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血日苍茫》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血日苍茫》的读后感10篇

2018-04-18 21:4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血日苍茫》的读后感10篇

  《血日苍茫》是一本由谢友祥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页数:36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血日苍茫》读后感(一):一首壮志未酬慷慨悲歌

  最近拜读了谢友祥先生的新作《血日苍茫——太平天国在南方的最后一个传奇》。全书共25万 字,以古典回合小说形式,回顾了太平天国起义天京陷落后部分将士在南方坚持抗清,最终寡不敌众,众将士化作古今一段传奇。

  谢友祥先生以他客家人独特视角,将客家人文化当中的言语习惯,民风民俗,伦理观念巧妙的融入到了这本书里,使整部书带有浓郁地方特色

  通读全书,我有三个特别强烈感受

  一, 通篇洋溢着太平天国将士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我不想提什么时代局限性不局限性的,因为他们在当时,已经做出了最正确选择。太平天国理论制度建设虽不完美,但是他们提出了很多新的主张和新的思想

  二, 文字谋篇布局上颇有古风古韵,讲究个章回体,每章的标题都很吸引人。让人兴致盎然地读下去。大故事里面有着小细节,小细节彰显着人物大气度。里面的人物活灵活现笔墨不多,但却传神,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三, 全书用笔洗练,毫无废话,详略得当,笔锋老道,不为凑字数而生拉硬扯。能看出是一篇数易其稿高度凝练的文学佳作。

  我算了一下,谢先生今年正好60岁整。花甲之年能刚好出版此书,正是老先生一生心血结晶。一段让人扼腕叹息历史,铸就了一本荡气回肠作品,谢先生的治学精神功不可没

  还记得2000年央视一频道曾播出《太平天国》电视剧。我那时太小,才15岁,懵懵懂懂的。剧情细节已全然忘记,但是主题曲里的几句歌词我尚能记起:“人活一口气,难得拼一回,生死路一条聚散酒一杯。何以成败英雄,浩浩乾坤立丰碑”。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后半程,同样秉承着革命者的英雄史诗气概。里面的人物鲜活,各个性格各异,粟子,师父,李百德,黄氏三兄弟,洪德……无不跃然纸上。时代将他们命运推向辉煌,而他们也做出了自己的最终选择。是苟且?是壮怀激烈?人物命运如何转折,书中都有详尽介绍

  今年上半年,我有读过唐浩明先生写的《曾国藩》三部曲,和本书结合起来思考颇为有趣:一个是站在清军视角,一个是站在太平军视角,一个写的是着重刻画一个曾国藩形象,一个是刻画以洪列王为代表人物的太平军群像;一个是屡败屡战写到人生终结,一个是写天京陷落后众将游击坚持抗清;一个是精妙句子迭出,一个是客家文化俯拾即是

  书的封面是血日苍茫四个黑色大字,上面画的是土楼,我个人猜测应该就是书中的建筑“蟠龙居”。书的中心部位隐隐印着“太平天国”铜钱。整个封面笼罩在一篇火焰般的赤红当中。象征意义十分明显

  纵观全书,是沉沉的历史厚重感,是普通老百姓对清朝统治者沉重打击,这打击即使不是太平天国,将来也会是义和团,也会是来自外国野蛮人。他们装束不同面貌各异,但是都是在推动者沉重的封建制度在向前走——用血,用命,用改天换日的气概。

  向所有推动历史进步的革命者致敬!

  《血日苍茫》读后感(二):【书评人俱乐部】一曲壮歌千古

  太平天国的故事早在小学课文上就学到过,洪秀全拜上帝教,金田起义,一场轰轰烈烈农民起义运动就此诞生。从开始结束前后近二十年,几乎跨越整个中国,整个太平天国运动轰轰烈烈影响深远。这些都是留给我们的直观印象可能我们差不多都很清楚,但是还有很多背后的故事值得去细细挖掘。这部作品就取材于太平天国天京沦陷后康王汪海洋带领的最后一支部队在粤东一带覆灭前的最后一段经历,这是正史相对缺失的一段,也是不为人所知的一段。作者耗十年时间,翻阅资料无数,修稿数十次终于完美呈现在我们读者眼前,绝对值得你去认真品读

