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猫城记》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猫城记》的读后感10篇

2017-12-04 21:3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猫城记》的读后感10篇

  《猫城记》是一本由老舍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猫城记》读后感(一):此猫非彼猫

  读完老舍先生的《猫城记》后,又查找翻阅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作品背景是在中国发生九一八事件之后,当时国内政治正值黑暗不堪、时局混乱的时期 。

  这部作品可谓是从自序开始就充满着浓浓的讽刺气息。他这么说道:“《猫城记》是个噩梦,为什么写它?最大的原因:吃多了。”老舍先生对自己进行了一个大大的讽刺,因为吃饱撑的写了它。当然我们都知道并非如此,通过反讽,来表达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悲痛。借描写火星猫人民族的衰亡,影射旧中国政府的腐败无能、盲目自大,人民族麻木愚昧和崇洋媚外的奴才心理

  对于猫城真正的的写作动机,老舍先生自己这样说过:“我之所以揭露他们(猫人)的坏处,原是由于爱他们,也是无可否认的。我爱他们,惭愧!我到底只能讽刺他们了。”可见老舍先生的一片忧国忧民之心。

  《猫城记》读后感(二):等不到的《狗城记》

  1932

  对于大多数不那么熟记历史的人来说,1932年大概是动荡的一年。说大概,因为可能没办法说出那一年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情,可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没过多久,1933年初日军攻入热河。整个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都在战火纷飞中度过,没可能1932年反而是平静的一年。

  事实上,1932年发生的事情不少,仅就国内的局势来看:

  年初的时候日军攻占锦州,标志着东三省的全部沦陷;

  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直接导致《淞沪停战协定》的签署,结果是上海被规定为非武装区,中国不得在上海至苏州、昆山一带地区驻军;

  日本策划建立“伪满洲国”也是在这一年,这年3月9日,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重登”皇位;

  5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出《反对国民党出卖淞沪协定通电》,紧接而来的6月,中共还要忙着布置第四次反围剿的诸多事宜。

  也是在这一年,“建军节”正式出现,直到今日仍在庆祝。

  以上的只是这一年发生的部分大事,选出这些,是因为我觉得它们和老舍在1932年发表的讽刺小说《猫城记》有对照关系。

  火星上的猫国 猫国里的猫人

  1932年,“人民艺术家”老舍发表小说《猫城记》。当然,那个时候,还并没有出现“人民艺术家”的称号,甚至“人民”的意义恐怕还不那么明晰。可是从这部作品里,仍可以看到一个有良知的,为了人民伤痛的作家,那如同黑暗中的星光一样的品格。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老舍因为《骆驼祥子》(1936)、《四世同堂》(1944-1948)、《茶馆》(1956)而著名,事实上这部《猫城记》比他的这些代表作完成得都要早。也与代表作们不同,《猫城记》是一部充满幻想元素的小说,讲“我”和友人驾驶飞机来到火星,却因为飞机失事,朋友身故,而“我”遇到了一群猫人,来到猫国,有了许多体会和经历故事。隐藏在猫国背后的,是当时的中国。这隐藏得并不高明和隐晦,毕竟外甥(1932年,老舍33岁,想必外甥也不大,还因为只用十斤苹果就堵住了他的问话)都能看懂背后要表达的意思。老舍在自序里说:《猫城记》是个恶梦。恶梦好歹会醒,可身在当时社会的人们,有这切肤之痛,还要保持希望,一定十分辛苦。“二姐嫌它太悲观,我告诉她,猫人是猫人,与我们不相干”,这话是安慰二姐,还是催眠自己?猫人猫人,说到底还是人,猫只是托词罢了。

  有一些文章说老舍在1932年就预言了南京大屠杀,因为在故事的最后,矮子猫人们把猫国的猫人们屠杀得差不多了(矮子猫人,以及其他的一些描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日军)。先不说若老舍真的有预言能力,在那个年代预言这么可怕的事情可能会被无知恐惧的老百姓投石砸死,只说这些文章都忽视了在这个亡国灭种的悲剧里,是猫人自己失却了人格,哪怕最后两个猫国人,都是互相撕咬至死,最终才有令“我”扼腕的后果。

