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希腊棺材之谜》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希腊棺材之谜》读后感10篇

2018-04-14 20:4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希腊棺材之谜》读后感10篇

  《希腊棺材之谜》是一本由[美] 埃勒里·奎因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51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希腊棺材之谜》读后感(一):希腊棺材不好

  读书不多,更别说侦探小说了,初中读过福尔摩斯盗版,镇上书店都没有,上次读的是无人生还,自始至终也没搞懂那个是真凶,看来这个读侦探小说益智在我身上不好使,这本也是最后才知道是那个警察,太高智商了!男主角太掉书袋了,一会引经,一会据典的吃不消,倒是经过反复挫折终于查到真凶,有些共鸣,本来真相就是曲曲折折坎坎坷坷的,哪有那么平顺呢!立题有些奇怪,不知与翻译有无关系,什么希腊棺材,穿针引线的从头到尾都是那幅达芬奇的画,夺旗之战,有些意思,与书倒是有些相似,三局两胜,男主角终于成功了,第一回合凶手扛了军旗,最后男主角才成功奠定战局,而且战场得意情场似乎失意呀!年轻似乎就是这样,理查德爸爸写的很好,温暖人,埃勒里年轻气盛,酸文假醋的多了些,出彩的几个人似乎都是正面的!有没有负面形象塑造的特别好的侦探小说呢?

  《希腊棺材之谜》读后感(二):来来来,愈挫愈勇

  “挑战读者”环节是埃勒里·奎因的特色,也足见作者自信。所有线索都已在前文中透露,停下酣畅的阅读,别等答案,该是我们灰色脑细胞活动时候了。有时一不留神也会掉进奎因设下的陷阱里,聪明反被聪明误,难怪奎因每每激将:“也许你自以为解决恰到好处,却不料你已上了大当啦。”

  接下奎因挑战的读者,在迷宫中被捉弄是常事,若是成功破案到少了几分惊喜。这是作者跟读者的博弈,推理的成就感和意外结局的惊喜之间存在微妙平衡。《希腊棺材之谜》将这种平衡推向极致,并且宣布:捉弄读者真不是个事儿,连“侦探”也是可以被戏耍的。

  初出茅庐的“侦探”埃勒里·奎因当然是具有侦探潜质的,他既聪明又细心,善于观察蛛丝马迹。不过,这些特质也很眼熟,对热衷推理小说的读者而言,简直是必备素质提高警惕,察言观色,细细记下暗示性的桥段,多是草木皆兵,鲜少疏忽大意绝对比陪衬主角的饭桶警官们强多了。这样是不是就够了?

  推理小说中的真凶也不傻呀!侦探目光如炬,可难免反过来被利用,尤其是在凶手能明确谁在破案的情况下,大可根据侦探的特点撒下不同烟雾弹。譬如在《希腊棺材之谜》里,若非埃勒里失败的小试身手,让真凶了解他的特质(自诩聪明、专注细节的推导),又怎会想到利用那台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打字机来误导推理?这种诱导,有没有让细心的读者跟着着了道呢?

  埃勒里及时总结自己被误导的原因,即全世界不是只有他一个人懂得利用证据推导事件,何况证据本身也可能存在问题。这很像玩魔方,仅还原一面不算大功告成,在还原第二层、第三层的过程中还要舍得破坏掉第一面的完整,换取最终的胜利。但还得提防,有没有可能这根本是一个被动手脚的魔方,假设有人把色块卸下来重新组装过,按正常思路推导还原,也许会在某一步陷入死循环时才发觉被戏弄了。埃勒里由此得到教训,所有证据严丝合缝直指真凶,且没有其他疑点的情况下,他才会公布他的推导,否则只是给凶手徒增应变的时机。面对聪明的凶手,心理见识、言谈,甚至时间,都是一种区分高下的博弈,完全必要对方多留筹码

  虚构的序作者说,埃勒里认为这是令他当众丢人的失败案例事实正相反,一个被诱入死胡同的侦探能如此迅速反思己过,并为今后的职业道路立下准则是非了不起的。破解此案的最终胜利只是一个起点,愈挫愈勇的埃勒里展现的远不止聪明才智。所以,读者诸君哪怕挑战失败也毫不可耻。真正的考验生活、在待人处世上,需要理性思考,也需要感性的参与。

  《希腊棺材之谜》有个阿加莎式的结局:对比为了一幅达·芬奇罔顾人命的凶手,有情人可为爱情视名画如粪土,孰轻孰重,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吧。来来来,无惧诱惑和挑战,胆大心细,愈挫愈勇。

  ——丁酉年读埃勒里·奎因《希腊棺材之谜》

  《希腊棺材之谜》读后感(三):我不觉得有那么好

  奎因的这部小说在我大学的时候就开始读了,结果读了几十页,没法读,就放弃了,后来想想还是读读完吧,我就从头到尾一起看了下。小说开局节奏非常快,从卡斯基的葬礼拉开全篇小说的序幕,尤其是在密室中保险箱里面的遗嘱不翼而飞,在场的人各个表示自己毫不知情,一下子把读者的兴趣带起来了,这本小说设置了多重迷题。

