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Hillbilly Elegy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Hillbilly Elegy的读后感10篇

2018-04-26 21:2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Hillbilly Elegy的读后感10篇

  《Hillbilly Elegy》是一本由J. D. Vance著作,Harper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 27.99,页数:2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Hillbilly Elegy》读后感(一):【读书半杯茶】乡巴佬的哀歌

  《Hillbilly Elegy》

  y J.D. Vance

  沿着美国东海岸往西一百多英里,阿巴拉契亚山脉与海岸线平行,从西南向东北,延绵三千五百公里。这里风景秀丽,在很多文学作品歌曲中多有体现。可居住在这里的苏格兰爱尔兰移民,在美国社会中被认为是愚笨的、落后的、还很暴力,被叫做 Hillbilly(近似中文里的乡巴佬)。二战之后,其中很多人向北移民至工业化的城市中,成为产业工人全球化的浪潮让其中不少人失去工作。几十年间,他们从坚定民主党票仓变成共和党大本营,并在2016年的选举中,成为支持川普的中坚力量。今天的美国正处在2016年大选之后空前的分化之中,了解自己不同文化人群,是有意义事情

  作者祖父母一辈二战之后从肯塔基州迁至俄亥俄州的一个工业城市,经济上成为典型中产阶级,但从来没有在真正地脱离家暴、酗酒、拒绝学习怨天尤人的文化与习惯

  作者的外祖父母,成天争吵不休。外祖父酗酒,外祖母性格刚烈,以牙还牙,有一天竟然把汽油倒在烂醉如泥的丈夫身上,再点上一把火(最后孩子们救了爸爸)。作者的母亲成长在这样的环境中,人虽聪明,却早早染上毒瘾,有一次为了躲过工作单位检查,竟然求自己的孩子(作者)提供尿样!

  作者一直到高中最后两年,因为母亲已经完全不能再照顾他,搬回来跟已分居的外祖母住,才第一次有了一个可以安静作业地方。高中毕业后,参加了海军陆战队,才第一次有了直正意义的与外界接触,有了纪律责任目标。四年服役之后,考取俄亥俄州立大学,并最终从耶鲁大学法学院毕业,成为典型的精英阶层中的一员。

  作者对自己亲人和文化有深刻反思。他成长的环境中,没有成功榜样,家家都是吵闹不休,酗酒,毒品泛滥。抱怨政府,仇视比自己过得好的人,成为自己不思进取懒惰成性的借口。这个文化与群体在今天社会中的不断落后,不完全是一个经济现象,更多的是一个心理、文化的现象。作者有一年暑假找到一个搬地砖的工作,薪水不低,很珍惜。可一位年轻同事,上班偷奸耍滑,被开除的时候却大叫:"你怎么能开除我?你不知道我女朋友要生孩子了吗?"

  作者的小姨在第一次婚姻失败之后,嫁给了一位"外人"丈夫。姨夫来自一个不是Hillbilly的家庭,从不大声吵闹,不欺负妻子,他的家人更是互相照应,从不背后说彼此的坏话。这让作者认识到,家原来还可以是这样,家人之间可以彼此相爱,父母可以尽到自己的责任。而直到参加了海军陆战队,作者才第一次认识到个人责任感、对自己负责态度,不只是一个空谈,可以真有其事。当他第一次跑完三英里,用时25分,心满意足的时候,他的教官却对他说:"跑完三英理,如果你没吐的话,就是偷懒。别他妈地偷懒!"然后命令他再跑,大声告诉他,在海军陆战队,每天都要尽最大的努力才行!

  Hillbilly这种文化,外人不容易了解。通过作者的视角,我们能有一个近距离观察。比如,这些产业工人对只吃政府救济的人极为鄙视基至仇恨。这直接导致了他们对民主党和社会福利政策提倡者(往往是精英阶层)的仇视。

  作者虽然对自己从小成长起来的文化充满反思、批评,但他对自己亲人朋友的一腔热情跃然纸上。噢,对了,作者在耶鲁大学还遇上了"虎妈"Amy Chua,得到她不少的帮助,读来也十分有趣

  这是一本好书,既展现了一个整体人群的文化,也有对作者个人成长的经历生动描述。一个原本差点不能高中毕业的孩子,一个原本极可能像很多亲人一样颓废消沉,甚至更糟的孩子,却因为几个人在他生命中关键时刻给了他义无反顾的帮助而得以成为一个健康学有专长贡献社会的人。他的故事,值得一读。

  高嵩 1.28.2017

  《Hillbilly Elegy》读后感(二):贫穷是个死循环吗?

  overty is not just a lack of money; it is not having the capability to realize one's full potential as a human being.恰逢读完《Evicted》和《Hillbilly Elegy》,前者讲了美国穷人住房被驱逐问题,后者则是来自Ohio JD 的自传。生活贫困山区,母亲染上毒瘾,家里争吵不断。但靠着坚强的个人意志和祖母的鼓励,他加入了海军,上完了州立大学,考进了耶鲁法学院,迎娶白富美,最终完成自己的上升之路(upward mobility)。

