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小岛经济学》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小岛经济学》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4-19 20:5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小岛经济学》经典读后感10篇

  《小岛经济学》是一本由[美]彼得·希夫 / [美]安德鲁·希夫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016-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岛经济学》读后感(一):一本对凯恩斯主义有理有据的极力抨击

  经罗胖的节目推荐自己查阅,各路大神的评论,我才买了这本书!

  对书爱不释手的我,4天看完了这一整本书!

  经济学简单理解就是日常生存活动

  经济增长:找到生产人类所需物品的更好方式

  书中的叙事故事从一个三个人的荒岛发展发达城市再到没有任何产品的废城。

  从生产力到渔网,从借贷到还款,从货币储蓄,从基础设施贸易……………

  现实链接则以美国历史金融危机为题展开!

  美国08年的金融危机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诟病所导致的必然结果,而解决方法解决的只是孰轻孰重,这本书讲述的是从根本上的解决方案,它提供我们的是另一种逻辑方法与思维方式。

  一下纯是本书观点与加入个人的一点点薄论:

  本书批判了当代凯恩斯主义追捧者和不懂经济学的经济学家一个重大的失误:不懂常识

  凯恩斯主义受到政府青睐,因为它提供的做法提高了政府在人们心里的形象同时鼓了自身的腰包。

  凯恩斯主义强调消费,认为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并付诸以真理,导致种种错误判断决定

  生产决定了消费,假设没有生产,那么我们消费什么呢?空气?gdp的假象使人们强迫蒙蔽了双眼,100w的空气被出售,在gdp那里也是被计算记录的。

  这里的空气当然没有人买,我猜想它当然不单指空气,它更多的泛指是不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交易

  购买空气不会推动经济增长,价格降的足够低,没人想要的东西都可以卖出去。生产有价值,有储蓄才有资本,资本使生产扩大成为可能,所以存1刀对经济的积极影响大于花1刀。

  美国经济的大骗局就在于人们把资金用于消费,而国库空虚政府就会购买国债,政府的压力越来越大,促使印钞机过量工作,美元贬值,物价上涨,通货膨胀,人们又会消费。

  同时本书指出“货币实验”,导致货币的出现其本身就是最大的骗局,当然历史文明上货币的出现是人类的进步,但是权力者错误的操控导致经济的停滞与退后。

  彼得认为生产促进消费,而不是一味的消费促进消费,为了消费而消费,房地产就是例子

  利率低,借贷多,借贷人增多,还不上就是一种浪费,大家纷纷买房,甚至零首付,利率提高房奴们傻了眼,这时并没有促进经济的发展。

  以上都是一个大学年级美学方向音乐生看完此书的肤浅理解,既没有经济学基础,以前也没过多的了解它,这本算是第一本了,这本书完全刺激了我。从前我是文科生,对经济的薄论也就是政治学的背的那些名词,不敢深论,但此后我定会形成自己的套路,仅仅作为一个小爱好,我觉得是幸福的!

  《小岛经济学》读后感(二):人人都能读懂的经济学

  《小岛经济学》

  书中虚拟了一个只有3个人的岛屿,以捕鱼和吃鱼为生,慢慢地有人发明了渔网,大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提升,逐渐多余的劳动力释放应运而生更多的经济、金融产物现象,比如储蓄、借贷、抵押、银行、政府、国际贸易等。

  以一种讲虚拟故事角度,实则时时暗指现实生活中的经济政治现象,差不多从货币起源讲到21世纪初奥巴马执政时期

  比如,

  美索尼雅国=美国

  中岛帝国=中国

  巴斯=布什

  鱼邦储蓄券=联邦储蓄券

  水蛇事件=水门事件

  鱼本位=金本位

  定量鱼券1号方案=QE1

  中间,还有相当的篇幅讲述美国和中国国际贸易的情况,当时美国国内经济下行,发放过多联邦储蓄券而缺少商品/黄金时,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为美国送去了一艘一艘船的商品,换回的是大量的外汇,生产大于消费,而美国凭借着自己政治经济大国地位,作为世界货币的美元,让他享受着在国内印钱就能换取大量其他国家真金白银商品的待遇,消费大于生产。后来,中国手上美元外汇越来越多,也将自己放置在尴尬局面上,如果不再购买联邦储蓄券,那么供大于求,可能到时联邦储蓄券贬值,从而导致手上外汇缩水,但是如果继续购买,不就意味着白白地又为他人输出了商品,自己的人民却提着裤腰带过日子。最后,中国选择了相对减少购买储蓄券,并扩大国内内需的手段

  书中从一个外国经济学家的视角,跟你讲述这些事情时候感觉还是蛮有趣的。

  本书的推荐中讲到“这是一本能够让上至90岁下至9岁的读者都能通过一本书洞悉日常生活现象背后的经济规律”,但实际上,建议对经济学和金融学有一定基础,并且对美国金融经济发展史有一定了解的读者阅读这本书。

  一方面是因为作者坚定的奥地利学派学者,站在凯恩斯主义的坚决反面,崇尚看不见的手“市场”的调控能力反对政府对市场进行过多的干预。而实际上,现代经济学和金融学凯恩斯主义,或者是新凯恩斯主义是主流,强调政府的有效适当干预是维持市场繁荣必要条件,过早地留下自由主义绝对正确观念,未必是件好事,还是建议先对整个经济学有个框架性的认识

  另一方面是因为作者书中暗指非常多美国政府的经济、金融、民生政策,以及各个总统及金融领域关键人物思想及做法,若是美国人民,因为长期处在相关的环境中,对书中影射的事件非常了解,容易产生共鸣和联想。但如果对相关历史事件毫不了解,可能也就产生了外行人热闹,内行人看门道的尴尬。

  不过,总的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看待世界经济的发展与衰退,值得阅读。

  《小岛经济学》读后感(三):小岛经济学

  从前有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假设一个岛上有1000口人,人与人之间交换物品过活,但有时候你手里用来交换的东西不一定就是对方想要的,怎么办?于是人们就用都喜欢的金银作为交换的东西,于是交换方便了。但金银要磨损,携带也不方便,当交换活动频繁时,发现这个东西太繁琐限制了交换活动,于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想了一个办法,就是由岛上的管理者发行一种符号,用它来代替金银,于是钞票出现了。

  刚开始这种钞票可以随时得兑换金银。大家都很放心,因为钞票就是金银。可是岛上金银的产量太小,当人们的交换活动更加频繁时,钞票不够用了,只能暂停交换。暂停交换的后果就是大家不生产别人想要的东西了,因为虽然别人用,但交换不出去,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经济发展减速了。