  在保险柜里面的遗嘱不翼而飞以后,来的警察开始对所有人进行了搜身,结果自然是没有一个人身上带有遗嘱,更奇怪的是对所有地方进行了搜藏,还是找不到遗嘱,而这份遗嘱事关继承人,非常重要,会在哪里呢?原本以为真的遗嘱会在棺材里面的,没想到后面再打开棺材以后居然没有发现遗嘱,但是却比遗嘱更大额发现,在棺材里面找到了第二具尸体,那么原来的遗嘱究竟去哪里了,而且在棺材里面的第二具尸体又是什么情况,实在令人捉摸不透啊。

  从开局而言,故事悬念还是做到比较充分的,消失的遗嘱,第二具尸体,一下子有了点感觉,但是实际上我觉得本格方面推理,这样的套路其实还是很多。在现场,侦探男主角开始亮相了,开始对所有在场人员进行旁敲侧击,希望在问询当中找到突破口,至少已经知道了棺材之中第二具尸体究竟是谁,遗嘱去哪儿了,第二具尸体又是什么进去棺材之内都是疑点。

  后面一位配角突然跑掉,为什么跑掉好像跟被害者的秘书有所牵连,但是话说回来,奎因居然大胆揭露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棺材里面的第二具尸体居然是第一具尸体杀害的,这个结论惊世骇俗。作者抛出了第一个凶手,居然是就是受害者,也有了三杯茶为三个人的诡计,实际上根本没有三个人,这给女仆的话给搓破了,让奎因非常的尴尬,所谓推理看似有道理,其实也只是表面上符合逻辑,案情也开始明朗起来,为达芬奇的画而起啊。后来,希腊棺材之迷,配角同志终于被抓回来了,而且提供了非常多的重要线索和信息,这为破案方面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而且也基本明确了两具尸体等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遗嘱内容也被找到,但是遗嘱是怎么消失的,依然还是不清不楚。

  奎因他爸提出了第二个凶手可能是,按照套路而言,小说才进行了不到一半,即便他老爸讲的很有道理,非常符合逻辑,结果肯定是错的,至少会脱离案件的根本,结果第二名凶手被自杀了,但是按照套路,凶手还在后面,奎因从第二名凶手嫌疑犯夫人那里得到了很多重要信息,这给男主人公奎因有了非常大的帮助,这就是推理的小说的套路了,显然真正的凶手将会最后的几个回合内出现,最后在男主人奎因的聪明才智下,终于水落石出,但是从诡计技巧以及悬疑方面,我个人感觉差了太多,不知道为什么这部小说评价会如此高,我认为并没有所谓的那么好。

  唯一值得大家肯定无法几点,第一是三个凶手,第二是开局格调够高,第三是作品年代久远经典也成为经典,第四整个逻辑方面对应比较好。

  《希腊棺材之谜》读后感(四):结构梳理+简单评论

  死者古董商、获释囚犯、斯隆先生

  角色:(大约30个)

  已故古董商卡斯基

  古董商的妹妹斯隆夫人

  古董商的妹夫斯隆先生——收藏品总库管理者

  古董商侄子艾伦,酗酒

  痴呆堂弟,希腊人

  律师

  获释囚犯

  古董商的员工F——在外到处搜寻古董

  F太太:住在卡斯基家

  私人医生

  英国眼科医生

  英国年轻女秘书琼

  巨富诺克斯:遗嘱执行人

  自来水工程承包商奥德尔

  卡斯基艺术陈列馆馆长苏伊查

  奥德尔太太:格里姆肖的前女友

  管家仆人若干

  邻居若干

  警探若干

  年轻的侦探奎因

  奎因的探长父亲

  第一部分

  第一章 坟墓——引子

  引子,文笔颇佳,有些马尔克斯的感觉。

  第二章 搜寻——第一个死者,遗嘱丢失

  古董商卡斯基家。古董商去世,遗嘱连带着外面的铁盒离奇失踪。

  第三章 谜——警察登场

  卡斯基家。警察们介入。几分钟的事情,谁也没进过书房,怎么找都找不到。遗嘱就算被毁,铁盒不能也没踪影啊。

  第四章 闲话——人物登场

  卡斯基家。各个人物登场。遗嘱内容最近进行修改——但是谁也不知道受益人是谁。

  第五章 身后之物——警察内部沟通

  警察局。检察官开了个会,各个警探发表意见。奎因奇想:遗嘱定在棺材里,下葬时被带了出去!

  第六章 掘墓开棺——转折点,第二个死者出现

  墓地。开棺,没找到遗嘱,却发现除古董商外还有一具尸体!

