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黑洞简史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黑洞简史读后感10篇

2018-04-23 21:4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黑洞简史读后感10篇

  《黑洞简史》是一本由[美] 玛西亚•芭楚莎(Marcia Bartusiak)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64页,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黑洞简史》读后感(一):你一点都不了解黑洞

  关于黑洞,首先浮现你脑海中的词是什么,很黑,很大,深不见底,物理书上的。这只是黑洞两个词表面上的意思。而最著名的应该就是霍金的黑洞学说,黑洞这广袤无比的学问,只在物理书上惊鸿一瞥,如此可惜可叹,所以,这本书,让你了解黑洞,了解物理,了解这黑洞的发现史。你会惊叹它的美,它的无比。它就在那里等着你。

  其实物理到了高中我就基本到了瞎子摸象的地步了,从未及格过,从力开始,已经进入懵逼状态,别说后来的牛顿几大定律,天体间的引力,我一头雾水,就这样迷迷瞪瞪的毕业了。对于我不擅长的学科,一般都是听之任之,躲避之,忽略之,这类书,也基本不看。但是命运就是这么神奇,这本黑洞简史到了我的手中,而我还要为它写评,于是我放弃自己的“成见”认真阅读了起来。

  这是一部黑洞的历史,中间有无数物理学家在黑洞之路上熠熠夺目。而真理就这样被我们学习,我无比自豪生活在如今这个“捡现成”的年代。关于牛顿引力的发现,到爱因斯坦相对论,以及后面出现的一系列伟大的物理学家,都是在创新,在突破,在揭开黑洞的层层面纱,也许当时的他们不被理解,但是,做学问,就是这样投入又神奇的东西发表论文,被打击,继续发表,被埋没,继续发表,直到死后,终于,被发现,被褒扬,但是这也是他们最伟大的成就。致敬伟大的物理学家,你们真是好样的。

  细细了解黑洞,其实又引出了很多东西。比如引力,比如很多,而本书作者就有生动有趣语言,有精美配图,有理论知识,有新的发现,这是本学科用书,涵盖了关于黑洞的一切。从牛顿的引力引出爱因斯坦相对论,之后发现时空弯曲,而史瓦西的奇点,引出了襁褓期的黑洞,接下来,又发现了天狼星和白矮星,恒星也会坍塌。新星大爆炸带出了中子的发现,而关于恒星的结局引出了黑洞。

  这就到了20世纪中期了,我们有更先进的仪器,全世界人才关注着伟大的黑洞。而接下来的黑洞探索更是让你叹为观止谢天谢地,我们是安全的,而距离地球最近的黑洞也远在数百万光年之外,所以我们能高枕无忧而不无心跳地间接体验着这暗黑天体带来的神秘刺激感。

  关于黑洞的现在以及正在发生,我就不一一赘述了。因为它实在太美太壮观,等着你自己去发现。

  最后,你会发现,你一点都不了解黑洞。

  《黑洞简史》读后感(二):奇妙的黑洞之旅

  随着现代物理学的发展,我们的视线越走越远,越来越深入宇宙的深处。想象翅膀,促使着物理学家们将越来越多的可能通过各种科学的技术的实验的理论的方式化为现实,在物理学为我们描绘的这副世界宇宙的宏大画卷面前,我们人类渺小但又是其中一分子,在那些看不清的地方,那里的世界比看得清的更广阔。宇宙中的黑洞便是其中看不清的一部分,让人好奇,让人敬畏,让人恐惧,让人惊喜

  从18世纪80年诞生关于黑洞的初步猜测,到20世纪下半叶大量观测证据的出现证实黑洞的存在,在这两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黑洞研究者们倍受争议,从想象猜测到证实的漫长路道,最终黑洞还是以其铁的事实坚韧地让人不得不承认他的存在。正与负,阴与阳,明与暗,无数的词语在语义的世界里成对出现,同样,在物质的世界,越来越多的发现告诉我们,存在这样成对出现的物质。黑洞的设想,从一开始就超越了正负的存在,他的存在简直是一个悖论,所有物质聚集于一个点内,他的质量无限大,他的存在又无限小。他的存在无法用狭义相对论的理论解释接受黑洞理论,就意味着得承认空间就是物质,空间就是引力,空间都可以像纸一样被揉起来直至揉成一个小纸团,宇宙中最大的发光体都是不可见的......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玛西亚•芭楚莎在《黑洞简史》一书中以生动的语言,以最前沿的视角,呈现了一幅黑洞研究全景图,让我们看到从一开始存在头脑中的黑洞存在猜想到天才科学家小心确认、孜孜不倦探索和勇敢挑战黑洞奥秘的种种。广义相对论,史瓦西球体,白矮星,量子力学,中子星,恒星坍塌奇点,X射线天文学,引力塌缩,黑洞热......时间为序,这些了不起的科学里程碑的发现,也让我们很清晰地看到黑洞研究发现中的难点疑点,对科学家们观点基础物理学理论的不断刷新,诸多科学家们的性格喜乐,科学研究中的犹豫思考挣扎和勇敢,让人敬佩。