  于是大家想了一个办法,成立一家钱庄,这个钱庄是大家的,由钱庄来发行钞票,印出的钞票借给想用钱的人,然后这个人有钱了再还给钱庄。于是银行就出现了。

  银行的出现,能保证交换活动更持续的进行,大家都拼命的生产,岛上的东西越来越多,银行根据产品的生产数量,不停的印制钞票,以保证交换能更深入的进行。

  后来人们的交换活动更频繁了,一家钱庄太少了,于是出现了很多钱庄,总要有个管钱庄的吧,于是指定一家钱庄管理其他钱庄,并且钞票只能由这家钱庄印刷,然后通过其他钱庄借给用钱的人,中央银行就这么也出现了。 

  有一天岛上的人发明了船,于是就到处划船跑,发现了另一个岛屿,那上面也有人,也有钞票,也像自己岛上这么活动。但自己岛上生产的东西多,那个岛上生产的东西少,1元钱在自己的岛上能买1斤大米,那个岛上的一元钱只能买半斤大米,于是另外岛上的钱来这个岛上买东西时只能2元换1元才行。于是汇率出现了。算好汇率后,他们开始互相买卖东西到对方岛上,这就是对外贸易。对外贸易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生产需要,使交换活动到了一个空前的高潮。 

  由于岛上生产的产品太多了,以至于没法准确估计到底该发行多少钞票,发行多了的时候,因为没有那么多产品可买,产品就开始涨价,发行少了呢就开始降价,为了保证价格稳定,央行要求各钱庄要把一部分钱放在央行里面用来调节产品的价格,根据价格情况多放和少放。这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可是有一部分聪明人开始怎么才能把钱弄到自己手上,他在海边捡了一颗石子,说这个石子值100万快钱,把它卖给了一个人,这个人觉得整个岛上的钱加一起也没有100万啊,怎么办,于是向钱庄借,钱庄也没有这么多钱,于是把印钞机打开,印了这100万,借给了他买了这个石子。

  然后这个人开始卖这个石子,100万卖给了第二个人,由于第一个卖石子的人把钱花了,所以岛上的钱多了,所以这一百万可以筹集到,多买些产品就有了。但当把这个石子以200万转让的时候,钱庄只能又印了100万钞票,就这样钞票越印越多,可是当这个石子不停的流动转让时,大家并不觉得岛上的钱多,产品价格还是原来的那样。可是当这个石子不流通或流通的慢时,大家觉得钱多了,可是如果当持有石子的人把它扔到大海里,那就等于岛上凭空多出N多个100 万来,怎么办,央行最害怕的就是这颗石子没了。它没了岛上产品的价格就会飞涨,就会通货膨胀。那么持有石子的人就绑定了岛上的经济。

  《小岛经济学》读后感(四):这本薄薄的书,等于三本经济学大部头

  

01适合初学者的小书

经济学领域的书籍浩如烟海,各位经济大神们又写得实在不好懂。

  因此,我在经济学领域的得分,始终不是很高。

  还好也有一些简单易懂的书。比如这本《小岛经济学》,可能更适合一直徘徊经济学在门外的我们。

  本书的作者是彼得·希夫与安德鲁·希夫,前者是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曾写过《美元大崩溃》一书,后者是他的兄弟。这是一本父亲讲给儿子听的有关经济学的故事书,而两个儿子长大成人后把故事,还原成了书。

  因此这本书,有丰富的插图与简单易懂的故事,读来令人兴趣盎然,颇有趣味

02用鱼作为货币的小岛之国

  全书是从一个小岛开始说起的,有三个人A,B,C住在岛上。

  岛上只有一种食物,那就是鱼,这些鱼都是同一个品种,一个人一天需要吃一条鱼。

  这个岛很闭塞,因此这三个人的捕鱼方式就是跳入水里,用手抓鱼。每个人每天只能抓到一条鱼。所以A,B和C每天的生活就是,醒来、捕鱼、吃鱼、睡觉。没有音乐,没有诗歌,更没有王者荣耀。(忧桑……)

  《小岛经济学》读后感(五):这本书立意有问题

  我不知道这么说对不对,但是,以我自己的愚见来讲,这本书从开篇立意上就有问题。

  从一开始,这本书就说了宏观经济学其实跟微观经济学一样,只不过是人们将同样的东西错误的划分,试图用微观经济学的方法(市场自我调控)来解决宏观经济学的问题(经济危机)。

  这种方案至少有两个前提条件

  1、人们是会接受通货紧缩。当经济危机来临的时候,大量工厂倒闭,失业率高涨,人民都愿意勒紧腰带,忍耐饥饿等待经济复苏的那一天,而不会到处破坏组织游行示威,妨碍市场运作。

  2、当霉国遇到经济危机,进入休克治疗全国通货紧缩的时候,大家都是袖手旁观,资金不会大量流入霉国,使得该倒闭的企业,没有死掉。

  这本书用的是古典的经济学派,以我的理解就是自由市场能自我调节,不用政府调控,市场会自我调整到最优状态,大家只要等就可以了。

  问题是:1、人民愿不愿意等。当针扎到肉的时候,人民肯定会跳起来,特别是霉国人民已经躺着享受了这么多年了,让他们挨饿一段长时间,可以预见,这届政府肯定要下台,毕竟会花钱的政府才会讨人喜欢,你让我们挨饿,我们就换一个让我们有肉吃的政府,尽管鱼肉越来越少,但总比没有的好。

  2、其他国家愿不愿意等。霉国物价下跌,囧国大妈立马出手,买买买,不买不是人。永久所有权的土地,听着就吸引人。神马,霉国房企要破产,买买买,立马就把你收购了,反正,囧国手里多得是绿飘飘的债券,正好把想要的资本拉回去。霉国想要休克治疗,囧国、欧蒙在后面等着捅刀子。如果霉国禁止资本流入,开什么玩笑,你印的绿票还卖不卖了?

  从本质上来讲,微观经济学是来讨论个人或者单一企业的运作,而国家经济运作相对复杂的多,会涉及到社会运作,金融力量的较量,宏观的经济问题并不能单单靠市场力量就能解决的。

  《小岛经济学》读后感(六):印钞机能停下来么

  《小岛经济学》是将三个人放置一个荒凉的岛上,三个人靠捕鱼求生存。然后有一个人发明了鱼网,向另外两个人出租鱼网,做了老板。然后逐渐延伸出去,到这个岛吸引更多的人,经济不断发展,有了服务业,鱼成为货币,当荒岛上的人不断增加,有了权力机构,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开始想办法将鱼的价值与货币脱钩,发明了鱼邦储备券,设立了这样的权力机构可以任意发钞。

  《小岛经济学》是用一个封闭的空间,来演示美国金融运作,以及美国与中国等其他国家的贸易关系。看完这本书,感觉又知道一个众说周知的秘密。美国人工作时间短于中国人,但生活质量好于中国人。所谓的量宽不过是在扩大货币发行量,美联储消极加息,不过是为了满足美国政府粉饰政绩的要求,帮助金融公司赚钱,发行货币象打了吗啡,难以停顿。书中提出,“如果有一日,中国等债权国放弃美国还债的要求,或者美国拒绝还债,那么,美国人的日子将会很难过”。

  本来最好最理想的情形是挣多少钱,花多少钱,勤劳可以致富,消费服从于产能,但现在完全是处在混乱当中,美国印钞机疯狂运行。

  美国在全球金融市场的话语权地位何时结束?

