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自然骨魄》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自然骨魄》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4-26 21:1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自然骨魄》读后感精选10篇

  《自然骨魄》是一本由萧春雷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6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然骨魄》读后感(一):记录中国的掌纹

  萧春雷是人文地理写作方面的佼佼者。这次一口气推出了三本相关著作:《自然骨魄》、《大地栖居》、《华夏边城》,构成了“中国的掌纹”系列图书。何谓“中国的掌纹”?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解释,“华夏大地的每一处褶皱,都堆叠着厚厚的文化层, 像是掌纹,讲述我们民族生存的故事。 我奔赴各地,细致查看,努力破解那些紧攥在掌心秘密。 与手相学家不同在于,他们预测未来, 我阐释什么样的过去造就了今天。”写的是自然风貌,落脚点却在文化,讲述的是中华民族生存的故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些作品关注的还是中国人的过去和现在,中国的地理文化血脉

  在这本书中,描写的自然景观多是在中国的大西北,这是最吸引作者的自然景观,对于我们地处江南的读者来说,这些雄伟的自然景观的确让人震撼,无论是那里的高原沙漠、还是那里的冰川、雪山绿洲草原等,都是令人向往的。越是让人产生疏离感、陌生感的景观,越是让人产生亲近的欲望。试想,自己已经很熟悉地方,还能让我们产生游玩的念头

  中国的大西北实在是太辽阔了。无论是新疆,还是西藏,都是地域广大,比一些小国家面积还要大。在这些凛冽荒芜的高寒之地,你可以遭遇到太多的意外。一路上的众多的寺庙、佛塔、壁画、岩画、墓冢,都会带给你意外的惊喜,这些闪烁着文明光辉碎片,会带给你不同的心理体验,有时候妙不可言。在萧春雷的著作中,我们可以读到很多难得的信息

  在这本书中,作者指出了中国人存在的自然审美盲点,我觉得很有些道理。作者举了老家泰宁县的丹霞地貌景观的例子,泰宁风景历史上籍籍无名,原因在于泰宁丹霞景观以岩穴和峡谷为主,武隆喀斯特景观以天坑、溶洞和仙人桥为主,都属于负地形。而负地形往往给人阴暗潮湿危险感觉,心理上比较难以接受,所以一直以来得不到中国人的认可。在作者看来,负地形也是一种艰深的美。当然现代人的自然审美观念已经在发生改变,正如我们越来越欣赏这些负地形。

  “空间因为时间而呈现人文之美,土地因为人类而流露眷恋之情。”说的太好了。带有人文之美的自然景观才是真正美好的风景。

  《自然骨魄》读后感(二):华夏美景,自然之魂

  华夏大地上有着如此多的美景,每每想起总令人难以取舍,到底应该选择哪里作为自己的目的地,去开启一段神奇发现之旅。西藏一直是我的一个梦,虽然还没有临近的去感受它的呼吸,但是它必定不会仅仅停留在一个梦的阶段,总有一天我会踏上那片土地,去感受一代前辈走过的路,不敢去看喜马拉雅,因为害怕愈发发现自己渺小,不敢驻足布达拉宫,害怕愈发自惭形秽,我只敢尽快的浏览过去,因为害怕会为之痴迷,再也不愿与她别离。低声唱着溜溜的康定情歌,就这样跟你说过再见。

  南方的春天多情的,细雨绵绵如同情人之间的诉说,剪不断理还乱。就想让人沉浸在这温柔雨丝中,寻找自己曾经说过的誓言。如同岭南的梅花经过整整一个冬天的思念,终于等到为你吐露花语情思。跟着春天的脚步一路向北,厦门的木棉花,长沙的桃花,洛阳的牡丹再到北京的山桃花东北的丁香,就这样,跟着春的脚步,走遍了大江南北,一路上都有鲜花为伴。

  送走春天的生长复苏,一直都在等待着秋天的收获黄土高原上的秋天,更加让人有获得感。没有南方的精致细腻,这里的硕果累累可以极大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没人想得到这些其貌不扬的青稞土豆,此刻就是最养人的食物,最能给人带来幸福感的劳作结果。沿着黄河直流而下,秋天也飞快的踏着自己的脚步,来到渭南,这里挂满枝头石榴苹果山楂,在微风吹过,这座山都是瓜果的香甜气息,怎么不醉人。来到开封,这个黄河之上的城市,它不断被黄河淹没,有不断在原址上重建,如今已经没人知道他的下面有过多少座城,留下我花开后百花杀秋天的怒放,终于来到出海口,连云港的渔场,到处都是肥腴的鱼虾,给人们留下秋天的那一口鲜美

