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甲骨时光》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甲骨时光》的读后感10篇

2022-03-13 12:57:5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甲骨时光》的读后感10篇

  《甲骨时光》是一本由陈河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35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甲骨时光》读后感(一):[张一书评]奇幻的笔锋,勾勒出不尽的情怀

  陈河将小说背景置身于二十世纪二十到三十年代,那是一个社会动乱、战争迭起、民不聊生的年代,同时也是民国人文科技迅速发展,考古事业起步开创的年代。殷墟发掘作为开创中国现代考古先河的一步,也产生了第一代考古大家,如李济,董作宾(即本书杨鸣条原型),梁思永,石璋如,夏鼐等。

  《甲骨时光》读后感(二):《甲骨时光》:在历史考古之上再来一次文学考古

  《甲骨时光》:在历史考古之上再来一次文学考古

  甲骨文的发现,几乎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基本框架,之前将信将疑的中国史前史,逐渐厘清了它的眉目,从神话传说“转正”成了可作凭据的信史。

  一个民族必须有“根”,必须知道自己的来源,所以人类会花费巨大的精力,去寻找自己的根,去考证自己的来源。中央台有一个节目叫《等着我》,里面参与者都是那些多年前与家人失散的人,他们即将到了人之暮年,也会拼尽全力,去寻找自己的出生真相。所以甲骨文的发现,对于中国的历史来说,意义太过重要,说在这里连贯上了中华民族的根,一点不为过也。

  只是甲骨文太难懂,它所开启的历史,也只能是断章残片的,实在不像武则天、杨贵妃还有“后宫”戏里所覆盖的那些朝代的历史,有太多能够借鉴的素材,再不济的话,从《红楼梦》里摘抄一些文字片断,就能大体复原出“王朝后宫”里“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乌眼鸡之斗。所以,甲骨文的发现不谛是中国考古史的一个惊天动地的发现,但用文学的方式,来描述甲骨文为背景的“殷墟发掘史”的文学作品,实在是少之又少。

  陈河创作的小说《甲骨时光》可以说在题材上是相当的新颖的,说它是“殷墟发掘”题材的首创之作当不过也。如果说殷墟的考古,是一次实物意义的实践操作的话,那么,陈河的小说,则是对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一次考古的再一次文学考古。“殷墟”考古发掘的是中国史前史的秘辛,《甲骨时光》考古的则是历史深处跨越千年的人性坚守、现代中国社会处于内外交困之下的角力交锋、艰难时世中民族意志的灵光呈现。纯粹历史学意义上的殷墟发掘,在小说里,升化成人的心灵秘境的烛照,成为中国现代历史进程的一次密码披露,更可洞见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质。陈河对一次在历史中只用寥寥数言的考古行动,注入了太多人文、人性与人格的意义,使得叙述载体从“科考”事件升华为“人文”的洞察,让我们看到的是,在这一篇被作者称之为“通俗文学”模式写作的背后,其实倾注着作者深厚的纯文学的功底与内蕴。在西方文学中,一部看起来叙述简洁、线条明晰、前后照应的畅销文学,其中却涌动着对人性的深刻发现,很难说它能被归纳到通俗文学的行列。中国纯文学作家对畅销作品的涉足,带来的必然是畅销小说艺术风味的提高。陈河这部小说的内在质地,我们就感到它明显地抛弃了中国旧式的通俗小说满足于猎奇的表面性与叙述的庸俗性的通病,而在历史的厚度与文学的氛围上都能够接近西方畅销小说的丰润品格。

  小说围绕殷墟开掘,按时间线展开。殷墟现场主持人董作宾在小说里被转换成虚构“杨鸣条”,我想主要原因是作者需要在这一个人物身上放置更多用来凸现人文意蕴的虚构内容,而这些部分,稍有不慎,很可能会触犯到原型的真实人生境遇,所以,重新编写一个名字是有效规避历史束缚的不二选择。而现在看来,过去在历史书中线索单一的董作宾在化身杨鸣条之后,身上立刻涂抹了由作者想象力支撑着的五彩斑斓。一则由杨鸣条与他在学校里的女生组成的爱情故事,立刻成为本来毫无生气的挖掘现场里最具生动活泼的情感纠葛,而同时期,这个女生已经和殷墟所在地的当地警察局长建立了订婚关系,这样,杨鸣条面对的考古困境,还不得不面对着情敌因素穿插其中的情感较量,而实际上,小说中向我们交待了,身为警察局长的情敌,却与土匪沆瀣一气,暗通款曲,破坏考古大业,于是,当年的女友当仁不让,离开了她的未婚夫,站到杨鸣条一边来。整个小说的爱情故事,随着考古进程的展开,也收敛了一个花好月圆的结尾,使得整个小说有了一个足以谐和成传奇色彩的罗曼蒂克副歌。