  全书采用章节体的叙述形式,很有评话故事的浓厚氛围,讲述了一个惊天动地悲壮故事。书中一个个人物在作者的笔下被塑造得鲜活生动,一个个精彩动人的故事,读者的情绪随着情节深入被带入进去,喜怒哀乐随着一个个人物命运的走向而不断变化引人入胜,无法自拔。“自古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创中华,汉晋唐宋到如今,穷则思变,举旗造反乃理所当然!”开头从童子口中诵读的民谣就点出了广大穷人起义的初衷。而“天兄杀天兄,到头一场空。打起背包回家转,依旧做长工!”更是形象地说明了起义失败原因和当时军中的低落情绪。大树将倾,英雄迟暮,纵有回天之力也无法改变最终失败的命运,就在这个大背景下,以洪德为代表的一批太平天国将士没有就此屈服。虽然他们都是贫苦人出生,大部分都没有读过书甚至不识字,不懂得什么大道理,但是和身边战友的退缩、投降、出卖等行为相比,他们知道什么是忠孝廉耻,什么是做人的基本道理,他们顽强战斗生命的最后一刻,去上演自己的传奇。在短暂而又精彩的整个过程中,还演绎可歌可泣爱情热情淳朴善良的客家姑娘用自己的行为告诉我们什么是她们心目中的爱情,让人为之倾倒。

  全书中穿插了大量的客家传说神话故事,充分展现了客家人的淳朴民风和民俗特色,地方色彩浓郁,彰显了作者在收集资料方面所下的苦功。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英雄远逝,传奇永存。就像姚雪垠老师作品的《李自成》结局一样,尽管起义失败,大家仍旧战斗到生命最后,他们的精彩也一直在百姓口中传诵,他们的传奇故事被人所津津乐道,流传至今。很喜欢作者的这种写作方式,把精彩的民间文化充分展现出来,在当前的写作环境下更加显得弥足珍贵。这些地方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深刻表现传统的民俗特点,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只有靠我们不断去挖掘,不断去宣扬,才能保持和流传下去,以此,更让人期待作者的下部精彩作品。

  《血日苍茫》读后感(三):太平天国最后的一曲热血悲歌

  太平天国的题材可真是不好写啊,自明灭满人入关,清朝统治267年间,反清的民间反抗武装可谓数不胜数,各种叛乱也是层出不穷,那些掀不起什么风浪却被武侠小说写得精彩纷呈红花会、天地会之流就不说了,这太平天国可谓是声势最为浩大的反清运动了,从清朝咸丰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组成的领导集团从广西金田村率先发起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也是19世纪中叶中国最大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1864年,随着太平天囯首都天京的(南京)陷落,标志着运动失败。这场农民起义战争的失败有很多原因,可以说是内忧外患,清政府帝国列强的勾结镇压与天国内部的腐败与统治者内部斗争,导致这场运动的失败,我们先抛开其好坏不谈,虽然记载上太平天国运动结束于1864年以太平天囯首都天京的(南京)陷落为失败的标志,但是在这之后还是有太平天国的残部在继续着斗争,本书所谱写的就是从天京失陷后第二年(1865年)康王汪海洋率领十万太平天国军辗转南下广东,最终在与左宗棠率领的清军抗争中被剿灭的一曲充满热血的壮丽悲歌。

  作者曾于2006年以《梦断嘉应州》出版本书,10年间经过数十次修改,最终再次出版,重新定名为《血日苍茫》,作者谢友祥通过实地走访书中所提到的当年太平天国曾驻扎过的村子和当年战斗发生地点,查证了大量的地方史料。经过多年的修改和完善,才完成了这部小说,在以那段历史为框架,大量口头传说故事为基础和各种史料辅助下,写就了这段传奇故事,可以说作为仿古典的章回体小说来讲,本书做得非常好,在叙事方式,故事推进和剧情把握上都有着非常高的功力,整个故事读来酣畅淋漓,毫无尿点,主人公洪德与栗子两位客家人在皆是太平天国军,从一开始蟠龙居洪德讲起,到结尾李百德焚屋,首尾呼应,转眼皆成空,上层的昏庸无能并不能掩盖这群将士的热血奋战的光辉,这群人确实毫不愧对“太平天国在南方的最后一个传奇”这样的称号,但,这注定是一个悲剧,原因真的是太多了。

