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深暗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深暗的读后感10篇

2018-04-22 20:1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深暗的读后感10篇

  《深暗》是一本由[美] 赫克托·托巴尔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7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深暗》读后感(一):深暗内外 回声嘹亮

  回顾世界各地的采矿史,几乎都是残酷血泪史。全世界能源需求、矿主和矿工等所有参与者可攫取的巨大利益,都支撑着这危险却又无法消亡的产业

  毫无例外的,智利北部沙漠圣何塞铜金矿的一众矿工,也利用这种行走在刀尖上的所得营造出一种中产阶级生活方式,并且颇为这种危险而自豪。2010年8月5日,矿下塌方,33名矿工被困于井下700米深处,一场全球通力合作的救援就此展开。与电影《地心营救》相比,用文字记录完整事件的图书《深暗》更像一部纪录片作者赫克托·托巴尔对矿难事无巨细讲述,涉及到矿工们的地下生活状态亲友的殷切期盼家庭关系改变以及营救工作方方面面

  本身就对安全措施置之不理的圣埃斯特万矿业公司提供的矿井图纸完全可靠,钻探救援人员无法准确定位避难所的位置行动一波三折进展缓慢。69天不见天日的深暗,矿工们的终结感不断蔓延,总是在希望与绝望之间循环往复愤怒无助心情如坐过山车一般,幸好一直有人开玩笑、聊天、讲故事,疏解紧张绝望的情绪地面上的救援行动却混乱无序,因为在紧急情况下,政府首先考虑的是政治立场,而不是调动一切力量进行救援。相反,之后那些亲身参与救援的人却昼夜不停、争分夺秒地奋战着;心理学家伊图拉也秉承着“人本主义理念小心呵护着矿工们赖以存活下来的组织性,并努力使他们免受外部世界无助感的折磨

  赫克托·托巴尔在讲述之余,加入了他对人性复杂深刻探讨。17天后,随着“白兰鸽”的打通,大家重新与地面取得了联系,可原本团结也随之改变。深暗内的真实苦难通过“白兰鸽”投射到地面,这条孔洞不只是他们的通讯渠道食品物资通道,也互通了矿山内外的真实与荒诞,彼此之间传递的回声在不断变换着,似乎每件事情意义发生戏剧性的颠覆:矿难为政治家们搭建了一个全球化表演舞台作为传递爱与力量的“希望营地”最初其实只是家属督促救援进度的据点;富家子莱昂纳多·法卡斯为每个矿工捐赠了五百万智利比索,帮助他们的同时,也享受金钱带给自己的拥护和爱戴;最初作为私人记录的维克多·塞戈维亚的矿下日志,也成为大家一致同意的“沉默协议”的书面记录,被利益化、群体化了。

  在全世界的关注下,也在智利刚刚经历过一次海啸、迫切需要鼓舞人心背景下,灾难演变成了伟大奇迹媒体观众完全抛弃了对生命本身的关注,连当事人本身也不例外。地上地下都处在一片狂热之中,希望营地提供的免费食品使人忘乎所以,有的矿工已经在琢磨如何支配巨款,金钱让大家得意忘形。“一切似乎都太不可思议了”,轮班主管路易斯·乌尔苏亚如是说。本是矿难的被动受害者,却摇身一变国家英雄,只因国家主义需要将本次救援成功虚妄地引申为智利的涅槃重生

  身处深暗中的矿工们噩梦白日梦交织,但他们收获了很多:夫妻破镜重圆、重新得到疏远子女关爱孩子的降生等等。而且他们自身的改变也是真实的,许多人在黑暗中进行自我反思——“我们不是最好的人”,意识到在家中的蛮横无理并不是必然的,也许将一去不复返的往日平淡生活成了最美好的回忆。尽管一些人在重生后一度沉迷于名利,无法认识真正的自我,沦为“任人摆布的木偶”,也遭受了矿难困后创伤打击,可生活还是逐渐走回了正轨

  科皮亚波市见证经济繁荣萧条的交替循环 ,正如枯竭的科皮亚波河一般,圣何塞也走到了尽头。真的就如乔尼·博瑞斯所说:“这就跟听贝壳一样”,耳边不断回响的波涛汹涌曾经近在咫尺,可挪开贝壳就会意识到一切都是幻想,曾经的恐慌饥饿虚荣都已消逝。属于工人阶级的生活一如既往,就像达瑞欧·塞戈维亚的姐姐玛利亚那样,用最平凡踏实生活态度赢得所有人的尊重

  《深暗》读后感(二):黑暗深处的人性丑陋光芒

  2010年8月,智利圣何塞铜金矿的33名矿工被困700米井下,震惊了全世界。在经历了69天的煎熬与折磨后,这33名矿工最终奇迹般地获救。一时间,全世界的媒体蜂拥而至,竞相报道,但那惊心动魄的69天中发生在井下的故事并不被人所知晓。普利策奖得主、著名记者赫克托•托巴尔独家探访了获救矿工,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的材料,最终完成了纪实力作《深暗》。该书解读了33名矿工及其家庭的故事,还原了矿难史上这一奇迹背后的人性的光芒与丑陋,书写了一个关于勇气耐力救赎传奇

