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叶锦添的创意美学 : 流形》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叶锦添的创意美学 : 流形》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4-20 20:00: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叶锦添的创意美学 : 流形》经典读后感10篇

  《叶锦添的创意美学 : 流形》是一本由叶锦添著作,新经典文化/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叶锦添的创意美学 : 流形》读后感(一):叶锦添的创意美学 流形:艺术家超越视野

  学者梁鸿在《灵光的消逝:当代文学叙事美学的嬗变》一书中指出:“一部真正的文学作品必须蕴含着内在的超越性视野,超越于实在生活时代判断之外。”在这里,我们姑且不论叶锦添的这部作品在多大意义上可以称之为“文学作品”,单就书中所展现出来的超越性的艺术视野来说,它已经在另一层面拓展了写作意义

  叶锦添这个名字对于关注当代艺术发展史与电影史的观众来说并不陌生。无论是荣膺奥斯卡金像奖最佳艺术指导的《卧虎藏龙》,还是怀旧气息浓郁的新版《小城之春》,抑或以华丽与复古铺陈的《夜宴》和大气磅礴的《赤壁》,无一例外的呈现出一种兼收并蓄包容大气之感。作为一位游走于东西方文化之间的艺术家,叶锦添独特的艺术实践与美学风格正悄然重塑着我们看待艺术的方式以及看待中国文化的方式。

  艺术是什么?艺术的功用是什么?我们今天是否还需要艺术的滋养?我们需要怎样的艺术?叶锦添的书并没有告诉我们这些答案。对于艺术,叶锦添有他自己的一套体系。可以说,这个世界有多复杂,他的体系就有多复杂。他从懵懵懂懂的幼稚园讲起,那时候叶锦添就会涂鸦各种灵物,中学阶段画各种通俗插画,感觉到绘画的局限性,转而投身摄影,然后很自然的进入电影行业,在看到梅兰芳的一张妩媚的侧面照时,萌发了其对东方的遐思。在这条有着模糊指向性的人生道路规划中,叶锦添从未离开过艺术。他的一生,注定是与艺术相互羁绊的一生。艺术,用宗白华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一种“纯洁精神快乐”,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技能,创造出一种具体客观感觉中的对象,这个对象能引起我们精神界的快乐,并具有悠久价值。”如果从这个意义来说,叶锦添也是“创造大师”:他在不同国度间穿行,巴黎、伦敦、东京、香港......每一地的文化都给他留下极为深刻印象,他为香港丧失自主性的文化而惋惜,也在对美感的凝视中获得了对欧洲文化“强烈共鸣感”,并试图在东方与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流派间寻找汇合点。在寻找的过程中,面对急遽变化的时代(互联网的入侵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叶锦添发出了自己的担忧:“一切的传统记忆犹如搅拌机般被毁碎。”对未来的省思,成为了叶锦添这本书中另一个隐含的主题

  所谓叶锦添的“超越性视野”,即他站在一定的高度、越过大众目光打量世界、审视艺术。叶锦添崇尚的“新东方主义美学”,正是在坚守传统文化的根基之上,博采众长,试图营造一种既具有历史深度民族气韵,又具有世界格局、多元丰富的艺术新样态。他在书中以较长篇幅提及的对于时间的不可挽回的流逝、对于全球文化的重构、对于艺术作品的解读,都不止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思考,更多的加入了颇具禅意的述说和哲学化的思辨。

  谁也不能抗拒当代多种艺术的合流态势:绘画与电影、电影与摄影、造型与电影,事实上,在七大艺术中,每一种艺术都与其他艺术有着千丝万缕联系。艺术之间是相通的,大可不必将其区分的泾渭分明。“艺术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动人潜移默化培养社会民众性格品德于不知不觉中,深刻而普遍。”的确,在消费主义至上的现代社会,我们对于艺术的渴求也前所未有的变得愈发急迫而深刻。时代永远在向前发展,它绝不会倒退。艺术也是如此,纵然它千变万化,让人目不暇接,但它总有一个精神性的内核在里面。这种精神性的内核是一种普世的价值,它对全世界的人来说都是一份珍贵养料

  然而,艺术的大门虽然不是那么狭窄,但环顾四周,身边却鲜少有成为艺术家之人。因为艺术是属于心灵永恒之美,是超越流俗的博大胸襟,是跨越时代的重重回响,是远离尘嚣的一方净土。难以想象少了艺术的世界会是怎样的苍白?而这些享誉世界的艺术家,正是用他们无边的想象力赋予了艺术以第二次生命

  《叶锦添的创意美学 : 流形》读后感(二):《叶锦添的创意美学:流形》摘记

  

一、时间的奥秘

●进入电影行当中,我开始认识了时间的纹理发现每个年代都有它的时代节奏感,那种节奏产生了各种人情细节韵律形态上凝固了不同的色彩氛围。我开始注意到细节组合所产生的玄妙,控制着时间的维度,就是每一个时代的节奏感。拍摄电影就是在寻找这种节奏,投入故事情节里。

