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岛王》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岛王》读后感10篇

2018-04-16 21:2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岛王》读后感10篇

  《岛王》是一本由[英] 麦克·莫波格著作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3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岛王》读后感(一):家

  “那时候确定了,我要酒在岛上,为什么要回家呢?”健介说这句话时该有多悲伤啊。二战之前,他有妻子,他有儿子,他有妈妈,他有技术,他有地位……志得意满的男人以为幸福只会越酿越甜,谁曾想阎罗之手早已伸张了他。在这场战争中,他失去了他的牵挂失去了他的温暖自然失去了回家的欲望。或许,在他心中,与其回到千疮百孔家乡去亲眼见证那场悲剧威力,不如日日重温梦中的温暖来的真切。这个悲伤的男人,独自在无人之境疗伤,建立属于自己王国,没有战争,不会有意外,他可以拥有他目前拥有的一切。这样想来,这才是健介最好的结局,也是健介最想要的生活祝福你,健介,祝福你再也不用刻意失去了。

  《岛王》读后感(二):人类重要的,是希望与爱

  英国文学史上产生过一系列以荒岛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荒岛文学的出现,与英伦三岛的地理位置,及英国人的冒险精神密切相关。英国荒岛文学的长期持续繁荣,则是由其国家社会政治背景决定的。荒岛是现代社会之外的另一去处,荒岛文学藉荒岛寻求逃避社会的处所,反而带有明显理想性。从莎士比亚的《暴风雨》、至笛福的《鲁滨逊飘流记》、至巴兰坦的《珊瑚岛》和当代的戈尔丁的《蝇王》,无一不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儿童文学《岛王》则是一部给孩子们阅读的荒岛文学作品。

  《岛王》读后感(三):麦克生日的前一天发生了什么?

  他说,有件事,他想一辈子都做,那就是,给很小很小的孩子写书,那种每个字都很重要的书。

  麦克•莫波格(Michael Morpurgo)

  作者麦克.莫波格为英国著名儿童作家,2003年获得两年一度的“童书桂冠作家”荣誉聪明豆儿儿童图书奖、蓝彼得图书奖等,多部作品被翻牌成电影电视剧舞台剧等,《战马》、《蝴蝶狮》想必一定不会陌生

  《岛王》便是其中一部,这是一本阅读起来非常温暖的书,麦克因为爸爸丢了工作之后决定卖掉了所有家当,换来了他们的新朋友“佩姬苏”-一艘帆船-将带领这他们环游世界,往巴布亚新几内亚航行时,麦克与他的小狗不幸落入了大海,意外的是靠着艾迪的球漂浮到一座荒岛上。麦克在荒岛上遇到年老的健介并在他的帮助下得以生存下来,并告诉了麦克他的故事,在相处期间他们经历了猜疑到信任怨恨到爱以及绝望到希望并建立了深厚友谊原本打算在岛上度过余生的健介决定要和麦克一块儿离开海岛,但就在麦克的妈妈驾船来找到他们时,健介却因为近期发生的事情而决定留在海岛上,选择守护他的子民,并请麦克不要告诉其他人,直到他去世。

  《岛王》读后感(四):关于爱、勇气与希望

  人类之美好品德具有共通性,假若一个人灵魂土壤里种满荆棘,那么爱、勇气与希望能给他力量,让心中盛开希望之花,这不是谁对谁的救赎,而是相互的。

  故事从失业的父亲买下佩姬苏开始,这是一艘深蓝色的帆船,有着大海的颜色,大海的勇气。在失业后父亲勇敢果断的买下这艘船,让这个因为失业而笼罩在不和家庭重新团聚起来,实现了大家多年的梦。

  母亲严厉而具有专业知识方向感好,在拿到航行证书后充当佩姬苏的船长作为大副的爸爸则帮着做船上各种任务主人翁麦卡是船童,同行还有一只叫史特拉的狗。还有朋友送给麦卡的幸运足球,它确实是护身符呢。