  圣何塞铜金矿矿难发生后,一整块足有45米高的巨大的闪长岩石,从山体上塌落下来,压垮了层层叠叠的“之”字形隧道,堵死了斜坡,引发了山内的恶性连锁塌方。其实,事故发生前并不是没有征兆的,海拔540米处的斜坡道内出现手指头宽的裂缝,但矿山的老板管理层对此不以为然。事故发生后,公司管理及安全措施上的漏洞都彻底曝光——矿井内根本没有安装地震监测仪和检波器,连最起码的梯子和通风扇都没有。最令人乍舌的是,事故发生五个多小时后,矿主才向政府求救;出事八个多小时了,矿主还在向矿工家属们隐瞒真相。两个矿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甚至宣称对事故没有任何责任,将过错全部推卸到了矿工们身上。资本逐利贪婪本性、对安全的漠视和对生命的冷血在那一刻显露无遗。

  面对堵死逃生通道的那块重达77万吨、两倍于帝国大厦重量的巨型石块,被困的33名矿工非常清楚自己陷入了绝境。有人觉得那仿佛是“耶稣墓穴上的石碑”,有人认为它像绞刑架。生存,或者死亡,这是个问题!矿工们开始了自救。工头弗洛仁科关照乔尼·博瑞斯看管好避难所里的食物,将可以饮用的水保护起来,每天严格地定量分配食物和水。冲动外向喜欢好莱坞大片勇敢的心》的马里奥给大家打气:“咱们真是惨到家了。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要坚强、团结、严格遵守纪律。”虔诚基督徒安立奎当起了矿友们的“牧师”,每天带领大家祈祷,藉以获得坚持下去的精神上的力量。喜欢写作的维克多开始写日志,将矿友们每天在黑暗深处的生活,包括互相勉励,也包括吵架、斗殴、悲观、绝望,如实地记录下来,这本日志后来成了作者写作《深暗》的重要素材

  矿工们面临的精神上的压力物质上的困难越来越严重。食物日益稀少,有人拿起扔在地上的金枪鱼罐头壳反复地舔,也有人翻垃圾桶,吃梨核,吃桔皮,甚至有人产生了想吃虫子的冲动。就在矿工们在黑暗的井下与饥饿、与身体上出现的疾病艰难地抗争之时,智利矿业部长戈尔本带着一支救援队第一时间赶到矿难现场,总统代表巴拉来到现场,协调解决救援中的难题。遇险矿工们的家属纷纷来到矿山大门前,搭起了帐篷,她们将其称之为“希望营地”。有人预测遇险矿工们只有2%的生还概率,加之救援行动一度进展缓慢,救援人员撤离,消防车撤走,悲观与放弃气氛在现场弥漫开来。关键时刻,矿工达瑞欧·塞戈维亚的大姐玛利亚挺身而出,她找到CNN的记者,大声疾呼:“被埋在下面的不是狗。”“我们不能放弃,我们得寻求帮助。必须救出他们来。”

  显然,被埋地下的矿工们的顽强坚持与等待、矿工家属们的呼吁与期盼,和智利政府及时调整公开透明的救援行动相互配合,才合力奏出了一支拯救生命的悲壮奏鸣曲。救援队采用了美国一家公司提供的有四个排球大小的钻头组成的群集钻头进行钻孔,美国钻探专家杰夫·哈特从阿富汗的美军前线被请来操作这种机器;智利政府还请来美国国家航天局(NASA)的专家设计了名为“凤凰”的救生舱。经过69天的奋战,救生孔道终于被打通,从16名候选人中被选拔出来的救生专家冈萨雷斯穿上橙黄色的连体衣、头戴白色的安全帽,在总统、矿业部长、救援总指挥以及在场媒体的目送中,乘坐“凤凰号”救生舱缓缓降落到矿井深处——33名矿工终于转危为安,全部获救。

  智利矿难的33名矿工成功获救,轰动全球,堪称奇迹。奇迹是怎么发生的?可以总结出不少可资其他国家参考借鉴经验,比如遇险矿工与家属们的不抛弃、不放弃,智利政府的科学决策与缜密施救,跨国人道主义合作发挥的重要作用,等等。但作者并未停留在“主旋律”的叙述层面,而是将笔触延伸到了得知获救有望后矿工及其家属们的情绪与心理变化,成功升井获救后普遍遭遇的心理危机深入发掘,因而使《深暗》有了人性的温度与多维的深度。在听到钻机的声响明白获救在望时,33名矿工先是狂喜,然后便在情绪、心理和生理上产生了微妙的变化。当得知智利的一个富豪向每位遇险矿工捐助500万比索(约合一万美元),而且脱险后每人可以得到不菲保险金和补助,矿工们盘算起了心里的小九九。由于钻通救生通道的时间比较长,矿工们的耐力与心理承受力达到了极限,有五人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不少人出现了胃肠和泌尿系统的紊乱,腿部浮肿,皮炎症发作。原先同甘共苦的气氛变弱了,吵嘴打架的事不时发生,维克多在日志中感叹道:“食物一到,情况刚开始好转,大家就露出了爪牙,想证明谁更粗暴。”地面上,乔尼的妻子情人为争夺他的结婚证工资明争暗斗自然,有阴暗,也有亮点闪耀。当班主管乌尔苏亚的妻子卡门给丈夫写信,提醒他最重要的是救援行动以及他所负责的32名矿工的生命安全,而不是可能到来的名利和财富