  而作者更为浪漫主义的选择是为小说里的现代挖掘进程,配置了一个遥远年代的爱恨恩怨故事。而在这里,我们恰恰可以看到作者的纯文学作者的出身,给予小说结构上的妙手天成的绝配赋予。在小说里的顺向进展的现实主义进程上,还并行匹配着殷墟最后一个朝代帝王与贞卜师之间的冲突纠葛。而在这个远古的故事中,我们同样读到的是演绎在今天的挖掘者杨鸣条身上的爱情故事,数千年的间隔,没有隔断爱情以同样的激情膨湃的方式展演出来。在远古的故事中,贞卜师本来是为了帝王的旨意,与寻找帝王心目中的女人,但他却无可抗拒地接受了爱情的燃烧,与帝王的禁脔有了亲密的关系,受到了帝王的惩罚。但是,他依然无悔于爱情的执着,同样,他爱惜自己的职责与使命,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履行了一个贞卜师的荣誉,尊严与执着构成了一个远古贞卜师的全部品格,而这份流传在故事中的品格,却从没有泯灭在中华民族逐渐成型的精神空间里,直到在千年之后,依然让我们感同身受,心领神会。作者在小说里对远处于商朝的这则爱情故事,是作为主人公杨鸣条所撰写的小说《贞人大犬》的章回穿插在整个小说的现代进行时的文本中的,这样的结构,带有先锋小说派的跳跃而又内在对应的叙事技巧,拉申了小说的叙述空间,但作者更为明确的寓意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在今日考古去探访的远古时代,已经深深地留下了自己的基因,就像Y—DNA可以考察出父系血脉一样,商朝的一个贞卜师用生命维护的价值观,一直到小说现代故事发生的年代,仍在支撑着当代中国人的内心精神质地。在小说里,我们看到,杨鸣条面对外国人对中国精神文化遗存的觊觎,面对着土匪的生死威胁,以及地方黑势力的胁迫,他始终表现出富贵不能淫的精神硬度,而这种精神力量,与他在小说中表现的商朝贞卜师以及在考古现场深淀在甲骨文上的文字寓意,其实保持着Y—DNA基因链中的一样的成色,这就是中华民族永远不会屈服强权、不会迷失自我、不会任人欺蒙的精神基因。这正是我们在小说里感受到的作者倾注在一起考古发掘的文化复原中所蕴含着的更深层次的寓意。

