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钓鱼的男孩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钓鱼的男孩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4-27 20:2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钓鱼的男孩读后感精选10篇

  《钓鱼的男孩》是一本由[尼日利亚] 奇戈希·奥比奥玛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1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钓鱼的男孩》读后感(一):钓鱼的男孩随笔

  这是一个「家」的故事

  这个「家」有个俗套的开头,兄弟四人在父亲眼里必将成为伟大的「渔人」,在浩瀚的人生海洋航行。

  父亲被派遣异地后,大哥伊肯纳听信了疯子预言,坚信自己会死在一个「渔人」手里。

  父亲的离开、疯子的预言真让伊肯纳死在了「所谓渔人」手上,而弟弟波贾却不想成为这样的「渔人」,波贾卒。

  后续的故事里,奥班比和我(本杰明)为哥哥报了仇,疯子死了,他们也没成为真正的「渔人」。

  含沙射这样的影

  豪萨-富拉尼、约鲁巴、伊博是尼日利亚最具影响力的三大部族,1967 年 5 月中央政府将伊博划出了油田区。

  7 月 6 日伊博宣布独立开始著名的尼日利亚内战,伊博独立不到三年,整个国家四分五裂

  最终英国介入,内战以伊博「独立失败」告终。

  后记写道:

  如果当时伊博人独立成功,今天的尼日利亚这个失败的政体就可能存在

  我想,若没有「疯子」,他们真会成为伟大的「渔人」罢!

  怕什么来什么

  什么是恐惧太深奥,但我知道「怕什么来什么」。

  墨菲定律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事件,只要具有大于零的概率,就可确定它必会发生」,引申出「当样本足够多,不管什么事情只要发生概率大于0,那一定会发生」,所以就有了「怕什么来什么」。

  所以,我想《钓鱼的男孩》就是这样的故事吧。

  《钓鱼的男孩》读后感(二):名为家庭脆弱坚强

  家庭的脆弱。

  只因为一个疯子的“预言”,伊肯纳变成了一条“蟒蛇”,不断伤害兄弟和母亲,以为自我放逐就可以避免灾难的发生。悲剧发生时,我深深感到了人性可悲荒谬的“预言”之所以成真,是恐惧在冥冥中推动人类向最糟的结局靠拢。阿布鲁的疯癫言语,将仇恨、猜忌的种子植入了伊肯纳的心底,最终冲破兄弟情深土壤,以摧枯拉朽之势瓦解了本杰明一家人幸福生活

  波贾死在了本杰明家的井里,第四天才发现。这几天来,本杰明一家人喝着混合了波贾鲜血和尸液的井水,一边思念、寻找他。因为杀人和自杀,他无法光明正大的被埋葬,只余留一点灰屑被藏在父母合照背后的角落

  孕育六个孩子的坚强母亲陷入疯狂蜘蛛吞噬她的大脑,余下的孩子们在她眼里变成白得发亮的奶牛,曾经整日被她抱在怀里的小女儿都无法再倚靠她的膝头。

  被周边孩子羡慕和嫉妒的本杰明家遭遇不幸,每天都有人来上门表达哀伤,可这些哭的比自己家出事都要悲惨的人中,到底有多少人是真心的感到哀恸?

  家庭的坚强。

  只比“我”大两岁的奥班比,仿佛被哥哥们排挤嫌弃的日子还是昨天,今天就被迫成为家庭的大哥。为哥哥们复仇的念头使他愈发坚定沉默,他不断的从书中汲取知识,在脑海中演示复仇的过程。这是书中我最喜欢角色

  最终兄弟俩用鱼钩完成了复仇,两个更小的孩子反而有着超越兄长的坚强内心,杀死引发悲剧的疯子,战胜了对命运的恐惧。

  至于在书中没有被重点刻画的“我”,带着在和平的西方国家自由骑着脚踏车的向往半推半就参与了哥哥的复仇,也曾后悔惶恐,却在父亲“要强势,要做世界的主宰”的鼓励中,看见哥哥向家的方向走去。“我”知道,我们这个庞大的家庭又紧紧的团结在一起,心灵也将归于平静