  穷人的生活中往往没有行为榜样(role model),书中大量的叙述中,你都可以找到这样的字眼,家庭暴力、辍学早孕、染上毒瘾、抛妻弃子、偷抢拐骗。短短几个字就把这些人的一生概括了,而他们的下一代又在经历着同样的循环。生活毫无希望,上升之路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其次,拖延和懒惰是人类天性。自控力的培养是靠后天大练习而习得的。在目标面前,我们才会快马加鞭。前面提到穷人生活的环境中缺少行为榜样,既然没有可对照的,又谈何建立目标呢?生活没有盼头,那就得过且过,今朝有酒今朝醉。缺少了目标,也就放弃自控力的长期培养。后果则是常年到头过着很丧的日子。Evicted里面就提到有的穷人连碗都不洗,垃圾也不丢,任其放在屋里发臭发霉。

  谈到行为榜样,首先想到的是孩子的父母。成长过程中,孩子学习并观察着父母的一言一行。若一个孩子从小生活在言语暴力中长大,或是双亲都没有起到父母的基本义务。日后孩子是很难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组成家庭的。幸运如作者,祖母一直照看他关爱他而没有误入歧途悲哀如Evicted里面描述的某位主人公童年不安定的生活导致双重人格分裂,居无定所。下一代在成长中无法获得爱和鼓励,等到他们为人父母的时候,如果还是跟来自相同原生家庭的人结合却又没有改变自身的性格,那只可能是悲剧的重演。

  读这些书其实挺心酸的,一边看着他们不争气感到郁闷,一边又非常同情他们的境遇。但是这些问题其实都是经济政治学的研究范畴,没有任何一个政策是普适。这不仅仅只是美国白人的贫穷问题,其实也是美国经济发展历史遗留问题。

  贫穷治不完,welfare queen赶不尽,看看Trump上台会搞什么好戏。

  : 推荐大家去读MIT教授 Abhijit早几年出过一本书叫《Poor Economics》专门研究全球贫穷问题及相关补助政策。

  《Hillbilly Elegy》读后感(三):难度再低,也得自己争气

  Hillbilly Elegy是本很好看的书。底层白人有其独特的文化,但因为其在政经文化等方面弱势,很少有发声的机会。本书作者J.D. Vance有幸成为“突围”的一员,因此获得了撰写书籍介绍自己阶层的机会。更难得的是,他写的让人觉得十分真实,这让我这样的读者几乎是第一次近距离了解Vance这样一个“白垃圾”的背景

  除了真实之外,Hillbilly Elegy的另一大优点是承认自身阶层的问题。美国的归因往往太过极端比如说道底层白人为何贫穷,要么就完全归因是制度问题,要么就完全归因是个人问题。但一般来说,贫穷这种成因复杂的问题一般是许多因素造成的。

  从制度角度来说,美国实际上是一个难度为“低”的社会。虽然制度肯定有诸多不完美的地方,但总体上来说,在美国安居乐业的难度,远远低于中国在中国这样充分竞争的社会的难度。

  在二战后,美国更因为成为了世界经济制度的奠基者而享受了许多前所未有利益,比如本书作者的祖父可以不用完成学业,仅靠体力工作就买房买车。在中国,这在几十年前都是任何人都无法想象的事情。作者本人也在去了伊拉克后意识到,在美国当个穷人已经胜过了其他地方很多人。

  当时美国经济的发达实际上掩盖了底层白人在个人责任方面的缺失。在美国这样稳定的发达社会,实际上个人只要做到四点就能活得不错:一、不做伤害身体的事情,比如熬夜、吸毒、酗酒、吸烟等;二、不离婚,或至少不生孩子后不离婚;三、好好上学,学一门手艺;四、工作有收入后不乱花钱,有所储蓄。然而,这些底层白人就是连这些都做不到。

  因为这方面的缺失,实际上过去经济的发达让这些人成为了临时的中产阶级,但实际上从“内核”来说他们依然是世代贫穷。但美国工人年薪五万美元,中国工人挣几百人民币的世界本来就无法持久,现在潮水退去后这些人才发现是在裸泳。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是否能够做得更好呢?我认为是可以的。无论是黑人还是贫穷白人,其不断恶化的很大原因之一是因为好工作的缺失。美国一直信奉自由选择,但在按照现在社会的趋势,采取主动措施去帮助穷人不但是必要的,而且多半比放任自流有效率。

  但无论社会体制多么完善,如果这些人不首先意识到、承认、和改正自己的问题,那么社会制度完整也是没有意义的。本书作者提及自己去了耶鲁法学院后虽然资源丰富,但并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是因为缺乏社会资本,并认为这是自己阶层和富裕阶层最大的区别之一。但美国一代代亚裔移民的成功可以证明,在这样一个相对难度“低”的社会,只要内核本身没有问题,运气又不是糟糕至极,那么虽然打破阶层天花板可能不可能,但过上传统意义的中产生活并不是那么难。

  《Hillbilly Elegy》读后感(四):高欢︱那些选特朗普当总统的美国乡下人

  原载于 澎湃-上海书评 09-15-2017

  高欢︱那些选特朗普当总统的美国乡下人

  文︱高欢

  当年去美国读书,感受到了两大文化冲击,一是甜点甜得令人发指,二是某些电视节目怎么那么没下限。

  我指的是Jerry Springer秀。某个暑假下午,我不当心把频道调到NBC台。主持人戴着眼镜斯文文,本可以是美国版柏阿姨,调解当事人矛盾结果是越搞越狗血。比如,看似来自社会底层的男女来为三角关系金钱纠葛讨个说法。很快,两个胖女人开始对骂,瘦男人则满是事不关己样子亲友团加入打群架,抡起椅子互砸。一女对着镜头聊起上衣,大叫我的胸比她大,为什么你要她?屏幕马赛克。观众哄笑叫好,继续问挑衅的问题,火上浇油脏话连篇,电视里一直滴滴滴。场面即将失控,黑衣保安上台将他们拉开。这时,曾经是辛辛那提市长的主持人总结陈词,说一段不痛不痒的话,比如不要脚踏两条船、要忠诚之类。此节目争议当然很大,但在其高峰时,收视率居高不下。节目常青,现已是第二十六个年头