  作者更将殷墟考古放在上半个世纪中国内外交困的整体格局下予以展现,外国势力方面,这里有服务于加拿大皇家博物馆的怀特主教、有同是加拿大人的明义士,有听命于日本军方的青木泽雄,还有被日本人收买的当地土匪,在这所有的势力中,最强大的是日本势力,小说里的日本考古学者青木,依仗着日军侵略者正在向中国本土大规模侵犯的后盾,占据了这场中国文物博弈的主动权。而在这种犬牙交错、各怀心思的多方角力中,作者最别出心裁的构思,是沿袭了丹•布朗的“密码”系统的技巧,而在这里,也最见作者的功力所在。作者在后记中也毫不隐讳他对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的学法,这就是小说里的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逻辑推理主线,但也可以看出,设定出这一个主线,是相当的困难的,作者在后记中也直陈这耗费了作者大量的心思,导致了小说创作周期达到了五年。我们可以大致看到小说里“密码”元素的设置,是缘于作者在移居的加拿大时对该国博物馆里一幅隋代巨型壁画的诱发。这幅壁画,是从中国山西侯马境内的山乡寺庙墙上铲割下来的,主题是佛教画作,这个时代的绘画作品,怎么可能会暗示出殷墟中最重要的中心祭庙的所在地点?作者在小说里并没有详加交代,但我们可以看出丹•布朗的环环相扣的设置是相当的困难的,而丹•布朗的小说里的对应于圣经的推理路线,并不是出于他的构思,而是从其他作者的分析中移植过来的。在《甲骨时光》中,一幅山西境内的壁画,被作为破解殷墟秘境的“藏宝图”,小说里,杨鸣条利用壁画上的太阳、星座的位置及地面上的日晷构成的三角形,确定这个中心就是殷墟中心祭庙的位置,如何找到这一个中心?小说里并没有详加解释,其实作者在书中推导出的三角形是一个横置天与地之间的大三角形,这个三角形如何对应于现实的地理位置?小说在这里语蔫不详,但是,作者在这里完成了一次匪夷所思的推理过程,并真的依靠这个推理,找到了殷墟发掘中最重要的中心祭庙也就是能够找到甲骨仓库的所在地,把这个所在地确定在真正的发掘地点“花园村”。其实查一下作者后记中所参照的《安阳》一书,这套舶来的推理流程根本是莫须有的,花园村的发现,也没有书中所写的大费周折,不过,从小说大体能够顺利地推绎完成的思路看,作者通过这样的演绎方式,完成了向畅销书“达芬奇密码”的一次忠实的致敬。不过,要达到西方小说那种有着得天独厚的推理基础的神韵的话,还必须有着更为丰厚的中国文化积累,在本小说里,陈河只是大体上完成了他的逻辑推演的设想,但这个推演过程并不完全经得起推敲。由此可见,这类小说的完整的无懈可击的逻辑链的设置,是相当的困难的。作者在后记里,直陈这种创作的难度。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的这种逻辑推演线的重要一“点”,就是三角形中的其中一个点,即星座那个点,作者是通过一个巫女用生命最后的一点力量,托梦传送给杨鸣条的,令小说烙印上玄幻小说的痕迹。如果没有这个梦,那么,逻辑推演就缺少一个角,就无法获得殷墟最后一掘的密码,这样的虚幻成份,在现实的逻辑演绎上必定会导致这种推演的虚妄,由此也充分地看到,作者在设置这种推演过程中被强大的困难层层设阻,最后为了让推演能够自成体系,不得不运用神鬼的力量,方才使逻辑链条顺理成章。这里,我们只能说是设置出这种推理过程的超高难度,已经让现实主义的写作方法力拙技穷了。

  《甲骨时光》的诞生,由一个移居加拿大的作家来完成,其实也有其必然性。走出中国的文化语境,在一个新的文化背景下,能够产生一种更为强烈的寻根自觉,作者加拿大实地感受到的中国壁画,启发了作者的思路,并有意识地把它与殷墟发掘建立了因果联系,尽管这种联系在作者看来,都未免有一点过于吃力了,但看出作者的创作动机是连缀上两个中国文化元素之间的脉络体系,打通它们之间的分隔在重洋两边的经脉的阻断,本质上仍是作者站在加拿大的土地上,依凭着一个来自于中国的文化古迹,去遥望另一个在中国国土上象征着中华民族之根的伟大发现,意图从中华本土上吸取远古文化里的生生不灭、并在今日发扬光大的民族精魂,这也许是作者身在加拿大但却把他的创作想象力依然徜徉在中国大地上的原因吧。根的传承力量与土地的丰润胸怀,是作者在海外都需要汲取的营养吧。

  《甲骨时光》读后感(三):一片甲骨惊天下

  安阳,位于河南省最北部的一座普通小城。如果没有110多年前,那一片片刻着神秘文字的龟甲兽骨被掘出土地,这里或许永远都是一个不为世人所知的城市。然而,历史总是给予我们未知的惊喜,深埋在城市之下的岁月宝藏总有一天会被发现,重回地面,震惊世人。

  著名海外华裔作家陈河的“发掘历史系列”新作《甲骨时光》,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安阳为背景,虚构了一个和甲骨文发掘有关的充满神奇色彩的历史故事。小说主人公杨鸣条的原型是中国甲骨学家、古史学家董作宾先生,他是第一个发现殷墟甲骨卜辞中记有“贞人”之名这个现象的学者,也的确在傅斯年创办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同时也是《殷历谱》、《获麟解》等著作的作者。

  小说中有关杨鸣条的诸多细节几乎全部是来源于董作宾先生的真实经历。而书中提及的饥荒,日本人占领中国,甲骨文发掘期间受到来自各方势力的破坏与种种阻挠,傅斯年、李济、明义士、郭沫若、冯玉祥等人对殷墟甲骨的关注等,也都是真实的历史事件。不过,仅有历史事件,还不足以构成一部引人入胜的作品。