  《血日苍茫》读后感(四):《血日苍茫》的悲剧性及其艺术对冲

  (中文教授宋秋敏)

  《血日苍茫》是一部历史小说,虽然它有大量民间日常生活描写和地方风俗民情展现,故事的大框架有史料根据,康王汪海洋、偕王谭体元、平东王何明亮和天将胡永祥等都实有其人。作者是梅州人,从小就听长辈讲“走长毛”的“古”。儿时记忆太深刻了:长毛舞狮智取大埔县城茶阳、康王指湖顶中炮子、康王杀侍王,还有从长毛破嘉应州城这件事生发出来的民间俗语“东门不开,西门毕坼”(喻谋事这边不成而那边成),等等,早已融入血脉。后来他做地方文史调研发现了包括方志记载在内的十分丰富的太平天国在梅州(清代称嘉应州)的史料,深深被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和这段历史中的那些英雄所感动。十几万人马呀,苦苦挣扎一年,最后全军覆灭于粤东山沟沟里!同时他也为这段如此重要的历史和那些英雄的被埋没被遗忘而扼腕叹息,于是发誓一定要用文学作品将其复活,为此走遍梅州,寻找古战场,寻找一切相关遗迹和遗物,在蕉岭县乡间的几所民宅中,他如获至宝地读到当年太平军战士留下的许多墙头诗,有墨写的,有炭涂的,如:“天兄杀天兄,到头一场空。打起背包回家转,依旧做长工。”

  《血日苍茫》对太平天国革命持肯定态度,甚至颇怀感情,可也有独到的反思。首先是引入民间视角,而这种视角在太平天国史研究中基本缺失,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学术遗憾。民间怎样看太平天国,听听那些传说故事和读读太平军战士涂抹的墙头诗便知道了。“天兄杀天兄”那首诗,真实地反映了普通太平军战士的失落情绪,传达出他们的共同心声,在一定程度上,它就是民间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此外,小说探索从洪秀全个人的人格局限去揭示太平天国的失败原因。书中人物李百德道:“我听说洪天王的儿子名叫洪天贵福,在我们乡下,也只最俗不可耐的财主才会给子孙起这样的大号。”可谓一针见血,入木三分

  小说对太平天国倡导的“天父天兄”学说以及太平军爱玩各种神神道道的习惯(如夜月下在水塘里起起伏伏并装鬼叫吓敌人等),给予了否定。这属于文化反思范畴。正如小说所昭示的,神神道道消解正气、大气和光明磊落胸襟,而独尊天父天兄则不过为了维护一人独大的局面。太平天国的最高领袖洪秀全既是天王,又是教主,对臣民实行一套君权和神权相结合的统治,这种统治需要偶像,也只需要一个偶像。长毛的文化实在比清王朝所推崇的儒家文化低档得多,也决定了太平天国的根本缺陷和必败之局。 

  所以,太平天国不可能不是一个悲剧,《血日苍茫》不可能不是一部悲剧。小说写的那群末日英雄,汪海洋,谭体元、何明亮、胡永祥……他们都曾叱咤风云,战功赫赫,声名远扬,而随着天王的离世和天京被破,太平天国巨厦倾颓,大势已去,被迫退入粤东绝地,陷于清军重围,实已走投无路,这时死亡甚至成为他们的自觉追求,成为他们自我完善形象的必然选择。何明亮是活了下来,他为诛杀叛徒削鼻明志,后来又为创作宣传《长毛歌》混迹人间,与盲女阿平结伴作场演唱乞食歌,实在更难能可贵,也更悲壮。这个形象个性丰满感人尤深。

  小说第三十三章简直是神来之笔别出心裁地写偕王谭体元在嘉应州城西仁凤楼为战死的康王举丧,同时也为太平天国所有的死去者举丧,从而将悲剧推向高潮。它具有终结性意义。灵堂下整齐地站着五百弟兄,个个白袍百帽,腰扎秆绳,赤脚着地。谭体元的唁辞先谐后庄,哀巨痛深,听来令人荡气回肠。然后他捧香和众英雄一齐跪倒,这时鞭炮齐鸣,几十面铜锣敲出惊天动地之响,城外数千支火枪朝天射击,与之呼应。我读书至此,神为之摇,掩卷良久。

