,不敢不让座了;网络上都是负能量。而日常生活也让人感到沮丧,小到收到假币、买东西缺斤少两,大到租房子被房东坑一把、好心把手机借给别人结果手机被偷了。每当遭遇这些,周围的人都会安慰你,告诉你社会就是这样,毕竟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那么,在强大的世俗之下,要不要选择顺从呢?在这个世界上,随波逐流和放纵堕落都是很容易的事情,一个人如果总是以狭隘的视角去度量人生的喜怒哀乐悲愤怜悯,在我看来这样的人生是草率而又空洞的。老舍先生有一段论述说的很深刻,他说“办教育的人只怨社会黑暗,而不记得他们的责任是使社会变白,不记得他们的人格是黑夜的星光,还有什么希望?我知道我是太理想,但是办教育的人是否应当有点理想。我知道社会太不帮忙他们了,但是谁愿意帮助与政府社会中一样坏的人呢”。是的,相信并坚持内心的善良、正义和悲悯才是最难的,在这个过程中,世俗的利益会诱惑你,外界的恶意会攻击你,内心的斗争会折磨你,可是只要你相信“良心大于生命”,你就会拥有勇气与智慧。

  我们无法假设未来的际遇,也无法预判各种情境下会做出的选择,但无论如何,请记得我们的人格就是黑夜里的星光,那么当我们老了,就不会觉得虚度此生。

  《猫城记》读后感(八):老舍先生的哭泣

  6月读了老舍先生的《猫城记》。这是先生写于民国时期的一部科幻小说。主人公因为航天飞机失事滞留在火星,见证了火星上猫国覆灭前的最后一段历史。小说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火星上的猫国”,和“长得其丑无比的猫人”,他们终其一生都在争夺迷叶;也不是先生处处可见的反讽式的幽默,而是小说的主人公“我”总是不停在哭。

  说实话,这哭泣不仅仅让人觉得新奇,简直是让人感到惊异了。按理说,老舍先生作为一个著名的大作家,他的作品意料中的特质应该是幽默的,睿智的,意志坚强的,而且比起其他“小作家”,应该有一种一切尽在掌握的胸有成竹,甚至就像现如今的作家们一样,嬉笑怒骂,占尽真理才对——况且,无论名气还是才气,老舍先生比谁都有资格嬉笑怒骂,占尽真理。

  但老舍先生并没有。

  《猫城记》里的“我”,有的只是迷茫和深深的哀伤,是一个爱哭鬼,走到一处,看到一处,便为那一处而流泪。

  “我”为猫城一切而哭泣:

  火星上猫城里的权势人物大蝎软硬兼施,逼着“我”利用“我”外国人的身份威势去为他看守迷叶。“我”守着迷叶,哭了:

  “脏,臭,不透空气......到底他们是一家老幼住在一起,我呢?独自在火星上与火星作伴!还要替大蝎看着迷叶!我不由得笑了,虽然眼中笑出两点泪来。”这是为自己的孤独,远离家人而哭。

  “我”为了了解猫城的风土人情,让大蝎的儿子小蝎介绍了新的住所,住在公使家的两层土房子的上层。猫城的房子没有门,只有一个洞直通向天。公使先生早早死去,公使太太一个人带着公使先生原来娶的小妾,和生下的儿女们,一共八个猫人,艰难生活。但她还没忘记标榜自己的高人一等,“我们不吃迷叶”是她的口头语。“我”听了公使太太的诉苦,又落下泪来。

  “我难过极了!公使太太的一段哀鸣,使我为多少世纪的女子落泪。”

  在猫城闲逛时,“我”偶遇学生群殴老师。“我”把学生赶走,想问老师个所以然,老师看见有一个外国人,也跑掉了。“我”向火星上唯一的朋友小蝎问原因,小蝎向我道出了猫城教育的真相:“学生打老师”只是其表,“老师变卖学校所有的财产,连桌子腿也不放过。”“学生入学第一天就发毕业证,成绩全都是第一名。”“我们没有其他可以自傲的事,只有能把笑话闹的彻底。”“过去二百年的教育史,就是笑话史。”诸如此类的话。我再一次哭了。

  “校长,先生,教员,公使太太,八个小妖精......什么叫人生?我不由得落了泪。”

  ......

