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快乐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快乐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4-14 21:1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快乐经典读后感10篇

  《快乐》是一本由[日] 青山七惠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3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快乐》读后感(一):你快乐了吗。

  日本作家好像都有一个也许他们自己都不知道的共同点。

  他们总能写着写着,就把“人性”这个东西类似变态”的手法表现出来。你刚读可能会觉得,这么说太变态了吧,哪有这样的人?哪有人会这么想?

  但是慢慢的就又会觉得,那并不是夸张伪造的思想和人性,那是活生生存在于我们身边的真实的东西。

  其实关于人性的剖析和表现上,我更偏向于日本作家更“不要脸”,却也更真实和直白。他们似乎不会隐晦,不会借题暗喻。他们就赤裸裸的把它撕开,也许会让人觉得,有点难为情,而又都明白人性有时候就是这个样子的。

  这本书里第一个让我瞠目结舌地方,是慎司总在幻想自己的妻子耀子被别的男人所侵犯,他能从中产生无比的刺激感。读到这的时候,我以为慎司真的就是一个变态。然而越往后越发现,慎司是一个多角的矛盾体,但是他靠自己方法把那些矛盾奇迹般的揉在了一起,让它们形成了暂时的统一。而这种统一并不是长久的,它会被指定的什么所打破——亦如那个挂着侄女名头的小情人

  德史的食欲大概和性欲有种奇特的互鸣。因为脸长的帅气身材优秀,看了太多对他勾引的、充满情欲挑逗的、赤裸裸的渴望眼神。从而厌倦和厌烦,无法感受到属于自己的真实的欲望。即使和芙祐子结婚了,大概也只是因为这个女孩和其他女人他的眼神一样,这个女孩是爱他的,虽然也渴望得到他的身体,但除了身体,她还想要他的全部。这样的人是他所没遇到过的,所以他把婚姻照顾都无条件的给了她。但这些并不能满足他心里真正渴求的东西——直到记起耀子。

  耀子是这本书里活的最冷静,也是最接近书想表达的最终思想的一个人物。

  耀子与慎司心照不宣的做着无爱的夫妻,人前永远那么得体让人艳羡。她不会去管他外面多少情人,他甚至更希望亲手促成妻子的外遇

  耀子从一开始就是明确的,几乎没有迷茫过。她知道自己的丈夫是慎司,所以即使在德史面前也毫不犹豫的与丈夫上演“得体、恩爱”,她又知道自己疯狂想念和渴望着德史,所以整个旅游中,她的心情波动都是随着德史而产生的。她还知道她必须要与德史再有一次性爱,以寻求她心里空着的那一块。最后,她如愿的与德史做爱了。而“她等来的只是另一种冰冷”。

  我觉得全书想讲的也正是这个部分——什么是快乐?什么是真的获得快乐?当你得到了你想要的以为是快乐的东西,你真的感受到快乐吗?

  芙祐子以为全心爱德史,德史的世界也只有她一个人,就是快乐。而她得到的是随时担心他会被别人抢走的提心吊胆和歇斯底里。她得到的还是在与一个陌生人一夜之欢后的新感悟爱情因不均衡成立完美的均衡只是崩溃的开始”。她甚至也可以在瞬间爱上一个陌生人。她曾经单纯的以为的快乐已经随着这次旅行分崩离析。

  耀子朝思暮想了十五年的男人德史。以为再拥有他一次就是快乐。而她甚至在后半程感受不到激情而只剩下疼痛麻木。最后的最后也尽是一片冰冷。

  慎司以为最大的快乐就是掌控着现在所掌控的,做一个永远在旁观一切的上帝视角就是快乐。而当那个小情人不由分说的打碎他构建的帝国,那么一双手套就足以让他手舞足蹈。但是这种快乐依然极不稳定。随时又会被另一个闯入者打的支离破碎

  德史以为吃,能吃到所有的食物,尽可能的吃更多就是快乐。但那只是用来填补他内心巨大茫然空虚还有厌恶的宣泄。他与耀子之间的性爱他是享受的,但是接下来呢。他还是要回到芙祐子的房间,还是要在第二天的轮渡上坐在芙祐子的身边,背对着耀子。他并不想为他的快乐付出什么代价,其实他是明智的,如果他抛弃了芙祐子,他会发现,自己的感受同耀子几乎一般,就是得到的都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种快乐。

  快乐就和书里多次说到的“真实”的话题是一样的。快乐也许只存在于没有得到又将要得到的那个阶段。就像完美并不是真实一样。人们永远在追逐快乐,把快乐定为人生最大的目标。而快乐实则更像是一个海市蜃楼的孤岛。你可以获得一时的新鲜的快乐,但它是有时效的。没有人可以维持一种快乐直到一辈子。但也许当人看清了快乐的本质,才会冷静下来,变得不再那么盲目。让心趋于平静的看待和享受偶尔得之的快乐。但是那样活又是否太麻木了呢?