  第七章 证据——调查

  卡斯基家。尸体是一个刚出狱的犯人,秘书琼发现他在古董商生前有过两次接触。第二次带着一个全身蒙上的男人。每个角色接受盘问。

  第八章 被杀?——调查

  卡斯基家。承上启下,简单验尸。

  第九章 情况——调查

  卡斯基家。次日继续询问。琼在前日晚上被佩珀警官发现在书房寻找东西

  第十章 预兆——调查

  卡斯基家。奎因发现卡斯基的茶壶、茶杯有些异样

  第十一章 先见之明——调查

  卡斯基家。继续询问琼。呆米给卡斯基选衣服,有个每日衣服清单,明明那天该带绿领带,卡斯基却带着红领带。

  第十二章 事实——调查陷入困境

  奎因家。几位警探一筹莫展

  第十三章 调查——新线索

  探长办公室。法医报告格里姆肖死于被发现前6.5天,早于古董商。酒店前台报告看到格里姆肖和包裹长衫的男人,当天夜晚有5个人来找过格里姆肖。酒店开电梯佣人表示可以认出是哪些人。

  第十四章 字条——调查

  古董商卡斯基家。酒吧前台认出了那天去找格里姆肖的5个人中有以下3个:古董商的妹妹斯隆夫人、古董商的妹夫斯隆先生、英国眼科医生。古董商侄子艾伦连夜出逃,留下一张纸条给古董商秘书琼,表示“你有危险”。

  第十五章 迷宫——第一次解谜、第一个错误结论

  探长办公室。巨富诺克斯来访。年轻的奎因开始长篇大论——杀死格里姆肖的正是古董商本人。他看的到(知道自己新换的领带颜色),明明来了三个人,茶壶只倒过一杯茶的痕迹。 格里姆肖协同那个全身包裹的男人——正是古董商本人。其实根本只有两个人,古董商可能有什么把柄在格里姆肖中,古董商杀人后自己心脏病发作去世了。逃跑了的艾伦或者其父斯隆先生,可能是偷遗嘱的人。

  秘书琼来访,说出其实本来就只有一杯冷茶——奎因的推断被推翻。

  巨富诺克斯表示,当时的确有三人,自己就是那第三人。

  第十六章 发酵——故事进入正轨主要矛盾“达芬奇名画”登场

  探长办公室。诺克斯讲解当晚为何要去古董商家中。诺克斯从古董商那里高价买了一幅达芬奇的秘密画作。其实古董商是从格里姆肖那里收来的赃物,偷自某英国博物馆,并且未付款格里姆肖就被捕了。出狱后格里姆肖向古董商索取货款,并顺带威胁了诺克斯。诺克斯出于名誉考虑,蒙上全身和格里姆肖到古董商处商谈。古董商想把遗嘱修改,留个格里姆肖自己的大部分财产,格里姆肖不同意。古董商答应想办法付款,格里姆肖表示自己有个同伙,谁也不能拿他怎样。

  奎因承认错误,对于古董商领带颜色的疑惑,招来呆米,众人发现呆米是红绿色盲。

  第十七章 瑕疵——新线索

  探长办公室。艾伦被抓住,但是没发现什么问题。

  周三和格里姆肖吵架的女人被找到,是格里姆肖入狱前的女友,现已嫁给自来水工程承包商奥德尔。酒店前台认出奥德尔也是周四到酒店找格里姆肖的那5人之一。

  有人寄匿名信到局里,说格里姆肖有个兄弟——正是古董商的妹夫斯隆先生。

  第十八章 遗嘱——调查

  古董商家旁边的空房子(属于巨富诺克斯)。找到格里姆肖的藏尸地、古董商的遗嘱焚烧灰烬。残存的遗嘱显示格里姆肖是收藏品总库的继承人。

  第十九章 泄露——调查,第二个错误结论

  古董商卡斯基家。与斯隆先生对峙,承认和格里姆肖是兄弟关系,斯隆先生承认去酒店找过兄弟,给了他一笔钱让他离开此地。F太太前来报告,周三晚上看到有人去过墓地——斯隆先生。搜查发现斯隆有一把钥匙,可以打开隔壁空房子的地下室。并有一只格里姆肖的金表。

  探长推断斯隆为凶手,三个动机:1、遗嘱。2、除掉格里姆肖。3、单独勒索诺克斯。

  第二十章 算计——第三个死者出现

  卡斯基收藏品总库。斯隆先生“畏罪自杀”身亡。自杀前有人打电话给他。奎因似乎感觉到了一些不对劲。

  第二十一章 日记——警察内部沟通

  奎因家中。 奎因和探长父亲谈案子,奎因指出几个疑惑点:匿名信是谁寄的?打电话给斯隆先生的是谁?奎因研究斯隆的日记本,发现其极其戏剧化的性格,连与女子通奸都可以事无巨细的描写,但为何弥留之际没留下只字片语?