  不管是从南往北,跟随春天的脚步伴着一路的鲜花,还是跟着秋天的速度,沿着黄河流下,收获一年的幸苦结果,还有湖北少数民族别样风情,广西山水甲天下,东北冬天的北国风光,好像怎么看也看不尽这片华夏大地上的自然骨魂。我们一年又一年,从南到北,从西向东,也看不尽,每一处景致都能勾留下无尽的相思等待着又一年的轮回,再次踏遍华夏大地,追寻上次驻足时错过景色

  《自然骨魄》读后感(三):探索世界的自然骨魂

  读着《自然骨魂》,眼前就仿佛看到作者萧春雷用双脚行走在人迹罕至之地,用心感悟那些绝无仅有独特地理环境。他以纯美的语言、超拔的意象描述了华夏大地上的风物与筋骨

  他追随季节,行走在不同区域,用身体力行,感受到中华大地上的一切。以其在青藏高原、鄂尔多斯、帕米尔、甘肃黑河、湖北五峰、广西、重庆武隆喀斯特、福建泰宁等地的亲身经历挑战自己,去发现其他旅行者看不到的中国筋骨,就如同我们的掌纹,没一人人都是不同的。他描述的地理掌纹,就是一份独特的宝贵资源

  是不是走到了,就能发现独特,就能行诸笔端?不是的,没有一定的文学积累,没有一定的见识与胆略,即使你行走无数地方,你也写不出多少属于自己的见识。多少人都在重复别人的发现!能用脚步去丈量脚下大地,能用头脑思考风俗人情。所以这是一本风格独特的散文作品集。这些作品构思独特,文笔流畅,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这些地区的地理人文、过去和现在,充满着诱人神秘感,非常值得一读。

  华夏大地的每一处褶皱,都堆叠着厚厚的文化层, 像是掌纹,讲述我们民族生存的故事。单看这形象比喻,我们就对那些未曾探求的领域充满了期待。萧春雷就这样用文字带着我们走向那些充满神奇的,满是魅力的土地。

  好多人读了他的书,都有心满意足之感,因为那些文字里没有浮夸的辞藻,没有好词佳句的堆砌,有的是他对消失的一些精华痛心,有的是他对发现没的惊喜,更有的是他要对读者述说的情怀。这样的书,值得一读再读。值得细细品味

  干净的文字,纯净内心,能把这样的文字留存于世,多少年后,当我们沿着作者行走的轨迹,再次出发,看到的是不是还会如当初一般模样事物是在变化的,在这些变化中,我们千万不要忘记曾经的存在。

  《自然骨魄》读后感(四):萧春雷 呈现大地褶皱中的人文之美(新京报采访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6-11/19/content_660605.htm?div=0

  七年前的冬天,作家萧春雷第一次来到银川。出租车司机指着整条街光秃秃的树,说这位闽南客人来错了时候。“可我觉得太漂亮了!在福建叶子总不肯掉,像流水一样没有节奏感”,萧春雷说。

  为《华夏地理》《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供稿多年,萧春雷的足迹伏贴至中国版图上的各处褶皱,又深入其后堆积的深厚文化层。

  随着国内旅游业的商业日臻成熟,近年来“中国游客”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一个热词。而萧春雷的行走依然“传统”。在信息化的时代,他依赖甚至迷恋着地图,他对山川、水系的观察与书写总让人想起漫长中国人文地理脉络中的一些名字,如徐霞客、郦道元。百年来,近代科学、西方景观美学生态主义哲学与传统舆地学交织并进,而萧春雷正在新旧交叠之间,潜心磨合着当代中国人文地理写作的方式内涵

  地理叙事

  深描未被现代化淹没的特质

  今年,萧春雷又在写银川,“变化非常大,金凤区已经完全规模庞大的现代化城市了”。

  少年时代,对于出生于武夷山区的萧春雷来说,银川所在西北的荒漠平原都是难以想象的存在。“我很好奇,那些我没见过的人们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又如何应对这种自然挑战”,萧春雷回忆