  在猫国里不断想念快乐幸福中国的“我”与猫国的悲观的猫人小蝎,我想都是老舍本人。他为自己构造了这个与当时的中国无比相似的猫国,却说自己来自地球上的光明的中国,仿佛是在文学作品里把自己没有的东西补全,但又不忍心放弃自己,所以“我”是老舍,小蝎也是老舍,“我”表达着对在黑暗中挣扎着的中国,不思进取的国民的痛惜;小蝎表达着在黑暗中的中国的老舍那悲观的情绪

  他不怪国弱,不怪列强,他只是怒国民不争,他不相信如果所有人都反抗,如果国民懂得合作,还会失败。就算失败,也是有尊严的失败,脊梁不会弯折。可是他看到了为了占便宜、为了个人利益不惜踩踏别人尊严的人,看到那些邯郸学步教育,他不想悲观,可是现实容不得他不悲观!

  国民失了人格,国便慢慢失了国格。没有人愿与没国格的国合作的。我们承认别国有对猫国不讲理的地方,但是,谁肯因为替没有国格的国说话而伤了同等国家的和气呢?火星上还有许多贫弱国家,他们并不因为贫弱而失去国际地位。国弱是有许多原因的,天灾,地势都足以使国家贫弱;但是,没有人格是由人们自己造成的,因此而衰弱是惹不起别人的同情的。

  他借别国的猫人的口,说出上面的话。如果说狂人看到的满纸都是“吃人”二字,那么在这本《猫城记》里,我看到的全是“屈服”二字:对外国人屈服、对迷叶屈服、对不公屈服,对所谓的现实屈服,对懦弱屈服……

  那两万年历史最古的猫国,可不就是当时的中国,大家做着天朝上国的梦,吸食着鸦片;那些学者喊着应该多娶几个老婆,如同“一个大星总要带着几个小星”,多熟悉!这不就是辜鸿铭说的“一个茶壶可配四个茶碗”;喊着要革命啊革命,到头来是革了谁的命,反而把哄(党派)的头领举上了皇位;外国人入侵了,皇帝和大臣先跑,还下了法令说老百姓不准跑;文物、书籍,一切只要还有点价值的,都换了钱,而这钱却叫“国魂”;为了民族大义甘愿赴死的义士,死了以后不过成了来往人的谈资:呀,那个大坏蛋抓住啦!为了什么而死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又有热闹看啦!

  读的过程中,我时常觉得,长歌当哭。有些话是不能直白地写出来的,动摇民心。可是这样讽刺地写,恐怕许多人真的就当笑话看。但又或许不点破,老舍才能躲在猫国的故事里尽情宣泄自己的情感,可是情到深处,仍不免露出马脚,只看他好几次不再说“猫人”而说“人类”,以及最后“我”无处可去,还要回猫城,因为那里是“我”的家。

  经典,因其引人反复思考

  书中有一句话总是让我不住地想:

  在亡国的时候才理会到一个“人”与一个“国民”相互的关系是多么重大!

  “人”和“国民”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后来我倾向于老舍认为在亡国的时候,国将不国,人将不人,国家没了,拿什么来定义自己是什么人。可是我或许不能完全赞同这句话,一个人未必要是一个国民,因为国民的要求比简单成为一个人要更多。有哪个国民真的希望自己的国家灭亡呢?设若真的灭亡了,那么便陪它一起死了罢!可是对有些人来说,国亡了还是要努力生存,或许苟且偷生,或许……

  等不到的《狗城记》

  我也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要叫《猫城记》,为什么要以猫人来类比。真要说起来,老舍是非常喜欢猫的,据说其一生中养过许多猫,也写过一篇如今我们大家依然耳熟能详的《猫》。

  重读《猫》后发现: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可是,赶到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及至它听到点老鼠的响动啊,它又多么尽职,闭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拉倒!

