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个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一个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的读后感10篇

2018-04-18 21:5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个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的读后感10篇

  《一个知识分子政治理想》是一本由[法]伊丽莎白·巴丹德 / [法]罗贝尔·巴丹德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页数:39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读后感(一):自由

  很喜欢这个卷头语:“任何不为哲学家启迪社会,都会被江湖骗子所误导”。每一个时期需要哲学家,他们意为着思辨,而不论何时,我们的社会都不能停止思考

  孔多塞数学家,思想家,公共教育计划的奠基人,他的一生都为他的理想奋斗。我很喜欢别人对他的一个评价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他不曾放弃探索人类更好的未来。即使在断头台的威胁下依然坚信人类的进步。他是一名贵族,本可以轻松逍遥生活,他本站在天平倾斜的有利方,却毅然投身于社会民主运动;他是一名数学家,却依然构思着更好的社会制度。他让我想起中国古代孔子,同样是政治上的失败,他们都没能在那时的社会认同他们的思想,然而他们的思想却让后世更多政策与思想因此而诞生。孔多塞认为扶助弱者宽容弱者和憎恨不义、憎恨压迫是基本道德。他反对狂热偏执,对于那些不公制度人员有着难以磨灭的仇恨,然而当时人们害怕伤害高等法院始终胜过对正义热爱,这样案件发生结果让他无法忘怀,却依然坚持这对与公正与自由的追求

  本书分为两部分,按照时间顺序详细记录了这位伟大的思想家的一生。我很喜欢孔多塞对于奴隶制的反对,他说奴隶制是一种罪恶,在这样的制度性总是最强者剥削最弱者。他阐述着奴隶制的罪恶与不合理黑人奴隶制应该寿终正寝,他甚至为取消奴隶制做出分阶段的计划。然而他的这些言论并未在当时引起响应,因为当时的人都将奴隶制当成天经地义事情。如今黑人奴隶制已经消失了,然而真正的平等与公正却并非到来,如今依然有很多不平等的现象,然而也有着同样的人为追求平等而努力着。如男女平权运动,同性恋人合法权益等等在这些运动的初期,很多人如同当时认为奴隶制天经地义一般,并未响应这些运动。孔多塞为犹太人争取公民权,为妇女争取平等权益,一生致力于反对死刑,如今大部分国家死刑已经被废除了,犹太人也不再特殊存在,妇女运动依然在进行。有人投下火种,那么总会燃起希望之光。

  孔多塞的牺牲令人惋惜,然而他的精神确实长存的,敬佩一切如同他一般为了更好的明天,为了阳光下皆是自由人而奋斗人们。

  《一个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读后感(二):思考原则并为确立这些原则而战斗的人——孔多塞

  书中是以1743年—1794年孔多塞一生的时间为记述顺序铺展开来,详尽地写了孔多塞的一生社会生活和从政经历,本书作者罗贝尔·巴丹德夫妇把他的一生分成了两个阶段部分,第一部分是孔多塞早期的数学家、哲学家身份生活状态;后者是其从政后的事迹。通过这种类似评论传记写法,事迹内容也就是故事本身大都带有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理性人物历史贡献价值,使得全书内容饱满切实。

  罗贝尔·巴丹德在2000年著作《为什么要废除死刑》获得了费米纳评论奖,他也已传承孔多塞的思想精神遗志为信条——孔多塞主张废除死刑,在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在国民工会时期他毅然投票反对处死国王路易十六,也因此被上台的雅各宾派以“反对统一不可分割的共和国的密谋者”为罪名追捕,9个月的逃亡生涯后,终遭逮捕,于1794年3月在狱中死亡。

  在欧洲法国整个国家在进入启蒙阶段的重要时期,我们大多都记得伏尔泰、孟德斯鸠等大哲的事迹和贡献。因为他们在那个上层社会交际中都特别高调出众光彩夺目,思想与人有切合的完整一致。而对比看孔多塞,其理论威力同其感情幼稚之间有天壤之别。他本应是卡里塔武士家族的继承者,却背离了母亲和叔父的愿望而投身徜徉在数学微积分的演算之中。早期,他把足够的热情都放在数学上,以至于在他26岁之前他还是个“童男”。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看来,他的腼腆和不善交际已经影响着他的“正常生活”。

  “数学并非一种孤立的游戏,而是加深对宇宙客体、特别是对人的认识的一种手段。”关于数学的理性钻研,让年青的孔多塞逐渐认识并体会到这一点,他的交际变得广泛,即时他还十分愿意把自己窝在理论计算中,把它作为自己在感情挫折中的避风港。可他的内在品质和善心让他敢于发声!走上政治历史舞台

