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亲密关系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亲密关系读后感10篇

2018-04-15 20:2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亲密关系读后感10篇

  《亲密关系》是一本由周丽瑗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8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亲密关系》读后感(一):让我们都能得偿所愿地去爱去被爱。

1. 《亲密关系:在爱中找回自己

  周丽瑗老师(平时我称她为丽瑗姐,感觉亲切些)是我通过写书评认识的一个前辈,之前看她的文章大多是以书评为主,直到后来,看到一本张德芬主编的合集《我心温柔,自有力量》,这是一本汇集了心理学大咖的散文合集,里面收录了周丽瑗老师的一篇文“承认吧,我们都缺少勇气”。自此我才知道,她不仅书评写的好,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她的专业文章写的也那么深入人心。所以,当她的新书《亲密关系:在爱中找回自己》上市之后,我迫不及待的入手并翻阅起来。

  毫无疑问,“亲密关系”是周老师这本新书的主题,也是她自己长期从事心理咨询研究重点方向之一。那么什么是亲密关系呢?简单来说,亲密关系就是任何年龄段之间的人,两人或者多人之间产生的和谐融洽的关系,他们相互影响相互连接,又相互自主相互独立曾经,亲密关系多指“夫妻”,而近几年突然流行起来的一个词“原生家庭”,也是亲密关系的一种重要形式

  而周丽瑗老师这本书《亲密关系:在爱中找回自己》也重点讲述了“爱情”、“婚姻”以及“原生家庭”分别在亲密关系中的一些影响,同时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做到处理好我们的亲密关系,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如何才能得偿所愿地去爱和被爱。

2. 爱情篇

  你是否在爱中迷失了自己?

  过年期间,我的一个朋友失恋了,在我不知道任何情况时候,给我发了好几条短信内容几乎都是在抱怨爱情以及抱怨伴侣

  “等谁对你好都没有用,不如自己对自己好!”

  “太伤心了,以后要自私一点,怪不得很多女生看重物质了,精神得不到满足呗!”

  “同样的事,以前他觉得可以,现在却觉得不行,不允许我这么做。”

  “因为要分手,所以我给他转了几千块钱,作为分手费!!!”

  “我就是要恶心他,因为我伤心,我觉得我自己痛,我必须要让他知道我痛。”

  “赶紧给我找个那能有吧,我需要新的生活。”

  “我真想给他打个电话,还是有点不舍得,也或许是不喜欢被抛弃的感觉吧。”

  就这样陆陆续续的短信袭来,预示着她的爱情的结束,一开始,我还简单的询问,简单的安慰,到后来,我就不再回复她了。我的朋友,在埋葬她自己的爱情的时候,没有哀乐,我却觉得悲凉得很。 原因是,通过她的短信,我感受到了她自身的一些问题以及她对待爱情的一些极端方式。感觉这又是一个可怜的不太会处理亲密关系的女孩

  很多时候,我们对待爱情是偏执的,偏执让我们对自己的伴侣过于严格要求,过于理想化。而我们自己陷入了两种极端,一种是我们十分清楚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一种是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

  时下里的“剩男剩女”多是这么剩下的。在爱中,我们总是喜欢提出自己的要求,忽略对方的要求;总是一眼就能看出对方的问题、点出对方的错误,却很少思考自己的问题出在了哪里。

  关于上面我的朋友,看她发给我的短信,能感觉的出来她想要我安慰的成分居多,想让我帮助的成分居少。所以,如果是安慰,我不知道说什么所以我没有回复,如果是想让我帮助,我想告诉她:你可以尝试着去回忆一下两人交往的整个过程,是否是因为自己过于偏执了,是否会因为一些小事大吵大闹,是否会在每次吵架之后都采取报复行为,是否言语过于恶毒导致对方根本不想沟通

  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在爱情中仍然做自己,不偏执地要求对方,不卑微地降低自己。就像周老师这本新书说的“遇见真爱,从放下执念开始”、“放下偏执,才能找到幸福”。爱是永恒话题,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

3. 婚姻篇

  婚姻中,你是否演错了角色

  最近,我一直受到一个问题的困扰。那就是张先生的生活过于懒散健康了,我却无力改变

  每天早上,因为赖床而不吃早餐

  每天晚上,因为刷剧而不睡觉甚至熬夜到三四点;

  白天上班,能开车就开车,不开车就骑电动,三四公里的距离,为何不选择更健康的出行方式?

  为了这几件事,我和他吵了很多次,每次都不欢而散。他总说我像管着一个孩子一样的管着他,我总说我不管你如果以后你生病了劳累的不还是我。

  就这样,我每天白天陪着孩子,有时看书写字画画朗读,生活过得也挺充实,就是一看到他就想起他不健康的生活,一股闷气上心头,抑郁难舒。

  直到今天早上,我五点起床,洗头洗漱。在这个空闲时间,我一边做着洗漱的机械动作一边思考着我最近的困扰。突然有一个想法涌出来让我醍醐灌顶——“在婚姻中,我是否演错了角色?”