  ●日本舞踏给了我一个可能去看到死后的世界与现在接缝的幻象。在那声音处理表演者出神的行为中,我看到时间的另外一个层次,看到人存在的另外一个模样,陌生却真实

  ●以往的传统已经在密集的时代互动中转型,符号被强化地继续存在着。大量的复制与假冒冲淡了最初的源流,在目及的范围内,以前的文化,只剩下满是符号的版块,为其间的利益所诱导。利益与共同理念产生新的整体流动密集地展开成为前所未有的共融时代。就好像从现实地面上产生另外一个城市虚拟的城市将会占据现实世界中大部分位置,一切记忆与历史瞬间将会进入这个虚拟的时代而被重新定义

二、神形的乡愁

  ●在现实底层下,乡愁一直潜伏待出,散布在世界各地。日渐全球化的第三世界国家,被西方文化的强力渗透而逐渐失根,回归传统的力量如此薄弱虚伪,即使在自己本土金钱利益可断一切。在日渐公开化的世界中表达并重新建立自我,奋力为自己的文化作表达的艺术尤为珍贵。

三、神形的现在

  ●第三世界的年轻公民已被教育先进城市国家的外围文化道场,只提供吸收与传播功能,成为延续市场,没有自主性的发言权。

  ●各种大众艺术如电影、书籍,脱离了往日的作者创作形态,千篇一律商业调查使成品单一化,同样的情节,同样的角色,同样的高潮,酿造成同样观赏疲惫的观众。

四、神形的未来

  ●我总感觉世界在累积着一种现象,但这现象却缺乏真实性。无论它多努力,总是随时露出破绽,像一个马戏团的小丑永远都在显示着他的不足,现实可能就是如此。它好像一目了然,在人为的努力下,它永远挂起简陋屏障,上演着人生的戏剧

  ●如果无知自由的起端,人的世界就保护在这帷幕的前面,选择适当的布景,选择自己喜欢的花纹。一个自我创造的世界,所谓未来意味着,就是一个跟帷幕熟悉的东西所不一样的世界。我们不知道帷幕何时会被扯下来,当看到一个全然陌生的周围,才真的开始感觉到未来所在

  ●宇宙之源有其法理,物理是其显现,若视本源而不顾,穷其物理,只会自取其亡,因为物质只是宇宙众多维度的表面,过分使用便失去了内在的源起联结,人将在物化奇观中失去永恒的存在的归属,浮于无像界。

五、新东方主义的可能——形而上诗学

  ●新东方主义是把以前的系统到未来的系统做了一个可能性的衔接。当代艺术给了我一个启示、一个方法、一个平台,把这些心里面的问题可以透过具体的艺术体现,产生一个对应,一个了解的过程,产生一种重新去组织它的可能。现在这种想法已经推行到实际行动中,我会把它一直延伸,不断地缓冲,产生不同的冲击。在这个冲击底下我发现它的范围之广,所牵扯到的内容回忆的层次,形成各种未来的可能,在整个发展的过程里面,会慢慢建出一套未来重新处理资料的方法与创造的无限潜能

  ●来自文化的碎片发生关联,形成一种没有计划的组织着,可以任由机会去拼凑,再以人的历史经验去完成连结,那样可以与一些来自久远的历史关系,重新发现交流的可能,如东南亚各国、印度、中东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匈奴、蒙古的谜团,以至来自西方古代的交流,甚至是一些来自非洲或其他更偏远的国度的东西,都可以重新双向组合与连接成新的整体,更新了地理概念增加了历史知觉

  ●中国所谓细节的处理,具体来讲就是节奏感,如果是电影的话,就是观众在看这个东西的节奏。

  ●中国民族的美感在于重意,形立意,却非以形为本。

  ●东方美学最令人着迷的地方是自然无为,顺应自然的生活美学,在意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话重视生活态度素养

  ●在无形细节上,东方对空间机能的掌握并非西方的刻意实景营造,而是在意提升心灵层面的虚景,因此室内与室外充满互动,从使用者的生活方式、习惯,到心灵层面的需求,描绘出无形的东方美境。

  ●东方美学的精神更重要的在于无形的表现。我的电影与创作,都试图向着那个靶心射击,每一次都寻一个不一样的角度,使自己从更多方向理解东方美学与精神的真实性,并努力诠释这种历史再现的可能。

  ●传统意味着传承久远的优秀文化,而传承并不是单纯形式问题,“优秀”与否才是文化延续的根本。优秀文化中蕴含的精神价值可以不断延伸,并对当下的时代起到一种参照和启发的作用。

  ●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艺术。一个是创作者的自由意志,他把自我对于生活的感知与思考融汇在一个抽象但具体的对象中,虽然他的创作源于生活,但他不会重复回到生活的功能层面,在此永恒成为他精神的独特显现;另一种是经过岁月磨砺,慢慢地从一种原本强调功能性的东西中提炼出属于特定时代的精神价值,并在其间体会到创作者的精神和生活的境界,这时,这些本来用于生活的事物便摆脱了生活功能本身的限制并成为艺术。

六、实践之路

  ●皮娜·鲍什创造的动作皆从舞者本身的真实经验转化而来,内容是日常生活中的吃喝拉撒睡等各种形象动态,通过不拘一格舞蹈拼贴,形式包括芭蕾、美式或德式现代舞、民间舞甚至街舞;剧场形式包括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式、布莱希特式、亚陶式,甚至通俗性的大众娱乐如默剧或特技。