  沿着黑洞发现的点点滴滴,看一个个至关重要的物理命题一一得证,作为一个天文和科幻爱好者,也非常激动。从最初头脑中的虚幻之物,到如今最不可思议的天体存在,黑洞满足我们所有的想象和爱好。黑洞这一宇宙中最奇怪的天体,是宇宙中最重要核心存在,是最强的宇宙之音,也是科学家们眼里最值得深思与探索的终极课题。黑洞、时间、空间、概率...宇宙之中还有无数未解之谜,在知识的无限边界上,我们知道得越多,不知道的也更多,然而因为数个世纪以来的人类智慧结晶,我们沿着前人道路不断前行和攀登,相信距离宇宙真相的那一天也越来越近。

  《黑洞简史》读后感(三):一部黑洞认知史——《黑洞简史》有感

  黑洞,对于很懂人来说可能还是一个很神秘的词,虽然这个词我们经常在电视书籍上听到看到,但是要详细清楚的将其讲明白是非困难的。我记得我第一次听说黑洞这个词的时候还以为只是一个很黑的洞而已,随着我慢慢长大,看了霍金的《时间简史》之后我对黑洞的了解才更近了一步。尤其是看了'星际穿越'这部电影之后,我对于黑洞产生比较浓厚兴趣,之后也曾在网上搜索了关于黑洞的一些相关的介绍,但是发现都是比较零散的。

  而当我看到本书《黑洞简史》的时候就感觉不一样了,这本书相当于将人类对于黑洞的认知探索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叙述。本书一共分为十二个章节,从黑洞产生的原理开始出发一直讲到黑洞的本质。将史瓦西,霍金,爱因斯坦,牛顿等与黑洞之间的那些事儿也进行了梳理。

  本书的作者玛西亚-芭楚莎作为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有着新闻学和物理学的双重背景,而且已经在物理学和天文学领域工作了三十多年,所以本书的科学性我认为是相当高的。

  在本书对黑洞的描述中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可以说是为后续提出黑洞假说提供了基础,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前提。但是为什么牛顿不能进一步对黑洞进行一些论证呢?为什么会错过呢?在第一张中我得到了答案,科学不仅仅要自己提出理论,而且这个理论要被事实证明才能被其他人接受。而牛顿当时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理论,还是遇到了相当多的挑战,例如书中就提到了批评者们的一些观点(P8),而能够强有力的证实其学说的还得靠哈雷对彗星的观测,而当大家普遍接受承认万有引力定律的时候,牛顿已经去世很久了。这不得不说是牛顿的一个遗憾

  但是对于黑洞的研究正慢慢加热,当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学说的提出,可以说颠覆了传统经典物理大厦的基础,可以说其关于时空扭曲的学说对于黑洞的审议不理解是提供了巨大支持的,但是很遗憾的是爱伊斯坦拒绝承认黑洞的存在,当然这没有对错,科学界就是要能够容纳不同的观点,最主要的是论证。

  在本书的这些章节的描写中你可以发现作者深厚学术背景丝毫没有增加我们阅读本书的难度,书中基本上都是尽可能采用了通俗易懂的文字,这是一本想要系统了解人类对于黑洞的探索历程的极好的书,我极力推荐它给对天文感兴趣的读者。

  《黑洞简史》读后感(四):《黑洞简史:这本书才是真的“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作为普通人,对世界的感知能力能有多少呢?即使是人人都用上了看起来无限增幅了常人与世界接触广度的高科技产品,似乎也不能改变我们的实际生活--除了为之更新换代保养维修变成“月光族”,就是在看过APP的相关促销界面嚷着“剁手”吧。身为凡人,通过相关基础考试便可能一辈子甘于碌碌不再接触物理、天文知识,更别提什么听着就晦涩难懂相对论、引力波了。

  但是,本书绝对会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即陷入“黑洞”。只要在一个安静环境下不受过多打扰,一口气读完才会舍得放下,整个人都会因被相关理论震撼而自甘迷醉,时间的流逝也像是在一瞬间被吸走一般,完全不会被察觉。

