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自然骨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自然骨魄》读后感10篇

2018-01-21 21:32: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自然骨魄》读后感10篇

  《自然骨魄》是一本由萧春雷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6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然骨魄》读后感(一):探索世界的自然骨魂

  读着《自然骨魂》,眼前就仿佛看到作者萧春雷用双脚行走在人迹罕至之地,用心感悟那些绝无仅有独特地理环境。他以纯美的语言、超拔的意象描述了华夏大地上的风物与筋骨。

  他追随季节,行走在不同区域,用身体力行感受到中华大地上的一切。以其在青藏高原、鄂尔多斯、帕米尔、甘肃黑河、湖北五峰、广西、重庆武隆喀斯特、福建泰宁等地的亲身经历挑战自己,去发现其他旅行者看不到的中国筋骨,就如同我们的掌纹,没一人人都是不同的。他描述的地理掌纹,就是一份独特的宝贵资源

  是不是走到了,就能发现独特,就能行诸笔端?不是的,没有一定的文学积累,没有一定的见识与胆略,即使你行走无数地方,你也写不出多少属于自己的见识。多少人都在重复别人的发现!能用脚步去丈量脚下大地,能用头脑思考风俗人情。所以这是一本风格独特的散文作品集。这些作品构思独特,文笔流畅,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这些地区的地理人文、过去和现在,充满着诱人的神秘感,非常值得一读。

  华夏大地的每一处褶皱,都堆叠着厚厚的文化层, 像是掌纹,讲述我们民族生存的故事。单看这形象的比喻,我们就对那些未曾探求的领域充满了期待。萧春雷就这样用文字带着我们走向那些充满神奇的,满是魅力土地

  好多人读了他的书,都有心满意足之感,因为那些文字里没有浮夸的辞藻,没有好词佳句的堆砌,有的是他对消失的一些精华的痛心,有的是他对发现没的惊喜,更有的是他要对读者述说的情怀。这样的书,值得一读再读。值得细细品味。

  干净的文字,纯净内心,能把这样的文字留存于世,多少年后,当我们沿着作者行走的轨迹,再次出发,看到的是不是还会如当初一般模样事物是在变化的,在这些变化中,我们千万不要忘记曾经存在

  《自然骨魄》读后感(二):去哪里找这样美丽的地方

  “华夏大地的每一处褶皱,都堆叠着厚厚的文化层, 像是掌纹,讲述我们民族生存的故事。我奔赴各地,细致查看,努力破解那些紧攥在掌心的秘密。与手相学家的不同在于,他们预测未来,我阐释什么样的过去造就了今天。”打开书的扉页,我首先被这段话深深吸引,思索良久。

  生长在北方滨海小城的我,一直有着小门小户没见过世面的莫名优越感,始终认为自己生活城市已经足够美丽迷人。直到我读了《自然骨魄》,才叹喟自己的无知。华夏大地,集天地之秀,纳百川之灵。古今中外多少人钟情于这片土地的壮阔云海、恢弘晚霞、连绵群峰、幽深峡谷。而这些波澜壮阔,全被写在这本书中,阅读下来,像是经过了一场洗礼。

  作者萧春雷以纯美的语言、超拔的意象描述了追风流云而又辽阔寂静的华夏大地。他不是以代言人的姿态呼号呐喊,而是静听一个国家跳动心脏,并把这个声音扩大出来,显示出了异样灿烂色彩。这是一本风格独特的散文作品集。作者以其在青藏高原、鄂尔多斯、帕米尔、甘肃黑河、湖北五峰、广西、重庆武隆喀斯特、福建泰宁等地的亲身经历,写下了这部令人赞叹的散文集。这些作品构思独特,文笔流畅,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这些地区的地理人文、过去和现在,充满着诱人的神秘感,非常值得一读。

  萧春雷的写作方式很有特点,能看出其有着很深刻的生活体验丰富人生经历。他的文章往往通过对某个具体物象的理解与感悟而自然地进入历史往事深邃甬道,最后再回复到现实;或是一开篇就以非常直接的方式切入事物的本质,再借助对事物周围的其他方面的描述来进一步深入对象的本质。“帕米尔具有一些矛盾的特性。她既偏远又中心,既是险阻又是通衢。对于中国人来说,她是辽阔国境最西部的一个高原,天高皇帝远;然而,纯粹从地里的角度看,她位于欧亚大陆的中心偏南,恰似心脏那么强壮和耀眼。群山汇聚,高耸入云,帕米尔高原将亚洲大陆无情地分隔成东亚、南亚、西亚和北亚几个独立的地区,画地为牢,天各一方;同时,她有提供了一条条隐秘而坚韧的通道,让各地声气相通,成为引人瞩目交通枢纽。”这些句子让人如同身临其境般的去感受大自然,倾听大自然。