  ●皮娜·鲍什在乎的是人为什么动,而不是如何动。她还原了舞台人文主义的自由度。

  ●(戏剧)剧本中深刻的哲学探讨必须是很短暂的,接着又是一些情节或喜剧的段落,然后才能又回到哲学上来。

  ●人们总说戏剧比电影更有艺术性,更具创造力,在电影中,你必须接近真实,接近日常生活,即使当你运用的是一个超现实主义风格。在电影中你必须创造另一个逻辑,但是戏剧有时更生动、更形象、更富象征性。而在舞蹈里,戏剧就变成了运动本身。所以,舞蹈这种视觉语言,不仅是风格、历史,或戏剧,而是创造了一个新空间,不只是实体,还包括了节奏与韵律。它的维度更为自由。

  ●在弗兰克·德贡的理论里,剧本是不存在的,所有有形有意的剧本对他来说都是俗套。他相信影像诗意,用不同的画面拼贴,强调出奇异的景观,用最好的科技与最大的预算建造一种不可能的经验。他追求诗意,一切全在他脑海里自转,无故事性的创作法点状行进,不断改变。弗兰克·德贡认为在他脑海随时发生的灵感最为重要,永远追求即兴的创作,掌握着不断变化与不断丰富的信息,为这些景观赋予情感

  ●要回归古典并不等同于回归从前,而是回归单纯,找寻原初的视觉,使时间并列成塔形的结构远近推移反复辩证,理出时间的历史。

  ●此起彼落的细节慢慢形成一种自在规律,形式随着它的不同聚合而变化,细节慢慢汇流成不断变化的整体,产生了一个民族的节奏。节奏的高雅处产生了韵律,因韵律而出神彩,它蕴含于各种生活与艺术细节中,无所不在又如此脆弱,能瞬间形成漫天的芬芳,又因某个细节的失误而落入俗套。

  ●中国元素和西方现代在我的作品中是没有冲突的,借用西方文化表现东方文化绝对可行,没有必要把东方文化孤立起来。

  ●东方美学是需要沉淀的,新人应该努力寻找东方美学千年文化的源头,这无关手法或材质,或是语汇表现,又或是符号再造等,多琢磨这些符号的底蕴,运用才更具深度。唯有努力去追寻这些源头,才能找到新东方美学文化的实质

  ●中国的表现形式例如京剧,有非常强烈的表达方法,情感表现非常激昂,在这种戏剧张力下,他们产生了非常强烈的表现,产生了一种表现主义的视觉,里面充满着程序人性交融,用形式来刻画这些细节,与观众产生长久默契,产生了戏剧的力量。京剧里面包含了非常多这种层层叠叠的戏剧张力、人性的刻画、象征性的处理,但是一直都落入行当的规范,没有产生任何悬念与多样性的变化,戏剧张力形成一种平面化的状态,没办法激发起新的动能。

  ●表演需要感觉,即使全情投入也不够;表演需要有节度,全身武艺也不够。表演是重复的艺术,不断重复探入新意,弧线使艺术不会僵化。

  ●安藤忠雄的空间哲学充满东方哲理与自然的介入,扎哈·哈迪德则把形体改变成为有机的空间。形体和空间影响了我们整体的视觉,未来世界将会从这两个方向不断地往前推进,从空到无,从具体到有机。

  ●蔡明亮的电影从头到尾都是在同一个主题里不断重复,同一个演员、同一个家庭、同一个空间里诠释对这个空间的感觉、深度。他不断重复在真实与虚幻之间,在故事与真实生活之间让我们去理解,在成为纪录片的感觉的同时也实现了戏剧的传达。蔡明亮的电影慢慢衍生出他的装置艺术、舞台艺术、行为艺术,不断转换着他的表达态度,带着非常沉重的灰色调子,经历了人间的创伤,在这种无奈感与孤独感中不断引发时间的流动,不断感受空间的变化。对于身体的欲望、对于自然的摩擦,都在他的电影里面细腻地铺陈,人与人的独立与相互的关系承接了他戏剧的冲突。在蔡明亮的电影里启示着一个非常未来的视觉,平面产生了一个封闭而不可逾越的屏障,让人与人之间无法直接交流。他的作品有着非常浓厚的层次游离的状态,因为有了城市,就有了众多独立的空间,所以人开始处于自我的状态,也有很多不可告人的自我的秘密。

  ●我在处理戏剧题材的时候,不会把历史变成唯一,因为有时候它会妨碍我们了解故事最有趣的部分,历史只是支撑它的外形。每个戏都有它自己的发展与系统,随着创作的过程,这些题材会自己慢慢上升着温度,我在升的过程创作,往往用一个悬念把这些东西翻来覆去地混合组织,由物与灵的两种界面切入。物的渠道,就是我们去博物馆看,参照颜色与形式。不仅样子要对,每个形的精神状态也要掌握清晰。

  ●我想发明一种摄影语言,找寻如何表达我的世界,一是求真,一是拼贴。重新妙用影像诗,就像森山大道,他的作品无时无刻不在拼贴。森山大道用影像开辟了一条河流,源源不断地输出他的世界,有超越好友荒木经惟之势。

七、陌路的神秘剧Lili

  ●刘震云曾经说过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有时候历史会用另外一种方式呈现,就有如一根针轻轻地戳在历史的皮层里,能看到一些不为人知的角落,能看到一个没被提起的现状,这里却存在着更真实的世界。”