  从理论内容上看,自牛顿的经典力学缺陷,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预言,到量子力学的加入,书中深入浅出讲述一代代天才学者通过多种方式、多种学科的相互佐证,最终证明了黑洞的存在及各阶段的相关成就。黑洞是星体变化形式终结,所以,眼下来看,作为地球的居民,它代表着极其遥远未来里一种终究无可置疑的命运。同时,也是无限神秘、新生象征--它变化过程中的能量,以及逃脱它的能量是否能够被得到,从而改变一切?在它的边缘,时间会变得毫无意义,是否能借此得到永生或者瞬间毁灭?它如有一天最终消失了,会对我们也产生影响吗?以前只是对耳熟能详的“原子弹”和“太阳的能量来自核聚变”这类表述简单而实际检验过程当然很不容易结论不明觉厉”,但是,读懂书中的“引力坍缩”,就能够开始更为清晰地了解到关于它们、黑洞和宇宙的一些定义,因为这其中的原理不乏相通之处。

  书中的逸闻趣事里也可以看到两种有趣的现象:其一,我们都认为,科学家要取得并发布自己研究取得的突破性的成果,多数是要建立在对前人权威无畏精神上,否则,创造性和前瞻性被过多压制,进步也就无从谈起。而“黑洞”的相关理论就是这其中的异数之一--连那些最初在理论中预言、和最早发现了它踪迹的科学家们都曾在得出结论后谨慎地声称否认它的存在。同时,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黑洞理论研究的先驱们还曾多次因为仰慕前辈而任凭自己的研究成果被低估、否定,甚至自愿放弃掉为观点张目的机会。而早年这一切怪象出现的原因,正是因“黑洞”本身所具有的、至今人们掌握到的基本特性--它就是那个难以逃脱的、吸纳所有一切、必将走向终极的命运。所以不难理解,这般巨大的恐惧感,足以按下、停滞理智脚步声音,但是,它终将在人类的探索中如约而至。其二,在这个“背叛行为数不胜数的年代,恐怕也只有在科学界,才会有惠勒这样,最终能在确凿无疑的数据、事实面前,满怀喜悦地诚服于自己曾否定过的黑洞理论并重新给予最强力的支持和肯定,乃至为其最终确定了这个公认的命名--这是多么无上的幸事啊!

  感谢作者的强大科普能力让我这样的黑洞小白也受到了洗礼,这才算是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嘛!正是他们,即使在脱离掌控的知识层面前,也从未丧失探究的决心热情,故而,坚持下去的人永远都是人类的英雄!向科学家们致敬!

  《黑洞简史》读后感(五):探索者的乐园

  对于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来说,黑洞有着其异乎寻常魅力,正因为其未知未解,引得这世上最聪明大脑如醉如痴,如癫如狂。

  纵观美国作家玛西亚•芭楚莎(Marcia Bartusiak)所著的这本《黑洞简史》全书,会发现全书脉络非常清晰,按时间顺序详详细细写明了科学史上有关黑洞发现的来龙去脉。其间又穿插介绍了各类科学家的逸闻奇事,生动有趣的文笔将似乎很枯燥的理论写得非常有趣。

  有功成就的科学家,必然有做了大量研究而功亏一溃的失败者成功失败往往只在一瞬间。所有真理的成长都要经历三个阶段,首先是遭到无情的嘲笑,然后是承受激烈反对,最终被当成理所当然欣然接受。简单的话语却折射出命运的无情。正如真理的发现会付出生命代价一样,哥白尼遭遇火焚,米歇尔拥有真知灼见却不引人注目,连伟大的爱因斯坦都不轻易将超越世人半个世纪的超前理论物理观点发表。我们普通学子看到学到了什么呢?坚韧不拔勇气,遭遇失败而不气馁信念,这些源自内心动力支撑我们有勇气去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敢于挑战当时的英国天体物理学三巨头----亚瑟·爱丁顿、詹姆斯·吉恩斯、爱德华·米尔恩的钱德拉总是让人极为敬佩。这该是拥有多大的自信啊。所以还是弗里茨·兹威基的话“我会教训那些混蛋们的!”更为石破天惊。只有源于绝对的正确才敢发表这样有魄力宣言。连爱因斯坦都会被时人当成老傻瓜一样看待,科学的探求之路上还能不能承受之重?探索的路上,有约翰·阿奇博尔德·惠勒的话“黑洞告诉我们,空间可以像纸那样被揉起来直至揉成一个小纸团,而时间则会像吹爆的气球那样消失;所有被我们尊为神圣的物理定律似乎恒古不变,其实不然。”有这样的话语在鼓舞着求知探索的心,还有什么可以害怕的?正如史蒂芬·霍金在《时间简史》里说过“黑洞不是这么黑的。”