  在构思作品时,陈河先生敏锐地抓住了董作宾《侯家庄获七片整甲记》这篇文章中提及的“他一直在追踪着一个叫大犬的商王的贞卜师,从大犬小时候在龟甲上练习刻字到老年时的随心所欲的字刻,他都一个个收集到”这一细节,深入刻画了杨鸣条这位历史文化研究者、保卫者的形象。同时又在贞人大犬的故事中加入宛丘巫女这一女性形象,让人物之间产生了神秘的前世今生关联共振。

  《甲骨时光》最迷人之处正是这种古人(大犬、巫女)和今人(杨鸣条、梅冰枝、蓝保光的母亲)之间千丝万缕剪不断的对应关系,作者把历史和当下的必然关系用小说的形式加以呈现,将风雨飘摇的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军阀混战的中原小城、中华文化的保卫者、商朝占卜师的梦幻人生、远古的殷商时代,融汇为这场精彩戏剧最真实的舞台,让读者历经了一场既真实又梦幻的尘封岁月。

  小说将诸多丰富而详实的学术资料融合贯通,人物形象富于虚幻神秘色彩,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完美重现了甲骨文的形成与发展历史,以及安阳殷墟的发掘与研究进程。阅读《甲骨时光》,我不止一次感叹,如果没有这样一本通俗流畅的文学作品,我怎能对自己家乡最引以为豪的历史文化宝藏有如此深入而感性的了解。

  历史是沉重而沉默的。尽管我们很多人从儿时起就知道自己的家乡被誉为“七朝古都”、“殷商故都”、“甲骨文之乡”,但却从未真正去探寻过这片土地的历史。如今翻开《甲骨时光》,便像是穿越了时光隧道,回到了那个时代的安阳老城,和书中的人物一起经历着一场热血、梦幻、迷雾重重的激荡人生,让我对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土地,对洹水河畔的历史,对中华文化有了更深沉的爱恋。

  《甲骨时光》不仅故事精彩,文笔流畅,更具备了深刻的历史情怀和人文精神,让三千多年之前的文字再次焕发出震撼人心的光彩与力量。当然,安阳的历史与名胜选不止甲骨文、青铜器,妇好墓、扁鹊墓、羑里城、岳飞庙、人工天河红旗渠,还有近年来刚刚发掘的曹操墓,都是安阳引以为豪的城市名牌。

  安阳,我的故乡,也是等待更多人认识和走进的历史文化长廊。希望有更多的朋友能看到这本书,从一片甲骨开始,认识安阳,重拾历史,在那段迷人的甲骨时光里发现一个历久弥新的神奇世界。

  《甲骨时光》读后感(四):言情特質可惜了這個命題

  三星都是給此書在甲骨文、曆法和殷墟考古事件上花的功夫,誰讓我喜歡這類文化呢。

  如果對殷墟遺址發掘這一事件沒有了解的話,看一看還是能有點收穫(特別後記——至少在獲得了這一事件的大致概念後有相關的書目可自去研讀)。

  整個故事實際依託在殷墟考古的歷史事件上,但寫成小說,人物缺乏鮮明的性格特徵,看不到主人公成長弧光(也許大犬從一片空白到為情所困算是?),戰爭前後與日本人爭奪甲骨文挖掘這一重要事件,人物意識的落腳點通篇卻也太小我了,這小我有什麼深刻挖掘也行啊,但很遺憾。

  以下是吐槽:

  書的開局讓人頗為興致盎然,後面的期待卻迅速滑落,直至看到此處時實在忍不住吐槽:男主被土匪綁架到山上,不擔心甲骨藏地線索落日本人手裏、不擔心國寶命運、不擔憂當地人對殷墟的破壞性挖掘、不掛心中央小組的進展,唯獨聽說學生兼情人(原配未離)在打探他的消息,才立馬待不住想要逃跑——此書無論是民國線還是商朝線,男主的許多重大決定比不上/取決於一個女子的影響,而之前這兩對都沒有什麼蕩氣回腸的深刻經歷,太沒出息了吧!甲骨和巫占神秘的上古文化氛圍一下被不爭氣的兒女情長削成披著歷史外衣的言情小說。