  看到疯子阿布鲁被杀死的情节时不是没有惊讶,在最后作者的后记中得到了答案,这个故事有着对政局的隐喻,代表侵略者的疯子之死是必然的。但格局狭小的我,只想将这本书看作一本单纯的关于家庭与亲情、恐惧与复仇的书。作者通过“我”回忆与伊肯纳、波贾的兄弟之情,使得奥班比的复仇之心合理化。

  毕竟,家庭的美好,值得牺牲来捍卫。

  《钓鱼的男孩》读后感(三):动人心魄的故事

  读这本书的时候内心常升腾出一股念头,好像是在看马尔克斯那本《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亲眼见证那看上去荒谬、绝不可能成为现实想法是如何成真的,人物如同作者手中的牵线木偶,一步步走向最终的毁灭,但偏偏这个过程无比焦灼,每一个细节合情合理扣人心弦,却铺垫荒诞而精妙的结局,让我沉迷在这个故事中,紧张不已。

  阿格伍一家原本紧密团结,但父亲的一个工作调令改变了这一切,趁着父亲鞭长莫及时,四兄弟跑到已是禁地的大河边钓鱼,不料遇上了疯子阿布鲁,阿布鲁做出了一个令人惊怖的预言,长兄伊肯纳将会死于自己兄弟的手上,这成为伊肯纳挥之不去的心魔,故事以四兄弟中的幼弟本杰明的视角展开,一点点描摹这个家庭是如何分崩离析的,让人看得心惊肉跳

  《钓鱼的男孩》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兄弟间的深厚感情政治背景宗教隐喻、民间传说神话中展现出的尼日利亚的历史文化,以及这个悲剧引发的哲学思考,整个故事饱满有力,充满了一触即发的紧张感,我就像追逐饵的小鱼,被这个故事牢牢钩住。这本书虽是奇戈希•奥比奥玛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但他的文字风格与叙事节奏极富魅力,就拿故事中出现多次的类比来说,每一章节以对一个人的类比展开,像聚焦镜头,挨个移到不同人物上来展现阿布鲁的预言对这一家的毁灭性影响。用动物做类比既符合孩子的视角,又充满野性的张力,如《变形》一章中第一句话就是“伊肯纳在经历变形。”简简单单的叙事,却有着风雨欲来之势,让我这旁观者屏息以待。

  从政治层面上来看,奥比奥玛将故事背景设立于1990年代阿巴查统治下的尼日利亚,阿布鲁就如同横加干预尼日利亚内政的欧洲殖民者,而阿格伍一家代表了因此受尽苦难的尼日利亚人民。在这里大河的意向十分有趣,奥米-阿拉河在阿库雷原本的传统文化中是被奉作神袛的,但殖民者和《圣经》的到来让这条大河走下神坛,甚至变得臭名昭著当地人也遗弃了这条大河,这不正象征着殖民者对当地文化乃至生活的毁灭性影响吗!阿格伍一家的悲剧是整个尼日利亚的缩影

  抛开故事的政治隐喻,单就这一悲剧本身来探究也是极有意思的事。伊肯纳的一系列反应让我想到所谓的“自证预言”,当我们相信一件事会发生,最终这件事也真的发生了,但实际上这件事真的必然会发生吗?还是我们在心理诱导之下做出的自我选择奇怪的是,我们的相信一般都落在坏事上,对好事将信将疑,反而任何坏的消息,即使看上去多么荒诞不羁,都会成为我们心头极重的负担。这也许是人的恐惧心理在作祟,本能地想要规避危险和伤害,而这种恐惧驱使下做出的决定往往与我们所要达成的想法背道而驰。奥比奥玛将伊肯纳的心理变化描摹得入骨三分,也因此这个故事牵动人心

