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密尔顿》的读后感10篇
《汉密尔顿》是一本由罗恩·彻诺著作,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的684图书,本书定价:128.00元,页数:2011-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汉密尔顿》读后感(一):这将是我收藏和阅读的最珍视的一本书
刚刚拿到书,忙中取静读了一章,很满意很惬意。
为了买到她,我苦苦追寻了将近两年时间。第一次听人提到这本书,莫名其妙就着魔了,虽然一贯对经济金融类的书不感兴趣,对传记也不感兴趣,对西方人写的西方的人和事不感兴趣,可就是一定要买一本回来不可。或许这就是人与书的缘分吧。习惯了在***买书,可是一直没搞清楚的是,为什么出版时间不长的一本书,怎么就是在网络上消失了呢?——当然,也不是全部消失,主要是因为我不习惯从淘宝购物吧,连孔夫子也没有。难道是禁书,还是实在太抢手了?实在不愿意再等下去了,央请妻子淘宝下单,一本全新的书到手了!虽然刚刚读完第一张,可是我已经被他深深地迷住了,是作者的魅力还是传主本身的魅力,我对翻译要求不高,基本上没有什么鉴赏力,读得流畅就好了。这一点,这书应该是做到了。我已经开始思考和谋划着,将来在书架上给她怎样一个位置,呵呵。
我依然奇怪的是:这样的好书为什么迅速断货了?如果是因为太抢手,为什么不加印?期待高手帮我解开谜题
《汉密尔顿》读后感(二):法律人汉密尔顿
一、从音乐剧到传记
我勉强算得上是音乐剧的爱好者,只要有机会就一定会买票在现场看,即使是不能到现场,也会找来不同版本的音频或视频反复听,而这两年最火爆的音乐剧当属《汉密尔顿》了。音乐剧《汉密尔顿》是以美国国父之一的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为原型创作的音乐剧,音乐剧创造性地使用了说唱音乐来表现汉密尔顿的一生。听着很匪夷所思吧,因为说唱的表现形式罕见于音乐剧中,更不用说像历史人物这么严肃的体裁。而《汉密尔顿》却恰如其分的用了说唱表现了汉密尔顿战斗的一生。不仅获奖无数,在美国本土更是一票难求。我在B站上看完盗摄的版本后也无可避免地成为该剧的粉丝,以至于在飞机、火车、大巴上反复听里面的曲目,被其中的旋律所洗脑。
在听了无数遍以后,终于下定决心把汉密尔顿传记借出来仔细阅读,用了小半年终于把厚厚的一本传记读完,并做了大量的笔记。按照流行的话说,我对汉密尔顿老师是由路人转粉了。
《汉密尔顿》读后感(三):切诺的大作
1、内容详实、有根有据
2、褒贬皆有,非伟光正
春节放假基本看完,给予五星评价。不过书中看到3个错误,有人名换错地方,是编辑的问题。
主要针对米国的三杰进行了分析
华盛顿:
稳重——死板
沉默——内向
理性——冷酷
克制——矫情
有容人之量——利用他人
锲而不舍——固执
杰弗逊:
有城府韬略——阴险狡诈
善于思考——思而不行
气度不大——嫉恶如仇
执着——固执
知权变——表里不一
汉密尔顿:
才华横溢——天马行空
多血质——情绪多变、容易激动
自信——自大
感性——感情脆弱
爱名——虚荣
————以上性格特征,每一项左右中间取平衡,具体值看落在哪个环境中。
华盛顿能享米国盛名,除了个人道德较难指责外,能容人用能人算是一大特点了。
亚当斯和华盛顿相比,脾气暴躁、容人之量不够,不能算一个真正的政治领导人。
杰弗逊善于演戏,性格内敛,善用权谋,比亚当斯高出一筹。
汉密尔顿出身贫苦、才华横溢、对于米国的宪政和经济金融贡献很大。
麦迪逊内敛、有才华、对于宪政贡献很大。
信念的不同、见识的不同、履历的不同、利益的不同,导致上述5人斗来斗去,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呵
《汉密尔顿》读后感(四):美国的李斯——汉密尔顿
华盛顿,开国元勋。
按照中国人的成王败寇思想,作为第一届总统,他蛮可以生杀予夺,随心所欲。
然而,读罢发现,华盛顿远非想象当中那样呼风唤雨,相反,甚至觉得他如履薄冰、举步维艰。
汉密尔顿,作为本书的主角,其抱负、其才华、其远见、其个性。无不让人叹为观止。
然而,汉密尔顿的命运与中国第一个帝国秦帝国的名相李斯有非常的神似。论功业,李斯帮助秦国建修纲立法、统一文字及度量衡、为秦帝国的扩张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经济的基石。
汉密尔顿与李斯,皆杀伐决断、卓尔不群之异能伟力之士,终了却因政治倾轧及摆脱不掉的“外来者”身份被诽谤、被离间、被排挤。英雄之兴如飞龙上天,英雄之陨如金乌坠海,都那么轰轰烈烈、都那么让人扼腕!