  他逐渐成为自由贸易的卫士,他谴责劳役制度。明确反对一切形式的压迫奴役,反对权贵同情人民,谴责司法的专断和强暴,憎恨把持宗教权利的神职人员,明确宣布出身行武之家的他反对黩武主义。他只相信理性,以理性主义启蒙教育的力量影响着世人,妨碍人幸福的只是偏见、偏执和迷信,反对蒙昧主义,为犹太人、黑人争取人权。

  在逃亡的9个月里,他完成了《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这部人类文明精神的财富。他主张随着人类对于自然社会科学的认识加深,世界上便有有更多个人自由、物质充足以及同理心。这种先驱的思想也让他留有更具影响力的“身后名”。他的思想被开化的社会所认可,也在时代的进步中被肯定,这是以理性的认知看待世界的结果,即便还是存在不可实现绝对性。

  《一个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写的就是一个一直在思考原则并为确立这些原则而战斗的人,他在逐渐完善人的世界。回看孔多塞的事迹,这样的选择会有多难,有多孤独改变的价值是双刃剑,可关于如今时代的发展进程却又是多么的可贵。留下不仅是天赋与思想,更是这样可贵的精神财富。

  《一个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读后感(三):译者前言

  孔多塞(1743.9—1794.3) 是法国18 世纪的伟大思想家之一。他是启蒙运动年轻代表人物,是“百科全书派的最后一名成员”( 米什莱)。如果说法资产阶级大革命是启蒙运动在政治上的一场实践,那么,孔多塞就是亲身参与了这场伟大实践的几乎全过程( 一般把1794 年7 月的热月政变视为法国大革命的终结) 的唯一的启蒙运动思想家。法国巴丹德夫妇在法国大革命二百周年前夕发表的这部著作,正是从这个重要的历史连接点上,向人们绘制出一幅知识分子从政的悲壮画卷:一个在抽象思维世界中致力于哲学思辨的知识分子卷入现实的政治斗争,忠于政治理想,恪守道德信念,主张团结,群而不党,却为残酷的党派斗争所吞噬。

  法国大革命前夕,让·安托万- 尼古拉·卡里塔·德·孔多塞处于颇为优越的社会地位:他出身于外省一个小贵族家庭,25 岁时已成为著名数学家,32 岁时担任了法国科学院常任秘书,39 岁时入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在启蒙运动时期的欧洲,他享有盛名,兼任柏林科学院和彼得堡科学院的院士,同当时几乎所有的著名学者均有来往。他于1785 年发表的《简论分析对从众多意见中作出决断概率应用》,是在概率论史上占有突出地位的卓越论文。作为伏尔泰和达朗贝尔的亲密朋友,他参与了启蒙运动和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的首次增补工程。他是达朗贝尔、伏尔泰和蒂尔戈的“精神之子”:百科全书派的主将达朗贝尔启发了他的科学天才大公无私;他从伏尔泰身上学到了为社会正义而斗争;他参与了重农学派经济学家蒂尔戈( 经济学界译作杜尔哥或杜阁) 主持的经济政治改革,在蒂尔戈的感染下,他对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产生了浓厚兴趣

  孔多塞虽然处境优越,却总是站在弱者一边,追求社会正义。对于王朝末期司法上的许多错案,他都坚决地与之斗争;他是黑人的朋友,反对贩卖黑奴和奴隶制度;他是新教徒和犹太人的朋友,为他们的公民权得到承认而不屈不挠地斗争;他为妇女争取同男人的平等权利而大声疾呼,是第一个也许也是当时唯一的“女权主义者”;他反对死刑,是最先主张废除死刑的思想家之一。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这位正直的知识分子积极投入了政治斗争,属于自由派贵族的极左翼。作为一个具有数学家头脑的哲学家和具有贵族气质的革命家,他试图重新规划人类社会生活。在制宪议会时期,他是首先提倡共和制的代表人物之一;在立法议会时期,他主持制定了著名的公共教育计划,一个世纪之后,法国公立教育的创立者们正是从他这里受到了启示;在国民公会时期,他主持起草了一部其时最民主的宪法。在对路易十六的审判中,他从自己的废除死刑的信念出发,毅然投票反对处死国王。在政治斗争中,他竭力主张共和派联合。他虽然同吉伦特派接近,但当他们热衷于宗派斗争时,他疏远了同他们的关系,却又不因此而跟山岳派结盟。