  你永远说不清快乐是什么。所以你才更渴望得到它。

  读完这本书,除了几个人物所表现的人性上的东西,我觉得作者已经把它们串成一条线了,这条线的主题正是书的名字《快乐》

  《快乐》读后感(二):快乐的忧思

  人类本能就是逃避痛苦追求快乐。有那么几年,我很痛苦,我总想知道人活着为了什么,于是我不断的阅读名人传记哲学著作,试图通过阅读来找到活着的意义,以此摆脱痛苦,很遗憾我并没有找到答案,我深陷无意义的痛苦中,我越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追求快乐,快乐却离我越远,我变成了不快乐的人。

  奇怪的是,现在我却成了无时无刻不快乐的人。很小的一件事情一个物件我都能激起我的快乐。享受美好的食物,穿上新买的衣服,抚摸macbook air 笔记本等等,姑且归纳为物质上的快乐。写作,阅读,演奏吉他,听音乐,约会,sex等等,我把它们归结为精神上的快乐。这两种类型的快乐,时刻出现我的生活中,让我无时无刻不快乐。也许你会问,我的快乐来得太容易简单了吧。没错,我的快乐就是来得很容易很简单,可是为什么我之前没有发现呢?

  其实,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享受美食快感,穿新衣服、摸macbook air有满足感,写作、阅读、sex有愉悦感,做这些事情给我的感受都是快乐的。这些快乐的感觉,通过味觉、触觉、视觉、听觉传递给大脑,大脑释放神奇的物质,快乐就因此而产生了。

  奇怪的是,美食、新衣、阅读、音乐等等,我很早就能接触,为什么当时接触了也不能快乐起来呢?我通过内省,唯一能解释的就是,我当时始终在思考人为什么活着这样的哲学问题!这是怎么样一个问题!我是吃饱了没有事情做吗?这是哲学家的问题,几千年来这个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我去瞎折腾什么呀?最后,我在一次长时间的自我相处顿悟了:人无须纠结为了什么而活着,只须想想如何消遣这短短几十年生命

  一切都豁然开朗了,从此我就过上了快乐的生活,不受一切形而上学的思想困扰,偶尔也看哲学,但仅仅是当做阅读消遣,不再把里面的观点捆绑自己。

  奇怪的是,为什么我一思考哲学问题就不会快乐了呢?(除非思考有结果,但往往很少有结果)这是因为快乐的感受是通过感官的感觉传递的,这些感觉有触觉、味觉、听觉、嗅觉、视觉,倘若这些感觉被切断,快乐就不会产生。可怕的是有种思维形式叫想象,它一旦启动,其他的感觉就会被切断。对于哲学问题的思考,很多时候需要用到想象的,所以一旦沉浸在哲学问题的泥潭里,其他的感官的感觉就会被关闭。这就是我曾经一直不快乐的根本原因

  我发现身边的同事朋友不会像我一样迷醉于哲学问题,但是一样不会快乐。其实原理是一样的,肯定是有种想象霸占了所有的思考通道,切掉其他感官的感觉。这种想象可能是欲望,可能是工作压力,可能是对未知恐惧,你只需要回归生活本身,找到消遣生命的方法,打开所有的感觉,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快乐自然到来。

  《快乐》读后感(三):读后感

  因为对于青山的一个人的好天气作品留下的好印象,所以买了这本新书来看。

  但是并不是很好看。有点失望

  最大的问题可能是作者的全能视角,她写全部四个人的心理活动,以便让读者理解人物。写的用力,显得平面。青山之前没有这样的视角写过。关于情欲的部分写的还是有点意思的。人物也是有特色。但是作者还不知道怎么写活他们。

  这样的类型的故事有点像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不过米兰昆德拉笔下的四个人物明显可爱的多了。而且青山的四个人物,并没有让读者看到他们的成因。我能理解特丽莎,因为她的母亲。我也能理解托马斯,因为书里写了他和他儿子互动。但是青山的人物,缺少一些支撑性的东西。完全的故事,仅在四个人之间展开。故事的时间跨度,仅仅是岛上的旅游期间。其实这样是比较难写的。

  书里有些点还是比较有趣的。但是只是一点点的元素而已。4个人物就类型来说是各有鲜明的特色,但是都比较扁平,不可爱不喜欢。还有一些打酱油的人物,也是面目模糊,好像威尼斯岛上热乎乎的空气,带着面具的人。有点诡异,有点恐怖,有点莫名。

  我有点在想,青山写了那么优秀的少女小说,一个人的好天气。但是目前来看,她的转型是失败的。她还不足以驾驭更加复杂题材和故事长度。感觉写少女小说,和写大部头一点的故事之间还是有一个很大的鸿沟的。

  本来觉得翻译不好。但是查了一下译者,和怒的译者是同一个人。那我就有点不理解,阅读中的一种文句和内容的不清晰疙瘩感觉了。

  期待青山更加成熟的作品。

  《快乐》读后感(四):那么想要《快乐》

  青山七惠的新作《快乐》里有一段对话

  “(耀子问慎司),‘那你知道我想要的是什么吗?’