李斯与汉密尔顿,历史相差数千年,东西间隔几万里。然而,人性、政治、权谋却依然变着样地重复着。终究,英雄的基因何其相似、英雄的结局何其相仿。
掩卷凝思,我想说:
华盛顿,是一个伟人。
杰弗逊,是一个准伟人。
汉密尔顿,是一个英雄和一个伟人。
伟大的时代、伟大的人物成就伟大的国家。
可惜,自唐以降,伟大的时代再没眷顾华夏大地。
万马齐喑究可哀......
有的,仅有的,是我们的中国梦。
虽然他也身为美国建国之父之一,却始终没能象别的人那样做上美国总统,而且在与其主要政治对手托马斯·杰斐逊的竞争中更是输得惨不忍睹,可孰料在其过世后,他的政治遗产,包括"工业建国之路"和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等等,却在此后的美国历史中起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甚至一些影响了美国历史进程的总统,如亚伯拉罕·林肯和西奥多·罗斯福,他们所施行的政策就是建立在汉密尔顿的遗产基础上的。最新版10美元纸币正面就是:亚历山大·汉密尔顿。
《汉密尔顿》读后感(六):世上再无亚历山大---一代金融之父
他的人生目标是建立世界第一强国,他擅长给有权势的长者留下深刻印象,他喜欢做读书笔记和章节提要,他在重压下更能进入理想的亢奋状态,他精心为子女定制学习计划,他似乎让我想到了我国的一代金融制定者---朱镕基。他,就是亚历山大•汉密尔顿
我一直认为,关于伟人的事业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和天赋之外,还需有两大条件:幼时的艰难岁月,和一个忠贞不渝,温柔贤惠的终身伴侣。早年丧母,父亲丢弃他和兄弟逃亡外岛;母亲去世后养活自己和自己的年幼的弟弟。在那个充满侮辱和奴隶制的年代里,是需要极其强大的自尊心和荣誉感,才能忍受外人鄙夷的目光,度过童年悲惨的岁月。在和斯凯勒家族结盟后,妻子伊丽莎白如贴身秘书般在背后默默的支持,抄写和阅读汉密尔顿写成的文章,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为华盛顿谋划这套划时代的金融体制,在他去世后,更是四处搜集材料,为他的丈夫证明一世清白。
汉密尔顿有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让他在动荡的独立战争年代充满激情和勇气,披挂上阵,勇往直前。同时,缜密的逻辑思考,又使他站在浪潮之巅,成为华盛顿总统最信任的副官和智囊。他的“旋转门计划”简直堪称完美,奠定了现代银行业发展的基石,维持了联邦国家的稳定与持续繁荣。美国人民很怀念他,央视大片《华尔街》中也提到,美国财政部前,就矗立着一座汉密尔顿全身像。美国最常用的10美元纸币的头像,也印着他们伟大的亚历山大•汉密尔顿。
说说作者Ron Chernow吧。我很喜欢这样的作家,因为他能把读者带入那个硝烟弥漫,尔虞我诈的乱世。他写的书,通常能给你很强的历史背景,让你明白为什么美国形成了两党制,为什么会有华盛顿特区,为什么有了央行,为什么有了华尔街。当然,华盛顿,汉密尔顿,亚当斯,杰弗逊和麦迪逊等五个人之间的你来我往,联邦党与共和党之间的政治斗争,更让你明白政治中复杂的让步与推演。
这样一部酣畅淋漓的大作,希望有更多的金融从业者,能够从中汲取养分,学习和吸收美国金融制度形成以来,所遭遇的种种灾难,看看他们的领导人是怎么处理了。毕竟,我们国家的资本市场,只有短短20年的历史。美国,已存在了有200多年。
《汉密尔顿》读后感(七):来自加勒比海的贵族
时至今日,金融依旧是属于精英们的游戏,更不用说建国之初的美国。开国元勋里面,没有哪一个像汉密尔顿一样精通金融知识,也没有人能像他一样预见金融对社会带来的巨大生产力。杰斐逊、麦迪逊甚至华盛顿,在建国早期都倾向于把美国打造成田园牧歌般的农业社会。特别是杰斐逊,他渴望一个世外桃源。
可以理解的是,那时的美国刚刚通过战争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对英国人恨之入骨,对英国的政治、经济制度抱着一概否定的偏见。而在独立战争之前,汉密尔顿是倾向英国人和君主制的,希望对社会秩序进行改革而不是颠覆它。直到战争爆发、改良无望,才拿起枪跟着华盛顿干革命。或许是他异于常人的知识水平让他发现,即使英国人是自己的敌人,但他们的政治、经济、社会无不闪烁着精英的智慧,让他为之着迷。所以当独立战争胜利,美国人建立起自己的国家,汉密尔顿还是希望能借鉴英国的经验,创建强盛的国家和强健的行政机关。他提出建立中央银行、实施州债承担计划等皆被看做是亲英的做法,受到杰斐逊、麦迪逊等人的猛烈抨击。但是汉密尔顿没有退缩,凭借自己天才的智慧和果敢的行动,他一步步将自己的计划付诸实践,从而为一百多年之后美国称霸全球奠定了基础。