  《小岛经济学》读后感(七):凯恩斯主义才是经济危机的罪魁祸首

  有一种快速掌握一个领域的方法,叫做“二元学习法”。具体来说,就是找到这个领域两位针锋相对的人物或者学派。比如古典音乐领域,看到莫扎特,就要去看看贝多芬;唐诗领域,看到李白,就要去找找杜甫;而经济学领域,看到凯恩斯,就要去找奥地利学派的哈耶特。

  最近,拜读了希夫兄弟写的《小岛经济学》,这本书描述了一个原始的岛屿上,是如何由一开始的三个居民,逐渐变成一个具有社会分工协作的国家,这个国家的经济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奔溃的故事。

  希夫俩兄弟是典型的奥地利学派,书中有不少对凯恩斯主义的批判。相信很多人和笔者一样,第一次接触凯恩斯主义都是在中学的历史课本上,那么凯恩斯主义到底有什么“缺陷”呢,整理了一下书中作者的观点,供你参考。

  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只是将作者的观点分享给大家,并不代表笔者完全赞同作者的看法。毕竟作者代表的只是经济学领域的一个学派。通过阅读这本书,了解奥地利学派的思想,至于书中的观点,还需要在之后的生活中,进行验证。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主题非常严肃,但是在这个压力巨大的时代,我们选择了一种幽默的方法阐释这个主题。

凯恩斯主义?奥地利学派?

  凯恩斯主义的核心观点是:在经济不景气时,政府可以通过扩大货币供给和财政赤字来缓和自由市场的波动。

  奥地利学派认为:经济衰退是经济繁荣时期作出的错误决定的必要补偿,经济迅猛发展过后必然有一个相应的衰退期。政府利用低利率刺激经济的做法反而会给各个企业发出错误的信号。

  而由于凯恩斯主义提出的是一种无痛的解决方案,因此经常受到政治家和选民的追捧,具有亲政府的倾向,因此,凯恩斯主义者更容易受到政府的任命。在市场上,凯恩斯主义者创造的低息贷款和宽松货币政策也让很多金融机构赚得盆满钵满。很快,凯恩斯主义成了经济领域的主流思想。

  下面就来看看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反驳凯恩斯主义的。

生产才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而不是消费

  现代经济学总是认为,消费促进经济增长,一旦发生通货紧缩,意味着人们不愿意消费,因此要采取手段去刺激人们消费。但是他们忘了,如果没有生产,也就没有消费。

  原始社会里,人们疲于应对温饱,吃一顿没下顿;直到人们改进了捕猎的方式,提高了生产的效率,才有了“剩余价值”,才有时间去做别的事情。

  消费本身是没有价值的,消费只是衡量生产的尺度。但是如果没有生产,也就没有消费,因此生产是有价值的。

通货紧缩并不可怕

  通货紧缩没有那么可怕。正如上面所讲的,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消费,而是生产。如果人们不想买某样东西,肯定是有理由的,要么是产品不够好,要么是买不起,因此推迟购买产品,买钱存下来,都是理性的决定,对整个社会都有好处。因此,如果人们不愿意消费,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让物价随着通货紧缩降到合理的水平。 通货紧缩是市场的一种自我调节,物价的下降可以使货币恢复购买力,政府没必要进行干预。

通货膨胀只不过是政府自导自演的一出戏

  通货膨胀的本质是货币供应量增加。物价上涨不过是通货膨胀的结果罢了,并不是说物价上涨,所以才通货膨胀。

  量化宽松就是通货膨胀的一种形式。当政府发现无力偿还债务时,通常只有两种选择:拒绝偿还债务和发行货币。很明显,后者会让政府在政治上的压力更小。而不停地发行货币,也就是美国政府经常采用的量化宽松政策,只会不断降低本国货币的购买力,一旦美国的债主们(比如中国)发现自己所持有的货币不再具有经济价值,并且停止购买国债,美国经济距离奔溃也就不远了。

储蓄很重要

  储蓄创造了资本,资本使扩大生产成为可能。还是上面那个例子,假如人们没有储蓄足够的食物,就得天天跑去打猎,而不能做其他事情。

  贷款必须受到储蓄的制约。储蓄不仅是个人提供消费能力的手段,还是当经济受到意外因素影响的缓冲器。消费不能超出产能,借款不能超过存款,至少不能长期这样。

政府干预利率是错误的

  银行的利率应该取决于银行的存款。银行存款多,堆满了钱,此时银行承受风险能力强,可以对外进行借贷,因此会主动降低利率,鼓励贷款,抑制储蓄;一旦储蓄回落,相反的力量又会开始让银行提高利率,鼓励储蓄,抑制贷款。这本该是市场自我调节的一个过程,然而政府却常常插手这一过程。

  美联储的经济学家认为,他们可以运用集体的智慧,推算和制定出特定时期最理想的利率水平,例如,在经济不景气时,“手动”调低利率,鼓励企业和个人借贷,从而促进消费;在经济繁荣时,“手动”抬高利率,防止人们头脑过热作出愚蠢的行为。然而,美联储的一小撮经济学家真的比“市场”更清楚什么是合理的利率水平吗?美联储的决定是纯粹从经济的角度考虑的吗?为什么很多政治家竞选的时候都在鼓吹低利率?

  正是由于政府在人们本该减少借贷的时候,抬高了利率,给借款人传递了错误的信号,以为经济运行良好,适合投资,才会有一次次的虚假繁荣后面的巨大危机。

  房价的不断上涨就是政府操控利率的所造成的。美国政府通过房地美和房利美两个机构,来鼓励借贷,从而促使商业银行给人们贷款买房,买房的人越多,房价就越高,一些人看到买房后再把房子卖出去,可以赚大钱,也参与到买房的行列中,进一步加剧了房价的上涨。而当人们发现,市场上都是卖房的人,没人买房时,此时就是房屋价格暴跌的时候、贷款人也会因为亏本卖房而无力偿还贷款,经济就这样奔溃了。

凯恩斯主义所推崇的经济二元性理论根本不存在

  凯恩斯主义所推崇的经济二元性理论根本不存在。基本的经济原理是不会因为经济的大小而改变的。从一开始的三个人捕鱼,到后来全社会的分工协作,储蓄、借贷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永远不变的。既然人少的时候可以正常运作,那么人多了,靠市场的调节,同样是可以正常运作的,并不存在什么宏观经济学中所谓的“看得见的手”。

  政府不应该成为经济的主导者,政府的职能要从主导经济到提供公共服务转变。中国不应该在以庞大政府投资主导经济发展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