  ‘你想要的是快乐。’

  在八年的婚姻生活中,丈夫的话第一次打动妻子的心。”

  这段对话让我特别意外,对于一位中年女性而言,快乐真的那么重要吗?再讲下去,对于一个人而言,快乐真的那么重要吗?

  快乐对人来说不是必需品。人往往得穷尽一生学习如何自处,学习面对痛苦的事和残酷世道,学习文明。如果不学习如何获得快乐,人仍能成长,仍能活下去。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人而言,快乐常常显得就没有那么重要。

  于是理所当然的,很少有人会专门去学习如何获得快乐。与此同时,如何获得快乐本身也很难习得。对于这样的说法世间存在一种不同声音,人之所以不去学习获得快乐的方法是因为那不需要专门去学,人天然就会。

  《行过地狱之路》的作者Richard Flanagan对“快乐”做过一个解读,他写, “快乐的人没有过去”。这句话我特别认同,也是这句话,隐隐可以和“人天然就会如何获得快乐”形成对抗。人怎么可能轻易放下过去呢,人怎么可能轻易处于快乐之中呢。

  小说《快乐》围绕两对夫妻展开,第一对是美貌的耀子和丑陋的慎司,二人结婚八年,丈夫慎司四十多岁。第二对是胖乎乎、布娃娃似的芙祐子和魅力非凡、那种能让女人为之心动的德史,丈夫德史三十四五岁。青山七惠将小说写得异常工整,两对外貌极不般配的中年夫妻各自带着自己的过去出现在读者面前。

  不仅如此,小说还有颇多工整之处。作家在《快乐》一开篇写耀子和慎司等船、乘船抵达意大利的一座小岛,在结尾处写耀子、慎司、芙祐子和德史一同等船、乘船离开海湾上闪耀的小岛。两对夫妇在岛上游览时,面对翡翠色的大海和炽烈的阳光,他们四个人思想活动的起点竟可以惊人默契和同步,四个人都在暗暗对比耀子和芙祐子。区别仅仅在于将两位女士对比之后的想法

  耀子怜悯芙祐子,又忍不住想象芙祐子和自己先后落入水中后,“德史会毫不犹豫地将炙热的双手伸向自己”,因为在耀子的过去,十五年前,她人生中第一次“性交”是和德史发生在一条寒冷的后巷,尽管德史对此全无印象。

  慎司也怜悯芙祐子,“就像可怜一条被主人敷衍喂养的狗”,“芙祐子与他一样,都缺乏一种肉体的魅力。因此,按理说他应该会产生一种同病相怜的感觉,但是,他无论如何也不想与这个可怜的女人联手”。这又要讲到他的历史,他在青春期想过用死来表达自己对于这个世界没有平等分配美丽肉体的反抗,他在最后时刻放弃了死,转而“致力于寻求和钻研平衡之术”,意识到“肉体上的欠缺可以用别的东西弥补”,拼命获取了“魅力男性气场”,并通过娶一个最为上乘的美女“为这个世界制造出一种新的不均衡”。

  德史和耀子脑内甚至出现过更相似画面,耀子想象自己“在阳光下温热海水中洗浴的裸体,究竟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映入德史的眼中”,德史则“开始茫然地想象,如果脱光那个女人(耀子)的衣服,感觉会怎么样?她会用一种什么样的目光来看自己?”。可是德史不记得耀子,他自记事起,便经常遇到女人色眯眯的眼神,因而他在二十岁之前就“对女人这东西失望了”。

  德史从心底里心疼的妻子芙祐子同时处于三个人的怜悯中,她是故事中的一个变量。她非常清楚自己不是耀子那种有魅力的女人,非常清楚丈夫直勾勾地盯着耀子。可是当她面对耀子的时候,她会看到耀子的光彩。耀子也看到芙祐子天真烂漫的光彩——“那是人们看到比自己更加优秀的人时,条件反射似的表现处的一种人类特有的自然光彩,天真无邪,坦率真诚”。