  ●在中国,龙曾被认为是早期在农耕时代地上的蠕虫,形象如蚯蚓,其实比它更渺小。每当快要大风雷暴时,它们都会大量地从地下钻出。人民在久久的希望与幻灭中,对这些蚯蚓的形象产生了遐想。它们翻腾跳跃,成为后来飞升在天、翻江倒海的形象。

  ●亚洲当代艺术的自我辨析出现了失根的状态,失去了一切的联结,有如外星人指令下的记忆消失。欧洲艺术也一样,古典艺术与当代断裂,成为两股分流。受美国当代艺术的影响,没办法去传承欧洲的源流与传统,很多东西往当下事实议题的方向走,到最后就变得越来越概念化,它就少了一种跟人直接内在交流的东西。与人的关系愈小,艺术品的防卫机制就愈大,观念有一种抽象性,可以通过分辨而成物理的抽象价值,这两个加在一起形成了观念的艺术。比如说某个东西有一个逻辑在那里,我们把几个不同逻辑的东西用一个方法摆在一起,一个新的空间被制造了出来,所以它就变成观念,这个到60年代后才越来越主流。

  ●观念是什么?就是要在一个场景里。而且它一定是一个假设,把它量化、经验化、重复化,它本身在这个框子里,它是哲学的。比如一加一等于二是人类变成人类的关键,没有一加一就没有人类,就没有现在的人类观念。

  ●我对现代艺术的象征性含义非常厌倦。两次世界大战后开始的很多观念艺术脱离了传统和基本的人类生活,我想重新和传统联结起来,创造一个未来,在那里,一切都可以再次被联系在一起。现在我努力找到每个人之间的这种联结。任何人都可以站在原欲面前,联结就开始了。所以我创造了一个人身大小的拟真Lili。她介入了我们的日常空间,打破了现有的逻辑规则,产生另一种维度的观看方式。同时,Lili是空的,每个人都可以在其中填满记忆,让她更强大,甚至比真实世界更复杂。镜头里记录下眼前的Lili就像是某一个时刻的自己,站在Lili面前,不由得让人心生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你跟她好像是在交流,某种东西会被她引出来,所以她缔造了一种你可以和自己对话的感觉。我试图通过Lili来扩大这种交流感,让我们有一个机会能脱离自我去重新看我们平常很琐碎的生活的另一种真实。

  ●我审视西方人体雕塑艺术经历了四个高峰,第一个是古希腊时期的“恒静”和谐美;第二个是文艺复兴时期,以米开朗基罗为代表的激情与受苦生灵的身体形态美;第三个就是19世纪末,法国罗丹的率性与暴露真实狂态美;第四个则是体认现代人存在的虚无与孤独的贾科·梅蒂。

八、流形

  ●新东方主义发展至此,我的内在世界持续地随着问号不断深化,形的终极处产生了两个新的意象——流形与形魅。

  ●整个世界都流动着物质与人的意识的交接,产生了不同时代的细节。有时候,我会把细节看成是新的整体,当它呈现在其整体中,就会成为意念的部分;但是当它被独立,每个对象就成为一个新的整体。流形代表了瞬息万变的分离与组合,每个东西通过接触与分割,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路向。

  ●日本是一个庞大的西方文化转载国,文化在那边重新烹调,再输出亚洲,像河流冲洗着记忆的浪潮。

  ●关于“流形”的描述:我经常会想到,在海洋的心脏里也许藏着不少人类的遗物,当人要把记忆消褪的时候,就会把物质大量投入海里。大海变成一个收容记忆的虚无空间,但又在某一个早上涨潮之时,把这些记忆的物体,经过胡乱的交合送回岸上。那时候记忆被清洗了一遍,但残留的影像却交织着朦胧的意识。那个模样似曾相识,经过海潮的洗涤,物质之间的分别靠近几许,它们已离开了我们的时间,却残留着原来的形状,混合着一切不再能名状的记忆。物曾经存在的本位被剥夺,只剩下回忆的残骸。

  ●流形可以让我进入模糊的时间,使我知觉时间的无间性。存在世界的物质各自在扮演着人类的道具,从人的记忆而生,从人的记忆中消褪。历史就这样,模糊了它的轮廓。走在街上,流形处处,是我看到世界的方式。

九、形魅

  ●我曾经深入寻找回忆的根源,发觉我们在看东西的时候,看到的都是从前。因为只有从从前发生过的事情、看过的世界,我们才能辨认出眼前事物的内容。我们每天在累积着记忆的密度,看得越多就越能把它转化为记忆符号。

  ●很多东西早已存在,也在不同的时代转化着它的形式。原型并没有改变,但外观已经全然不一。究竟原型有多深远,一个又一个地重叠连接着,又不断交错成为新的原型。

  ●形魅在物与灵之间开发着对话的可能,体现在器物中,包括餐具、酒具、家具,各种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器物。进入多维的年代,新的视野使一切界面重组,重新使逝去的时间苏醒。人可以在器物中重新摸索时间的内容,体现文化记忆深处的回流。

十、空中竹音:爱与美的探索

  ● “摩诃”是指无边无际的大、心量广大,比喻宇宙万物大自然之间的规律与特质,约略相当于中国传统文化指称的道与广义的命。“般若”指通达妙智慧;人之所以愚痴,就是因为没有空性的智慧。读般若心经,就是为了通达空性的智慧。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指一切的形态、影像、物质都是无常、非固定、不恒久的。

