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寻求富强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寻求富强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4-26 21:1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寻求富强经典读后感10篇

  《寻求富强》是一本由[美] 史华慈(BenjaminI.Schwartz)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寻求富强》读后感(一):重拾富强的话题

  重拾富强的话题

  《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是美国著名学家史华兹研究近代中国哲学政治思想史的一本具有较高声誉和广泛影响的著作。作者指出,严复站在未经历近代化变革的中国传统文化立场上,一下子就发现并抓住了欧洲著作中阐述的“集体能力”这一主题,并在欧洲思想中至少发现了两方面秘密,即充分发挥人们全部能力和将其导向为集体目的服务中心。作者揭示严复思想的秘密及其得失思路,对我们深入研究中西文化融合的机制渠道,是十分有益的。

  最近特别喜欢看书的目录,我总觉得,透过书的目录,能够看到整个书的精要之处:  第一章 背景

  第二章 早年时代

  第三章 原则宣言

  一 思想领域

  二 行动领域

  第四章 西方智慧源泉——《进化论与伦理学》

  一 媒介

  二 《天演论》

  第五章 《原富》

  第六章 《群己权界论》

  第七章 《法意》

  第八章 《社会通诠》

  第九章 《穆勒名学》

  第十章 对道家学说的沉思

  第十一章 晚年时代

  第十二章 结语

  注释

  后记

  文章的后记中也指出了本书的主要内容:《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是作者研究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的一部力作。作者依据大量的中英文资料,阐述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先进人物严复的思想发展脉络,特别是将严复的思想与以斯宾塞、赫胥黎、亚当·斯密、穆勒、孟德斯鸠等为代表的西方思想进行了认真比较具体地阐述了西方政治思想对19世纪末中国知识界的影响,论述了中西文化的复杂关系。本书出版后,曾几次再版,在欧美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被认为对西方“了解中国近代史作出了显著贡献”,对“一种文化影响另一种文化的渠道这一令人迷惑的复杂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该书早已受到我国学术界的注意,李泽厚等知名学者在著述中都曾提到过。为了使我国读者及早得窥全豹,现据该书哈佛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3版全文译出。为了方便我国读者,译者增加了一些注释,为了便于读者查对,对书中引用的严复译著与诗文,大部分改以近年来王栻主编的《严复集》注明出处

  国富民也富。这是我们共同期盼的。一直走在富强的道路上。我们是该期许富强之路如何走。严复在理论上追寻这样的答案,也带给我们思考。书的开头序言中说到:外国评论家的本事,在于其能揭示出所研究国家的社会生活中蕴含着的思想的各个方面。因为这些评论家往往通过母国文化提供的对照,使异国社会生活中蕴含着的思想显得清晰可见。这一点我是肯定的。

  《寻求富强》读后感(二):一代学人的样本

  中国的近代史不堪回首,满是屈辱伤痛血泪。但就是这场几乎让中华民族沉沦灭亡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大浩劫,于国家而言是一次巨大危机,于民生而言是一场深重的灾难,于文化而言却是一次重大机遇。因为东西文明碰撞、管制力量的削弱、原有体制的松动,都促进了新思想、新观点的产生以至勃发,在这中间诞生了很多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学问大家。严复,这个较早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无疑是其中非常著名的一位。

  严复,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县人,中国近代最具影响力的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他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在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任教期间,培养了近代中国第一批海军人才。他所翻译的《天演论》、创办的《国闻报》,系统介绍西方民主科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介绍到中国,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本书并非严复的传记,而是着重于探讨严复在向西方寻求真理过程中的思想变化。严复生活的中国正处在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时代,他看到了西方的富强与中国的贫弱之间的强烈反差,如饥似渴地研读当时欧洲著名学者有关社会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等著作,致力于从西方那里寻找富强的奥密,以为中国找到一条摆脱落后走向富强的道路。他找到了什么呢?他认为西方列强之所以强大,一方面是西方的文化充分激发了人的全部活力,另一方面是将活力导向服务于集体目标热心公益精神。然而,严复并不是唯西方论者,他在对西方富强的归因上有着自己见解,这表现在他对斯宾塞、孟德斯鸠等几位西方大咖思想的曲解上。不管这种曲解是有意还是无意的,至少表明了严复对于西方文化这种批判借鉴态度。他正是在对西方的富强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对中国实现富国强兵提出了自己的思路,也就是要从激发个人活力和培养公益精神两个方面加以努力。他肯定了人在发展中的决定因素

  作者是一位比较历史学家,他对于严复在19、20世纪之交对中国文化和历史形势反应分析,是期望通过严复来理解传统中国与18、19世纪欧洲思想的对抗——他将严复看作是中西方思想对抗碰撞下的一个个体样本,看作是认真地、严格地、持久地把自己与近代西方思想关联在一起的第一个中国学者。而我同样也将严复看作是一个样本,但却是一个因国家衰弱落后、被动挨打而痛心疾首期待对手那里寻求解决方案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样本。