  对,请允许我用“演”这个词,虽然人们常说,婚姻怎么能是演戏呢?那样多累多不真实。可是你别说,婚姻如果离了演戏的成分还真的不好存活。婚姻是亲密关系中最常见的一种关系,也是最不好处理的一种关系,因为他们原本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生活习惯性格缺点,突然像是人生转折一样的,婚姻要求两个完全不同的人必须要适应对方来共同生活。我想,这是世上最大的难题了吧。

  完美的婚姻大概是:你是你,我是我,你是我们,我也是我们。该分时分,该合时合。

  可现实的婚姻却是:你是我的,我是你的,你是我们,我是我们。一直要求,一直融合。

  现实的婚姻中,我们更加缺少独立性,增加了对伴侣无限的要求,甚至有些要求连我们自己都做不到。所以我突然间明白了,我应该如何处理我最近的困扰,那就是找一个适当的时间简单的把我想要表达的话告知对方,如果他听取了我的建议,那么可能他会拥有一个健康的生活状态,如果他没有听取,那就随他去,让他拥有他自己的选择,把他视作一个成年人,视作一个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成年人,不去干预太多,只做好一个伴侣应该做的事,而不是抱着一颗父母想要改变孩子一样的心去改变伴侣。

  不在婚姻中演错角色,在爱和生活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回自己,信任对方,是我从周老师的书中学到的。

  也正如她的书《亲密关系,在爱中找回自己》中提到的:用对的方式去爱,不改变对方,不委屈自己,让我们都能得偿所愿地去爱去被爱。

4. 原生家庭篇

  与原生家庭告别。

  几个月前,我的另一个从事心理咨询行业的朋友在朋友圈转发了一篇文章“原生家庭对你影响有多大?”。他在转发的时候附上了这么一段话,当时对我感触特别深。他说:做为成年人,不应该经常把“这是原生家庭给我带来的”这样一句话挂在嘴边,而应该思考怎样能通过自己的成长,摆脱原生家庭的魔咒。

  的确,在“原生家庭”这个词汇很火的这几年,它确实背了很多的罪。很多人以提起自己的原生家庭为荣,觉得是一个很高端词语,也觉得是一个撇开责任的万能词语。动不动就是“这是原生家庭给我的,没办法啊,我也改变不了。”这种人其实是最不理智最不成熟的。

  真正成熟的我们,就是要想周丽瑗老师说的那样:和我们的原生家庭告别。

  在《亲密关系:在爱中找回自己》一书中,她把原生家庭单列出来作为一个章节的内容来说,一方面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自己的很多问题都来自于原生家庭,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沉浸在原生家庭的漩涡中出不来,更有很多的人因为原生家庭的影响从此未能找到幸福生活。我们对于它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妈宝男”、“断奶”、“恋父”、“恋母”、“父母逼婚”等等,很多人,即使到了三十而立的年龄,仍然摆脱不了父母带给我们的各种影响。周老师说:想结婚,先和自己的父母“离婚”。作为一个独立的成年人,舍得让你的父母去受些苦,勇于与他们“离婚”,是我们成长之路上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唯有这样,我们才有足够的内心力量活出自己,才能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伴侣。

  拥有一个重视自己感受,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爱,给与孩子自己成长空间,带给孩子完美幸福生活的父母是我们每一个人梦想,但是就像我们无法选择父母一样我们也无法选择我们的原生家庭,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脱离我们的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不好影响,在强大内心创造一个更好的自己,然后找寻一个合适的伴侣,最终能够带给我们的孩子一个美好的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也是一种循环,它有恶性循环和良性循环两种模式,从你开始,愿你的孩子可以将良好的原生家庭无限地循环下去。

5. 愿你拥有爱的能力

  爱,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让我们不断思考,

  让我们不断学习,

  愿我们都能拥有爱的能力,

  愿我们都能得偿所愿地去爱去被爱。

  《亲密关系》读后感(二):从自我出发

  我遇到过身边很多人,谈恋爱的时候离不开彼此,结婚之后处处嫌弃对方。也许人们总会不自信,怕对方对自己的感情产生动摇,所以把很小的事情放得很大,最终导致失败的婚姻。其实在爱情中,你最不了解的不是另一半,而是你自己,当你真正了解了自己,也就能自如地驾驭爱情了。然而爱情,刚好能够让你找回那个自己。

  有些时候我们不是急于寻找伴侣,而是因为我们内心的孤独无处释放,这种孤独却来源于自己。只要静下心来,把这些不必要的负面情绪都抛开,能够帮助你在爱情中不至于迷失。这本书算不上鸡汤文学,而是一面照射出你内心的镜子。书中教会你无论在什么时候,爱别人的前提是要爱自己,只有学会爱才能被爱。

  选对伴侣很重要,两个人如果能在爱情中打开天窗,两人心理的任何疙瘩都会解开。在有了感情基础上,生活习惯排在第二位。习惯是一直跟着个人的,生活细节、表达方式,甚至事无大小,无非就是习惯的问题。就好像你是习惯先洗手吃饭,还是先吃饭手也不洗。性格可以改,习惯很难改,这也是此前我没有确定答案,如今读来深思却是如此。每个人的一生里,会有好几个阶段可让一个人的个性发生改变,但也许右手写字、熟悉一种气味、一种节奏、一种方式的习惯,很难改正。

  书中很多都是作者亲身经历或者身边朋友经历过的实例,对于还没真正接触过爱情的人,一定要先看一遍这本书,它会让你少走弯路,甚至能够拯救一个婚姻。真正的爱情尽量不要流俗于生活里去,才可以长久。任何东西放到现实生活里,那是亲情感情,不是爱情。真爱一个人,俩个人最好的状态是无欲无求,舒服自在,不需要彼此控制甚至防备。至于你浓我浓,恨不得天天黏在一起,那是新鲜感,甚至是激情,经历过时间和生活的考验以后,回到的那种平静的,相濡以沫的状态,才叫爱情。

  书中提到,别人如何对你都是你教的,在这章中作者举了一个生动例子。确实,当两个人争吵的时候,是因为两个人都在愤怒的情绪上,如果其中一个人能够静下心来,那么另一个人也就没有理由继续生气了。用强硬态度去改变别人这是最不和实际的,只有让对方从内心改变才是最根本的,所以说从自己开始改变,对方也就会不由自主去改变了。

  《亲密关系》读后感(三):亲密关系中,如果用对的方式去爱?