  从最初起航到逐渐适应海上生活,一家人带着新奇眼光游遍海峡。麦卡会写下航海日志,妈妈则是有惊无险地带船员走过了大多数地方。然而这一天,爸妈在舱房休息的时候,麦卡发现史特拉没有戴救生衣就在船板上,当麦卡靠近史特拉时,船猛然改变方向,麦卡和史特拉淹没在冰冷的海水里。

  恐惧无助、精神错乱,麦卡渐渐沉入海底,已经没有力气抱着海里找到的足球了。

  麦卡醒来后在一座岛上,很难找到食物和水,这有很多红毛猩猩,植物丛生,大多数没有见过。孤独和恐惧包围着他。奇怪的是,麦卡每天会收到一定量的水和食物,这让麦卡坚信岛上还有其他人。直到遇到岛上的神秘居住者,这天,麦卡利用玻璃石和太阳生火,向外界求助,一个瘦小老人愤怒语言向麦卡喊道不能生火。

  老人是二战时期逃离到这座岛上的日本人,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他不愿回家,因为二战期间,家乡长崎被炸毁了,他满怀愧疚,因为妻儿都在长崎。遇到麦卡后逐渐成为好友,从不解、害怕、愤怒到惊讶同情、敬佩。麦卡知道了越来越多关于健介的故事。

  健介最后帮助他亲爱小朋友走了,麦卡回到了佩姬苏上,与父母团聚。而健介不愿离开,他已经适应岛上的生活了,他对以往,对外面的世界充满愧疚和茫然。留在岛上照顾红毛猩猩,保护它们免于遭到猎人的射杀,这也是健介最初不让麦卡生火求助的原因

  通篇读来,爱与希望贯穿着本书,众人都在一次次在困境坚定信念信心、克服心理恐惧,完成自己的未来

  《岛王》读后感(五):《岛王》:离开战争的日本鬼子也是人

  《岛王》:离开战争的日本鬼子也是人

  英国作家麦克•莫波格的作品,既往的令我们印象深刻的当数由斯皮尔伯格改编成电影的《战马》。它的巧妙之处,是通过一匹“马”的视角,展现了“一战”敌对双方的态势,折射出战争的残酷暴戾之处,体现了意在言外的强烈的企求和平创作意图

  从《战马》的构思来看,我们大致可以看到麦克•莫波格的创作风格,作者避开赤裸裸的对战争的直接描述,而是剑出偏锋,从偏狭的视角,去勾勒出战争的锋线,这样的小说,决定了作家的构思在小说架构中的至关重要作用

  沿袭着这样的思路,《岛王》这部小说的意图,我们也能看出与《战马》相似的构思技巧来,只不过作家把它的视线,从“一战”的欧洲战场,移植到了“二战”的太平洋战场,更为关键的是作者对这个战场的镜像式反映,时间已经移至到1988年这个远离“二战”的年度

  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位英国孩子,名叫麦克,1988年的时候,他十二岁。这部小说于2000年获奖,因此写作年代应该在这前后之间。如何让一个英国男孩,来到澳大利亚的南太平洋海域,这可能是作者绞尽脑汁必须首先思考问题。而小说正是在这一点,陷入到令人匪夷所思天方夜谭性质来。

  在小说中,麦克的父亲不过是砖厂的工人,母亲还好一点,在办公室工厂,可以看出,父亲与母亲都是工人身份,家庭拮据,最要命的是,父亲还被解雇了,身无分文,连麦克都能为别人送牛奶赚钱,父亲却一无所能。在这种经济危机严重威胁之下,父亲却突发奇想,决定用一艘帆船环游世界。从理论上讲,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小说家言,总是对梦想网开一面的,于是,父亲与母亲一拍即合,带着十二岁的麦克,开启了惊心动魄的环游世界之旅。