  或许,猫人的个性就是无忧无虑,但可惜在不应该的时候,期盼他们能够尽职尽责吧。

  活到和平年代的老舍是否满足呢?那自序里的“梦中倘有所见,也许还能写本‘’狗城记’”,恐怕是等不到了吧,只希望他从未回忆起这句话。

  《猫城记》读后感(三):良心是大于生命的——戳中泪点

  本书十万字,却看得内心百感交集。一本如此简短的小说却能使人读完后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思现状,让我难受、伤心激动震撼。这是现在那些几百万字的网文小说难以实现的。

  读完本书,我感觉书中所举,许多例子都有现在正在发生的影子,猫人尚“迷叶”和“国魂”而现在的人也有“毒品”和“金钱至上”、不提什么妓女、妻妾、新旧派的激荡和变革……回过头来想想,人类的历史似乎就是不断重蹈覆辙循环往复的在前进,“换汤不换药”,只是问题显著和问题隐晦一些。

  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最清醒的猫”大鹰如何为国慷慨赴死,一位“最敷衍的青年”小蝎如何尽力救国,最后无奈求死。时代的黑暗不可怕,可怕的是麻木不仁,最可怕的是:孤独

  读书时我也迷茫,设若我也进入这个猫人的国,我该怎么做,仿效小蝎和大鹰,或许我还没他们做的好。估计最好的结局不是举枪自尽就是“近墨者黑”。黑暗的时代尤其同化他人。所有人都或被迫的、或顺从的被同化成“那个”样子。老的一代腐烂,带着新的一代一起沉沦……

  要活在清醒中是多么困难更何况还要想方设法救国。一个国的人来打,只有两个人想着救国剩下的都在抢着投降……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

  然而从1840年起甚至更早的时间到20世纪30年代这一百多年里,中国人都在这么活着。为钱、为女人、为鸦片、为了自己。曾今看过一段报道,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外国人给中国人一点钱,我们就背着他们过河来打自己国家的军队。他们是获得了点钱,殊不知他们在城里的亲人都被那群牲口糟蹋干净了……

  生活在当今的我们无法想象那个年代人民的愚昧,却深刻地意识到哪怕是“最古的国”、有“最多的宝贝”和“最富饶的土地”只要我们不努力、自由人代替我们成为国的、宝贝的、土地的主人。

  最后我想说本书最令我感触颇多的:“良心是大于生命的,再见,地球先生。”

  读到此句泪水涌出……良心是大于生命的,就这句话,能使多少青年受益啊!

  《猫城记》读后感(四):老舍先生的哭泣

  6月读了老舍先生的《猫城记》。这是先生写于民国时期的一部科幻小说。主人公因为航天飞机失事滞留在火星,见证了火星上猫国覆灭前的最后一段历史。小说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火星上的猫国”,和“长得其丑无比的猫人”,他们终其一生都在争夺迷叶;也不是先生处处可见的反讽式的幽默,而是小说的主人公“我”总是不停在哭。

  说实话,这哭泣不仅仅让人觉得新奇,简直是让人感到惊异了。按理说,老舍先生作为一个著名的大作家,他的作品意料中的特质应该是幽默的,睿智的,意志坚强的,而且比起其他“小作家”,应该有一种一切尽在掌握的胸有成竹,甚至就像现如今的作家们一样,嬉笑怒骂,占尽真理才对——况且,无论名气还是才气,老舍先生比谁都有资格嬉笑怒骂,占尽真理。

  但老舍先生并没有。

  《猫城记》里的“我”,有的只是迷茫和深深的哀伤,是一个爱哭鬼,走到一处,看到一处,便为那一处而流泪。

  “我”为猫城一切而哭泣:

  火星上猫城里的权势人物大蝎软硬兼施,逼着“我”利用“我”外国人的身份威势去为他看守迷叶。“我”守着迷叶,哭了:

  “脏,臭,不透空气......到底他们是一家老幼住在一起,我呢?独自在火星上与火星作伴!还要替大蝎看着迷叶!我不由得笑了,虽然眼中笑出两点泪来。”这是为自己的孤独,远离家人而哭。

  “我”为了了解猫城的风土人情,让大蝎的儿子小蝎介绍了新的住所,住在公使家的两层土房子的上层。猫城的房子没有门,只有一个洞直通向天。公使先生早早死去,公使太太一个人带着公使先生原来娶的小妾,和生下的儿女们,一共八个猫人,艰难生活。但她还没忘记标榜自己的高人一等,“我们不吃迷叶”是她的口头语。“我”听了公使太太的诉苦,又落下泪来。