  这一段四个人的内心活动,看起来并不美好,可是其中暗藏美好的部分。他们能够在同一个环境中想同样的事情,他们能够互相理解。这四个人在展示一种罕见的人与人相知的境况,无与伦比地靠近快乐,也无与伦比地背离快乐。

  小说一旦写得太工整,会让人想到一个词,“巧合”。耀子和德史有一段情感前史,美丽的女学生和花店打工者在冬日的一面之缘。慎司邀请德史夫妇和自己夫妻二人同游意大利的小岛,意欲使德史成为耀子的情夫,这太巧合了。青山七惠做了一个设计,让文本中的“巧合”变得和生活中的“巧合”一样,可以被人接受。她写,慎司能够从耀子的掩饰背后看透耀子和德史的过去,慎司能够理解耀子想要真正的快乐。

  人与人之间这样高度的理解和认同也发生在德史和芙祐子之间,芙祐子拼命地爱德史,而德史深知这一点,而且“他不止一次在内心强烈地祈求,希望自己变成芙祐子那样”。他对芙祐子心存“敬畏之情”。

  人要快乐是很难的,人与人之间那种无关错觉的默契,未必不难。青山七惠在《快乐》中却成就了这样的人物关系。有一些事物不是必要的,但是当这些事物出现的时候,一定是静静闪光的。人去赞美一个对象的时候,常常用“发光”来称颂;人追求一个对象的时候,常常会称那个对象“亮亮的”,人对光的渴望在《快乐》中可以得到满足。

  小说可以被分成两类,一类和读者没有年龄差,二十岁的人读二十岁的故事;另一类会和读者有着微妙的年龄差,好比说二十五的人去读四十岁的人的故事。有时候一点点年龄差,会让人微妙地意外,四十岁的人那么想要的可能不是龃龉的出轨,而只是一点点快乐。真正能带来快乐的,也不是龃龉的出轨,而是理解。耀子在故事的最后,终于明白,自己和丈夫慎司,“简直一模一样”,“是物以类聚的夫妻”。

  在复述《快乐》的时候,我省去许多情节,全因早前读到青山七惠在2010年的采访,她自陈喜欢阅读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由此我也希望复述的《快乐》的时候,还能将带有悬念的故事情节悬置。

  同样是书写人到中年出游在外的夫妻,同样是女性作家,青山七惠的《快乐》比朱天心的《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暴烈得多,难免有人读来颇不习惯。可是两位女作家都在呈现同一条关于爱的启示——所谓爱,也许是一个自我毁灭的机会。谁知道,这到底是爱的真相,还是只是让小说变得可怕的写法。

  瘟疫泛滥的年代仿佛永恒地过去了,即使是在威尼斯,在炎夏,在欲望冲昏头脑之后,依然谁也死不了。沉默的小船载着人们在水面继续摇曳,这未尝不是当今世代的可怕。那么想要快乐,那么无法自我毁灭。

  《快乐》读后感(五):真正的快乐?

  其实自己没有读的特别懂,之后再添加。

  我们都是这个不均衡的世界的受害者,都是弱者,不是你们这种天生的胜利者。我们必须努力去争取别人的爱。因此,我们要从内部和外部观察自己,看别人怎么想自己和看自己,然后仔细地调整自己的多余和不足。

  但是,正因为我们知道这种努力很不体面,是一种见不得人的阴暗执念,所以我们都极端讨厌我们的同类。其实我们也很讨厌我们自己。未来逃避自己,言不由衷地溜须拍马的大脑必须时常找到另外一个人,确认自己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丑陋。如果我们不这么做,就根本没法活下去。我们这类人就是这样天真。

  先放两段摘抄在开头, 这是我看这本书最让我共鸣的点。自己其实有些倾向了,从内部和外部观察自己,从而调整自己的多余和不足,同时想象自己没有那么丑陋。

  耀子: 优雅漂亮,发觉自己以被别人打造出来的那个耀子活着,比作为真正的自己活着更容易。然后如此冰冷无欲的活下去。发现德史是曾经让自己变成真正的自己的那个男人,最后在终于再次和他接触之后发现自己得到的依旧只是另一种冰冷。-在别人为自己设置好的人设下活久了,所谓压抑久了,总会爆发。然而,爆发之后拥有的还是自己。

  慎司:自我陶醉且拥有野心,在外拥有众多情人,犹豫于外甥女的情欲中,

  德史:高大帅气,失去欲望。总以第三人视角看待

  芙祐子:身材不好,可爱型。为了丈夫奉献了自己的全部,时时挽住丈夫的胳膊,以此拼命绑住丈夫。同时以自己能找一个帅气的男士做丈夫而自得(?)。最后的最后发觉自己的正是因为爱情的不均衡,而患得患失,但是如果不继续爱他,自己就会没有生命目标,所以理所应当的原谅丈夫的出轨。-把男人看得太重,从而彻底迷失自己。

