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像山一样思考》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像山一样思考》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4-19 20:0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像山一样思考》经典读后感10篇

  《像山一样思考》是一本由徐铭谦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28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像山一样思考》读后感(一):修的是路,养的是心

  我本人是一个骑行爱好者,以前听过徒步、骑行、或者周末集体旅游等等休闲娱乐项目,可这手作步道我还是头一次听说。

  相信不少吃瓜群众和我一样,看到这个《像山一样的思考》的标题一脸懵逼,以及对“手作步道”这个名词感到陌生,那么接下来我就不按常规出牌,着重为大家接受这些陌生的事物

  手作步道即是在一片大自然环境中用一些简单工具在山中修建一条条小道,这个过程注意保护大自然,尽量做到无痕操作,即保留最原生态的大自然形态,尤其要避免大工业入侵以及商业破坏。看到这,相信大家对“手作步道”有了最基本的了解。其实在我看来,不管是手作步道,还是周末外出休闲,或者骑行探险这都属于现代人放松心境、调节心情的一种方式,而当一个人对某一件事产生了兴趣投入努力后就会从中学到以及看到不一样的东西,本书的作者徐铭谦即是如此,自2006年起陆续获得梦想资助计划,赴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瑞士、日本、冰岛、新西兰等国家徒步及学习步道工法,推动“步道志愿者”与“无障碍步道”运动,开创“手作步道”与“步道学”的专业领域。这么多年来,或感悟颇深,或情怀浓厚,或爱得深沉,作者以最具典型阿巴拉契亚山径为例向我们介绍他所做的事情以及分享他从中学到的感悟。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了解作者的工作内容,下面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阿巴拉契亚山径。是“地球上由志愿者完成的最伟大工程”。以东部的登山协会基础组成的“阿巴拉契亚山径保育协会”成为一个管理平台负责协调全线经过的 7座国家森林、6座国家公园、超过 60个州立公园和森林、超过 30个地方步道俱乐部

  令人惊奇的是这么大规模的自然山林完全由志愿者管理和维护。协会在总部之外设有 4个区域办公室和 6个直属步道工作队,形成完全由民间主导的工作体系。“步道志工团”的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包括大学和中小学教师医生护士警察律师面包师、银行职员学生、退伍军人退休人员等等。他们利用“步道假期”,年复一年地维护和修缮步道。而作者本身就是一个资深的“手作步道”志愿者。

  关于书中的内容,作者向读者呈现如何手作步道、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建立的友谊、对阿巴拉契亚山径的情怀、具体操作中遇到的道德难题等等内容。通过这些具体操作以及日常生活经历体验了手作步道的快乐幸福感受了阿巴拉契亚山径的历史情怀与自然风光魅力明白了人与自然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具体地和谐共处;体会了不一样的生活方式……我想,这对作者来说是一笔莫大的财富吧,而他将自身的经历体验分享出来也想让更多的人喜爱这个项目吧。

  《像山一样思考》读后感(二):从百年山径到千里步道 【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教授 杨东平】

  (杨东平 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导,国家教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自然之友理事长)

  铭谦这本书,这是一部很难归类的奇书。起初以为是“步道达人”登山越野、行走世界的札记,打开才知道它介绍的是美国第一条国家步道阿巴拉契亚山径的自然、历史和文化。它渐渐变成了一本工具书,事无巨细地教授“步道工法”:如何清理旧道和开辟新路,如何修缮栈桥山屋,修建生态厕所,架设木桥,等等。出现步骤一、二、三。与此同时,来自不同行业、不同经历的步道志愿者的音容举止鲜活地再现。当她沉浸在大自然中,为是否需要砍断一个树根而百般犹豫时,出现了梭罗的《瓦尔登湖》、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那样清澈哲学沉思。与梭罗不同的是,铭谦并不是坐在湖边用心为大自然代言;而是以手代步,用“手作步道”的实践一米一米地探索、弥合人与自然正在断裂的联系