  在山岳派掌权的“恐怖时期”,他遭到追捕,被迫隐居巴黎达9个月之久。这期间,他凭其渊博学识和非凡的记忆力,写出了后来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代表作《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阐述了人类能够无限完善自身的进步思想,对19 世纪的哲学和社会学产生了极大影响。学界认为,该书中许多闪光的新思想为后来的卡尔·马克思和实证哲学家孔德等所汲取。

  随着山岳派推行的“恐怖政策”日甚一日,孔多塞为了给妻子女儿留条生路,与妻子协议离婚;为了不至殃及其女保护人,他偷偷离开藏身地而流落荒郊,旋即被捕入狱,两天后死于囚室,时年51 岁。他是中风而死还是服毒自杀,至今还是个谜。

  孔多塞在政治上失败了,但是,他的思想是符合人类进步潮流的。他的许多政治主张均通过后来的1848 年革命实现了。早期的法国社会主义者让·饶勒斯说,孔多塞的思想是共和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他竭力反对的死刑也在两百年后,即1982 年的法国得以废除。而将他这一主张变成法律的正是本书的作者之一、法国当代最著名的大律师教授,时任司法部长、现任宪法委员会主席的罗贝尔·巴丹德。本书引用孔多塞的一句话作卷头语,似可理解为作者写作此书的出发点:“任何不为哲学家所启迪的社会,都会被江湖骗子所误导。”

  《一个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读后感(四):《一个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即使是迟到的历史评判,也难掩其伟大辉光》

  “百科全书派”是法国的启蒙运动中一些最杰出的知识精英,由于共同编撰了一部伟大的著作的经历而被人们赋予了如此直白且充满敬意称号。他们的这一杰作在当时的各个领域掀起了强劲的思想风暴,尤其在人文哲学方面,不要说同时代的人,即使是后世人亦蒙泽至今。而幸又不幸规律是,思想的先导性常常使得以践行思想的人在很久后才能一展拳脚--在信息传播速度较慢、方式单一年代更是如此。而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百科全书派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孔多塞,就用他的一生完整地阐释了一个知识分子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的全部过程。

  在并无十分公平完善选官制度的特定年代,按照一个政治人物成长的基本流程来说,孔多塞一无十分高贵的出身背景,二无丰厚金钱实业(以及会由之产生的资产阶级相关权利保护的诉求),仅仅凭借身为数学家的天赋和达朗贝尔等师友的提携,在法兰西学院坚持科学研究、在颂词里公正颇为公正地评价各位去世的先贤、根据自身经历和社会热点进行哲学和道德范畴的构想、积极倡导启蒙言论并向当权者建议、乃至客串一些小小的施政角色,似乎就是他一眼能望到头的人生轨迹了,最多能够被定位为一个“投身政治活动的哲学家”。而1789年作为他人生的分水岭,不但使他成为了一个在混乱实际境况中,仍坚持自我的政治理念和道德准则的人;还促使他升华自我境遇,乐观地将人类的精神进步归纳为一部牢牢打着他个人精神烙印的巨著;更试图亲自去指导他理想中能给予平民、黑奴、犹太人等族群的民主和人权,能在革命时期一并得到解决。然而历史并没有给孔多塞以一个“政治家”的身份和一名知识分子的识见,在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时期,获取足够运气机会:他虽然也曾被大革命胜利势头强烈感染过于乐观地错估国内外敌我形势,在被人攻讦时也曾言辞激烈地“怼”回去,但一直坚持的“帮理不帮亲”的行为准则,让他在政治局面一片混乱的情势下,最终孤立无援,以至于--明明是他首倡共和精神,却被当初和王权正面对抗时仍暧昧不明的多个派系诬陷;本来是他以自己的数学才能和智慧头脑发现,革命时期经济问题漏洞和国民教育仍是头等大事,却被急于争权夺利的人以他先前担任过国王授予的职务、没有提出解决眼前实际问题等无聊借口为由,置之不理;他坚持反对死刑,自己却被党派斗争挟私判处死刑,在流亡过程中不幸死亡······

  本书通过摘录书信和文稿片断、对多个友人回忆进行对证等方式,详实地还原了孔多塞多舛的一生,以及他的精神追求和政治理念。鉴于两位作者伊丽莎白•巴丹德和罗贝尔•巴丹德各自在历史、哲学、法律、政治等方面的突出认识,以及身体力行的对孔多塞思想的传承、研究,所以,特别是在叙述孔多塞处在法国大革命期间的章节中,将一些对他“政治家”的身份而言看似不寻常的举动,都给出了严谨而合理的解读--毕竟,这就是孔多塞,“群而不党”,“周而不比”。时至今日,历史早给了孔多塞更为公正的评价,而他高洁的操守和一心秉持的政治理想,将会被所有了解过他思想的人铭记。