  萧春雷在《自然骨魄》中,将地理、历史、人文、时政、精神收于一体,怀着坚执的理想主义诗意地行走在华夏大地上,显扬着一个当代散文家严谨的创作态度真挚情怀,极其深情地唱着一首高亢的西部赞歌。

  《自然骨魄》读后感(三):萧春雷 呈现大地褶皱中的人文之美(新京报采访)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6-11/19/content_660605.htm?div=0

  七年前的冬天,作家萧春雷第一次来到银川。出租车司机指着整条街光秃秃的树,说这位闽南客人来错了时候。“可我觉得太漂亮了!在福建叶子总不肯掉,像流水一样没有节奏感”,萧春雷说。

  为《华夏地理》《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供稿多年,萧春雷的足迹伏贴至中国版图上的各处褶皱,又深入其后堆积的深厚文化层。

  随着国内旅游业的商业日臻成熟,近年来“中国游客”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一个热词。而萧春雷的行走依然“传统”。在信息化的时代,他依赖甚至迷恋着地图,他对山川、水系的观察与书写总让人想起漫长中国人文地理脉络中的一些名字,如徐霞客、郦道元。百年来,近代科学、西方景观美学、生态主义哲学与传统舆地学交织并进,而萧春雷正在新旧交叠之间,潜心磨合着当代中国人文地理写作的方式与内涵

  地理叙事

  深描未被现代化淹没的特质

  今年,萧春雷又在写银川,“变化非常大,金凤区已经完全是规模庞大的现代化城市了”。

  少年时代,对于出生于武夷山区的萧春雷来说,银川所在西北的荒漠、平原都是难以想象的存在。“我很好奇,那些我没见过的人们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又如何应对这种自然挑战”,萧春雷回忆

  如今,萧春雷的足迹已遍及中国大地。少年时书本里的不少地名、方物都曾被他实地寻到。在内蒙古额济纳旗,萧春雷“重返”陈子昂于《居延海树闻莺同作》中的那片海子。唐朝时,“边地无芳树,莺声忽听新”;自1949年以来,居延海已有6次枯竭,直到2003年才因连年人工补水而复活。

  海的死而复生、城的古旧变迁,随着萧春雷的行走落入他的笔下,也化入他对人地关系的观察和思考。萧春雷也曾在拉萨见过霓虹闪烁的酒吧,但不赞成以“游客的傲慢”一味指责当地人对舒适现代生活的正当追求。他所遗憾的是,拉萨、银川“都有自己的好”,成为游客的人们容易对旅游地雷同的表象所迷惑,但从人文地理角度每一个地方仍有无法被现代化变迁淹没的特质。

  例如银川这座被中国农牧分界线划进牧区的古城,每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之下,三面被沙漠围困,只依傍着一条黄河,但人类花费了2000年的时间,在银川平原创造出一个面积达七、八千平方公里的人工生态系统。在萧春雷看来,理解一个地方就是要看出这些特质,而看清地之特质又需要对人地关系的抽丝剥茧。

  多年来,他把虚的地理坐标具体化为一城一地的气候类型、山川水系等地理尺度,以空间特质去解读人类的生存空间。读萧春雷的文字,人们会看到维吾尔族、土家族各自细腻的生衍故事,也会在惊叹中理解那些未见过鱼、没见过树的人们,如何在各自的生存环境中创造出别样的生活文化。

  若把中国版图上的每一处褶皱看做是古老土地上的掌纹,萧春雷一直在破解那些紧攥在掌心的秘密。“与手相学家的不同在于,他们预测未来,我阐释什么样的过去造就了今天”,萧春雷说。

  风景美学

  新旧审美观在中国交替

  于这些细密的掌纹中,萧春雷最为之震撼的,是在国内占地约100万平方公里的喀斯特地貌。如他走过的湖北五峰土家族聚居区域,这个降雨量丰富的地方既罕见游水的鸭子和鱼,也难以修建水渠、水库,只能在富有地下水的岩层之上采用旱作方式种起苞谷。喀斯特地貌直接影响着这一稻作文明区特异的生活、生产方式,进而影响当地的文化形态。