  以上书评首发于我的简书 —— 《小岛经济学》:凯恩斯主义才是经济危机的罪魁祸首

  《小岛经济学》读后感(八):又是一本懒人书

  这本书好长的各种序,足足有四篇,从序中就可以嗅到希夫兄弟的奥地利学派和对凯恩斯主义深深的怨念。 用人的身体作比喻吧,人一旦生病,可以通过健康饮食、自我锻炼等方式慢慢休养生息,也可以通过注射抗生素这种猛药快速好转。喏,现在的中国人都知道不要滥用抗生素了。希夫兄弟是主张自愈的那一派,不过这是不可能的,反正从目前的社会现状和人性现状,我是看不到自愈的希望。 希夫兄弟在书中说到:“所幸我们人类拥有两样东西—我们的大脑和灵巧的双手,否则我们的命运跟那些动物不会有什么分别。”动物世界都有弱肉强食,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私欲、权利、金钱太吸引人了,总是有人想要插上一脚。存在即合理。 对于资本社会来说,政客和财团抱团搞钱,财团们各自捧各自的政客,政客一定程度上要看财团的脸色。对于我们来说,正好相反,不过也是抱团的。所以说,政府职能想从主导经济往提供公共服务的角色转变还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说我们只能把问题留给下一代人? 其实书中美索尼亚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中岛帝国也在经历,比如很明显能看到的:鼓励借贷、储备金不足导致借款超出存款(养老金)、私人理财p2p公司盛行等。美索尼亚和日不落国的经历还是蛮像的,都经历过房地产泡沫,中岛帝国目前还没有,虽然也出台了各种新政:“两年不准售卖。”不过是为了否变相防止地产价格突然下跌?总之,对我们来说,稳定永远是第一位的,或许跟政府管控模式不同有关,或许只是拖延了灰犀牛到达的时间。 希夫兄弟在书中表达的观点还是很理想主义的。比如他们支持自由贸易,反对贸易壁垒。可是别管是经济学还是政治学,都要遵守社会学的基本范畴。从每个人小小的个体而言,都不存在绝对的共享精神,国家之间只讲经济不讲政治是不可能的,那绝对的世界和平和经济自由就更别想了。 这是一本懒人书,通过浅显的故事寓教于乐的给我们讲述了经济学、社会学的本质,比如美中关系,国际贸易、银行的产生、银行储蓄及放贷利率高低的缘由、消费贷款、政府储备券、通货膨胀、住宅净值融资等,还借着故事讽刺了美国政府以及中岛帝国人(捕鱼器专利事件)。也给我们这些经济白痴们明白的讲出了政府和财团是怎么样画饼和玩这个金钱游戏的。 作为一个经济白痴,在此勉励自己还是要多读书啊,博览众家之言,才能拥有自己的认知,不至于轻易被人忽悠。 部分摘抄及心得: 1、 努力使有限的资源(每种资源都是有限的)产生最大的效益以尽可能满足人类的需求,这就是经济这一概念最简单的定义。工具、资本以及创新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2、 追求更多是人类的本性。不管已经拥有什么,我们总是想要更多,也许不是想要更多的东西,而是更多的时间、更多的乐趣、更多的选择,所有这些需求都需要资本。---人的本性。 3、 富人致富的原因(至少开始时)是他们为他人提供了有价值的东西。艾伯就为那些没有足够储蓄的人提供了储蓄。如果他赢利了,那也是因为他提供的服务对别人是有价值的。---很多人仇富不问缘由。 4、 当被压迫阶级认识到自己的劳动果实被人偷走时,就会缩减自己的劳动量。历史上,此类事例并不少见,奴隶制、农奴制以及佃农制都属于这一类型。当自身的利益受到损害时,劳动者就会奋起反抗压迫,如果他们的劳动惠及自身的话,这种反抗会更加强烈。不幸的是,争取充分经济自由的实例在世界历史上还很鲜见。不过,一旦利己主义得到发展机会,生产能力就会迅速提高。---如果自己做老板,还是要记住这句话,奖惩有度。 5、 政府并没有储蓄,个人才有! 6、 自然选择催生了生命力更强的物种,这种借贷的原则(借款给业绩记录良好的企业)催生出更加健康的企业和更加强劲的经济。不断扩大货币供应量的做法以及政府看似无限的负债能力掩盖了一个事实—实际信贷是受有限储备制约的。---中岛帝国目前的状况就不容乐观。 7、 只有我们能够生产出额外的食物时,我们才有时间做其他的事情。---饱暖思淫欲。 8、 技术创新是个单向的过程。除非人们失去记忆,否则生产效率必然会越来越高。因此,产品价格有随着时间推移而降低的趋势。持续降低的价格还会鼓励岛民储蓄,因为他们知道现在的鱼将来会更有价值。这样,人们就愿意储蓄,也就有更多的资本可用于贷款和投资。 9、 许多政客还喜欢自我标榜,认为自己促成了公平公正的工作环境,因为他们通过各类法规,要求雇主为员工提供强制休假、医疗保健、请病假以及休产假等各类权益,于是便居功自傲。但是在最低薪资制度下,使这些权益得以实现的是员工的生产力,而非那些法规。然而,这些要求却剥夺了员工的选择权:他们本可以在这些权益和更高的薪资之间做出选择,如果那些政客不强制雇主为员工提供上述待遇的话,他们是有可能拿到更高薪资的。诸如此类的规定,外加其他由雇用或解雇员工导致成本及法律风险增加的规定,只能导致越来越多的低技能劳动力漫天要价,从而把自己赶出就业市场。---这让我想到了目前中国二胎政策放开,女性的就业难度增加,如果真的产假延长,女人们就真的没什么活路了。 10、 国际贸易与个人劳动分工没有什么区别。每个人或者每个国家都用自己多余的或者擅长生产的产品,换取自己缺乏的或者不擅长生产的产品。 11、 础设施建设投资会对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然而,只有在收益大于支出时,这种投资才有效果。反之,这些项目就是在浪费资源并阻碍经济增长。 12、 选民很容易相信大型公共设施都应该由政府运营,比如下水道、高速公路、运河和桥梁这些可以为所有人提供方便的设施。政治家们成功地让民众相信,唯利是图的私营公司一有机会就会榨取民众的血汗钱。他们用来证明这些论点的证据多半都是从情感上煽动,引起民众的共鸣。其实我们更能确定的是,政府对于公共设施和服务的垄断几乎必然会造成效率低下和贪污腐败。---哪国政客都是各种洗脑。 13、 一旦工作的人数量减小了,生产的产品也会减少,供应量便会减少。而物质匮乏会导致价格上涨。如果人们向这种不明朗的经济状况中投入更多货币,必然会导致价格飞涨。 14、 纸币只有在足够多的人愿意使用它交换商品和服务时才有价值。因此,纸币的价值完全由人主观决定。由于纸币可以无限量地发行,并且没有内在价值,如果人们对它失去信心,它们就会变成一堆废纸。---中岛帝国目前虚拟支付发展速度很快,不知道支付风险的“千年虫”何时爆发。 最后,豆瓣作者NeoCon写的此书书评《全家死光光》还是挺有意思的,网址链接https://book.douban.com/review/5166995/