  如今,萧春雷的足迹已遍及中国大地。少年时书本里的不少地名、方物都曾被他实地寻到。在内蒙古额济纳旗,萧春雷“重返”陈子昂于《居延海树闻莺同作》中的那片海子。唐朝时,“边地无芳树,莺声忽听新”;自1949年以来,居延海已有6次枯竭,直到2003年才因连年人工补水而复活。

  海的死而复生、城的古旧变迁,随着萧春雷的行走落入他的笔下,也化入他对人地关系的观察和思考。萧春雷也曾在拉萨见过霓虹闪烁的酒吧,但不赞成以“游客的傲慢”一味指责当地人舒适现代生活正当追求。他所遗憾的是,拉萨、银川“都有自己的好”,成为游客的人们容易对旅游地雷同的表象迷惑,但从人文地理角度每一个地方仍有无法被现代化变迁淹没的特质。

  例如银川这座被中国农牧分界线划进牧区的古城,每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之下,三面被沙漠围困,只依傍着一条黄河,但人类花费了2000年的时间,在银川平原创造出一个面积达七、八千平方公里的人工生态系统。在萧春雷看来,理解一个地方就是要看出这些特质,而看清地之特质又需要对人地关系的抽丝剥茧。

  多年来,他把虚的地理坐标具体化为一城一地的气候类型、山川水系等地理尺度,以空间特质去解读人类的生存空间。读萧春雷的文字,人们会看到维吾尔族、土家族各自细腻的生衍故事,也会在惊叹中理解那些未见过鱼、没见过树的人们,如何在各自的生存环境中创造出别样的生活文化。

  若把中国版图上的每一处褶皱看做是古老土地上的掌纹,萧春雷一直在破解那些紧攥在掌心的秘密。“与手相学家的不同在于,他们预测未来,我阐释什么样的过去造就了今天”,萧春雷说。

  风景美学

  新旧审美观在中国交替

  于这些细密的掌纹中,萧春雷最为之震撼的,是在国内占地约100万平方公里的喀斯特地貌。如他走过的湖北五峰土家族聚居区域,这个降雨量丰富的地方既罕见游水的鸭子和鱼,也难以修建水渠、水库,只能在富有地下水的岩层之上采用旱作方式种起苞谷。喀斯特地貌直接影响着这一稻作文明区特异的生活、生产方式,进而影响当地的文化形态

  尽管这里的苞谷种了一代又一代,但人们对于人地关系的细腻挖掘却是近代的事。不只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在1928年才由地貌学家冯景兰等命名,后又经多人在八九十年间不断阐述才进入大众的地理常识,并塑造着人们的景观审美。

  “近些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自然遗产名录又成了替中国人挑选好风景的机构”,萧春雷说。就在去年,联合国在华首颁“可持续发展城市示范奖”,获奖城市是199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后坪天坑群所在的重庆武隆。武隆县的天坑和仙人桥如今是拉动当地经济热门景点,而萧春雷查阅清代的《武隆县志》,它连“武隆八景”也没有挤入。

  “后来我想明白了,武隆喀斯特景观以天坑、溶洞和仙人桥为主,都属于负地形。中国人很容易被山峰悬崖等正地形感动,但洞穴、地缝等负地形作为一种艰深的美往往被人忽略”,萧春雷说。

  其实从17世纪传教士进入中国,西方的景观美学就开始逐渐影响国人。怀抱着传教的信仰与现代科学素养,他们足迹包括当时易让人生畏的西南“巫蛊之乡”,甚至在19世纪中叶艰难踏足三江并流区域。自20世纪中下叶以来,随着西方生态中心主义哲学的兴起,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更对中国产生了直接影响。

  现代旅游业直接反映了国人景观审美的变化。此外,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的“选美中国”亦反映着现代科学、西方景观审美为基础的新风景美学。评选结果,最美的地理景观多分布在地广人稀的西部,与1982年国家公布的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分布对比,两者呈现了新旧审美观在中国的鲜明差异