  《一个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读后感(五):《一个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提供者与现实祭祀品

  《一个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提供者与现实祭祀品

  法国大革命这一历久弥新的历史事件,因为托克维尔所著的《旧制度与大革命》重新受到学界的关注,而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有关与“法国大革命”相关题材的书籍,一时间此起彼伏,蔚为大观。

  《一个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也应该是属于“法国大革命”相关题材的书籍之一种。该书原法文版出版于1988年,距今有较长的时间间隔,作者是一对法国夫妇,出版时间,恰是法国大革命二百周年前夕。该书细致地描述了被称为“法国启蒙运动最年轻的代表人物”孔多塞一生的思想脉络轨迹,而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与法国大革命同频共振,如影形随。他全身心地投身到大革命的滚滚热潮中,为大革命倾尽了自己的热血与思考,但是,最终他却成为了革命的牺牲品,当大革命越来越激进地诉诸于暴力与恐怖的时候,他成为革命绞杀的对象。

  因此,孔多塞的一生就是一个知识分子激情洋溢地投身到大革命的风暴中,又最终被革命的狂飙吞噬的一生。他为法国大革命奉献了他的思想,但是,被他喂养起来的革命,却反过来,给他以致命的一击。

  这样,孔多塞的一生,便有了某种特别的寓意与象征。

  我们常常在网络上看到人们追问法国大革命谁是真正的领导者。一场革命袭来的时候,给人留下印象的是最表面化的行动,而这些行动也成为一场革命的最显而易见的象征。像法国大革命,人们必然会将它与攻克巴士底狱联系在一起,俄罗斯十月革命,最外在的革命形式,必然会联系到阿芙乐号巡洋舰攻打白宫的第一声炮响。然而这种针锋相对的对垒,仅仅是一种革命最容易看到的表象,真正的革命,更来自于思想的启蒙与激励,来自于看不见的背后的酝酿与鼓动。从这个意义上讲,那些隐伏着革命的轰轰烈烈背后的思想伏线,才是革命的真正的动力,真正的缘起。

  而从这个意义上讲,孔多塞正是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源头。《一个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始终把他定性在一个知识分子范畴,“很久以来,孔多塞抱有共和思想,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共和理想。”(P195)。为了实现共和理想,他知道必须剔开“国王闹革命”,所以他坚定不移地在众人皆醉之时,唯他独醒地鼓吹必须作别君主制,而后来的激进分子包括罗伯斯庇尔,与孔多塞相比,却奇怪地对国王的存在与否不着一词。所以作者点出了孔多塞身上的革命性表现在“在当时所有大人物当中,郑重其事地公开主张废黜国王、建立共和国的,孔多塞则是唯一的一个。”(P205)

  而等到革命之火如日中天、审判国王的呼声甚嚣尘上的时候,孔多塞恪守着一名知识分子的理性的底线,反对越过法律去决定国王的生死,选择了沉默。但是,革命之轮一旦启动的时候,便会碾压一切。革命必须伸展出它全部蓄积的力量,在这种力量延伸出所有的势能的时候,孔多塞身为一名知识分子所恪守的理性、人性、人道的准则,使他与革命的激进派分道扬镳。众所周知的法国大革命的愈演愈烈的激进化走向中,吉伦特派与雅各宾派反目成仇,相互抵毁,革命的最终发展是越来越不宽容的氛围终于酿成了一场悲剧性的倾轧,激进的雅各宾派把昔日的友军吉伦特派送上了断头台,而这时候的孔多塞,夹在两个势力中间,他既不认同昔日的战友吉伦特派,与他们保持距离,同时更对雅各宾派心存戒备,他唯一的期许是这两个派别能够实现和平共处,共同应对法国大革命引来的欧洲各方势力的全力包剿,但是,在革命的狂飙席卷而来的时候,孔多塞的声音是注定没有市场的,一旦他逆向了革命的风向,他便成为革命必欲除之而后快的目标。随着他的那些吉伦特派战友断头流血,孔多塞不能不选择了流亡,流亡中,他为不牵累相爱的妻子,而与她离婚,然而,他的逃亡并没有逃过雅各宾派的追捕,值得注意的是,在他隐名埋姓逃亡的过程中,他一直信赖有加的一位志同道合的女友却有意无意地对他关上了大门,拱手把他送给了追捕他的雅各宾掌权者。他的死是一个谜,不管是自杀还是毒杀,孔多塞的死亡,已经喻示了法国大革命走到了疯狂的尽头,这位当初热切的参与者,用他的生命,为这场革命划上了一个哀遍华林的休止。