  尽管这里的苞谷种了一代又一代,但人们对于人地关系的细腻挖掘却是近代的事。不只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在1928年才由地貌学家冯景兰等命名,后又经多人在八九十年间不断阐述才进入大众的地理常识,并塑造着人们的景观审美。

  “近些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自然遗产名录又成了替中国人挑选好风景的机构”,萧春雷说。就在去年,联合国在华首颁“可持续发展城市示范奖”,获奖城市是199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后坪天坑群所在的重庆武隆。武隆县的天坑和仙人桥如今是拉动当地经济的热门景点,而萧春雷查阅清代的《武隆县志》,它连“武隆八景”也没有挤入。

  “后来我想明白了,武隆喀斯特景观以天坑、溶洞和仙人桥为主,都属于负地形。中国人很容易被山峰、悬崖等正地形感动,但洞穴、地缝等负地形作为一种艰深的美往往被人忽略”,萧春雷说。

  其实从17世纪传教士进入中国,西方的景观美学就开始逐渐影响国人。怀抱着传教的信仰与现代科学素养,他们足迹包括当时易让人生畏的西南“巫蛊之乡”,甚至在19世纪中叶艰难踏足三江并流区域。自20世纪中下叶以来,随着西方生态中心主义哲学的兴起,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更对中国产生了直接影响。

  现代旅游业直接反映了国人景观审美的变化。此外,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的“选美中国”亦反映着现代科学、西方景观审美为基础的新风景美学。评选结果,最美的地理景观多分布在地广人稀的西部,与1982年国家公布的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分布对比,两者呈现了新旧审美观在中国的鲜明差异

  这内含隐忧:当我们以现代科学与审美去重新发现中国大地上的褶皱与起伏,徐霞客、郦道元身上的传统人文关怀何以兼顾,又可否延续?

  地理散文

  让人文与科学素养沉淀思想

  2009年,作家萧春雷开始了人文地理写作。

  尽管大多数国人都能背上来一两句边塞诗,但在中国传统文史写作脉络中,从地理角度书写一方风物的作品并非主流。它们或受代际版图变更的影响难以延续,或多少渗透着政治色彩。唐代独成一派的边塞诗在宋代的退守中便难以为继;至清代,以龚自珍、徐松、魏源为代表的西北舆地学,则是西方冲击下陆海边疆危机、政经文化危机同时爆发后的一种经世致用之学。即便十几年前,钩沉风土旧事的文化散文热也未能从地理观察的角度延续徐霞客或郦道元式的写作。

  萧春雷最初动笔时,动机只是去远方看看那些难以想象的风景,去解决他对人们生存方式差异的疑问。当本意描述一方地理风貌的文字交到地理杂志主编们的手中时,文字的优雅和语言的张力让他们大呼“美文”。

  可在当时,大家并不知道要如何确切地定义这种美文。无论是以《美国国家地理》为模本的《华夏地理》,还是创刊于1950年以地理学习研究为旨的本土杂志《中国国家地理》(原《地理知识》),都不曾定义一种兼具文学质感与自然科学素养的文类。长期以来,它们的作者群体包括记者学者、作家,对可读性、现场感、学术性的斟酌各有差异。

  “人文地理写作”与“地理散文”,是萧春雷就此提出的新词。在萧春雷的理解中,它兼顾传统舆地学的厚重关怀与现代科学素养,并内含20世纪中下叶兴起的西方生态哲学理念。当“游记”“攻略”随着商品化旅游的扩张而普及甚至泛滥,萧春雷坚持认为,真正的人文地理写作仍需在知识、感悟、思想三个层次间路漫漫其修远。

  初读萧春雷的文字,触到的是大地在褶皱间的起伏;读第二遍、第三遍时,或许你会发现他的行走并不孤单。这身影像是荒漠中穿行的玄奘,又像是远游了三十载的徐霞客。在不同的时代,中国文人在大地间游走,形式与内涵在变,路与人的身影却始终未断。