  读完这本书仍意犹未尽可惜奥比奥玛只写了这一本,只能翻来覆去回味内心的激荡。

  《钓鱼的男孩》读后感(四):本杰明的救赎

  本和奥班比分别的时候,一个想远走高飞,一个丢不下心爱的亲人,在紧张和纠结之中,本喊着:“不,别走,奥贝,别走,别离开我。”看到这里,我几欲落泪,如鲠在喉,惦念着幼小的本一次次的失去亲密的哥哥,他留下来,独自承担后果

  图来自网络

  《钓鱼的男孩》读后感(五):小说背后的故事

  2009年,我身在塞浦路斯,远离尼日利亚,思乡心切。一天,父亲给我打了个电话,在电话中他提到了我的两位哥哥。在成长中他们总是不停较劲,有时甚至大打出手。父亲说,现在他们三十出头了,关系变得很好。在这通电话后,我开始设想在他们在不和的日子里争斗时,可能发生的最坏的事情是什么。在那些天,我刚好读到威尔•杜兰特的《文明的故事》,他在书中强调文明的毁灭只可能从内部发生,而不是外部的作用。我想写一个关系亲密的家庭,想探索来自外力这个主题,探索这种来自外部的力量如何毁灭了一个团结的家庭。

  第二层意思上,这篇小说也是对尼日利亚这个国家的评论。这个国家是英国的造物,是一个无法持久运转的装置。尼日利亚是个不同小国的蒙太奇。比如,伊博国有四千万人口,这只是一个部落地区。新兴的民族国家带着不同的身份印记,混合在一起。因此,正如民族国家屈服于外力,男孩们也屈服于疯人的外在权威,由此疯人的预言的改变了他们家庭的活力

  这篇小说的结构基于如下两个哲学思想:首先,孩子们大多用联想的方法来记住他们感兴趣事物。当一个孩子学校里遭到欺凌,他回家后会说一个“壮得像狮子”的男孩打了他。当你把兄弟的死和麻雀联系在一起,死亡也没那么悲剧性了。第二,我想要本杰明相信平行宇宙的存在——在这个意义上,生灵们互相依赖存在——人的故事能从一棵树的角度讲述,一个国家则是一个虫穴,女人则可以当做鸟。为了体现出这种记忆本质,我创造了两个叙述者。因此故事是线性发展的,但不一定完全时间顺序。故事结束了,再被捡起,重头开始。我想写这样一个故事,让长大后的本杰明回到法庭来回忆他的童年,就是在这个法庭上,他第一次讲述了他和他兄弟们的故事。因此,我有两个同时在讲故事的叙述者。

  情节围绕着伊博族对命运的看法展开。人的一生中会发生些什么?这些是我们能控制的吗?我们是一个很迷信的民族,在伊博人的眼中,世上没有巧合。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因此,我们的一生与迷思交织在一起,这种力量穿透了我们的分分秒秒。一个人也许会努力工作来使自己过得好些,但恰恰这样工作可能最后会杀了他。悲剧性的缺陷是古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悲剧的中心概念

  (来源《卫报》 聂涵今译)

  《钓鱼的男孩》读后感(六):其实答案在他们生活里处处可见

  用了三个晚上,前后加起来不到四个小时结束了《钓鱼的男孩》,出乎意料,这比我计划中快了很多。

  故事设定并不宏大。1996年的尼日利亚,父亲因为工作调动去往外地,疏于看管的几兄弟恣意生长,瞒着忙于生计照顾年幼兄妹的母亲,天天去那条被当地人视为“不详”的河边钓鱼。直到有一天,他们遇到了镇上人都避之不及的疯子:阿布鲁。他手舞足蹈疯疯癫癫地走过几兄弟,抛出了预言:大哥伊肯纳会被他们之中的一个人杀死。

  至此,等候多时的命运向伊肯纳射出第一枪,准星瞄住波贾,下一个是奥班比。

  一个八口之家由此开始分崩离析。

  我很少看非洲文学。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作者富有想象力语言无时不刻地在大东着我。危房、牲畜、脏脚丫、口痰、教堂,在不同的语言和祷告感受鲜明的非洲色彩。我对母亲生气表示惩罚时不停啧舌的原因,甚至是她的裹胸布都感到很好奇