  若干年的苏联的一颗人造卫星飞越美国一个偏远的矿山小镇时,被几名玩耍的孩童看见,一瞬之间的震惊改变了这几名孩童的命运,“世间有这么神奇的物体。”正是这旺盛的疑问造就了美国的一名来自偏僻小镇的天文学家。知识改变了命运,希望有幸读到这本书的读者也能惊异于书中的描写,成就命中注定的邂逅。

  《黑洞简史》读后感(六):来一场“黑洞”奇妙之旅

  小时候的夜晚,最喜欢站在自家门口看星星,和妹妹一起大声唱着“一闪一闪亮晶晶”,那时候空气污染不严重,星空密密麻麻的;那时的自己经常梦到在太空中和朋友们一起玩耍,有次还梦到一些星球离地球超级近,十分壮观的场面,直到现在也都非常喜欢看电视播放的太空天体之类的纪录片,不过,自己却对太空理论知识所知不多,是个超级“门外汉”,属于一个看热闹的人,仅仅被太空的壮观震撼的“看客”。

  曾经阅读过两本关于宇宙的图书,其中一本讲述的是一些太空景观以及一些浅显易懂的专业知识,另外一本则是理论性非常强的宇宙知识图书,对于我来说“啃”起来比较费劲。最近阅读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及美国科学促进会、科学研究学会会士玛丽亚·芭楚莎所著的《黑洞简史》,让我学习到了很多知识。

  所有学科的发展都会有一个漫长的经历过程,尤其是那些抽象的、系统的学科,往往一个很小的体系都会与很多其他知识体系紧密相联,这也许就是那些物理学家、化学学家等等科学家们为之着迷的地方,在那个我们不理解的领域里,他们却视若珍宝,那里有很多他们可以为之着迷的“宝藏”,就像《黑洞简史》这本书中介绍的那般,引力、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经典力学、电磁理论……这些想法、这些理论让米歇尔、拉布拉斯、爱因斯坦、惠勒等等科学家和天文爱好者们废寝忘食地思考,解答一个又一个谜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受到的质疑和困难要比我们想象的多很多。这些学者与科学家们针对黑洞产生的各种理论相互探讨、融合,他们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正是因为他们的坚持,才解答了太多我们不知道的太空秘密。

  书中还摘录了很多这些学者们的名言,这些话语是他们对太空,对各种理论的感知和认识,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想想这些话语对自己生活、工作的指导性意义呢?

  诚如作者在书中致中国读者的那句话,这本书讲述了宇宙中最奇异的天体走过的令人着迷的历程,我想也会正如她所希望的,阅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喜欢上这本书,爱上那个令人着迷的天体,爱上这个神奇的宇宙。

  《黑洞简史》读后感(七):【拾光书屋(书评)】穿越黑洞,发现你的美

  最早知道霍金是在高中物理课本上,当时就觉得这个人身残志坚,但是对于黑洞理论并没有什么太深的印象,直到后来才慢慢了解到黑洞理论对于天体物理学到底意味着什么。真正系统形象的认识黑洞还是从一部科幻影片里面了解到的,电影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当他们驾驶飞船到临近黑洞的一个星球米勒时,飞艇亦因进水而需耗费约一小时排水才能起飞,众人返回母船后发现已渡过了超过23年,黑洞的引力场非常剧烈并且快速变化,任何掉进黑洞的物体都会像意大利面一样被黑洞的巨大引力拉伸,被撕扯成细细的一条物质,即使时间这种抽象存在也会被拉伸,所以在黑洞附近的时间也被拉伸延长了。这是第一次真正形象了解到神秘的黑洞,而不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物理概念。

  《黑洞简史》读后感(八):Blackhole: 天文学上最强咸鱼翻身史

  本书简明而完整地介绍了黑洞从一个被科学家们鄙弃的虚构概念到迎来发展黄金时代------黑洞热潮的最强咸鱼翻身史。至此为爱因斯坦被当成普林斯顿老傻瓜心疼一秒。

  阅毕此书,仿佛星辰已变。抬头仰望星空时不会再认为头顶只有一片浩瀚虚空,亦不只是想到康德的二美金句,耳边更会响起莫扎特的《小星星》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 how I wonder who you are. 科学探索,更像一个反璞归真的故事。

