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A Man for All Markets》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A Man for All Markets》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4-15 20:2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A Man for All Markets》经典读后感10篇

  《A Man for All Markets》是一本由Edward O. Thorp著作,Random House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 30.00,页数:41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A Man for All Markets》读后感(一):谁都不扶就服你!

  你在一场电视智力闯关游戏的最后一关。赢下这场游戏,你将获得10万美金的大奖

  主持人告诉你,你面前有ABC三个箱子,其中两个箱子是空的。一个箱子里装有十万美金。你有一次机会在三个箱子中选出那个正确的箱子。

  沉思一分钟后,你选择了b。

  主持人先没有公布答案,而是打开了a这个箱子,里面是空的。接着主持人问“尽管你已经选择了b,但现在给你一个机会,你可以在b和c之间重新选择,你选择b还是c?”

  请问,你的选择是什么?

  ----------------------------------

  以上是好莱坞电影《决胜21点》的段落。故事真实改编于MIT一群学生的故事。他们通过精妙的数学方法,掌握了21点的诀窍,在拉斯维加斯赌场中大杀四方,挣下了数百万美元。而他们的数学方法正来自于Edward Thorpe,一位MIT数学教授

  这是我第一次听说Edward Thorpe。他也正是本书的主人公作者

  lt;A man of all markets>是Edward Thorpe的自传。

  Edward Thorpe出生于1932年,此时的美国正经历着大萧条。他的幼年过得较为困苦,但从小便展现出学习上的天分少年时期他随父亲移居到了洛杉矶。后来顺利进入UCLA数学系,并取得了博士学位。之后他在MIT获得了教职开始自己教学生涯。然而他的专注力并不在数学本身,他的兴趣在于利用数学知识技巧解决生活中悬而未决问题

  赌博恰恰是他看中的那个问题。他的第一本著作便是这样 - <Beat the Dealer>(击败庄家)。本书详细介绍了在21点牌局中,赌客如何用最佳的方法获得对赌场的优势

  这本书出版于60年代,引起了轰动。一方面媒体竞相采访,为他赢得了很大的社会声誉。另一方面。拉斯维加斯的赌场们对他像瘟神般围追堵截。故事的结果出人意料。由于Thorpe的著作让人们相信自己能击败赌场,于是有大量赌客前来一试身手实际上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具备足够的技巧。另一方面赌场采用了很多方法尽量削弱赌客的优势。这使得赌场尽管处于劣势,但却没有面临大的亏损反而更加盈利,因此21点虽然在技术上被攻破了却被赌场保留了下来。可谓是意想不到的双赢。

  除了21点,他还尝试过攻破俄罗斯轮盘赌。他的合作对象正是鼎鼎大名MIT的教授,信息论及通信理论的奠基人,Claude Shannon。他和Claude在实验室中倒腾了将近一年时间发明出了一套装置,能够通过摄像头记录俄罗斯轮盘赌中轮盘的转速和小球的位置,并且预测最后可能落入的方格,由此获得对赌场的优势。最后通过现场实验,他们证明了装置的可行性。许多年以后,这套装置被收录于MIT的博物馆并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台可穿戴式个人电脑

  --------------------------------

  回到文章开头那个问题。B和C之间,应不应该交换?换与不换有何区别

  答案是:应该换。

  简单解释下:

  你的第一次选择有两种结果,一种是选中了-B就是正确的箱子,还有一种是没选中-钱在A或C中。需要说明的是,主持人第一次打开的箱子肯定不会是你选择的箱子,否则他就没有机会第二次发问了。

  如果你第一次选中了,那么剩下的两个箱子都是空的,主持人打开哪个都无所谓

  如果你第一次没选中,那么剩下的两个箱子中只有一个是空的,而主持人打开的必然是这个箱子。也就是说由于主持人事先知道哪个箱子里有钱,他在选择打开箱子的时候会帮你去掉一个错误答案。那么你选择剩下的那个选项就能增加获胜的几率

  ----------------------------

  回到本书。

  Thorpe更大的成就投资金融领域。看过上述那部电影若干年以后,在我学习投资理论的课堂上,Ed. Thorpe的名字又一次被提起。

  Thorpe之后移居到了加州,在加州大学尔湾分校担任数学系教授。在那里他与人合作,发表了第二本书 - <Beat the Market>。这本书为后来的期权定价理论奠定了基础。布莱克和斯科尔斯等人就是由于受到这本书的启发,创立了期权定价公式Black-Scholes Model,并获得诺贝尔奖。实际上Thorpe已经先于他们数年发展出了相似的期权定价模型,并把它应用于美国的可转债市场。获得了巨大成功。他也离开学术界。专心运营自己的对冲基金

  有人问他。为什么他两次都发明了印钱机器?却又把它公之于众,而不是关起门来印钱。他的回答是,第一,这样的理论发现迟早会出现,如果他迟迟不公布就有可能被别人在学术上捷足先登。第二,他相信自己的学术创新会源源不断,总是能找到挣钱的机会。(。。。果然是智商限制了我的脑回路)

  他并没有夸口。早在1992年诺贝尔奖得主Eugene Fama和Kenneth French提出著名的三因子模型之前,1980年PNP的内部研究项目Indicators Project就研究并提出了囊括8个因子的模型,包括每股净收益率,股息率,市净率,股价动量,沽空率,earning surprise,内部人增持率和市销率。(直觉告诉我这些指标相互之间不够独立,太多因子的模型容易形成“过拟合”,不够简洁。)之后Thorpe和合作伙伴之间在统计套利领域的优异表现就毫不奇怪了。

  他创立的对冲基金Princeton & Newport Partnership于1969年成立至1988年关闭。从$1.5 MN增长到¥273MN,期间取得了22.8%的年化收益率,17年中没有任何一个季度录得亏损。

  这里贴一张他的Statistical Arbitrage的收益曲线。这个组合只投资美国财富100公司。在98年以前基本和SP500持平,但在之后的科技泡沫全身而退,最终大幅击败市场。年化收益率18.2%,Sharpe Ratio达到惊人的2.73!

  从最早专注于交易可转债,认股权证和期权,到后来投资领域扩展到统计套利,债券,大宗商品,FOF(Fund of Funds),Thorpe把量化交易的策略扩展到了几乎所有类别的投资。PNP对冲基金解散之后,他的学生逐渐扩散开来,加入了包括Citadel,DE SHAW,Goldman Sachs等知名量化金融机构。可以说他是名副其实的量化投资祖师爷。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Thorpe有一种常人不具备的洞察力。一些在别人看来是天经地义无懈可击的理论,在他眼里却有破绽。好奇心驱使着他深入到问题的本源。透过这种思考,往往他能把问题的理解带到另一个深度。这种敏锐的洞察力,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具备的。而兼具好奇心和深厚的学术修养,使他成为了一个横跨学术与投资界成绩斐然的大牛!

  《A Man for All Markets》读后感(二):“数”中自有黄金

  “Charles,工作去哪儿决定了么?做IT还是金融啊?”