  书的亮点之一,是那些对生活事物的深刻比喻。从喜欢动物的本杰明内心出发,将自己熟悉的事物变成画本和电视里看到的动物们。比如父亲是雄鹰,母亲是驯鹰师,伊肯纳是蝰蛇,波贾是真菌,奥班比是搜救犬,自己则是飞蛾。至于到故事的最后,本杰明将灾难后安然无恙的鹭鸶的名号送给大卫和凯姆,他们是好时光的到来的预兆。

  同时,作者把悲伤比喻成白天缩在角落的窗帘,耐心地熬过明亮的白天,到了晚上就回归原位。把贫穷比喻成手榴弹,爆炸后留下绝望的弹片。

  另一个亮点就是作者并不过度的政治比喻。不难看出,在孩子们日常生活的背后隐含着尼日利亚在政治、经济以及宗教上的矛盾,这样一个年轻的独立国家,背后的殖民烙印依然深刻,与此同时独裁和暴力正在酝酿着沉闷雷声。而最后作者直言,英国就是那个疯子阿布鲁,尼日利亚人们则是镇上清醒的他人。这把矛盾的的大火在远处安静地燃烧着,透过本杰明家的窗户看到的霞光,其实是火光。最终它蔓延过来,将这个原本幸福的家庭焚烧。

  无法避免地走向这个结局。死者走出时间维度归于平静,生者则是在不断的拉扯中愈合。本杰明出狱,奥班比回家,父亲不再是雄鹰,大卫如同另一个波贾。

  诅咒到底是怎样灵验的?恐惧的破坏力会有多强大?幸福为何如此轻易就被撕碎?已经不需要他们作出回答了,因为答案在他们生活里处处可见。

  《钓鱼的男孩》读后感(七):与其说命运逃无可逃,不如说人性避无可避

  在河边钓鱼的男孩们偶遇臭名昭著的疯子,疯子随口预言伊肯纳将死在弟弟手里,这个预言在他心里发芽生根,最终让兄弟俩白刃相见。这让人想起《圣经》中亚伯和该隐的故事。上帝中意弟弟亚伯献上的供物,哥哥该隐忌妒得发狂,失手杀死了兄弟。而预言导致预言结果实现,又让人不由得想起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

  与其说命运逃无可逃,不如说人性避无可避。

  永恒的嫉妒,永恒的恐惧。

  一起疯玩游戏,一起脱裤子挨揍,一起偷偷溜去河边钓鱼,一起逃学去见偶像,一起在政治暴乱中逃命。那时候没人告诉我,有一天我们会以这种方式告别。

  偶然播下的种子,不知何时已长成了狰狞的怪物。没人说得清事情怎么就走到了这一步。时间并没有过去很久,欢快的笑声还依稀可闻,我们却已失去彼此。

  《钓鱼的男孩》读后感(八):你相信什么,什么就是你的命

  1、

  我特别不爱上学。

  因为从小学开始,到初中、高中,每个阶段,我都待过两个学校。

  人家上到高中一般就两三个学校。

  我倒好,一下上了六个学校。

  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因为舅舅的强烈要求,我离开家去了四川上学。

  在四川待了一个月,我就学会了四川话。

  会了四川话,那兴风作浪起来简直不能更方便。

  而且四川好吃的那叫一个多。

  火锅、串串、抄手、凉粉、冒菜、肥肠米粉……

  简直巴适!