  最近,我在费城的前老板推荐我读J. D. Vance的Hillbilly Elegy (《乡下人的悲歌》)。去年,发型特别的黑天鹅特朗普当上了美国总统,同年出版的这本回忆录也是挑了好时机描写危机中的家庭与文化,成了《纽约时报》畅销书第一名。《时代周刊》称此书有助于理解特朗普的选民基础,亦有著名导演计划将其改编成电影

  粗看,这是一位美国凤凰男的自传。一般来说,逆袭的故事总是讨巧,好像应该很励志。可是,一切的励志文学和演讲,我总免不了给它打个折扣。因为生活的各种荒谬偶然、不可描述、表面文章,通过这类体裁总会被提炼出有志者事竟成寓意。人生本来处处是狗血,却转化成了鸡血,读者和听众或被激励到,但不久又跌回浑浑噩噩的常态。所幸读完这本自传,倒不觉得鸡血,但确实减少了我对特朗普当选的惊奇,并意识到民主党现在还是没有明白自己跌倒的真正原因,仍在坑里。

  作者的外公外婆从肯塔基州的阿巴拉契亚地区迁居到俄亥俄州一个钢铁小镇,他就在这里长大。工作岗位不断流失,人们也越来越没希望。母亲一直都在和毒瘾斗争,她身边的男人如旋转门般来了又走了,所以他从来就没有一个像样父亲。外公外婆虽然脾气火爆倾向于用暴力解决问题,对他来说却是个避难所。他们关爱他,要他好好读书。按照统计概率,他这样的人,不领救济就不错了,要是糟一点的话,也许该死于海洛因过量。但是,他高中毕业后还是参加了海军陆战队。经过那里的磨炼,他只花两年就读完俄亥俄州立大学,进而在耶鲁大学拿到了法学博士学位,如今在一家投资公司工作。

  按中国人的标准,作者小时候谈不上很穷。但其原生家庭背景,倒是令人惊诧。而这在铁锈地带,还偏偏颇为普遍。这就让人觉得国情真不同,难怪Jerry Springer秀那么有群众基础。

  贫穷是个相对的概念。美国联邦政府的标准是,个人年收入不到一万两千美元的,一家两口不到一万五千美元的,一家三口不到一万九千美元的,以此类推,一家九口(那得多会生啊)不到四万九千美元的, 就是活在贫困线之下了。据2015年人口普查,穷人有四千三百一十万,占人口 13.5%。按种族分,黑人在贫困线下的占24.1%,拉丁裔21.4%,亚裔11.4%,白人9%。

  按作者看法,所谓白人,还需要进一步细分:一种是WASP(东北部信奉新教的盎格鲁- 撒克逊裔白人),算是控制美国社会的主流人群。另一种是他身份认同的苏格兰-爱尔兰人后裔,“那些没有大学文凭的数百万白人工人阶级当中的一员…… 贫穷是家庭的传统——他们的祖先当年在南方当奴工,然后又曾当过佃农、煤矿工人,在较近的年代里又当上了机械工和工厂工人”。 他们被称作乡下人(hillbilly)、红脖子、或者是白垃圾。

  虽然其他种族更穷,根据调查,这类白人工人阶级却是美国最悲观的群体。从低社会流动性到贫穷,再到离婚和吸毒,他的家乡简直是个苦难的中心。显然,精神上的消极比物质上的贫穷造成的问题更严重,况且美国穷人也不是赤贫,他们还可能是吃了太多垃圾食品的大胖子呢。所以,此书的主旨是从个人经历出发,描述美国曾经繁荣如今衰落地区穷人们的生活及精神状态,那些绝望、放弃和孤立就像毒药一样。

  读完此书,再结合来自其他地方的了解,可以归纳出,他们的窘境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大环境:最近正好听了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Peter Schott 在北京的一个讲座,图解了二十一世纪美国制造业就业情况与经济发展及全球化的相关性。他的结论是,2000年10月美国国会批准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 (PNTR),也就是最惠国待遇,在 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组织时生效。此资格并未实际降低美国对中国进口货物的关税,因为1980年起,美国已对中国实行了WTO成员可享受的低关税,但每年都需要重审续期,所以是很大的不确定性。有了PNTR,美国企业就有了把工厂转移到中国、与中国制造商供应商建立稳定合作关系的动力,投入那些沉没成本。而中国企业则更愿意投资开拓美国市场。美国企业同时也在国内投资资本或技能密集型的生产技术,节省劳力,因为这符合美国的比较优势。从以下这张图就可以看出,2001年以后,美国制造业就业人口断崖式地下跌,然而其生产增加的价值则是一路向上。不过,后面这半句在竞选中没什么人提起。

  1948-2010 年美国制造业就业人口和生产增值

  从国家角度来说,结构性失业的道理大家都懂。但是轮到你失业的时候,不管懂不懂,第一反应就是怨恨,这也是人之常情。特朗普竞选的时候,说都要怪中国人,显然是把问题简单化了。不过每次大选,各候选人都要骂一通中国,所以这根本不是什么新观点和创举。2001-2009年间,CNN主持人Lou Dobbs一张胖脸,天天反对非法移民、国际贸易和转移工作的美国企业、骂墨西哥和中国(2011年,他终于去了更适合他的Fox)。