  “还没,我同学里去花街(华尔街)比去硅谷的多”。

  “Steve,工作去哪儿决定了么?”

  “还没,在家小私募基金实习”。

  年前跟两位好朋友聊他们的工作计划,一位在美国研究计算机算法的数学博士,一位是在中国研究航天器碰撞的力学博士,不约而同地谈到了考虑去做金融的意向。

  近年来身边理工男同学们越来越多的人转行进入金融业工作,与美国20世纪后70年代开始的工业界和学术界人士转型进入金融界(“好男儿志在华尔街”)的趋势非常相似,因其中很多人参与过“冷战”期间的高科技项目被传统华尔街人誉为“火箭科学家”(Rocket Scientist),后称之为“宽客”(Quants)。

  爱德华•索普(Edward Thorp)是业内公认的历史上第一位宽客,2017年出版自传,通俗而详细地描述了他仍在继续的传奇人生

寒门贵子

“Think” —— IBM创始人 沃森“Think different”—— 史蒂夫•乔布斯

  1932年是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年之一,九一八之后日军开始大举进攻中国,从哈尔滨到长春、从上海到江苏的各个城市相继沦陷。

  世界另一端的美国,全国经济萧条已经持续了3年,道琼斯指数自下跌了90%,城镇登记失业率上升到了历史性的25%,3400万人失业,很多没有失业的人也只是拿着“饿不死人”的工资,一所学校里有位老师劝一个小女孩回家吃点东西时,她的回答是:“不行啊,我们家轮流吃饭,今天该我妹妹吃。”

1932年的纽约街头等待领取救济食品的长队

  8月14日,索普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在一战中担任过前线军官的父亲“幸运”地在一家银行找到了一份保安的工作,母亲作为全职妈妈照顾着他和随后出生的弟弟全家依靠着父亲微薄的工资艰难度日。

  小索普谨慎安静成长着,直到3岁才会说话。因贫困失学的父亲将对知识的渴望寄托在了小索普身上,刚会讲话父亲就教他识数和识字,聪明的小索普立刻展现出了令父亲备感安慰天赋——他很快便学会了心算加减乘除,然后是开平方、开立方,读狄更斯的小说….

  5岁时进入文法学校读小学,入学后很快就发现学得东西都太简单了,一次他发现教室里有把椅子靠背坏了很危险,他就偷偷地修好了。老师知道这件事后,立刻把他的父母叫到了校长室。校长跟他聊了一会天,对他父母和老师说:“让这孩子跳一级吧”。他进入二年级后还是发现学的东西都已经会了,又一次叫家长,校长说:“再跳一级吧”。他的父亲拦住了:“不能再跳了,这孩子已经比班上的其他孩子小一岁半了”。

  父母告诉小索普,家里可能没有钱供热爱学习的他上大学,为了圆自己的大学梦,他早早地开始为自己攒学费。7岁左右的一年冬天下大雪,父亲跟他说如果他把家里门口的雪扫了就给他5美分零花钱,聪明的他立刻认识到这是一座金矿——扫完自家门前雪之后,他挨家挨户去扫邻居们的雪,那一天,他筋疲力尽,赚了3美金,扫了60户;接下来几天,重复同样的生意,直到邻居小孩也都纷纷效仿他,把市场价压得越来越低。

  11岁时,像少年的巴菲特一样(比索普大两岁),他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送报员。每天早晨2点半到3点之间起床,去分发点领报纸,然后骑着自行车飞快地送往自己负责的订户家中,具体操作方法是:骑车停在订户家门口,将卷成一卷的报纸准确地扔向订户的汽车道上,“投篮不准”时会不小心扔上房顶或扔进水沟里,没关系报刊公司给每位报童准备了几份备份报纸,再扔。小索普送完报纸后还会把剩下的备份报纸去街上卖掉。

  初中毕业后进入了一所“崇尚肌肉而不是头脑”的普通高中,学校对学生的主要培养方向定位不是继续上大学而是去读各类的技校。高一时获知参加全国化学竞赛如果得奖就会得到大学的奖学金,于是他找到化学老师说想参加全国化学竞赛,老师很惊讶并告诉他,这所学校几十年来从没有学生得过奖,其次大多数人都是高二时参加,而且老师也教不了他竞赛考的知识。自信的索普没有退缩,而且他也没有选择,竞赛是那时的他认为自己进入大学的唯一途径,仅仅依靠着老师给的竞赛的试卷和一些教材,他发奋自学。

  几个月后,他来到了竞赛考场。考场门口的告示上说“计算尺可以带入考场,但不是考试必需”,旁边有一些卖计算尺的摊位囊中羞涩的索普买了一把便宜玩具计算尺。考试时才发现最后几道题没有很好的计算尺根本完不成那么大的计算量,他异常生气无奈——化学竞赛变成了计算尺竞赛。最后,他只取得了加州第4名,丧失了他心仪的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奖学金资格,而且他还被遗憾地告知高二时他不能继续参赛了。

  高二时获悉他可以参加全国物理竞赛,他再次投入了仅仅依靠试卷和教材的自学,然后,考了加州第一名,如愿获得了加州理工学院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奖学金。加州理工学院是他最心仪的大学,但是仅仅提供学费的全奖,而他没有钱支付住宿费和生活费,于是他选择了提供包括学费、生活费和住宿费奖学金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进入化学系。

  虽然有奖学金,生活依然是清苦的,早年送报攒下的大学学费被已经与父亲离婚的母亲全部克扣,索普努力读书以期获得更多的奖学金,业余还要去做各种兼职赚零花钱。几乎总是第一名的他遭遇了其他学生的嫉妒和排挤,他们把索普考试的化学试剂给掉包,让他不能准确地测试,导致他得了年级第四名。一怒之下他申请转学到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物理系,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得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的博士奖学金,虽然他更喜欢哥伦比亚大学,然而考虑到在纽约生活的高额生活费,他还是选择了继续留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索普的博士专业是量子物理系,这是一门对数学要求极高的学科,因为需要学很多复杂高深的数学技巧,通常需要10年或者更长时间才能博士毕业。索普发现它对数学知识的要求几乎堪比数学系博士,为何不同时申请读一个数学博士呢?果然,他首先拿到了数学博士,然后他放弃了继续读物理博士,进入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做老师,告别了穷苦的学生时代。

  幸运的是,贫寒的生活并没有对他的性格造成伤害性的影响,索普的生活一直是充满了快乐的,小时候制造硝化甘油炸药、在公共游泳池用化学颜料制造流血假象等等。更加重要的是,索普天生便具备极强的独立思考能力,从不盲目接受大人们的观点,喜欢做实验的他从很小开始凡事总要亲自试试。

  大人:“不要碰火炉!”——自己摸一下,被烫,再也不摸了。

  大人:“不要捏鸡蛋,会碎”——自己捏碎了很多个,终于找到了,到底多大力气正好能把鸡蛋捏碎。

  大人:“不要去赌场,庄家是战胜不了的,否则赌场就会改变规则了”。

  索普不信邪,“我来研究研究”。

战胜庄家

“十赌九输。” ——中国谚语“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孙武

  正在MIT担任数学系讲师的索普很快就检索到一篇论文,4个数学家刚刚发现了一种策略,能够将庄家的优势(House edge)降低到微弱的0.4%,已经很好了但是还不够好,因为赢庄家还得靠运气,长期来看平均还是会亏钱。