  随之而来的那些相对论天体物理学术语和物理学家的名字在脑海中走马灯般闪现: 万有引力,狭义相对论,进动,奇点,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引力场,时空扭曲,双星,暗星,白矮星,新星,超新星,中子星,射电星,脉冲星,类星体,恒星坍缩,x射线,吸积层,冻结星,黑洞,视界,虚粒子对,熵值,引力波,牛顿,爱因斯坦,史瓦西,爱丁顿,朗道,钱德拉塞卡,玻尔,奥本海默,克尔,惠勒,索恩,泽尔多维奇,霍金等等,等等。

  天上一日地上一年,也许几十上百年后相对论学者能证明宇宙深处确有一个和道教神话九重天有同样相对时钟的所在。那也许是一个类星体,也许是一个有超级质量的合并黑洞,也许是别的什么更奇异的东西。

  《黑洞简史》读后感(九):好一本烧脑之作

  我小时候曾经做过这样的一件事:拿着两块磁铁,负极相对,我用最大的力想要把它俩捏咕到一块去。结果嘛,正如你所知,当然是失败了。(PS,没想到海哥也做过这样的事情)然而在我脑洞里依然有这样的场景,比如说,我用更大的力呢?(如果我有这样的力量的话),再比如说碾碎了这两块磁铁呢?到底能不能将它们捏咕到一起嘛!

  有些事情总会有可能的嘛,或许你做不到,但是如果有人做到了呢?

  这就是说,这个世界上总有些力量是你想象不到的,问题在于,这个力量到达临界点之后要去向哪个方向?当我阅读《黑洞简史》的时候,小时候的这个脑洞再现,或许之于我,一个物理学的稀烂自然课也学的不算是优秀的小白来说,用磁铁来想象黑洞,更容易理解。

  如果力量大至超越了磁的极限,可以将正负极相斥的力抵消,并最终碾碎磁铁,将所有的物质捏咕到一起,形成稳定的物质的话,宇宙中叫它中子星,然而,如果力量继续,要将已经捏咕到一起的磁铁无限地捏进一个几乎不存在的极小的物体里,就会发生坍塌,然后就形成了黑洞。不过,脑洞又来了,黑洞的未来是什么?显然,这对于目前人类的已知而言,只是一个不错的问题。或许,当我们知道了黑洞的未来的那天,物理学就又进入了一片全新的领域,颠覆的领域,just like黑洞被发现。霍金的理论或许指向了黑洞的未来,但是黑洞存在的明证2016年才被发现,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结合的探索,才刚刚开始。

  黑洞给我的启示,即便超越了临近点,事物依然会存在。宇宙中万象,其实是恒定的,不会多一分不会少一分。当物质被无限收紧,一座月球瞬间就会变为一座城池时,其实它的质量并没有丢失。物质会转换,但是一切都不会消失。当我着眼于自己的生活时,想到的,也许,人类世界也未曾丢失什么,只是一切已经已不同的形式转化了。有知与无知之间的界限并不明显,昨天是发现未知的天才,也许明天就是固步自封阻止进步、探索的老学究。不过我始终认为爱丁顿并非是因为自己作为一个学界权威而傲慢无知,而是在他科学的认知范围之内,并没有这样的概念。作为一名科学家,物理学家,他认为,最科学、客观的态度就是审慎地反对,“这种荒唐的行为”的发出者并不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类(但是天体也未必不具备主观能动性,反正它们在宇宙中的时间太久,万一成精了呢)。自然规律是人定的,人类才是刚愎自用的,而宇宙根本不会理会什么“规律”,该坍塌就坍塌了,就算大家并不喜闻乐见奇点,到底还是不能阻止它就在那里。

  这是一次很奇妙的阅读体验,读前三章的时候,对我而言,它毫无疑问是烧脑之作。里面的概念对我这种对于物《生活大爆炸》的物理梗都看不懂的小白来说实在是读的太困难,但是后面真是越来越好看,越来越有趣,越来越想要了解的更多。作为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的玛西亚•芭楚莎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那就是让物理小白,对物理学敬而言之的人迷上物理学,迷上神秘莫测,未知来龙也不知去脉但是就是那么迷人的黑洞。玛西亚•芭楚莎在2006年曾经获得过美国物理学会颁发的杰曼特奖,此奖旨在表彰她在“在物理学的文化、艺术和人文维度做出的杰出贡献”,实至名归。毕竟,物理学、天文学、数学等理工学科对于普罗大众来说,的确不如文学、艺术、绘画更容易接近,物理学家穷其一生研究的东西,或许在一个普通人眼里会觉得useless。没错,了解黑洞,并不能让我们吃的更好,穿的更暖,但是如果这是一件令自己愉悦的事情,就应该去做。