  升井脱险后的矿工们普遍遭遇了心理危机。有人半夜惊叫着醒来;有人整夜睡不着觉,戴着安全帽呆坐在黑漆漆的客厅里;有人整天脑海中回荡的都是巨大的嘈杂声;有人被汽车引擎点火的声音吓得瘫坐在地;有人变得冷漠呆板。那位在矿井里用跑步来鼓舞自己和工友的埃迪森在纽约的一个电视节目明星一样亮了相,参加了马拉松比赛,然后便丢魂落魄,开始酗酒;“超级马里奥”由于向媒体吹嘘自己是矿工们的领袖而遭到了大伙的谴责,但他依然我行我素,上电视,频频接受媒体采访,发表演说,风头十足。假如说艰难绝境中能激发出众志成城的人性善的力量,那么长久地处于黑暗压抑中也会释放出人性的丑陋,陷入精神上的危机。这正是《深暗》呈现的人性的真实、复杂与深刻之处。

  曾经在矿井里给工友们讲解法律知识,动员大家达成维护自己权益的“沉默”协议的伊利亚内斯第一个重新工作。因为他知道,工作与充实的生活是疗治心灵创伤的良方;维克多重新开始记日记,这是他排解身心伤痛的最好办法,他称其为“我的救赎”。有一位矿工妻子说:“最糟糕莫过于所有人都称他们为英雄”。连希腊神话中的神都有虚荣、自私、贪婪、暴躁弱点,何况现实生活中普通通的人!去掉虚幻人为的光环,努力回归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直面人生感恩幸福,这大概是《深暗》作者、也是关心智利33名脱险矿工的读者们的共同心愿

  (此系本人原创作品,未经授权或许可,不得转载,否则保留诉诸法律的权利

  《深暗》读后感(三):掩藏在深暗背后的一切

  文/文小妖

  记得电影《地心营救》片头里曾出现过一行字幕:“每年世界各地有12000名矿工死于矿难。”看了这个数字触目惊心。矿难,对于矿工来说不仅是一场灾难,更多时候是埋葬他们的坟场。

  2010年的8月,智利圣何塞矿井下正在作业的33名矿工被困于700米的矿井之下,在经历了69天的艰苦等待后,他们最终奇迹般的获救。这一事件引得全世界各路媒体蜂拥而至进行大幅度的报道……

  电影《地心营救》和美国作家赫克托·托巴尔的纪实作品《深暗》一书就是根据这一真实事件而成形的。

  与电影不同的是,《深暗》一书更忠于事实,赫克托·托巴尔用文字对一众矿工被困在地下的一切做了最诚实的记录,特别是他们在矿难发生后的头17天中,救援队尚未找到他们前,33人面对死亡、饥饿、恐惧、绝望等因素时所作出的各种反应

  《地心营救》无疑拔高了几个主角地位影响力,带着一种煽情的好莱坞式的英雄主义。而《深暗》的详细记录,让我们看到了更真实的事件本身,也引发出我们对人性的思考

  这次矿难事件的造成是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对山体的过度索取,私矿老板对安全措施的敷衍了事以及矿业经理人对矿工所提出的矿洞内的危险因素置之不理等。如果,矿业公司的管理层能够多一点防范于未然的意识,那么,矿难的发生率会不会降低呢?显然,很多私矿的管理者在利益的驱动下,很少会为最底层的矿工们的生命安全负责的。否则,他们不会在矿难发生后,作出的第一反应居然是尽可能长时间的掩盖事故,而不是想办法向外界求助施救。甚至在救援的过程中,他们无法向救援队提供准确的矿井图纸和地下方位。更可气的是,掩埋在矿井下的矿工想靠更多的食物维持生命时,才发现装食物的应急箱里的竟然有240副刀叉和一些过期药品,而饮用水仅只有10瓶。

  在死亡边缘徘徊的33人在黑暗中异常的团结,虽不断有小争执,但都会友好的化解。他们之间相互打气,自嘲逗旁人一笑,亦或是带领所有人向上帝祈祷,那时候他们生死与共,体现出一种无私与慷慨的人性光辉。然而17天之后,当救援队发现他们,并让他们与地面上取得联系后,一切似乎有所改变,原先的团结也像山体一样出现了裂痕。每个人诉求不一样,各有各的想法,特别当他们与外界接触之后,团体被撕裂,这是人的自私本性的还原。当然,这一切都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他们都是普通人。