  1959年的MIT幸运地身处计算机革命的中心,索普拥有的世界上少数几台之一的IBM704电脑,自学了FORTRAN语言后,索普将需要几百年笔算的各种发牌可能,用2小时都算了出来,然后发现了一种能够将自己的优势提高到比庄家更高的策略。其基本原理如下:随着发出的牌数的增加,自己获胜的概率是变化的,只要能够在自己获胜概率小的时候下小注,获胜概率大的时候下大注,平均来看长期就会赢钱。

  索普带着自己的策略来到了拉斯维加斯,随身携带自己制作的算牌提示器。发牌的荷官看见面色清秀的他一边玩牌一边捏自己的小玩意就哈哈大笑,“又来了个不会玩的小孩子”,不久就发现自己错了。换一个赌场,再胜,再换,再胜,一下战胜了多个赌场,验证了自己的策略,回家。

索普制作的算牌提示器

  研究赌博纯粹为了好玩而不是赚钱的索普回家后立刻把自己的策略写成了论文,因为作为学者的他更想获得学术的认可,为了更早更快地发表,他去求助了一位MIT的大牌教授写推荐“信息理论之父”——克劳德•香农,两个淘气鬼一见如故。

  “除了21点,你还研究其他的赌博策略么?”香农问。

  “我还正在研究轮盘赌的落点预测”。

  “有意思,一起玩儿吧!”

  这是一个与21点不同的游戏,它主要是关于小球运动的物理问题,那时索普的女朋友闺蜜的男朋友正好是当时著名的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索普顺道问了一下费曼轮盘赌能不能被预测,费曼很爽快地回答:“不能”。

  香农和索普不这么认为。

轮盘赌

  两个人一起买了轮盘赌的设备、一遍遍做实验,几个月后便研制成功了能够预测轮盘赌小球落点的小机器,然后带着去拉斯维加斯,验证。

  赌场小白香农负责把小机器穿在鞋里,站在轮盘边上,用大脚趾记录轮盘的转动数据,赌场老司机索普带着接收香农脚底下机器传来的落点预测数据的无线电耳机,负责在轮盘前下注,猜中,赢钱,换几个赌场,再胜,回家。

  他们预测轮盘赌的小机器,2001年香农去世后,他的妻子将其捐献给MIT,MIT将其作为世界上第一台可穿戴电脑(Wearable Computer,即Apple Watch的祖先),陈列起来。

  期间,香农并不是仅仅是一个陪玩的看客,他对索普的策略带来了一个重要的改进。

  “香农,我还有一个问题没解决,如何确定每一副牌下注多少,才能既保证最大化的赢钱,又能防止因连续很多次的运气不好而赔光所有的筹码呢?”

  “这个问题,你去看一篇贝尔实验室的约翰•凯利(John Kelly)1956年写的一篇论文就知道了”。

  从此,凯利公式(Kelly Criterion)经由索普和香农的使用和推广,进入金融界,成为股神巴菲特、债券之王比尔•格罗斯等均在使用的标准风险管理工具。【1】

  赌场老板们很快就发现了这位会算牌的顾客,大多数赌场将他列入黑名单,有一家赌场甚至在他的饮料中下毒,索普顺势永远地离开了拉斯维加斯,一个充满了“easy money”和“easy women”的地方。

  他将自己的算牌策略和赌场经历写成了一本书,《战胜庄家》(Beat the Dealer),出版后迅速进入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很多人筹钱、组队,使用书中的策略去拉斯维加斯淘金。其中著名的代表是MIT小组,2008年被改编为后被拍成电影《决胜21点》。

电影《决胜21点》海报

  可惜,索普“戒赌”并没有成功,命运把索普送向了另一个更大的赌场,华尔街。

战胜市场

“书中自有黄金屋” ——宋真宗 赵恒“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英国谚语

  在大学教书之余,索普把在赌场赢来的钱和出书的版税投入了股市,像每一个散户一样,他主要是看报纸听专家选股票,然后,也像大多数散户一样,他向市场先生(Mr. Market)交了很多很多学费,也没有学会投资。

  “为什么?!”索普问她妻子。

  “因为你还不懂你买的是什么”。

  自尊心受伤的索普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研究一下”!

  身为大学教授的索普迅速对股票市场研究进行了大量的文献检索和研读,包括价值投资教主、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爱德华的《技术分析》,逐渐对股市和投资有了一点更深的了解。

  转变发生在一份装着股票权证(Warrants)的传单来到索普家的那一天,进行了一番分析之后,索普发现权证之中隐藏着一座金矿。

  股票权证是一种金融产品,购买权证的人拥有以在约定的未来某一天、以约定的价格买入某上市公司的股票的权利,但没有必须购买的义务(认购权证);或者在约定的未来某一天、以约定的价格卖出某上市公司的股票的权利,但没有必须卖出的义务(认沽权证)。举个例子,假设茅台股票现在是800元,如果你认为茅台的股票半年后能够涨到1000元,且茅台公司正在市场上发行半年后能够以900元买入茅台股票的股票权证,权证价格是20元,你就可以买入这份权证,如果半年后股价涨到900元以上,比如950元,你就可以赚到950-900-20(权证成本)=30元,半年的投资回报率是30/20=150%,因为其中隐藏着极大的杠杆;当然,如果半年后股票价格低于900元,你不会花900去买低于900的股票,你也没有必须购买的义务,但也意味着你手中的权证将没有什么价值。

  权证,就是这样一种类似赌公司的未来股价的一种彩票。

  这个彩票应该值多少钱呢?怎么买卖能赚钱且不会亏钱呢?

  又一个数学问题,摆在了一位数学家面前。

  从学术论文中索普知道没有人能够预测公司的股价未来某一天到底是多少,未来的股价基本呈现出一种布朗运动的随机游走模式。那在这样的模式下,权证该值多少钱呢?