  第二部分

  第二十二章 疑无路——调查陷入困境

  奎因一筹莫展,小报沸沸扬扬。

  第二十三章 奇谈——调查

  探长办公室。斯隆夫人来访,认定丈夫是被谋杀。

  奎因家。探长和奎因谈案子,奎因表示有可能斯隆确被谋杀。

  古董商家。奎因前去探望斯隆夫人。斯隆夫人坦白当时去酒店,是为了盯梢时常出轨的丈夫。斯隆死前的电话,也不是她打的。

  英国眼科医生走了。琼也打算离开。艾伦爱慕琼,却被琼拒绝。奎因前去安慰琼,琼告知当天晚上在书房发现的秘密——琼其实是个女侦探,受英国某博物馆雇佣追查遗失的达芬奇画作。看到格里姆肖和神秘蒙面人,琼知道与画必有关联,然而并没有发现什么有价值的信息。

  奎因随后拜访了艾伦。艾伦脾气暴躁,与琼恋爱,以为琼是疑案的嫌疑人,逃跑故作疑阵。

  巨富诺克斯的秘书恰好生病了,奎因设计把琼推荐给诺克斯当秘书。

  第二十四章 物证——新线索、调查

  诺克斯家。诺克斯请奎因前去,告诉奎因自己曾经给过格里姆肖一张千元大钞,放在表中,如果能追踪到,就能找到凶手。

  警察总局。千元大钞还在金表中,这条线索断了。

  第二十五章 多此一举——调查

  承包商奥德尔家。奎因前去走访,奥德尔承认之前去酒店找过格里姆肖,让他离自己妻子远一点。

  奎因家。奎因总结酒店5个来访者,3个已查明并无大事。1个是离开的英国眼科医生,还有1个是谁呢?

  第二十六章 豁然开朗——第二次解谜

  探长办公室。卡斯基艺术陈列馆馆长苏伊查来访,告知在警察们找到斯隆尸体之前,他到过现场,此时门关着。——警察们发现尸体是门开着,子弹射到门外挂毯内。——说明场景是被布置的,斯隆并非自杀。

  第二十七章 电报往返——节外生枝

  检察官办公室。检察官怒气冲冲,展示奎因探长与英国某博物馆的往返电报。博物馆表示有一幅达芬奇真迹失窃,并且绝非代笔。苏格兰场也对此事表示负责。但诺克斯拒不表态。

  第二十八章 请求——新线索

  探长办公室。诺克斯来信,有人得知他手上有画,向他勒索。勒索信与告知警察格里姆肖与斯隆关系的匿名信出自同一人手。

  第二十九章 收获——调查

  诺克斯家。勒索信又来了。大家设局想抓凶手。奎因让琼把诺克斯家仆人一个个招来,看了一遍。

  第三十章 小考——设局抓凶手(局中局),意外再次出现

  诺克斯家。警察如临大敌,诺克斯打算去交勒索金,却发现画作被偷。

  挑战读者——调戏读者,哈哈

  第三十一章 结局——第三个错误结论

  诺克斯家。诺克斯家还有一幅该画的副本,原作被偷。来了个艺术品鉴赏家,说该画只有两幅画放在一起,才能分辨出真假。奎因指出凶手——诺克斯。

  第三十二章 埃勒里露头角——第三个错误结论解释、第三次解谜

  警察局议事厅。警察们、记者们济济一堂。奎因洋洋洒洒一大通。诺克斯收到的第二封勒索信因为卡键,有个特殊符号,这个打印机是诺克斯家新换的按键,因此寄信人不是诺克斯,就是琼,或者诺克斯家仆人。唯一有机会接近前面几位死者的,就是诺克斯。

  奎因的演说似乎说的过去,但总有点让人不安。

  第三十三章 真相大白——设局抓凶手,找到真凶

  警察局。奎因接了一个又一个神秘电话。

  诺克斯家。一个神秘人闯入,枪击奎因,被警察们打死。——副检察官佩珀

  第三十四章 推原论始——推理过程揭秘、第四次解谜

  奎因家。奎因说出一切。与诺克斯先生、艺术鉴赏家设局抓凶手,佩珀听到两幅画的故事一定想要放在一起比较出哪幅是真迹,被抓个正着。眼科医生——其实是琼的同伙,苏格兰场警探。

  ——————分割线——————

  四次反转:凶手是谁?卡斯基——死无对证。斯隆——布置其畏罪自杀。诺克斯——旋涡中心。副检察官——真凶,即使有作案可能,也是隐形人。

  线索小结:

  遗嘱——没啥用

  领带——迷惑读者

  茶壶——迷惑读者

  神秘蒙面人——促进调查

  名画——关键线索

  艾伦出逃——迷惑读者

  金表、钥匙——迷惑读者

  5个酒店来访者——促进调查

  千元大钞——没啥用

  奇怪的勒索信——关键线索

  评论:非常精巧的结构,凶手更是反转4次才被抓到,设局中局,非常有智力快感。作为本格推理的始祖之一,大篇幅的各种推理,层层抽茧剥丝,书本估计有1/3篇幅都是奎因的逻辑推理过程,比如:可能有两种可能,如果一,则XXX,引出ABC种可能,但是ABC分别有什么逻辑漏洞;如果二,则YYY。

  推理过程很solid,但也让人有点没有耐心。

  《希腊棺材之谜》读后感(五):死光之前,也很好看

  这篇读后感的开始,要提到一个词——【完全犯罪】,喜欢日本推理文学、影视的读者应该对这个词并不陌生,这个词来自日语的かんぜんはんざい【完全犯罪】,指没有发现凶手犯案手法,或者发现但是没有证据的案件。

  作为一个侦探推理文学、影视的发烧友,在看书或影视之余,经常也会在脑海里设计犯罪情节,同时也会思考:如何实现完全犯罪?如何让一系列行为逻辑合理、实际可行,不露蛛丝马迹?完全犯罪是否真的可以实现?