  69天的救援,让33人从地狱里走向人间。然而,有趣的是,这一场灾难在全世界的过度关注下,似乎开始变味。这次事件成就了政客的显赫政绩,也成为了整个国家的焦点。同时,出了名的三十三位矿工周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似乎不再是受害者,而是“英雄”,有的人迷失了自我,而有的人始终都保持着清醒。命运的巨轮再次运转后,他们有人回归平静,有人走上了另外的路,有人依然重复昨昔……值得高兴的是,经历过共生死,33人的情谊还在。

  在这次事件中,国家不遗余力的救援非常值得肯定和歌颂,他们没有抛弃任何人。同样,还有一些“小人物”也默默无闻为这次救援尽了自己的一份力。比如心理学家伊图拉对三十三位矿工的心理关怀,智利医疗救援队的专业精神拯救了矿工的性命,以及那些来自美国的钻机操作工们日以继夜的奋力工作才让救援时间不断缩短。

  灾难已过去数年,但类似这样的事件依然还在全球不断上演。如何能让矿工的悲剧性降到最低?这怕是值得所有的国家和政府深思的问题。同时,也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当我们源源不断向地球过度索取资源时,是否考虑过后果的严重性?这后果必定会让电影里那些虚构的世界末日由假成真。

  《深暗》读后感(四):矿难发生之后......——《深暗》有感

  lue编辑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日常生活用品,例如锅碗瓢盆等金属制品,可以说这些原料都是从矿石而来的,即使我们现在离不开的电能,绝大部分还是依靠火力发电烧煤炭而来的,可以说也是从矿石而来。而这些矿石基本上都是深埋地底的,想要把着些矿石挖掘开采出来是需要很大的人力物力的,里面的一个关键角色就是挖矿工人,简称矿工。矿工们在矿井下面作业的时候,可以说是非常辛苦的,所付出的辛劳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对于矿工们来说,工作辛苦可以说只是微不足道的一件事,更严重的是出现塌方等事故,当矿难发生之后,基本上被埋在矿井里面的矿工们能够生还基本上算是奇迹了。可能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只是从新闻上时不时看到某某矿山发生透水事故,什么事故瞒报之类的,我们最多做的就是感慨一下,然后继续做别的事了。不是说我们没有同情心,而是关于矿工关于矿难,我们绝大部分人是根本不了解的,所以也就意识问题的严重性。

  现在的图书行业关于采矿挖矿方面的书籍是相当多的,当然关于矿工的小说也是不少,但是专门针对某一次矿难而写的纪实性的书籍就相当少了,而这本《深暗》的作者赫克托·托巴尔就另辟蹊径,根据2010年8月智利圣何塞矿井事故的营救写了一本专门关于矿工的书。由于本书的故事题材是根据真实的故事稍微加工而来的,所以相比其他虚构的小说来说真实性更高,更有感染力。

  本书一共分为三个章节,章节的划分是按照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的顺序来展开的。在第一章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从这些被困矿工的视角来看待这场矿难,每一位矿工所从事的这项工作可以说基本上都是为了那一份在智利当地还算比较丰厚的收入而来的。但是环境却是相当恶劣的,在描述这起矿难发生之前,作者通过这些矿工的描述就预先为我们展开了工作环境的恶劣。

  矿山与这些矿工生活的地方可以说每天是需要专门的“兔八哥”微型班车来接送,作者在稳重开头的描述中一直有意无意的将达尔文之前在当地的足迹勾勒了出来,在我看来一方面既渲染了当地的自然风光,另一方面突出了工作地点的偏僻,这也其实为后面的营救工作的顺利开展遇到的一些困难埋下了伏笔。

  当然在我看来第一章是最为重要的,例如里面的皮尼利亚总经理,在矿难发生之前的一段时间里经常在矿下监督矿工们是否认真工作,可能也发现了一些矿井里面存在的一些安全方面的问题,但是由于自己也不是负责人,也不能肯定矿山是否会出现事故,是否会坍塌,所以他不能宣布停工,只能尽可能的将矿井里面的避难所等进行进一步完善,做一些应急措施,从这里其实可以看出他的矛盾心理。

  接下来再来看在矿井中被困的这些矿工们的遭遇吧,当坍塌开始发生时,处于矿井中不同位置的人的感受是不一样,有些是马上就察觉出可能发生了事故,如当时唯一成功逃脱的卡车司机比利加斯;而更多的人却基本上没有什么感觉,这也反映出了矿井下面的工作环境是多么的恶劣。

  但是在矿难发生之后,矿井下面的人们还是表现出了很高的互相帮助的负责精神,例如当马珂尼开着铲车朝避难所去的路上的时候碰到轮班主管和工头还正向相反的方向行驶,原因是要找到最底下的两个人。这只是本书中的一个小细节,但是像这样的细节是相当多的,作者的笔法是相当细腻的,我们可以通过本书的这些文字深切的感受到这次矿难发生之后各方的表现,尤其是矿井下的被困工人的表现,这是最具有视觉冲击力的。

  相信每一位看过本书的读者都会有这样一种感受,那就是当灾难来临的时候,我们不仅仅要依靠别人的帮助,更要依靠自己来进行自救,自身的精神力量也是相当强大的。推荐这本书给每一位读者阅读。