  这内含隐忧:当我们以现代科学与审美去重新发现中国大地上的褶皱与起伏,徐霞客、郦道元身上的传统人文关怀何以兼顾,又可否延续

  地理散文

  让人文与科学素养沉淀思想

  2009年,作家萧春雷开始了人文地理写作。

  尽管大多数国人都能背上来一两句边塞诗,但在中国传统文史写作脉络中,从地理角度书写一方风物的作品并非主流。它们或受代际版图变更的影响难以延续,或多少渗透着政治色彩。唐代独成一派的边塞诗在宋代的退守中便难以为继;至清代,以龚自珍、徐松、魏源为代表的西北舆地学,则是西方冲击下陆海边疆危机、政经文化危机同时爆发后的一种经世致用之学。即便十几年前,钩沉风土旧事的文化散文热也未能从地理观察的角度延续徐霞客或郦道元式的写作。

  萧春雷最初动笔时,动机只是去远方看看那些难以想象的风景,去解决他对人们生存方式差异的疑问。当本意描述一方地理风貌的文字交到地理杂志主编们的手中时,文字的优雅和语言的张力让他们大呼“美文”。

  可在当时,大家并不知道要如何确切地定义这种美文。无论是以《美国国家地理》为模本的《华夏地理》,还是创刊于1950年以地理学习、研究为旨的本土杂志《中国国家地理》(原《地理知识》),都不曾定义一种兼具文学质感与自然科学素养的文类。长期以来,它们的作者群体包括记者、学者、作家,对可读性、现场感、学术性的斟酌各有差异。

  “人文地理写作”与“地理散文”,是萧春雷就此提出的新词。在萧春雷的理解中,它兼顾传统舆地学的厚重关怀与现代科学素养,并内含20世纪中下叶兴起的西方生态哲学理念。当“游记”“攻略”随着商品化旅游的扩张而普及甚至泛滥,萧春雷坚持认为,真正的人文地理写作仍需在知识、感悟、思想三个层次间路漫漫其修远。

  初读萧春雷的文字,触到的是大地在褶皱间的起伏;读第二遍、第三遍时,或许你会发现他的行走并不孤单。这身影像是荒漠中穿行的玄奘,又像是远游了三十载的徐霞客。在不同的时代,中国文人在大地间游走,形式与内涵在变,路与人的身影却始终未断。

  采写/新京报记者孔雪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

  《自然骨魄》读后感(五):传达自然科学成果,展现独特地理

  作为萧春雷的《中国的掌纹系列》之一,《自然骨魄》展现给我们的是以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的独特地理现象。

  这本书包括13篇作品,个人认为可以分为三类:

  开篇的《中国春天的速度》与《北纬35°之秋》类似行走文学,追随春天与秋天的脚步,在广阔的大地上奔驰,纵观南北,横贯东西,一路物像纷呈;

  《青藏高原的伟大崛起》至《浙江花岙海蚀石林》,以10篇的篇幅展现了10地的独特地理现象,在很大程度上,这些地理现象被世界承认,均属于地理科学发展的成果,如“天坑”、如“丹霞地貌”。也正是因为科学家的努力,我们能够认识这些独特的地理现象,看到与古代不一样的自然美学观点。

  按作者后记所说,每写一个专题,都要浏览一两百篇专业论文。

  的确,每篇文章都类似一篇通俗版论文,让大众可以领略这些奇异的地理现象,了解地理现象背后的科学。

  虽然,科学总有点枯燥的味道,不过,它毕竟给读者提供了不一样的视觉。

  末篇《没有渔汛的海洋》可以说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涉及到家家户户的饭桌。萧春雷在这篇作品中,纵观历史,展现未来,令人震撼。既充满惋惜,又带来希望。

  读这本书,有种赶不上作者奔跑的脚步的感觉,不过,读完这本书,应该可以使我们的视野更扩大

  《自然骨魄》读后感(六):自然骨魄:行走在中华大地的偶遇

  萧春雷写了中国的掌纹系列的三本书,分别是《自然骨魄》、《大地栖居》、《华夏边城》,这三本书都是九月份刚刚出版的。

  最初拿到《自然骨魄》这本书的时候,首先看的是《中国春天的速度》和《北纬35度之秋》这两篇文章,一篇以维度为线索,带领我们领略中华大地春之旖旎,一篇以经度为线索,复而转向多姿多彩,秋深草黄,牛羊成群的北国之秋。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在东经121.48度,北纬31.41度的上海,也正值上海的初秋季节,虽没有35度之秋垂直气候带的奇妙,细心感受,倒也别有一番情趣。