  让我掉下眼泪的 不止昨夜的酒

  让我依依不舍的 不止你的温柔

  余路还要走多久 你攥着我的手

  让我感到为难的 是挣扎自由

  分别总是在九月 回忆是思念的愁

  深秋嫩绿的垂柳 亲吻着我额头

  在那座阴雨的小城里 我从未忘记你

  成都 带不走的 只有你

  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

  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

  你会挽着我的衣袖 我会把手揣进裤兜

  走到玉林路的尽头 坐在(走过)小酒馆的门口

  这是最近很火的一首歌《成都》里面的歌词,知乎上有个评价很喜欢也说到我心坎里了,说这首歌写分别却不忧伤,写离愁却不酸楚,写悲伤逆流成河却满心是过去的美好。

  我想时间能让爱更深沉,也能让沉痛的爱逐渐稀释直到释怀。

  听过很多情歌,这是目前为止唯一一首让我不敢单曲循坏的歌。它的歌词简单朴素又那么的贴近生活,配上旋律,让我很揪心,总有落泪的冲动。总觉得它在提醒我,美好总是很短暂,你不知道突然在哪一个你措手不及时刻它就结束了。但它同时也让我警醒,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以前我不明白为什么有人可以为了爱作出很多疯狂举动,他们不顾一切赴汤蹈火轰轰烈烈。也有些人爱得越深恨得越切,报复别人也惩罚自己。所以以前你侬我侬的甜蜜时刻都为此刻添加几分悲痛。拿得起放得下的人毕竟在少数,准确的来说要看自己的承受以及自愈能力。

  在所有的关系中,亲密关系是最容易将人打败的。在我们的成长环境里,几乎没有人教我们如何去爱以及被爱。我们几乎要靠自己在亲密关系中去实践去习得这种能力。我们在爱情里遭受挫败、难过伤心甚至失恋,在我们还没有习得或是说形成一套自愈自己情绪的能力的时候,很容易就会深陷悲伤情绪中,甚至轻而易举地波及到我们的身体健康、工作、生活、与家人朋友的关系。

  最近读了周丽瑗老师的《亲密关系—在爱中找回自己》感受颇多。周丽瑗老师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她在指导女性亲密关系方面有丰富的经验,能深刻体会亲密恋人之间每一个阶段的心理障碍。而书中也收录了很多她身边发生的故事和咨询案例,在具体而鲜活的实例中给我们讲解缓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不一定能帮你完完全全解决问题,但它一定能给你些许启发和指导。

  我看完全书后,结合自己以及身边人的体会,我觉得在亲密关系中,影响其和谐度的重要部分就是:与原生家庭的和解、与自己的和解。

  在大部分出现问题的亲密关系中,往往不离这两部分的原因。周丽瑗老师也在书中讲了这两部分的和解方法。

  周老师在讲与原生家庭的和解这一部分,让我醍醐灌顶的一句话是:【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一样的,成人后的我们早已忘记“感受”是个什么鬼,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学习“想法”。】而在亲密关系中,冲突的发生也就是由缺失了正确表达自己感受这一步造成的。

  试想一下,你在亲密关系中听到如下两句话,你是怎样的感受?

  1、“你是个绝情的人”

  2、“你做了这件事,我当时觉得很受伤,我希望你可以更多关注我”

  就这两句话,正常人比较能接受的肯定是第二句,为什么呢?因为第一句是在表达想法,而且带有评判的意味,对方也不知道因为什么事情使自己变成了绝情的人。而第二句是在表达感受,而且有具象的事例,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需求。

  所以,在亲密关系中,有效沟通尤其重要,你要学会正确表达和传达自己感受的同时,你也要学会倾听。

  一个人的存在感,来自于他的感受能被别人看到。如果他的感受没有被他在乎或是亲密的人看到,他便会一直在意别人的看法,用别人对自己的评判来判断自己是个怎样的人,又或许更极端的是,他会做出种种奇怪的事情,来让更多人看到他。

  所以,无论是爱还是伤害,我们都要勇敢地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当我们不断表达后,我们就会感受到,我们的需要被人看见。我们的存在不需要由别人来评定,我们会在不断的表达中获得更多自己的力量。

  周老师在这一部分还有这一句话让我受益颇多:【我们都知道父亲与女儿的关系决定了她们与异性的相处关系、却很少有人知道,与父亲的互动模式决定了我们与权威人物(领导)之间的关系。】

  因此,我们从一次次与父亲互动的试探和反馈中,不但学会了和异性的相处,更明白和了解了如何与权威互动,怎样才能博得权威的喜爱。而在与母亲的互动过程中也是如此。

  所以,如果我们在情感过程中屡有障碍,那就试着去探索下是不是将对父亲或是母亲的愤怒投射到了对方身上。

  如果我们能很好地与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解的话,不管是在亲密关系中,还是在工作生活中的各种人际关系中,和谐度都能有效提高。

  而在遇见自己与自己和解这一部分,我觉得这才是贯穿我们每一个人一生的必修功课,只要你是存活于世间的,这个课题终究伴你一生。我们这一生说到底就是遇见自己、认识接纳自己、与自己和解的一生。

  不管是在亲密关系中,还是在其他关系中,我们都很容易将问题的出现归结于是对方的问题而不是自己的问题,认为是对方要承认错误并且要做出改变,而自己则不需要。但是事实上,【大多数关系的破裂就是因为我们不能接受这个人生的真相—我们本能地不愿意去承认所有的问题都是自己的。】