  《深暗》读后感(五):一段已知结局却忽略了人的救援

  没有翻开书页的任何一页,在书的封面就看见了整个故事的关键性数据,33名矿工,700米地下,69天的营救,因为我们提前知晓了故事的结局,在阅读的时候好像自己就是一个时间漏斗,海拔90米的33名矿工,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营救,每个人用自己的方式在记录时间,而我们则是在倒数时间,矿工们达到地面的时间还有多久,他们好像遇到了困难,他们好像坚持不下去了,即使过程中他们那样艰难,可是我们知道他们终将被营救,成功回到地面,去见自己的亲人们。

  矿井下的黑暗、潮湿与闷热一直在脑子里回荡,感觉自己的百分想象都不能够表现海拔90米的33名矿工的艰辛。阅读大半书籍的时候忍不住去翻看了电影《地心营救》,希望借助电影的呈现来完善自己在空间格局上的欠缺,不过电影中的很多细节都处理地欠妥,让我有些失望,似乎电影作品更多地在展现一种英雄主义色彩的渲染,而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恰恰是不是每个人都想成为英雄。

  33名矿工他们每个人都为了生计来到矿去务工,会简单交待自己的工作环境,以至于家人都不曾想象,原来工作环境这样的恶劣,可是为了家人,离开他们一段时间可以获得更高的薪酬,可以给他们更好的生活。承担着一个家庭的责任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不能被撕开的伤口,这些不能和家人分享的故事,从事重体力劳动的男人们,也无不例外地不太善于处理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首先,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没有了足够的陪伴家人的时间,在劳累的工作压力之后更没有了倾听和交谈的欲望。33名矿工们在极度饥饿的时候还是会想起下矿前的那顿晚宴,和家人朋友在一起的时候,那时候每个人都是满怀期待又心生绝望,期待着与家人改善关系,忏悔自己之前的罪行,又面对着无食物无救援的末路,渴望家庭温暖滋养包围的一刻,没有办法实现甚至是就此诀别。那时候的他们如同我们每一位离家谋生的人一样,忍受着家人不知道的苦和难,咬牙坚持,告诉自己我可以,有时也仅仅只是一次春节的返乡时光,来不及告诉他们自己过得怎么样,只要他们一切都好,在外的我们就是什么都可以。

  相较于漫长的等待救援,救援后的33名矿工的生活才更值得被关注,他们是社会的一个群体,遭遇着你我都会遭遇的困窘,所不同的是我们不曾经历过那样的灾难性事件。在矿井中的时候,每一个人的愿望都会被不同程度的满足,全世界的目光都在聚焦,整个家庭的神经也都紧紧悬在了一个人的身上,当通过安全仓离开矿井的那一刻,各种情绪如同休眠了几个世纪的活火山,积蓄已久终于得以释放,火光摄人心魄,让人动容,刹那间凝结的喜悦的泪珠,却也带来了无尽的烦恼。矿工们生平第一次有了那么多次约谈的事宜,需要处理的心理问题和生活困境再不会有人来跟进关注。他们只有依靠自己,重新走上矿场,因为需要生活,毕竟技能不会因为一次营救之后就得到满格升级,生活也还要继续。矿业老板并没有对他们进行任何的赔偿,而他们的故事版权费用也支撑不了一个家庭的永久运转。试着逃离的矿场的人们也没有让日子更鲜活,他们还是会被这样那样的噩梦困扰,心理的问题不在有任何专家的跟踪和处理。

  他们的故事会被记录我们就可以知道,矿难中有生还者将故事讲述给大家,而被困那么多天之后能够全员获救,也掺杂了很多的因素,我们会看见在利益面前人性的变化和被欲望支配的坏情绪。真正打动我的却是矿工们在被获救后,渐渐被遗忘依然重复着从前的生活,并且背负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救援可能不是一段过程而是一个漫长而持续的维系,人的变化才是根本。

  《深暗》读后感(六):《深暗》:矿山深处的悲喜人生

  文/吴情

  设想这样一个情景:你被放置在一个封闭空间,数十天内无法解脱,饮食、用水全在其间。如果事先未与你约定,你甚至不知自己最终是否被允许走出,不知你该做何反应?是哭号,咆哮,还是从有所希望到彻底绝望,直至生命的终结?二零一零年八月,智力的圣何塞矿井发生了事故,三十三名矿工被困在七百米的井下,尽管井下的避难所存有一定的物资储备,饮用水也能勉强得到,但是生存希望的渺茫和对死亡的恐惧,无时无刻不笼罩在他们头上。他们最终能够回到地面上与亲人团聚吗?这次事故,将会对他们的未来,产生怎样的影响

  《深暗》(Deep Down Dark),美国拉美裔非虚构作家赫克托·托巴尔(Héctor Tobar)著,一本深度追踪圣何塞矿井事故发生前后的作品,其中包括井下矿工的生活,及相关方面实施开展的救援工作。在智力这个重要的矿产出口国,可能不出几天就会发生一场不小的事故。但是,在某些特殊因素的作用下,圣何塞矿井事故却与其他事故产生了某些细微而“有趣”的区别。区别倒不是矿井事故本身,而在于当国家、媒体相继介入后,矿井成了个大舞台,上演着一场又一场关于权力、金钱、象征、宗教、情感、文化的多幕悲喜剧。本该追责矿井所有者、本该竭力避免触及被困人员心理创伤的一场救援行动,在不知不觉间“变了味”。