  第二、对穷人的政策:也许是出于帮助他们的理念,但是实际上并没有帮到他们,反而鼓励了各种懒惰,令社会更腐朽分化。作者小时候在杂货店打工,看到穷人众生相。他们有的用食物券买一大堆可乐然后折价卖了换钱,也有的将食物与烟酒分开结帐,还用一路手机聊天。他们这些工作的倒还没舍得买手机。好好干活的人每次拿到工资支票,看到扣除一堆税,感觉是被政府拿走帮隔壁领救济的吸毒邻居吃牛排,自己倒还吃不起。

  在阿巴拉契亚山区和南方,不到一代人的功夫,选民从坚定的民主党变成共和党,为此政治学家争论不休。有的说是因为种族,有的说是因为宗教,而作者认为,是因为大家看了太多政府花钱养懒人、自己努力工作还被嘲笑的事例,觉得代表工人的民主党政策不靠谱。

  书中另外一个例子是,他读大学时,为俄亥俄州一参议员打工。当时在讨论一个法案,要限制发薪日贷款(小额短期贷款,发工资这天还款,利率高),因为这是剥削穷人的高利贷。但是作者这样的穷人觉着这挺好,几天几块钱的利息能解燃眉之急,避免银行高额的支票透支费。所以,那些有权力的精英们以为自己在帮穷人,其实搞不清状况。

  他的结论是,没有哪个政策可以神奇地解决这一切问题。也许应该实际地接受这些问题将永远存在的事实,致力改善政策,以适应穷人的需要。比如,如果当初真的剥夺了母亲对他的监护权,由于当地法律在家庭的定义里不包括祖父母,法庭可能会认为其祖父母没有收养执照,而将他判给一家陌生人。如果就这样把他变成孤儿,离开所有亲人,那真是死板的法律和社区儿童服务好心办了坏事。至于小学中学,把所有拿房租补贴的穷人家孩子放在一起,是将无望集中在一起。如果在各个区域限制发放房租补贴,从而让这类孩子和其他中产阶级孩子一起念书,也许他们还可以看到别的可能性从而努力。然而这谈何容易,政府不敢贸然减少房租补贴的发放。

  另外,从卡特总统到布什总统,各种联邦政策都是鼓励大家买房子。但在铁锈地带,工作没了,房价跌了。想搬走,房子没人买,搬家又很贵。当初,这些城镇因工业而形成,因移民而繁荣,如今衰败,留下的也是境遇最糟无力离开的。

  与此同时,他们的悲剧不光来自经济社会层面,也来自心理和文化层面:

  第一、受害者心态:作者去耶鲁上学前为了再赚点钱,找了个搬砖的工作,时薪还可以。可是同事人员流动很频繁。有个小伙子严重偷懒,老板体贴地给他怀孕的女友一份接电话的工作,她也常常旷工。最后他被炒鱿鱼时,还对经理怒吼:“你怎能这样对我?你不知道我女朋友怀孕了吗?” 可是,像他这样的人还真不少。一边是抱怨没工作,一边是有职位却找不到勤恳的人来做。他们自己懒惰不努力,却觉得自己的不幸都是别人害的。这个别人,可以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人,也可以是远在大洋对岸的外国人。更有甚者,看到人家努力,还要鄙视。比如,作者读中学时,同学们会认为用功的人是娘娘腔。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受到这样的同辈压力,很容易一起堕落。

  第二、糟糕的原生家庭和人际交往:作者的母亲是个护士,却戒不了毒瘾,从处方药发展到了后来的海洛因。护士的尿样要随机检查,她会正大光明要儿子提供尿液帮她混过去,被拒绝之后,又声泪俱下说以后再也不吸毒了。多次进出戒毒所,花了很多钱。她是个单亲母亲,在家各种派对酗酒,身边的男人每隔几个月就换,动不动就扔东西打斗。作者刚和他们建立类父子关系,那关系又结束了。每一次母亲都会真诚道歉,然后故态复萌。作者十二岁那年,母亲为了表示歉意开车带他去逛商场,他在路上说了一句话惹毛了妈妈,她就愤怒地超速行驶打算一起撞死。他躲去后座试图保护自己,母亲又停车把他往死里打。他在乡间的道路狂奔,逃到陌生人家中喊救命,但他妈还是把他揪了出来。这时警察赶到铐走了他妈,外公外婆接走了他。然而他们到底还是不想自己女儿坐牢,根据律师暗示,让作者在法庭上撒谎说,母亲从未威胁过他,于是母亲只是被判了家庭暴力小罪,保释出狱。母亲理论上依然有监护权,但他可以随时住到外公外婆家。在这样的家庭成长,压抑又狗血,真是Jerry Springer 秀天天上演,对性格的发展都非常不利,长大了也很难放下包袱,获得积极向好的生活。外公外婆虽然也是一言不合就动手动枪的主儿,好在三观还是比较正确,对他很有爱,与其他几位不吵不闹和睦相处的亲戚一起,将他从绝望的道路上拉回来。

  只可惜,这种可怜又可恨的破碎家庭还是太多了。大人各种不理性的行为,小孩没有好的榜样,陷入了恶性循环。

  我觉得,作者去了海军陆战队,学会自律、时间和财务管理、养成健康生活习惯,改变对自己的期望,也是他人生中的重要转折。这说明了此书的另一意义,就是大环境不利的时候,不能光怨天尤人,还是得有信仰和上进心,靠努力工作和读书改变人生。由个人推广到群体,显然不能靠一本书,还是要有更强大的力量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

  那么,谁能改变这一切?