  《小岛经济学》读后感(九):读《小岛经济学》

  这本书是著名的经济学家、欧洲太平洋资本(Euro Pacific Capital)公司总裁彼得 希夫,和他的弟弟安德鲁 希夫(欧洲太平洋资本的高管)一起写的。彼得 希夫在百度的介绍里,其职业是经济预言家,他因预言金融危机而闻名,是个坚定的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信徒。他和他的弟弟很擅长将复杂的经济学原理,蕴含在通俗而有趣的故事里,他们的经济学科普读物很受人们的喜爱。而这本《小岛经济学》就是他们将许多基本的经济学理论,融入进一个长篇故事中去。据说,这个故事就是兄弟两个的父亲,在他们小的时候经常给他们讲的(有一个幽默的经济学家父亲真幸福)。

  本书的字数并不是非常多,但每一章的故事都值得反复品味和深究,对理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很有帮助。因此,我打算分几篇笔记,记录下书的大意和心得体会。这一篇是前六章的笔记。全书一共有十九章,贯穿始终的是一个发生在海上岛屿的故事,从原始的小岛上只有三个人,慢慢的,一步一步发展至建立起国家体系,整个故事非常形象地展示了经济在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

  故事大意是这样的。一座小岛上,有三个人(方便起见,称他们为A、B、C)。过着简单而原始的生活。海里的鱼是他们必需的食物,为了方便计数,把他们每个人的生存所需计为每天一条鱼。他们没有工具,只能每天靠徒手抓鱼,每天的生产能力也是一条鱼。所以,他们每天努力劳动,却只能勉强维持自己的生存。这样的生活是无法富裕起来的,经济也发展不起来。有一天,三人中较为聪明的A构思出了一种捕鱼工具,他冒险停止了一天的劳作,饿了一天肚子,终于在第二天制作出了捕鱼器——一个网兜。很幸运,网兜很管用,于是A的生产能力变成了每天2条鱼。去掉他必需吃掉的那条,他每天可以存下1条鱼来,于是他便有了积蓄。

  这个时候,之前嘲笑过A的另外两人也想拥有捕鱼器。他们没有必要选择和A一样的冒险挨饿,而是可以通过向A借鱼来避免挨饿。A明白资源利用的最佳方式是给有需要的人以扩大生产,所以有偿的帮助了B和C。很快,大家的捕鱼能力都提升到了2条每天。

  后来,三个人一起研究制作出了更大型的捕鱼装置。但是在研制装置这几天里,他们没法捕鱼,所以他们事先储备了足够多的鱼。新的装置成功了,他们的捕鱼能力又大幅度提升,接着又继续制作了更多的装置。

  这个时候,他们已经完全不必为生存担忧了,他们有了很多闲暇时间,开始做各自感兴趣的事情——设计服装、制作美食、冲浪运动等等。很多人闻讯渡海来到他们的小岛,学习制作工具,从事管理装置等工作,或者为岛上的居民提供服务。小岛在ABC三人的经营下,变得越来越热闹。

  岛上的聪明人越来越多,很多人不仅通过自己擅长的工作获得报酬,还想出了雇佣有一技之长的人的方法,或者发明出更加高效的设备。随着技术的提高,和分工的不断细化,小岛上的生产力越来越高。

  小岛上的居民越来越富裕,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很多吃不完的鱼,他们需要有专门的地方存储这些鱼。而且,他们都想把多余的鱼资源利用起来,有偿借给需要扩大生产的人,所以还需要专业的人帮他们打理借贷的事情。于是,银行诞生了。之后,为了满足银行无法提供服务的高风险项目,又出现了风险投资。

  至此,前六章内容结束了。情节非常简单,是一个小学生都能完全听懂的故事,描述的是一条经济演化的基本路径:技术革命推动经济进步,小部分人的富裕推动更多人的生产力解放,大规模资本供需推动了金融业发展,分工不断细化实现了真正的经济飞跃。 这其中蕴藏着不少最基本的经济学概念:生产、消费、资本、借贷、储蓄、风险、创新、银行、投资等等。真正的大师,是可以将艰涩难懂的概念和理论讲的通俗易懂的人,这需要真正的融会贯通。作者在每一章末尾,都会结合现实做一些补充和解释。

  《小岛经济学》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和帮助,在于它叙述经济发展基本路径时,揭示了许多底层的经济规律,比如“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在于生产力的提升,也就是生产效率的提升”;还帮我理清了许多概念,比如“经济”就是“努力使有限的资源(每一种资源都是有限的)产生最大的效益,以尽可能满足人类的需求”。正确理解概念和原理,是能使用这些概念原理的基础。当知道了经济的源动力在于生产力的提升以后,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说“制造业是国之根本”了。

  书中对一些概念的重点阐述,还纠正了我之前的一些认识误区。

  第一个是关于资本家的认识。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中,对资本主义和资本家的描述都不是很客观,甚至是负面的。这绝不仅仅是教育制度和社会制度造成的,更主要是因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没有为大众所熟知。很多西方的民众,甚至精英人士都认为资本家是靠剥削致富的。每个现代市场经济国家都会有工会组织,有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在本质上都默认了资本家与员工在地位上差距悬殊。但书中写道:“富人致富的原因(至少开始时)是他们为他人提供了有价值的东西”,这个东西可以是生产所需的资金、设备、劳动力资源甚至社会关系等等。作者的意思是,资本家的财富来的正当,就不应该否定他们的贡献,更不能说他们的财富建立在剥削上,因为“当被压迫阶级认识到自己的劳动果实被人偷走时,就会缩减自己的劳动量”,所谓的剥削在逻辑上是不通的。书中还说:“他们的收益是对承担风险的回报,也是对成功整合稀有资源的回报。对利润的不懈追求推动了产品创新、企业发展与经济增长。正是这样的推动力提高了每个人的生活水平。丰厚的利润正说明一个企业很擅长满足客户的需要,对这样的企业应当予以鼓励,而不是恶意诋毁。”这让我想起了美国总统候选人特朗普,很多人支持他的原因是他比希拉里更坦诚,有西方社会里商人的特点——诚信,是“真小人”。而希拉里则有政治家普遍的样貌“伪君子”。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至今,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企业家”的重要性了,中国已经有很多科学家、政治家和各行各业的高端从业者,但最缺的是企业家。其中很大的一个因素是,人们依然普遍看不起商人,认为从商和办企业与其他智力劳动相比,除了赚钱多一点外,没什么光彩的。同时在另一方面,很多人选择从商,只是单纯的被其他成功者的财富吸引,觉得投机倒把是一条致富的捷径,而没有认识到经商需要的智慧、勇敢和艰辛绝不会比其他职业少。结果就是,通常有这种认识的人,在经商的时候真的会去做投机倒把的事情,而不是选择脚踏实地做出自己的产品,为客户提供服务。