  圣何塞矿井发生事故的那一天,与别的日子并没有太多不同,矿工们依旧是早早出门上班。圣何塞铜矿“已有一百二十一年的开采历史,工人和机器早就掏空了这座大山”,它此前便发生不少安全事故,但其所有者只专注于个人的利润回报,无视矿工的生命安全,以至于该矿井以“简陋的工作环境以及敷衍了事的安全措施人尽皆知”,那里的垂直逃生通道“形同虚设,竟然连梯子都没有”。可从前的事故,毕竟是别人深陷其中,真当自己不幸被选中,即将成为悲剧的主角,三十三名矿工,到底该何去何从?等待生命被耗尽,还是心怀希望?

  在最初的十七天内,三十三名矿工的身心备受煎熬,既包括物质层面的种种挑战:如何找到足够的食物、干净的水源,如何解决排泄问题,如何既保持自身的活力又不浪费有限的精力。又包含精神层面的难题:如何面对心灵深处的负面情绪,诸如绝望、沮丧、抑郁、易怒等等,如何与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学会与他人合作、共享而非竞争,以及适度控制自己的某些欲望,如何妥帖地安放自己在绝境中的希望?在深暗之中,三十三名矿工,或短暂性投身于宗教,或回顾自己的人生,或心系家中的妻儿,或遗憾生命的脆弱。虽然有时也会爆发肢体冲突,有时会为事食物的分配激化矛盾,但更多时候,相互扶持多过彼此攻讦。

  矿场所有者本来对救援行动不抱期待,而矿井设计图纸的无效,更是让钻探人员止步不前,可在家属的不懈努力及相关媒体的持续报道下,此次矿井事故受到极大关注,被人为赋予的意义远远多过矿井事故本身。矿工们被视为智利的英雄,正是他们,建设了现代化的智利。突然之间,矿工们成了“勇气的化身”,也“象征着采矿人所有的优秀和坚韧品质”,同时,他们还“代表着国家的核心认同感”:他们做着危险的工作,维持着各自家庭的基本生计,也捍卫着智利的核心价值观。这远远超过了他们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外,以至于有人忘乎所以,自以为真成了《勇敢的心》中主角般的英雄。

  在第十八天,地上救援人员成功钻探出一个通道,与地下被困矿工取得了联系。三十三人,暂时无一人丧生的消息,震撼并鼓舞了智利和全世界。然而,之后的进展不如设想般顺利,地下情况极为复杂,被困矿工被无奈告知,仍需数十天才能解脱,甚至可能是圣诞节之后。救援行动,无疑是一场持久战役。在深暗中,某些将外界的赞许内化为自我意识的的矿工也开始了被解救之后生活的畅想,甚至是妄想。巨大的关注度,以及将集体故事贩卖给媒体、制片人、出版社可能带来的收益,使得矿工内部产生了分歧,虽最终共同建立了口头契约,但这果真意味着所有人都将无条件地遵循吗?

  困在深谙之中六十九天后,三十三名矿工,全部成功获救。而他们的故事,似乎并没有结束。获救之后,他们有的人继续从事矿产开采工作,有的永远离开了这一行,有的确实获利颇丰。但在午夜时分,有的人仍会从睡梦中惊醒,高声喊着家人的名字,只因觉得身陷深井之中,即将走向生命尽头。圣何塞铜矿厂声名狼藉,被永久性抛弃,所有者也不得不重新找工作,不过,还是高居管理层。

  一场突如其来的矿井事故,一次考验人类生存极限的挑战,一出各方轮番上演的多幕戏剧。圣何塞铜矿事故中,太多的意外与可能性在彼此交缠,太多的人生轨迹因为它而彻底改变。没有道德评价,也没有过多渲染,托巴尔让我们如亲历者般见识到一场矿井事故的复杂面向,让人不得不感叹其非虚构书写的独特艺术。不过,矿井事故仍具有惊醒意义。愿资本家们,在关注收益利润的同时,切勿忘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也愿相关管理部门,能够切实加强对矿井安全作业的监管,毕竟,每一个下井的工人,都是有血有肉的人,都有自己的小家庭。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深暗》读后感(七):深暗的矿洞,深暗的人心

  因为梁小民教授的力荐,开始读上海译文出版社的“译文纪实”系列,很喜欢此系列的《大灭绝时代》和《血疫:埃博拉的故事》,这两本书基本是逢人就推荐。这两天又读了本系列的最新作品《深暗》。