  最近确实遇上不少事,先是自己喜欢上的人不喜欢自己,朋友的夫妻矛盾,以及被别人说自己太认真。可见三观和多么重要,

  《快乐》读后感(六):致我们无处安放的欲望

  青山七惠曾经在一次采访中说过,她的小说主题主要就是描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书《快乐》也不例外,在欲望的支配下,踏上意大利浪漫之旅的主人公慎司、耀子、德史、芙祐子四人,就上演了错综复杂、爱恨纠扯的伦理关系。

  畸形的欲望

  慎司对自身肉体的瘦小丑陋一直怀抱着深深的自卑,所以他专注于其他方面的磨砺,一步步获得令人仰望的社会地位,练就高超的床上技巧,靠着这些,他让一个个成熟或年幼的女人拜倒在自己脚下,可是自卑没有消弭,反而进一步发酵。自己本身是不平衡的,他也乐于见到或制造生活中的不平衡,将原本的缺口越撕越大。所以他喜欢征服美丽,控制美丽,却绝不沉迷其中,清醒地作为旁观者欣赏美丽在自己手中的凋谢与枯萎。带着这种畸形变态的欲望,他直接导演了这次意大利之行。

  压抑的欲望

  耀子夫人唯一一次解放自我,始于多年前与花店青年在小巷之中的疯狂性爱,之后,遍寻不见这个男人,她又一次选择封闭自我,将本性彻底隐藏在完美的面具之后。表面是优雅美丽的耀子夫人,可内在,也是渴求爱欲的一颗孤寂灵魂。她知道并确信,可以让自己再次真正释放灵魂的,只能是那个带给自己无上快感的哪怕只有一面之缘的花店青年,所以,无论和什么样的男人在一起对耀子而言都毫无意义,直到再一次遇见他。

  虚假的欲望

  德史,壮硕挺拔、英俊帅气,每个见到他的女人都会被浓烈的男性荷尔蒙吸引。可是他却在女人贪婪的目光梭巡之下,萌生出对女人这一生物的厌倦。性欲仍然存在,可是他把这种冲动转化为对食物的口舌之欲,这次异国之旅,与自己同类人的相遇点醒了他,其实,在虚假欲望的掩盖下,他潜意识里一直在寻找着能使自己再一次浴火重生的真正的欲望。

  毁灭的欲望

  芙祐子在四人之中是最单纯的,快乐和嫉妒都无处掩藏,一心一意想要获取丈夫的心,相信着付出就会有回报。可就像慎司曾经腹诽过的,这个傻女人竟然以为她和他们是一路人,在同行三人异常磁场的干预下,她也开始变得不正常。就像一支木棍想要弯曲身体,和柔软的柳枝混在一起,可最终只能选择把自己掰断。所以,她彻底沉沦于欲望,被欲望所毁灭。

  相比青山七惠在一系列前作,用平淡细琐、含蓄细腻的笔触一点点描绘出生活的哲理,本作可谓是十足的重口味。畸形的控制欲、狂野的性描绘、变态复杂的心理,转型来得很彻底。可仔细想想,其实这些说不定才是离我们当代感情生活最近的。如今,早就不是牵牵手就脸红心跳的年代,出轨、一夜情,更甚者换妻、性派对,所以说人类是世界上唯一一种不单纯为了繁殖,而是为了获得快乐发生性交行为的动物。不仅仅是肉体行为,为了快感,各种各样的花样层出不穷,像慎司这种乐于安排妻子与其他男人不伦绝对不是个例。人与人之间,因为欲望结合在一起,产生情侣婚姻关系,可同样也是因为欲望,人类会做出破坏原有缔结关系的行为。对于书中四位主人公的伦理关系,作者青山七惠没有站在上帝的视角批判或者肯定,而是作为一名客观的描述者,怎么看待他们的选择,交给读者,大家心里都有一杆秤,秤量角色,也秤量自己。

  最后的结局定格在门内的耀子与德史紧密缠绕,而慎司推门而入,戛然而止的描述留给读者无限氤氲的联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谁也不知道,可,这就是青山七惠笔端下生活的“美妙”所在啊。

  《快乐》读后感(七):《快乐》:海外旅行与饮食男女

  文/吴情

  异性恋男女,因为爱情而走入婚姻殿堂,想必是最理想的状态。不过,现实之中,因为财富、因为地位而结为夫妻的例子,其实也不少见,小说艺术之林中也不乏书写这般爱情的作品。即便是因为爱情而走入婚姻殿堂,其实也不一定能白头偕老,从恋人到夫妻,往往激情不再,琐碎凡俗代替了甜蜜誓言,何况是因为财富、因为地位而勉强成就的婚姻。一时的身体欢愉,终究不敌没有爱情的苦涩与落寞。