  ●佛教超越了对“时间”之有无、长短等的二元对立的执着。“当下”、“现在”(不过是借用了这个时间性的词而已)既不是时间性的,也不是非时间性的。“时间”归根到底不过是对“道”、“存在”、“真如”、“本觉”等的分别心、虚妄心所捏造出来的。

  ●印度教给我的神秘力量,有别于我们在中国所认识的佛教系统。它在生活里增加了很多神秘与参透性,与人类终极哲学相连。

  ●当下的世界并存着众多的层次,在复杂的时间流之中去寻找那种单纯的无间。其实从那里开始,已经没有分别。

后记 浮沙观

  ●我归结我所创造的语境,在于关注着人类存在于世界上所发生的某些事,那些全都使我感到无限触动,这样说有点冷眼看人间之感,但这个神秘之门还是我不断出入的场境,那痕迹就是创造的根本。我从何而来,因何有我,这些都并非文字能够解释,只有在艺术那无间的场中尝试体验。

  ●在新东方主义的启示下,我们要不断发现新的形式去丰富一个创造性的未来世界,一切都从零出发,在每一分每一秒间创发着无限。在未来世界寻找新的语言,在创造的同时,洗涤往日的尘垢,翻动原初的奥义,更新传统的力量,汰旧换新,达到更深的未来世界。

  《叶锦添的创意美学 : 流形》读后感(三):管窥《流形》

  在大部分情况下,艺术家和欣赏者之间,要么是时间上,要么是空间上,总是隔着很远的距离。通过作品,你赞叹艺术家的创新,感受艺术家的激情,甚至管窥艺术家的内心。这一切对你来说也许已经够了,但你比你自己想的更幸运。《流形》不是一本美学教科书,而是及其个人化的东西,是艺术家讲述自己的实践和思考。这一次,你有了直接聆听艺术家内心的机会。

  而且,在这本300多页的书里边,叶锦添老师真的讲了很多。他不止讲了那些引发他灵感的事物,更多地,他还讲了“如何”和“为何”的深入话题。这里我能写下来的,只是《流形》中的一点斑斓。

  叶老师最值得称道的思考实践之一是美学的“新东方主义”。如果只把新东方主义理解为在艺术中对东方元素的应用,就有点买椟还珠的意味了。作者说,新东方主义是把以前的系统到未来的系统做了一个可能性的连接。然后在“生活、世界、人文、地理,以及科学与生活的细节,人们的交往方式、人的记忆模式”等方面,发展出一个属于未来的世界。

  所以,在新东方主义中,“东方”自然很重要,“新”也许更重要。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在叶锦添老师手下的东方场景和服饰,并不会把还原历史当作第一要务,而是去营造他理想中的艺术世界。在2010版的《红楼梦》中,为了营造和剧情相符的一个梦幻境界,他的造型参考了昆曲服装。这一创意在传统派眼里也许是不可接受的,也带来了一些争议。但抛却还原历史和还原原著的观点去看,这版《红楼梦》在艺术唯美方面,可以说是无可挑剔。作者说得好:不是要重塑中国古典,而是要去进行原创,去重新诠释世界。

  接下来,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谈及自己对于东方文化的理解,从中国到日本韩国乃至中东,从古代到现代,从诗画到戏剧到建筑到雕塑。最终总结出东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无形。这一归纳和众多其他的艺术家乃至社会学家殊途同归。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艺术家不停地尝试着用不同的角度,从不同的方向去理解东方美学,发现它的“灵气”所在。

  然后,作者讲了自己参与和主持的几场国外艺术展览,讲了他用什么方式把自己的美学思考化为视觉艺术。尤其在讲意大利家居设计展的那一节,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对意大利的家具艺术乃至西方艺术做了深刻的思考,然后把它和中国传统庭院和家居艺术结合,创造出了“无时序列”这一艺术主题。

  抱残守缺是无法成就艺术的。推动叶锦添老师艺术创作的一大动力,是他对于这个世界以及各种艺术媒介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不是集中于一点,而是扩散于各个方面。用作者的话说,就是“游走于各个门类,寻找通达之门”。带着这种持续学习的心态,才有了如此丰盛的成果。

  以上内容,只是书中一些片断的简单总结,整个书中讲的内容,其丰富程度,就我个人而言,要花许多时间才能大致消化吸收。看文字看累了,就翻翻书中的彩页插图,也是一种不错的享受。

  如果从文字方面评价,这本书感觉似乎有些散漫,但正如作者所说的:“我的文字希望带着你去到思想现场,由你自己去判断,自己去想象……我文句里面没有预设,虽然看起来不是那么清晰,但却能传达更多东西。”事实正如作者所言,作者传达的内容,已经超过了这本书本身的厚度。

  《叶锦添的创意美学 : 流形》读后感(四):天马行空的美学思维

  老实讲,这是我第一次看关于美学思维方面的书籍,我得承认,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士看这样一本书有点难以入门,并不是说我看不懂文章内容,相反,我觉得这么抽象的思维还能用这么浅显的文字表达出来真的很不简单,那么,我就用一个非专业的普通人视角与大家聊聊这本书吧。