  《深暗》详细讲述了是2010年智利圣何塞矿井的一次重大矿难事故,33名矿工被深埋在700米的井下,经历了长达69天,最终获救。

  智利是世界上最狭窄的国家,位于南美洲的东海岸,安第斯山脉为智利带来了丰富的铜矿,矿带相当于智利领土长度的二分之一。智利成为了世界上铜矿资源最丰富的国家,还是世界上产铜和出口铜最多的国家,享有“铜矿王国”之美誉。智利作为南美洲相对发达的国家,工矿业是智利国民经济的支柱,铜矿开采占到了国民成产总值的20%,出口的60%。智利全国的矿床达到了400余个,其中大型和超大型矿床就达到10多个。在智利,矿工是工人阶级中的高收入群体。众所周知,矿工却是一个高危行业,伴随他们一生的是随时可能发生的矿难以及矽肺、皮炎等严重的职业病,矿工们的钱真真正正是用血汗换来的。还记得小的时候看过一部电影,就是反映煤矿矿难的,一位矿工艰难地向洞口爬去,就差一步到洞口了,矿工伸着乌黑的、渴望生命的手向着洞口的些微光明,但是就在此时,外面的资本家却用巨石永久的封闭了洞口。这部电影的名字我已经不记得了,但是这个场景我却永不会忘却。

  傅真在《最好金龟换酒》中写了自己去玻利维亚银矿参观的情况,她写道:“矿井与人间完全没有相似之处,是一般人完全无法想象的另一个世界,无数可怕诡异的事情在那里发生……”。当她从矿洞里面出来后,她写道:“前面几个小时经历的一切宛如一场噩梦,我想我再也不会抱怨高原的阳光太过毒辣,夜晚的风寒冷刺骨,城里的空气不够清新。如果现在的我没有辞职,我甚至不会再抱怨自己的工作。事实上,在矿工面前,谁有资格抱怨自己的工作?”

  这样恶劣的工作,什么人会去当矿工呢?在读本书的时候,略加注意就会发现,许多矿工的家庭没有父亲,或者父亲特别暴躁,酗酒打人,家庭贫困。矿工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很多都是十几岁就辍学工作。事实上,智利是拉美教育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实行12年义务基础教育,国民的文盲率很低。对于这些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人群来说,要想获得高收入,赡养妻儿、父母,最诱人的工作就是如同地狱的矿山。

  当然,矿难也避无可避的来临了。面对大难临头的厄运,在深暗的矿洞里,更深暗的却是人心。

  逃生通道的打通是个转折点。之前,在绝望之境,矿工们还团结一致,克制饮食,每天祈祷,长时间的隔绝还治愈了那些长期酗酒、嗑药的矿工,虽然过程很难熬,人类回归到了最最原始的状态。逃生通道打通之后,矿工们的生命安全有了强有力的保障,人心开始发生变化,他们不再饥不择食,甚至还退回了一块不好吃的蛋糕;有的矿工开始宣传自己的英雄事迹;有的矿工家属已经开始为补偿金挣得焦头烂额。舆论也在推波助澜,把矿工们描绘成了英雄。顺利获救后,全世界的聚光灯都照向了他们,好莱坞拍了关于此事件的电影《地心营救》,有人专门资助他们去欧洲旅游,一时之间,33名矿工成了全世界的英雄。只有一位矿工看得比较透彻:他们不是英雄,只不过是普通人而已。我还觉得他们不仅是普通人,还是一群可怜的倒霉蛋。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逐渐遗忘了他们,33名矿工还得回到自己的生活,重新开始酗酒,赔偿金被亲人全部借光,还有很多矿工又回到了自己熟悉的大山,继续开矿,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领导还是那个曾经害自己被深埋的人。

  记得曾经看过一篇报道,是关于中国矿难事故的,矿工们被深埋了十几天,升井后全部表示不再干这一行了。但是半年过去了,记者再回去采访竟发现,大部分矿工又都回到矿井工作了,因为对于他们而言,选择太少,而生活太难!

  《深暗》读后感(八):此刻,需要一副墨镜

  矿井轰然坍塌,33名矿工挤在700米地下,断绝了通往地面的道路。倘若电影《地心营救》让人记住了灾难的惊心动魄,原著《深暗》则更发人深省——物质和心理的双重窘境时刻提醒读者,这是一部纪实作品,而非小说。

  此刻,我们需要的,不是逼真体验的IMAX眼镜,而是一副墨镜。

  当矿工们经历69天暗无天日的生活重返地面时,他们需要一副墨镜,保护双眼不被阳光刺痛;当争执频发,名利的诱惑让矿工们反目成仇时,他们需要一副墨镜,暂别喧嚣;当凡人变成“英雄”,所到之处都自带勇气、顽强、团结的光环时,他们需要一副墨镜,理性看待自己,也包括看清将来的出路。当然,作为观者的我们也需要一副墨镜,去审视我们的内心,观照其中力量充沛的美好和随时推脱给环境的丑恶;去关注更多迫于生计、与危险豪赌的人,他们仍在深暗中,可能说着和我们一样的语言,不在智利圣何塞。

  作品中无处不见悖论种种,譬如,身在井中与金矿亲密接触的矿工大多贫穷;“矿山创造的巨大财富并没有一丝用来加强它的安全性;这些满面尘灰从事着平凡体力劳动的人有着近乎本能的单纯,性命攸关的环境令他们保持原始的信任无间,随时需要互助自然无隔夜仇。日复一日,矿工们像一台巨大机器上的齿轮,他们是可替代的,更无力去质疑什么,直到灾难将一群人推入深暗中。