  当你知道了浩渺的宇宙中有那么多未解之谜,有那么多神奇的超越了人类认知的存在,当你仰望力量,向往力量,却知晓力量超越了边界就会迅速坍缩……多么神奇而美丽,因为未知而更让人心驰神往。所以说,当物理学家有很多乐趣,我们是不会了解的,我们了解的就是知道了物理学家的生活,会有很多乐趣,当然,知道点他们毕生研究的知识的皮毛,就更有乐趣。

  看过这本书,作为一个大爆炸的追剧粉,再看肯定不一样了。当然,目前还有没有觉悟去看《时间简史》,什么时候,《时间简史》也能像《黑洞简史》一样妙趣横生,在涉足吧。近些年,“黑洞”是热词,好多电影、电视剧集都涉及,最广为人知的应该是《星际穿越》了吧,我认为,玛西亚•芭楚莎的书可以让你更容易理解那些你觉得烧脑的“星际”探索影视。

  《黑洞简史》读后感(十):黑洞是怎么来的《黑洞简史》

  上中学的时候就喜欢科学,特别着迷相对论,看过很多本关于相对论的书。倒是对超级畅销书《时间简史》不是太喜欢。也许是因为读的科普书太多的原因吧,感觉很多科普书要比《时间简史》更有趣一些。比如这一本《黑洞简史》,我就一口气读完,虽然里面讲了很多很多科学史,但是感觉还是挺有吸引力的。

  现在我们觉得黑洞这个概念几乎是一个常识,很多人不懂相对论,但是一说黑洞,几乎没有不知道的,也没有不明白大致是怎么回事的,不信你问问小学生,基本都知道黑洞,都知道黑洞就是什么东西掉里都跑不出来的东西。可是当我们真的去看看黑洞的历史就会发现,光是这个神奇的概念被科学家们接受就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是的,这东西实在是太特别了,看不到摸不着,只有质量,却无法探测,只进不出,黑洞洞的好可怕哦!从物理学的角度就更荒谬了,这东西竟然连时间空间都没有了。空间极小,时间可以变慢,甚至变成了一个点。

  我们都觉得太阳千百万年来发光发热,简直不可思议,可是和黑洞比起来就算不上什么了。现在我们的科学家已经弄清楚,太阳的能量不过是来自核聚变,就是每天都在没完没了的在表面进行大规模氢弹核试验。可是太阳的核试验也有结束的一天,结束以后会变成一颗灰不溜秋的白矮星,而不会成为一个黑洞。这真是一个好消息,谢天谢地,我们的后代可以稍微放心一下了。不用担心我们的骨灰会掉到黑洞里。

  想要变成黑洞,质量要比太阳大很多,也不是太多,书中说好像是1.4倍,具体多少得问科学家,科学家其实也正在争论。反正大不了多少,挺危险的。

  书中介绍,因为有了广义相对论,所以很容易就可以在理论上弄出一个黑洞这样的东西,也的确有人想过,只是大家都觉得太荒谬,在黑洞里一切物理定律几乎都失效了,这太难以接受,所以大家总觉得肯定会有什么我们没发现的定律,使得黑洞不会存在。而且我们也的确没发现过黑洞。不过其实黑洞是发现不了的,看不见嘛,但是还是会有间接的证据证明黑洞存在。没发现证据,只在理论上可能存在,于是大家都觉得是理论的问题。可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东西出现,脉冲星,中子星,美丽的星空里,诗意的星星当中原来藏有很多妖怪,天文学家们开始把相对论重视起来,这东西不仅仅是用来想象的,而且真的能用在天空中啊!于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黑洞这个星星当中最大的妖怪很可能是存在的。

  今天虽然我们依然看不到黑洞,但是天文学家们已经相信黑洞就在哪里,不论你看还是看不见,不论你是信还是不相信。比如银河系的中心就有一个巨大的黑洞,也许总有一天,我们和我们的历史全部都会坠入这个黑洞当中,远方没有诗,而是黑洞。人类社会、太阳地球、科学技术、爱情友谊、互联网和我们追求的所有东西,最后都归于神秘的黑洞,也许也是一种诗意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黑洞简史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