  早在2009年,奥巴马就任时,这里的选民们已开始意识到精英政治对他们来说没用。他们与奥巴马没有任何相通之处,指的并非肤色,而是他精英的腔调。他们不信任媒体,而是更相信口口相传或社交媒体上的阴谋论。

  离经叛道爱发推的特朗普正是承载这些沮丧情绪的容器,他开出的药方,即摒弃全球主义、转向美国主义,似乎给了那些在全球化中失意的选民回到过去的希望。那些选民会觉得工作岗位会回来,生活会变好(不过,沃尔玛的东西也会变贵)。

  即使特朗普没有政客的陈腐气息、让人耳目一新,但他奇葩的偏见论调时不时还是让人目瞪口呆。不过,什么全球气候、什么妇女地位,比起把工作岗位重新带回美国相关切身利益的承诺,都不重要。特朗普的成功在于他看到了这批人,并利用了他们的焦虑和愤怒。之前各种政策都没令他们的生活变好,这样的等待已经太长久,投特朗普就算是赌一把也值得。

  想来没有一个人会全盘同意任何一个总统候选人的所有主张,所能做的就是为自己觉得更重要的议题投票。费城的一位前老板来北京出差时说,他觉得自己幸运,可以为了自己的价值观、而非钱包投票。他的票给了克林顿。然而,我们银行研究监管资本的同事则说,特朗普上台,会废除或减轻许多对银行过度监管的法令,对于我们是利好。这一点我也很同意,希望早点发生。

  特朗普和克林顿的选战激烈而曲折,最终的获胜有时机和运气的因素,乡下人选民的支持还是起了很大作用。2016年,由蓝变红的州包括宾夕法尼亚州、佛罗里达州、俄亥俄州、威斯康星州、爱荷华州和密歇根州。除了南部的佛罗里达,其余都和铁锈地带相关,这就很说明问题。

  2016 大选地图

  2012大选地图

  2014年美国人口普查局数据,制造业就业人数占劳动力人口之比, 颜色越深占比越大。

  从政治学角度来说,如果把所有的议题简化,从左倾到右倾列在数轴上,各候选人如果不顾忌本党的固有立场,为了争取最多选票,施政纲领会趋同于支持者最多的地方。不过从这次大选来看,这样的事并未发生。也许是民主党错判了形势,他们的纲领离支持者众的地方已有相当距离,脱离了工人阶级最关切之处,然而特朗普却简单粗暴又神气地找准了那个点。

  自从特朗普当选就任,美国的新闻天天充满戏剧性,不论是特朗普自己发推,还是各种调查。克林顿败选演说中提到,“特朗普将要成为总统,我们应当用开放的心胸去接纳他,给予他领导美国的机会…… 我们不仅要尊重结果,我们要珍惜这个结果。”通俄门的新闻好像电视连续剧天天上演,给人感觉是民主党觉得特朗普的胜利是因为俄罗斯人暗中帮忙,而非过去多年里他们未能给到人民更好的生活和未来的希望。可以说,克林顿的失利,并不只是她自己的失利;失败的种子,在能说会道的奥巴马总统执政时候就种下了。

  而特朗普和他一大家子人以及手下状况不断,再加上两党政治中的阻挠,推进的议程也不顺利,好像没干成实际的大事。

  书中描述的乡下人代表了由蓝转红的几个州选民,也许改变了美国历史的走向。然而他们并非投特朗普票的唯一人群,其他红州的人为何继续投非典型的共和党人特朗普,华裔为何积极投票选特朗普(为了反对克林顿的上大学政策和继续养懒人的政策?)自然该是另一本书的话题。

  从票数来讲,更多人的投票给了克林顿。蓝红两方的好恶程度都比以往更激烈,美国人民的看法比以往更分裂。大选时,就连我们的微信朋友圈都成了敏感的雷区,从点赞之交到多年的同学朋友,对特朗普的支持和反对如此针锋相对,开始互相怀疑对方的智商和原则。大家其实都在打酱油,那就尽量克制不要为酱油伤了感情。

  在美国这么大的多种族国家,有着不同文化、利益、历史包袱与渊源,要找到一个人人都满意的总统,实现公平和效率的完美平衡,本来就是不可能的。选举制度规则既定,选出来的是否最优选择,也难说。乡下人的命运是否会改变,美国的未来如何,全世界拭目以待。好在四年后,如果总统干得好,他就继续做,如果不好,人民还可能把他选下去。

  《Hillbilly Elegy》读后感(五):草根的“习得性无助”从何而来?