  中国的读书人,大抵都会动心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生活,当然也有“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血脉贲张的冲动,但大部分人多安于现状。

  萧春雷不同,他的作品并非普通的游记或者旅行见闻,而是完全的人文地理写作,在阅读的过程中最好具有较为宽阔的专业知识。经年行走在中华大地,他不仅偶遇了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海蚀地貌、沙漠演变、五谷变迁、海洋经济鱼类、藏东、天山、长江源冰川、河西古城、拉萨、秦俑、楚墓……更使其文字具备了强烈的个人风格:第一讲究文采,第二讲究现场感,第三是强调学术性。

  写作并非是一件易事,那些诸如“神来之笔”、“妙笔生花”、“妙语连珠”、“行云流水”的成语,等等,多半是夸赞那些凤毛麟角的天才。我以前对人文地理写作不甚了解,以为凭借着作者的想象再加上当地的神话传话,自然会成就一篇好文。

  读过这本书之后才发现,一篇好的人文地理文章,首先要研究大量的资料,确定主题,然后要亲临现场,采访当事人和专家,最后还要阅读各种相关文献,确保讨论的文章不与前人重复。

  幸而经过这艰辛的写作过程,作者给我们呈现出了另一片绮丽的景象,优美的风景辅之以山川水系、岩层地貌,再辅以政区演变、人口迁徙,最后还有族群聚落、方言信仰等现状,就好像我们在欣赏话剧一样,一出落幕,另一出接着上演,我们好像身临其境享受着视觉的盛宴。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提出记述历史的三种时间尺度:“最长的时间尺度,关注的是一个地区的地理和气候环境;中等的时间的尺度,关注的是社会和文化层面的因素;而短时间尺度,才是传统的历史学所关注的历史事件。布罗代尔认为,具体的历史事件的出现,往往具有随机性,在表面现象背后,是更深刻和稳定的导致该事件发生的中、长时间尺度的因素,这些因素才是更值得历史学家记述的。”

  细细想来,和人文地理写作背后所蕴含的道理竟然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地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皆史也。

  行走在中华大地上,我更愿意把萧春雷遇到的每条河流、每座高山、每座城市,当成是一场不经意间的偶遇。空间因时间而呈现出人文之美,土地因为人类而流露眷恋之情。

  《自然骨魄》只是中国掌纹系列的第一本书,不过读的过程中我已经被深深吸引在里面,看来十一期间我要开启剩下两本书的阅读了。

  《自然骨魄》读后感(七):讲人文讲地理讲历史独独缺少美丽风光的游记——自然骨魄

  这不是一本讲述中国大地上旅游风光的书籍,从它的名字就能猜度分毫,自然骨魄,天然带了几分凛冽在里面。作者是这样描述他的书籍的,“华夏大地的每一处褶皱,都堆叠着厚厚的文化层, 像是掌纹,讲述我们民族生存的故事。 我奔赴各地,细致查看,努力破解那些紧攥在掌心的秘密。 与手相学家的不同在于,他们预测未来, 我阐释什么样的过去造就了今天。”作者行走江南漠北,所到之处往往都是那些我们不曾注意,也轻易不会抵达的地方,比如帕米尔高原,比如毛乌素沙地,比如湖北土家五峰,这些地方组成中国之骨,而那些于此地牵绊千百年的历史就是中国之魂魄。

  以前也读过不少本游记,有的专讲旅游,书写着一处处风景名胜。有的讲述自己追花逐秋的风光摄影路程,艰难有之收获有之。有的讲述自己因为工作十年间辗转数国的历程,有艰辛、有欢乐、有成长,总之是一段难忘的人生回忆。而这本自然骨魄和以上书籍都不相同,自然风光只是外显的表征,内里表达的是人文历史。