  但康王娘张夫人出现了!小说中她是康王抢来的妻子,可又将这种“抢”传说化和高度审美化,透出更多英雄佳人配的浪漫。作者赋予张夫人绝世的丽质和观世音般的微笑。洪德可以舍命拒绝康王,拒绝一切,却无法拒绝她的微笑。平东王说:“天下只一个张夫人!”秀婆说,张夫人“怕是七仙姑下凡”。在天军将士眼里,“她永远那样超然圣洁”。刑场就义时,她款款走出,亭亭静立于血湖之中,抬手拢拢如瀑的黑发,让如玉的俏脸显露出来,然后嫣然一笑,一双美目平视前方,眼里几分幽怨,几分娇嗔。蓦然间,天上厚云裂开缝隙,一束灿烂阳光直探而下,像金锺罩住这位仙姬。所有观众都屏住了呼吸,场子一时静得出奇人们心里祷告:“天爷,把这女子收走吧!”突然,她双脚离地,衣衫飘飘,顺着光柱升上天庭! 这种写法很落俗套,但我们还是喜欢。她是作者对小说悲剧的一种艺术对冲。此外,洪德和他师父之间的异性骨肉之情、粟子身上的客家妇女天性以及他对洪德的一往情深、乡绅李百德的通达和大度,等等,也发挥了同样的作用。

  《血日苍茫》读后感(五):重新认识太平天国,好哇有趣

  重新认识太平天国,好哇有趣

  《血日苍茫-天平天国在南方的最后一个传奇》作者谢友祥,1956年出生,广东梅州大埔县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地域文化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曾任南昌大学硕士导师、广东省嘉应学院副院长,现为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文学与传媒系学科带头人、教授。其作品《客家山歌对民歌》曾获广东省第五届鲁迅文艺奖。

  《血日苍茫-天平天国在南方的最后一个传奇》本书以太平天国天京失陷后一段已失落的历史为框架,叙述了太平天国在南方的最后一支部队在康王汪海洋的带领下,在广东梅州、潮州一带与清朝统治者做最后抗争的一段传奇。期间融入了大量鲜活的客家民间口头传说,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构筑出一个亦实亦虚的艺术世界。

  《血日苍茫-天平天国在南方的最后一个传奇》,用历史来建造一个艺术世界。这绝对是是文字的一个盛宴。这个盛宴只有阅读过本书的人才真正能够体会。赠书人在网络上有4个推荐,分别是:1.一段失落的历史。本书取材于太平天国由康王汪海洋带领的最后一支部队在粤东一带覆灭前的最后一段经历,这是正史相对缺失的一段,也是不为人所知的一段。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对太平天国覆灭的原因进行了深刻反思。不仅能让人更全面、客观的正视历史,更能惊醒世人。2.极富民俗研究价值。在精彩好看的故事中融入了大量客家民间传说和客家习俗,既有客家地方特色,又通俗易懂。本书手稿曾在客家文化圈引起了很大反响,许多相关刊物也对此书进行了评论和研究。3.极具影视改编价值。本书故事情节紧凑,人物个性鲜明,矛盾冲突贯穿始终。除了激烈的战争,更有惊天动地的爱情,极具影视改编价值。4.具有研究和借鉴价值的文学作品。 《血日苍茫-天平天国在南方的最后一个传奇》文笔优美,语言精炼,叙事技巧成熟,融入客家民谣和俗语的同时通俗易懂,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当时粤东一带的风俗人情,让小说在好看同时更有生活和时代感,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读完之后,在平时有关这一部分上课的时候,我才更加清晰的知道,原来,历史这样的好玩有趣。

  《血日苍茫》读后感(六):到头一场空

  “天兄杀天兄,到头一场空。打起背包回家转,依旧做长工。”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历时14年,成为中国农民运动历史上瑰丽的浓墨一笔,但最终在中外势力的共同镇压下,以依旧难以挽回的颓势败落消亡。《血日苍茫》以独特的客家文化视角,记载了太平天国没落前夕谭培元一支被镇压的血泪故事。