  同样的,有正必有邪。与【完全犯罪】这个词相对的,我们最熟知的必然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再就是被普遍演绎的【洛卡尔物质交换定律】。这个交换定律说的是:犯罪行为人只要实施犯罪行为,必然会在犯罪现场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被侵害客体及其周围环境,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遗留下痕迹。

  既然天网恢恢,既然物质交换,那么完全犯罪究竟还能不能实现呢?犯罪者为了逃避处罚希望罪行不被发现,执法者为了罪犯受到应有的惩处而竭尽所能的破案,设计圈套与解谜者之间是智商、逻辑、运气……甚至是天时地利人和的较量,究竟谁占上风?于是大家对这个设计与破解谜题的游戏乐此不疲。

  在陆陆续续写读后感的过程中,已经将侦探小说、推理小说的发展历程交待了不少,《希腊棺材之谜》的作者埃勒里·奎因是“黄金时代”也就是古典派的代表人物。

  故事的起因是一个心脏病突发的老人的遗嘱丢了,下葬前律师还明明看到了装着遗嘱的小铁盒,待需要之时却不翼而飞,所有人都遍寻不着,就在一众警察束手无策之际,探长的儿子,年轻的埃勒里·奎因指出了小铁盒唯一可能存在的地方……

  在找寻遗嘱的过程中,发现了第二具尸体,之后又牵扯出一件盗窃与销赃的案件,随着案件的进展,侦探不断的推理——证明——推翻结论——再推理之际,却又出现的第三具尸体……事情的发展与一开始藏匿遗嘱人的期望大相径庭,甚至与凶手的期望也背道而驰,最后走向了越掩饰越混乱,凶手越来越无法控制的局面。

  说到这,又要来说【完全犯罪】这个词了。凶手在犯罪之初,设计了他认为无懈可击的犯罪程序,然而随着意外事件的不断发生,他不得不调整本来的计划,人本来就是时时刻刻都存在着未知性的动物。所以我认为【完全犯罪】无法计划,但除去一些主观因素(主要是科学技术的限制、破案人员认知和智商硬伤等因素),【完全犯罪】是否能够实现?我仍然没有肯定的答案。

  在侦探小说的世界里,我偏爱古典派多过硬汉派,最大的原因是热爱推理的动脑过程胜过行动过程,奎因的书以前也看过,然而我对这对兄弟(ps:作者埃勒里·奎因不是一个人,是一对表兄弟合用的笔名,也是第一个书中侦探形象与作者同名)的映像总结一下就是:自恋、废话很多、不要再吹嘘自己了、简洁一点不好吗……然而这本书,基本没有多余的铺垫,推理过程逻辑性非常强,同时延续了他俩风格中“崇尚解释唯一性”的特点。罪犯与侦探处于较量的地位,没有过大的智商差距,因此故事内容峰回路转,可读性较强。在最后揭盅之前,读者已经掌握了全部线索,完全可以自行判断凶手,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所以非常推荐。

  新星出版社的午夜文库系列的标语“阅读之前,没有真相”,被广大书迷改成了更有力度的“死光之前,没有真相”,不过这本书做到了:没有死光,也很好看。

  《希腊棺材之谜》读后感(六):读埃勒里·奎因享受最纯粹的文学推理

  读《希腊棺材之谜》一个强烈有别于大多推理小说的感受是——读者的大脑思考运转负担加重了。在庞大的人物设置和不断反转的剧情当中不会给读者太多喘息的机会,不断会有大篇幅严谨的推理——线索是单条呈现,却是延伸多条展开的,通过不断的假设可能和论证推翻把真相推向更扑朔迷离的境处,即便是方向错了也成就了演绎推理的一部分。这看来就是埃勒里·奎因小说最纯粹阅读推理的体验价值。

  J.J.McC.这个署名是埃勒里·奎因“国名系列”序言的一个虚构的序作者,设定人物化身成为奎因探长父子的一位好友,并说服父子俩人出版他们查的这起案件。而事实却是这虚构的序作本身就是兄弟俩人写的。高调的风格成为了奎因兄弟的标签,他们张扬的性格源于对小说中的演绎推理的足够自信。作为20世纪30年代被誉为第三代推理小说作家集大成者的代表人物奎因兄弟,他们把推理小说用独有的方式推向了一个历史新的高度,他们的“国名系列”以及“悲剧系列”作品被认为是古典解密推理小说的最高水平。读者从不会在奎因的小说当中找到线索的空白或缺失,也不会被欺骗掩盖或故意误导,一切的真相线索都在设定情结当中,当最后的凶手被揭露之时,推理部分仍旧按部就班一丝不苟公平合理,让人猜不到最后的结局可却是有理有据证据确凿的真相。