  这是一本很接地气的书,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讲得都是身边人与事。用中国化的语词形容,大概是一个草根凤凰男逆袭进入精英阶层的故事。为什么此书会火,连比尔盖茨也推荐它呢?可能是本书主题迎合了川普当选后美国精英阶层的反思:为什么希拉里和他们所信仰的精英阶层的共识会在选举中败北,为什么南部和中西部工人阶级白人成为了川普的票仓,而这一切为何长期以来在主流媒体得不到表达?作者作为来自这一阶层,却通过自己努力跳出这一阶层的人,其所见所感似乎呼应了这些疑惑。

  美国社会的割裂并非一夕之间发生的。08年在美国南部,就曾深深体会过这样的差异:城市里,大学生们在社团中心为奥巴马而鼓掌欢呼,而出城十里,小小的乡村庭院和广袤的农地里插满了麦凯恩的竞选标语。将近十年后,经历了金融危机的洗礼和艰难的复苏,割裂进一步扩大,而贫困工农阶层与精英阶层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十年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力量得到了巨大发展,而世界贸易格局也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一变局之下,生产力升级和贫富差距拉大而改革艰难,如何跳出困局,在哪国都并非易事。作者所写的,仅仅是俄亥俄小镇的一个小角落的草根生活,其实远远不能达到回答上述命题的标准,而只是关注于宏大叙事下每个具体的人,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以及所思所想。

  透过作者的文字,我们所读到的美国草根生活与中国社会并没有太多不同:熟人社会的小圈子,大家庭、大家族的生活,极强的家庭荣誉感,喜好动武。如果不是英文写就,我会以为这是一本中国故事,有点像《乡土中国》或是《白鹿原》。这样的性格特质,对作者的人生有极大的影响:一方面,作者的性格坚韧,也继承了祖父母深沉的善良与爱。另一方面,深受家庭破裂、母亲无法控制自己情绪而时常发生暴力的影响,作者的童年经历了无数的颠沛流离,无法集中精力于学业,也在成年后的感情生活中遭遇问题。作者认为,不仅自己身上存在这些问题,自己的同伴们也经历着这一境况,很多人又将这些阴影传递给了下一代。

  作者从草根生活中总结出来的问题,也就是所谓“习得性无助”,可能可以用“稀缺”理论来总结,即,当人的思维长期被局限于某一管道当中,它就无法很好的处理其他事物,从而让自己长期陷于恶性循环当中。所谓“习得性无助”可以描述为因为长期受困于某种状态而失去对生活的掌控,无力也不愿尽努力改变生活,认为努力无意义。受困于这一状态的表现可以是,因为穷,所以整天只想着眼前缺钱的困难,所以无法集中精力对自己的发展进行长及计划,乃至连正在做的工作也无法做好。又比如,因为感情不顺,所以整体纠结于感情问题,所以无法很好的控制自己、面对自己的子女父母,乃至沦落为毒品的奴隶。这些例子,在作者身边一再发生。作者认为需要跳出泥潭,最需要的是打破外界条件所带来的“习得性无助”,而必须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未来负责。然而,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在稀缺的状态下,打破思维管道是很难的。作者自己也是在家人的爱护和部队的磨练之下才艰难走出,从这一点上来说,作者的努力以及幸运都很重要。

  “习得性无助”从何而来?20世纪工业化进程让作者祖父母一代的农民进城成为工人,随着产业升级而飞跃式的提高了生活质量,迅速提升的生活质量让人们对下一代抱有继续沿着社会阶梯向上的希望。但其实向上并不容易,需要搭上社会变革和产业技术革新的便车。于是,作者父母一代其实是被寄予了厚望的,但却并没有实现这一希望——我们都知道,20世纪70-80年代并非美国的黄金年代,世界经济的热点逐渐转向亚洲,而随着中国和东南亚的廉价产能被进一步开发,美国底层生产和制造业走向衰落。于是,作者的父母一代以及作者自己这一代人,都生活在强大美国的被淘汰产业里,这一巨大的落差或许正是这种习得性无助的根源,也给他们带来了怨天尤人的理由。而作者对这一点并没有展开论述,只是作为背景而带过。

  至于作者的逆袭,在我看来,不得不说仍然是easy模式:虽然属于美国大西部,但只要打开窗户接触认识到了除此以外的世界,奋斗出来其实并不难。哈佛耶鲁这类高校在招生时除了看分数,也很看重生源多样性。对法学院来说,在本科阶段堆砌GPA,刷高LSAT的分数,以及凸显自己的与众不同,都很重要,而以作者的背景做到这一点虽然需要努力,但仍属于按部就班、水到渠成之事,有着家庭、校友、奖学金的支持,比起中国乡村小孩到美国顶尖大学之路来说,实在是容易很多——后者这类的例子,也有不少,写出来应该比本书更加波澜壮阔。

  此外,作者对于JD时期第一次面试实习的经历描述太过夸张,以至于让我对本书那些夸张的家庭生活细节的真实度产生了些许怀疑。2010年以后的网络时代,一个中国普通家庭的小孩也不至于不知道气泡水是什么,用手机随便搜搜也知道那些繁复的刀叉是干什么用的,不至于有如此的尴尬。再说顶级法学院、商学院都很注重培养自己学生的社交能力,平日里举办的各种活动都不至于让学生在真刀真枪的面试中露怯至此。可能作者希望用此情节来凸显草根与精英生活的割裂程度, 但作者作为一个便利店里打过工、和议员工作过,有过丰富社会经验的人,不至于在耶鲁法学院的场景下就一下子老土成这样吧!