  经过一番计算,索普找到了这个彩票定价公式,并计算了很多市场上流通的权证的价格,发现大多数的权证的价格都高估了,人们总是对自己想要的东西有着过高的期望。

  “贱取如珠玉,贵出如粪土”,低买高卖是做生意的黄金法则,既然权证普遍被高估,我就选择做卖权证的,专业叫法是“做空”。

  那万一股价上涨到很高的程度,比如上面的例子,茅台股价涨到1000元,卖权证的人将会亏1000-900=100元,如果涨到2000元,将会亏2000-900=1100元,股价上升是没有上限的,那么卖权证的人的亏损也是没有底的。

  这可不行,得想个办法。

  办法是有的,买入相应的公司股票,用自己手中的股票的升值,补偿了交割权证的亏损,这种策略专业叫法是“Covered Call”。

  继续上面的例子,茅台股价现在是800元,半年后能够以900元价格买入茅台股票的权证价格是30元,你卖出一份权证,赚30元,同时,以800元的价格买入一股茅台的股票, 然后如果茅台股票价格上涨到1000元,买你权证的人会从你这儿赚走1000-900=100元,而你将能够从股票升值中赚到1000-800=200元,加上卖出权证赚的30元,合计盈利是200=30-100=130元。

  股价涨到2000元,合计盈利还是130元,卖出权证造成的亏损正好被买入股票带来的收益对冲掉了,股价随便涨,收益不变化,这样的操作策略专业上称之为“套利”:无风险、有利润。

  这个策略也不是完全没有风险的,如果股价大幅下跌,将会产生账面的亏损。只要股价不产生大额下跌,都不会亏钱。[2]

索普权证套利的损益曲线

  像玩21点一样,随后索普在真实的投资中验证了自己发现的策略的有效性,并将投资范围拓展到了当时新兴的可转债市场(中国现在新兴中…)。

  1967 年,热爱分享的索普再一次把自己的发现写成了书,《战胜市场》(Beat the Market),很多年轻人读了这本书后备受鼓舞,进入金融界,包括当时正因车祸造成骨折,在医院悲伤中的大学生比尔•格罗斯,后来的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基金经理,全球最大的债券基金,管理资产达1000亿美元。

  然后,1969年,幸运地经朋友介绍,结识了当时因股市过于繁荣找不到便宜的股票而关闭了自己的投资公司,闲着无事在自己的乡间别墅度假的巴菲特。

  在巴菲特的指导下,索普成立了能够帮其他人投资的合伙投资公司(类似私募基金公司),规避了因“非法集资”被抓的风险。

  利用发现的公式和套利策略,加上可以管理其他人资产的公司模式,开始了自己的对冲基金经理之路,出于对客户的利益,索普没有详细公开他发现的权证和可转债定价公式,而只是用它来赚钱。1969年到1988年基金关闭,索普管理的两支基金的19年的总回报率分别为27倍和15倍,同期标准普尔指数上涨了5倍,年化平均回报率分别为18.8%和15.1%,同期标准普尔指数年均增长率为10.2%。

索普合伙公司两支基金业绩(1969-1988)

  一切只谈回报不谈规模的投资收益都是耍流氓。

  索普的两支基金规模,前10年为1400万美元,后10年为2.7亿美元。

  一切只谈回报不谈风险的投资收益都是耍流氓。

  在这19年期间,分别发生了1973年第一次中东石油危机,1979年第二次中东石油危机,历史上单日跌幅最惨重的1987年黑色星期一股灾,索普管理的基金从来没有发生一个季度发生过亏损,更没有亏损年度。

  基金杠杆率是1,即没有使用任何杠杆,所有资金都是自有资金。

  一切只谈回报不谈辛苦的投资收益都是耍流氓。

  取得这么好的投资业绩的索普,并没有像很多基金经理一样,把自己累成狗。他依然在大学担任数学教授和金融学教授,同时每周锻炼4个小时身体,与妻子一起享受生活,培养多名孩子和孙子进入MIT大学,每年跑5个马拉松,中文非常流利。

  他提高效率的方式很简单——将投资策略变成程序,链接所需的数据库,让电脑替自己分析投资机会,自动下单,从而再次成为程序化交易的先驱。今天,除了在中国大陆,程序化交易(Algorithm Trading)已经成为大多数国家的主要交易方式,程序员也代替交易员成为金融机构的新明星。

  在索普悄悄赚钱的时候,1973年,几位学术界人士同样也发现了这个彩票定价公式,并立刻发表了,后来这个公式被称为Black-Scholes-Merton期权定价模型,其中后两人因公式的发现获得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1989年,当年的穷教师索普已经成为亿万富翁索普,他决定休息一下。

庞氏骗局

“金矿企业就是地下的一个洞和地上的一个骗子。” ——马克•吐温谈“西部淘金热”“一切不可持续的事情都将停止。”——巴菲特

  1991年,赋闲在家的索普接受一家著名的投资公司的委托成为他们的独立顾问,负责对该公司投资的一支支对冲基金投资进行检查。

  他花了几天时间,检查每个基金公司的历史业绩、基金经理背景、治理结构等,并进行了实地调查。然后他发现一支对冲基金的业绩不太正常,持续10年每个月都有1%到2%左右的回报,索普很好奇这位基金经理是如何做到的,索普详细询问了他的投资策略,基金经理很高傲地解释了一番自己复杂的套利策略,(买入K2价格的股票,卖出K3执行价格的看涨期权,买入K1价格的看跌期权),并把详细的投资记录也给了索普。

  这位基金经理不知道自己遇到了内行,这一策略和索普最初的权证套利策略很像,而且更进一步去除了股价大幅下跌的风险,是一个几乎完全没有风险的套利策略。理论上他的策略的确能够无风险地获得回报,但真实的市场不会让他有持续这么多年、这么高的回报,这是一个低风险、低回报的投资策略。

  带着自己的怀疑索普将这位基金经理买卖的期权与市场上当天真正的交易量做了对比,发现,这位基金经理在投资报告上宣称的交易量远远大于市场上当天真实的交易量,很明显,交易记录是伪造的,这个一个骗子。

  投资公司在索普的建议下,退出了在那支基金的投资,然后,接下来的17年中,那支基金持续了每年10%的稳定高收益。索普真不知道听从他的建议退出投资的客户在这17年中对他是感激还是怨恨,直到2008年,那支基金突然宣布:

  “我玩不下去了,这是一个庞氏骗局,所有事情都是我一个人做的,公司其他人(核心骨干主要是他的家人)都不知情,我愿意受罚”——前明星交易员,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主席,华尔街第五大做市商董事长,伯纳德·麦道夫

  30多年间被骗资金总量达648亿美元,受害客户4800名,其中不乏名人政要。

  2009年,麦道夫被判罚没全部财产,并处以法律允许的最高年限——150年监禁。2010年长子上吊自杀,2014年次子因癌症去世,麦道夫至今孤苦牢狱。

麦道夫

统计套利

“我将牢记:世界不是我创造的,它不服从我的方程。”——金融建模师宣言“模型不是完美的,但这不意味着模型是没有用的。” ——罗伯特•默顿

  套利的核心逻辑是“一价定律”,即同一份资产在任何地方都应该是同一个价值。如果是同一份资产或两份有逻辑关联的资产,在一个地方被低估,或者在另一个地方被高估,这时通过买入低估的资产(做多),卖出高估的资产(做空),即可套取无风险的利润。走南闯北的商人们每天做的是类似的逻辑,低买高卖。

  索普的权证套利、可转债套利和麦道夫的套利策略,都是这样的几乎无风险套利策略。

  但随着竞争者的增多和程序化交易的普遍,这样的无风险套利机会即便出现也会转瞬即逝。

  索普也感觉到了这样的趋势,幸运的是,利用自己持续不断的好奇心和高超的数学领悟力,再次发现了新的蓝海——统计套利(Statistical Arbitrage),并作为最早的一批大规模使用该策略的基金经理。