  哪怕是在深暗中,矿工们依然是纯洁的,赋予彼此坚持下去的精神力量。有人插科打诨调节气氛,有人以法律条文描摹家属的光明未来,有人组织起临时的祷告场,原本孤立的移民被接纳,哄抢食物的人真心羞愧,羸弱的人反而表现得无比坚强。食物短缺、高温狭窄、身体病痛,乃至生还无期都没能打败他们。讽刺的是,最后破坏平衡的,竟是带着希望而来的聚光灯——“恶魔化身为矿工身上的贪婪、误解、嫉妒以及背叛”。急急忙忙暴露于镜头前,鲜有人能在名利的许诺面前保持淡定。

  《深暗》取自新闻故事,读者早早知晓结局,因此全书最可观者不是获救与否的悬念,而正在于人物心理这种戏剧性的转变。虽然矿工们在脱险前冰释前嫌,可他们的人生真真切切因这深暗中的69天改写了,再不能回到从前。在希望与绝望间徘徊过、见证过人性在聚光灯下的不堪一击、承受着更多的猜疑、称赞抑或挖空心思的利用,无论他们有没有成为明星的幻想,都不可能有一副墨镜保护他们回归平静人生。这恰又是现实的悖论,如果我们过于关注他们的精神光环,便难以正视亟待留心的问题,那些处于边缘被有意无意放过的问题。

  在地下坚持写日记的矿工维克多·塞戈维亚感慨:“矿井跟他很像:有缺陷、被忽视,可也值得尊重和爱护。”危险的工作场所如是,被忽视的群体亦如是。但愿有一副墨镜,当我们从聚光灯下移开视线时,能看到陷于深暗的人们。

  ——丁酉年读赫克托·托巴尔《深暗》

  《深暗》读后感(九):我们不是最好的人

  文/叶子夏

  马来飞机失事后,有一句话让我们很受感触:每一次分别,请用力拥抱,也许这是你们最后一次见面,因为我们都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也许,你们离别时愤愤而别,但事后却再也没有机会好好道别了。因为,我们都不是最好的人,总有矛盾和冲突,而我们总是随着外物而变化。

  赫克托•托巴尔(Héctor Tobar)所著《深暗》一书,详细记录了圣何塞矿井事故发生前后相关人员的行为和心理,仿佛以上帝的视角,为我们重现那一场震惊世人的灾难和奇迹。而这些灾难和奇迹的背后事实真相,全是那些“不是最好的人”的“我们”造成的。

  已有一百二十一年的开采历史的圣何塞铜金矿,早已经伤痕累累,只待那最后一根压倒生命的稻草砸下。为了追求更多私利的矿主们,对圣何塞的危险现状视而不见。圣何塞成立时间长,规模较小,以偷工减料、图省事出名,还有简陋的工作环境以及敷衍了事的安全措施,垂直逃生通道连梯子都没有,形同虚设。矿洞坍塌前,有矿工反应裂缝问题,皆被总经理皮尼利亚敷衍了事。在矿洞坍塌之后,为了掩盖事故,这些主管们没有电话通知那些受害者家属。当然,圣何塞连电话线也是没有启用的。在之后救援时,因为圣何塞错误的图纸信息,导致矿洞下的遇难者们几次与救援擦身而过。这些人性中的阴暗面,让不是最好的他们,埋下了矿洞坍塌的隐患,忽略了矿洞坍塌的危机。

  在被淹没在矿洞深处的三十三名矿工,因为濒临死亡的绝境和被困同一地的微妙情感,让这三十三名“不是最好的”矿工在深暗的大山深处点亮了自己的人性光辉。虽然他们也发生过食物哄抢,发生了口角争执,但他们转眼就将这些忘却,更多的是相互帮助,鼓励,合作,共同抵抗饥饿和崩溃的情绪。而在面临生死之后,他们都感到自己是多么渺小,也开始反思过去自己的错误,自己不好的地方,他们一起开祈祷致歉集会,祈求活着,能够成为更好的自己。在绝望的环境下,他们变成了“最好的”他们。

  但是在十七天之后,在他们被救援者发现后,有了援助,他们没有更加团结,反而经常打架吵嘴。他们为出去之后的虚荣暗自较量着,生怕别的幸存者更被媒体看重和吹捧。他们仿佛不再是受难的矿工,而是上帝的奇迹,是这个国家两百年的纪念品。在环境解除危机后,他们又变成了那个“不是最好的”他们。

  但在解救之后的更长时间里,他们遭受了很多追捧和表面的浮华,但实际上却一直没有走出那个深埋着他们的矿洞。他们有的人依旧崩溃;有的人依旧做回原来那个不是最好的自己,甚至更糟;但也有的人过得更好,在经过生死考验之后。

  我们每个人,都不是最好的人。但我们的生命中,有很多转折可以让我们变好。让我们坦然承认自我,迎接应有的更好的改变,成为更好的自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深暗的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