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50个教育法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50个教育法的读后感10篇

2018-04-20 20:2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50个教育法的读后感10篇

  《50个教育法》是一本由陈美龄著作,上海三联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8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50个教育法》读后感(一):迷茫时候,选最难走的那条路吧

  哎呀,觉得书里说的最好的那段话

  就是,教育,就是教会孩子做梦的过程

  结果发现已经有人拿来做标题

  就拿书里的别的一句话来做标题吧

  整本书没什么特别具体方法

  但是确实让人受益匪浅的书

  体会作者用心

  作者家族就是很有文化底蕴的家族

  作者本身也是斯坦福毕业

  所以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当然,这个好妈妈的文化水平也得不错

  书里有很多话都说得不错,

  ✿钱财名誉流水

  一旦出事立刻会被夺走,但是,

  知识一旦记入脑子,就不会被人夺去,

  它会成为你一生的宝物,

  所以能学习的时候要珍惜机会,好好学习

  ✿能与孩子们一同度过的时间

  只是人生一瞬而已。等他们开始去上学,

  一天之中只有几个小时

  能待在一起,所以,

  尽可能多分一些时间给孩子是非重要

  ✿教育,是一个教会孩子做梦的过程。

  告诉孩子世界上有许多可能性,给予他为实现梦想需要

  的工具和知识,使他抱有朝着梦想大步迈进的勇气

  并且教导他,即使遇到了挫折也要有重新站起来

  的气势,即便达到了目标也要有不耀武扬威谦虚

  这就是教育。

  ✿教育的关键

  就是让孩子做梦,

  并且为了让他们接近这个梦而督促他们努力

  ✿迷茫的时候,

  选择最难走的那条路。若是选择难走的那条路,

  就不得不付出相应更多

  的努力,但从结果上来看,也能进一步提高自己

  ✿阅读理解能力:看书的时候我不光读给孩子听,

  还会对他们说,接下来你来读给妈妈听哦

  让他们自己发出声音读,内容容易记在脑子里。

  读完之后,再叫孩子给爸爸说说这本书讲的是什么

  因为如果要解释给别人听,必须透彻理解内容并做简短说明,

  算是给大脑做了一次体操。

  《50个教育法》读后感(二):这不是一本虎妈教育书,是充满爱的教育理念

  转做出版社的编辑之后,我编的第一本书是《50个教育法——我把三个儿子送入斯坦福》,这本书卖得还不错,作为编辑处女作来讲,已经超过了我的预期。作者陈美龄女士非常配合,我们做了许多场活动。我想了各种主题,找了各个领域专家来与她对谈。这本书并不是大家想的一本虎妈写的那种很吓人的书,相反,显得过于温和了。甚至看起来有点像鸡汤

  所以第一次我给我的好朋友马睿(在澎湃做视频)看这本书问她要不要做个专题,她马上就拒绝我了。她说太鸡汤了~

  鸡汤是什么呢?我很少看鸡汤的文字,但我仔细想了一下她说的话。我当然能明白她的意思。作为一个对文字很敏感的人,我知道她说的那种励志的文字感。但与陈美龄接触的时间长了,反而觉得“即便是大家所说的那种鸡汤,又怎么样呢?”并不是假鸡汤啊!她自己就是这样身体力行的呢!

  我高中毕业的时候,写过一篇文章,叫《花开不败》,这篇文章有名了,有名到什么程度呢?我大一第一天报道,就有老师到宿舍找我了,叫我赶紧去中文系拿信,教师的信箱都快被我的信塞满了。我在整个大学阶段,都不断收到来自全国各地小读者写给我的信。我工作这么多年了,至今仍然有读者在网上辗转找到我,问我关于高考的问题。还有人在网上给我建了百度贴吧,有人专门冒充我替我回答高考问题。我做记者的时候,在全国各地采访,只要有比我小的学生,就会有人问我“你是不是那个写花开不败的职烨?”,我结婚之后,我先生领导专门找他问我是不是写过这个文章,他的小女儿想要得到一个我的签名激励自己。据说直到现在,每一年,许多学校的学生在升入高三的第一天,都会被发到这份《花开不败》,班主任老师专门打印出来激励大家,一年又一年(啊要是我早点把它改成长篇,我现在应该已经财务自由了吧!)。