  无论你是在恋爱还是婚姻关系中,等你真正明白了这一真相后,你要问问自己:我到底在逃避什么?只有这样,你才能踏上自我成长的道路,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幸福。

  所以,我们需要明白的是,【谈再多的男女朋友,结婚再多次,最终,我们都会和自己相遇。所有幸福的起点都是从此开始的—接受我们的本来面目,接受伴侣的本来面目。】

  我们要学着去感激每一个经过我们生命的伴侣,因为他(他们)的出现只是为了成就一个更好的我。

  在周丽瑗老师的书中,还有介绍如果放下执念遇见真爱、如何有策略地找到另一半、爱人与被爱如何兼得、什么时候可以结婚、如何勇敢爱自己等等内容,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不管你是恋爱小白还是谈过无数恋爱的“达人”,我觉得书里总有你需要的部分。而且谈过无数恋爱的人更需要看,好好发掘一下为什么换了那么多人,课业还是不及格?

  经历过的恋爱、婚姻,看过的相关的书,无非是告诉我们,要用对的方式去爱,不改变对方,不委屈自己,让我们得偿所愿地去爱与被爱。

  《亲密关系》读后感(四):如何在爱中找回自己

  有些人评论说,这是一本适合单身者读的书,可是我却认为同样很适合已婚者读。因为这是一本教人如何找回自我的书。迷失自己的人不只单身者,已婚者也同样有很多人。 因为对自己不够了解,所以一出问题总是认为是出在对方身上的。恋爱期的,换了一个又一个男(女)朋友。已婚的,离了又找,找了又离。 他们一直在感慨为何自己遇到的人总是那么烂,却总也没有想过或者没有想到过,反思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因为自己的原因,导致问题一直都存在着,而且每一次都是惊人的相似。若是他们看了这本书,他们就会知道,其实一切的问题都源于自身。 这一本书,名叫《亲密关系 在爱中找回自己》,作者周丽瑗,心理咨询师,在指导女性亲密关系方面有丰富的经验,能深刻地体会亲密恋人之间每一个阶段的心理障碍。 当你看到“别人如何对你都是你教的”这一节时,你会恍然大悟,原来是因为这样! 是的,在《亲密关系》这本书里,会有很多地方令你恍然大悟。 你会发现,我们总是试图从另一个人那里获得幸福,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内心缺乏平静和快乐,所以,我们需要从别人那里获得改善和补充;你会发现,吵架的时候,说出你的感受会让对方更加了解你;你会发现,鼓励和赞扬比抱怨和怄气,更能让对方知道如何满足你让你开心快乐。 读完这本书,你也会发现他或她,其实不是不爱你,而是你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误解对方,埋怨对方。其实你们内心里都渴望得到理解和关爱,可实际你们表现出来的却总是冷漠和伤害。 《亲密关系》共七章, 第一章遇见真爱,从放下执念开始; 第二章爱情是一场精心的算计; 第三章,与原生家庭告别; 第四章,有策略地找到另一半; 第五章,爱人和被爱,可以兼得; 第六章,婚姻是场成人礼; 第七章,勇敢做自己。 还有后记及跋。 这本书的每一章节都值得我们用心去读,因为每一章节都说到我们的心坎里,这是一本心灵鸡汤也是一本行为指导书。是的,一本能让我们找到方法如何去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的书,称为行为指导书我认为是妥当的。之前,或许你会在两性相处过程中感到迷茫,无助和不知所措,看了《亲密关系》后,你会像找到解药一样开心,曾经发生的种种不快也会得到释怀。 之前你会不开心郁闷甚至痛苦不堪,是因为你不了解自己,你常常误解自己也误解他人。看了这本书,你会找到解开心灵密码的钥匙,打通你和爱人之间的心路,连接你们之间的桥梁,你们会在有效沟通中形成良性循环,你们会在良性互动中越来越了解对方,接纳对方。当你们学会了欣赏对方,也学会了如何表达自己满足自己,继而满足对方。 就像作者说的:你找出自己、活出自己后,你会发现,给予是自然发生的事。由于真实、成熟和变化着的自己,你身边的人和事都随之而变,之前你为之困惑的问题也在不经意间消失,你就像一块磁铁吸引着你想要的一切,而他们则对你充满了好奇和尊重。 你的勇敢、坚定和爱,让你散发出独一无二的非凡魅力。而这时的你,浑身充满着力量,你并不刻意做什么,就会感染到身边的每一个人。那时,你会明白,你并不需要取悦别人,而你本身把自己活出来,就能给身边的人带来最大的快乐。 《亲密关系》就是这样一本书,让你发现自己,找回自己,做回自己。然后让自己快乐,给别人带来快乐。这个过程会自然地发生慢慢地转变。一切变得美好起来,是因为你变了,是你成功改变了自己,而不是你成功改造了谁。

  《亲密关系》读后感(五):寻根慰自己,爱己等良人

  感叹命运多舛也好,感叹生活不易也罢,还是感恩让我遇见丽瑗,遇见此书。尽管来的晚了4年。若是在4年前遇见,此刻的我应该有个可爱的娃,一个爱我的夫君,一个美满的家。这4年里,每每回家都要面对父母亲戚的追问而慌不择路,也常为躲避参加弟弟妹妹们的婚礼而找各种托词。想想自己好可笑,好懦弱,弱都有勇气单身而没勇气面对。