  从开篇的“杨梅圳国师破风水”不难看出,在那个时期神神鬼鬼的迷信是一种常态。就像太平天国起势时借助在基督教中抽离出的部分教义,想象出一个能够改变穷苦大众贫穷现状的太平天国来激发将士士气一样,在清军和太平天国里,从来不乏一些类似思想寄托的桥段故事。在故事发展到后期时,关于张夫人的描写就是如此:张夫人在作者的笔下恍如真善美的化身,“天下只一个张夫人!”“她永远是那样超然和圣洁”“怕是七仙姑下凡”,这是一个以洪德为代表的太平军们难以抗拒的人物。直至刑场就义时,她的结局也是被神化了的,在众人“天爷,把这女子收走吧!”的祈祷声中,她双脚离地,隐入一片金光之中。或许,这是在绝望之余,最后善意的杜撰吧!

  太平天国的溃败究竟是什么原因?在本书中,借助洪德返乡探亲后的故事,做出了一定程度的剖析。

  首先是由于农民运动的局限性。太平天国运动轰轰烈烈,广大将士参加革命大多是迫于生计。在定都天京后,领导者封建特权思想膨胀,争权夺利,贪图享乐,斗争日益尖锐,最终导致了领导集团的分裂,结果断送了革命前程。在文章中“天兄杀天兄”的民谣,以及康王屠戮侍王一众的事件,可见一斑。书中借助人物李百德的口道:“我听说洪天王的儿子名叫洪天贵福,在我们乡下,也只最俗不可耐的财主才会给子孙起这样的大号。”也反应出太平天国领袖思想格局与对未来期许的俗套。

  其次是战略上的失误。起义之后,他们并没有尽一切可能争取知识分子,不能把反孔和争取知识分子统一起来,反而推崇独尊天父天兄的理念。事实上,这只是为了维护一人独大的局面。太平天国的最高领袖洪秀全对臣民实行一套君权和神权相结合的统治,力求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全民偶像,借以延续对于权力的世代控制。在小说中,作者对太平天国倡导的“天父天兄”学说给予了否定,神神道道消解了正气浩然和光明磊落的胸襟,这属于文化反思的范畴。从这个角度看,长毛的文化实在比清王朝所推崇的儒家文化要强差人意许多,这也注定了太平天国的根本缺陷和必败之局。

  此外,天国法令相当森严,刑律残酷,凡犯天条者,一律处死刑,违背了当初革命救世和人道宗旨。在文中对于政见不合或所拥趸的”王“不同的天兄们,屠戮的手段异常残酷,也做了详尽的描写。譬如”点天灯“一节,对于李正春的处决描述得十分详尽,而此前的章节里在作者的笔下,李正春分明又是个有血有肉有棱有角的人物,一路读来,鲜明的对比之下对于人物死状的惨烈感同身受,更何况与之朝夕相处的革命兄弟们呢!在此酷刑之下,非但不会吓倒”敌人“,反倒会激起民愤,导致斗争日益严酷,最终铸成败局。

  栗子在文中是一剂调味佳品,使洪德在逆境中体味到一丝温暖和认同。在某种意义上,栗子也代表了广大的客家女人,隐忍、贤惠、正直、坚韧。

  《血日苍茫》读后感(七):从客家文化层面解读《血日苍茫》

  文/中文教授张应斌

  这几年,正当人们热炒明清大历史的时候,我的朋友谢友祥教授却专意于对比较地域性和比较受冷落的历史的关注,并以之为题材进行小说创作,除了面前这部才由广东人民出版社新版的《血日苍茫——太平天国在南方的最后一个传奇》,他的《阉臣狂君——五代南汉国传奇》也已经完稿。

  《血日苍茫》写太平天国天王死亡、天京失陷后留在广东的最后一支部队十余万人马经过一年苦苦挣扎而最终被左宗棠指挥清军彻底剿灭的故事,波澜壮阔,惊心动魄,一群曾经叱咤风云的长毛英雄走投无路,结局令人叹息。《血日苍茫》这种取材角度,在大平天国系列的文学作品中绝无仅有,显得很“另类”。而更“另类”的是,它以客家中心地域和客家文化为大背景展开叙事和形象建构,可称之客家人小说,很大程度上,其厚重性因此而来,其独特风味也由此而生。