  《希腊棺材之谜》即卡斯基案件是奎因父子认为耻辱的一次经历,在凶手不断地制造假象中他们一次次地跌落陷阱,认定了错误的凶手。但是埃勒里是个细心的“菜鸟”,他在每一次错误之后都能发现自己偏离了真相,并慢慢接近真相。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他最后设下精妙骗局让凶手自投罗网。在阅读之中,凶手被我认定为是“局外人”,他一直在边缘化徘徊却也始终贯穿情节之中,细细想来是我遗漏了可能性的事实存在,并把它抛弃在了错综复杂的案件当中,进而在知道真相的同时有强烈的落差与惊喜。“犯罪行为只有模式,并无逻辑”。能看出犯罪真相的最终解答还是要归于时间空间下的行为,而不是实证或更不是动机。奎因的推理每一次都是把动机放到最后加以说明,这也是为什么他会被凶手设置的假证据所误导迷惑的原因,凶手也正是因为知道奎因的这种判案手法,给他不断的制造难题,可百密一疏,面对人性的狡黠,再多的可能性都不能错漏。理性认知下的推理在一定程度上比超神的整合编织曼妙猜测来的更具可读性和推理小说本身的严谨性,如果脱离了这一点,也就失去了推理小说本有的魅力。读奎因更深的认识到了这一点。

  《希腊棺材之谜》的成功之处也在于它所具有的文学性的表达。美式幽默在书中能看到很多,探长之间的对话形式也成为了一个有意思的范本,严谨的推理与语言的诙谐构成了小说写作风格上的特色,生动活泼却又紧张刺激的冲突会使得小说整体更具活力,不乏味也透着“人情味”。在缺失文学作品中赖以诠释的人物情致和思想内涵的侦探推理小说中,拥有饱满生动的人物变得至关重要,在很多好莱坞侦探电影当中能看到这种传承,并被大众影迷所喜爱。

  这次新星出版社2017年再版的午夜文库·大师系列精装版的埃勒里·奎因作品《希腊棺材之谜》外观有了全新的包装,红皮里面亦是红皮。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印刷版本。王敬之的译本永远都会成为读者认定的经典,更多热爱这部推理小说的读者不应错过!

  《希腊棺材之谜》读后感(七):致埃勒里·奎因先生的一封信

  亲爱的埃勒里·奎因先生:

  给您写这样一封突如其来的信真是冒昧,J.J.McC最近身体抱恙,那家伙怂恿出版你们父子在纽约卡基斯的希腊棺材奇案的计划也被迫中断,于是恼人的重担就落在我这个低眉顺眼的私人秘书身上。他交给我一份原始的手稿,现在正放在我的办公桌上,上次听到J.J.McC向我讲起这个故事的时候,把我也看作一名愚钝的读者,故意不把凶手讲出来,强迫我运转我好奇的,又被人使唤惯了的大脑灰色细胞,然而J.J.McC小看了我,在没侍奉这家伙前,我就在一家律师事务所里当过助理,在一份卷宗里了解到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她居然是个女人,能有这种黑暗而奇特的创作思想真是太不可思议了,不过她的小说看得自然顺畅的多了,也没有那么骇人(不像众所周知的福尔摩斯)。我听J.J.McC口沫横飞讲着您的奇异探案经历,脑子云里雾里,连吃饭的时候就仿佛有无数的虫子折磨我的头皮,猜凶手这玩意儿我全靠直觉,不过J.J.McC以他过来人的身份劝导我——不要太过自信,我想J.J.McC一定是被骗过好多次了吧,哈哈。幸运的是除了你们父子外,第二个知道这篇手稿的人(那帮乌烟瘴气的白痴警察就算知道了也白用),结束了让我费尽心思又甘拜下风的脑力游戏。我花了一上午的时间读完了手稿的前大半部分,我不知道书出版之后会是什么样子,应该是适合大众化的吧,不过古灵精怪的J.J.McC似乎在想着,在解答真相之前,加上一个读者互动环节,看似很友好的直面交流,其实说穿了就是嘲讽读者的把戏,我猜以您的阅历和城府来看,一定不太愿意这样做,因为增加乐趣的同时,也对那些笨蛋读者很不公平,有的人也许会说:我就是要看一气呵成的嘛,卖个关子一点儿也不过瘾,甚至有些恶意。然而J.J.McC却十分不以为然,他觉得正是这样生动的环节,给了每个读者和作者思维发散的空间,对于侦探小说的发扬,不是更意义非凡吗。正当我这样趋附他的言论之际,一向不关注侦探小说的我,偶然从图书馆里发现这样的想法已经付诸实施了,而且我回去向朋友打听一下,好像反应还不错。