  第二个是关于消费提升经济。消费被称为推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通常人们都认为消费扩大了就可以提升经济,储蓄太多就会降低效率,阻碍经济发展。但是作者说这根本就是胡扯,真正对经济提升有帮助的是储蓄!最简单的道理是“我们的消费不能超过产能,我们的借款不能超过存款,至少不能长期这样”,“为了消费而消费的做法没有任何意义”,“消费只是我们用来衡量生产的尺度,因为所有生产出来的东西最终都是用于消费的”。书中还举了上个世纪的美国,储蓄率其实挺高的,这也是当时美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作者的意思是,如今各国政府都过度强调消费了,而忽视了储蓄对经济发展起到的基础作用,还有风险防范作用。我认为他的逻辑非常正确,如果简单的提倡消费,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搞所谓的“收入翻番”,除了使物价翻番以外对经济不会有任何促进作用。因为经济的发展源于生产力的提升,消费能力的提高只说明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需求升级了,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间接说明生产力提升了,但并非是必然关系。但是经济学复杂就复杂在,他是研究人类社会自身变化的学科,同时又指导人类社会发展,这就像下棋时每一步的策略都会导致对方的策略变化,从而影响我们自己下一步的策略,这叫超循环系统。下棋是一个规则确定的封闭系统,而社会则是一个开放系统,比下棋复杂无数倍。因此,我们也不能简单的讲消费提升经济就是错的,还是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消费使生产者直接得到利润,是经济运行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当然也就成为经济分析时重要的一项指标。

  第三个是政府对经济的管控。尽管大家都明白,市场有其自身规律,市场有一个无形的手,但大多数人还是认为,市场机制有时也会失灵,需要政府这只手来把控,这其实就是凯恩斯经济学派的观点。而作者是凯恩斯学派的对头,奥地利学派的忠实粉丝,他认为政府管控那一套根本没必要,而且是如今经济衰退发生的最主要原因。至书的第六章为止,讲到了最低工资保障、劳动保护、关税、地方保护、贷款导向、行业扶持等几种情况,其中最低工资保障的错误是这样的:如果有一个人提供的劳动就值100元一天,那么他就要找到愿意出这个价格雇佣他的老板,但有一天政府规定最低工资必须是120元一天,那么这个人不是会得到120元一天的工作,而是彻底失业。这个原理很简单,但是为什么真实世界里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而且几乎每个国家都有劳动保障的法律和规定。这里就牵扯出了本书的一个核心理念,也是我看这本书至今最大的收获:经济效率和政治诉求不可兼得,这个收获让我三观重整了好几天。

  接着,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储蓄越来越多的前提下,人们可以集中起巨量的社会资源,做一些以前做不了的事情,比如基础设施建设。故事中以供水系统为代表,讲述了基础设施对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升作用。同时,不同小岛上有各自独特的物产,通过居民的独特技能,被制作出成不同的产品。于是,这些产品自然而然的在各个小岛间相互交换,人们各取所需,这就是贸易。贸易尽管不直接产出商品,但它是对资源在空间上的一种调度,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间接提高生产力水平。与之相对的,金融其实是资源在时间上的调度,也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工具。

  又过了很多年,随着岛上居民的财产越来越多,人们有了很强烈的安全保护的需求。对外,要抵抗强盗和侵略者;对内,要对付小偷和违法者。这时候,政府和军队应运而生,它们的职能是保护国家安全,维持社会治安。由于文化、宗教等一系列的原因,西方社会民众比较强调限制政府和军队的权利,所以又诞生了议会、宪法、法官。这些机构中的任职者都不直接从事生产和贸易,所以必须由政府给他们支付薪水。大批的政府雇员加上大量的基础设施,需要向民众征税。尽管民众知道税收降低了他们的储蓄总额,限制了投资资本的供给,但是更安全的环境和解决合同纠纷的法院系统所带来的好处,远远大于他们所付出的代价。

  起初,政府和军队为民众提供了安全和秩序,但渐渐的人们要求的越来越多。同时,执政党派的竞争也使政府对自身要求提高了。为了灾后重建、保障公民生存环境、以及做基础设施建设等目的,政府开始加大财政支出,把提供公共资源和就业岗位当做政治筹码。所以,如今的政府承担的职能早已不是当初那么简单,人们也已经习惯了一有不舒服就觉得是政府的错!这似乎是一条不归路:发行纸币,成立美联储(央行),取消金本位,大搞通胀。

  因为一系列政府的行动,导致通货膨胀在所难免。先是增加财政支出,然后提供就业(扩大投资),再是超发货币,于是通话膨胀、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如果是在经济上行期,通胀的弊病会被掩盖,而一旦到了经济衰退期,就会出现失业、物质生产减少,然后再次推动物价上涨,加剧经济恶化。

  幸好,故事中的核心小岛——美索尼亚,找到了一个发展中的岛屿——中岛国(暗喻东南亚国家,不光指中国,应该也包括日本)。在美岛通胀危机时,经济落后的中岛为美岛缓解了危机。美岛向中岛输出技术和管理经验,让中岛加入美岛的货币体系,从而享受中岛生产力提高带来的红利。而中岛则借助科技和管理经验,加快了经济发展的速度。

  从此,美岛的居民越来越不愿意从事生产工作,而倾向于做比较高端的服务业,如金融、教育、科技,在这些领域确实取得了领先地位。但美岛的人过于重视消费,不重视生产,政府也在不断鼓励着消费。也许,噩梦就要来临......

  以上是7-12章的内容,故事暗喻了美国从建国以后,到二战后这段时间里,经济的大致发展过程。在后面的章节中,就要开始讲述宽松政策、过度消费等所造成的巨大危害,以及房地产等资产泡沫破裂后的噩梦了。

  因为在涉及经济的部门工作,或多或少会关注宏观经济。在阅读过程中,结合平时接触的信息,我胡思乱想了几个问题。

  其中一个是,基础设施建设与就业的问题。中国向来以投资为主导拉动经济增长,因为投资有两大好处:一是好掌握,每年完成多少指标,做多少事情,省、市、县、镇一级一级分配下去;二是成效好统计,花了多少钱,解决多少就业,都一清二楚。但是这种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必然无法持久,原因应该是资源利用的效率实在太低。那么,到底低到什么程度呢?为什么非说它低呢?书中的大意是这样的:基础设施投资依然是一种投资,跟普通的私人投资本质是一样的,有支出也有收入,有收益也会有亏损,自然有成功也会有失败。但是基础设施投资的成败很难用经济效益来度量,更多时候体现的是一种社会效应,所以单从经济效益上来看,很难说大搞基础设施投资就是不好的。我们说政府大搞基础社会建设,主要是因为,如果政府对于公共设施和服务是垄断的,那么几乎可以肯定会出现效率低下和腐败。至于鼓吹的投资能带来就业的说法,其问题在于我们只看到了被提供的就业,却没看到被消灭的就业机会,也就是那些在自由市场下不受行政干预时,诞生的工作和创业的机会。