  从小说的背景设置来看,更像是十九世纪之前凡尔纳时代的小说,那时候环游历险方兴未艾大洋深处的重重迷影,产生了诸多如《金刚》、《人猿泰山》之类的探险片,而到了二十一世纪,还沿用十九世纪的探险方法,未免让人拍案惊奇

  但作者的醉翁之意不在酒,作者兴师动众地写出这一场全球探险,只不过是引出南太平洋小岛上的那个日本鬼子,以便对二战进行一场人道主义式的回顾。就像《战马》中的那匹战马,打破了“一战”时各自为政军队防线,把敌我双方拉扯到同一个不分彼此的人类的沙盘上,然后以此来探讨动物视角下的人类战争的荒唐本质

  我们大致看一下小说里描写到的一家三口的帆船环游世界行踪:首先麦克一家来到了英国南端的南安普敦的小镇费勒姆,这里面向英吉利海峡,出行后,一帆向南,穿过比斯开湾,在西班牙的拉科鲁尼亚港停了一两天,继续南行,到达非洲大陆的西海岸佛得角,然后穿过大西洋,到达了南美大陆的巴西,再顺着南大西洋的海潮,来到了拿破仑被流放的圣海伦娜(圣赫勒拿)岛,此岛位于南大西洋中,又向南,来到了南非的开普敦,绕过好望角,进入了印度洋,到达了澳洲。离开悉尼后,进入珊瑚海,麦克跌入海中。

  麦克落入海中后,飘到一个岛上,下面的情节,就与《鲁滨逊漂流记》大同小异了,只不过他在岛上遇到了一个人,不是鲁滨逊身边的仆人,而是一个日本人。

  这一日本人至关重要,也很有来历,从他的回忆来看,他二战期间参加日本海军,与美国海军在太平洋诸岛上展开激战,只不过他是军医,作者用以说明他的手上没有沾过战争恶魔的血,后来日本战败,他所在军舰上的鬼子全部消灭,他只得随船漂流,一直漂到南太平洋的小岛上,在这里定居下来,到1988年,他在岛上应该至少生活了43年,如果他当兵时按照二十岁计算的话,他的年龄应该在63岁。

  但作者显然没有把这个日本人作为一个杀人狂魔来看待,从他的叙述中,可以得知,他的妻子与孩子生活在长崎,他曾经从无线电广播里,听说过长崎遭受过美国原子弹的袭击,因此他认为他的妻儿均已故去,从此放弃了回到日本的打算,孤悬孤岛,与岛上的猩猩生活在一起。从小说里的人物定位看,作者把这个日本人设定成二战的受害者完全是一个正面的富有人情味的形象。在岛上,他首先拯救小男孩麦克,在麦克无以为生的情况下,送给他水与食品,两个人也从开始时的疏离到灵魂的相近,直到一起去帮助海岛生物对付人类的肆虐攻击特别是那些来到岛上猎杀动物的“凶手”,在小说里成为真正的比战争狂魔还可恶危险族群。作者借此隐寓着,战争中的生命,在脱离了战场之后,都是有着人性正常的人类。

  但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我们却感到作者远没有经受过日本人的戕害,所以,能够以局外人的人性的想象力,赋予一个日本鬼子以更多的怜悯与同情,在小说的指向性陈述中,美国军队比日本兵更为凶残,小说里的日本人感受到的是美国兵对日本人的残酷灭绝行为,他躲在岛上,也差一点被上岛的美国人发现,幸好之后美国人并没有展开搜岛行动,才使他在这个无主之岛上逍遥自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小说借助于一个日本人之口,更多地把战争的罪责放到了美国人施放的原子弹身上,是这一毁灭性的对平民打击,断了一个日本人的回乡之念,使他从战争恶魔变成了保护海岛生物的守护神。从一个军医到一个小岛的护士,日本人在小说里是无辜且脱罪的,但是,这种想象,只能是事不关已的英国作家,远隔重洋之外才能异想天开得出来的。