  总结而言,作者试图以自己的观察与经历为例证,将美国草根阶层无法向更上层社会迁移的原因归结为内因——人群自身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大局观和奋斗精神,以及外因——社会对草根儿童的关注和介入不够,或者用错了方法,以至于他们无法脱离父母失控的生活,无法受到应有的保护和教育。但作为一个美国最优秀的大学的毕业生,这样的总结实在粗浅,只能说是个人经历的感性总结,而没有触及问题的本质:这样的人群特质为何会被保留下来并成为限制他们发展的桎梏,是什么社会变迁让这一群人被困在这一境地,而他们的声音又无法被其他人所听到?如何干预和管控这样的社会问题?比起美国的各种少数族裔,在草根白人面前的荆棘其实并不多。黑人在20世纪60-70年代还深受歧视,华人面临着刻板印象和“竹子天花板”,与这些人群的艰辛相比,草根白人的命运走向又何以严重到被归结为一曲"悲歌"?作者完全回避的社会层面的问题,至少被川普的竞选策略部分回答了:减税、创造就业、产业回迁,这些对抗贸易全球化而保护本土利益的政策迎合了这一人群的呼声。而这些保护主义和保守主义的措施,对美国经济是利是弊,对全球经济乃至文化走向是利是弊,是摆在整个世界面前的严峻话题。而作为耶鲁毕业生,两位克林顿和三位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校友,作者分析问题的深度实在有些令人失望。

  《Hillbilly Elegy》读后感(六):底层白人的绝望

  随着Trump当选,这本书在2016年年底狠狠地火了一把。网上评论说这本书能解释Why Trump Won,我也没忍住好奇心读了起来。

  这本书是关于working class white的家族史。书名中的hillbilly就是指典型的中下层白人,蓝领,居住在比较贫苦的南部山区,他们曾经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获得了稳定的工作,这些年却在全球化浪潮中被狠狠甩在了后面。作者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贫困,家庭庞大而混乱,母亲不停更换男友且吸毒,没有稳定的家庭,靠外祖父母抚养长大。这样的家庭完全没有给予孩子成长成才的条件,甚至没有对下一代有所期待。作者凭借自己的幸运和努力,参军,上大学,最后从yale法学院毕业实现了自己的美国梦。可是他回过头来看自己的成长,更觉得自己成长环境的水深火热。

  在作者看来,working class white面对的困境并不比其他少数族裔轻松,甚至更为令人绝望。底层白人并没有好的成长空间和上升通道,虽然生活在美国这么一个富裕的国家,却仍旧每年为了圣诞礼物苦苦挣扎。这是一种不为人知的伤痛,也许这次Trump的当选就是他们的吐露心声。

  这本书其实叙事比较混乱,也没有什么文学家,但是胜在很真实,如果你和我一样想了解美国底层白人的生活现状,不妨一读。

  《Hillbilly Elegy》读后感(七):认识一个多层面的美国

  从 5 月 25 日开始,到今天(6 月 13 日)为止,历时近 20 天,利用三上(床上、路上、厕上)的零打碎敲,终于集腋成裘,读完了比尔盖茨推荐的夏季书单中的第一本(此书中译本名为《乡下人的悲歌》)。 作者是苏格兰—爱尔兰移民的后裔,属于居住在阿巴拉契亚地区的贫困白人。这些工人阶层的白人,其境况甚至比拉丁裔以及黑人还要糟,美国人称他们乡巴佬(hillbilly)、红脖颈(rednecks)、白色垃圾(white trash)。这些人中,常见的是辍学、怀孕、吸毒、离婚、争吵、暴力等等社会问题。 作者就出生于这样的环境,父母离异,母亲一次又一次地结婚离婚,最后沉迷于毒品无法自拔。作者即以此为背景,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穷屌丝奋斗逆袭成为高富帅的故事。 比尔盖茨在此书的推荐语中说:本书的真正魅力在于故事本身以及作者讲述这个故事的勇气。本书还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多层面的美国:美国不仅有光鲜亮丽的华尔街和硅谷,还有分布于阿巴拉契亚山区的 rust belt(铁锈地带),以及生活于铁锈地带的卑微的人们。

  《Hillbilly Elegy》读后感(八):D49 20180403 Hillbilly Elegy

  20180403 Hillbilly Elegy 中推 这本书应该算是作者的自传吧,从小长在深山中,父亲不在身边,母亲沉迷于毒品,祖父母怜惜,将他养在身边,还有个姐姐,从小扮演母亲的角色。 先是回忆了祖父母搬到现在居住的地方的故事经历,然后描述了童年生活中经历的几次跟随母亲到继父家中,这种居无定所造就了心中的不安全感吧。母亲精神仿佛有问题,时不时会发作,打骂是小,追杀也有,所以祖父母将他们姐弟接入家中生活。随着相依为命的姐姐嫁人生子,祖父离世,作者本人渐渐离开家乡,在外地上大学,直到有能力养活自己,回首望去,才发现童年生活影响挺大的。 以上是我对这本书的粗略理解,也不知道对不对。

  《Hillbilly Elegy》读后感(九):一位美国儿童的成长自传,解释为什么他们要支持川普

  文章首发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法盐法雨id:legalsalt,法盐法雨是适合每个人看的法律媒体.