  书中讲的当然很有道理,社会各界包括政府也都在喊,要转变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但问题是,能不能转,怎么转。从我工作的见闻中,基本上看不到转变的迹象,投资压力年年都在增加。为什么会这样?很简单,因为有指标才能考核啊,而投资最适合当做考核指标,消费和出口等驱动因素,都很难作为考核指标。所以要转变,就要从制度上改。那么制度能不能改,怎么改?这就涉及到一个更深层的问题:经济和政治的关系。

  上一篇笔记写到过,这个问题是我从这本书里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政治和经济是社会学中最主要的两个学科,而且它们两个是相生相伴的,离开一个讲另一个,往往就是偏颇的。经济和政治的共同点都是为满足人的生存需求,经济增长人的生存条件就得以提高,政治进步人类的协作体系就能进步。而经济和政治的不同点在于,经济顺应自然生长,强调个人的主观意愿;政治则喜欢自上而下的控制,强调集体的意愿和利益。以前,我一直以为市场经济就应该完全放开,政府怎么那么愚蠢,要进行各种干涉。现在才明白,政府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蠢,至少中央政府是绝对的精英领导(请允许我吐槽一下地方政府,实在谈不上聪明)。

  自由发展的典型就是丛林法则,弱肉强食,这是大自然的规律,也是最有效率的。但是,人类社会不能完全任由自由发展,无论是出于人道主义,还是自我保护,人类都不得不通过政治手段来降低经济效率,以此换取稳定的大环境。政府无论是对跨国自由贸易实施的贸易保护政策,还是对本国市场内一些行业所做的政府干预,其实本质上都可以看成是保护和维系族群生存的手段,是牺牲一部分效率以维持长久的稳定。

  但是,人的认知是有局限的,人难免犯错误,在很多问题上有偏见、短视。政治家作出各种决定,都是从各种利益考量出发的,比如党派的利益,个人的名声,任期的长短,甚至党内的影响等等等等。因为有这些利益考量,政策往往只关注当下。近年来,世界各国政府都喜欢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一定的通胀率是全世界公认有好处的。因为不仅能够刺激经济,还能够解决当下最紧要的问题——就业,其他不紧要的都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自然而然的解决。可是,真的是这样吗?作者认为,这是有隐患的。书中说,通胀会让物价上升,如果经济确实在增长,那么物价上升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正好碰到经济衰退期,比如现在,那就会加剧各种经济问题。

  我对通胀这个问题的看法是,通胀即使真的如绝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的那样是有好处的,但问题在于政府怎么能够保证每年都正好在警戒线以下的通胀水平呢?中国从上世纪90年代起,M2增长速度越来越快,虽然这是金砖国家的普遍现象,但这不正好说明政府是无法保证通胀水平被控制在警戒线以下的吗?(中国的警戒线大概是5%)

  最近的美国大选又出现黑天鹅了,在那几天看的各种评论里学到了很多东西。总的来说,我对宏观经济,包括中国在内的前景都不是很看好。这本书后面还有7章,下一篇笔记再扯一下我对宏观经济的看法,更重要的是,由此引出的个人生存的策略问题。

  13章,“鱼本位”的破灭。美岛的鱼邦储备券泛滥成灾,终于有一些岛屿开始质疑这些储备券能不能兑换成真鱼。这时,聪明绝顶的美岛人果断的取消了鱼本位,靠自己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地位,为储备券背书。美岛再次迎来繁荣,但能持续多久呢?

  14章,棚屋价格是如何涨上来的。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棚屋的需求和品位也越来越高。商人看到了房地产这个金矿,并让政府为棚屋贷款做担保(成立了房利美和屋利美)向银行融资。很快,蓬勃发展的房地产市场带动了房价上涨,投资家们还开发出各种提高融资杠杆、推动房价上涨的方法。政府则对这样的好项目大力扶持,担保、减税、降息,房产的高投资回报还吸引了外资,增加了资本的供给,更进一步减低了利率。泡沫在变大,但没有人意识到,大家都在忙着抢购房屋和庆祝。

  15章,棚屋市场要崩溃了。开发商想尽办法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甚至在火山上建造了“火山全景房”,却未获成功。这个项目的失败,导致已高的吓人的房价撑不住了,人们终于意识到手里的房子如果没有其他人愿意住,那就一文不值。于是,市场里都是卖房子的人,房价应声下跌。当房价低于贷款额时,人们就会选择违约,投资家们损失巨大,“两房”也宣告破产。政府毅然出手,挽回了局面,通过持续宽松政策、扶持濒临破产的投资商和担保机构,减少购置税等等,稳住了房价。

  16章,情形怎会变得如此糟糕。尽管危机得到控制,但经济衰退迹象明显。新一届政府打着改革的旗号,大搞量化宽松的刺激政策,靠大量投资基建来增长经济和提供就业。但是,这样一来,财政赤字就不可避免的扩大,只有靠发放大量国债来弥补缺口了。

  17章,缓兵之计。巨量的国债带来两个结果,一是到期还不出则违约,二是通货膨胀使居民生活水平下降。政府想不出其他办法,只能搞一些拖延的动作,甚至搞所谓的“定量宽松”政策,定期开闸放水以刺激经济。经济犹如一个重症病人,靠各种救急药物维持着生命。

  18章,占领华孚街。量化宽松使经济短时间内有了起色,以华孚街(书中的名字,隐喻华尔街) 为代表的精英阶层是最大的收益人。实际上,实体经济的失业率仍居高不下。很快,一个由失业工人、心怀不满的购房者和还不起助学贷款的人组成的人群,发起了“占领华孚街”运动。奥库达(奥巴马)政府连任以后,试图用削减政府开支、减少基建项目、向富人增税等措施来缓解危机,美联储也提出了适时退出量化宽松的计划。但一段时间以后,经济似乎又回暖了,参议院和经济学家们又开始庆祝他们的胜利,退出量化宽松的计划被搁置了。

  19章,无鱼不起浪。此时,实力已相当雄厚的中岛开始怀疑美岛的政策,经过一番思考,中岛开始采取他们认为正确的措施。中岛的代表们坐着满载着真鱼和鱼邦储备券的船来到美岛,看到好东西就买下来。他们买了自来水系统设备、灯塔、车、冲浪板,还把空置的公寓抢购一空。经过一番疯狂购物,中岛人带着所有值钱的东西离开了,只留下一堆当年的储备券。美岛人这时候才醒悟:“还有谁知道怎么制作渔网吗,看来我们要自己捕鱼了。”

  至此,全书完。最后一章是作者虚构的结局,意在警醒国人。其实也有不少已经是现实了,富有的中国人确实已经在美国买买买了。不仅仅是普通的商品,房产投资和公司投资都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大型境外企业并购也早已被人们津津乐道。