  《岛王》中的这种过度丰富丰满的怜悯之心,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只会觉得有一点的接受困难。整个小说架空在一个二十世纪末难以想象的环游世界的基座上,已经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了,而更不可思议的是,一个日本老兵却在南太平洋的孤岛上,无怨无悔地守护着大自然的自然生态,更觉得这近乎是圣人转世了,这种伟大的精神怎么会偏偏地出现在一个战争中的遗孓日本人身上,这其中的心理基础逻辑因果,显然有一点跳脱。想一想,当年东南亚战场上的英美战俘大多数死于日本的战俘船,就会知道,日本鬼子远不是那么可怜兮兮,值得让人为他们的命运扼腕叹息的。

  由此可见,作者习惯的通过曲笔来呈现人类的战争的残酷,如果过于沉湎这种模式而不断复制的话,总会碰到水土不服的搁浅的沙滩的。《岛王》里的不适感,可能就是作者这种构思技巧在现实遭遇到的毫不浪漫的残酷的狙击。用一部构思落套的小说来说明“离开战争的日本鬼子也是人”,我感到,当年消灭日本兵的美国军人不以为然,受到过日本人蹂躏的中国人也会觉得有一种错位之感。

  《岛王》读后感(六):心向阳光享受生活

  [等待。][什么样的事?]我问。[当你像我一样老时,有些事情就会容易一些。]

  ——《岛王》

  《岛王》这本书表面健介是荒岛之王,我想文本更深一层指的是心灵的孤岛之王。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纵然身边的人再多,岛上发生的林林种种只有自己知道,如同“我”的这一场经历也在多年后才来述说并得以知晓。

  故事里爸爸妈妈从平静和谐的生活到决定出海环游世界再到和“我”走丢而后再度相遇,这一路如何坚持走下去,大概就是全凭一种莫须有的信念。如同最后找到“我”妈妈所说的“Not a miracle,just faith”。原本平静的生活里,一切都那么和谐,“This is how life is supposed to be .wonderful,just wonderful”,每个人也都很有干劲,父亲常常沉醉于自己狂热的修补东西,母亲常常带家人一起享受航海的乐趣,而“我”有好朋友,有喜爱的足球还有特别的牧羊犬史特拉陪伴。但是当父母同时被解雇后,也就断了固定的生活来源,家里的关系就变得紧张起来,常常为芝麻小事而吵架。在夫妻关系里,父亲有想法也没有和母亲商量,只是突然地离开而后又突然带着“方向”出现。母亲说坚持不会离开,但是接到父亲的电话,还是毫不犹豫地跟着父亲走,离开了原本熟悉的地方。“我刚刚认识他的时候总是这样…”母亲的说法好像父亲因为这样一个变故又回到了初始,“眼里闪烁着亮光,而且满脸笑容”。这样的表情只有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会有吧。父亲和母亲都喜欢航海,姑且也是他们在一起的原因之一,这一路父亲和母亲的两座岛屿大概是相连的,只是偶尔还是会自我封锁,给自己一个空间。这个变故同样也发生在好朋友艾迪家,而他们只是换了一个工作,生活没有多动荡。对于父亲来说,在工作上受挫,他觉得再找工作的机会渺茫,已经失去了对工作的信念,因此曾经潜藏的梦想便被激发。在变化面前不同的人必然会有不同的应对方式。