  “我难过极了!公使太太的一段哀鸣,使我为多少世纪的女子落泪。”

  在猫城闲逛时,“我”偶遇学生群殴老师。“我”把学生赶走,想问老师个所以然,老师看见有一个外国人,也跑掉了。“我”向火星上唯一的朋友小蝎问原因,小蝎向我道出了猫城教育的真相:“学生打老师”只是其表,“老师变卖学校所有的财产,连桌子腿也不放过。”“学生入学第一天就发毕业证,成绩全都是第一名。”“我们没有其他可以自傲的事,只有能把笑话闹的彻底。”“过去二百年的教育史,就是笑话史。”诸如此类的话。我再一次哭了。

  “校长,先生,教员,公使太太,八个小妖精......什么叫人生?我不由得落了泪。”

  ......

  我想,人世间没有毫无缘由的眼泪。《猫城记》满纸的眼泪也是有缘起的。这一切是老舍先生的祭奠,为可怜的人民,为羸弱的、大厦将倾的国家。他目睹这一切却无能为力,哭泣成了他最后的能做的事情。

  这让我想起农村的葬礼。在农村,人的死去是很随便的,像一棵草的枯死一样。无论一个人是为何而死,来参加葬礼的人能做的只是哭泣,但他们的哭泣很少为逝者,更多是为自己,为感受到的命运的无常。“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而老舍不是亲戚,他是儿子。他背上背着一个千疮百孔的自己的国。国要亡了,犹如母亲将逝,从此孤苦伶仃,无根无家。除了痛哭,无他。此后诸事,除了回忆之后痛哭,无他。

  这就是老舍先生“滚下泪来”的原因——为了真实而哭泣——这是一种赤裸裸的软弱,没有隐藏,也是一颗爱人的心。这哭泣可以示人,它不是黑夜里的偷偷摸摸的,而是白日里大庭广众之下的哭泣。因为目睹了悲剧,他心里难过,所以哭了。没有其他原因,只是事实。没有其他逻辑,只是一个正常人的良心。先生写道:“良心,是大于生命的。”

  如今,现实是,作为一个现代人,我已经极少感受到这种“软弱的哭泣”了。人们像信了“快乐教”一样。他们成群结队。他们吵吵嚷嚷。他们往一个虚幻的光明的彼岸走去,不知疲倦。他们抛弃了眼泪,羞于承认软弱,甚至情感里有软弱苗头就马上掐灭。一个强霸的逻辑幽灵存在并扩张着:哭是该遭到唾弃的。一个人哭若被人看到,则哭的人像犯了大罪,看的人不知所措,甚至觉得受到了莫大的侵犯。放眼望去,只是一张张可疑的笑脸。老舍先生的哭泣给我的启示是,一片不允许哭泣存在的土地,是没有良心的。你又怎么承望一个从不流泪的人,一个有人的外貌的行尸走肉,去同情别人的痛苦呢?

  《猫城记》故事的最后,作为外国人的“我”始终都没有踏足象征富足和安全的外国城。“离开他们?这么一想,我那始终没落下的眼泪雨似的落下来。”

  敌兵来攻,猫城即将毁灭。“我”留在猫城。“我”守着新结下但却是最后的友情:

  看着青年小蝎死。

  看着大鹰1死。

  国亡了,猫人们争先恐后的投降去,剩下“大鹰的头悬挂...守着这空城,头上的肉已被鹰鸟啄尽。”这是猫城最后的景致。

  灭亡眼泪,跟亡国是一样的。我们是否应该警醒呢?

  (备注:大鹰。在《猫城记》里像鲁迅《铸剑》里黑色人一样的存在。他献出了头,挂在城门楼上,却并没有阻止自己的国的灭亡。“看头去!”猫人们聚在城楼下围观他的头。)

  《猫城记》读后感(五):如此,猫国或许还有救

  本来我想跳出类型(科幻?文学?讽刺?)和创作背景(风雨飘摇的国家?不安定的社会?)以及作者的生活体验(压抑?疑神疑鬼?总之是自杀了)来写这个书评,现在看起来却做不到了。