  本以为书中是以“创意美学”为出发点解读全文的,但作者并不这么认为,作者认为一切的艺术都是空间与时间的游戏,看似艺术往往只在一瞬之间,灵感触发之际,但这正是时间的积累与空间的交际,艺术并不是无源之水,凭空产生的,而是运用自己的积累不断地创造思维,至于这些灵感究竟是如何具体产生的?全在作者这些天马行空的语言中,当然,作者本人也认为语言传达意念不易显现,存在一定的鸿沟,但作者尽可能描述自己所想象中的细节,将你的思绪融入到他的思维当中,由你自己去判断,去想象。

  贯穿全文,书中的部分内容是作者本人多年走过来来不断地对艺术的想象的积累,当然,文章最后作者也将自己的新东方美学与外国艺术做了比较。前半部分作者又将内容分为五大板块,请听我为大家娓娓道来。

  “神思陌路”中作者将世界分为已知(神思)与未知(陌路),探讨已知世界与未知世界的交际,以及这两方面整合在一起对我们艺术思维的产生造成多大的影响。“神行陌路”主要探索我们未知的世界,当你看完这些曾经的未知世界,每个人的想法与感受又有差异,但作者将试图带领你离开时间与空间的束缚,忘记自我,这被称为“侍的艺术”。“神形陌路”将重新塑造一个模拟世界,形之实在与虚幻,发现时间与空间的奥妙,使我们能产生众多时间的察觉,又萌生流形与形魅的两个层次,以息神聚形作序。“原欲乃世界第一因”人类将生命的感官无限放大,动物饿了就想吃东西,可我们不一样,我们需要一个无形的价值观,使自己更具力量与把握权利的资本,让自己更漂亮去吸引异性,来自深层的集体历史记忆,其实都是原欲的牵动,原欲就是情感欲望,人类的科学分析,唯一不能用数据分析的就是情感,而整个宇宙空间都是围绕这件事产生。“神景无象”就是总结陌路之场,形成了新一轮的觉知,启发新东方未来之美,真正的内容有时间来决定。

  《叶锦添的创意美学 : 流形》读后感(五):艺术美学的思考与创作

  普通观众对叶锦添的熟悉应该是从影视作品开始的吧,如他凭电影《卧虎藏龙》而获得奥斯卡的最佳艺术指导。我对叶锦添的美学认知来自于电视剧《大明宫词》里意境深远的服装与背景展示。当然,叶大师不仅在影视作品有美学建树,其在舞台剧设计,展览馆设计,雕塑作品方面都有非常高赞的美誉。而本书《叶锦添的创意美学》,副标题很全面地总结了内容,叶锦添三十年的美学实践和美学思考。

  感觉艺术家的思维不是一般人能跟的上的,对于创造过许多经典设计作品的叶锦添,他的思想似乎已超凡脱俗。从对宇宙黑洞的认知,疑惑外星人是否与地球人同在,然后到中外几千年艺术传承的了解,再到单细胞生物的存在,深思这宇宙内一切物的存在形式,意境的表现方法,大师对艺术的创造可真是高屋建瓴。当然这一切的研究都是要有广博见识为基础,如今天在美国,后天在伦敦,下一周又在意大利。以优秀的作品再加上适当的地利与机遇,从当地走向国际舞台中心,这是艺术者最幸运的人生轨迹吧。

  中国的艺术讲究物虚意实,重意境的表达,而西方讲究物实意虚。近代,东方从一开始对西方文化的崇拜追棒到慢慢挖掘自己的特色,形成独特的东方美学观点,这也要多亏艺术家的用心努力传播。作者详细地分析了中国的传统艺术文化,也有对日本艺术的的独到见解,对西方众多文化也了然于胸,在这种思想大融合的前提下,他才能完美设计出如电影《夜宴》,舞台剧《楼兰女》和‘《马可.波罗》,家具设计展《无时序列》等一系列美学上的呈现。

  艺术家最让人铭记的是其作品,而作品的创作来源,其传达的意境同样吸引人们的好奇心。

  意大利家具艺术装置展,作者在书里很详细地讲解了从接手这个展览活动起,他如何给这个展会的定位,到一步步分析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布局,对数字的刻意讲究,东方文化的神韵传达,加上意大利本身的时尚前卫,家具的工艺等,而设计出命名为“无时序列”这一场景宏大而意境悠远的家具展会。

  与大师弗兰克.德贡合作的《汉秀》,作者不仅担任服装设计,同时也是中国的艺术顾问。不仅深入了解意大利文化与东方文化的异同,在向外国友人传达中国文化精髓同时,也进行着一场自身文化的增长。

  当然,作者也介绍了集他前期全部艺术经验而创造的人偶Lili。他带穿校服的Lili去学校,让Lili穿着凝重的服装去教堂,他也会在休闲阳光下,与穿着年轻时尚的Lili对坐冥想。他把Lili放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去检验另一种艺术的形式。

  本书图片不是太多,文字很有重量,这是一个有着长久创造经验的艺术大师哲学而广博的艺术文化剖析。正如副标题,过往的实践加上曾经与现在的思考,正是一个艺术家的宝贵思想传播。