  中国真的是好大好大,一场春的迎接可以从2月一直延续到5月份,一处春光一处新,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最爱的春花,其实这花也是当地人们对自己特征的一种认同。在广州,木棉是他们的市花,清人张维屏称赞木棉为烈烈轰轰,堂堂正正,花中有此豪杰。这豪杰是广州人的认同。在洛阳,牡丹是市花,则天大帝也奈何不了的牡丹,成了宁折不弯的洛阳人的心头最爱。在哈尔滨,丁香耐寒,早春盛开,这种严寒也奈何不了的枝枝蔓蔓的盛放,是寒冷北地之人的喜爱。春花是美景,也是一个个地方物候的代表,代表了阴晴冷暖也代表了此地的人心情怀。

  开场就如唱戏一般,总要先有个过门,春花赏罢,再看得风景就渐渐粗粝起来。藏东,地球最深的褶皱。藏东之行起于一本奇书《艽野尘梦》,,在追寻作者陈渠珍的路上,景色并不诱人,反倒是艰险颇多,若是没有一个信念没有一种追求,这样的路程很容易半途而废。在这样的路程里,却遇到了许多骑行者,徒步者,朝圣者,这就是历史人文和宗教信仰的力量,它指引人们一路前行,同时也撑起了这本书的魂魄。

  以风光为皮,以山川为魄,以人文为魄,作者把他对历史的考据,对地理的研究与走过的地方结合在一起,讲述的是历史也是现在,是地理又是风景。这一套书也可以看作是作者萧春雷对中华大地的理解与热爱吧。

  《自然骨魄》读后感(八):行走在中国的掌纹里 ——读萧春雷“中国的掌纹”(三部曲)

  行走在中国的掌纹里

  ——读萧春雷“中国的掌纹”(三部曲)

  一

  如果,以历史文化为对象的散文可以被称作“历史散文”,那么,以自然、人文地理对对象的散文便理所当然地属于“地理散文”了。“历史散文”是我们所熟悉的,影响最大的便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相较而言,“地理散文”则是一个颇为陌生的概念,而且也缺少知名的作家。萧春雷便是在这陌生领域中默默行走、写作的一份子。

  萧春雷早年从事文学写作,很关心地方文史。2009年,接受了《华夏地理》杂志的约稿,后来开始为《中国国家地理》写稿。几年间,他跑遍了全国各省市,写下了50多篇文章。后来,这里面的部分文章结集成三本书出版,分别是《自然骨魄》、《大地栖居》和《华夏边城》。作者还给这三本书加了一个诗意的总名——“中国的掌纹”。

  《自然骨魄》以自然景观为对象,介绍了青藏高原的崛起、帕米尔高原的前世今生、鄂尔多斯的风沙、甘肃黑河绿洲的变迁、重庆武隆喀斯特负地形、福建泰宁丹霞地貌、浙江花岙海蚀石林等。

  《大地栖居》以人,或者说以民族为核心,从历史的角度介绍了苗族大迁徙、客家的诞生、走廊上的民族、广西的海洋之梦、浙中南古村镇的文脉以及被世界围绕着的冈仁波齐等。

  《华夏边城》则以城为中心,介绍了河西汉唐城市群、象雄王国的故都穹窿银城、孤独如皇冠的拉萨、充满民族焦虑的喀什、充满江湖气息的重庆、在担当与娱乐中迷失的长沙以及温婉如一位女子的厦门。

  以“地理”为对象的写作,易流于地理知识的科普,可读性可能不高。而人文地理的写作,因为加入历史的维度,更增加了写作的难度。

  萧春雷在《后记》中写到:“研究一个地区的文化,我首先读地形图,了解它的山川水系、岩层地貌;然后是历史地图,弄清政区演变、人口迁移;再然后关注族群聚落、方言信仰和生活方式及现状。”

  或许,正是这样从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等角度的多维观察,让萧春雷的散文既充满了地理的多彩,又带着历史的厚重和生活的气息。更重要的是,这种既具历史厚度,又具现实深度的地理散文写作,让我们在看待自然山川、大地边城时拥有了全新的视角。

  二

  在《自然骨魄》中,有一篇叫《中国春天的速度》。这篇文章以“春天”为核心,以纬度为线索,展现了一场春天“在大地上的迁移”。作者说:

  “从广州到漠河,中国的春天每年都要进行一次跨越30个纬度、长达3300公里的远征。”

  “春天从广州出发,16天到达长沙,23天到达武汉,40天到达郑州,56天到达北京,63天到达沈阳,76天到达哈尔滨,99天到达漠河。”“百日之内,全国到处是春光”。