  日本著名小说家青山七惠的《快乐》,便是书写了先前提及的两桩有些“另类”婚姻的作品。说是“另类”婚姻,似乎有些过头,不妨改成“不对称的”婚姻。理想状态的婚姻,可能还是看似落后的“郎才女貌”(除字面意义外,还应做互文理解,郎亦有貌,女也有才)式的,两个人互相欣赏,都是独立的个体。可在《快乐》中,身材矮小、相貌丑陋、事业成功的男人榊家慎司,他的妻子是美丽大方的耀子;高大英俊、成熟能干的男人小谷德史,他则有个天真异常、时常撒娇的夫人。这两对夫妻,他们的婚后生活,真的幸福吗?

  小说开篇,即写这两对日本夫妻离开祖国,共同远赴意大利威尼斯小城游览。在遥远的异域,在欧洲风情里,在为期一周左右的旅行中。慎司策划了这场旅行,他想改善与妻子的关系,而且邀请了与他签有合同的咖啡店老板德史及其夫人一同前往;慎司私下还有自己的打算,他希望妻子能与德史发生婚外恋,进而破除其忠贞,以她在道德上之丑成就自己的道德高位,改变自己因相貌丑陋而在妻子面前总是自卑的状态,进而巩固婚姻。对此一无所知的耀子、德史和芙佑子,便同慎司一道踏上了这场注定影响(也有可能改变)两桩婚姻状态的旅行。

  芙佑子并不知晓慎司的真正用意。芙佑子本人相貌并不出众,而论心机,也几乎心无城府,只有被人欺骗的份。她和德史的婚姻,其实是自己死缠烂打后得来的结果,而不是基于双向的爱情,为此,她尝尝饱受自卑之苦,这一点,被慎司引为同道。面对丈夫与耀子谈笑甚欢,她也只有吃醋、发小脾气的劲,却没有将丈夫注意力保持在自己身上的有效手段,而最终,她也只能自己失身于人来平衡自己的失意。

  耀子对慎司创造的出轨德史的机会,一直不为所动。慎司屡屡受挫,不过,在小说结尾处,耀子还是同德史发生了不伦的性关系,而且在激情正酣时,被无意中打开房门的慎司撞见。撞见之后如何?小说在此处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慎司假装视而不见,然后替他们掩上房门?还是慎司加入了这场性爱盛宴?抑或慎司叫喊芙佑子来揭穿二人?最初的目的达成了,然而却不是在自己创造的机会下,慎司,真的能够接受吗?如若不能,他和耀子,假扮的幸福夫妻游戏,是否可以终止了呢?一部《快乐》,书写的却是快乐假象背后的郁闷,一如威尼斯的天气。

  俄国小说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开头即写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诚为世间至理。虽然在日本,慎司和耀子这对夫妇以上流社会成功人士(也很幸福)的面貌呈现,但却只有他们自己,知晓这桩无爱婚姻的残酷与冷漠。小说以一场异域旅行,将日本——作为传统道德的象征——抛在身后,把伦理道德暂时悬置,试验性地书写男女两性的心理、情欲世界,揭开了慎司-耀子这对习惯假装幸福的夫妇背后的隐忧与对立,也披露了德史-芙佑子这对俊男娇妻生活中的隔膜与疏远。在幸福假象背后,是一颗又一颗,凋零破碎的心。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快乐》读后感(八):对抗中的快乐之道

  从第一部作品《窗灯》开始,日本作家青山七惠就以出色的文字和深刻的思考震惊了日本文坛,第二部作品《一个人的好天气》更是一举拿下芥川奖,为她的文学之路打下扎实的基础。与很多关注“情节”小说家所不同的是,在青山七惠的作品里,外在的冲突和对立往往退居其后。她更多是将关注点放在人的内心之中。可她的新作《快乐》除了延续她一贯探析人物内心的风格之外,在情节的设计上也有了巨大的突破,于是这也使《快乐》成为了一本悬疑性与文学性并重的好看小说,虽有别与其他青山七惠的小说,却又一脉相承了她的写作特色。

  《快乐》从两个家庭结伴而行的一趟出国游开始。耀子和慎司是一对人人歆羡的成功夫妻,他们邀请了一对开着咖啡馆,过着平凡日子的夫妇德史与芙祐子加入他们的行程。这趟本该快乐无比行程,却被青山七惠写得风起云涌,而让作品变得如此好看的魔力,正是青山七惠对于人心细腻的把控。