  事实上,我们理解严复,并不能将他看作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来看。横向看,他是那一时代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众多知识分子中的一员。他在19世纪70年代踏入政治舞台,与中国近代史上众多知名人物都多有交集,他的主张也是同时代人为中国所开出的药方中的一种。与他同时代的人中就有主张革命的、主张改良的,不一而论。纵向看,他是中国被西方列强以暴力拖入全球体系后陷入困境而寻求富强的几代中国人中的一环。他生于1854年,距离1840年爆发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刚刚过去14年,这场战争惊醒了中央王朝大夫的千年沉梦,在严复之前就有魏源、王韬、林则徐等一部分先行者开始开眼看世界寻找救国良方了。正因为如此,他比“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样的观点更深刻,能够从器物层面更进一步,从文化、制度等方面来分析中国落后的原因,更为深刻的看到了中西方的差异,看到了问题的复杂性与艰巨性,所提出从人的培养开始实现富国强兵显然比同时代人单纯的改良与革命要更具有前瞻性、独创性,超越了同时代人。

  更进一步讲,我们今天再来读魏源仍然极具现实意义。虽然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们现在仍走在民族复兴的路上,我们所做的仍是严复等先行者未竟的事业。与此同时,严复当年对于洋务派、变法派、激进的革命派、全盘西化派等等都多有批评,更是强烈的反对激进的革命。直至今天,在中西方力量发生变动的今天,如何对待传统,如何面对西方,仍然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议题,或许我们可以重读严复,从他的思想中找到另一重视角

  《寻求富强》读后感(三):国之强大离不开忠心爱国之士

  我一直对自己历史知识的欠缺感觉懊恼,读的史书也不少,但是熟知的历史知识不多,能够讲出一二三的就更微乎其微了,所以一般不敢与人谈论历史。即便这样,书还是要读的,能够掌握一点知识也算是收获

  《东鉴丛书•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是美国著名汉学家史华慈研究近代中国哲学、政治思想史的一部具有较高声誉和广泛影响的著作。读这本书也算是偏得,因为最近读了《哈佛中国史•唐朝》《西班牙内战》《丝绸之路》,觉得自己也不是完全不懂历史,对于作者所阐述的观点也能略晓一二,所以就来了兴趣,继而又翻开了这本书。本书作者通过对严复生平、翻译、写作的深入分析,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这位西方思想评论家。其实,我们的教科书就曾讲过,严复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新法家、翻译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严复曾系统地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他翻译了《天演论》《原富》等著作,他的译著在当时影响巨大,是中国20世纪最重要启蒙译著。其中的《天演论》主要讲述宇宙过程中的自然力量与伦理过程中的人为力量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根本问题。鲁迅说:一有闲空,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可见其影响力深远。

  本书作者认为:严复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立场上,一下子就发现并抓住了欧洲著作中阐述的“集体的能力”这一主题,并在欧洲思想中至少发现了两方面的秘密,即充分发挥人们全部能力和将其导向为集体目的服务的公心,这是非常难得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开始了师夷长技的实践活动。但是西方富强就是因为西方的长技吗?西方富强的真正奥秘究竟是什么?这也是当时学者们需要潜心研究的,1877年严复赴英国留学时,心中已经装着由时势提出的这个严肃的问题。正是这个问题,引导学习航海专业的严复细致地去考察英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并且最终导致他全神贯注于当时英国的思想。在两年的留学时间里,严复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当时欧洲著名学者有关社会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等方面的著作,这奠定了严复以后的思想发展。回国时,严复即在西方思想家的著作中找到了西方富强的秘密。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直接刺激了救亡图存的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严复开始了他伟大的开创性的翻译事业,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介绍西方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领域里的名著,并在译著中加入大量按语阐发自己的心得体会。正因为如此,史华慈教授认为严复不仅仅是一个翻译家,而且是一个出色的评论家,他译著中的按语与原文本身一样引起人们极大关注

  什么是学者,学者就是将国外先进的理念,通过自己的解读,将其与国情紧密结合起来,并在国内进行传播,从而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为之改变落后局面奋斗。严复就是这样的学者,他认为东西方不同关键就在于思想文化,因此,对于文化所包含的全部内容:价值观、制度、风俗、思想,必须用同一个尺度来衡量,即它是否维护和加强民族的国家。凡是阻碍达到这一目标的传统,没有什么会是神圣的。如今,严复生活的时代已经远去,今天的中国应该就是严复当年所梦想国度吧。尽管严复没有找到真正的救世良方,但他在译著中介绍的西方思想:优胜劣败、适者生存,以及自由、民主、平等,在当时的中国社会里起到了振聋发聩作用;他在西方思想中发现的两大奥秘:充分发挥人的全部活力和提倡服务于集体目标的热心公益精神,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也仍不无现实意义。