  小说中,广东嘉应州(今梅州)是这幕历史悲剧的上演之地,今天的梅州市市区以及梅州所辖各县都被写到,带出多姿多彩的风俗民情,掩映如画。端阳过节、妇女使牛、男女对山歌、五句板作场、挑长担、童养媳和等郎妹、新娘忌讳和全套嫁……我们都能在小说中读到。有关等郎妹阿银悲惨命运的描写虽然着墨不多,却给我以极大震撼。对未来极端绝望的她原打算抱着小丈夫跳入深潭而到底还是放下无辜的小孩只身投水,这个细节使我久久难忘;她入水前一瞬间的背影永远留在了我的脑海里。客家歌谣随处可见,使小说流动着一种特有的诗意。粟子在五指石山上唱的“月光光”,禾禾在洪德坟堂里低吟的“八月秋风渐渐凉”,都很到位地烘托了环境,尤其后者,让人在秋风萧瑟中感觉到彻骨的凉意。

  小说以柯树坪蟠龙居始,以蟠龙居终,在战斗叙述之余展现鲜活的民间生活画面,柯树坪成为过去客家乡村的一个缩影。因蟠龙居,又引出念七公领着一家老小千里辗转从福建宁化到广东嘉应州石坑定居的情节,让客家迁徙史得以艺术再现,念七婆肩挑一头衣物一头祖宗骨殖的造型,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独具特色的客家风水文化,在《血日苍茫》中则主要以复述民间传说的形式表达。但民间传说并不只是风水文化的载体。这当然包括长期流传于粤东一带的“走长毛”传说,其中长毛埋葬康王四门出棺和康王陪葬着无数金银财宝的传说尤其长期为人们津津乐道,复活于小说,大大增强了其地域色彩。凡物越是地域的,便越是民族的。正是许多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的融入,使作品形成大故事套小故事的格局,在某些方面回归了中国传统叙事文学。

  客方言在小说中的大量成功运用,也是这部小说引人注目的一个亮点和一大艺术成就。“挺挺昂一条脧,坎坎覆一只屎窟。”“挑挑拣拣,拣只烂灯盏;拣拣挑挑,挑只烂瓠勺。”“不做官,不知官;做了官,一般般。”这些俗语土得掉渣,却极富表现力,且生动形象。客家人对儿子有一种特有的称呼,至今人们还天天使用,却无人晓得该怎样写,《血日苍茫》写为“赖子”,有道理。从此以后,这部小说就是“赖子”的文献根据。本书还出现了许多今天仍然活在客家人日常用语中的古汉语语词,例如“惜”、“企”、“团”等,这对汉语学术研究也有参考价值。“团”,就是猜的意思,其实颇为古雅。韩愈《南山诗》:“团辞试提挈,挂一念万漏。”

  小说设计了洪德和粟子两个主人公,目的显然在于借之表现客家人的精神特征和群体性格。洪德外表随和低调,不温不火,内心却极为热情、执着和强韧,这正是传统客家男子的共性。客家男子依靠这种柔性人格开拓人生,建立功业,张弼士如此,田家炳如此。甚至连邹鲁和叶剑英等现代杰出政治人物也是如此。客家妇女在历史上声名远扬,以勤劳能干和善良贤慧著称于世,粟子即其代表。她还是位山歌妹,即兴而发,顺口而来,是不识字的才女,巾帼中的奇葩,锦心绣口,冰雪聪明,在一百年前的客家乡间并不鲜见。

  《血日苍茫》提出一个大胆而有趣的问题:是客家人的什么成就和葬送了太平天国?洪秀全是客家人,说一口地道的客家话,其祖从嘉应州(今梅州)迁到广州花县,嘉应州石坑杨梅圳村存有天王祖居一所,名梅魁第。当年清帝派人来破洪秀全的风水,斩断了梅魁第后山的龙脉,传说那一年,杨梅圳四周山上的竹子全都干枯爆裂,从中流出无数黑头蚂蚁,张牙舞爪,但都死了。人们说,这本是洪秀全的天兵天将,要随洪秀全浩浩荡荡杀向北京的。这些都被情节化,成为小说的血肉。还从来没有一部文学作品让客家人跟那么重要的一段历史和那么重要的一个历史人物(洪秀全)联系在一块,而无论是太平天国还是客家人,都因此而获得了新的可诠释性。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客家文化持继升温,客家学俨然成为显学,客家学术研究成果斐然,但客家文学创作却十分滞后,《血日苍茫》的诞生,弥补了这个不足。当然,这部小说的意义,又远远超越了客家文学。