  这篇文章现在想来,其实就是一篇不折不扣的鸡汤啊——一个在高中不起眼的后进生,如何在一年的时间内发奋学习,最后考入了复旦。文章充满了各种矫情,还在片尾做作得点题说什么“只要花开就会不败。”(允许我自己吐槽一下,写得实在是太糟糕了)。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自己从来不敢回看那篇文章,因为真的是槽点满满,想法相当幼稚

  说回鸡汤的话题,鸡汤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爱看呢?是因为通过这些文字,胸中重新燃气了希望吧?一个在年纪排名299名的后进生最后考入了复旦,这样的故事才更有激励作用吧?假如一个每年考第一的优秀生,考入了斯坦福也没什么了不起不是吗?

  《50个教育法》并不是《花开不败》层面的鸡汤,它比《花开不败》高级一百倍(作为作者我就是这么坦诚),这本书并不是在说,怎么把三个笨蛋儿子通过超级教育法,全部送入斯坦福的励志故事。而是一个优秀的妈妈(自己就是斯坦福博士),家庭条件优渥(儿子上的是加州的可以养马的私立学校),怎么教育孩子,怎么把基因优秀的三个儿子全部送入斯坦福的教育理念。这些理念,在我看来,比今天绝大多数的鸡汤都要高级,因为充满了真正的正能量。(正能量这个词现在也已经被用坏了,变成了一种鸡汤。)

  你们是不是很难相信一个妈妈可以一边读斯坦福的博士一边带大两个儿子的?(第三个比较小,读完书才生下来)是不是很难相信夫妻两个自己带小孩不请保姆不找父母一带还带三个?关键这个妈妈还很忙又要唱歌又要当艺人还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亲善大使?怎么做到的?美龄说,当然有非常崩溃的时刻,也会大哭,但从来没有一次想到过“我不想做了,就这样吧,不想活下去了”,一次也没有过。即便非常非常辛苦,即便再也没有自己的时间不可以跟女朋友喝下午茶不可以看电影全部围着儿子和工作转,也从来没有抱怨过。这些并不是写出来给大家看看的,而是切切实实每一天就是这样做的。真的非常不简单

  什么才是成功的教育?在不断被学弟学妹们请教如何考入复旦的这些年,我反复思考过这些问题。《花开不败》里面的那种应试教育,显然并不是。

  回忆了一下,我高三的时候,的确想过考不进复旦就完蛋了,找不到好工作只能去扫大街一辈子就这样了。事实上,十几年过去了,当初没有考入复旦的同学们都生活得很不错,生活并没有完蛋,高考根本没有想象得那么重要,反而假如一根筋执着于此,才会非常不高兴。许多考进北大清华的人,都生活得不高兴。为什么?因为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只告诉我们,你要高考,要考进好的学校,然后呢?选什么专业呢?选工作后钱多的。从来没有想过到底自己喜欢什么适合什么?这些问题,在毕业之后工作的漫长时间逐渐显露了出来。做着并不喜欢的工作,没有自己的兴趣,一天一天简单重复,很容易觉得找不到生活的意义。也很难发自内心喜欢一样东西,然后持之以恒坚持下去。

  斯坦福大学在招生的时候,要求申请的学生写一篇文章自述为什么要考这所学校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对比回忆一下我从前高考的时候,哪知道什么专业?至于为什么要考复旦,不过是因为这所学校分数最高,考进了就代表超过大多数人。

  “超过大多数人”,这个理念已经在教育学中被认为是非常不好的想法。因为永远会有比我们更优秀的人。一旦这样的比较产生,就很难快乐。因为必须去不断超越,而在复杂成人社会中,比较又不像考试时候这样单一,于是心理就会失衡,否定自己,变得很消沉