  以道路、山径为媒介认识和构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我们陌生的视角。在过去,路是无须思考的,自然中的“人迹”就是人走出来的路,例如著名的茶马古道丝绸之路,它们与大山浑然一体,成为那个时代人与自然关系的见证。当人类不仅拥有斧头,而且拥有油锯、推土机,从而获得了曾经只有上帝才拥有的对大自然的生杀之权时,这一切发生了逆转。19世纪以来工业文明对自然的直接侵蚀,使荒野成为消费主义稀缺资源铁路汽车将越来越多“逃离工业文明”的城市人引入乡野,出现了登山、越野和露营活动,以及露营拖车 —利奥波德视为“所有庸俗事物中最庸俗者”。“大公路主义”的滥觞,使密布的公路成为大地伤痕机械装备源源不断地进入更加偏远的荒野,寻找新的幽静美景。

  在这一背景下,便不难理解阿巴拉契亚山径的革命价值。这条 1921年启动、1937年全线连通、长达 3456公里、贯穿东岸 14个州、横跨美加的国家步道,是一条完全无铺面的自然步道,沿着与大工业和机械化相悖的方向,恢复了人与土地传统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生态登山、土地伦理、无痕山林之类全新的理念

  顺着铭谦的脚步,我们与铭谦一起学习像大山一样思考。手作步道的意义如同自然农法,“通过亲手、缓慢的过程,有助于了解一个地方物种环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通过双手与自然生命接触,恢复对地球上美丽的事物的敏感温柔,通过不断实作的过程去认识属于它们的哲学:一棵树、一条河流、一只飞鸟、一条游鱼,甚至一块石头”。这一切的结果,是当我们进入自然时,“我们就会更为小心”。“尊重生动植物作为无痕山林的七大原则之一,就是因为自然山林是它们的家,“我们去人家家里,就要保持做客人礼貌”。

  当然,创造或毁灭都是自然的一部分,并非绝对是非分明,共同构成了自然的完整稳定。围绕步道石阶修建,关于步道伦理的张力和冲突,“自然派”的价值是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而“工法派”则强调提供安全舒适的步道。“会思考的石阶”的意见是这样的:在持续的维护下,工法与设施应当越来越简单。由此,阿巴拉契亚山径最终成为“荒野的步道”,而非只是“穿越荒野的步道”。在石阶背后,更为深刻的是关于山径功能的认识:是建筑一条满足自我挑战的“全程行者”需要的“无人山径”,还是让人民重新体验在土地上生活与合作、“重返土地”的乡野运动?事实上,阿巴拉契亚山径通往的不是隐逸避世之路,而是以自然为纽带,将不同的人群社区相互连接,从而使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和谐地

  融入自然。手作步道修复的不仅是人与大地的关系,它还完成了另外一个回归:户外活动不只是在野外睡觉,也可以是在大自然和土地中的劳作,从而还原了工业革命之前劳动的价值。

  作为国际步道的优秀典范,阿巴拉契亚山径有很多传奇。最惊人的是它“没有商业介入的光荣传统”,完全靠志愿者和社区组织修建管理,是“地球上由志愿者完成的最伟大的工程”。以东部的登山协会为基础组成的“阿巴拉契亚山径保育协会”成为一个管理平台,负责协调全线经过的 7座国家森林、6座国家公园、超过 60个州立公园和森林、超过 30个地方步道俱乐部。其中建立于 1934年的大烟山国家公园创下了“公民集资买地”赠予政府成立国家公园的首例:慈善家洛克菲勒二世捐资 500万美元,号召公众集资 1200万美元,买下了 317万亩山地,将濒临过度商业开发的大烟山区保护下来。协会在总部之外设有 4个区域办公室和 6个直属步道工作队,形成完全由民间主导的工作体系。“步道志工团”的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包括大学和中小学教师、医生、护士、警察、律师、面包师、银行职员、学生、退伍军人、退休人员等等。他们利用“步道假期”,年复一年地维护和修缮步道。