  青山七惠的作品里,往往有大段的内心书写。如果是普通的书写者,很容易让作品变得乏味无趣。然而青山七惠却巧妙地将心理书写化成对人物表象书写的延伸,每一次对角色内心世界的曝光,就为这个人物的塑造增添上鲜明的一笔,也因此让书里的每个人物变成真实可信。

  于是你可以从这四个主人公的身上,看到他们在故作坚强之后的脆弱与恐惧。外表美艳的耀子,内心却因此得不到爱而寂寞空虚;成功人士慎司看似有着吸引人的魅力,却在心里充满了因为害怕自身长相不好而被抛弃的恐惧;帅气的德史看似吸引了女人的目光,却时时刻刻充满了不满足的欲望;相貌平庸的芙祐子虽然有了帅气的丈夫,却又对这样的夫妻关系存在着忐忑与不确定……

  事实上,人类就是这样一种矛盾的动物。在这弱肉强食的世界里,很多人都害怕因为不够强大导致地盘被他人攻略,于是常在面对他人的目光时用“尊严、自我”等字句来武装自己。与此同时,人又是群居动物,再坚强的人,也无法凭借个体的存在,熬过漫长的岁月,有时所爱之人一个眼神的肯定,就足以让你获得整个世界。

  在这两种心态拉扯之下,人类很容易就变成爱情教母琼瑶形容的“两只刺猬”——渴望拥抱,却又被彼此的刺扎得遍体鳞伤。青山七惠正是借助这样一个本质上略有些狗血的故事,展开了一个有趣的命题:对于一个人,保持外表的光鲜亮丽,让自己成为别人无法打败的强者比较快乐,还是真实面对内心的孤独,得到另一个人的肯定和拥抱比较快乐?而这个命题也恰恰指向整本书的书名:为什么一个并不太快乐的故事,会取名叫《快乐》?

  整本书的最后,两个家庭几乎已经分崩离析,但有一点却是旅行之初他们都没预料到的,那就是他们都通过一次次的遭遇,剥开了伪装的一面,看到了自己的弱点何在。无论是把一切得到的东西都推开,通过距离和蔑视来掌控人生的慎司,还是靠着再多的食物都无法填补内心空虚,结果却在胃被清空后才发现什么才是真正可以填满自己的德史,都说明了一个道理,过度的对抗和退让都不是最好的相处之道。当一切都用力过猛,往往会过犹不及。

  真正的快乐,应该是不设防被地去了解“爱”的模样,然后去靠近它,去拥抱它。毕竟爱,是用来享受,而不是用来算计,对抗,以及撕裂的。

  所以书里的那些人,最后即使生活崩塌了,但至少他们知道了用怎样的方式去修复,才能让自己真正迎向快乐!

  谢谢你阅读我的字!

  《快乐》读后感(九):初看像《苦月亮》,再看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青山七惠在小说处女座《窗灯》中曾借主人公绿藻之口说过,“我最想要看到的,或许并不是人们平平淡淡的日常生活,而是潜藏在淡漠表情下的矛盾、欲望、因悲伤而扭曲的丑陋面孔。”在新作长篇小说《快乐》中,青山七惠就一改此前的小清新风格,笔锋犀利地写起了三四十岁中年男女在亲密关系中的欲望。

  《快乐》讲述的是两对夫妻,慎司和耀子、德史和芙祐子在威尼斯旅行期间发生的故事。在四人一起游览观光的过程中,芙祐子渐渐发现人美条顺的耀子似乎总在试图与自己英俊帅气的丈夫德史建立暧昧的磁场。本就相貌平平、身材略胖的芙祐子因此而愈发感到自卑和不安。耀子的丈夫,其貌不扬、身形矮小的慎司也把发生的一切看在眼里,却对此感到开心。原来,早在半年前耀子与德史初次见面时,慎司就凭借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判断出这两人此前肯定早有交集,他发起这次旅行的目的正是想促成妻子的出轨。慎司不知道的是,十几年前与德史在小巷的激情一刻是耀子人生中唯一感到真正快乐的时刻,然而,德史已经完全不记得了。芙祐子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重新吸引丈夫的注意以失败告终,她一气之下闹起了失踪。在她失踪的三十多个小时里,其余三个人分头寻找,各有际遇。慎司遇到了一个神似自己小情人的女毛贼,德史遇到了一个让他回想起自己真正欲望的鞋匠,耀子则在围观一场棒球比赛时想到了被封存已久的真正的自己。在欲望的驱使下,德史与耀子重燃欲火,却阴差阳错被慎司目睹。当芙祐子归来后,两对貌合神离的夫妻按原定计划坐上了返回的渡轮。