  当上了佩姬苏,航海日志便开始。一家三口加上牧羊犬,互相陪伴,每个人都互相扶持,这真是很美妙的事情呢。海上有开心的事,也有惊心的事,但是大都不影响继续前行,“我”在这航海之前似乎和牧羊犬一样,只是接受着生活的一切。在航海的过程“我”逐渐成长,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我”和父母亲是一样的,一样要去应对海浪和风。当12岁的生日来临,除了自己知道外,似乎也不奢求有人会记得。“我”内心的岛屿似乎从那时开始,从不知道如何写作到源源不断地写并且写不完,有很多想说的便记录了下来,偶尔和艾迪分享一下,很多写了也不让爸爸妈妈知道。这大概就是父母与孩子之间彼此的岛屿吧。关于远亲“约翰叔叔”,远是距离而不是血缘,大概也证明了陪伴有多重要,如同孩子间的稚语英国和澳洲的距离相比于结婚更适合当笔友。在这航海旅程中,“我”和父母一同面对风雨也有了自己的思考。

  可是牧羊犬似乎还是那么简单,在经历了落水后,又再次没有救生衣落水和“我”一起开始了冒险。落水的害怕和求生的信念使“我”不断挣扎。象征着幸运的足球在黑暗中给了一些希望,忘词的歌声也让自己变得更强大一些。初抵荒岛,犹如刚步入社会,小心地观察着周遭的一切,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总是多一些警惕。当健介的出现,似乎两座岛屿开始了相互碰撞。作为一个二次世界大战因船难流亡的日本老兵──健介,从救人到划清界限到照顾“我”并一起活动然后帮助离开荒岛,这一时间的变化也彰显了一个心灵的脆弱与强大。两个人在荒岛的相遇,彼此不了解都是害怕的,警惕的。在荒岛上,姑且将他们定义为一个年轻人,一个老人。“我”年轻人似乎无法忍受这样的寂寥,一心想着要离开荒岛,回到父母身边,因为那里有家人有朋友。对于“我”在岛上孤立无援,如果一个人在这岛上过一生简直不敢想象。因此,“我”可以说上蹿下跳,想不断生火引起注意而离开。对于承受着船上所有人都死去徒留他一人,亲人所在的家乡被轰炸的健介,“dead person”所看到的世界便是不可信而绝望的。如果一个脆弱一点的心大概紧接着便是死去,但是他没有。遇见红毛猩猩,似乎获得了生的希望。

  应该要感谢这一切引领前行的事物吧,是足球,是史特拉,是红毛猩猩,是“健介”…这一切是具体的,而还有那些悬在空气里的想念、希望、期盼等,有的没的大概就可以统称为信念。信念的力量是强大的。健介在荒岛上是孤单的,但是他并不孤独,相反在经历了磨难后,他更享受一个人生存的世界。他和红毛猩猩不能直接用言语沟通,但是他的歌声抑或行为,让人与兽似乎更为亲近。在荒岛上,人失去了一切其实和红毛猩猩也没有多大区别,健介从红毛猩猩身上学会了生存,而他的生存并非是苟且偷生,他只是重新开始了一种荒岛生活,他的生活井然有序,捕鱼、摘果子、画画…似乎没有多余的事情让他烦恼,他的内心是平静的,逃脱了一切纠葛。和健介一起的“我”虽然好像做着差不多的事,但内心一直悸动着,烦躁着。“我”只有在专心画画时才能忘却等待求救的念头和对爸妈的思念。现在的健介内心是强大的,关于他是否要去面对外面的世界,他纠结过但也释然。荒岛的世界和外面的世界到底哪个更好,他清楚此时哪个更适合他。“我们不应该在失望、等待中度过每一天,我们必须为了生活积极活着。”这是健介看我等待迫切救援时悠然对“我”说的,更是一个历经沧桑后的老年人对一个年轻人的提点。

  人比动物更聪明,大概便是吃一堑长一智,让个人生命在绵延的时间里变得更加厚实。倘若迷茫或不知所措,不妨静下来多听听内心的声音,你看到的很可能是你所相信的。无论在哪个年纪,遇到困难都希望能波澜不惊,迎风而上。每个人是个孤岛,但是相距较近的一组岛屿又可以叫群岛,而当地壳运动也许又可以连成大陆。