  “东鉴丛书”是一个系列,还包括《中华帝国法律》《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等,我也只是有幸读了其中一部。作者史华慈生于美国波士顿东部一个犹太人家庭,1934年获奖学金进入哈佛大学学习,“二战结束之后再进哈佛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费正清教授。1950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史华慈一生勤于笔耕,其著述涉略传统中国思想、中国近现代思想、当代中国政治等方面。

  《寻求富强》读后感(四):时代的映射

  当局者迷

  对于未知,人们总能怀着好奇心探索发现。面对身边事,却往往漠然路过。并非刻意回避,而是天性使然。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不曾发明的晚清时期,人们对自己国家的了解一定片面而武断。留下的史料模糊又充斥着主观臆断。中西方的思想看似牛马不相及,却拥有着令人惊讶的共通点。毕竟,文化的传播从丝绸之路起便开启了同步模式

  作者史华慈是个牛掰的学者,精通多种语言天赋让他在历史查阅上独具优势深邃的思想与透彻的分析更是闪烁着智慧光芒,某种程度看,已超越其导师费正清。

  严富则成为晚清时的中国与西方文化碰撞的容器,两种思潮纠缠碰撞在一具身体里,终究会碰撞出何种思想来阐述那段历史呢?

  真实的严富终究有其缺点与局限性,这导致很多如今看来很矛盾结论,但若置身于同样年代,想必会理解严富的所思所想吧。

  启蒙,对人的形象尤其重要。即使遇到了相对开明的恩师,却也难逃八股文的束缚儒家思想的洗礼。这些经历,把中国的传统思想根治入性格里,如果否定这些,那人的思想理念必将崩塌。终其一生,严富也不曾抛弃自己的信念与对祖国的热爱。不过在西方思想的影响下,倒是逐步发掘出传统文化的弊端,也努力从中寻找更为有利的出发点,来说服自己与当时的同胞。后期,更是提出了孝道来代替宗教影响全国的理念,这些努力,足以看出一位传统学者的不甘。同样,受着传统文化影响,严复更擅长把西方思想透过自己理解,传递给更多人知道。虽然有现成的日文新词汇,但严复独创的古汉语词汇兼容更具深度且尤其适合那时的中国社会。

  人类之所以站在食物链顶端,是因为懂得学习创造。而严复所处的年代,由于西方列强侵袭,导致大批留学生开始思索救国之路,而严复,更是其中佼佼者。看着逐步崛起的日本,与戊戌变法的失败,严复开始思索问题的根本,并提出变法之所以失败,是不曾经历完整的社会变革的缘故。这样,只能参考西方思想来寻找新的改革良方。但是如今的我们知道,正是西方诸国的刻意压迫,导致中国无法走上资本主义社会的道路。资本主义的社会法则,则随着严复的研究,不断被正确揭露出来,甚至超越了西方学者对自身文化的研究。

  严复本人,终究是位爱国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在经历着社会变革同时不断完善。用任何单独的眼光看待他都是片面不公平的,史华慈则利用他的作品,完整的阐述出他的思维轨迹,与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的动荡经历。

  以史为鉴,虽然我们能通过史书了解过去的事,却难以理解那时的人。本书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严复本人的探究,进一步理解了晚晴的动荡变革与西方文化的冲击。独特又深刻地剖析出中西方在近代的发展之路,与中国自救的过程,实为难的。

  《寻求富强》读后感(五):窥视严复对与立

  严复(1854.1.8—1921.10.27)离世一个世纪的福建人。受过中西方教育,近代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 、新法家代表人。严复给后人留下了什么呢?是留下了思想还是留下了著作?这些东西对今天的社会还有什么价值

  《东鉴丛书•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美国著名汉学家史华慈,以其独具特色的角度和方法,通过对严复生平、翻译、写作的深入分析,来给我们展现西方思想家严复,并揭示近代中西方思想演进之关系。用作者的话说:"严复站在未经历近代化变革的中国传统文化立场上,一下子就发现并抓住了欧洲著作中阐述的“集体的能力”这一主题,并在欧洲思想中至少发现了两方面的秘密,即充分发挥人们全部能力和将其导向为集体目的服务的公心。"《寻求富强》在研究近代中国哲学、政治思想史上都是具有较高声誉和广泛影响的。