  故事起因于索普在暑期指导一份研究生做的项目:“寻找股价短期波动的预测性指标”通过运用强大的计算机、对庞大的数据库中的海量数据进行深入挖掘,他们发现了很多对股价有很强的预测性能力的指标,如市盈率,市净率,净资产收益率等等。

  基于这些指标,他们建立了预测每一支股票的“合理价格”,也即未来它会上涨还是下跌,然后买入那些未来会上涨的股票(做多),卖出那些未来会下跌的股票(做空)。

  因为这样的预测更多的是基于深入的大数据挖掘而不是坚实的经济逻辑,预测的准确率不是100%,只是基于历史经验,在“统计意义“上,大概率地会预测准确,所以,称之为“统计套利”。

  这种策略的风险理论上是无穷的,尤其是做空那些价格高估的股票是损失的上限是无穷大。索普的主要风险管理方法是分散化投资。

  “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把股票根据其相关性分成几十到上百个相关性很小的篮子,相关性小意味着篮子与篮子之间不互相影响,然后投资时每个篮子放一个鸡蛋,这样,很多只蛋一起完蛋的概率就很小了。

  拥有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著名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采用的是同样的统计套利策略,因为缺少索普这样的风险管理策略,在俄罗斯债券宣布违约、巴西宣布货币贬值等“祸不单行”的“黑天鹅”打击下,黯然落幕。

  当初LTCM也曾寻求索普的投资和入伙,索普看了一眼他们的合伙人,丢下一句“一群只会掷骰子的家伙”(纸上谈兵),没有投资也没有入伙。

  1992年,新的基金成立,管理资产4.7亿美元,员工总数6名,至2002年基金关闭,年化投资回报率26%,最初1美元投资10年变为5.48元,同期标准普尔指数年均增长率7.77%,相当于最初1美元10年变为2.14元;期间债券市场动荡,东南亚金融危机,俄罗斯债券违约,长期资本管理公司遭受救济等极端事件都没有对基金造成冲击,相反,市场越动荡,基金表现越好。

索普管理的统计套利基金XYZ业绩(1992-2002)

传道授业

“太上有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经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左传》“想被后人记住,做点儿值得写的事情,或者写点儿值得读的书”——本杰明•富兰克林

  2002年,索普70岁,资产已数亿美元的他意识到时间对于他而言比钱更加珍贵,从此逐渐淡出了投资界,开始回归家庭,慈善和学术,在量化金融界知名的期刊《Wilmott》总结自己的量化投资生涯和学术发现。

  2003年,在一篇《量化金融回顾与展望》的文章中,他归纳了自己的量化投资哲学:

  第一,找到一个存在套利机会的“非有效市场”(别人没有发现的金矿),而且要作为最早发现的一批。

  第二,建立一个可以在现实中操作的交易模型,利用历史数据和模拟数据进行测试,检验模型在各种情况下的稳定性。

  第三,在真实的市场中检验模型,再好的模型也只是过度简化了的现实。

  最后且最重要的,做好风险管理,使用凯利公式决定资产配置(下注多少),为可能发生的市场极端情形留存足够多的备用资金。

  2003年,华尔街日报觉得出版索普的自传可能是一个好主意,索普写了一份初稿交给了编辑。编辑的老公正好在华尔街工作,看了初稿后说,“这书也太学术了,出版它肯定不是个好主意”。于是,传记计划取消。

  2005年,兰登书屋的编辑问已经出版《随机漫步的傻瓜》《黑天鹅》两部大卖的书的纳西姆•塔勒布,“还有谁那里有会畅销的好东西?”

  塔勒布是索普的好朋友,立刻告诉兰登书屋的编辑:“爱德华•索普”。于是索普在第一版初稿上继续写作,2009年提交了第二版初稿。

  慷慨的索普总是认为读者很希望能够从他的自传中学到“他是如何做某件事的深入描述”的内容,而编辑反复告诉他,“不是这样的,读者们更关注的是你这个人,不是你发现的策略、理论等,你要多写你自己的故事,你的生活;继续让它更接地气吧”。

  这时,索普挚爱的妻子不幸身患脑癌,索普对编辑说:“我暂时不能写自传了,从现在开始我生活的全部就只剩下一件事情——陪伴、照顾我的妻子,不管是1年,2年,还是永远”。

索普与妻子Vivian

  2010年,索普与多人合作,将基于凯利公式的投资方法写成一本书《The Kelly Capital Growth Investment Criterion_ Theory and Practice》,从学术和实践两个角度,详细描述了这一投资方法。

  2011年,索普妻子去世,索普重新回到自传写作,在编辑的帮助下,他不断地改写,将自传的结构从按专题布局改为了常规的自传模式——按时间顺序布局,将一个个晦涩的金融术语用极其简单的语言和例子解释一番,写更多的故事,讲更少的道理。

  2017年,自传出版,纳西姆•塔勒布作序。

  2017年的股东大会上,慈善家查理•芒格将此书列为他当年读过的最好的一本书:“我太喜欢这本书了。他太会找媳妇了,他们的婚姻感人至深,他把他的高智商利用得无与伦比”。

索普自传

战胜死神

“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苏格拉底“死而不亡者,寿。”——老子

  读索普的自传时我常常想起另外一些人的自传: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富兰克林自传》,本杰明•格雷厄姆的《格雷厄姆回忆录》,赫尔伯特•西蒙的《我生活的种种模式》,伊曼纽尔•德曼的《宽客人生》。

  以学者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断地审视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生活进行建模,改进自己的行为,完善自己的智慧。

  不因众人的认同就放弃自己的思考,不因事物太复杂就放弃自己的好奇心,不因事物不确定就选择听之任之服从于上天的运气,当不了解一件事情时不强制给自己一个想法而是勇敢地承认和保持不可知的态度,将思考和实验保留到生命的最后一秒,甚至死亡之后。

  物理学家费曼一次重大手术前,医生提醒他,他可能熬不过这一关,他对医生说:“如果是这样的话,请不要给我打麻药了,我想知道门关闭时是什么感觉”

  索普更进一步,从上学时起就应用化学、生物学、医学等知识保持自己的健康状态,80多岁时还像30多岁一样矫健,今年85岁的他依然运营着自己的对冲基金,每天锻炼,服用各类药品,以降低自己肉身的衰老速度,以提高他的死而复生概率——他去世后身体将被冷冻保存,并等科技足够发达时,复活。

  死神,索普选择挑战的最后一个庄家,也许。

  据索普计算,他获胜的概率是2%。

  毕竟胜负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85岁的索普

保守主义

“我只想知道我会死在哪里,然后我就永远不去那儿”——美国谚语“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孙武

  以勇闻名的子路曾问孔子:“您若统帅三军,带谁一起?“

  孔子平静地回答:“那种敢于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脱下衣服就敢游过黄河,死了也不后悔的一介武夫,我是不会带的;我要带就带那些面对任务时恐惧谨慎,仔细地思考应对方略,并最终能完成任务的人“。