  十几分钟之前,我刚刚看到消息说,今后涉及民国的书籍将很难出版,而民国时期的作家也在被禁的名单上。这消息不禁让我透不过气来,我真心希望它是假的。如果是真的,这本《猫城记》还真算幸运,因为老舍也是“民国时期”的作家,即使再试着将他的作品从其背景中独立出来,从已故的作者来追讨,也仍然没法完全逃脱干系。我只能想象,过了千年之后——要是那时人类文明尚且存在的话——这本书的读者会怎样解读它。不过,这个想象留待今后,毕竟我已经感到自己被挤压到了现实的墙上。

  本来我还想就小说开头那篇看似不着调的序言说说,因为作品越到后面,序言里那种故作的幽默感越发被恨铁不成钢的惋惜和“灭了就灭了吧”的无可奈何锁取代,像《阿Q正传》那样让人完全笑不起来了。作者是不是偏离了最初的创作意图呢?还是他在一个虚构故事中仍然带入太深?

  猫国所以灭亡,说到底是因为它们自己作死。懒散、媚外、自以为是、弄虚作假、得过且过、为小利争得你死我活、猫与猫之间相互利用……社会得以存在的基本信任、运行规则和文化传承,在猫国都变得不复存在。这样的文明在面对外来侵略时,自然变得毫无抵抗能力。两个猫人在笼子里相互咬死,完成种族灭绝的结尾,简直让人瞠目。不得不说,最后两个猫人至死贯彻着猫国的精神。在这种惊讶之中,旁观者习惯性的同情变得无处附着。其它的情绪,也是如此。幽默感则更是与此无关——后环衬上那句引文,倒是唤回了一丝伤感和不甘。

  带着这点挥之不去的情绪,开始思索。

  本来我不想把这本书的内容跟现实联系起来,“让艺术的归于艺术,故事的归于故事”好了。它是不是像封底所说的“以荒诞的形式诉说了彼时中国的真相”我根本不愿关心,这可能是因为我以为自己正生活在新的时代和新的社会。可感受到现实之手掐住咽喉的时候,再这样去想,就觉得自己同猫国人一样“得过且过”了。我不得不环顾四周,看看导致猫国轻易灭亡的因素是否存在。触目惊心。幻想文学中起到控制和隔离作用的疏离感,在这个瞬间也灰飞烟灭了。

  但我觉得我还是不要说出自己看到了什么为好,毕竟有史以来,处理掉讲出问题的人,一直比解决问题更加简便易行。我只期待,读这本书的人,以及所有读书的人,能够就书中的内容反躬自省,做些改变。如此,猫国或许还有救。

  《猫城记》读后感(六):猫城记之我见

  整部作品通篇可见老舍先生所擅长的幽默笔调。三十年代的文学特点丝毫掩盖不住老舍的大家手笔。犀利的讽刺多年后犹触及疯狂统治者的不堪处。敏锐的预见力在如今看来不知是老舍先生的福或祸。

  只是,这部作品的讽刺性又往往浮于现实的表面,在艺术加工过程中出现的不足,使得作品在讽刺这一题旨的维度下已缺乏往更深处探索的可行性。而且,大段大段的心理和语言描写,直白的交代出作品的原旨和内核,也同时在透支着作品作为一部小说的文体特征,也相应的必然使作品的精彩程度大遭损益。出色的文笔和超人的想象力不足以全然弥补叙事上的干乏,刻意的讽刺虽然可见先生一片为国为民的赤心,可也确实不足以使作品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六十年代适值世界文学的全盛时期,若老舍可凭这样一部作品即获得诺奖,我是不信的。

  若以此书为切入点回首上个世纪,我们会明白,太阳依然高高在上,依然光鲜明亮,只是,草掩忠骨、万马齐喑的时代还远未过去。

  《猫城记》读后感(七):乘着还年轻,寻找信仰

  《猫城记》,初翻时,觉得是欣喜的,以为会是有趣的读物,可惜此有趣非我以为的有趣~原来是一部如此写实而讽刺的作品!