  当我们在每年的春天“偏惊物候新”时,往往会说“春天来了”。然而,在萧春雷的笔下,春天不是到来,而是路过,从几千里外的广州赶往几千里外的漠河。这是一种宏阔的视野,跨越山河,照见了春天在中华大地上的脚步。

  同样的,作者还以北纬35度为线,沿着黄河,从青藏高原一路走来,写黄河源之秋、甘南之秋、定西之秋、黄河中游之秋、开封之秋、微山湖之秋,一直写到连云港之秋。这种空间的变化看待时间的视角,让我们见识了中国秋天的多姿多彩。

  在《大地栖居》中,萧春雷对于历史变迁的论述同样给人启发。例如,在《走廊上的民族》中,作者说:

  “把河西看成东西向的走廊,沟通中原与西域,是汉民族的观点。从游牧民族的角度看,河西可能是一条南北向通道:从内蒙古的额济纳旗溯黑河而上张掖,再从民乐县穿越祁连山大斗拔谷(扁都口),抵达青海祁连县。”

  “中国历史上,每当中原王朝衰弱,河西就沦为蒙藏南北通道;一旦强盛,就要出兵打通河西东西通道。”

  无论是在历史叙述中,还是在现实语境中,我们都理所当然地把丝绸之路视为沟通中原与西域的纽带。但是,如果我们能超越汉民族视野,超越大一统的历史叙述,从蒙藏的角度去看待河西走廊,“东西”可能变成“南北”,历史也可能是另一幅面孔。

  在作者笔下,历史地理学不仅具备了多民族视野,而且更呈现了多元互动的历史复杂性。在《苗族大迁徙》中,作者从苗族与华夏族斗争的角度论述了苗族的“三次大迁徙”;在《客家的诞生》《广西的海洋之梦》等文章中从经济重心的转移、历史交通的变迁等角度论述了地区发展的兴衰。正是这种历史地理学的视野,使得身边的历史便丰富、鲜活起来。

  不仅是视角的打开,萧春雷在写作中还寄寓了知识分子的现实关怀。这关怀里有对自然的忧虑,例如《没有渔汛的海洋》中对竭泽而渔的海洋渔业的反思;有对民族关系的警惕,例如《喀什:维吾尔族的焦虑》中对汉维民族隔离的反思;有对城市定位的展望,例如《长沙:先天下之乐而乐?》中对近些年来长沙娱乐文化的反思等。这些字里行间的忧患,无不展示了一个行走在中华大地上的知识分子对这片土地的关切与忧虑。

  三

  “中国的掌纹”(三部曲)带给我的,不仅是知识的丰富、视野的拓展,更重要的还有精神的启迪。

  在每一本书的扉页,都印着这样一段话:

  华夏大地的每一处褶皱,都堆叠这厚厚的文化层,像是掌纹,讲述我们民族生存的故事。我奔赴各地,细致查看,努力破解那些紧攥在掌心的秘密。与手相学家的不同在于,他们预测未来,我阐释什么样的过去造就了今天。

  这段话显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与雄心,也暗示了我们读这本书的意义

  “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或许过于抽象,“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或许过于空洞。我们对生养了我们的这片土地的了解,就好像对自己的掌纹的了解一样,貌似熟悉,但并不真正懂得。

  山河无言,历史无言。我们民族生存的故事就深藏在这曲曲折折、层层叠叠的“掌纹”里,等待着我们的走进与发现。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或许只有在阅读中,在行走中,我们才能发现天地的大美、历史的沧桑。

  中国的掌纹美丽而深沉,行走在中国的掌纹里,我们并不会迷失,反而会更加地清醒,更加地沉醉。

  《自然骨魄》读后感(九):自然骨魄

  中国大地以山川河流为骨架,树木花草为精灵,在辽阔的面积上绽放出多姿多彩的形态。岁月留痕,刻下了最奇伟的自然。

  《自然骨魄》是中国的掌纹系列第一卷。萧春雷先生以《中国春天的速度》开篇,讲述了春天在中国各个城市之间接力的绚烂花事,春天的意象次第展开,春天,像极了一场永无尽头的流水席。