汉密尔顿是个天才般的人物,他的知识面之广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军事甚至医学,令人惊叹。或许是这种异于常人的智慧,使他成为一个精英主义者。汉密尔顿对贵族阶级充满向往,在一定程度上轻视底层人民,认为他们讲求实际,充满离奇、激进的空想。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将成为成功的思想家和行动家,却不是普通选民的合格领导者。还有一点,他过于聪明,以至于无法吸引大众的好感。这或许能解释他这样一个功绩卓越的开国元勋为什么没能成为总统,除了背负一生的私生子身份和与玛利亚·雷诺兹不正当关系招致的骂名,汉密尔顿的群众基础其实远没有想象的这般坚实。这也能解释杰斐逊为什么能成为总统,因为他是一个天生的政客,他通过政治作秀拉近与底层人民之间的距离,这种做法延续至今。
最后,欢迎关注我的微信订阅号:HermanIndependent
《汉密尔顿》读后感(八):音乐剧与传记里的汉密尔顿:一个罗马人
《汉密尔顿》读后感(九):转:我的偶像Ron Chernow
看书虽然不多,但也有几年,仔细想想似乎没有几个作家的书是看全的了。这在一方面自然是因为自己看书不勤,中间又断了好几年集中精力看电影、玩游戏,但其实也具有客观原因。首当其冲的一点是我必须喜欢这个作家的作品,这意味着其作品必须有趣味性和养分,不然要么读着味同嚼蜡、想自己为何要折磨自己,要么读后回想起来会不停反问自己为何要浪费生命。由于书多时间少,我这几年更是决定,只要一个作家一本书不好,那么我就会停下来不再读他。
基于这些原因,似乎只有金庸和村上春树的作品是完全读过的了,而这还不包括村上的杂文随笔。有些作家未能全部读完有他自己的问题,比如古龙作品真伪并存、水平亦起伏甚大,又或者司马辽太郎作品太多未能翻译,我学日文又力度太过不足。正是由于此类作者太少,所以我才会因为能够完读Ron Chernow而兴奋异常。
我读Chernow的原因很偶然。我一直对金融和经济的故事很感兴趣,其中就包括对美国影响甚大的摩根家族。但小时候我从来不求甚解(其实长大也是如此,悲剧啊悲剧),于是直到很久之后才决定系统的了解这一话题。不过等了这么久也不是完全没有好处,知识略多、阅读也成习惯让我可以选择真正好的书来阅读,这其中就包括了Chernow的大作《The House of Morgan》。
直到现在,我依然认为这是我至今为止读过的最好一本金融书籍。这本Chernow获奖的处女作体现了他许多的优点,比如文笔优美、节奏流畅等。更难得的是,Chernow写的话题其实颇为深湛,但在他的解说下简单易懂,而且Chernow的选题也甚佳,比如通过写摩根银行直接撰写了美国百年的金融发展。
读过这本书之后,我成为了Chernow的粉丝,并购置了他另外两本书,《The Warburgs》和《The Titan》。在其期间,我自己也开始写书,于是开始有意的和Chernow学习,只不过至今仍是高山仰止,与其水平相差甚远。有时候我的借鉴更为直接,比如我写《美国的第一个100年》,但我依赖的牛津美国史还未出品美国内战之后的专著,因此我通过Chernow撰写Rockefeller了解了美国镀金年代的崛起。这次Chernow亦没有让我失望,虽然《The Titan》比如《The House of Morgan》,但仍不失为一部巨著。作为Chernow本人的第三部作品,这也是他的第一部传记,对John Rockefeller本人的描写入骨三分,成为了我之后传记的楷模。
我读Chernow的第三部作品的起因则是为了跟风,当时他的大作《Washington》刚出,我正好手头搞到一本,也就接着读了起来。如果说之前Chernow因为写金融占了不少题材的便宜,那么这部纯历史传记则是和其他一流作者实打实的竞争,而其作品毫不逊色。华盛顿在其笔下栩栩如生,Chernow也凭此书获得Pulitzer奖。
但在我看来,Chernow真正的巅峰之作还是之前完成的《Hamilton》。从题材上,这本书已经很占便宜,作为美国的建国之父,汉密尔顿涉及的正是Chernow感兴趣的美国初期。作为美国的第一任财长,写汉密尔顿可以发挥Chernow写经济的特长。从一介孤儿一举成为美国最伟大的政要,汉密尔顿的故事比其他Chernow所写之人都要传奇。
但最难得的是,在看完此书后,我不仅对这些话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且可以作为今后的素材,更让我觉得Chernow技巧之高的是我感觉自己仿佛认识汉密尔顿一样。而且,本书最感人的地方是书的开头和之后写汉密尔顿婚姻的段落,即使单独提炼出来作为短篇小说也甚为精彩。
接下来再看一部《The Warburgs》,我的Chernow就算看全了。作为我目前最佩服和临摹最多的作家来说,接下来做的只能是期盼Chernow多活几年,多写几部书,这样作为读者的我们也够本了。
来自: 庄常飞 (赢的秘诀)
《汉密尔顿》读后感(十):吴咏蓓:欧元先生或许可向汉密尔顿问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