  如果每个人都可以做到,比昨天的自己进步一点点,每一天都过得非常充实,那就是很好的成长。这也是《50个教育法》中谈到的重要理念。

  当然应该好好学习,应该尽自己可能去考一所更好的学校。但如果真的失败了,生活并不是完了,跟后面漫长的岁月比起来,高考只是很小很小的一步而已。

  在我们做的几场活动中,请到过大学的校长中学的校长,一些学生的父母,得到的反馈似乎是现在的孩子比当年我读书的时候更苦了。他们要从幼儿园就开始上辅导班、课外班,参加各种选拔考试,考的东西更多了。而且毋庸置疑的,需要花的钱更多了。我读中学的时候,一个学期的学杂费只有50人民币,大学一年的学费只有5000。现在听说某些私立小学的赞助费已经高达50万人民币了。连幼儿园也要20万一年,如果一个孩子这样读到大学,要花多少钱啊?根本无法想象。这些压力最终都会转移到孩子身上,他们的负担会越来越重,他们会不会比我当初想得更严重——考不进名校,人生就此垮塌了。

  我毕业之后做的是记者,说实话我还挺喜欢我的工作。但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纸媒整个不行了,从业人员素质越来越低,优秀的人都离开了,大家都忙着转型。我没有想好还可以做什么,就做了跟文字沾边的出版。但很长一段时间,我都非常迷茫。觉得没什么意思,也找不到生活的目标。我花很多时间看无聊小说和电影,浪费时间。并不像美龄说的,每一天醒来都充满期盼。我睡不着也不想醒来,我甚至抱怨我父母为什么要把我生到这个世界上来。我的老师安慰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现在正是“惑”的阶段,各种挣扎都是正常。但我不得不反思了一直以来觉得理所当然的这条道路——我到底喜欢什么?除了分数,我在我漫长的读书生涯中学到了什么?

  我们每个人差不多都身经百战,大小考试不断。前几天我和我先生(他也是学霸,从小一路考到大)在聊天,讲到现在好像没什么有意义的事可干,他在说要不要再去考个司法考试,我说考这个干什么呢?他说工作中也许用得到。但他似乎也并不太喜欢他的工作,只是薪水还不错,可以勉强交代给自己。我中学时物理成绩很好,参加过物理竞赛;我数学糟糕但高三一年突击最后高考考了140+,我大学的时候考过高口但现在英语还是很糟糕……我参加过一门又一门的考试,分数都很漂亮,但脑子里什么也没有留下来。想象力糟糕、动手能力很差,各种常识都很缺乏,假如有一天把我通过时光隧道空投到某个朝代,我大概什么也做不了现代文明的这些原理什么也不知道。

  所以啊像我这样一个,整天接到读者来信安慰你们要好好高考的人,其实内心打着鼓,根本不知道要往哪里去。对照《50个教育法》中的那些教育中需要培养孩子的能力,许多都不具备。

  所以有时候难免非常沮丧,我们这整整一代人接受的教育,大概都是失败的吧?那么成功的好的教育是怎样的呢?这真是一个大问题。值得去读一个博士好好研究

  在书的宣传过程中,碰到了许多焦虑家长,比当年我自己的家长更焦虑。(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那么焦虑啊,常常6个大人带一个小孩还吃力要命)。他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孩子非常暴躁怎么办?孩子成绩就是上不去怎么办?孩子要不要去上国际学校要不要学钢琴舞蹈学奥数?

  ……

  生孩子的一百个难在教育孩子的难面前不值一提。家长们有没有静下心来仔细考虑过,到底想让孩子有个怎样的未来?还有我们自己,有没有认真想过,父母想要我们完成的那个人生,真的是我们自己想要的吗?如果不是,那么自己的理想人生应该怎么度过?

  书里有一些陈美龄的答案,是不是认同,还是取决于你们自己。欢迎更多有质量讨论

  很喜欢一个朋友看过这本书之后的评论:“看了美龄的书,觉得书名实在是跟她的精神气质不符。现在就是一个冲销量功利书名啊。书里写得多么质朴感人,都是她的人生智慧!”