  《岛王》读后感(七):给男孩的成长课:勇气、信念和爱

  今天恰逢圣诞,礼物满天飞的日子。如果可以像童话里的仙女教母一样送给宝贝任何礼物,我会送什么呢?我想应该是“勇气、信念和爱”,这些足够支撑孩子走过人生风雨,就像《岛王》传递给我们的信念一样。

  《岛王》由英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麦克•莫波格创作,他的作品对我来说并不陌生。《战马》曾被斯皮尔伯格搬上大荧幕,考察一个电影的好坏有许多维度的衡量标准,我们暂且不去深入讨论,但是作为原创剧本的作者,麦克•莫波格始终如一的向我们呈现动物与人的灵魂互动,是爱和信任让回家这一主题更加丰富也得以实现。《蝴蝶狮》同样如此,白狮子和小主人之间跨越时代的分离和相聚既让人难以置信也让人唏嘘不已。三部作品看下来,麦克•莫波格的风格清晰无比,他的作品始终有些共同的主题存在:人与动物的和谐共处,对战争的抗议和反思,分离和回归,勇气和信念。

  熟读他的作品,了解他的作品内涵,就不难理解麦克•莫波格为何会获得如此多的荣誉了。他2003年获得两年一度的“童书桂冠作家”荣誉。曾获聪明豆儿童图书奖,蓝彼得图书奖,惠特布雷德儿童文学奖。2006年,他凭借在文学领域的贡献被授予大英帝国军官勋章。这是一个对大自然中无论人还是动物有着深刻的悲悯与爱、对世界和平有着无限憧憬和希望的作家,他的笔下不乏分离和战争的故事,也正是这些分离和战争让相聚和信任显得更为难得。他为孩子的描绘的世界如此奇幻而美妙,勇气、信念、坚强这些主题又有其适合男孩去学习体会。

  《岛王》讲述的是一个小男孩在海难中荒岛生存的故事。我最敬佩的是作者尽管一贯坚持传达美好的心意,但仍会尊重事实,不会不顾实际情况去粉饰凶险。就像我们知道,一个十一岁的小男孩即便在海难中万幸生还,也绝不会仅凭一己之力在荒岛上生存直至获救。所幸,这个岛上还有一个岛王。健介,一个因战争沉船至此生存半个世纪的老人,救下了麦克。他们语言不通,他们年龄悬殊,他们的身世背景和前景目标都毫不想干,但同样被困荒岛的处境让他们生出了跨越语言和年龄的友谊。

  一部好的作品不光要有光鲜的主题,还要有丰满的血肉,细节就是作品的血肉。麦克和父母在航海时孤独又坚毅的经历,麦克在荒岛上绝望、希望随着情景不同交流切换的心境历程,健介身上典型的日本武士性格和为人行事方式,都如同画面般栩栩如生一一展现。也正是这些血肉让勇气、信念和爱的主题得以呈现和升华。

  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该如何把握保持孩子的正能量和让他懂得世界上美好与凶险并存的尺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麦克•莫波格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本,这个世界并不尽善尽美,我们的命运难免被其裹挟,但是最终还是掌握在自己手里。无论任何时候,美好的品质始终为我们铺路。

  《岛王》读后感(八):陪伴的力量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心灵净域(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595623441/

  “要不是有它的相伴,我真不知道怎么度过初抵小岛时那段艰难的时光。”读到它,我才知道陪伴的意义。孤独是用来享受的,但这必须是在一定的前提下。前提是未来不是一无所知,一无所定,它是在充分享受安全感的基础上,而这份安全感是无关乎自己内在获得,还是外力给予的。

  麦克不慎落海,恐惧成为他第一个感觉,而且一阵比一阵强烈。这一刻麦克期寄熟睡中父母能第一时间发现自己的遭遇,赶快为不幸画上句话。但这并非童话,没有王子去拯救他这位落难的“公主”。十一岁的他是不安的,是自责的,是痛苦的,是带有怨言的······然而,当意识到史特拉还活着并且就在他身边时,这位少不更事的少年内心平静了,由衷地庆幸“它安全了,我也安全了,一切都没事了······”这就是陪伴的力量。