  “勇敢“是人类能够从众多物种之间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之一,“从0到1”的冒险创新也是文明进步的主要力量之一,“敢于梦想”的“动物精神”几乎成为致力于进行“破坏性创新“的创业企业家的标准形象。

  天生谨慎的我从来不是这样的人,“九个瓶子十个盖”之类的“安全边际”是我享受的状态。曾因为不赞同“勇敢“的道德价值而与曾经多年作为成功销售的妻子激烈地争论,大有一种“三观不合”的架势。

  面对媒体上充斥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企业家形象,我一度怀疑自己,并决定改变自己的谨慎性格,在日记中告诉自己多做一些不敢做的事情,通过这样的突破自己提高自己的恐惧下限。

  直到去年接触了金融风险管理师(FRM)考试,通过一年的学习和感悟,看到大量的“子路”因匹夫之勇造成的严重灾难,也看到了很多临事而惧的“孔子”取得的持续性的成功和进步,终于找到了“谨慎的价值”和“真正的勇敢”,我称之为“保守主义”。

  望梅不一定能止渴,但肯定能给人以前进的动力。社会心理学的一个悖论发现是“相信虚幻的事情能够提高人的幸福感”,“梦想“也因此具备巨大的心理安慰性价值,媒体和商人们也不遗余力地制造一种“现在欣欣向荣,未来会更加美好”的现状。

  而总是盯着社会的危险方面、不断地报告和提示“坏消息“的“保守主义小组“依然不受社会大众的普遍欢迎,除了在社会处于危机之中时他们才会成为人们争相求助的对象。病人生病时才听得进医生的话,病好了后就立刻会忘掉一边。

  为什么不在健康时少听听“商人”的奉承而多听听“医生“的忠告呢?

  现实中“商人”是多数的,“医生“是少数的。这样的医生有:中国风险管理圣经《道德经》作者老子,不断地提示人类欲望膨胀将超过地球承载能力的《生活在极限之内》作者加特勒•哈丁,一反主流金融界“市场之手是有效”而提出“繁荣是危机之母”的金融学家明斯基,“总是想着大危机“和“在他人贪婪时谨慎“的查理•芒格和巴菲特,相信“黑天鹅”比大家想象地多得多的纳西姆•塔勒布,《金融建模师宣言》作者胆小的宽客金融学家Wilmott,认为永远也不能过度下注的凯利公式信徒索普,不断地提高飞行安全的标准规范的国际航空安全委员会。

  谨慎不是不冒险,而是不去那些本来不用去冒的险,不去冒那些不能够承受其后果的险,而是去回避那些不能承受的冒险(闯红灯,借很多钱,飙车),降低那些能够降低的险(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掌握复合技能应对行业衰退),转移那些能够转移的险(买保险,使用各类金融衍生品对冲),接受那些不可避免的险(天灾)。

  脱下美丽的“皇帝的新衣”,接见携带坏消息的“波斯信使”,准备迎接不期而至的“黑天鹅”,减少一些”愚蠢的消费“,储藏一些“过冬的存粮“,为父母和自己“多买几份保险”,将鸡蛋放进“多个不会一起垮掉”的篮子里,做一名拥有跨行业技能的“斜杠青年”,把“鸵鸟的头”从沙子里拔出来,做一名敢于正视危险、学会对冲风险和从风险中取得安全的收益的人。

  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光阴之美,florachu2013。

  参考文献:

  [1]庞德斯通:《财富公式:玩转拉斯维加斯和华尔街的故事》

  [2]维基百科CoveredCall: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vered_call

  [3]斯科特•帕特森:《宽客:华尔街顶级数量金融大师的另类人生》

  [4]保罗•威尔莫特:《Wilmott》杂志、《数量金融(三卷本)》

  [5]索普个人网站:http://www.edwardothorp.com

  [6]索普自传:《A Man for All the Markets》

  《A Man for All Markets》读后感(三):天才与那个待他征服的世界

  半本好书

  前面挺有意思,讲他的少年读书生涯,讲他博士毕业时如何罔顾"赌场不做赔钱的买卖"的常识,解出Blackjack而名噪一时,讲他怎样自学证券交易,成为最早的quant并建立了hedge fund且从未亏过。这种完全仰仗智商的行为,读来并不令人心驰神往,但倒也不得不服气人家就是这么牛....可惜后面部分太过随意,没什么有深度的东西了。

  感觉写的最好的是preface和foreword, 读来令人豪情万丈,后面没有这种激扬之感了。

1. 剽悍的人生无需解释

  Thorp算是毫无疑问的神童,智商140+,从小就是跳级,读各种大人才看的书,自己捣鼓化学试验,始终是同学中成绩最优秀的....不过由于家庭条件一般,上大学也费了很大周折,靠着竞赛拿奖学金才去的UCB。 至于读硕士、博士碰到什么困难,提都没提....想想现在网上各种说自己费多大力的力气才考上研究生,差距不要太大....

  《A Man for All Markets》读后感(四):一些简短的reading tips:必须Follow他细碎的计算

  Context:

  版本:audible可听书

  既有兴趣:从业人员,之前在Fortune's Formula里面已经听过Ed Thorp和Princeton New Port Partners的不少故事,当时就被他的做法之先进震惊了。后来Audible一推荐我就直接买了。

  Reading tips:

  1. 一定要follow他的细碎计算

  我猜很多怕数学、怕想的人容易把其中的计算跳掉,只看故事,那你会越看到后面越无趣,因为越往后故事性会衰弱,他会转而更多地评论这些年发生的各种现象,然而为了解释一些现象,一些简单的计算便成了最好的理解工具。

  这里所谓的计算绝不吓人,没有任何复杂的数学,他说的更多是 “假设你贷款60%买房,之后房价如何如何变化,你的房价和贷款之间会出现什么什么关系” 这种。全都是简单的四则运算,但是有的逻辑会一直这么发展下去,所以你得一直follow计算的对象,不然听着听着就失焦了。我买的audio book,一般边跑步边听,那个时候可以分配的脑力/注意力差不多够。

  为什么要Follow这些四则运算,除了如果不follow后段会变得非常无趣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本身就是Ed Thorp成功的最大特质之一:耐心地梳理混乱事物之中的调理。

  拿最著名的21点 Beat the Dealer 来说,他在书后来也评论,他惊讶于那么多人不愿意/没有能力算出其中的概率。当我们面对牌局的时候,牌局一团混沌,我们害怕思考混乱的事物,所以可以把牌局当作纯随机,在随机中21点呈现出百分之四十几的赢面。然而 “随机” 本身是个理想数学模型,说 “随机” 就意味着对信息的主动放弃。然而 Ed Thorp 就可以有这个耐心去梳理,如果我们知道牌面的变化,进而算出在每个不同的情形下赢面会如何变化;然后再进一步看有没有可能通过记牌的方式筛选出赢面过半的局势。他在书中对这个探索的过程有非常详尽的描述,非常有意思,看完之后你完全不会惊讶,这么一个有耐心在混乱局面中梳理信息的人,当然会在金融市场上反复抓到机会。