  《叶锦添的创意美学 : 流形》读后感(六):何以流于时间,何以形于神色

  黑格尔的《美学》中曾说过:“有生命的自然事物之所美,既不是为他本身,也不是有它本身为着要显现美而创造出来的。自然美只是为其他对象而美,这就是说,为我们的眼睛得到满足。”作为一名享誉世界的艺术大师,叶锦添获奖无数,很多我们熟悉的电影作品比如《卧虎藏龙》、《夜宴》、《无极》、《赤壁》,其中的服装设计、艺术指导都是出自他的手笔。他将自己独特的风格称之为“新东方主义”,中西方美学艺术的融合,第一眼看也许并不惊艳,但那包裹在作品中自然流畅的“流形之美”,却在悄无声息间,给我们的潜意识留下了印迹。

  在这本《叶锦添的创意美学:流形》中,将“流形”理解为自然流畅还是有些欠妥。作为叶锦添重要的创作理念,他在书中详细地阐释了:“流形”其实应该分开来理解,其中“流”主要代表着流动的时间,叶锦添在书中这样说道:“即使我们活在同一时间,万有的生命却在各异的时空中有着千差万别的际遇,共存着毫不一样的生命与时间;但唯一相同的,就是各自倒数着离开的日程,体会着不同味觉的时间的拥有与失去,有人活在一生不变的时间中,有人却活在瞬息万变的烦嚣中。”正是有时间的存在,才导致了个体生命所呈现的个性化发展,这其中蕴藏着一种中西结合的哲学意味,他将老庄的“道可道,非常道”用西方式的话语进行分解重塑,充满了禅意又不失感觉的维度。

  而美学确实也是在时间的流淌中立足并发展,叶锦添认为“新东方主义”的时间观是由多种时间构成的,比如“慢时间”,那是一生的功课,是“对时间终极探索之门楹,直达抽象”,又比如“软时间”,它常常存在于梦境当中,或是转瞬即逝,或是缓慢无边;还有“零时间”、“异时间”……这些不同种类的时间交叠在一起,共同组成了我们复杂的时间之旅,同时也是我们的美学之旅。

  “形”则是指形体、形态,形其神色于外,自由的轻灵于内。这种“形”表现在叶锦添的美学中,可以具体成他曾经所指导并完成的各种舞台剧、电影,也可以具体成他的“形”之理论,更明显的体现在他挚爱的缪斯——偶人Lily。书中有很多彩页都放着Lily的照片,叶锦添带着它在世界各地拍照,或是徜徉于大草原,或是混迹于人群,或是孤独地坐在教堂的一角,甚至还有和奥巴马、伊丽莎白女王在一起的合照……可以感觉到叶锦添在寻找一种多样化的表达方式,美国著名时尚评论人戴安娜就曾这样评价过叶锦添和Lily的关系:“叶锦添一直着迷于女性,因此创造出lily这位神秘人物毫不奇怪,Lily好似一个空空的容器,满载了人类的记忆。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像Lily这样的人造人物会比目前地球上生活的人类更加人性化,我相信叶锦添正在进行着十分有意义的探索。”

  朱光潜曾在《谈美》中说过:“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一张张地翻过叶锦添的作品图像,还有他优美又有些晦涩的文字,他似乎一直都是秉承着这样的观念在洞察世界、设计世界。因为无论是流于时间,还是形于神色,叶锦添都在做他自己,在寻找自己,正如他所说的那样:“生之无忧,死亦无惧,梦若流萤,唯我独知。”

  《叶锦添的创意美学 : 流形》读后感(七):叶锦添的流形中国

  知道叶锦添,源于李少红的《大明宫词》、《橘子红了》,色调唯美的画面,摇曳古典的服饰,朦胧神秘的流动线条,与少红导演和剧情的气质天然契合。此间感受到的是美术与表达的相辅相成,相互成就。及至看到《卧虎藏龙》,方才发觉美术设计居然是能够给影片定调、引路的,在叶锦添手里,《卧虎藏龙》的底色就是中国的。

  阅读《叶锦添的创意美学》的期待起初并不是太多,以为这本书是叶锦添对他之前创作的文本型的解读,再加上朱赢椿的操刀,直觉是美术类的书籍。细细看来,发现我错了。叶锦添想说的,比我们想像的多多了。

  除却美轮美奂的摄影插图,叶锦添在长达十章的厚重篇幅里,谈了时间、神形的乡愁、现在、未来、新东方主义、实践之路、神秘剧Lili、流形、形魅、爱与美的探索,涉猎之广,远远超出我们所理解的疆域。他挑战宏大,对时间空间的理解从远古延伸至未来;他专注细节,将古老文化提纯、创造为崭新的景观。一本书中,跨越建筑、电影、园林、戏剧、舞蹈、剧场、服装、旅行、文化、哲学、历史、宗教、音乐、摄影、手工艺、雕塑、绘画……等等多个领域,万象纵横。

  阅读叶锦添的文字恍若迷宫,特别是他对时间的叙述,抽象到近乎迷离的境地。如同他在书中的叙述“圆形旋转,无始无终,没有本体,没有方向,没有起点,没有终点,游于空盈的世界,自在奔流”,可以说,在整个关于时间的章节中,我对叶先生叙述的感知始终处于一种恍惚状态中。仅以他的思考脉络为例:

  神思陌路——(陌路潜航)

  神行陌路——侍之艺术(消失形体,物我空虚)