  因此,我明白了,很多时候我们胆怯,我们退缩,不是因为我们没有实力,而是期寄有一份陪伴。当我难过时,他能给我关切的目光;当我快乐时,他能给我会心的微笑。他可以一言不发,只要他在,我即安心。

  《岛王》读后感(九):坚持与乐观的力量

  如果自己一个人在荒无人烟的荒岛上,你能够生存多久呢?换做是我,我真得无法想象,孤单寂寞不说,没有生活必需品、没有网络、没有同伴、没有独自生活经验、孤单地在一座荒岛上生存,真得不知道自己能坚持多久,也许哪一天不是在身体饥饿中死亡,就是在孤独抑郁中死去吧!

  能够独自生活的勇气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的,而那份坚持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守住的。

  而有位老人却做到了,他就是英国作家麦克·莫波格所著作品《岛王》中的人物,我相信在世界的某个角落肯定有和这位名叫“健介”的老人一样,独居在有个深山老林、偏僻小岛,只因他们心中那份坚持与信念,过着他们自己的生活,享受那份他们独有的快乐。

  小主人公麦克一家决定出海航行,虽然准备充分但是在海上还是遇到了很多困难,因一场风暴,小麦克和小狗掉入了大海中,却被神秘人所救,并在一座孤岛上与恩人健介一起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麦克一家与老人健介的坚持与乐观。

  麦克父母的坚持与乐观。他们被砖厂解雇后,爸爸重拾信心,出门找工作;妈妈虽然对现状不满,但也在努力地坚持着。他们决定出海航行,并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制定计划、学习技能等等。他们从英国南部出发,造访了非洲、南美洲和澳洲,尽管旅途中存有波折和困难,但是他们始终坚持;不幸终究还是降临了,麦克和小狗掉入海中且不知所踪,但是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坚信儿子还活着,不停地在临近岛上搜索,终于找到了小麦克。

  麦克的坚持与乐观。在荒岛上,小麦克也很害怕、孤独,但是他不乏坚强与勇敢,我想依旧是坚持和乐观帮助了他,让他生存了下来,并与岛上的日本老人健介成为了忘年交,学习绘画、日文和生存本领,与老人一起保护岛上的动物们,他也等到了一直苦苦寻找他的父母,最终一家团圆。

  健介老人的坚持与乐观。受到二战的影响,因船难不得不流亡在孤岛的日本老兵健介独自一人生活在这座孤岛上,让我们佩服的是,他却不觉孤单,并生活得井井有条、住所干净整洁,生活得快乐、简单,保护着岛上的动物不受外来“侵略者”的伤害,直到死去。老人是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从他对待小麦克的态度和他们的交往中不难得知。

  书中的他们告诉了我们坚持与乐观的力量,拥有了它们,我们将无所畏惧,更加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和挫折,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岛王》这本书早就得到了极高的赞誉,如今它又走了中英文双语版本,这样喜欢阅读原版文章的读者欣喜不已,译者的文字自然是无可挑剔的,但是在原版中用自己的语言去领悟原文中的讲述也是别有一番感觉,真得很棒的一本书。

  我会讲给我的孩子听…

  《岛王》读后感(十):向怒海沉舟处

  世界上最难的事情,是给孩子讲故事。你看着他纯洁的眼睛,会开始想要抹去故事里的波折,只剩下无知的甜美。为人父母,面前总有两条路要做出艰难的选择:是遮住他眼、绑住他腿、画出一个不能持久的完美世界,或是任他在真实世界里去跌去痛哭、受伤和结痂?