  故事还在脚下延续。从山径归来,铭谦走上新的旅程,致力台湾的“环岛千里步道”和步道志愿者制度建设。这一“梦幻步道”的发起人是台湾教育改革社会运动的先驱黄武雄。在台湾这个人口稠密的地区,环岛步道建设的意义,用黄武雄的话说,从扭转商业开发的思维,唤起民众保护现存美景而言,是“大地伦理运动”;从自下而上自主勘察、规划,重新认识家园周遭的美好故事而言,是“乡土文化运动”;从主张人与自行车的自然路权,争取安全行走的空间而言,是“人本交通运动”。本质上,从社群联结和社会建设的角度而言,这场修复人与自然关系的工程,也是一场重建人与人之间联系的“共同体运动”。

  今天,大陆的大城市已经开始建设具有环境理念的郊野公园、人工湿地、供步行和自行车骑行的绿道;但大山深处和荒野之中的道路仍在我们的视野之外。新兴的旅游时尚巨大的人口规模和肆无忌惮的商业化力量,正在对最后的自然形成空前的压力。我们听惯了深山中推土机开路的咆哮,习惯千篇一律、花岗岩和水泥铺就的步道,不再争辩地接受在崇山峻岭建索道和修电梯。看见铭谦带来的百年山径的故事和千里步道的思考,自然有拨云见日相见恨晚惊喜

  故事延续到了北京。早在几年前,自然之友就与台湾的郑廷斌和徐铭谦合作,在大陆开展无痕山林的建设。2011年,自然之友志愿者参与了“台湾千里步道协会”组织的“手作步道工作假期”活动。2014年 7月,徐铭谦老师来京开展了步道学培训。这种以了解本地环境为起点,以“手作”为学习与体验的载体结合对社区的人文关怀开展的环境教育,令人脑洞大开。自然之友的志愿者调查了北京周边古道,以新的视角重新认识这些古道及其历史背景,形成专业的调研报告

  就这样,当铭谦修复阿巴拉契亚百年山径的记载,使之成为一本融合自然哲学、土地伦理的心路之旅和关于步道的百科全书之时,她又在追逐成就千里步道的新梦。她书写和实践的,是地球人共同的梦想和传奇—以手作和步行的力量!

  《像山一样思考》读后感(三):什么时候会有我们的步道《像山一样思考》

  什么时候会有我们的步道《像山一样思考》

  第一次听说美国的国家步道已经有好多年了,当时叫国家小径,给人的感觉就是非常神往。陆陆续续听说美国的国家步道分成历史步道、自然步道和休闲步道。而且这些步道已经连成一体,成为穿越美国各个州的步道网络不仅如此,据说美国还要为动物们建设步道把各大国家公园联系在一起,让动物们可以在美国自由通行。好让人羡慕啊!

  后来看到我们辽宁也要修建遍布辽宁的步道,当然这只是规划,不过已经足够让我们期待了。在大连有滨海步道,长达几十公里,一面大海一面是高山,走在上面真的很不错。抚顺也修建了一条沿河步道,这不仅仅是一条步道,而且是一个沿着浑河的公园,长达十多公里。并且随着城市的发展还是一点一点的延伸,希望有一天能够向西和沈阳的沿着浑河的公园和步道连接起来。并且向东一直延伸到大伙房水库

  中国的步道几乎都在城市公园中,乡村山野里只要是步道基本上都在风景区里面,而且门票都高得惊人,一个风景不错的山沟,中间有一条小溪,就可以沿着溪水修建一条步道,然后就变成了一个森林公园,门票七、八十元。而美国的国家步道都是免费的。

  美国的步道到底是什么样呢?看了这本书才知道。这本书的作者是台湾人,前往美国的阿巴拉契亚国家步道,当一名志愿者,前后半年多的见闻。从书中我才知道美国的国家步道到底什么样,是怎么回事

  阿巴拉契亚国家步道,是在美国的东部沿着阿巴拉契亚山脉修建的。是美国最早的一条步道。这条步道几乎穿越整个美国东部,长达三千多公里,如果走起来需要半年。整个步道系统是通过志愿者们修筑和管理的。和我们的步道完全不同。美国的步道主要是在山野之中,和我们的城市步道不一样。就是一条乡间小路相比之下我们城市中的防腐木铺就、带栏杆、带景观带、带路灯和长椅的只能称作公园道路了。