  然后,我就这么吃到了初中。

  初三那年,舅舅调到了全市最好的私立中学。于是我又换到了私立学校。

  本来想在四川上完初中、接着上高中,然后回家高考就OK了。

  结果没想到,我就遇到了难得一遇的汶川地震。

  我还清楚得记得那天。宿舍里的六个男生午休完醒来正在聊天。

  我感觉到床在晃。对面上铺的哥儿们喊,“别蹬床啊。”下铺的哥儿们回,“哪个在蹬,我以为你在晃。”

  然后大家反应过来我操地震了。于是穿着内裤就跑到了楼下。

  冲到楼下之后,就看见对面老教工宿舍的窗户玻璃嗡嗡嗡地震了几下,然后碎了。

  2、

  地震过去之后,我就回家了。

  因为爸妈不放心,我就没再回四川上高中。而是留在了家里。

  高二分科选了理科之后。我的成绩一落千丈。第一年高考只考了普通一本。

  暑假,我一个人去村里的家待了半个月。

  每天早晨去从菜园里摘下来黄瓜,用青椒和西红柿一起拌着吃。中午在伯伯家吃饭,会和伯伯一人一瓶啤酒解暑。晚上抱着半个西瓜看剧,出门尿尿的时候可以看见满天的星星。

  那时候每天都过得很满足。

  也正是这种满足让我第一次无比认真地思考了自己的人生。

  我一直都是一个随遇而安、胸无大志的人。

  小学的时候舅舅让我去四川上学我就去了;初三的时候妈妈让我回新疆上学我就回了。

  好像从来都没有什么高远的志向,总是长辈说什么就是什么。

  但这一次我忽然不想那么安分,不想就这样去上那所我毫无感觉的大学。

  我第一次执拗地坚持,坚持要复读。

  甚至坚持要转文科。

  在我的执拗下,爸妈也做出了让步。不仅让我复读,还换了另一个城市的另一所高中。

  复读的那一年,当然很辛苦。

  因为转了文科,政治历史地理三科都要从头来学。复习时老师不过是蜻蜓点水,我却是当新的内容从头学。

  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第二天七点起床上课。每两周一次模拟考试,每个月只有一天休息。整个人像机器一样疯狂运转。

  现在想想,那一年复读应该是自己最满足的日子吧。

  因为你知道,你的命不是读一所自己不喜欢的大学。你的命给了你一个选择的机会,能不能把握住,都只能看自己。

  你相信什么,什么就是你的命。

  报志愿我执拗地报了武大。

  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真的很开心。

  3、

  说到武大,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武大的樱花超美超好看。当然了我武的樱花真的是名符其实的好看。

  不过我报考武大的原因不是这个。只是觉得武大的新闻很好,仰慕已久。

  真的是很没有情调的一个理由啊。

  美好的大学时光转瞬即逝。大三那年,我决定考研。因为认真想过之后,在学习和工作之间,我还是倾向于前者。

  没想到竟然会这么痛苦。相比于高考,甚至相比于复读,考研都更让人痛苦。

  沉闷的自习室,大家都埋头学习,什么声音都没有。那种暗无天日的感觉真的很让人窒息。

  每次从图书馆回宿舍的路上,我都觉得自己是被放出监狱的囚徒。

  然后到了刑满释放的那一天。

  然而我还是失败了。

  知道结果的那天,我一个人在结了冰的河边一直走到晚上。冷冷的风像刀子一样从我脸上划过。我毫无感觉,因为心已经钝了。

  浑浑噩噩过了一周,天天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本来明确的人生方向忽然开叉了道,不知道拐到哪里。

  我很迷茫,真的很迷茫。

  4、

  直到云轲来看我。

  云轲是复读那年认识的朋友。我们一起坐同桌。高考很神奇考了一样的分数,然后一起去了武大。

  和我不一样,云轲很知道自己要什么。大二那年他去了新加坡交流,毕业了要去英国学金融。

  云轲进来之后我们都没有说话。

  过了一会儿他问我,“青森,你相信命运吗?”

  我呆了一下,不知道怎么回答。

  云轲接着说,“我给你讲个故事。一家四兄弟去河边钓鱼,在河边他们遇到了一个疯子。疯子预言大哥会被他的弟弟杀死。从这之后,大哥对每一个弟弟都产生了怀疑。弟弟所有的关心在他看来都是谋杀他的试探。之后还是发生了悲剧,大哥和二哥争执,二哥一时失手杀死了大哥。二哥躲避在家附近的井里结果被淹死了。母亲无法接受这个悲剧疯了。”

  “云轲、你编的这个故事也太狠了……”

  “不是编的,这是一本小说,叫《钓鱼的男孩》。”说着云柯就把书放在了我的桌子上。

  云轲看我不说话,接着说“青森,你忘了你开导我说过的话吗?”