  1932年,老舍先生已经“遨游”太空了~刚开始是不理解的,隐隐觉得,“我”似乎太敏感了,更直白点说,是觉得“我”有些太喜欢管别人的事儿了~但是越读就越在反省:是不是我自己太没有信仰,太冷漠,那些看着觉得不管也行的事儿,不也是一种糊涂,一种麻木……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在现在的社会中,我大多处于一种极浮浅的状态,自我反省,我与猫城中的新派政客,学者是不是有些神似,上学时想考好大学,是为了有好工作,有好工作只为了好生活,很多时候我们只考虑自己,考虑自身,做的一切为的都是追求经济和利益,所以越来越空虚……可越来越发现,做得越来越不好,自己很可能成为曾经自己最讨厌的人……这是不是也是一种“轮环”现象……为什么不是去坚持自我,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在周围环境中麻木、妥协,至死,那与没活过,有什么区别……时刻要警醒……

  读书为的是什么?最重要的人教过我:要带着脑子去读!感谢老舍先生,这本书有些景象警醒着我,希望每个人都能从中得到些什么~

  最后,以本书的一段话做结:悲观者是有可取的地方的:他至少要思考一下才会悲观,他的思想也许很不健全,他的心气也许很懦弱,但他知道用他的脑子。

  愿我自己早日寻找到自己的信仰!早日摆脱悲观者的影子!多点勇敢、乐观和行动力!

  《猫城记》读后感(八):读书笔记

  好像有一百句话想说,却瞠目结舌一句说不出来。

  以下都是原文摘抄:

  猫人有历史,两万多年的文明

  五百年前,他们是种地收粮,不懂什么叫迷叶。忽然有个外国人把它带到猫国来。最初只有上等人吃得起,后来他们把迷树也搬运了来,于是大家全吃入了瘾。不到五十年的工夫,不吃它的人是例外了。吃迷叶是多么舒服, 多么省事的;可是有一样,吃了之后虽然精神焕发,可是手脚不爱动,于是种地的不种了,作工的不作了,大家闲散起来。政府下了令:禁止再吃迷叶。下令的第一天午时, 皇后瘾得打了皇帝三个嘴巴子, 皇帝也瘾得直落泪。当天下午又下了令:定迷叶为“国食”。在猫史上没有比这件事再光荣载仁慈的。

  “自相残杀的本事,一天比一天大,杀人的方法差不多与作诗一样巧妙了。”

  在古代他们也与外国打过仗,而且打胜过,可是在最近五百年中,自相残杀的结果叫他们完全把打外国人的观念忘掉,而一致的队内。因此也就非常的怕外国人;不经外国人主持,他们的皇帝连迷叶也吃不到嘴。

  “有好多外国来的东西,”他说:“很好用,可是我们不屑摹仿;我们是一切国中最古的国”

  将快死去的人还有个回光返照,将快寿终的文明不必是全无喧嚣热闹的。一个文明的灭绝是比一个人的死亡更不自觉的;好似是创造之程把那毁灭的手指按在文明的头上,好滴——就是将死的国中总也有几个好人罢——坏的,全要同归于尽。那几个好的人也许觉出呼吸的紧促,也许已经预备好了绝命书,但是,这几个人的悲吟与那自促死亡的哀乐比起来,好似几个残蝉反抗着狂猛的秋风。

  极大地一片空场,中间一排缺乏色彩的房子,房子的外面都是人,这边是猫城。

  但是,在火星上, 武力缺乏永远不是使国际地位失落的原因。国民失了人格,国便慢慢失了国格。没有人愿与没国格的国合作的。我们承认别国有许多对 猫国不讲理的地方,但是,谁肯因为替没有国格的国说话而伤了同等国家的和气呢?火星上还有许多贫弱国家,他们并不因为贫弱而失去国际地位。国弱是有多种原因的,天灾,地势都足以使国家贫弱;但是,没有人格是由人们自己造成的,因此而衰弱是惹不起别人的同情的。

  我睡不着了。心中起了许多许多色彩鲜明的图画:猫城改建了,成了一座花园似得城市,音乐,雕刻,读书声,花,鸟,秩序,清洁,美丽。。。。。。

  少年的脾气喜新好奇,一到中年便回头看祖宗的遗法了。

  这样多糊涂,老实,愚笨,可怜,贫苦,随遇而安,快活的民众;这么多只拿棍子,只抢迷叶与妇女的兵;这么多聪明,自私,近视,无耻,为自己有计划,对社会不关心的政客。个人的努力?自己的脑袋到底比别人的更值得关切一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