  2. 一些reference

  他很明显喜欢引用固定几本书里的观点,没读过没关系,读过会好玩一点。他引用最多的是Taleb的 Black Swan,其次是花了很大篇幅写他的故事的 Fortune's Formula. 后面会扯很多Long Term Capital Management 的故事,推荐阅读 When Genius Failed,还有08次贷危机,建议阅读 The Big Short :p

  一些杂乱的小感想:

  确实前半段最好玩,也有可能是他年轻时的故事我们容易relate to一点,基本上学生时代 + 21点/轮盘赌 + 创立对冲基金时期,这其中你能看到一个闪烁着求知欲、探索欲望的人,巨大的intellectual appetite, 确实很能感染读者。

  JNJ(他的量化对冲基金)真的是太先进了。。60年代开始做的东西,整个strategy到tech都跟现在的fund其实没什么两样。。

  最后的最后,究一发 “天人之际”。个人觉得 Ed Thorp 人生最大的成功,必然是他的妻子 Vivian。学术、个人财富什么的,他的运气很好(resource-wise & timing-wise),但是运气降一点,他的境况也还是不会差到哪里去,基本上还是一个一直在思考在探索的热忱的人。唯独人生伴侣的这一点,他的运气是好之又好,无法比拟。他的婚姻生活听来是在精神上达到很高的满足感的,这个运气降一些,他人生的幸福感会比现在缺失太多。Vivian好在哪里,其实更多是直观的感觉,大致是生活热情、聪明、明理、好日子坏日子都过得精神富足,列出来比较苍白,我就不在这里强行扯了,大家看书自行感受。这样好的缘分真的是运气,你我只能羡慕。

  豆瓣书评非要给评分, 3.5星吧,0.5扣在后半部分金融评论过长。

  《A Man for All Markets》读后感(五):索普的生活和思考

  “What matters is what you do and how you do it, the quality of the time you spend, and the people you share it with.” -- Edward O. Thorp

  2017.12.13 在旅行期间陆陆续续看完了。索普是一个会写的人,将他原本就传奇的经历写的生动有趣,也可以从侧面一览美国赌博业和金融市场当年的发展。故事之外,贯穿全书的基本思想,一是学会独立思考,二是生活的意义在于你如何利用时间。就这样,他一次又一次的走在市场前面,赢得了金钱,也拥有了生活。

  一、索普的经历

  简单的来说,前2/3的主要内容基本就是wikipedia上他的简介。

  “爱德华·奥克利·索普(英语:Edward Oakley Thorp,1932年8月14日-),昵称爱德·索普(Ed Thorp),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为数学教授、作家、对冲基金管理者、以及廿一点玩家。他深入发展了现代的机率论,并应用于金融市场中。

  1958年,于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取得数学博士学位。1959年至1961年间,于麻省理工学院担任摩尔讲座教授。在这个期间内,利用IBM 704,爱德华·索普写作Fortran程式,将凯利公式应用于廿一点游戏中。 在麻省理工学院期间,认识克劳德·香农,两人共同研究以凯利公式应用在轮盘赌博上。在1961年,两人制造出一台小型计算机,用来计算机率。爱德华·索普穿戴着这套机器,至拉斯维加斯赌场,进行赌博,以验证他们的公式是否正确。这可能是史上最早的可穿戴式电脑。

  1961年至1965年,爱德华·索普至新墨西哥州立大学数学系任教。1965年,转至加州大学尔湾分校数学系任教,1977年至1982年间,在财经系任教。

  1967年,与证券经纪人杰伊·里根(Jay Regan)合组对冲基金。公司最早称为可转换对冲(Convertible Hedge Associates)公司,1974年改名普林斯顿-新港合伙(Princeton-Newport Partners)公司。

  1987年12月17日,因离职员工向FBI检举杰伊·里根涉嫌伪造假交易逃漏税,普林斯顿-新港合伙公司遭到检察官起诉。1989年宣布结束营业。

  爱德华·索普之后又开立自己的公司,名为爱德华·索普(Edward Thorp Associates)资产管理公司,以独资方式进行投资。”

  二、他对生活的思考和态度

  quot;I found a resource that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I learned how to think."学会如何思考。 "Withholding judgement until I could make a decision based on evidence."在能通过证据决定之前不轻易判断。 "When I was reading or just thinking, my concentration was so complete that I lost all awareness of my surroundings."他是一个专注的人,阅读或思考时沉浸其中,感受不到外界。 "This skill, especially to make rapid approximate calculations, remains valuable, particularly for assessing the quantitative statements that one continually encounters."有了电脑以后,人们记忆和计算的能力都下降了。但是掌握这些能力对日常的判断仍然很重要。 "This plan, of betting only at a level at which I was emotionally comfortable and not advancing until I was ready, enabled me to play my system with a calm and disciplined accuracy. This lesson from the blackjack tables would prove invaluable throughout my investment lifetime as the stakes grew ever larger." 控制好风险。“Betting too much, even though each individual bet is in your favor, can be ruinous.On the other hand, playing safe and betting too little means you leave money on the table.”

  “Education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for me. Mathematics taught me to reason logically and to understand numbers, tables, charts and calculations as second nature. Physics, chemistry, astronomy, and biology revealed wonders of the world, and showed me how to build models and theories to describe and to predict. This paid off for me in both gambling and investing.” “Life is a mixture of chance and choice. Chance can be thought of as the cards you are dealt in life. Choice is how you play them.” “What matters is what you do and how you do it, the quality of the time you spend, and the people you share it with.” “Life is like reading a novel or running a marathon. It's not so much about reaching a goal but rather about the journey itself and the experiences along the way. As Benjamin Franklin famously said, "Time is the stuff life is is made of" , and how you spend it makes all the difference.”

  三、内容简述和一些章节笔记:

  索普三岁才会说话,开口就是完整的句子。五岁时候通过阅读展现了惊人的记忆力。高中的时候清楚自己的兴趣所在。 美国一样有阶级歧视,有贫富差距。索普卖过报纸扫过雪,试图改变学校里的阶级主意。因为买不起一把计算尺在化学考试中错失第一而失去了获得奖学金的机会……但最终又通过自学在物理考试中击败了贵族学校获得了第一,哈哈,赞。

  年轻的索普冲动而骄傲。因为对化学成绩的考评不满而转专业从UCB化学到UCLA物理。而在UCLA的物理课又当众驳斥老师的教学方法,差点被除名,对他来说也算是上了重要的一课。后来的他知道事先问问自己:If you do this, what do you want to happen? and If you do this, what do you think will happen?