  细细回顾自己历段感情,无极而终也囿于自己的内在能量不足。自以为在付出,其实是满满的索求:求你的世界里为什么不能是满满的我?求为何我的世界不能只有你?既然是我的男友,为何不能懂我,我的需求你不懂?我为你做了那么多,为什么你要这么对我?而实际上自己根本没有清楚的表达过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更未做过好好的沟通。而他对我的方式,竟然是我教的,我一步步的诱导教的。

  回到自己的种种行为,源于自己内在驱动不够,对自己的爱不够,才会不断的向对方索取。而这个自爱不够的坑,更是起源于小时候,起源于原生家庭。在孩童时期,有爸妈不在身边的经历自然而然有了被抛弃感,内在恐惧。表现在如今就是惧怕再次被抛弃,所以想要紧紧抓住,然结果如握在手心的沙粒,越是握紧越是漏完。

  而今,找到了根,可以好好的滋养自己了,丰满自己,等待那个良人。

  《亲密关系》读后感(六):我不能恋爱的理由

  什么是爱情?什么是婚姻?为什么爱情带来的只剩伤痛?为什么婚姻背后充满裂缝?究竟有没有一个完美的爱人,能够为你带来完整的爱与自由,将彼此的人生补充完满。

  ——《亲密关系》给出的答案是:没有。

无论你和谁恋爱、结婚,最终都会和自己相遇。

  我们在逐爱途中的跌宕受挫,可以很轻易地归结为外部原因、对方问题,却鲜有勇气面对自己,我们之所以遇不到对的人,是因为我们根本没有看清自己,没有接纳真实的自己,因为不会爱,何谈找到那个Mr Right ,顺利进入婚姻,获得稳稳的幸福。

  爱情婚姻离不开两个人相遇、相知、相爱、磨合的过程,而情感危机常浮现在两个层面,一是行为和能力层面的沟通问题,二是根植于内心、深信多年的信念问题。前者多半是相对容易学习掌握的技巧,后者则是无法一朝一夕完成的心智蜕变。

  那么,我不能恋爱的理由是什么?

  《亲密关系》作者在书中写到,自己在几年的时间,相亲200多名男性,却无一满意,在35岁时仍孤身一人,她接触心理学后,开始静下心来找寻真正的解决方案,最终发现,原来绝望和幸福只有一步之遥。作者自身存在的问题,读者无法具体知晓,但她在通过过往经历以及其他亲密关系障碍的青年男女案例中,发现了普遍的规律性 —— 一个人缺乏“爱的能力”。

爱自己,是爱其他一切的基础。爱真实的自己,真实地爱自己。因为,我们自己没有某种东西,就不能给予他人。我们不爱自己,如何爱人?

  亲密关系是最好的一面镜子,投射你自身存在的问题。如果你真实生动,那么你与爱人的关系更容易鲜活轻盈,如果你虚伪遮掩,那么你与爱人的关系也更容易透露缝隙。很多女孩总想要自己在对方的心目中完美,不惜戴上面具吸引对方来爱,然终有一天原形毕露,爱情泡沫被打碎后,只能剩下痴男怨女的悲伤愤怼。当我们因自己的本来面目而羞耻,担心因为不完美而不配爱,就会愈加隐藏,结果只能导致沮丧,在被爱的符合条件里深陷,永远无法将一份亲密关系做得真实、完整。

完美主义不是教导他们如何争取做到优秀或者做到最好的自己,而是教导他们在意别人对他们的想法和感觉做出何种评价。完美主义是在教导他们践行、取悦并证明。

  一切要从原生家庭这一成长源头说起,如果一个人与父母之间有未完成的功课,那么亲密关系会一遍遍(无意识、强迫性重复)演示你与原生家庭之间的关系,警示你心灵问题的方向,启示你独立起来,强大起来。而当你被亲密之痛打倒后,一味的逃跑只会等着痛苦再来一次,一直到你正视问题所在,真正成长起来为止!诚然,亲密关系中的糟糕的沟通技巧可以学习练习,错误信念却只能慢慢修正调整 —— 第一步就是有足够的勇气诚实地面对自己,从原生家庭中脱离,找到你自己是谁,用自己的双手去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剧本。

如果父母在你成年后仍对你的事指手画脚,这是他们的问题,但你按照他们指手画脚去做了,那就是你的问题。

  爱自己的三个步骤。第一,接纳自己,认清并接受自己的真实情况,所有附带前提条件的“当/如果”价值清单都兼任魔鬼待办事项清单,那不一定是你必须要做的事情,所谓完美的表现是没有尽头,不可能存在的。第二,学会拒绝。当别人的要求超过你自己承受的范围,你只是为了响应对方的要求而自己感觉不舒服时,要第一时间拒绝对方,合理设置人与人之间的边界。第三,培养积极思考的习惯。

  勇敢去爱,像从来没有受过伤害一样!

  将那些新伤旧痛,化作滋养灵魂的土壤,只为增强你【爱的力量】。

【日剧日影混剪】我不能恋爱的理由_影视剪辑_影视_bilibili_哔

  《亲密关系》读后感(七):拥抱自己,找到真爱

  近年来爱情婚姻书籍的大量出版,对应的是当代青年男女在恋爱、婚姻上的诸多困惑和迷茫。正处于谈婚论嫁年龄的80后、90后们,在改革开放、计划生育、人口迁移等丰富的时代背景下,有着与前辈们截然不同的社会、家庭、教育背景和成长经历,他们尤其需要契合他们特质的、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对话和帮助。

  坊间出版的书籍大致分两类:一类严肃学院派,讲原理讲实验讲类型,国外作者居多;另一类心灵鸡汤派,讲心灵讲因果讲缘法,大中华区作者居多。前者固然立意高远、体系严谨,但学术性太强,离得太远;后者则大多止于心灵按摩,治标不治本。总的来说,有踏实理论支撑,又接地气、从根子上解决问题的著作,并不多见。