  我想,人世间没有毫无缘由的眼泪。《猫城记》满纸的眼泪也是有缘起的。这一切是老舍先生的祭奠,为可怜的人民,为羸弱的、大厦将倾的国家。他目睹这一切却无能为力,哭泣成了他最后的能做的事情。

  这让我想起农村的葬礼。在农村,人的死去是很随便的,像一棵草的枯死一样。无论一个人是为何而死,来参加葬礼的人能做的只是哭泣,但他们的哭泣很少为逝者,更多是为自己,为感受到的命运的无常。“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而老舍不是亲戚,他是儿子。他背上背着一个千疮百孔的自己的国。国要亡了,犹如母亲将逝,从此孤苦伶仃,无根无家。除了痛哭,无他。此后诸事,除了回忆之后痛哭,无他。

  这就是老舍先生“滚下泪来”的原因——为了真实而哭泣——这是一种赤裸裸的软弱,没有隐藏,也是一颗爱人的心。这哭泣可以示人,它不是黑夜里的偷偷摸摸的,而是白日里大庭广众之下的哭泣。因为目睹了悲剧,他心里难过,所以哭了。没有其他原因,只是事实。没有其他逻辑,只是一个正常人的良心。先生写道:“良心,是大于生命的。”

  如今,现实是,作为一个现代人,我已经极少感受到这种“软弱的哭泣”了。人们像信了“快乐教”一样。他们成群结队。他们吵吵嚷嚷。他们往一个虚幻的光明的彼岸走去,不知疲倦。他们抛弃了眼泪,羞于承认软弱,甚至情感里有软弱苗头就马上掐灭。一个强霸的逻辑幽灵存在并扩张着:哭是该遭到唾弃的。一个人哭若被人看到,则哭的人像犯了大罪,看的人不知所措,甚至觉得受到了莫大的侵犯。放眼望去,只是一张张可疑的笑脸。老舍先生的哭泣给我的启示是,一片不允许哭泣存在的土地,是没有良心的。你又怎么承望一个从不流泪的人,一个有人的外貌的行尸走肉,去同情别人的痛苦呢?

  《猫城记》故事的最后,作为外国人的“我”始终都没有踏足象征富足和安全的外国城。“离开他们?这么一想,我那始终没落下的眼泪雨似的落下来。”

  敌兵来攻,猫城即将毁灭。“我”留在猫城。“我”守着新结下但却是最后的友情:

  看着青年小蝎死。

  看着大鹰1死。

  国亡了,猫人们争先恐后的投降去,剩下“大鹰的头悬挂...守着这空城,头上的肉已被鹰鸟啄尽。”这是猫城最后的景致。

  灭亡眼泪,跟亡国是一样的。我们是否应该警醒呢?

  (备注:大鹰。在《猫城记》里像鲁迅《铸剑》里黑色人一样的存在。他献出了头,挂在城门楼上,却并没有阻止自己的国的灭亡。“看头去!”猫人们聚在城楼下围观他的头。)

  《猫城记》读后感(九):猫城记 |初书评|

  -作于2017 Oct.18 搬运-

  -终于浑浑噩噩地写完 不知写什么了-

  谢于陈欣言老师荐书,老舍先生笔下的作品大多读过的皆是散文,此本书实为小众,但读完过后却深觉惋惜,这样绝妙的作品竟然湮没在茫茫书堆中。

  全书正文四章,自序一章,算中篇小说。老舍先生在自序中道:“好吧,这么说:《猫城记》是个恶梦。为什么写它?最大的原因—吃多了。” 于是我也便不多明谈那些深层的东西,只谈感受罢。

  文章是通篇的反讽,讲述“我”降落失事落在火星上后到了名为猫国的地方所遇的猫人或事物。若稍加了解晚清至民初历史,读此文时会苦笑与心酸交织。是因为历史太明了,隐喻作的让人通透,于是读来便更觉得令人寒心。老舍先生在1932年完成的这部作品,书中的“我”作为外国人,看那猫城的腐朽没落,看那些猫人的愚昧无知与自甘堕落,看那些青年猫人的世事洞明而敷衍,看那些猫国的固步自封,心中为他们痛为他们恨,却又深厌恶着他们那些顽劣的品性。老舍先生此作最精彩的一点,是他把当时时代背景下形形色色的人都描绘地宛如活了来,每每读及那些迂腐的话语— 如“阿阿夫斯基”,什么是阿阿夫斯基?不必管,只要随意择个词后面加上夫斯基,便就是新派了— 你明白且深知那些曾经,于是你苦涩地笑。

  比较有趣的事情,老舍先生又在自序说道“猫人是猫人,与我们不相干,管他悲不悲观。” 印象最深刻地描写,“我”作为外国人,清晨去还没有充满毒气上游洗澡,大蝎(种迷叶的)引来一群猫人看,边看边收国魂(他们的货币),“我”走近他们便后退,“我”跳起来他们便慌忙逃窜。委实讽刺之醉。还有便是那处处都要管闲事的猫人,都要凑热闹的猫人。诸如此类种种的描写皆是详尽。其实将近七十年前的老舍先生,就已经将这颓败之势,苟延残喘的地方刻画。