  随后的索普开始了战胜blackjack之旅。通过MIT的计算机进行大量靠个人无法完成的计算,了解在各种情况下的胜率。在大会上以此为主题的演讲盛况空前。并在各大赌场开始了自己的试炼。即使如此,刚开始他的bet依然很小,严格将风险控制在自己的可承受范围内。

  这一段有意思的是索普对赌场的描写。一旦索普赢的引起注意,赌场会通过各种手段止损(换dealer,cheat,驱逐索普等)。一般一个小时左右,他就得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但是回想今年年初,Sands说业绩不佳的原因是one lucky lady,哈哈哈。不过后文作者也说,现在的整个赌场行业已经比1940s规范很多。这一斗智斗勇的过程的完美收尾是:"Rather than quit the field, I launched an army with Beat the Dealer." 随后card counting的技术也日臻完善,不过对于普通人来说,成功需要持续的练习:"for the majority the effort and persistence required to practice card counting, the restraint and discipline needed, to say nothing of the temperament, were obstacles to success."

  从11章开始讲股票市场。初入证券市场,索普也犯过常见的错误。买入自己并不了解的公司并执着于买入价不肯卖出。以及确信自己正确的时候过度杠杆。于是他开始用warrant hedging(股票+option/warrent)的方法neutralise the risk。这一部分的研究写在另一本书beat the market中。

Anchoring:执着于买入价格,而这个价格其实对市场来说没有任何意义。Occam's razor: 简约理论。选用相对最简洁明了的理论解释。

  12章。当时三十岁的索普与三十二岁的巴菲特相识。双方的异同点:巴菲特是通过投资公司来挣钱,而索普不需要了解公司的业务,单纯通过同一个underlying的两种证券(one overvalued, one undervalued and then hedge)。

  13章。索普的公司Princeton Newport Partners(PNP)成立了,用的就是之前的理念,通过数学公式、经济模型和计算机实现,是早期的quant原型。这里的关键是索普自己计算的option/warrant/CB的价格——因为他是black scholes定价模型的先驱,文中也提到了他们证明了和beat the market几乎相似的理论获得诺贝尔奖,并写了感谢信给索普,当是索普的反应是:一方面,他们证明了索普定价公式的正确性,另一方面,他赖以获利的理论从此会公之于众。当然,那时候他已经是百万富翁了,生活也与普通的大学教职员工越来越远,faculty之间的摩擦和冗长的会议让他终于他决定脱离学术界。

  14章。正如标题frontrunning the quantitative revolution,写的是索普如何在学术界发表权证定价模型、市场定价不完善之前,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获利的一些实例。

  15章。实例续。

  16章。PNP被诉讼,索普在书中为公司辩解。看的时候有一种billions即视感。起诉他们的检察官后来成功竞选了美国州长,漫长的诉讼拖累了PNP的业绩,回想自己生活的意义“what matters in life is how you spend your time”,索普最后决定解散公司。期间复合收益率是14% net。有意思的是,1990年 a market-neutral hedge fund operation was built on the PNP model - the Citadel Investment Group. 而索普是其最初的LP。

  17章。此时的索普已经财务自由了。前半章关于ponzi schme:91年的时候索普作为投资顾问发现Bernie Madoff was a fraud,因为他采用的策略和报告的业绩不符合,仔细查trade record基本都是伪造。 但是十几年间SEC没有任何作为(和上一章对比起来显得更讽刺),直到Madoff在08年自首。后半章说的是1) 讨价还价"Lesson: It doesn’t pay to push the other party to their absolute limit. A small extra gain is generally not worth the substantial risk the deal will break up." 2) Marriage problem in mathematics. The optimal strategy is to wait until you have seen ~37% of the prospects, then choose the next one you see who is better than anybody among this first 37% that you passed over. If no one if better you are stuck with the last person on the list.

  18章。各种抨击有效市场理论哈哈哈。

  19章。新公司的策略-statistical arbitrage。基本还是market neutral,beta 0.06, alpha 20%, annual turnover 25x(!)。简单来说,前两周上涨最多的股票总体会是后几周表现最差的一组,反之亦然。卖空这前1/10上涨最多的股票并买入下跌最多的1/10的历史回报率达到20%,并且基本做到了market neutral。“Historically, the annualized return was 20 percent from buying the one-tenth of stocks that had fallen most and selling short the tenth that had risen most. We called the system MUD, as it was constructed from the “most-up, most-down” stocks.” 后来他们的合作伙伴通过按行业分组进一步降低了风险。Gerry退休后索普进一步改进了系统,从行业分组改到factor neutral(比如inflation-neutral,oil-price-neutral等)。1988年,前MS quant David E.Shaw came to Thorp to invest in his startup statistical arbitrage hedge fund. 这就是《一网打尽》的开始 Jeff Bezos最开始工作的地方。 索普的新投资公司,利用statistical arbitrage, 八年的平均收益是18.2%风险(标准差)是6.7% vs 标普同期的7.8%收益和15.1%标准差。

  21章。索普一家都买了BRK的股票,2003年带着家人一起去参加股东大会。索普写了封信给巴菲特,虽然1969年之后双方就没有联系,巴菲特还记得之前的会面。这里还有一段和芒格的会面,说到大学时代他的传奇(many saying he was the smartest person ever to have attended Harvard Law School and was reported to have regularly intimidated professors).

  22章对个人投资者很友好。索普阐述了当整个hedge fund industry资产规模越来越大时,超额收益下降,其中有损于投资者的种种陷阱(performance fee,不友好的基金结构设计,表面上优秀的track record when not open to public,业绩不好是关掉基金另起炉灶等……)。在对冲基金的选择上"the most important single thing to check before investing is the honesty, ethics, and character of the operators." 这部分和主流思想基本一致。

  23~29章是作者一些关于投资和生活的想法,篇幅都比较短,匆匆扫过并没有特别新颖的地方。

  《A Man for All Markets》读后感(六):lanree 澜瑞外文可以购买哦

  https://www.lanree.com/product/9781400067961,

  澜瑞外文(www.lanree.com )是一家专营原版进口图书的电子商务网站,于2011年4月正式上线。澜瑞图书(上海)有限公司为网站的投资和运营方。

  通过与国内多家图书进出口公司合作,澜瑞外文网站目前已汇集了包含建筑、艺术、时装、时尚、旅游、餐饮、健康、体育、经济、管理、历史、文学、儿童等种类的超过一千万种外文原版图书和四千多种国外专业杂志期刊,为广大书友提供外文图书的咨询、订购和订阅等服务。

  我们深知客户对商品质量和优质服务的期望,因此坚持将「秉持诚信,优质服务」作为经营的原则并致力成为您所信赖的原版外文图书提供商。

  《A Man for All Markets》读后感(七):找寻范本

  quot;So,if I asked you about art,you'd probably give me the skinny on Every art book ever written.Michelangelo.You know a lot about him:life's work,political aspirations,him and the Pope,sexual orientation,the whole works,right? But I bet you can't tell me what it smells like in the Sistine Chapel. You've never actually stood there and looked up at that beautiful ceiling…seen that.

  ersonally,I don't give a shit about all that.Because you know what?I can't learn anything from you. I can't read in some fuckin'book. Unless,you wanna talk about you…who you are.Then I'm fascinated.I'm in.But you don't want to do that,do you,sport?You're terrified of what you might say."

  ——From Movie: Good Will Hunting

  读书为的是了解一个人的思想世界,可真正力透纸背的,也就那么多而已。成长便是不断修复盲点的过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