  “那年院里有一个去新加坡交流的名额。硬性要求是绩点3.5和雅思6.5。我很想去,但我没有雅思成绩。算了下就算我最快考,雅思成绩也是在交了申请表才能出来。我本来已经准备放弃了。但你说 管他呢你先把表填上,到时候成绩单下来再补上就行。我说万一我考不到6.5怎么办。你说没有考不到,要相信自己。你相信什么,什么就是你的命。”

  “然后我就疯了一样地准备了雅思考试。成绩出来的时候就是6.5。那个线在那里的时候,你跨过去就对了。”

  最后云轲问我,“你甘心吗。”

  我摇了摇头。

  “不甘心就是你的命运,记住不甘心。再考一次吧。”

  我的心被划开了一道口子,虽然疼,但终于不再钝了。它又一次跳动了起来。

  云轲走后,我把《钓鱼的男孩》看完了。寓言性的故事让我深有感触。

  每个人都会有无比艰难的日子,怀疑自己的人生,感觉命运无常。与其执念于命运这么虚幻的东西,不如把它攥在手里,当作激励自己的动力。

  再过三个月,我又要考研了。

  不去想结果如何,我只知道:

  你相信什么,什么就是你的命。

  《钓鱼的男孩》读后感(九):人心中的恐惧,是根深蒂固的存在

  尼日利亚作家奇戈希·奥比奥玛是个语言文字的魔法师。在他的处女作《钓鱼的男孩》一书中,他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可以称得上是千变万化、引人入胜。这个伤痛与救赎的故事,原本可能因为主题过于沉重,令人望而生畏,但作者的才华却把这个故事讲得深刻细腻且深入人心。

  这个故事里,无处不弥漫着一股恐惧的气息。在故事开头,作者讲述的故事洋溢着家庭生活剧的气息:调皮的兄弟们,对子女们严厉管教的父母,多嘴多舌的邻人。

  但是,自从长兄伊肯纳开始出现令人恐惧的蜕变之后,这个故事的画风就开始向着幽微的黑暗开始转变。本来只是兄弟间的矛盾,最终却酿成了两个男孩先后死亡的惨剧。死亡的元凶是兄弟两人心中那根深蒂固的恐惧,而这个恐惧的种子其实早已埋藏在我们的内心中。只是,有些人比较幸运,并没有因为恐惧而迷失本心。但很显然,伊肯纳和波贾这两兄弟心中的恐惧,被一个先知预言家一般的疯疯癫癫的人完全给激发出来,这恐惧的程度,甚至不断地增强、扩大,以至于影响了整个家庭。这个家庭不再平静,尤其是两兄弟死后,很多奇怪的事情出现了,这些都把本杰明一家拖入到无底洞一般的恐惧之中。

  恐惧就如同毒草,可毕竟人们对它也并非是完全没有办法。对治恐惧,靠的是爱。不必耗尽心力把恐惧的毒草拔起,因为爱能够疗愈一切,自然也能够清除掉恐惧的阴影。只是,爱的光芒实在稀有难得,于是恐惧这种人类最为原始的情感之一便成为了每一个人心头的巨石,搬不动,也挪不开,只能听凭恐惧的折磨。

  当恐惧滋长到一定程度就会生出仇恨。于是,这个世上的大多数更为悲惨的故事便有了一个开端。在两个哥哥死后,排行老三的奥班比被仇恨冲昏了头,他固执地认为,都是因为疯癫怪人阿布鲁,两个哥哥才会先后死去,可怜的母亲被送进精神病院,父亲辞掉了工作,原本幸福的家庭因此而支离破碎。

  奥班比决心要杀了阿布鲁,这是复仇,是必须要做的事。也正因此,奥班比承受着因仇恨而带来的痛苦。只是,复仇带来的不是快感,反而更加剧了心中的恐惧。用极端手段对付恐惧,恐惧的力量反而更增强了。