  采写/新京报记者孔雪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

  《自然骨魄》读后感(四):自然骨魄:行走在中华大地的偶遇

  萧春雷写了中国的掌纹系列的三本书,分别是《自然骨魄》、《大地栖居》、《华夏边城》,这三本书都是九月份刚刚出版的。

  最初拿到《自然骨魄》这本书的时候,首先看的是《中国春天速度》和《北纬35度之秋》这两篇文章,一篇以维度为线索,带领我们领略中华大地春之旖旎,一篇以经度为线索,复而转向多姿多彩,秋深草黄,牛羊成群的北国之秋。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在东经121.48度,北纬31.41度的上海,也正值上海的初秋季节,虽没有35度之秋垂直气候带的奇妙,细心感受,倒也别有一番情趣。

  中国的读书人,大抵都会动心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生活,当然也有“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血脉贲张的冲动,但大部分人多安于现状。

  萧春雷不同,他的作品并非普通的游记或者旅行见闻,而是完全的人文地理写作,在阅读的过程中最好具有较为宽阔的专业知识。经年行走在中华大地,他不仅偶遇了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海蚀地貌、沙漠演变、五谷变迁、海洋经济鱼类、藏东、天山、长江源冰川、河西古城、拉萨、秦俑、楚墓……更使其文字具备了强烈的个人风格:第一讲究文采,第二讲究现场感,第三是强调学术性。

  写作并非是一件易事,那些诸如“神来之笔”、“妙笔生花”、“妙语连珠”、“行云流水”的成语,等等,多半是夸赞那些凤毛麟角的天才。我以前对人文地理写作不甚了解,以为凭借着作者的想象再加上当地的神话传话,自然会成就一篇好文。

  读过这本书之后才发现,一篇好的人文地理文章,首先要研究大量的资料,确定主题,然后要亲临现场,采访当事人和专家,最后还要阅读各种相关文献,确保讨论的文章不与前人重复。

  幸而经过这艰辛的写作过程,作者给我们呈现出了另一片绮丽的景象,优美的风景辅之以山川水系、岩层地貌,再辅以政区演变、人口迁徙,最后还有族群聚落、方言信仰等现状,就好像我们在欣赏话剧一样,一出落幕,另一出接着上演,我们好像身临其境享受着视觉的盛宴。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提出记述历史的三种时间尺度:“最长的时间尺度,关注的是一个地区的地理和气候环境;中等的时间的尺度,关注的是社会和文化层面的因素;而短时间尺度,才是传统的历史学所关注的历史事件。布罗代尔认为,具体的历史事件的出现,往往具有随机性,在表面现象背后,是更深刻和稳定的导致该事件发生的中、长时间尺度的因素,这些因素才是更值得历史学家记述的。”

  细细想来,和人文地理写作背后所蕴含的道理竟然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地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皆史也。

  行走在中华大地上,我更愿意把萧春雷遇到的每条河流、每座高山、每座城市,当成是一场不经意间的偶遇。空间因时间而呈现出人文之美,土地因为人类而流露眷恋之情。

  《自然骨魄》只是中国掌纹系列的第一本书,不过读的过程中我已经被深深吸引在里面,看来十一期间我要开启剩下两本书的阅读了。

  《自然骨魄》读后感(五):自然骨魄

  中国大地以山川河流为骨架,树木花草为精灵,在辽阔的面积上绽放出多姿多彩的形态。岁月留痕,刻下了最奇伟的自然。

  《自然骨魄》是中国的掌纹系列第一卷。萧春雷先生以《中国春天的速度》开篇,讲述了春天在中国各个城市之间接力的绚烂花事,春天的意象次第展开,春天,像极了一场永无尽头的流水席。

  不同于一般的旅游见闻的文章,萧先生对待这些文字是认真的,严谨的。文章以地理散文为主,文中形散神不散又结合地理知识,知识与才华的融合,读起来颇为享受,别有一种“山色空濛雨亦奇”、“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哲思。

  以《北纬35度之秋》为例,文中写道“我与黄河一同起身、并行,在中国地势的三大阶梯上逐级坠落,领略垂直气候带的奇妙,先后经历牧区的深秋,农区的仲秋和渔区的初秋,宛如在时光之流中逆行。”何等奇妙!地球上的经纬带给我们太多的惊喜与惊奇,而自然在每个交汇的点上,绽放出独特的姿态,变化万千。

  特定的数字放在文中也更觉可爱“中秋节在黄河源。如果我用数字1来表达此时此刻,则是:2010年9月22日,北纬35度,东经97度30分,海拔4200米,气温1摄氏度……”,接下来作者便探寻了黄河源,在星宿海看到了壮丽的深秋。不仅如此,农事与时间结合之紧密,农人们以节气计算时间,什么时节该种什么收什么,万不能胡来,逆天而为。农人们与自然相处得如此友好,因为他们对这片大地的熟悉与敬畏。