  不同于一般的旅游见闻的文章,萧先生对待这些文字是认真的,严谨的。文章以地理散文为主,文中形散神不散又结合地理知识,知识与才华的融合,读起来颇为享受,别有一种“山色空濛雨亦奇”、“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哲思。

  以《北纬35度之秋》为例,文中写道“我与黄河一同起身、并行,在中国地势的三大阶梯上逐级坠落,领略垂直气候带的奇妙,先后经历牧区的深秋,农区的仲秋和渔区的初秋,宛如在时光之流中逆行。”何等奇妙!地球上的经纬带给我们太多的惊喜与惊奇,而自然在每个交汇的点上,绽放出独特的姿态,变化万千。

  特定的数字放在文中也更觉可爱“中秋节在黄河源。如果我用数字1来表达此时此刻,则是:2010年9月22日,北纬35度,东经97度30分,海拔4200米,气温1摄氏度……”,接下来作者便探寻了黄河源,在星宿海看到了壮丽的深秋。不仅如此,农事与时间结合之紧密,农人们以节气计算时间,什么时节该种什么收什么,万不能胡来,逆天而为。农人们与自然相处得如此友好,因为他们对这片大地的熟悉与敬畏。

  谨以自己写下的一首诗献给自然,天地万物都兼具神形。

  冬水凝冰涩,落雪覆枝头。

  芳意滞莲步,对花忽哑然。

  泠然碎玉响,草木浅出尘。

  雨水纷如丝,尽化作桃花。

  花随流水去,夏衣薄蝉翼。

  潇湘翠竹繁,物华谷粒满。

  秋风独自闲,万人不相识。

  《自然骨魄》读后感(十):中华大地尽收眼底

  从小喜欢地理,尤其是讲述各种山川河流的节目和文字,后来慢慢了解到地理不仅是研究地貌气候,它囊括了气候、地貌、植被、风俗、人口、水纹,以及早先这里曾经的地质特征等等。更是迷恋中国国家地理出版的众多杂志册子,带着读者接触中华大地上千变万化的地貌、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壮观惊叹的鬼斧神工。

  手指轻轻拂过这本《自然骨魄》,感受着封面独特网纹设计带来沧桑触感,就如同“中国的掌纹”系列书籍所描述的华夏大地一样,内心更是欣喜万分。青石的颜色略有清澈傲然,又仿佛积淀变迁的山系,郁郁葱葱中藏着千百年的秘密等待去翻阅。这便是萧春雷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受,也确实惊叹能有“掌纹”这般惟妙惟肖的词汇形容大地山川,顿时觉得山河更加有了灵气,历史长卷就此展开了探知者未曾企及的深邃。

  作者以散文的笔触,将十年行走中华大地的体验沉淀于此,全书先以春、秋两季的讲述,展现出中华掌纹的整体面貌,南北跨维度50,东西跨经度60,如此幅员辽阔的大地因而创造出了南北不同季,南北不同植被作物,进而演变成各地纷繁多样的风俗。作者追着春天的脚步一路由广东北上漠河,其间各地代表性的初春景致,北方迟来的春意都在这追春的路途中一一记载下来。以2月底之前,每差1维度,各物种候期差4-5天,由此共99天的旅程相连,便是一副春风荡开的换季动图。而秋季的追寻则选择了北纬35度的切面,由黄河源头起,踏过青海湖畔的旷远,走过黄土高原薯都与药都的民宿,顺流入驻到石榴都西安,再来赏开封之秋的菊宴,路过微山湖秋季的荷塘,汇入连云港的沙滩深处。

  接下来作者以青藏高原、内蒙古沙漠、甘肃弱水、湖北广西等地的地貌、浙江广东沿海这几大地区为典型,分别讲述各自与众不同的故事。其中有绵延雪山的净透之美,也有穿越时光找寻三趾马的插曲;有广漠沙海与历史文化的震撼,也有沙化治理背后的带来的种种遗憾;有古今留下的奇石天龙天坑,也有因过度捕捞促成的没有鱼讯的海洋。一应将掌纹刻画的逼真细微,每每读到一处,总会收获颇多,也更为作者将历史、人文、自然、前沿科研结论相融于散文的才华而称叹。

  《自然骨魄》、《大地栖居》、《华夏边城》这三部“中国的掌纹”系列书籍,从第一部来看,想必其他两部也会相当丰富精彩,堪称经典。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