  民國線的男主雖然是包辦婚姻,但自己母親被童養媳照顧奉養至故去,特別自他外出求學開始家裏全靠媳婦支撐,在外面瘋跑沒丁點對媳婦的感念,就知道想女學生,而對女學生又典型有賊心沒賊膽也沒擔當,每個進展都是女學生主動,對作者這種觀念實在不能苟同。

  非要安插個學生情人就安插吧,這其中卻基本看不太到女學生對情節進展的作用,還不如詳述男主與痲瘋病巫师的宿世因果。

  如果沒有作者上帝之手賦予男主的玄妙感應,在這場殷墟遺寶的爭奪中,男主也就是個炮灰的命,好幾處此人的行動和心理都比較違和。

  還有很不明白的是为什么要穿插好几处莫名其妙的情色,对情节没推动,对感情也见不到助力,倒是对作品的认知直接下拉几个档。

  而「男主筆下」的商朝貞人大犬與之一脈相承,未見貞人的虔誠、盡職、忠誠、守義,只見一怯懦的為情所困者,放跑私通的巫女還覺得自己特偉大,不知貞人都怎麼選怎麼培訓的,這樣的還能與神明溝通?感知天意?

  故事和「故事里的故事」中主人公的生命重点都在小情小爱,而且说实话感觉是一种站在男方立场臆想出来的情感,特别大犬,情感往来一股虚幻之感。热爱舞蹈、生命和自由的舞女,真的会对一個莫名其妙、替主子找人结果看上自己的人在幾日間产生什么浓烈的情感?以致受到被鞭打驱逐的羞辱而男方对此没反应的情况下,不远千里寻情郎——考慮到上古那個交通情況,多大執念?而且这位情郎重逢后对她除了欲就是欲,还偷偷摸摸见不得人,这得前世什么孽缘的因果。結尾倒是借其他人物之口為大犬人設「撥亂反正」,刻意痕跡太重,無法信服。

  本來很少這麼大段吐槽,但正因個人很喜歡商周、考古這類文化,所以對此書「跑偏」份外惋惜。

  好在這個故事的尾聲部分挽回了一些印象。總體印象上,故事的邏輯推動性和玄感通靈性結合的比較生硬,看了後記明白了。另外,書看了一段就懷疑男主楊鳴條有原型,看了後記原來貞人大犬也曾確有。對董作賓先生之前沒有了解,也不知董先生被演繹成男主這樣是不是走板。

  此外,在和另一本與甲骨文相關書對比來讀時,安陽殷墟的發掘特別是H127號坑的挖掘是考古學家石璋如率領的,而此書後記對這事件的描述裏沒有此人蹤影(前文也無此人影子)。

  《甲骨时光》读后感(五):《甲骨时光》,只有“甲骨”可读。

  看了部分评论之后,发现小说最值得说的也就是作家对史实认认真真,勤勤恳恳的收集和整理。这一点被很多人拿来感叹,甚至夸大,但是小说家创作不就应该是这样吗。先要创作出好的作品,在不了解历史和现实的情况下当然是知识的积累过程,这一过程可以保证故事的真实性。迟子建也不是鄂温克人,她创作《额尔古纳河右岸》也是在鄂温克族调查取材,这都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小说应该更加注重想象,这是文学作品和历史资料的不同之处。无需想象的东西,无关人性的东西,不需要在小说中看,看史书掌握的更多。所以,那些所谓“高度还原”“追求历史的真实性”都是瞎扯。

  阅读之后又随意整理了故事梗概,对作品这种“堆砌”的感觉更加明确了。从最开始就感觉,作家不像是在写小说,更像是在描叙历史,因而像纪录片。后记更加确定了这一想法。作者整理收集关于甲骨和安阳的历史,知道了董作宾做的《殷历谱》,怀特助教,青木,明义士,这些都是真是存在的人物,在博物馆里知道了他们的发现,并加以虚构。故事中的古代小说也是,知道了帝辛,贞人,周文王等各个历史人物的生动的故事,将他们融合在一起,即便不是一个年代的故事也加以融合。但,最重要的,我认为,融合不等于想象,更多的是拼凑。这样拼凑成的故事,使得整个小说,很散乱,没有结构。人物众多,不够完整也没有鲜明的性格,语言更是拖沓,故事套故事的结构没有发挥到最大的作用,使得两者脱节。对这部小说真是说不出的失望。