  谨以自己写下的一首诗献给自然,天地万物都兼具神形。

  冬水凝冰涩,落雪覆枝头。

  芳意滞莲步,对花忽哑然。

  泠然碎玉响,草木浅出尘。

  雨水纷如丝,尽化作桃花。

  花随流水去,夏衣薄蝉翼。

  潇湘翠竹繁,物华谷粒满。

  秋风独自闲,万人不相识。

  《自然骨魄》读后感(六):讲人文讲地理讲历史独独缺少美丽风光的游记——自然骨魄

  这不是一本讲述中国大地上旅游风光的书籍,从它的名字就能猜度分毫,自然骨魄,天然带了几分凛冽在里面。作者是这样描述他的书籍的,“华夏大地的每一处褶皱,都堆叠着厚厚的文化层, 像是掌纹,讲述我们民族生存的故事。 我奔赴各地,细致查看,努力破解那些紧攥在掌心的秘密。 与手相学家的不同在于,他们预测未来, 我阐释什么样的过去造就了今天。”作者行走江南漠北,所到之处往往都是那些我们不曾注意,也轻易不会抵达的地方,比如帕米尔高原,比如毛乌素沙地,比如湖北土家五峰,这些地方组成中国之骨,而那些于此地牵绊千百年的历史就是中国之魂魄。

  以前也读过不少本游记,有的专讲旅游,书写着一处处风景名胜。有的讲述自己追花逐秋的风光摄影路程,艰难有之收获有之。有的讲述自己因为工作十年间辗转数国的历程,有艰辛、有欢乐、有成长,总之是一段难忘的人生回忆。而这本自然骨魄和以上书籍都不相同,自然风光只是外显的表征,内里表达的是人文历史。

  中国真的是好大好大,一场春的迎接可以从2月一直延续到5月份,一处春光一处新,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最爱的春花,其实这花也是当地人们对自己特征的一种认同。在广州,木棉是他们的市花,清人张维屏称赞木棉为烈烈轰轰,堂堂正正,花中有此豪杰。这豪杰是广州人的认同。在洛阳,牡丹是市花,则天大帝也奈何不了的牡丹,成了宁折不弯的洛阳人的心头最爱。在哈尔滨,丁香耐寒,早春盛开,这种严寒也奈何不了的枝枝蔓蔓的盛放,是寒冷北地之人的喜爱。春花是美景,也是一个个地方物候的代表,代表了阴晴冷暖也代表了此地的人心情怀。

  开场就如唱戏一般,总要先有个过门,春花赏罢,再看得风景就渐渐粗粝起来。藏东,地球最深的褶皱。藏东之行起于一本奇书《艽野尘梦》,,在追寻作者陈渠珍的路上,景色并不诱人,反倒是艰险颇多,若是没有一个信念没有一种追求,这样的路程很容易半途而废。在这样的路程里,却遇到了许多骑行者,徒步者,朝圣者,这就是历史人文和宗教信仰的力量,它指引人们一路前行,同时也撑起了这本书的魂魄。

  以风光为皮,以山川为魄,以人文为魄,作者把他对历史的考据,对地理的研究与走过的地方结合在一起,讲述的是历史也是现在,是地理又是风景。这一套书也可以看作是作者萧春雷对中华大地的理解与热爱吧。

  《自然骨魄》读后感(七):记录中国的掌纹

  萧春雷是人文地理写作方面的佼佼者。这次一口气推出了三本相关著作:《自然骨魄》、《大地栖居》、《华夏边城》,构成了“中国的掌纹”系列图书。何谓“中国的掌纹”?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解释,“华夏大地的每一处褶皱,都堆叠着厚厚的文化层, 像是掌纹,讲述我们民族生存的故事。 我奔赴各地,细致查看,努力破解那些紧攥在掌心的秘密。 与手相学家的不同在于,他们预测未来, 我阐释什么样的过去造就了今天。”写的是自然风貌,落脚点却在文化,讲述的是中华民族生存的故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些作品关注的还是中国人的过去和现在,中国的地理文化血脉。

  在这本书中,描写的自然景观多是在中国的大西北,这是最吸引作者的自然景观,对于我们地处江南的读者来说,这些雄伟的自然景观的确让人震撼,无论是那里的高原、沙漠、还是那里的冰川、雪山、绿洲、草原等,都是令人向往的。越是让人产生疏离感、陌生感的景观,越是让人产生亲近的欲望。试想,自己已经很熟悉的地方,还能让我们产生游玩的念头?