  在初看此书简介时,我以为故事会是罗曼-波兰斯基的《苦月亮》,等看到一半发现又有点像是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看完全书后我觉得,欲望的背面是恐惧,身处情爱中的人都会饱受双面的炙烤。

  德史的欲望是极致的性,由于总是被其他女人视作猎物让他恐惧面对欲望本身。芙祐子的欲望是去爱,去爱的过程就已经让她收支平衡,她恐惧的是失去德史,那样便无法付出自己时时都满溢的爱。慎司渴望的是虚荣,只有虚荣才能填补他内心自卑的黑洞。他恐惧面对无私的、专一的爱,因为这样的爱不是慕名图利,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爱这个人本身,接受这样的爱就意味着接受不堪的自己,慎司做不到,所以他逃了,不远万里地逃到了威尼斯。耀子渴望的是快乐,获得快乐需要打碎被别人塑造出来的自己,满足内心真实的自己,但那正是她所恐惧的,她甚至不承认“真正的自己”的存在,认为那不过是一些文字游戏,是捏造出来的幻想。

  如此粘腻的人物关系和深度的欲望探索与青山七惠此前的作品有很大不同。此前青山七惠的作品一直被称作“小清新”,一是因为她笔触细腻平实,情节起伏不大,二是因为故事中的主人公多为含羞草式的人物,在工作上是小透明,在生活中有些小确丧。而且,不管是《窗灯》中的御门姐和绿藻,《一个人的好天气》中的知寿和吟子,《温柔的叹息》中的姐姐和弟弟,《村崎太太的巴黎》中的村崎太太和木崎,《紫罗兰》中的雷米和蓝子……书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较为疏离,言谈举止间像是有着隐形的围栏,点到即止。而此次,青山七惠在《快乐》中安插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和尺度颇大的情节,增强故事性的同时也拉紧了人物关系。可以看出这是青山七惠努力转型的刻意为之,但却给我一种用力过猛的感觉。作为读者,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适应。

  读完书还在想一个问题,就是书名为什么叫《快乐》?毕竟书中没有哪个人真正快乐。但转念又一想,他们都曾短暂地得到过快乐,但在快乐过后,还是要回过头来面对现实的生活、内心的空虚。所以,也许快乐就像威尼斯荡漾的海面,水光滟滟也滋生病菌,这一秒可以让你感觉到美,下一秒就可以让你犯恶心。

  《快乐》读后感(十):《快乐》:假面人生与真实欲望

  现代人,比以前有钱了,吃得好了,玩得好了,可是很多人却在抱怨活得好累,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是理想的状态。这就像一个人带着假面在生活,却隐藏着自己内心的真实欲望,表面风光,内心空虚。在日本作家青山七惠的长篇小说《快乐》中,就演绎了这样的人生故事,影射了我们当代人的各种虚伪关系。

  提起青山七惠,首先想到的就是获得了芥川龙之介奖的代表作品《一个人的好天气》,通过讲述一个叫知寿小女孩一年来的生活,塑造飞特一族的典型形象,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在看似平淡的语言中涌动生活,其作品被称为“自然体”小说。而长篇小说《快乐》则与其成名作的风格大相径庭,对两性生活描写大胆直接,不再是小清新的自言自语。《快乐》中,以两个家庭结伴游玩威尼斯为引子进行叙述,慎司和耀子生活富有,是别人眼中一对成功的夫妻,他们邀请了开咖啡馆的德史与芙祐子夫妇一起旅游,本该是轻松快乐的一次异国旅游,四个人却各有心思,随着情节的展开,人物之间的关系逐渐呈现于读者面前,纠葛而复杂。

  就拿有着体面工作、美貌妻子的慎司来说,因为从小对自己的丑陋相貌而自卑,反而奋发向上,通过社会地位的提升,来获得美女的青睐。他自以为获得成功,但实际内心的自卑并没有消失,反而畸形膨胀,想让自己的妻子耀子和别的男人偷情,来换取精神上的愉悦。而妻子耀子在这场婚姻中,也是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多年来压抑着自己的情欲无处发泄。至于德史和芙祐子这对夫妻,也是各有各的空虚和寂寥,德史通过大吃这种方式来填补自己的空虚,芙祐子则敏感多疑,一味卑躬屈膝地付出。

  人性本身就是复杂的,在小说开篇,芙祐子眼中的耀子总是那么优雅宁静,但却看不出她内心的波澜。如书中提到的“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真品。不光是真正的宝石、真正的画之类的用肉眼可以看到的东西”,一句话道破了真谛,人何尝不是如此,带着让别人肯定的假面生活,隐藏自己最真实的欲望,人生真正的快乐到底是什么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快乐经典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