  因此,读到丽瑗这本新著《亲密关系:在爱中找回自己》,颇有些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些年,作者以心理咨询师的学养和身份,帮助都市男女在恋爱、婚姻中克服心理障碍,积累了丰富的心理咨询经验。这本书是她在形形色色的个案基础上精炼而成,更不乏以自己在恋爱、婚姻中的亲身经历来现身说法。——要知道选择心理书籍时,读者最怕碰到纸上谈兵、踏虚蹈空的作者。

  与太多汲汲于“如何找到另一半”的论者相比,作者认为“找回自己”才是根本之道,正如本书序言中所说,“无论你和谁恋爱、结婚,最终都会和自己相遇”。 换言之,在恋爱和婚姻、家庭关系中,许多的错位、误区和烦恼,正是来源于对自己的定位不清、认识不足。在本书中,提及恋爱伴侣关系、原生家庭关系、婚姻伴侣关系的多个实例,经过仔细分析,都可以在当事人的心理中找到自我的投射。能否获得幸福,其实完全取决于自己。

  面对真实的自己,未必让人愉悦,甚至意味着面对略显残酷的真相,但惟有真相,才能让人实实在在成长。

  授人以鱼,未若授人以渔。作者更进一步道出了“在爱中找回自己”的路径和方法,从放下偏执改造自己,到爱人与被爱、协调原生家庭关系、经营婚姻家庭,凡此种种,有故事、有剖析,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娓娓道来,平实好读。

  “所有的幸福的起点都是从此开始——接受我们的本来面目,接受伴侣的本来面目。”现在就开始学会如何去爱吧,别等到后来,你的爱消失在人海。

  《亲密关系》读后感(八):成年人两大挑战:个人成长和亲密关系

  【1】

  我在豆瓣的心理栏目“自我研习所”上看到一篇文,《你的人生,比别人晚了8年》。里面提到,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将埃里克森将我们的心理发展过程分为8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要一个主要挑战需要解决。

  其中,青春期(12~18岁)的挑战是建立自我同一性,进行个人成长。成年早期(18~25岁)则要探索、建立亲密关系。成年中期(25~35岁)的重点在经营家庭,养育孩子。

  简单心理和北大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对各个年龄层来访者的主要咨询问题排行归类后发现,各个阶段“我们应解决的问题”和“我们实际在解决的问题”并不一致。

  由于受教育时间普遍增长,更多人进入大学本科或接受更高教育,人们对于自我的探索一直进行了下去,所以青春期(12~18岁)应该解决的个人成长问题没有完成,遗留到了成年早期(18~25岁)。

  自我探索未完成,未能完全承担起成人的责任。另外,中国的大环境不赞成早恋,孩子对亲密关系的探索不多。大学毕业两三年后即找到相伴一生的情侣,是不太实际的。成年早期应该解决的建立亲密关系的挑战,又被推迟到了成年中期25~35岁。我们的成长,普遍滞后了8年。

  按年龄来划分人生阶段的重点任务,不考虑个体成长的特殊性,这种方法我不甚认同,千篇一律的人生很无趣,不是吗?

  不过个人成长与亲密关系是20~40岁人群的主要心理咨询问题,却一点也不意外。这两个问题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一个解决了就自动将另一个提上日程。更多时候,这两个问题先后袭来,彼此交缠。

  最近两三年,很多心理咨询师开始将这两方面的咨询经验整理出版,是对这些困惑与烦恼的回应。 周丽瑗老师的《亲密关系——在爱中找回自己》,尝试将这个人成长和亲密关系难题结合来解决。

  【2】

  周老师指出,通过另一半来完满自己的人生,表面是对幸福的期待,本质是对自我的不满意。与其其往外苦苦寻找幸福,不如将目光转回到自己身上,看看不快的感受是源于什么需求没有被满足,自身的问题是什么。

  从心理疗法萨提亚模式了解到,个人成长问题的关键在于自我价值感低下。自我价值感低,不能做自己,就会想往外抓住点东西填满自己,以证明自己,获得安全感。周老师全书透露的观点与此契合。

  最典型的例子是情侣间的分手游戏。其中一方一次次提出分手,导火线是对方没有满足自己的一些期待,而本意当然不是分手,只是想通过对方的一次次挽留,来证明自己的重要性,“我是被爱的,我是被需要的。”

  不能顺利进入亲密关系的人,可以审视一下自己的择偶要求。如果要求是 “对未来坚定,不随波逐流,幽默风趣的暖男”,看回自身,是不是对未来不坚定,容易被外界评价牵引,或者对自身没趣而感到自卑?

  祈求遇到互补的另一半,或许是个伪命题,深层需求是希望另一个人来弥补未达成的自我期待。失败关系中,伴侣的任务是要让我们学会看清自己、接受自己。提高自我价值感的责任在于自己。

  处理亲密关系的能力与原生家庭也有关系,我们会承袭父母的沟通方式。如果父母有着不良的夫妻关系,我们会习得一堆争吵和冷淡的相处模式,潜意识里满是对亲密关系恐惧。

  不想成为弱势的一方,却不自觉背负了弱势一方对亲密关系的期待。如果你极其反感母亲的逼婚,是不是在父母的关系中,母亲是弱势的一方?你觉得母亲没有魅力,所以父亲不爱她,害怕成为她那样的人?但母亲又强烈希望你能有一段好婚姻,成全她的期待。我们有时就这样,卡在自我反抗和对方期待中,动弹不得。