  《血日苍茫》读后感(八):这是一部很好看很好看的小说

  京失陷后第二年(1865年)四月间,太平天国在南方的最后一支部队约十万人众在康王汪海洋的率领下,从闽西进入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占据镇平县(今蕉岭县)达四个月之久,八月中旬被迫远走江西,在龙南、信丰一带受到强敌截击,于十月底突然回师嘉应州,兵不血刃轻取州城。清大帅左宗棠总督闽、粤、赣三省清军四面来剿,加之内奸出卖,塔子坳一战,康王阵亡,太平军损失惨重,偕王谭体元指挥残部南渡梅江突围,拟向潮州,至丰顺之北溪、大田被逐一围歼。[1]

  本书以太平天国天京失陷后一段已失落的历史为框架,叙述了太平天国在南方的最后一支部队在康王汪海洋的带领下,在广东梅州、潮州一带与清朝统治者做最后抗争的一段传奇。期间融入了大量鲜活的客家民间口头传说,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构筑出一个亦实亦虚的艺术世界。[1]

  非常不错的故事背景非常喜欢

  《血日苍茫》读后感(九):好看的故事和魔幻之现实

  好看的故事和魔幻之现实

  (文学博士陈如碧)

  我一口气读完《血日苍茫》,就发现自己品赏了一个精心打造的故事。但正如有论者已经指出的,这个大故事又套着许多引人入胜的小故事:林大钦戏弄码头神,念七婆暗夺朱家好风水,粟子智歼贼徒,翁万达装死而弄假成真,黄十六山中小享福,横塘围七十年兴衰,吴钓剿沐教,知州挖衙……这些小故事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可以独立存在。而无论在大故事还是在小故事中,作者追求情节起伏、曲折和传奇化的自觉皆显而易见。这是一种回归的自觉。长毛的军事行动一再被莫名其妙泄密,迷团重重,直至黄十四佛子高战场反水,自我暴露,真相才大白于天下,使被他的“老实愚憨”所蒙蔽的人大呼上当。而其三弟黄十七又隐藏下来,并且比他哥哥更善于讨好和伪装,在关键时刻又捅一刀,直接导致偕王谭体元自杀,连读者都大出意外。知州与李百德的那场官司,写得可谓千回百转,竭尽腾挪之能事。洪德的尸体突然失踪,验尸官见阉人侯全没有男根就断其为女体,使知州变主动为被动,处处抓瞎,大败亏输,想害人而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这种一波三折和反转无常的行文安排,不胜枚举。

  与此相关,精彩的细节描写俯拾皆是。战场上,一个无头士兵背靠根树桩,双手张开对举在头的部位,像捧着个球。一位开小差的小长毛被民团搜劫后丢落浅水塘,头栽进泥里,双脚上举叉开,各驻只绿头小鸟在吱吱喳喳对唱。巫婆三姑“伏桌神”,一番胡言乱语后醒来,旁边的洪德卫兵调侃她道:“三姑你好了得,若在咱长毛军中,能封个王的!” 小说又留下许多悬念,越发扑朔迷离。那颗崇祯太子的玉玺到底有没有?可爱的粟子到底死了还是活着?洪德的部队究竟怎样离开重重包围的五指石的?都没给明确交代。

  所以小说好看。那些挑战神经的战争和杀戮场面设计,也不无为了“好看”的策略考虑。朱必隆屠寨石峰径后,真是血日苍茫!荣禄第刘二火们被“金线串鲜桃”,长乐域楼李正春被点天灯,长乐学宫出卖战友和城池的叛徒李新有被清将卓兴虐杀,都令人过目难忘。

  但“好着”不是作者的终极目的。在李百德和知州较量的热闹后面,蕴含大量关于社会、历史和人性的信息。书中细节往往都意味深长,耐人把玩。至于血腥气息,那是一种象征。仗打到那种程度,打了那么久,人的极端兽化不可避免。