  原来美国的步道竟然是土道啊!这是我看书的第一个感受,不过一想也对,美国的步道都建设在山野中,如果真的用中国的方式去建造,要花费多少钱,而且维修要多少钱!有点不敢想象。可是随着阅读,才发现,修建这么一条土道竟然也不容易。作者作为一个志愿者,修台阶,清理路面,运石头,砸石头,修改路径,翻修山林木屋,建桥梁……每天一个人只能完成几米的道路,几个台阶。这一条看似不起眼的土道,光维护起来就需要成千上万人力物力,而美国现在已经拥有几十倍于此的步道,所以可别小看了这条土道,让它畅通无阻,就很不简单。

  如何修建小道,一种认为应该是人走上去尽量舒服,一种认为应该尽量不干扰自然,经历了修路,才知道步道中蕴含的自然哲学。要避开山中的溪流,还要避开市镇,还有私人的牧场,修一段路很简单,难的是把一条路连起来。这条阿巴拉契亚步道已经快有一百年的历史了,走完全程的已经接近一万人。怎么知道你走完了呢?原来在步道中心,距离两边都是一千七百多公里的地方有一个管理处,当你开始走的时候要进行申报,走到这里的时候在这里签到,走完了要提供沿途的一些照片,就可以得到一份证明了。

  作者一边讲述美国的步道,一边也在和台湾的步道进行对比。台湾有一条沿着中央山脉的步道,穿越高山。而且正在连接成一条环岛的步道,很快就要建成了。不知道什么时候中国也会有这样的荒野之中的步道,按照现在中国的发展速度,我想也不会太久了吧。

  《像山一样思考》读后感(四):思考方法给你最精髓

  《像山一样思考》,收到书,我第一时间就赠送给了我最好的朋友,当时申请的时候,他说他很喜欢,我没有他那么喜欢。但是后来,他阅读完,跟我分享一个问题:如何去像山一样思考?

  此刻,书不在我身边,但是我通过网络,阅读了部分,结合朋友跟我说的,我才知道了一些思考的方法。诸如,换位思考或许是方法之一。“我当时年轻气盛,动不动就手痒,想扣扳机;我以为狼减少意味着鹿会增多,因此,狼的消失便意味着猎人的天堂。但是,在看了那绿光熄灭时的情景,我明白:无论是狼,还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人类通过对食物链的干涉以求在短期得到可观的物质利益。然而人类的自私、肤浅致使固有的生态平衡被破坏,在一段时间后,我们付出的将会更多。那么为什么不能将自己设想为一只鹿、一匹狼、一座山呢?无论是被捕食者、捕食者还是自然环境,它们都定将无法接受这样的结果。

  长远思考也同样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一只公鹿被狼吃掉,三年后又会有一只公鹿,而一座山被鹿群摧残,几十年都无法恢复。这是对于自然的深思远虑。对于生命,我们同样需要高瞻远瞩。尽管无法确定下一刻会发生什么,然而我们至少有能力去猜测、估计。看着成熟稳重的前辈们,我时常揣测他们在我这个年龄时会是什么样子,我也经常猜测自己在若干年后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到那个时候再看现在的自己,会作何想法。而这样的思考本身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当我登上布达拉宫时,俯瞰整个拉萨,一座陌生的城市在刹那间变得清晰而有条理,于是我想到,神在俯瞰世界的时候,会不会也有这种感觉呢?如果山是客观存在的,那么让我们假设它是一切客观事物的代表。我们曾经为不可捉摸的命运而烦恼:“我为何而活着?”“我的未来会怎样?”“是否有命中注定?”……无数个诸如此类的问题终日盘踞于脑海之中。然而,当我们以一座山的眼光来看人生时,一切都有了无言的答案。每个人只不过是芸芸众生之中的一份子,生活对于个人来说也许是变幻莫测的,然而对于一座山,却是亘古不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它永远都是以沉默面对着世间的一切。像山一样思考,闭目感受天地的氤氲,就一定能够得到生命的启示。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仰天长笑,荡气回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