  于是,我兴奋的借了您的《法国粉末之谜》和《荷兰鞋之谜》。我花了3天的时间仔细研究了您的这两本作品(原谅我跳过了一些冗长乏味的警察办案过程),您把故事的背景设定在公寓和医院,而且两篇里面都有比较重量级的人物,不是腰缠万贯的企业老板,就是改变人类的伟大科学家。我在想,难道是你们父子看腻了一些下等酒鬼和混混那些不值一提的琐碎,因为他们的谋杀动机都是清一色的激情犯罪,对您来说是有些无聊了点,所以看到大人物的爱恨纠葛,才会让您和读者眼前发亮、内心狂喜——一个冠冕堂皇的贵族被杀,究竟能挖出来什么幸灾乐祸的丑闻呢。哈哈,开个玩笑,您一定还是认为这些人的关系复杂,容易对读者造成误导,这个我明白。您的这篇手稿也同样将死神降临到一个富有的古董商身上,而且重要的证据是遗产!还有那神秘的价值不菲的名画,您一开头就玩了一个不可能犯罪,说实话确实把我的心一下子吊了起来,诡异的墓地里究竟谁杀了卡基斯?于是我连一分钟都没等,遇到了一些形形色色的关系人, 进而开始会见那些蠢警察(可能最后要收回这句话,因为……),调查或家访——初步推理(未透露真相或线索不够)——第二案——调查——推理(结合第一案线索)——…——隐情浮出水面——真相大白"的模式,这和《法国》、《荷兰》的入场节奏差不多,他们中间必然有一个真凶——我很确定的假设!还有,凶手身份一定很意外,这是在我读了《法国粉末之谜》和《荷兰鞋之谜》吃一堑长一智后的忠诚宣告。

  然而你又一次戏耍了我,我很不甘心恼的跳了起来,甚至扬言要烧掉您的手稿,但我猛然想到,像您这样聪明绝顶的大侦探,一定不会傻到没有备份吧。我悻悻然坐会椅子里,由于我非常了解到您父亲的地位和公事公办的作风,如果烧掉可能还会被判一个销毁证据罪,太不值了。于是我开始发掘自己的缺点,一方面您让我看到了另一种侦探小说的风格,这点和阿加莎·克里斯蒂夫人完全不同,她的文字优雅清美,侦探波洛的个性诙谐幽默,善解人意,其实您和他几乎没有什么可比性,因为你是警察部门培养的破案利刃,是未来和希望,而那个比利时小胡子是业余的。威信和严肃必然是你一直强调而又坚守的风格,因此手稿中一些冷硬的措辞,就不足为奇了。你也对血腥而狰狞的面孔毫不忌讳,对某些读者来说也是一种真实而负责的态度,也许对侦探小说的读者来说,现场一片狼藉血腥根本无所谓(侦探小说的读者哪个是正常的?但我说的并非不正义)。

  您挑战了我,挑战了读者,也挑战了自己,我在想您的书出版后书腰应该是什么令人激动的标语呢?侦探小说界的“圣经,只有“埃勒里·奎因和上帝知道故事的真相?或者诸如此类神话般的语言,我无法想象,不过这会迎来侦探小说全盛的时刻,越想我越兴奋。我衷心希望您能继续给我那讨厌的上司J.J.McC分享您更多的离奇的经历,也请您不嫌弃我这个渺小的读者僭越地写了这封信,最后,祝您的小说大卖!

  您后来的忠实读者

  xxxx

  《希腊棺材之谜》读后感(八):奈何封神

  我知道迷题,我知道你不相信我解开了迷题,而且我知道你想知道迷题,但是,我不告诉你!美利坚推理二人组似乎对这种“我知道,你不知道”的“抖”情有独钟。

  《X的悲剧》《希腊棺材之谜》两本看下来,老实说,本格易老。

  当然,按照经年如旧的习俗,第一口锅首先甩给翻译,每当看到老奎因探长深情地说道,我的儿。老夫就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怪异亲切感。传说中的字面翻译,就像翻译软件做的那般天衣无缝的对照。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这本书的长度——无比冗长——绝不是翻译的锅,至少大部分不是翻译的锅。

  正如过往的一般,美利坚二人组酷爱着将矛头指向某一人,再由侦探推倒这种字里行间里的刻意误导。是的,老夫称其为误导。这就好比a说的可能是真的,b说的可能是假的,反命题则是a说的可能是假的,b说的可能是真的。问题来了,如何辨别a和b说的是真的还是假的。将环境设定为b说的是真的,那么a说的就是假的,反过来亦成理。就此,美利坚二人组借由侦探的口说,a说的是真的,所以b说的是假的。不要怀疑,这就是推理过程。更何况书里还有那种,茶壶里的水只倒了一杯,它应该倒三杯,但是茶杯证明了它倒了三杯,可茶壶里的水只少了一杯,因此推断,因为嫌疑人的失误,只倒了一杯,又在每个杯子来回倒了一次,造成使用三杯的假象,由此证明屋里只有秘书小姐看到的两人,而非嫌疑人故意制造的三人。当然推理很快被证伪。反过来说,这样的耗费了数百字的推理过程除了凑字以外,还有什么作用。书里这种凑字一点也不少,甚至还很是常见。

  硬拽实在不是好习惯。

  推理小说就解谜而言。或是短平快地罗列所有的疑点,依次证明,证伪——如阿婆;或者罗列案件发展的过程,留下所有细项,由读者选取证据与侦探共享推理过程——大多数作者采用这一种;第三种与第二种基本相同,只不过侦探未曾参与案件的搜查过程,只接触搜查后得到的细项,进行推理——《占星术杀人魔法》和汤川学,安乐椅侦探属于这一类。简单地说,于出发点而言大体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种是商业写作,适当设置迷题,解开迷题,提出新的迷题;第二种阐述逻辑思维。前一种显然更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后者则更适合写成短平快的风格,类似于社会板块小新闻那样,将解谜集中在某一种逻辑或者集中于几种逻辑。就此,我想说的是,美利坚二人组并非优秀的商业小说作家,逻辑上也不怎么样。