  可是,将责任全部推给原生家庭,并不会让我们在亲密关系中有什么长进。我们只能接受不完美的妈妈,将期待还给她,独立成长。

  周老师在书中,用很多具体的个案告诉我们:无论是装满“自我价值”的瓶子,还是觉察出原生家庭的影响,接纳并面对成长过程的局限,都要求我们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有蜕变的勇气。看清自己,接受自己,是伴侣送给我们的最好礼物。

  爱人之前,先学会爱自己。

  《亲密关系》读后感(九):对亲密关系感到困惑迷茫?推荐你阅读这本书

  冬日的午后,泡一杯红茶,靠着舒适的沙发,阅读丽瑗的新书《亲密关系:在爱中找回自己》,一阵阵的暖流涌上我的心头。

  这种温暖的感动,并不陌生,一年半前,我第一次接触丽瑗的文章时,就真切地感受到。

  最初知道丽瑗,是通过壹心理网站。我在壹心理上写专栏,所以会经常留意网站上更新的文章。好几次,我阅读到让我拍手称快的好文章时,我注意到了文末的作者简介:“我是丽瑗(王字旁),不是丽媛,谢谢大家抬爱,我不是国母”。文字下面还附带了一张丽瑗的照片,一个拿着画笔的大眼睛姐姐,很具文艺范。嘿,这个大眼睛的“丽瑗”姐姐,挺有意思,让我不由自主地拿起手机,扫描了文末附带的微信公众平台的二维码。

  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我阅读了很多丽瑗的文章。我的直觉是,文章一针见血,犀利中不乏温情。作为心理咨询师的她,总是能够通过她身边的鲜活的例子,揭示面对亲密关系容易出现的问题,并且透过现象看本质,直逼真相。而这个过程呢,并非冷冰冰的理论堆积,而是娓娓道来,循循善诱,让人读完之后豁然开朗,并能够反思自己,更好地改进自己。

  作为心理专栏作者,我个人深刻的体会是,想要把心理科普文章,写得既通俗,又融入心理学知识,让读者能够理解领悟,并且运用于实践,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丽瑗的文章,真的可以兼顾以上几方面,让我发自内心的佩服。

  去年七月份,在北京“第一届心理学行业发展峰会”上,我有幸见到了丽瑗本人。那天,壹心理的主编飞哥把参会的专栏作者聚到一起吃饭、交流。第一次见到丽瑗时,透过那双标志性的大眼睛,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你是丽瑗吧?”然后,我们很快就像老朋友一样,愉快地交流起来。

  丽瑗人如其文,说话很直接,有些幽默,有些犀利,但又让人觉得很真诚,笑起来的时候,“哈哈哈”,笑声爽朗。短暂的接触,让人觉得非常舒服。

  那次聚会后,我们互加了个人微信,此后,我们经常会一起探讨文章与专业,有时候也会聊人生聊理想。

  丽瑗是一个很直爽的人。交流中,她很乐意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与感悟,说起自己的故事时,毫不避讳。

  丽瑗曾经是典型的女强人、“白骨精”,经过多年打拼,事业小有成就。然而,受原生家庭及过往经历的影响,在面对亲密关系时,她却一路碰壁,总是难以维持一段真正的亲密关系。

  35岁前的丽瑗,在情感上走了很多弯路,她曾经相亲了近10年,见过的男性不少于200名,却始终找不到自己的真爱,一度绝望到谷底。

  后来,通过对心理学的学习及自我体验,她更好地认识自己,走近自己,最终得以自我成长,拥有了属于自己真正的亲密关系,在亲密关系中,也学会如何更好地与对方相处,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伴随着自我成长,丽瑗看清了自己多年来存在的问题,了解到如何去化解这些问题的关键。在考取心理咨询师及婚姻指导师的证书后,她帮助了很多像曾经的她一样的迷茫的人找到真爱,收获幸福。

  当丽瑗跟我说起她的故事时,我终于理解为什么在阅读她的文章时,我能感觉到针对性非常强,每一篇都能击中问题的关键,给出非常中肯实用的建议。作为一个曾经在亲密关系中苦苦挣扎的“过来人”,她太了解面对脱单、两性相处时可能出现的种种内心纠葛,以及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在丽瑗的新书《亲密关系:在爱中找回自己》中,她把如何寻找伴侣,到脱单,到走进婚姻、两性相处按照章节划分,作为一条非常清晰的线索,连接起来。书中的目录如下:

  第一章 遇见真爱,从放下执念开始

  第二章 爱情是一场精心的算计

  第三章 与原生家庭告别

  第四章 有策略地找到另一半

  第五章 爱人和被爱,可以兼得

  第六章 婚姻是场成人礼

  第七章 勇敢地做自己

  可以说,这本书,涵盖了一个成年人面对亲密关系的方方面面。关于亲密关系,我能想到的值得分享的内容,几乎都可以在书里面找到。

  丽瑗最初的文章面向女性群体,在书中,她以一个姐姐的身份,掏心掏肺与“妹妹”们分享交流。而作为男性,阅读了该书后,我受益良多,该书提到的许多观点,其实不分男女,同样适宜。另外书中对男性心理的分析非常客观到位,同样是一本适宜男性更好地自我了解,更好地去面对亲密关系的参考读物。

  丽瑗的文章就像一面面镜子般,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找到似曾相识的经历与感受,更深刻地反思与体会。

  该书第三章里一篇文章《找回失落的感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篇文章中,丽瑗提到了她的闺蜜坐月子时,她在打下手帮忙时,发现闺蜜在照顾儿子时,经常会回应“哦,宝宝拉了,好难受对吗?妈妈知道了”,“哦,宝宝饿了,宝宝想吃奶了,妈妈也知道了”等同样句式的话语。