  一、结构

  从结构方面而言,最好的小说要逻辑清楚,故事之间要有衔接,推动故事发展的情节,最次也要有个主题吧。这部小说,或许是想要表现主人公和国家对甲骨文的发掘和保护,用外国的盗贼做对比,用战争的利益,金钱的利益做抗争都是合情合理的,但表现的不够具体,深刻,而且分布散乱。至少主人公杨铭条和贞人大犬都很薄弱,性格不丰富,女人高于国家,这样的塑造,使得整个主题没有非常强烈,就会缺乏感染力。

  二、人物

  杨铭条作为主人公毋庸置疑,作者对他的表现太过简单,完全不能理解作者想要表现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从他人口中是,他是甲骨专家,是受下层人民,基本上每一个人喜爱的,甚至被蓝保光,看作是一种有光环的支撑,这样的描写太过刻意。他和梅冰枝的爱情很具体,也没有脱离普通小说结构,才子佳人。蓝保光和他的母亲塑造的不多不少,每一次的出现都能推动故事的发展,是小说中的关键人物。华特助教,青木,明义士。三个外国人,各有作用,但人物出现的却刻意。还有傅斯年等历史真实人物,使小说的虚构性减弱,真实性也没有增强,因而陷入真实虚构之间,存在一个大的裂缝,无法闭合。出现的侯新文等人物,作者具体写了他们的经历,背景,具体的描述之后应该对情节有具体的推动,但是,都没有,这就使得这些人物在文章中显得大而无当。

  三、语言

  语言的繁杂,使得作品显得拖沓,对人物每一次人物心理的具体描写,行动描写,环境描写,基本上每一个都是非常具体的描写。使得作品中的部分内容,一大部分内容缺乏可读性。三句话,其实作者已经把想要写的东西写出来了,但是作者用了十句话。这就是拖沓了。

  四、剧中剧

  这样的结构非常常见,在很多小说中都有出现。以殷商时期作为故事,符合故事叙述。但是,主人公写的小说和小说本身,没有什么关联,发掘出的甲骨和贞人,这两个线索使两个故事有点联系。自成体系的殷商故事,可以说完整,人物不多,但具体丰富,人物性格也非常圆满。每次读到故事中小说,都非常想知道后面的故事,有吸引力。可是,再继续读现实中的故事,就会非常脱节。两个故事的完成度差距比较大,就有损阅读感受了。

  合理的想象才是小说最重要的东西,否则和史料又有何异。想要事实真实,就必须要减少想象,想要小说虚构,就必须放弃完全的真实。二者不能对半。否则,只剩凌乱破碎的“甲骨”。

  故事梗概

  一、恒河水边的殷墟(杨铭条作为甲骨专家,被傅斯年带到安排到恒河研究甲骨。开篇介绍背景,介绍出蓝保光,梅冰枝,明义士,青木等人物)

  二、挂着盾牌的抢下闪过王的影子(杨铭条的小说,商王帝辛要求周文王献祭活人牲。文王听命不从被关押,向祖先请愿不要,便将文王大儿子伯邑考做成肉酱,让文王吃下)

  三、夜色下的安阳(梅冰枝的戏班在夜色中演出,侯新文被征兵,张献学被土匪(青木日本)绑架,青木设计盗取古物)

  四、古寺里的三折画(怀特主教发现三折画,并邀青木和明义士一同前往研究。介绍了三个人,怀特主教往英国运,青木往日本运,明义士深觉愧疚)

  五、获麟解(蓝保光为杨铭条找到大兽骨,白犀牛。兽骨上刻有字)

  六、在南方的征旅上(小说中,帝辛梦到舞女命大犬寻找,大犬找到并与之相爱,放走宛丘后被帝辛斩掉右手)

  七、在恒河的北岸(中央挖掘队开始在北岸挖掘,和夜晚考古队发生冲突,并被压制,离开安阳)

  十、逃亡(大犬设法帮助宛丘逃亡,用马车隔间涂上老虎粪便躲避检查)

  十一、牧野之战(杨铭条终于逃离土匪窝,找到蓝保光,借助他母亲最后的力量,看到了牧野之战。终于知道了日食发生时的星座,以确定甲骨库存在位置。在挖掘最后一天,发现了巨大的甲骨球,)

  十二、尾声(文物在战争过程中的经历)

  后记、梦境和叠影(作家本人的写作过程,看过了众多史料后的产生了写作的想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