  这本书里的爹妈做出了第三种选择:陪伴他、教他你所知道的一切、和他一起去学你不知道的事情,然后在命运把他远远抛离你视线的时候、坚持找回他的信念。

  人类越发展,儿童在精神上就越羸弱。巴布新几内亚的小朋友把刀子玩儿得很熟、会结绳会打猎的时候,都市里的小朋友会做的绝大多数事情都只和消费有关。工业文明赋予了他们羸弱的权利,只要文明不倒、硝烟不起,他们还有大把的时间去长大、去学习成为财团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去考试、升学、找工作、买房、结婚、生娃、治病……在他们的一生中,不会有和猛兽碰面的时候,不需要学会忍耐饥饿和屏住呼吸追踪猎物,不用面对黑漆漆的森林所代表的未知的恐惧,也不必信仰神明、敬仰天地。他们生活在工业世界的羊圈中,争夺被围起来的水草。他们对自然唯一的想象,很可能是玄幻小说里的仙草,或是门口花坛里叫不上名字的杂草。

  就好像一旦用惯了外卖,就很难想象没有外卖的日子一样,被工业文明圈养的肥羊,已经很难想象茹毛饮血、像其他动物一样在自然中平等竞争换一点食物一个栖身之处的日子。肥羊相信只要跟着领头的头羊前进,必然能去到新的水草丰美之处——因为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的嘛、他的一生都是这样的嘛,就像电视广告上演出的那样,考试之后是升学、升学之后有工作、工作之后要买房、买房完了要结婚、子子孙孙无穷尽。前有职位、头衔、收入、房子和度假的刺激,就自然看不见更大的图景,要等到生活露出血盆大口的时候,才开始哭天抢地拒绝接受现实——譬如,当发现工业文明还没有进化到包治百病的时候,当发现自己或所爱之人真的要死去的时候,当工业文明最终不敌生命本身、收回了它所许诺的一切的时候(所谓”生不带来死不带走“,所谓”成事在天“)。羊只看着地上的草,一抬头才发现,这一回领头羊把他带往的,是屠宰场。

  因此英雄才总是不走寻常路的人。譬如去南极跑马拉松的,登珠峰的,潜水的,航海的……他们选择了暂时脱离工业文明的庇佑,回归到半野生或彻底野生的环境之中。而自然总是公平的,给你多少挑战,就给你多大的赏赐,其中最大的赏赐叫“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我是这么理解这句话的,经历过大难的人,会面对最深刻的拷问,凡是成功回归者必然找到了某种更为深刻的答案,于是工业文明范围内所能出现的折磨已经全然不能算作折磨了。自然选择从来如此,熬得过的,就获得复制基因的机会;熬不过的,命该消亡。

  或者用古文来说,叫做“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这个故事里的人大多是选择了离开工业文明的:爸爸,妈妈,”我“,以及老人。

  也有彻底的工业文明的附庸:来到岛上杀死长臂猿妈妈夺取小长臂猿的猎人。

  因此这个沉船的故事就变成了人性本身和工业文明的对战:爸爸,妈妈因为失业带“我”离开工业文明回归自然,“我”在与自然的斗争中暂时失利而落水、却也幸运地漂流到荒岛上,在这里“我”和对工业文明彻底失望的老人完成一场文明与荒野的对话,生死把每一天都变成了一场哲学考验。

  就好像模考成绩永远都不能代替真实考试成绩一样,从怒海沉舟处归来的人提前修完了学分,自然能在生死大考中获得更高的成绩、完成“天之降大任”。

  当然故事始终是故事,否则干嘛还有那么多人追捧美国的深泉学院呢?都买条船海上漂着就行了呗。但故事仍然是好故事,倘若有向怒海沉舟处的意志,在工业文明让人失望的时候,至少不会彻底失望而疯狂。

  如果我有孩子,不期待你聪敏,不期待你幸运,不期待你美丽或乖巧。

  希望你有勇气往那怒海沉舟处去,不惧丧失与未知。

  若你凯旋,我与你欢庆;若你丧生,你活得漂亮!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岛王》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