  另外,一条做了美龄的采访非常棒,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找来看一看。

  祝每个人都尽快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 “苏格拉底很闲”。

  《50个教育法》读后感(三):一句话概括:全身心投入的高质量陪伴

  书是好书通俗易懂,为什么不是“力荐”而是“推荐”,因为其实很难做到。

  全书50个教育法,有观念有目标有方法,理论实践结合,讲的大多数是你我都明白的道理。简单概括下,作者的做法

  1、教育是全家参与的事情,妈妈首当其冲最关键,但爸爸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也必不可缺

  2、爸爸妈妈把“教育投资”视为家庭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三个孩子从幼儿园时代起就读的就是国际学校。

  3、目标十分明确,奔着英美留学而去,到高中直接送美国留学。

  4、日常生活中,甚少与教育无关的单纯性游乐。

  5、从孩子们牙牙学语开始,母亲就始终坚持家庭教育:婴幼儿时期念绘本,求学阶段陪做作业,家庭时光玩编故事接龙,诗词接龙,音乐体育兴趣班不断,社区活动也必不可少。不玩电子游戏,不看漫画。(仅此两点,能做到的就屈指可数了)

  6、母亲全身心的投入,把教育儿子作为第一要义,除本职工作外,所有时间都给孩子。一直保持积极陪伴而非消极陪伴状态。

  陈博士的儿子们非常幸运,有那么好的教育家妈妈,这种教育模式,是人为创造了精英环境,并且父母亲身体力行,好的环境加上遗传方面的良好基因(智力主要遗传于妈妈),这大概就是考进斯坦福的钥匙(再加上斯坦福等学校在招生方面的背景调查考量,存在部分招收校友亲属的倾向)。

  陈博士的书再次告诉我们:环境在教育中有多重要。

  陈博士把孩子们的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基本已做到最好,日本的社会环境相当不错,表面上看,日本社会把“克己隐忍”做到了极致,高中阶段送孩子们去美国,又可以“多元”“包容”“世界眼光”。更重要的是,陈博士的出发点非常单纯:把孩子培养成更好的人,而不是更会赚钱的人,更有地位的人,更有权势的人,而是更好的自己。这种知行合一并且形成家庭合力的教育,是难能可贵的。

  我们希望孩子们成为怎样的人呢?中国社会,希望孩子们成为成功的人。成功如果中国式具象化,那就是:名利和地位。讲好听一点,就是:在竞争中赢得胜利的人。从小就积极参加竞争,不知道孩子们是否都能开开心心的挺过来。

  妈妈们不容易啊,陈博士是楷模了。最近有幅漫画,讲中国妈妈们的口头禅是“作业做完没有”。陈博士其实更进一步啊,她陪着做完,还指导做作业。用家庭安排的所有教育活动,占满儿子们的所有时间。如果有这个觉悟和执行力,相信也能培养出成绩优异的孩子。至于能优异到什么程度,那就是“努力都够了,接下去就看智商”了吧。

  陈博士这样的母亲,很值得敬佩啊!

  《50个教育法》读后感(四):和现代的一些理念背道而驰

  没想到失手买了这本鸡汤育儿书,竟然还读完了!有好的部分,比如作者的耐心和坚持,更多是和现代的一些理念背道而驰的部分。

  一是作者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自以为是,因为儿子成功就学而把一切教育方式都认为的成功的,其实在我看来很多无法接受的地方。

  二是里面鸡汤满满地填塞了各种品质、能力和人生哲理,实实在在的育儿干货比较少。

  三是那种孩子第一,为了教育放弃一切休闲娱乐和夫妻感情培养的想法,作为一个现代父母真的无法接受。难道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不是孩子安全感的根本吗?通读全书,我始终替作者感觉好累好累,因为她将教育安排的太满太多,每一刻不上班的时间都是在为孩子、为教育服务。什么漫画、电子产品、果汁之类的东西,杜绝了固然可敬,但丝毫没有缺点的人让人觉得一点也不可爱。

  四是一个博士妈妈,在文章大谈什么药膳、养生、阴阳五行,作为中医黑的我实在无法接受。她的孩子确实获得了中西文化教育的精华和优越性,但作为母亲的总结性提高和反省能力有待加强。

  当然,她确实是一个成功的妈妈,从她漂亮的人生履历和儿子的优秀学历可以看出。最让我感动的一点,是大儿子考上了几所名校,他没有选择第一名的学校,反而选了第八名的学校,理由是这个学校有骑马和野营课程,作为母亲竟然同意了!非常佩服她对儿子选择的尊重

  《50个教育法》读后感(五):教育,是一个教会孩子做梦的过程

  她是这样的妈妈:

  家里三个儿子,都是母乳喂养到一岁零八个月为止。直到孩子自己提出来想独自睡觉,都保持着和他们同睡一张床的习惯。

  如果大街上孩子一边哭着,一边闹别扭喊着要大人抱抱,她会立马抱起来,完全不在意这样会养成孩子总想抱抱的习惯。

  绝对不体罚。有一次大儿子因为考试没考好撒谎,她和大儿子聊了很长时间。聊的过程中,抱一抱,哭一哭,还中场休息一下吃点东西。上个洗手间什么的,整整谈了八个小时!