  神形陌路——(息神聚形)

  神物我如——识(无限界,原欲)

  神景无象——(间无间,无着)——未来世界落脚之地

  如上,这样的表达是抽象、变换、流淌的,可能也是恰恰吻合了叶先生的“流形”的精髓。依我的体验而言,这本书阅读中是需要时时去检索、去捕捉的,在浮光掠影中,去抓住你更想得到的一个一个点。否则,很容易在汪洋中“流于无形”了。

  他对建筑和庭院的描述,算是我捕捉到的点——“美国建筑庞大而不花哨,欧洲却强烈地讲求个人品位与雅逸”。“东方是你不可能在脑袋里面的逻辑能容纳的东西。西方就尝试把这些东西弄成几何、黄金比例。”也就是说,东方的思维是变化的、流淌的、讲求意蕴的,而西方的是要恒定的、稳固的、确定无疑的存在。其中,叶先生谈到的“游”,使人不禁想起白先勇的《游园惊梦》,“游” 之一字在东方的审美与想象中可谓别有深意。也如孔子所言“游于艺”,游园、游历,都是生生不息的流动。这样的流淌,神秘而又丰富,追随自然的变化,神息怡然。“境中有境,心游象外”。在叶先生的眼中,中国的美学当是如此。流动自在,天人合一,诗意与凡俗并存,实相与无形轮转。我想,这大概就是叶先生心中的流形中国吧。

  除此之外,建议细细研读书中所呈现的一些案例的思考,如肯尼迪中心《中国红》的大型艺术装置展览中的剪纸绘写、迪奥六十周年展览的中国庭院设计、意大利家具艺术装置展的九个区块的风景,这些其实是大家更为关注也更想了解的部分。毕竟,以事实讲话,以作品说话,是最有说服力的最直观的表达方式。较之形而上的论述,这些部分会显得更加素朴实在。

  《叶锦添的创意美学 : 流形》读后感(八):跨界而为 包罗万象

  如今,影像环绕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周遭,一如语言。电影艺术无疑成为美学传播最为大众的途径,叶锦添的“新东方美学”在中国电影艺术崛起的大环境下便应运而生。对于叶锦添来说,将西方美学的渗透力和东方美学的包容性交织在一起,以情感回归为主轴,建立一种视觉语言及美学形态来连接古今中外,他所创造的美感不仅满足了视觉的享受,更让人借此感知到他思想的厚重质地。

  叶锦添此人,似乎无需赘言了——一个游走于服装、视觉艺术、电影美术、当代艺术创作间的著名艺术家,醉心于中国当代艺术的诠释。他以其独特的艺术敏感、文化眼光及商业责任感建构了艺术良知与商业智慧兼容的艺术文本世界,获得了艺术与商业的双重成功。

  《叶锦添的创意美学 : 流形》读后感(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叶锦添,游走于服装、视觉艺术、电影美术、当代艺术创作间的著名艺术家。他是最早在全世界推行他的"新东方主义"的美学理念,是让世界了解到东方文化艺术之美最重要的艺术家。然而,对于这位集诸多荣耀于一身的艺术家,我个人的感触则是“成也萧何败萧何”。

  初识叶锦添,缘于李少红的《大明宫词》,据说彼时剧中的服装都是花费颇多依照同时代文物仿制而成,隋唐时期盛行的高腰齐胸襦裙(齐胸儒裙)、领口较大的诃子、唐式大袖衫、对襟襦裙、交领襦裙等花样繁多的女子服饰,衬托着不同身份年龄性格的太平公主,十分有戏。略带稚气的少年时期太平公主,黄色搭配绿色的衣服十分清新,黄是鹅黄,绿是柳绿,是初春的颜色;在薛绍的葬礼上的色彩则肃然,外面黑色衫袖,内衬为白色;自此时到五十岁之前,太平有一套红色配褐色主调的服装,成熟底蕴尽显其中,完全符合一个美丽少妇的装扮,衬托出公主高贵的气质和妩媚之感。最震撼的就是那个羽毛的粉色礼服了,和头饰搭配,一个绝字,把太平衬托成了可爱至极的一朵小野花,调皮到让人怜爱。 这样精心炮制之下的《大明宫词》,纵使过了这么多年,剧情已模糊,却依然令人记得剧中那些动人心魄的服饰。

  再识叶锦添,同样是在李少红的剧中,这次是烫手的山芋《红楼梦》。都说经典不可超越,但超越经典却的确是一个很刺激的事情,经历了选角风波和换导演风波之后,李少红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这片战场,叶锦添就是她制胜的法宝之一。然而,这一次的定妆照甫一出场,就已几乎注定了败局。满屏满眼的大贴片固然震人心魄,但这样对中国元素的尽情挥洒,除了吸睛并未得到坊间的好评和认可。时至今日,再回首新版《红楼梦》,魂牵梦绕的并不是姚笛杨洋们的俊俏,依然是挥不去的大贴片子。

  不容置疑的是,叶锦添在创意美学方面的造诣和开放的美学思想,的的确确占据着中国视觉艺术与电影服装美学的半壁江山, 《卧虎藏龙》的最佳艺术指导和英国电影学院的最佳服装设计奖佐证了这一点。他对于时空中艺术的展现与创作,于精雕细琢、虚实交替中给人以美的喜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