  当时丽瑗无奈地说了一句“他这么小,懂什么呀?!”这句话说出,她突然陷入了恍惚,一番思考过后,她想起在自己的原生家庭里,当自己有情绪时,父母通常都是使用忽略、转移或者否定进行回应。由此,她进一步进行联想与拓展,通过自身经历的鲜活的故事,娓娓道来,“一个人的存在感,来自于他的感受能被别人看到”。

  文章的结尾这么写道:

  “如果你够幸运,就像我闺蜜的儿子一样,遇上了一位不断碰触感受的妈妈,你就会有一个丰盛而灵动的自我。若你与我一样,缺少这份幸运,那我们要勇敢的去认识和确认自己的感受,无论发生什么,都要勇敢,无论是爱还是伤害,让丰富的经历去激活我们的感受,当它不断碰触到我们内心时,我们勇敢的把这份感受表达出来。当我们不断表达后,我们会感受到,我们的需要被人看见,我们的存在不需要由别人来评定,我们会在不断表达中获得更多自己的力量。”

  朴实无华的文字,却让我阅读的时候,真切地感觉到温暖、感动与震撼。丽瑗就是这样在她的文章里,用她亲身的例子与感悟,引领我们更好地发现,觉察,领悟,探索,改进,从而触碰到更真实的自己,拥有更真实的亲密关系。

  很庆幸通过文字认识丽瑗,并通过丽瑗第一时间阅读到她的《亲密关系:在爱中找回自己》,透过文字的阅读,我感觉更自己更真实的存在,与自己在一起的感觉,真好!

  合上书的时候,看到封底处,壹心理创始人黄伟强的推荐词:“丽瑗是在壹心理平台上成长起来的出色作者。她的文字犀利,不熬鸡汤。在你伤疤敞开的时候,她内心陪伴,直至愈合。对于在亲密关系中困惑和痛苦挣扎的人,能在丽瑗温暖有利的文字中得到安慰”。

  老黄的推荐词写得真好,英雄所见略同。我微笑着合上了书,心里萌生了一个想法:我希望通过我的文字,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丽瑗,了解到这本《亲密关系:在爱中找回自己》,我想让这种阅读文字时内心的安宁和温暖,这种与自己呆在一起时的幸福感,与更多人分享!

  愿我们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美好的亲密关系,在爱中找回真实的自己。

  《亲密关系》读后感(十):爱,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是一本教会人们如何去爱的书。

  爱是人的本能,是每个人都具备的能力,所不同的是,每个人爱的能力不一样。怎样才能获得爱的能力,并收获自己想要的爱,以及有关亲密关系的困惑都将在这本书里得到解答。

  为什么现在会有这么多的“剩男”“剩女”?当今社会,有很多男孩女孩找对象困难,声称不好找、找不到对眼的、没感觉等等,更有甚者称“找灵魂伴侣就那么难吗?”究其实质,就是这些人都有个幻象:“剩男”们都想自己是“青蛙变王子,能吻到那个睡美人”;而“剩女们”都想自己有只“水晶鞋”,能像灰姑娘一样华丽的变身;“灵魂伴侣们”却不知道真正的“灵魂相伴”的实质。抱着幻象的男男女女们,要知道青蛙变不了王子,而水晶鞋是会被打碎的,这只是美丽的童话。书中也说到“灵魂伴侣”是个伪命题。不要试图从另一个人那里获得幸福,也不要用尽浑身解数来表现出自己最完美的那一面,希望自己能成为对方的“灵魂伴侣”。 其实,感情就是一种习惯,当你爱一个人的时候,你会觉得对方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你会觉得,你们在共享一个灵魂,很相似,又密不可分,又完完全全地属于对方。所以活在幻象里的男男女女们,只有回归到真实生活里,才能体验到爱,才能具有爱的能力,才能找到真爱。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不会谈恋爱?谈恋爱时会出现那么多的问题?书中有一章讲到《与原生家庭告别》,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带有我们父母的影子,原生家庭的影响是否认不了的。从孕育生命开始我们就与母亲是共同体,长着长着,我们要认识父亲,同时还要完成与母亲的分离,这个过程很艰难,也是我们一辈子的功课。书中也曾提到“如果一个人总是在亲密关系的相处中出现问题,那么就要先回到他的原生家庭中看一看,这个人与父母之间的不健康的关系对他后期的亲密关系造成了哪些影响和投射”。女孩子在找伴侣时不是拿父亲做找男朋友的标准,就是找完全像自己父亲的那个人;男孩子也同样,要么就是找“母亲”,要么就是按母亲的标准找另一半;这些都是默默发生的,也可以说是原生家庭决定的。另外,父母关系也影响着亲密关系,如果原生家庭的父母懂得爱,也给到孩子足够的爱,那么这个孩子就拥有爱的体验,同时也有爱的能力,所以他(她)的亲密关系就不大会出现问题。可是,我们大多数的家庭或父母自己本身就没有爱的体验,也就不会有太多爱的能力传递给孩子们。所以,才会造成众多的男孩、女孩不会谈恋爱,不会处理亲密关系。而我们通过这本书知道了,如果亲密关系中觉察到了问题,那我们就要与原生家庭告别,直面我们的问题,试着让自己做一些与父母不一样的处理方式,学会温柔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努力改变自己,如此以来亲密关系就会悄悄地改变,幸福也会悄悄地来到你身边。

  每个人在亲密关系中,都曾有过茫然、痛苦和不知所措,只要我们保持着觉察,找到问题所在,就会具备爱的能力,主动创造幸福的能力,并在爱中找回自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亲密关系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