  严复的主要成就——

  1、翻译西方著作:严复近代化思想引入中国的先一行者翻译了《天演论》等诸多西 洋学术名著,是近代中国开启民智的一代宗师。2、培养人才:北洋水师学堂任教期间,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人才。离开北洋水学堂后,严复先后出任安徽高等学堂监督、复旦公学和北京大学等校校长,以教育救国为己任。3、呼吁变法:严复疾呼必须实行变法,否则必然亡国。废八股,建立完整的学校系统来普及教育,以“开民智”。主张妇女应和男子一样,在女学堂里既要读书,又要参加社会活动。4、提倡西学:“体用一致”。”他认为“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止”。他认为应做到“体用一致”,“本来一致”要从政治制度上进行改革,提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和”的资产阶段教育方针。

  作者窥视严复——

  美国作家史华慈,写严复和普通的人物传记和历史不一样。他是一个外国人,要是把中国,亦或是中国人说成是一间屋子,那么他是那个站在门外的人。在书籍序言中有这样一句话“外国评论家的本事,在于其能提示出所研究货架的社会生活中所蕴含着的思想的各个方面。因为这些评论家往往通过母国文化提供对照,使异国文化中蕴含着的思想显得清晰可见。”这种独特的视角读者认识严复不再是一种单一的视角,而是一种站得更高,看得更广。全书辨证的视角看待严复,没有严格的按照年月记载,旁征博引满是对比,呈现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严复,及其西方非西方,儒家法家思想的对立。

  读者窥视严复——

  中西合璧的教育

  这里主要说严复接受的教育。严复早年接受的是传统私塾教育。十二岁,学习了宋元明三代杰出思想家的处世态度和思想倾向。两年的私塾学习,因塾师去世,被迫中断。他有着坚实的古典经史基础。他日后的很多作品,都深深的,若用传统文化的印记。日后他个人及其家庭生活,并未偏离你家的行为规范。父亲去世,严父改学西学。到洋务学堂进行学习。在洋学堂里,他学习了法语,英语,算数,几何,代数,解析几何三角,物理,力学,天文学,航海学等等。严复后期对西方科学的热爱,也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严复并不是偏执的追崇西方。也不是完全的说中国的不是。

  对待子女的教育

  严复对待子女的教育,和传统的教育相比,她支持女性进行学习。觉得你是女性,应该女性应该平等地和男性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女性应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过,严复也是一个完全未走出儒家思想的人。除了教育,他在其他方面还有一定的保守性。

  严复关于宗教

  严复对宗教,有支持的一面,有反对的一面。甚至在有一些年里,严复还碰巧成了以西方思想本身为武器,反对传教士的先行者。严复注意到,中国思想中一言论与泛神论的倾向,与他推崇的西方思想家一元论有密切的关系。他注意到了,基督教对社会伦理的影响,特别是对民众的影响。在他的文章中,他比较过西方,对民众进行了广泛而深远的,有影响的宗教伦理教育,和中国忽视对民众进行道德教育的状况。当然,为何讨厌基督教他也是,有很清楚的认识,他反对的是传教士宣讲的基本教义。

  什么是寻求富强?

  和那一代人一样,严复出国留洋。对待子女的教育一面感受着东道国的富强,一面是中国,那极其不能令人满意的整体状况,不可避免的,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向专业之外的普遍问题,他们对国家灾难现状堪忧,想寻求,解决之道。严复似乎也是带着个入迷的问题到达英国,这个问题就是:西方富强的秘密是什么?首先是英国式才能理何在?这个问题带领者严复,热切的考察,英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政治制度,并且最终导致他,全神贯注于当时的英国思想。对西方思想的一种热衷。也就是说严复想从西方的一些现象及其著作中寻求到,中国寻求富强之路。

  严复对待中西方文化。

  1000个人就1000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看问题的决角度都是不一样的。用书中的原文来说。“他在传统中生活得够久了,洞知传统并不是铁板一块,他发现传统中有他感兴趣的,也有他使他厌恶的,他并未过分惊讶地接受了这一看法,即中西方思想所涉及的有疑问的领域是相似的。他也许真正认为自己已经觉察到,中西思想要素之间的密切关系。”也就是说,严复在一定程度上,是辩证的看待,西方和非西方的问题的。

  严复,在西方思想中发现的秘密,至少有两个,第一是充分地展现人的全部活力,另外一方面则是将活力,导向服务于集体目标的热心公益精神。在严复的基本观点里面,西方的热心公益精神和中国的社会道德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他认为中国的个人社会感。充其量表现在,特定的小团体当中。在中国,只有个人对个人的责任,没有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诸如此类,种种原因,严复认为做到以上两点,都是使中国摆脱落后,必不可少的条件。

  读本书之前不认识严复,也不懂的严复思想价值所在。从管孔中向远处观察严复,时代老去,深度剖析中国近代寻求富强的路径选择。在今天还有它独到的价值。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