  中国的大西北实在是太辽阔了。无论是新疆,还是西藏,都是地域广大,比一些小国家的面积还要大。在这些凛冽而荒芜的高寒之地,你可以遭遇到太多的意外。一路上的众多的寺庙、佛塔、壁画、岩画、墓冢,都会带给你意外的惊喜,这些闪烁着文明光辉的碎片,会带给你不同的心理体验,有时候是妙不可言。在萧春雷的著作中,我们可以读到很多难得的信息。

  在这本书中,作者指出了中国人存在的自然审美盲点,我觉得很有些道理。作者举了老家泰宁县的丹霞地貌景观的例子,泰宁风景在历史上籍籍无名,原因在于泰宁丹霞景观以岩穴和峡谷为主,武隆喀斯特景观以天坑、溶洞和仙人桥为主,都属于负地形。而负地形往往给人阴暗、潮湿、危险的感觉,心理上比较难以接受,所以一直以来得不到中国人的认可。在作者看来,负地形也是一种艰深的美。当然现代人的自然审美观念已经在发生改变,正如我们越来越欣赏这些负地形。

  “空间因为时间而呈现人文之美,土地因为人类而流露眷恋之情。”说的太好了。带有人文之美的自然景观才是真正美好的风景。

  《自然骨魄》读后感(八):读萧春雷感受人文地理情怀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

  正值十一国庆假期收到《自然骨魄》这本书,我虽有些不可退避的人情琐事要去应付,但还是留心抽出一些安分的时光好好品读这本散文集子,只因作者写的太好,太有情怀!行万里路阅山川、求真知,于广袤自然天地间通达古今往事,抒志趣、动人情。让读者激动不已。

  萧春雷《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作者,出生在闽西北山区,这套“中国的掌纹”系列共三本《自然骨魄》《大地栖居》《华夏边城》,透过不同角度的地理风貌及人文历史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与敬畏。这本书里,更多是他对辽阔、磅礴、险峻、极致的喜爱之情。正如他在前言中说道的“旅游就是感受差异,差异越大,越让我们震撼。”旅者出游最多赞美好风光,拍照留念,但读萧的文章,能感受到他潜心学术和浑蕴文采连同历史、民俗、杂记等等也洋洋洒洒的一并带出,好似一桌丰盛晚餐,摆了一桌各有滋味又营养丰富。毕竟“我们的国土上早已没有了纯粹的荒野,无处不是废墟。”这就让自然而然的旅程有了深度,呼唤生态风景美学的同时更具大历史的深刻意义。

  翻看此书,十余篇精彩的散文,图文并茂,除前两篇,谈横跨30纬度由南至北的春及同35纬度从西跨南的秋以外,从青藏、川北、新疆、内蒙至甘南,皆荒野;五峰、武隆、泰宁丹霞、花岙皆负地形。沿途地标顺序叙来,舒缓流畅,正像一条潺潺溪流。他说的很对,大多人都处于自然审美的盲点,但并非是审美缺陷,耳濡目染小桥流水,园林花海的,而少有接触自然纯粹的景致。如此刻的我,此前知之甚少,读罢有冲动,想登上8012米高的希夏邦马峰搜寻三趾马动物群化石;还想沿着陈渠珍《艽野尘梦》的足迹入川出藏追寻一起与西原的感人逃亡。(318国道的骑行队也想一同参加,邦达草原、墨脱和鲁朗都太美!);也想沿着张骞西行丝绸之路穿过帕米尔高原瓦罕走廊通往去向伊朗的方向,感受极寒险阻。没完没完,赫连勃勃的大夏统万城,西夏,元代遗址黑水城...后几篇讲到南方了,喀斯特岩溶地貌、溶洞、天坑等地下的艰深之美亦让人迷醉。萧笔下的泰宁丹霞地貌红石山这篇,以前的无用山,而今已被认定是世界自然遗产,而自己住在世界地质公园也感到着实自豪。

  在很少接触到这类文字的人来说,看过《自然骨魄》的读者会有更深的感受,因为不同于一般的旅行随笔感文,大多嚼之无味。人文地理散文却更深度又更有温度,有学术理论且不失人文关怀,难能可贵,彰显笔者功力和严谨学风。读完合书,信息量知识量极尽浓缩,充实又受益,特别满足;回味其中,尤感自身的渺小平凡,大地如此博广神奇,惊乎叹乎!最后向读友极力推荐此书!