  《小岛经济学》旨在向大众解释近代经济增长的弊病,解释金融体系的过于庞杂,实体经济空心化的现象。作者反复强调了美国政府(也是大多数国家政府)声称的:需求拉动经济、短期需要刺激经济、商品价格下跌会导致经济衰退等论调都是错误的,他希望通过故事隐喻现实世界,揭示出最基本经济规律是什么样的。

  其实通货膨胀的问题,发展中国家是比发达国家更需要警惕的。海通副总裁李迅雷写过文章,说海通的数据显示,人民币相比美元,在过去的50年里,购买力下降的速度快了近30倍。同样的,其他金砖国家也好不到哪里去。发展中国家为了跟上迅猛增长的GDP,不得不加大货币供给量,但增加货币供给很容易上瘾,一旦尝过甜头根本停不下来。这也是房价上涨的一大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另外还有几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所以,有不少名人为《小岛经济学》这本书写了推荐语,也有说到中国政府应该反思一下经济的刺激政策是否合理。

  《小岛经济学》无疑是一本好书,是一本老少皆宜的经济学通俗读物。最难能可贵的是,它也同样经得起专家学者的深读,因为它蕴含了深刻的原理。至于里面的说法正确与否,并不需要我们过度追究,经济学只是一个历史200年的年轻学科,不完善是很正常的事情。我觉得,一本好书不是要教育人们什么道理,而是能用摆事实和做分析,来引发读者的思考。在了解了一些宏观经济现状以后,我们不禁会问一个问题: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个人应该怎么做呢?怎么样才能应对有可能到来的经济衰退?或者怎么样可以让我们的资产保值增值?

  恰好前不久,美国大选时特朗普出人意料的当选了总统,引发了许多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投资家的评论。大家的一致意见是,整个世界的不确定性增加了,美国已经在反思过去几十年的一些国际政策和经济政策,改变几乎是肯定的了。至于不同意见,那就五花八门了,有说美国完蛋了,有说美国今后几年会是最好的几年,有说中国要打起12分精神了,也有说接下去会是中国人投资美国最好的机会。不管什么样的言论,有一个共同点很有意思,就是这些经济学家、政治学家、投资家们讲到世界的不确定性都很亢奋,仿佛唯恐天下不乱的样子。我想,他们不是希望世界大乱,而是他们不怕世界大乱!

  他们都是在某个领域内的权威人士,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影响很多人。只要不发生大规模战争,市场一旦有剧烈变动,他们会第一时间看到机会。他们就是靠这个吃饭的。因此,前面的几个问题的答案其实非常简单——增强实力,做最好的自己。

  那么怎么做呢?

  学习!终身学习!

  这个时代是最好的学习时代,因为有了互联网。现代社会的知识体系已经庞杂到难以想象的程度,很多高端职业都需要一个很聪明的人,从小学起,一直学到30多岁才能勉强上岗。但同时,这个社会的分工却越来越细,许多新业态需要的是复合型的跨界人才,而这样的能力在现有的教育体系里是学不到的。

  比如投资,需要基本的经济学和金融知识,尤其是对金钱的认识——俗称财商,即使大学毕业也未必能懂一点皮毛。再如写作,我们的教育除了对汉语语法的基础教学有效以外,基本没有对写作的有效教学,我们要想拥有优秀的写作能力,除了自己苦读各类图书,长期写作训练外,没有别的渠道。还有编程,这项很快将成为本世纪基本能力之一,犹如十多年前的电脑打字一样的技能,即使是计算机毕业生也只是知道个理论,实际的编程能力依然要靠自己摸索和练习。

  但是,这些技能在网上可以学到!已经有大量培训机构、社群团体正在提供这样的培训服务,其中有的非常牛。不仅效果牛,学费也牛。以新生大学的软件学院为例,为期两个月的全栈工程师培训学费5万(第二期涨到6万),毕业直接能做ruby on rails程序员。我听过全栈培训班老师郑伊廷的一次课,讲的是把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学习技能里,非常有意思。我结合万维钢写过的刻意练习方法,用在学英语和游泳上,确实管用。三个月自学自由泳,并且每次练习都在精进,从完全不会,到现在可以连续游一公里,只用了5个月,姿势也还算标准。

  信息的互联互通,让整个世界变得扁平化。我们不仅能很方便的接受信息,学习知识,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发布信息,传达自己的声音。只要有一技之长,就可以把经验写成文字、拍成视频放在网上,拥有很多读者、观众和粉丝。这不是哗众取宠,这是知识服务,这些粉丝们需要这样的人为他们提供教学服务。哪怕是如何整理衣柜、如何使用一款软件这样的技能。

  越来越多的人会沉浸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中,不断打造某项技能的熟练度,也就慢慢在某个领域成为了专家。这是一个能完全发挥人特长的时代,当然我们首先要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

  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我,特别是前几天,我还专门寻访过几位专家。在到处咨询和反复思考中,我慢慢发现,其实人生的方向不是既定的,也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要慢慢走出来的。就像绘制地图一样,需要一点一点探索、一点一点描绘、一点一点总结。要想加快探寻的速度,就要加快学习,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观念。在不断的探寻过程中,因为学习了,因为实践了,我们才能渐渐认识自己,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擅长做什么。

  如果这个世界会动荡,如果危机会来,那无一技之长、无知识储备、无开阔眼界的人自然首先成为灾难的承受者。贫富差距扩大是铁律,优胜劣汰是自然规律,马太效应会让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在这个看似史上最美好的时代,实质的运行规律并无多大变化,只是从过去的比拼体力,变得越来越倾向比拼脑力。资本的力量在减弱,才能的价值在提升,哪怕只是为了口袋里的钱搞点投资理财,不学成个专家,恐怕也只有当韭菜的命。在这样的时代里生活,要想安身立命,一辈子安安稳稳,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断精进,终身学习。

  《小岛经济学》读后感(十):经济入门读物

  作者的观点一直以来都很偏,总的来看像是学派斗争。

  其中的一些基础知识讲得还是很基本,通俗易懂,适合初学者。

  至于立论观点能不能站住脚,还是因人而异。

  你不能因为政府使用A而没有效果就极力贬低A而推崇B。

  因为B没有使用过,无法做实验就无从得知哪些对还是错。

  不过说实话我一直都觉得美国的经济很有问题,很多时候是为了自己国家的福利而碾压别国,对整个全球经济来讲没有什么好处。满脸的仁义道德,真正的时候还是利己主义比较明显。

  美国废除金本位之后,不论用何种方法都是扰乱了世界的经济秩序,而站在道德制高点来评判别国的时候,还是拜托你们先管好自己。

  美国的经济是在透支未来的资源,可是从宏观来讲,地球的资源如此有限,哪有那么多未来的资源可以供你透支呢。TED一个演讲说的很好,地球经历过亿万年是不会因为人类的出现而毁灭的,人类的过度浪费资源只会自食恶果,让自己的子孙后代无法生存,让整个人类灭绝。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