  她说不要期望朋友般的亲子关系。世界上任何国家理所当然都是以父母为尊、为重的。

  她从来不说“快向哥哥学习”之类的话,因为她相信孩子不能拿来比较。不和他人比较,其实就是认可孩子最真实的模样。

  给孩子进行金钱教育,她不是教儿子们用金钱购物,而是从告诉他们金钱买不到的东西开始:即使没钱,还是有很多快乐。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有很多。

  儿子们9岁左右,她就开始为他们的青春期做好准备,首先教荷尔蒙的原理构造。“等到了青春期,突然变得焦躁易怒,也不能怪任何人哦。不是自己的错,不是妈妈的错,也不能怪到社会和朋友头上。全是因为荷尔蒙的关系哦。”

  孩子有问题问她,即便她正在炒菜,也绝不会对孩子说“等一下,妈妈在忙”之类的话。她会把火关上,先听孩子的疑问,为他们找答案之后才继续炒菜,而且还会再三感谢孩子发问的行为。因为她认为,提问是个好能力,“等一等”之类的话,有可能会让孩子感到被忽视,渐渐就不想提问了。

  而对于大家都十分纠结的关于陪孩子做作业的这个问题,她是这么说的:儿子们的作业,在他们上初中以前,我都尽可能陪着他们做。陪孩子做作业,十分耗费时间,对父母来说确实很麻烦,是一件非常需要耐心的活动。但是,它也无疑是亲子互动极为亲密的时机。孩子擅长不擅长的科目,看他的作业就一目了然,接着父母就能给出适当的建议。

  还有大家都很纠结的玩游戏这个问题,她说,儿子们在成为高中生之前,基本上都禁止他们玩电子游戏。因为孩子们在高中之前自控力弱,而游戏依赖性强,一旦沉迷其中,很难摆脱……

  她叫陈美龄,她的三个儿子都被世界排名第三的斯坦福大学录取。《50个教育法:我把三个儿子送入了斯坦福》是她的经验谈。其实如果直接让我在书店里看见这本书,我肯定不会去买,因为心里会把它归为兜售成功学的那一类书籍。但我是先在微博里看到了一个视频,陈美龄在谈一些育儿经,多么温柔善解人意的一个妈妈啊,传授的也是一些非常有用的经验。出于这种好感,买了她的书。这是一本小书,简单易读,挺有指导性。

  陈美龄自身也有着非同一般的人生,她在香港出生长大,14岁时就凭借一首歌走红,1972年,17岁的她在日本作为歌手出道,后来去多伦多大学学习社会儿童心理学。生下孩子后,前往斯坦福大学攻读教育学博士……所以她自称“教育妈妈”。

  “教育妈妈”的50个教育法包括:身为家长的8个觉悟、教育的11个目标、培养好学孩子的9个方法、想要赋予孩子的15种力量、应对青春期孩子的6个提示。陈美龄的现身说法并不一定适用所有人,毕竟,这世界上没有一种万能的教育理论,而每个孩子都各不相同。她自己也说了,这本书里所写的,并不是为了使孩子考取世界一流大学的所需技能。然而,一些基础的理念却很值得家长深思:

  ——对于孩子教育承担责任的,绝对不是学校和老师。“孩子教育的全部责任,由家长承担。”首先,必须要有这个觉悟。

  ——教育最重要的目的——自我肯定。因为一颗认同自我的内心,恰恰是人格形成的基础。

  ——教育,是一个教会孩子做梦的过程。告诉孩子世界上有很多可能性,给予他为实现梦想所需要的工具和知识,使他抱有朝着梦想大步迈进的勇气。并且教导他,即便遇到挫折也要有重新站起来的气势,即便达成了目标也要有不耀武扬威的谦虚。这,才是教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