  突兀地发现,其实诸如此类的经典讽刺文学都有令人费解的地方,但稍加思索便也觉得合情合理。我思索着为何现如今读来,人们依旧觉得能够理解,能够品读且深层次的感受,大抵并非单纯因为我们知晓那些事,而是我们亦同样感受着,如乔治奥威尔《1984》与《动物农场》,显然东方的文学显得更加地含蓄且斟酌用词,但同样地它们都真实地可怕,甚至让我们体察到那些掉落在身边丝点的变化,都会促成最后这些书本的诞生。然而我却惋惜,还有谁会写呢。

  一声炮响,繁华落尽。

  《猫城记》读后感(十):第十二本《猫城记》

  这本书源自我真正尊敬的作家老舍。

  我难以想象老舍先生,在1932年那样的时代中,是报以怎样的复杂心情,写下来这样一本小说。

  看完整本小说之后如鲠在喉,又去看了老舍先生的后记《我怎样写猫城记》,那篇文章中老舍先生直言道:

  “据我自己看,是本失敗的作品。它毫不留情地揭顯出我有塊多么平凡的腦子。寫到了一半,我就想收兵,可是事實不允許我這樣作,硬把它湊完了!”

  我大抵是懂得这样的情感的,老舍先生一开始应该只想用幽默的讽刺来完成整本书,但是写到一半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实感真心,已经压抑不住了,所以作品变了味道。

  一个作者,喜欢以客观平和的语言叙述,他尽可能的压抑自己情感,让作品不加入过多情感渲染和主观情绪,这种克制,是美。

  可是国恨家仇历历在目,国人的酥骨头和软脊梁犹在,想要去幽默轻松的写,却也连笑都笑不出来,最后只得由幽默讽刺,变为了无声的批判怒吼。羞愧的流露了真情。

  正是因为老舍先生的真情,这才是一部无与伦比的伟大作品。

  相信很多人解析《猫城记》,会由当时那个年代进行解析,或者从政治与国的角度思考。但是我个人,更想从“人”的角度,去思考这个故事。

  “猫人”的性格行为,是老舍先生整个小说描写的重点,因为只要讲清了他们的性格想法,后面的事情也就不言而喻了。

  老舍先生笔下的猫人描写入木三分,猫人的“糊涂,只会计算小利,意志衰弱,没有人格,欺软怕硬,窝里横”这些性格特点,由来自地球的“我”一步步观察得来。

  看书的时候一边看一边觉得熟悉,熟悉到脑海中已经浮现出了影子,并不是猫人的影子,而是现实生活中人的影子。猫人会随着时代的前进,国家的崛起而消失吗?并不会,放眼看去,还是猫人成群。

  我自小的观念里,有一条我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就是“自己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想要什么必须努力挣取。”自强和努力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事,即使我每天看起来吊儿郎当的,不做“正事儿”,不讨人喜欢。我也并不在意。

  我自认为,我为数不多的优点里,最令我满意的一点是“求知求真”。

  本来我以为,这些是最基本的人该具有的品性与认知。后来接触到了社会之后,发现这些不是基础,而是一种“美德”。

  但是所谓的“美德”是非常容易被“猫人”们耻笑与不屑的,他们一方面轻贱嘲笑你的“美德”,一方面又希望你继续保持“美德”,这样他们便有利可图,有便宜可占。

  一旦有一天你失去了“美德”,他们会心满意足的接纳你作为他们的同伴,即使这会让他们的小利消失,但是猫人那种卑鄙的内心的满足,自然是不言而喻。这个群体的人,是非常喜欢找同伴的。

  现实生活中,遇到“猫人”,你会发现礼貌真诚相对是完全不可行的,因为他们会因为你的礼貌而轻视你,觉得所谓的礼貌是好欺负的象征。一旦你态度强硬起来,“猫人”的骨头就会一下子酥软起来,态度也柔和起来。

  “猫人”并不好奇真正的智慧是什么样的,因为他们有着自己的哲学,就像似“厚黑学”那种,觉得坏与无能是非常值得推崇称赞的事。

  喜欢诉苦拒绝改变也是猫人的一大特征,一旦你打断了猫人的诉苦,和他提出可行的方案,他就会连忙用“无数个事实”来反驳,仿佛你才是他苦的来源。然后第二天,又会开始说同样的事了。

  他们并不来自猫星,也不来自猫城,只是大量的潜藏在人中,化作人的样子,彼此很容易辨认,会马上的抱成一团。

  可怜,可悲,可叹。

  可怜,可悲,可叹。

  可怜,可悲,可叹。

  小说最后的灭国,应该是老舍先生报以的,最悲伤,最残酷,也是最温柔的结局了吧。

  写完这些,我有些开始理解,老舍先生是怀抱中怎么样的情感动笔《猫城记》的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猫城记的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