  在去年美国的大选年当中,有一本叫作 Hillbilly Elegy(暂无中译本,本文译作山民挽歌)的书一路占据着各大书籍榜单的前列。作者 J.D.Vance 是一名毕业于耶鲁大学法学院的法律博士(Juris Doctor),现在正在旧金山的一家投资公司工作。

  《Hillbilly Elegy》读后感(十):不幸福的根源

  1

  在美国中东部的一片土地上,生活着一群工薪阶层白人。早年他们的祖辈随制造业浪潮北迁,有些人实现了美国梦,离开家乡谋求更好的职业发展,另一些人则留在本地,集结成一个个白人社区。

  该怎么描述这些白人的生活呢?穷。虽然没有穷到吃不上饭、无家可归的地步,也不需要领政府救济。凶。车上身上随时摸出一把上膛的枪,要和一言不合的人搏命。极。很多人高中辍学,早早怀孕结婚,生出一堆无人照看的孩子,然后不断离婚、争吵、酗酒、家暴、再婚、再离。恶。几乎每个家族都有人蹲监狱或吸毒。懒。嘴上说着要努力工作,实际上大部分人每周工作不到20小时。无序。不讲卫生。无视隐私。不守规矩。目无法纪。对不能吃的宠物没有兴趣。

  他们真的是一群十恶不赦的恶棍吗?并非如此。他们英勇爱国,积极服兵役,投身一战、二战和美国近年的各场战事。他们友爱乡邻,就算是乡邻的殡车经过,也会驻足悼念。他们在内心之中深爱着家人,虽然他们表达的方式差强人意。他们依然有着坚定的宗教信仰和精神力量。

  这是一群在矛盾中挣扎的人。这样一群人,把自己生活的社区和城市经营成了一个怪圈:美丽、热切、精彩、激烈、贫穷、肮脏、破败、腐坏。人们逐渐忘记自己依然可以选择,依然可以有希望,过上与大环境不同的平静生活。

  2

  我花了两天时间就读完了这本Hillbilly Elegy。我本以为(如一个朋友所言)这只是关于白屌丝群体的故事,隐射川普时代的基层政治环境。然而随着阅读的铺开,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弥漫在我的脑海中,让我不得不随着作者的叙述不断思考:贫穷和不幸是由于不同的文化和民族性格造成的吗?是否有其共性?其根源在哪里?

  作者J.D.Vance按照国内的标准来说,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凤凰男。他出生于那个破败的社区,有一个怀揣手枪、口吐脏话的奶奶,一个不断吸毒、不断离婚的妈妈。一个冲突不断的大家族。他幸运地参军、考LSAT、上耶鲁法学院、甚至law journal和clerkship、找到了年薪十六万美元的金领工作。

  他一直很痛苦。他一直在挣扎。即使通过升学实现了社会环境的根本性转变。在高大上的法学院酒会,他不知道sauvignon blanc和chardonnay是什么(两种白葡萄酒,但我也不知道它们有什么区别),不知道sparkling water是什么(我也是去了美国之后才知道),他对面试的律所说他选择律所是因为律所赚得多(我也这么想,只是不敢说),他觉得睡衣是富人才有的奢侈东西(我也这么觉得)。他说去了耶鲁才逐渐发现富人们社会的玩法完全不同。

  他说,他深深地感到贫穷不光是物质上的,而是社会性的——贫穷意味着你吃的是垃圾食品,满脑子都是落后观念而不自知(比如,读书好的男人像娘们),怨天尤人怪政府怪社会,好吃懒做、贪慕虚荣、宿命论、窝里横、不愿面对现实、不愿自省、固步自封——贫穷是一种生活状态和思维模式。贫穷是一个大环境。

  3

  在书中描写的美国“锈带(Rust Belt)”地区,贫穷不仅没有被消灭,反而在蔓延。随着美国经济结构的调整,那些有着高中或大学学历、有住房却没有特殊技能的工薪阶层/蓝领白人,那些“标准的美国人”,逐渐成为最贫困的人群,且这些人群在不断扩大。

  那么,在如今的中国呢?在我们日益关注“中产”的今天,在似乎人人都已成为中产、高举“中国梦”的今天,在大部分财富幻觉来源于房市而人们却日益紧张的今天,在努力工作和认真学习不断被戏谑的今天,“贫穷”是否已经成为一个没必要去思考的问题了呢?以下的这些文字是不是读起来也如鲠在喉呢?

  “这就是我的世界。一个非理性的世界。我们大手大脚花钱,直到把自己弄穷。我们用信用卡和小额贷买大电视、iPad,给孩子买好衣服。我们买并不需要的房子,然后在缺钱的时候把它卖掉,然后破产,把自己的家弄得像个垃圾场。节俭是我们的敌人。我们拼命花钱,把自己伪装成上流社会。

  我们的家庭生活一团乱。我们冲着对方又喊又叫;在压力大的时候,我们当着全家人的面甚至孩子的面,对对方又踢又打。

  我们打小就不学习。当我们成为父母时也不要求孩子学习。孩子成绩一塌糊涂我们只会发脾气,却从不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甚至无法给他们一个平静安宁的家。

  我们在该工作的时候不工作,就算工作了也干不长。我们口中夸夸其谈努力工作的重要性,却不断欺骗自己说:我不工作是因为社会对我不公。

  我们对孩子讲着责任感,自己却从来都做不到。”

  4

  这是一本反应美国政治巨变背后社会因素的畅销书。从不同的视角都可以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和收获。本书已有中文译本(《乡下人的悲歌》,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年4月出版)。

  对美国政治环境感兴趣的读者,我推荐我的朋友@兔主席的书评(微博搜索“兔主席”后,搜索“白屌丝的挽歌”)以及他针对川普政府的一系列跟进式分析。

  对家庭生活和育儿感兴趣的读者,我推荐在阅读本书后扩展阅读The Road Less Travelled(已有中文译本《少有人走的路》,2007年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