  《自然骨魄》读后感(九):传达自然科学成果,展现独特地理

  作为萧春雷的《中国的掌纹系列》之一,《自然骨魄》展现给我们的是以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的独特地理现象。

  这本书包括13篇作品,个人认为可以分为三类:

  开篇的《中国春天的速度》与《北纬35°之秋》类似行走文学,追随春天与秋天的脚步,在广阔的大地上奔驰,纵观南北,横贯东西,一路物像纷呈;

  《青藏高原的伟大崛起》至《浙江花岙海蚀石林》,以10篇的篇幅展现了10地的独特地理现象,在很大程度上,这些地理现象被世界承认,均属于地理科学发展的成果,如“天坑”、如“丹霞地貌”。也正是因为科学家的努力,我们能够认识这些独特的地理现象,看到与古代不一样的自然美学观点。

  按作者后记所说,每写一个专题,都要浏览一两百篇专业论文。

  的确,每篇文章都类似一篇通俗版论文,让大众可以领略这些奇异的地理现象,了解地理现象背后的科学。

  虽然,科学总有点枯燥的味道,不过,它毕竟给读者提供了不一样的视觉。

  末篇《没有渔汛的海洋》可以说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涉及到家家户户的饭桌。萧春雷在这篇作品中,纵观历史,展现未来,令人震撼。既充满惋惜,又带来希望。

  读这本书,有种赶不上作者奔跑的脚步的感觉,不过,读完这本书,应该可以使我们的视野更扩大

  《自然骨魄》读后感(十):中华大地尽收眼底

  从小喜欢地理,尤其是讲述各种山川河流的节目和文字,后来慢慢了解到地理不仅是研究地貌气候,它囊括了气候、地貌、植被、风俗、人口、水纹,以及早先这里曾经的地质特征等等。更是迷恋中国国家地理出版的众多杂志册子,带着读者接触中华大地上千变万化的地貌、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壮观惊叹的鬼斧神工。

  手指轻轻拂过这本《自然骨魄》,感受着封面独特网纹设计带来沧桑触感,就如同“中国的掌纹”系列书籍所描述的华夏大地一样,内心更是欣喜万分。青石的颜色略有清澈傲然,又仿佛积淀变迁的山系,郁郁葱葱中藏着千百年的秘密等待去翻阅。这便是萧春雷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受,也确实惊叹能有“掌纹”这般惟妙惟肖的词汇形容大地山川,顿时觉得山河更加有了灵气,历史长卷就此展开了探知者未曾企及的深邃。

  作者以散文的笔触,将十年行走中华大地的体验沉淀于此,全书先以春、秋两季的讲述,展现出中华掌纹的整体面貌,南北跨维度50,东西跨经度60,如此幅员辽阔的大地因而创造出了南北不同季,南北不同植被作物,进而演变成各地纷繁多样的风俗。作者追着春天的脚步一路由广东北上漠河,其间各地代表性的初春景致,北方迟来的春意都在这追春的路途中一一记载下来。以2月底之前,每差1维度,各物种候期差4-5天,由此共99天的旅程相连,便是一副春风荡开的换季动图。而秋季的追寻则选择了北纬35度的切面,由黄河源头起,踏过青海湖畔的旷远,走过黄土高原薯都与药都的民宿,顺流入驻到石榴都西安,再来赏开封之秋的菊宴,路过微山湖秋季的荷塘,汇入连云港的沙滩深处。

  接下来作者以青藏高原、内蒙古沙漠、甘肃弱水、湖北广西等地的地貌、浙江广东沿海这几大地区为典型,分别讲述各自与众不同的故事。其中有绵延雪山的净透之美,也有穿越时光找寻三趾马的插曲;有广漠沙海与历史文化的震撼,也有沙化治理背后的带来的种种遗憾;有古今留下的奇石天龙天坑,也有因过度捕捞促成的没有鱼讯的海洋。一应将掌纹刻画的逼真细微,每每读到一处,总会收获颇多,也更为作者将历史、人文、自然、前沿科研结论相融于散文的才华而称叹。

  《自然骨魄》、《大地栖居》、《华夏边城》这三部“中国的掌纹”系列书籍,从第一部来看,想必其他两部也会相当丰富精彩,堪称经典。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