  或许有人认为,反转的情节扣人心弦,人物的刻画立体丰满。不过,老夫认为,为了反转而反转就像为了吃饭必须活着一般,除了娱乐毫无意义。而人物立体丰满,画面感十足这类范畴,要知道追求这种阅读体验,根本不可能选择推理小说。况且,对于氛围和人物的描写日本推理作家更胜一筹。比如横沟正史,或者岛田庄司(我们可以说岛田的推理不怎么样,但是大环境的描写仍是出彩的),再不济看看三津田信三罢了。

  推理小说作为一种主要描写犯罪的类型小说,它必然涉及到动机,涉及到无可奈何的悲悯,功名利禄的欲望,塞壬的诱惑,不能打开的潘多拉。老夫认为。这也是推理最终走向变格派,走向社会派的原因所在。反过来说,这恰恰是本格的缺陷,为了名侦探的存在凑足死亡人数,而不得不牺牲了更宽更广的内容。

  在今时今日,毕竟在今时今日,推理小说走了许长的时间,密室,不在场证明,消失的凶器这种迷题已经没甚新意的今天,名侦探已死的当下,回头看它,和它,那些曾经的经典,除了它们的地位以外,读者还能看到什么。老夫说的是,它的历史地位——由它身后的推理小说发展过程所决定的它的伟大。除了这个,与我而言看不到什么。

  对推理小说发展史的致敬,给三星。奎因存在,但是绝对不是里程碑式的存在。

  《希腊棺材之谜》读后感(九):这是一本正了八经好玩的侦探小说

  侦探小说是我的最爱,我读了非常多的侦探小说,摞起来肯定要比我高了,我反而觉得这一篇文章并不是那么的好玩儿,因为它没有太多很离奇的情节。当然这是一篇非常非常好的小说,因为作者在写作这个小说的年代,并没有成熟的侦探故事的范本,所以这个作者是非常非常创新的开山之作,故事环环相扣,只是因为现在我们被各种各样的侦探故事吊足了胃口,所以再以前的故事,反而并不觉得多么好看。 这篇故事的作者把自己写进了故事里,没错儿,在故事里他就是那个又年轻又帅气,还会破案,观察力特别敏锐的侦探奎因,所以读起来就觉得这个作者好自恋啊,格外好玩。奎因探解案子一波四折,中间好几次得出貌似很正确的错误答案,最经典的,是那个傻子不认识红色和绿色,当他说主人系的是红色领带的时候,实际上主人系的是绿色领带。他不单单是想写一个侦探故事,他还有很多大段的议论,关于人性啊,有关于犯罪呀,关于忏悔呀,侦探故事如果仅仅是编一个好玩儿的故事,那是最下等的故事,就像写新闻事件一样,把犯罪的人心剖析一下,为侦探故事加入一个内核才是好故事。

  《希腊棺材之谜》读后感(十):经典之作

  《希腊棺材之谜》无疑是一部经典。从卡基斯遗嘱丢失到格里姆肖的死、斯隆的死,最后《夺旗之战》的骗局,一个个案子接踵而至,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从埃勒里被牵着鼻子走,到势均力敌平分秋色,再到最后的埃勒里主导局面,可谓高潮迭起,精彩至极。

  结局出乎意料,但在情理之中,埃勒里的推理总是那么的正派,没有那么多诡计,他从头到尾都是单刀直入,将所有的一切告知读者,在重要的逻辑点大书特书,详细至极,让人心服口服。

  小说结尾,一切都扑朔迷离,奎因父子的“表演”也让我为他们捏一把汗,然而读者和凶手都被蒙在鼓里,被摆了一道呢。当我们知道真正的凶手后,再回过头来反推,一切都那么的合情合理,一种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作者早就在行文中做出了诸多铺垫,难怪他如此的自信,向读者下起挑战书。

  “聪明或自认为聪明的读者,所有的线索已经全部呈现在你的眼前。 不要为自己寻找借口,你和我完全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谁是真凶?开动你的脑筋,去思考一番吧。”这样一句话真的让我倍加感动。看着现在的诸多推理小说,很多作者并没有这样的勇气,他们隐藏重要信息,说话只说一半,比如侦探看到了什么异常,他注意到了,作者也确实提醒了读者,但是他就是不说侦探看到的是什么,非要在揭晓真相时再往事重提,这并不能让我心服口服。

  很多时候,读者和作者并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作者隐瞒了太多东西,他们为了意想不到的结局或者说结局的反转,像嫌疑犯一样处心积虑、东躲西藏,未免太过小心,自信不足了。

  最后,虽然琼布莱特没有和埃勒里奎因走到一起,令人惋惜,但是艾伦切尼绝对是一个值得托付的好男人。他为什么整日酗酒,你琼布莱特心里就没点B数?艾伦这种拥有骑士精神绅士风范的男人可遇不可求,好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