  《血日苍茫》或许亦可称为所谓“魔幻现实主义”之作,反正神密内容甚多。恶贼黄十六在山中勾引了人家妻子,杀害了人家丈夫,虽然也遭猎人算了一计,却与情妇产生了些许感情,享受到寻常人生的乐趣,有了家的感觉。但,“当这对男女的幸福生活像乌龟一般笑模笑样地露出个头来,就听到不知是人是鬼夜夜往屋顶上撒沙子了”。几夜下来,两个人都心力交瘁,近乎精神崩溃。后来黄十六斩杀雄鸡压住邪祟,消停了许多日。男女们以为从此天下太平,那夜在床上尽情缠绵,正当入港,屋顶沙声又起,男人惊得从女人身上滚落于地。第二日中午,天阴沉沉沉的,两人在堂上吃饭,都无精打采,食欲不振,女的蓦然抬头,见丈夫蹲在井前从水桶里招起水来清洗那天被黄十六用石头砸开瓢的脑壳,立即吓傻。黄十六与他情妇的关系早己毒化,所以绝对不可能结出好果实。

  蟠龙居小鬼捣乱,大白天移桌打凳,飞碟转碗。横塘围的开居祖谋杀生意合伙人欠下阴债,结果由其后代子孙龙溪知县偿还,卖尽家族田产。天王妻赖娘娘魂归故里托身村妇,经常显灵。林大钦家有块“九锹落湖”的风水吉地,本来要出九个状元的,却被江西杨公仙师破坏,结果只出了一个状元还是病秧子。天道忌满,“九鳅九状元” 的贪婪,连在传说中都得不到支持。蟠龙居起造之时,主事者被误解,大师傅做个手脚,形成“二房诅咒”,屋名也由蟠龙围改为蟠龙居。而这一改,格局小了,注定只能出五品六品的官吏。这些不是迷信,是对民民间观念、民间思维和民间智慧的再现。异常浓厚的民间色彩,正是这部小说的特质,故《血日苍茫》也可称为民间叙事小说。

  《血日苍茫》读后感(十):我们所不知道的“长毛”

  我们所不知道的“长毛”

  太平天国,并不是太久远的历史,我们所留下的印象还剩下什么呢?是洪秀全的拜上帝教,是曾国藩的湘军,还是鲁迅书中阿长口中凶残的长毛,仿佛太平天国就在曾国荃攻破南京城那一刻嘎然而止了,一夜之间太平军都消失啦。这部小说是我第一次看到写一个如此普通的太平军后期残军,带着惊喜与怀疑将这部小说看完的。

  我认为这部小说最大的魅力在于史实与民间传说相结合。太平天国本身就是以迷信起家的,从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宣称天父天兄开始,再到杨秀清利用巫术自称天父传下命令,而且太平天国的士兵大部分都出自广西贫苦人家,最为底层的阶级,迷信是愚弄他们最好的工具。不过这个时候,女巫什么的只是心中的慰藉,他们在内心已经对太平天国失去了希望,现在完全没有了敬畏之心,像女巫三姑自称鬼魂附体,胡言乱语。事后一个太平军圣兵戏她道:“三姑你好了得,若在我们长毛军中,能封个王的。”文章的讲故事水准也是奇高,大故事中套着小故事,一环套一环:第一章国师破风水,一步接着一步,逐渐引出李百德蟠龙居之事,粟子洪德之事。文章的趣味性,连贯性一下子就出来了。

  文章还有一点我比较喜欢,就是女人在其中的点缀。虽然说战争让女人走开,真正的战争女人的命运最为悲惨。这里面最具代表性的是粟子,一位早先有过婚约,因为在外挑货失身,然后敢于追求自己幸福的坚强女性。圣洁的不食人间烟火的张夫人却在如此浓重的血腥的战场跟着一个满手敌人和自己人的血的康王,这鲜明的对比,简直是赤裸裸的讽刺;同样的长臂乖女素素双手迎向清军的屠刀,一位纯真的孩子就这样死去。女性虽然出场的次数不多,但是印象不比主要人物差,每一个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与形象。

  这本书中看不到记忆中残暴的长毛,反而看到的是最底层人士心中的友情与爱情,做人的执着,还有着生存的无奈与狡黠。最后以原文的这首诗结尾吧:天兄杀天兄,到头一场空,打起背包回家转,依旧做长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