  在孔多塞参与法国大革命的个人历程中,他意图恪守他的哲学原则、道德准则与人道规则,但是,令孔多塞最为苦恼的是,当一场革命风卷残云般席卷过来的时候,根本不会容留一个理性的人有一块置喙之处。特别是当革命还面对着内部的争夺与倾轧的时候,每一个处在风口浪尖中的当事人,都无法调适自己的立场,不能不随着潮流上下沉浮,听天由命,从而失去自己的立场与坚守。孔多塞在他一生的最后的时刻,坚守了自己的原则,奉献了自己的生命,但是在大革命的过程中,他也有过违背自己的准则而失语的时候。书中提到1792年的9月屠杀,在中国史书中,对这一屠杀是持肯定观点的。在周一良主编的《世界通史》中,称“9月2日至5日,群众处死了许多监禁在巴黎的反革命分子。这个自发的革命恐怖手段打击了反革命的气焰,对于巩固革命的后方起了巨大作用。”

  而在本书中,作者却交待了真相的另一面:“2800名在押犯中,有1000多人遭到了杀戮。受害者中只有四分之一是教士、贵族或政界人士,其余受害者主要是普通法监禁的人、小偷、妓女或流浪汉。大部分屠杀者是小手工业者、店主、退伍士兵。大革命将永远被这些罪行玷污。”(P285)。

  面对着这种莫名其妙、失去理性的屠杀,孔多塞却选择了沉默。为什么会这样?书中分析了孔多塞处于当时复杂的两难境地中。作者认为,孔多塞之所以与他的吉伦特派同事选择了沉默,是因为他们的对手即雅克宾派设下了一个政治陷阱。如果孔多塞所在的一派要救人的话,就会被认为是与这些罪犯是同谋者,从而参与了通敌的阴谋。于是,“吉伦特派在政治上就只剩下一条路可走:不是指责‘人民’,而是指责误导它的市府和‘恶棍们’”。这样,孔多塞这个“哲学家的他已经屈从于政治家的他了。在9月的这几天,孔多塞已不再是‘普遍道德原则’的实践者了。”(P289)。政治就这样,让一个哲学家放弃了原先的坚守的理念,沦为缘于自己站位的功利主义者。

  孔多塞在法国大革命的视角意义由此凸显,而今天从我们这个角度看来,孔多塞的思想立场,能够更与我们灵犀相通。孔多塞在他的人生后半段的参与大革命的进程中,思想矛盾而复杂,他最早提出废黜国王,但在后来革命高潮时处死国王的声浪中,又是他强调要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处置;他希望革命在一个秩序与和平的框架内运转,但是他看到的“却是一个受感情左右的政治家议会” ,(P169),他无奈地看到,是那些更容易用煽动性语言高谈阔论的人,更能主宰革命的走向,从而导致可怕的理性的屈从,正如书中所说:“如果说人民是善良的,它却总是易为蛊惑人心者的演说者煽动,易为江湖骗子的诡计所左右。”(P170)他强调不同派别之间的内部团结,共同对付外来的敌对势力,但党同伐异根本不以他的意志为转移,甚至他开初作为一个调解人的立场,也因为这种不偏不倚的站位而失势于争夺的双方,最终丧失生命。这就是革命一旦开启的它的势能,便能够排山倒海,势不可当。作为知识分子出身的孔多塞受制于他的立场与信念,注定无法在他曾经鼓与呼的势能面前获得认同与左右局势的能力。

  孔多塞的一生,让我们看到一个温情而无力的知识分子的力量与无能,看到启动一场革命后所带来的无法掌控的反弹力,看到最初的良好愿望是如何被暴力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无休止地引向杀戮和伤害。那些法国大革命中名闻遐迩的风云人物,只是在这场革命中扮演了只属于他们的单一角色,而孔多塞则在这场革命的最接近中心舞台的位置,提供了他的所有的思考与觉悟,而这份思考与悟性,才是法国大革命留下的最为宝贵的财富,让我们今天能够更好地设定着我们的前进的路线。

  这也是写于大革命之后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在今天的中国被我们再次捡拾起来的原因,而相对于视角纷杂的各种对“法国大革命”的复写书籍,拥有一个与我们今天的我们恪守着相似的人道、理性、道德立场的孔多塞在经过“法国大革命”这一段波澜壮阔而又曲折多变的历史时段里的所有的内心的矛盾,与战胜矛盾的那一种对于人类基本精神的坚守,能够给予我们更好地看清法国大革命的可能,获得更多出自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基础之上的经验与启迪。

  我们完全可以代入孔多塞的视角,去亲身“穿越”到法国大革命的台前台后,去感受那份强大的气场,以及这份气场背后的立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