  最终,本杰明和他的三哥因为恐惧、仇恨做出的事情而葬送了自己的前程。但他们还只是孩子。其实,当故事进行到一半时,我们已经能够嗅到本杰明兄弟的结局了。可在作者魔幻一般的文字的牵引下,我们还是读到了故事结尾。

  人性中自有其光明,也有其黑暗,那些根深蒂固的情感,真的很难靠着外在力量来净化。作者对人性的把捉和描写,是这个故事之所以引人入胜的最大原因。

  《钓鱼的男孩》读后感(十):追逐命运的男孩呀

  “时间,季节和过去都变得重要了,我们对过去的渴望甚至超过了当下和未来。”

  《钓鱼的男孩》——这个名字完美的把我骗住了,让人以为这是一出轻松,幽默的文学小品,故事里有追逐嬉闹的男孩,清晨阳光照耀的溪流河海,一起钓鱼度过夏天或者假期。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不是什么青春成长故事,反而充斥了沉重与哀伤。

  开篇即是一个父亲突然的工作调动,打乱了一个家庭正常的生活节奏,却又正好给调皮的男孩们一个不守规矩的突破口。十五岁的男孩伊肯纳带着弟弟们去水边和邻居的孩子们一起钓鱼,几个星期的时间里,几个男孩享受了自由和快乐,变成了一个“钓鱼兄弟帮”。与此同时,伊肯纳的行为举止却愈发奇怪。钓鱼的事情被母亲发现后,男孩们被回家的父亲一顿痛斥。

  在母亲的追问下,“我”和哥哥奥班比讲述了在水边遇见疯子阿布鲁的经过。那个传言总是用疯言疯语预言别人命运的疯子在水边突然唤起哥哥伊肯纳的名字,说他会死在一个渔人手里。而伊肯纳则认定,这个渔人就是自己的弟弟波贾。从此之后,伊肯纳生活在恐惧犹疑之中,越来越反常,给家人带来了伤害。而这个家,再也找不回原来的生活节奏。

  作者说,这本书的灵感来源于幼年时两个哥哥的激烈矛盾,加入疯子阿布鲁的角色让这个失去理性的事件变得理所应当,恰如其分的成为导火线引发了亲情断带。

  作为读者,看多了推理小说,总觉得事情需要来龙去脉,难免觉得伊肯纳的执念太深。认定疯子阿布鲁所说的预言就是自己的命运,他就像一个追着命运跑的男孩,一心去验证预言中的死亡,弟弟们为了将哥哥拉出越陷越深的泥沼去拉他,却也不自觉的追逐起命运。

  最让人难忘的还是作为故事讲述者的“我”,故事发生时才九岁,作者借他的口吻把人物通通做了比喻,是我最喜欢的地方。【父亲是老鹰,伊肯纳是蟒蛇,阿布鲁是疯子,母亲是驯鹰人, 伊肯纳是麻雀, 波贾是真菌,奥班比是搜救犬,阿布鲁是利维坦,“我”和哥哥是公鸡,“我”和本杰明是飞蛾,戴维和恩肯是白鹭。】

  这样的比喻就是孩子眼里的世界,本应妙趣横生,但是放在这个故事的气氛之下却有了一种老成的魅力。就像“我”虽然只是九岁的孩子,却在不该经历的时候经历了一切。为了承担后果,坐牢出狱后的十六岁少年,却像活了一辈子。

  腰封上说这个故事媲美《追风筝的人》,读完这本书觉得不是噱头。读《追风筝的人》已经是许多年前的事情了,我真的不大擅长去记住一些故事情节,只能记得读完书那个下午的心情,难以名状,就像现在。

  很久不喜欢沉重的故事了,《钓鱼的男孩》让我喜欢。

  最后说一句无关痛痒莫名想到的话:

  有时候,我们谴责鸡汤无用,但我们确实需要“命运是狗屁”这样的言论来坚定信念。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